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天航吴建平刘文立
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01期
[摘要]在本科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分析了综合性大学教学督导体系的构建及其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目前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和建议,对综合性大学如何有效地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校院;教学督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017—03
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本科教学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来自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多方面的压力或冲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愈发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教学质量依赖于高效率的评价、监督及约束机制,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成为我国当前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为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我国高校纷纷引入教学督导机制。
教学督导的功能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及设计环节、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等的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为决策部门提供改进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意见,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可实施的、统一的高校教学督导条例,对教学督导的构建体系和评价指标没有可参考的规范,各院校教学督导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改、完善,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
一、高校教学督导体系构建及其重要作用
经过扩招和合并热潮,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多。
众多高校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体系构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学校成立校级教学评价专家组或督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各院系单位推荐的已退休教师或在职教授组成,分组分专业对各院系教师进行巡回听课,检查各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分项打分,
定期总结向学校反馈意见和建议。
二是学院或系成立院(系)级教学督导组,成员主要由各院(系)选定的教师组成,对本院(系)教师进行全员听课,检查各项教学活动,打分评价,每学期向院或系反馈意见建议。
三是学生每学期需要填写统一制作的教师授课评价表格或进行网上教学评价,据此评出学生最满意的授课教师。
学生评教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教学体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手段给予评价。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纯粹根据自己的喜好评价,有的学生不负责,敷衍了事;有的因为怕给教师不好的评价,期末考试会被作难,更有的学生评价不客观,对管理严格的教师评价反而低等,这造成部分教师为得到好的评价去迎合学生。
四是设立本院(系)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价制度。
学院给每一位教师定标准、定任务,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相互听课制度一般对于青年教师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而且听课课时有限,不能涵盖院系所有的课程科目。
应该说在四个方面的教学监督体系中,校院两级督导的效果较好,数据真实,占据目前教学质量督导评价的主要部分。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自引入高校以来得以迅速推广,这种监督体制有效地激发了教学参与者的内在潜力与积极性,督导成员以积极的态度在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监督、指导、沟通、信息反馈与参谋等作用,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注入鲜活的动力。
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督导促进教学水平明显提升,课堂听课、课下教案作业的督查给教师带来一种压力和动力,激励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完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以督导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改善,督导提供全面、准确的教学信息,管理部门便于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不断优化教学管理理念和举措;以督导促进学风好转,监督对象包括所有的教学参与者,学生也是主体。
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学风也会激励教师认真钻研,从而达到良性的循环互动。
由此可见,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在综合性大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两级教学督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院级督导的共性问题
虽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在综合性大学的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督导体制尚未确立和健全。
由于教育部没有颁布可实施的、统一的高校教学督导条例,目前高校都是在相应的条文中做出规定。
教学督导对教学管理有监督权力,但是在实际中,教学督导只能以建议的方式提出,对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缺乏相应的约束力,督导的意见和建议很难完全落实到底,这就使督导的成效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会使教学督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可见,教学督导制度仍需要国家用法律及行政条文等方式确定下来,这关系到高校教学督导能否健康发展。
2.对督导的研究依然停留在概念、职能、作用等理论上,对督导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等缺乏理论研究,有的研究没有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对当前高校内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研
究。
如果浮于表面,难以胜任对教学质量的考查重任。
3.督导工作缺乏制度规范和计划性。
大部分督导成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督导员来自各个院系不同课程的教师,除了督导外,他们还承担着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督导在督导听课问题上,有一定的随机性。
他们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听课,哪天有空了就根据教务排课表安排去听课。
而如果是有一定的计划性、针对性、选择性地听课,督导员在评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督导组的意见就更具有实效性,这对被听课的教师帮助最大,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最好。
4.在监督方式上,注重“督查”轻视“指导”,重视督“教”,轻视督“学”。
学校的督导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本质上是为提高教师教学态度和业务水平,因此不能只是一味地指出教师的不足,发出批评的简报甚至是惩罚,这样的结果会使督导与教师形成对立面,与工作初衷背离。
同时,督导工作既要督“教”,也要督“学”。
督“学”应在学生出勤、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上加以关注。
在这方面,督导的机制尚且有待加强。
5.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尚待补充加强。
目前,督导人员组成考虑到出勤率、教学经验、职称等因素,很多是已退休的老专家、老学者,他们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在指导年轻教师方面也有优势。
但是应该看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背景下,新思想和新思维不断涌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很多老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仍停留在老经验上,这必然会与年轻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大部分老教师没有经过督导工作的专业培训,仅仅凭经验和自我感觉听课評课,每个人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再加上专业不同,课程有异,参差不齐的督导水平已不能完全胜任教学监督的工作。
6.教学督导模式单一,缺乏统一量化的评价指标,影响了教学督导作用的发挥。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组建了相对完备有效的监督组织,但是都没有实用合理的量化评价标准,且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教师,忽视了不同课程教学的差异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教学督导模式单一,范围狭窄,影响了教学督导作用的发挥。
总之,督导现状总体上无法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二)校院两级督导的协调配合问题
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一般涵盖哲、文、理、工、管、法、医、农林、经济、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不同门类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授课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校级督导是由每个学院抽调1~2名教授组成,显然,这对于全校数量巨大的课目来说,校级督导的人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督导不可能覆盖到所有课程。
而院(系)级督导正好弥补这一不足,保证了全部课目都在监督范围内。
可见,在校院两级督导中,校级督导起到领导和组织的作用,负责全面实施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院级教学督导作为连接校级督导的桥梁,能弥补单一级教学督导中存在的不足,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1.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制还没有形成畅通的领导与沟通机制。
校级督导对学校教务或督导领导小组负责,每月汇总督导情况,出简报或报表。
院级督导在学院的统一管理下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工作规范和要求。
两者各干各的,缺乏沟通和实际工作中的信息共享机制。
2.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平台或渠道,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通过调查发现,校级督导组和院系督导的联络就在于以每月或每学期以报告或简报的形式告知,也有学校安排校级督导每学期到院系检查指导,其余时间两者基本没有联系;在教学评价方面,每个学校、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教师评价表,有督导专用的,也有教师互听
课用的,尽管大同小异,但是在评判标准上缺乏统一性,界限比较模糊,总体缺少完善的评价机制。
三、对策与建议
(一)理順两级督导关系,明确职责
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的目的就是加大教学质量的监督力度,确保实施质量工程和内涵建设,两者目标一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建议可将院系级督导组划归学校督导组直接领导,形成上下一体的领导体系,在学校统一框架下,按照全校督导工作的整体部署、工作计划和要求,结合本院教学工作的实际与特点,制定本院的督导工作实施细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本院教学督导实际工作,使督导工作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时效性。
明确分工职责,校级督导组可着力于对院系的指导,这种不断地指导和交流过程有利于督导人员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督导自身的建设。
校级督导组的职责主要是进行监管指挥和专项督导,多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检查,有重点地开展一些质量监控过程中的检查,对各学院的教学督导组进行工作指导。
而院级督导侧重于本教学单位常规性的教学督导,收集和反馈教学督导过程中的信息,在参与检查的全过程中形成咨询和服务意识。
在职责上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同时各有侧重点,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的统一。
(二)督导队伍成员进一步专业化,多元化
根据调查,目前在督导第一线的大部分是教学经验丰富、教龄较长或者刚刚退休、身体健康的老教授,他们多数都有着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某一学科专业上造诣深厚。
老一辈教师遵循的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和控制者,学生往往处于“服从者”和“受教者”的不平等关系中,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因教师教得好而得到较高评价。
他们有时对于不按部就班的课堂组织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参与、合作与讨论,走出教室等教学的评价无从下手。
应该看到,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微课、慕课等授课方式也令人目不暇接,个性化、启发式的教育也给教学督导带来挑战,这就要求督导队伍要善于学习,跟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发掘出更多钻研教学的教师,使队伍不断专业化、多元化。
(三)加强督“导”,重视督“学”
高校设置督导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和“导”是督导工作的两个方面,教学工作不仅要靠“督”,更要靠“导”。
督导不是专门去课堂上听课挑刺、去找毛病,而是去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所以督导不能与教师对立起来,更不能听完课后一走了之,而应该发挥教学督导中引导、指导、改进和再次评价的重要作用,耐心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有效沟通,以鼓励为主,对事不对人,指出教师讲课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督导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要有亲和力,做到寓导于督,以督促导。
督“教”的同时莫忘
督“学”。
一个和谐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尽管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授课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情绪,试想大教室里面稀稀落落坐几个人听课,教师哪里还有激情呢?可见督导不仅要督“教”,也要督“学”,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重视督导理论研究,完善评价标准
与国外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和积淀相比,我国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开展时间还不长,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英、法、美等国家督导的基础性建设比较完善,都设有健全的教育督导法规和机构,有严格的督导人员资格标准和选拔程序,并注重业务能力的培训。
我国在督导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方面还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性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制度和规范性的指导文件。
同时,由于评价指标多元且无法量化,只能以模糊的评价方式表述,也有学者构建复杂的多参数数学模型来表征,但由于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而无法推广。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补充完善,使督导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论
我国高校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教学督导机制已经运行了二十多个年头,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校院两级的督导体系在提高大学教学管理水平、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校院两级的督导工作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在工作中逐步研究总结,不断改进完善。
教育部已经吹响了建设一流本科的号角,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信教学督导在其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