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反思教材解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点明深秋季节,“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有人家”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情相关的主题,例如“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感谢”。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友情的古诗。这个创作活动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古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诗中“橙黄橘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色彩,也寓意着友情的丰富多彩。通过分析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体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最是”一词的用法,我会通过对比其他诗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并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关键词语的解析:掌握诗句中的“橙黄橘绿”、“最是”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可以提供一定的模板和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难度。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对诗词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从文化、情感、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引导性问题来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如何向朋友表达你的关心?”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1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画,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

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

但是积累拓展地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1.通过这堂课,看到了你有很多想法,而且都挺不错的,尤其是学法的指导和课堂中的积极性评价,非常开心。

想法多当然好,不过要提醒你一下:一堂课就那么点时间,好东西用得越多越不能成为好东西;一堂课该努力“精致”一些,而要“精致”,就得先“简约”。

2.你的导课拖沓了些。

从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过渡到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放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比较合适,放在本节课不合适。

你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里的9个词导课,说明你在整体驾驭一个单元,很好,要继续下去,并努力扩展到整体驾驭全册教材。

不过,我觉得你要选用和本节课内容贴合得更紧密的词导课,如可以呈现两组词,第一组是“秋风萧瑟,秋叶萎黄、天高水寒、枝枯草荒”,第二组是“盈车嘉穗、瓜果飘香、五谷丰熟、一丛金黄”。

这两组词分别对应着本诗前两句的“萧瑟之秋”和后两句的“丰硕之秋”,让学生积累后稍加点拨两组词的特点,就为理解本诗放下了坡度。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篇一」古诗课很难上,对低年级的孩子更难上了,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上三年级的课,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上课之前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更是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做了很多研究。

上课开始,在导入上下了小心思;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刚刚收麦,而且取得了大丰收,这也和秋季的丰收有区别也有相似。

《赠刘景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二课时,本诗中需要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生字学习任务较重。

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生字、和文章的学习。

学习语文就是解决生字、理解课文的过程,再者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多读,在读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秋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色描写,赞美了秋天,更表达了对刘景文乐观向上的期望。

异常难懂,所以在理解诗意上我抓住了两点,利用图片和注释。

让孩子们理解古诗义,从“背景”及重点字词,如“傲霜枝”等让孩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所以我设计过程如下:1、先看图片,如“夏季荷花盛开图”、“秋季荷花枯败图”,两图对比,先说图意,理解了本诗第一句。

引导说出感受,并带着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

以诵读再体会诗意。

2、多读,读出感情,读出诗义,读出诗情。

3、在学习到“橙黄橘绿”时,引导孩子通过图片看到景色,看到丰收,看到更多的希望。

橙和橘是南方的水果,引导孩子联想到北方的水果“柿和梨”等换成了,“最是柿红梨黄时”,再来理解本诗更容易一些。

语文教学不是只是教给孩子生字,教会读书,更重要的是引领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理解语言背后的美景深情,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更深的中国文化。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适合孩子的方法,最生动灵活的方法,引领孩子走进魅力文字、美丽画卷中去。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篇二」篇一:《赠刘景文》教学反思案例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教学目标:1、会认“刘、残、犹、傲、君、橙、橘”7个生字,会写“刘、盖、菊、残、君、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出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诗题)1、看图感悟: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同学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方法协助解决: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生读古诗)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假如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假如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7、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假如把生字婴幼儿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8、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认读,一组同学开火车读。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义务教育课程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古诗。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秋天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过古诗也背过古诗,但对于诗的意思和意境主要还是通过诵读和教师引导来感悟,教学时重点放在古诗意境的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中,我们应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十分关注培养学生古诗诵读的能力训练,以读悟情。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古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尝试创编儿童诗。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赠、盖、橙、残”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通用格练字本、课文本。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看图猜诗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幅图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古诗的景色,让学生通过看图联想诗句。

)2.齐读古诗题目。

3.请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基本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古诗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二、字词检测,初读感知1.生字检测:学生范读,全班跟读2.词语检测:女生带读,男生跟读3.生字书写指导(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2)学习书写“赠、盖、橙、残”。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橙:的“登”这边的两个短撇要注意。

B.赠:可以采用拆字旁法来帮助识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导语】在⼩学的语⽂教学中,古诗是⼀部分⾮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法,从⽽使学⽣清晰透彻的理解古⼈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及反思,供⼤家参考!教案⼀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默写《⼭⾏》。

2.学会本课⽣字认识10个⽣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字“挑”的读⾳和⽤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谈话导⼊。

⼀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三⾸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诗歌《⼭⾏》。

⼆、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字牧之,号樊川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

晚唐杰出诗⼈,尤以七⾔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集》。

⼈称“⼩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李杜”指李⽩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等。

2.听《⼭⾏》的朗读,画出⽣字词,读准字⾳、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由朗读《⼭⾏》: (1)读准字⾳,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对照,作者在⼭⾥⾏⾛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诗歌,指导学⽣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5篇

赠刘景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5篇

赠刘景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5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整编的5篇赠刘景文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育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育教学反思

4 古诗三首【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4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枝。

..犹有傲霜..已无擎雨盖...,菊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一灯明。

...,夜深篱落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赠刘景文》,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古诗解析:详细解读《赠刘景文》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如音韵、意象、修辞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赠刘景文》,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详细解读《赠刘景文》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分享等活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赠刘景文》2. 作者:王之涣3. 诗句解析:对诗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从不同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如音韵、意象、修辞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赠刘景文》,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赠刘景文》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3. 学习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板贴教学过程:一、导入结合学过的表示秋天的词语和第二单元学过的现代美文里描写的“秋”的语句,引出古人笔下的“秋”。

(词—句—古诗)二、整体感知,认识注释1.出示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内容,结合已有学习经验,对比发现从这一课开始,古诗学习内内容里增加了注释。

2.解释什么是注释以及注释的作用。

3.借助注释初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初步提取信息:你从那些词句知道这三首古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三、学习《赠刘景文》1.出示古诗《赠刘景文》的插图,仔细观察,描述画面,猜诗题。

2.读课题,通过学写“赠”字以及结合注释①理清题目的意思:苏轼赠送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预设:如果学生把注释生搬硬套进诗意里,强调要注意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后面说诗句意思时出现此类情况也要强调此观点。

3.再读(生生对比、师生对比、配乐朗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4.整体把握,提取信息:诗句中提到了哪些景物?圈出关键词来。

(此处注重引导学生完整地提取信息,如,“荷”“菊”“橙”“橘”)5.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以“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关键词串讲理解诗意。

(1)“荷”之枯萎①仔细观察图画,与《荷叶圆圆》中圆圆的像一把小伞的“荷”的固有印象形成对比,结合注释②中“擎”的字义,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眼前之景:荷尽已无擎雨盖。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苏轼的诗,苏轼这个名字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不陌生,所以,在作者背景介绍这一块儿相对而言比较省力.古人写秋,一般悲伤情绪较浓,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读他的这首<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

“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传统的古诗教学要求字字落实,解释诗句更是成了重点任务,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将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感情、诗情画意的古诗支解得零离破碎。

更何况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首先会认,会读,会背;其次是借助、音乐、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由反复朗读所感悟到的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就是要体会古诗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朗诵将其表现出来.我在教授这首古诗时,就是以这三个要求为目标的.前两个目标实现的都不错,唯有在引导学生的深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

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

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可效果都不是很好,能响应你的永远是那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

在经过一番探索后,我决定今后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时候再做一番尝试,那就是: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几句,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二、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

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
反思一: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赠刘景文》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学生对赠刘景文的理解.
反思二: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

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

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
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同时,学习这首古诗时节正好是秋季,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从景中感悟作者的情。

尊重了孩子的个性观点和见解,对于掌握诗意、感悟诗情有重要的意义。

反思三: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

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

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

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反思四: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的教学基本上分这样几个层次:知诗人、解诗题;解字词、明大意;懂意境、悟诗情;觅诗句,练触发。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觅诗句,练触发。

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次
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前三个环节上。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

《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我给学生提供苏轼的图片和生平事迹,以此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以诗题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

对于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时老师应该学生允许不求甚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