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多层螺旋CT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9例临床分析
・
3 8 ・ 3 4
N .7 2 1 o0 0 1
ME IA 『 R _ 0 DC L F M N O A Ⅱ
临床 影 像 及 检 验
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数据。因此检验结果在 临床诊断 、 治疗 的过程 中, 着 起 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检验结果 出现任 何差 错 , 则会 给临 床工作 带来错 误 诱导 , 造成诊疗上的失误 , 对病 人产生 不 良的后果 , 严重者 甚 至可 能威 胁到 病人的生命 。正确 的采取 、 理和运 送标 本是 临床检验 成功 的关键 。本 文 处 主要探讨 了影 响检验结果 的一些 因素 , 以此提醒 检验工作 者在工 作 中对这 些 因 素 引起 足 够 重 视 , 而 避 免 检 验 上 的失 误 。 从 1检 验标本 的存放 。 . 传送对检验结果 的影 响 血标本 采集后应该 即刻送 检 。如不 能 立 即送 检 , 则需 要 采取 相 应措 施, 如将 血标本暂时存放 在 4 ℃的 冰箱。这 是 因为标本过 久搁 置会使 二氧 化碳结 合力 、 P 、 G T 酸性磷 酸 酶结 果 降低 , 增 高 。而 红 细 胞 内含 氨量 增 氨 高 , 使标 本 变 得 较 为 不 稳定 , 而 扩 散 使 浓 度 增 高 。故 采 血 后 应 在 会 从 3 mi 进 行 测 定 。而 做 血 糖 时 , 不 及 时 分 离 血 清 , 糖 因 血 细 胞 的 糖 0 n内 如 血 酵 解 每 小 时 降 低 7 。 磷 如 果 放 时 间 过 长 , 细 胞 内 的 磷 酸 脂 则 会 释 % 红 出, 被血清 中的磷 酸酶水解 , 而使 检验 结 果升 高。氯久 置则 会使血 浆 中 从 二氧化碳 与红 细胞 内的氯 发生转移从而 影Ⅱ 向检验 结果 , 使结果偏 高 。碱 性 磷 酸酶 , 清置室温 , 血 则活性显示 会 轻度 升高 。丙 酮 酸在血 液 中极其不 稳 定. 采血后 一分钟 _就会 降低。血 沉 A 必须 在两 个小 时 内完 成检 验 , 然 』 J r 0 不 的话血 沉将会减慢 。 对于尿液的检验 , 则应该选择新 鲜尿液为好。并且要 在3 mn内检验完 0i 毕, 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因为尿液置放 的时间越长 , 有机成分 的破坏就 越厉害 , 其他 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 。 另外 , 还要注意 的是标本在 运送 的过程 中要 防止震 荡 、 染、 污 混浊 。接 收标 本 的 工作 人 员要 对 标 本 进 行 认 真 的查 对 和 验 收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诊断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诊断发表时间:2013-09-11T10:09:01.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王海滨[导读] 在临床上CT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王海滨(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003)【摘要】目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理、临床特征及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57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
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
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头颅动脉硬化性脑病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137-01 1 资料与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月SAE患者57例,男30例,女27例,男、女比例几乎相等;年龄47~95岁,平均72岁;发病后病程长短不一。
起病一般缓慢,最长者二十年,多有有高血压,血压平均在160~190/120~110mmHg之间。
2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易疲劳,睡眠障碍等。
其中,癫痫发作3例,言语不清、注意力不集中48例,下肢无力及行走困难23例,脑出血后遗症5例。
方法:本组使用GE CT-e扫描机,距阵512×512,层厚10mm,层距10mm。
2 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检查主要改变:双侧脑室包括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密度减低区,从侧脑室前角及后角向外延伸,呈毛糙状且边缘不清,CT值12-24HU,无强化;脑室对称性扩张;多伴基底节区~内囊区域或丘脑腔隙性脑梗死[1]。
57例有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脑回增宽等脑萎缩变现,合并腔隙性脑梗死38例。
脑皮质萎缩的症状有哪些
脑皮质萎缩的症状有哪些
关于《脑皮质萎缩的症状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皮层委缩,最普遍的原因便是因为大脑供血不足所造成的,而这类病症常产生在一些老人的身上,还可以说成较为普遍的一种症状,有的情况下会主要表现出基因遗传的形象,因此针对病人而言,应当重视的是平常医护,多歇息,多饮水,饮食搭配尽可能以口味淡主导,控制好自身的血压。
1、脑皮层委缩,主要是因为人的大脑的血供不够而造成的,能够依据本身的状况能够服食一些脑供血的药品,脑皮层委缩可否彻底除根好是需看本人的状况的现阶段而言沒有特别好的特
效方式来医治,脑皮层委缩依据本身的状况,血压高和血压低,服药是不一样的,针对弥漫型,脑皮层委缩和局限小脑萎缩分成,关键产生在老人的身上是归属于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症,可能是会出现基因遗传的趋向。
2、那样的皮层委缩能够服食维他命,b12,或是是服食多种维生素,针对神经营养药物功效并不是非常大,医治起來较为的艰难难以除根。
能够服食一些修复脑作用类的药品,能够服食复方丹参或是是选用,代林钠注射液的注射医治。
3、平常一定要留意多歇息,多饮水,尽可能饮食搭配要口味淡,多吃一些低脂肪香港股市城里的食材,烧菜的情况下少加盐,少放鸡精,少吃一些煎炸类的食材,平常要防止疲劳,一定要积极主动的控制住血压血糖值,血液的浓砂浆稠度要控制住对
病况的是否会比较好。
4、现阶段医治小脑萎缩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在初期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视频语音出現阻碍,一定要融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各样标准,根据专业技能的活动来医治小脑萎缩尽可能照顾患者自行解决的事儿就自己做,不必将患者处在一种独立的情况,叫会加快小脑萎缩的病症。
脑萎缩的分级
脑萎缩的分级脑萎缩分级是根据脑萎缩的程度和症状而划分的,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脑萎缩的分级详解。
第一级:轻度脑萎缩轻度脑萎缩是指脑组织的体积较正常人稍微减小,但并不明显。
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而其他脑功能,如语言能力和运动功能等则大多保持正常。
第二级:中度脑萎缩中度脑萎缩是指脑组织的体积明显减小,并且病情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常出现丧失记忆,困惑和迷失方向等症状。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症状,甚至可能对日常生活活动失去自理能力。
第三级:重度脑萎缩重度脑萎缩是指脑组织的严重减少,症状也非常明显和严重。
患者的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几乎完全丧失记忆和思考能力。
他们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失语、行动不便以及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等并发症,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
总的来说,脑萎缩的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在轻度脑萎缩时,患者可以通过一些认知训练和药物治疗来维持生活品质。
而中度和重度脑萎缩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医疗支持,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护理照料等,以改善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
此外,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照料。
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脑萎缩,但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脑萎缩的患者和家属而言,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脑萎缩的发生和进展。
总结来说,脑萎缩是一种进展缓慢但不可逆的脑部疾病,会导致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
通过对脑萎缩进行分级,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然而,目前对于脑萎缩的治疗仍然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措施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与MRA表现分析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与MRA表现分析杨涛;阿拉腾巴根;侯先文;韩乃良【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I分型与MRA表现二者的相关性.方法:77例经临床证实的SAE患者,对其进行MRI平扫及MRA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表现脑白质不同程度缺血性脱髓鞘改变,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其中影像学Ⅰ型30例、Ⅱ型33例、Ⅲ型14例.并伴有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MRA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轻度25例、中度31例、重度21例.结论:MRI和MRA可早期明确显示SAE范围大小和动脉硬化程度,但本组资料所示影像学分型与MRA所见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总页数】3页(P46-48)【作者】杨涛;阿拉腾巴根;侯先文;韩乃良【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MRI室,内蒙古,包头,014010;锡林郭勒盟西乌旗医院CT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MRI室,内蒙古,包头,014010;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MRI室,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MRI及MRA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J], 鲍克志2.常规 MRI、DWI及 MRA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综合性诊断与临床研究 [J], 苏广布;谢盛祺;陈振华;李杰3.常规MRI与3D-TOF MRA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的应用 [J], 葛建钢;王小乐;陆健美4.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用1.5 TMRI常规序列及MRA诊断的价值探析 [J], 林志军5.常规MRI、DWI及MRA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综合性诊断与临床研究 [J], 苏广布;谢盛祺;陈振华;李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论文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结果:30例均呈弥漫性脑皮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25例伴腔隙性脑梗塞。
结论:皮层下硬化性脑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可早期发现该病。
【关键词】动脉硬化;皮层下脑病;ct扫描【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01-02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叫深部白质脑梗塞、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因为大脑半球深部白质长穿支动脉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造成局限性梗塞及脱髓鞘病变。
病人均存在脑动脉硬化常合并高血压,本文收集我院经ct 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结合文献做一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ct诊断准确率,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本组30例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眼花、失语、精神障碍、痴呆,记忆力下降手足麻木感、肢体乏力、偏瘫等。
检查方法采用ct机为ge-16层螺旋扫描一om为基线向颅顶扫描。
结果ct表现 1 弥漫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双侧脑室额角周围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12例侧脑室额角及枕角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19例,双侧侧脑室额枕角脑白质、侧脑室体部及半卵圆中心见片状、点状低密度影沿侧脑室体部前后轴分布且与之平行22例,并且打药不增强,随诊ct这一病灶密度和形态并不改变。
2 腔隙性脑梗塞28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小片状低密度灶。
3 不同程度脑萎缩 30例中脑白质萎缩26例,表现为双侧脑室、脑池扩大,脑皮质萎缩,脑沟增深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
讨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随着ct及mr的广泛应用及病理研究的深入,该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如何正确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
如何正确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脑萎缩是指脑组织的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的损害。
常见的病因包括老年性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变、颅脑外伤等。
准确的诊断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的方法:1.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程以及家族史等信息。
脑萎缩常伴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老年性脑萎缩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
脑血管病变的病史中可能存在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颅脑外伤的病史中则可能出现受伤的经历。
2.神经系统体检: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脑神经功能、感觉、运动、平衡等。
脑萎缩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步态不稳、肌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3.影像学检查:脑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萎缩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头颅MRI。
CT可以显示脑萎缩的程度和范围,并排除其他病变(如肿瘤、脑出血等)。
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早期发现和评估脑萎缩非常有价值。
医生可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脑萎缩的程度和类型。
4.神经心理学评估:脑萎缩常伴随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记忆、注意力等。
神经心理学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评估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5. 实验室检查:在鉴别诊断脑萎缩时,医生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例如,针对血管性脑萎缩,进行心脏、血管、肾功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因。
对于疑似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脑脊液检查,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来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需要综合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提高对脑萎缩疾病的准确程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
血 管性 痴呆 。S E最 初 主 要依 靠 病 理学 诊 断 , A 因此 检 出率 较
低 。随着 C 、 I T MR 等检查方 法 的广 泛应用 ,A S E检 出率 逐渐 增
脑池增宽加深 , 侧脑室外形增大 。c )腔隙性脑梗死 : 本组 4 2例
3 讨论
3 1 病 因及 发 病 机 制 .
人 的常见病 。现 回顾性分析 8 0例皮层 下动脉 硬化性脑 病患 者
的C T表现 ,总结皮层下动 脉硬化 性脑病 的诊断 要点 ,以期 提
高 本病 的早期诊断符合率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
选取 2 0 0 6年 1月至 2 1 6月 间忻州 市人 民医院 门诊 和 0 1年
按照分 型标 准 : I型 1 6例 ( 2 % ) 病 变主 要局 限于 占 0 : 侧脑室前 后角 周 围呈 “ 鸡冠状 ” I型 3 ;I 8例 ( 4 . %) 除侧 占 75 : 脑室前 、 后角周 围, 尚见 于侧脑 室体 部 , 呈条 状或 带状 , 卵 圆 半 中心 区 病 灶 呈 散 点 状 或 小 片 状 , 未 融 合 ;Ⅲ 型 2 但 6例 ( 3 . %) 低 密度改 变 , 占 25 : 融合成片环绕脑室 , 弥漫于大脑半球 白质 , 合并脑室对称性扩大 。
压及 动脉 硬化 的病 理基 础 , 可以发生脑梗死及脑出血。本 组 中
C T使用 SE N IME S6层螺旋 C T扫描机 常规 颅脑扫描 , 扫描
参数 为 10k 0m 扫 描 基 线 是 听 毗线 , 厚5mm, 2 V 8 A, 层 间距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诊断
病因 : 本病 的病 因是多方面因素共 同
作用的结果 , 普遍认 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与本病关系 密切 , 其病 理机 制复 杂 , 更 需 进一步研究 。 临床特 点 : 层 下 动 脉硬 化 性 脑 病 皮 ( A 多发 于 5 S E) 0岁 老年人 , 组平均 年 本 龄6 9岁 , 大多数 病人有高血压 、 绝 动脉硬 化, 病程较长 , 呈渐进性缓慢发展 , 多数 病 人表 现为高血压 、 中反复发作及慢性 渐 卒
隙性脑梗死 ,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 等
斑片状低 密度 , 部分病例病灶表现新 旧不
一
关键 词 皮 层 下 动 脉 硬 化 性 脑 病 C T
M RI
,
本组病例 C 检 出脑梗死 3 T 6例
(6 7 ) 其 中 7例 梗 死 累及 脑 干 。全 6.% ,
部病例均伴 有不 同程 度脑 萎缩 , T表现 C 为脑室对称性扩大 和脑池 、 脑沟增宽 。 MR 表现 : I 双侧 脑室 前、 角及 体部 后
差, 如长期高血 压 、 动脉 粥样 硬化 使血 管
性脑病的 C T与 MR 表现 . I 相互 比较 。结 果: 该病 C T袁现侧 脑 室前后 角旁对称性 白质低 密度 ; I MR 表现侧脑 室前后 角及 体
部周 围对称 性 月 晕状 长 T 1长 1 、 号。 2信 结 果
壁增厚 、 管腔狭 窄 , 导致脑 室周 围 白质受 进行性缺血 、 缺氧的影响引起神经纤维髓 鞘脱失 、 软化 、 坏死 等病理 改变 并伴 有 多
中心后部 、 低密度 区 融合成 片状 ; I H 型病
变环绕侧 脑 室 , 漫 于 整个 半 球脑 白质 弥
CT诊断报告模板大全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一: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二:异常的颅内病变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例如: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慢性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三: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1)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2)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技术的发展 , 发现本病在中老年人中占有一定 比例L。 2 现 对 我 院 S E患 者 9 A 6例 结 合 临床 表 现 、 T及 血 压 、 C 血糖 、 m脂 、 龄进 行 如下 分 析研 究 年 ,
1 对 象 与 方 法 .
额叶 , 其是额后部 ; 尤 Ⅱ型 病 变 主 要 用 绕 侧 脑 室 体 部 枕 叶 及 半 卵 网 中心 后 部 :1型病 变 环 绕 侧 脑 室 , 漫 1 I 弥 于 整 个 半球 。 I. 、 同醇 、 m 胆 糖 片油 三酯 采 用 日立 7 7 10
( 稿 :0 7 0 — 4 修 回 :07 l一 1 收 20 — 8 1 20 一 1O )
皮 层 下 动 脉 硬 化 性 脑 病 相 关 因素 临床 分 析
曹 化
摘
郭 建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居 克举 陈林 芳
要 目的 : 讨 皮 层 下 动 脉 硬 化 性 脑 病 (A 的 临 床 、 像 特 征 及 其 与 高 血 压 、 探 S E) 影 高血 糖 、 高血 脂 之 间 的 相
Ra ilCl ) l 1 8 2 do i Nf AI 9 9, 7(1 : 9 n nh l ) l.
81
7 j
模 , 显明 , 治华 . T增强 浦层 扫捕彳 重症胰腺炎 中的真 刁 胡 C F
挚 价 _ . 州 医学 院 学 报 ,2112 ( ) 4 9 5 1 ( ,4 6 :9 — 0 . 0
全 自动 生 化 分析 仪进 行 测 定 : 中 血糖 <58mm lL 其 . o/ 正 常 临 界值 , 同醇 <58 m o/ 耻 。 m lL正 常 。 油 三 酯 < 甘 1 o/ . mm l[证常 , 压 收缩 压 ≥ l0 m Hg 舒 张 压 ≥ 7 血 4 m , 9 Hg 断 为 高 血压 0mm 诊
经CT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分析
176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影像与检验我们使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估了79例经CT 和相关症状、体征确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患者的认知功能表现,并与70例同龄、同性别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连续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内科就诊主诉头晕、头痛患者。
纳入标准:(1)符合经Barnett修订的SAE诊断标准;(2)有CT和MRI的影像学诊断依据;(3)年龄≥45岁;(4)愿意接受相关量表评估。
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它脑部器质性疾病患者;(2)有精神障碍或家族史阳性患者;(3)长期服用影响记忆功能药物;(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
本文共入选SAE患者79例,男48例,女31例,年龄46~83岁,平均(64.57±16.29)岁。
对照组选择同期就诊且有相同主诉患者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5.08±15.74)岁,后者符合SAE组纳入标准(3)和(4)以及全部排除标准。
2组年龄和性别分别接近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SAE诊断标准 采用Barnett等修订的诊断标准:(1)中老年缓慢进展性痴呆,呈阶梯、斑片样智能衰退;(2)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反复中风发作、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存在;(3)神经心理改变符合皮质下痴呆的特征,但少数病人可无痴呆;(4)有锥体束征、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假性延髓性麻痹、小脑系统受损表现及Parkinson’综合征表现,临床可有较长的平稳和好转期;(5)CT示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低密度,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菱缩;(6)病理改变为皮质下白质脱髓鞘,皮质下腔隙和软化,U 形纤维及皮质相对完好,穿支小动脉硬化。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治疗方案
C T扫 描机 为 日本东 芝 Ⅱ型 全身 C T扫描 机 , OM线 为 以 基线 , 向颅 顶扫 描 , 厚与 间距均 为 1 层 0mm, 描时 间为 27s 扫 . , 共 扫描 1 0层 。 2症 状与 体征
421二 氢麦 角碱 类 消除血 管 痉挛 和增 加 血 流量 . .. 改善 神经 元功 能 , 常用 双 麦 角碱 05 1 ,3 , .~ . mg 1服 3次, , 0 : d 以及 尼 麦 角 林 ( 角溴 烟酯 ) 麦 。
功 能恢 复两方 面 。分 析结 果表 明 , 脑 C 颅 T检 查 可 以对层 下 动 脉硬 化 性脑 病 做 出早 期诊 断 , 临床 特征 及 发病 机 制 对 与病 理改 变有 着 重大 的 临床作 用 。
f 关键 词】 下动脉 硬 化性 脑病 ; 白质 ; T 层 脑 C
【 图分类 号】 7 31 中 R4.
梗死[ 2 1 。 3CT 表 现
31主 要 表 现 .
常用 阿 司匹 林 7 ~ 5 / 5 10 mgd口服 , 制 血小 板 聚集 , 抑 稳
定 血 小 板 膜 , 善 脑 循 环 , 止 血 栓 形 成 ; 氯 匹定 ( 克 改 防 噻 抵 力 得 )5 gd 1 , 用 于 细胞 膜 , 接 影 响血 小 板 黏 附 2 0 m / ,3服 作 : 直
12 方 法 .
使血 压 维持 适 当水 平 , 阻止 和延 缓痴 呆 的发 生 。有 学 可 者发 现 , 管 性痴 呆 ( 血 VD) 高 血 压 患 者 , 缩 压 控 制 在 伴 收 1 5 10mmH 3 ~ 5 g可 改善 认 知功 能 , 于此 水平 症状 恶化 。 低 42改善 脑循 环 , 加脑 血 流量 , 高氧利 用度 . 增 提
脑萎缩
脑萎缩一、简介本病成年人发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脑萎缩有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后等)。
因其病因复杂,起病缓慢,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及早发现、积极适当的控制病情和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致病因素本病系多因性的。
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塞、脑炎脑膜炎、脑缺血、缺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中风、癫痫长期发作、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病变、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萎缩人类从胚胎发育开始到步入暮年,无论从机体的宏观还是微观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以获取营养并清除不利于自身生理功能的有害因素,从而使自己更适应于不断变化的机体内外环境。
完成这一功能的关键必须有丰富的氧,即在有效的血液循环下,有足够的红细胞携带氧而在其功能和形态方面受损。
而当这种损伤还不致引起其生理功能有严重改变时,即出现了健康人的衰老,若发生在人类的脑组织即为健康老年人的脑萎缩。
老年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则微血管的有效血液灌注不足,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必将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
同时,血脂异常在造成老年脑萎缩者,脑循环灌注不良起着重要的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显著白质萎缩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显著皮质萎缩者,由此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在老年性脑萎缩的形成中均有一定作用,大脑皮层主要由脑内大的血管分支供血,皮层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当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量下降,不能输送足够的氧满足皮层神经元代谢需要,即发生了皮层萎缩。
脑白质主要由中小动脉供血,而高血本病的病变可见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脑池扩大,脑重量减轻。
血塞通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观察
血塞通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7-11T16:05:59.1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陈国芳[导读] 我们认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血塞通能进一步加强SAE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减低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陈国芳(淮海农场医院内科;江苏盐城 224300)[摘要]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SAE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先后的顺序,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缓缓滴注,一日1次。
两组在给药前、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观察患者的智能及生活能力,并检测血脂、血小板聚集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高敏C反应蛋白。
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MSE及FAQ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种实验室检查参数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应指标或对应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观察组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0%(1/25),对照组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2.0%(3/25),脑血管意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血塞通能进一步加强SAE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减低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皮质动脉下硬化性脑病;血塞通注射液;血脂;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观察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Binswanger病、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
为老年人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脑病。
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为1%~5%,男女发病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一、脑萎缩
按脑萎缩范围的不同分为广泛性和局限性两类。
前者包括脑皮质、脑髓质及全脑萎缩,后者包括局部、一侧大脑半球或小脑、脑干萎缩。
CT平扫示:
脑皮质萎缩:仅脑表面脑沟增大(>5mm),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及脑池扩大。
脑髓质性萎缩:仅脑室扩大(第三脑室横径>5mm),脑沟、脑池大小正常;
全脑萎缩:则脑室、脑沟、池均扩大。
局限性脑萎缩:脑室局部扩大或局部脑沟、池扩大;
一侧大脑半球萎缩:则一侧脑室、池扩大中线结构向病侧移位。
脑干、小脑变性萎缩:表现为基底池明显扩大Ⅳ室扩大,小脑半球,蚓部脑沟增宽(小脑半球脑沟两条以上,蚓部脑沟四条以上),且脑沟宽度>2mm,枕大池扩大。
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脑池、脑沟与脑室可比正常成人大,属生理性改变(老年性脑萎缩或老年性脑改变)。
【病例】
1.患者男性,87岁。
主诉:言语不利3天。
CT颅脑平扫(Fig.1-5-1-1-a~c)示:老年性皮质性脑萎缩,脑沟增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
2.患者女性,76岁。
主诉:头晕伴肢体震颤1个月。
查体:血压200/80mmHg.。
CT颅脑平扫(Fig.1-5-1-2-a~c) 示:老年性脑萎缩(脑沟、脑室均较正常成人大)。
3.患者女性,69岁。
主诉:头晕半天。
CT颅脑平扫(Fig.1-5-1-3-a~c)示:老年性脑萎缩(脑沟、脑池、脑室增大)。
4.患者女性,67岁。
主诉:头晕1周。
查体:血压140/100 mmHg。
CT颅脑平扫(Fig.1-5-1-4-a~c)示:老年性脑萎缩
5.患者男性,77岁。
主诉:心绞痛10余年伴头晕。
CT平扫(Fig.1-5-1-5-a~c)示:髓质性脑萎缩及轻度脑白质病(脑室增大,两侧脑室前后角“晕月征”)。
6.患者女性,76岁。
主诉:脑萎缩复诊。
最近头晕,手麻,下肢无力。
查体:血压160/80 mmHg。
CT颅脑平扫(Fig.1-5-1-6-a~c)示:小脑齿状核及小脑实质钙化。
CT颅脑平扫(Fig.1-5-1-6-d~f)示:髓质性脑萎缩(脑室增大)。
7.患者男性,67岁。
主诉:“帕金森病”10余年。
CT平扫(Fig.1-5-1-7-a~c)示:左侧大脑半球萎缩(左侧脑池、脑沟增大,左蛛网膜间隙增宽)。
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由于皮质下髓质动脉壁硬化所引起。
多在50岁以后发病,患有高血压并有进行性智力减退。
CT平扫表现有:①双侧侧脑室外方及半卵圆中心可见月晕状低密度灶(对称或不对称),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
②基底节区、内囊及丘脑有单发或多发腔梗。
③脑萎缩改变。
【病例】
1.患者男性,74岁。
主诉:行为异常2周伴计算、记忆力下降。
CT平扫(Fig.1-5-2-1-a~c)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双放射冠腔梗,“晕月征”,脑萎缩)。
2.患者男性,95岁。
主诉:因进食困难15天入院。
查体:血压90/60 mmHg,肌张力尚可。
CT平扫(Fig.1-5-2-2-a~c)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左外囊及双放射冠腔梗,“晕月征”,脑萎缩)。
3.患者女性,73岁。
主诉:头晕、乏力2个月,伴吞咽困难1天。
CT平扫(Fig.1-5-2-3-a~c)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双底节区及右放射冠腔梗,“晕月征”,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