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研究进展
冠脉介入术后常见5大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

冠脉介入术后常见5大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1.血管并发症:冠脉介入术可能会导致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穿孔、动脉瘤和血栓形成等。
对于血管穿孔,应迅速行紧急控制,包括在穿孔部位放置血管封堵物或进行外科手术修补。
对于动脉瘤,可以采取介入修复或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血栓形成,可以考虑药物溶栓治疗或紧急手术介入。
2.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脉再狭窄或闭塞造成的。
对于心肌梗死的处理,首先要保证冠脉的再通畅,可以考虑进行再次冠脉介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
另外,还需要给予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流恢复。
3.冠脉狭窄或闭塞再发:冠脉介入术后可能会出现冠脉狭窄或闭塞再发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冠脉狭窄或闭塞,可以考虑再次冠脉介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
此外,还需要加强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降血脂治疗等,以维持冠脉通畅。
4.心律失常:冠脉介入术后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要评估其危险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症状较轻的心律失常,可以观察和静息治疗。
对于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或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5.出血和血管血栓并发症:冠脉介入术可能会导致出血和血管血栓的并发症,特别是在穿刺部位。
对于出血的处理,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包扎止血或进行血管封堵物的放置。
对于血管血栓的处理,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溶栓治疗或再次冠脉介入术。
总结而言,冠脉介入术后常见的5大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冠脉狭窄或闭塞再发、心律失常以及出血和血管血栓并发症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处理,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支架的使用 , 因血管 内膜撕裂 引起的冠脉急 性闭塞已得到有效控制; 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置人支架后
变, 部分病例术中存在导管嵌顿、 支架定位时间过长、 造影剂
推注过多情况。1 例于术后 2 mi 突发室颤经电除颤成功, 0 n 该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冠 PC 术发生无复流现象。 I 2. Z C 型以上血管内膜撕裂 6 例 , 中女性 3 例 , 例发生 其 3 在右冠状动脉 , 均置入支架后好转。冠状动脉穿孔 2 例均为 女性。1 例为前降支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管状狭窄 8 % , 0 支架 后发现造影剂外漏至心肌内, 病人明显胸痛, 立即用支架球 囊低压贴 附封堵 穿孔部位 巧 mi , 静 脉推 注 鱼精 蛋 白 n 并
参 考 文 献
‘ 感觉, 时也具有个体的主观意义, 系的 同 它的产生与消除都
与注意力、 情绪、 动机 以及 以往经验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从 Fr u 提 出的情 绪 以躯体症状 的形 式 表 达 的“ ed 转换 机
制” 〕 I P w i 提出的 [‘ o s 到L k 个体针对心理一 社会刺激所作的反 应的“ 躯体化机制” 理论[’ 都认为大多数查无实据的躯体 〕 ,
6 h 急性血栓形成 1 例, 血管迷走反射2 例, 0 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 8 例。结论 PC 围手术期并发症常 I
见, 经及时处理多数预后 良好。
【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冠心病;并发症
Clinical analysis of t e ComPlicati0ns durlug Per oPcrat 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h i i ZH NC Zhi , O Cui一 , NC Xiao一. D印 A A T zhou 似 1 1 artment o Cardiolo群, e Fir t 叨艺 f h T s liated H 印 o Liaoning o ital f
冠脉介入术并发症的观察

约5%患者出现一过性肌酐升 高>88.4µmol/L,一过性肾 功能损害高达50%,应控制造 影剂的总量,一般不应超过 3ml/㎏(体重),对已有肾 功能损害的患者还需术前和术 后扩容利尿,术后密切观察 尿量,嘱病人术后多饮水。
术后卧床所致肠蠕动减慢引起便 秘,嘱患者多饮白开水,按摩腹 部,必要时口服少许蜂蜜水、吗叮林 。有时术后排尿方式改变引起尿潴 留,男性患者,身体稍微倾斜 15°~30°,将便器放于尿道口, 嘱其自行排尿,必要时行导尿术。
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可使痉挛迅 速缓解,若病变部位血管痉挛, 应保留导引导丝同时注入硝酸甘 油,若无效可冠脉注射地尔硫卓, 若用药中出现慢性心律失常如房 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低血压, 可给予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或 临时起搏治疗
是CHD介入治疗 的严重并发症之 一,发病率
0.15%—2.5%
冠状动脉损伤并发症
3.冠状动脉穿孔
【穿孔原因】
①导丝:主要是操作中动作过于粗暴,导丝选择,导引钢丝直接穿出冠状 动脉 ②球囊:是球囊与血管不匹配,球囊压力过高等因素有关,特别是血管迂曲和完 全闭塞钙化的病变者发生率较高。
【临床表现】 患者常述胸痛,个别病人也有无明显症状的血管造影剂外 渗,大部分患 者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也有部分病人会出现冠脉—心室瘘或心包下血肿。
变化。
者必要时给予静注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
素,房颤或房扑发生时,若无血流动力
学异常,则给予胺碘酮,心律平,西地
兰等。
心脏介入术中,术后低血压是危险的急性并发症。护士在术 前,术中,术后应该认真评估,消除紧张情绪,结合临床数 据和临床症状,有效地判断低血压的出现,护士严密监测血 压,心率,心律,心电示波的变化。若收缩压〈10.7kap, 舒张压〈8kap 应迅速处理。应用肝素抗凝要观察皮肤有 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严格掌握拔出鞘管指征配 合要求及注意事项。
两种穿刺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比较和护理对策

【 键 词 】 桡 动脉 关 股 动 脉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 C ) 成 为 冠 心 病 治 疗 的 重 要 P I已 手 段 之 一 , 穿 刺 途 径 常 经 股 动 脉 穿 刺 , 是 此 法 需 要 2 其 但 4h 卧 床 并 采 取 被 迫 体 位 , 发 生 尿 潴 留 、 痛 、 刺 部 位 出 血 等 易 腰 穿
1 1 一般 资 料 .
选 择 2 0 年 1月 ~ 2 1 08 0 0年 6 在 我 科 住 院 月
治 疗 , 行冠 脉造 影 明 确诊 断并 需 择 期 行 P I 】 6例 , 已 C 共 2 随机 分 为 经 桡 动 脉 途 径 行 P I ( 组 ) 2例 , 均 年 龄 ( 6 4 C 组 A 8 平 5. ±
并 发 症 。而 桡 动 脉 由于 周 围 没 有 重 要 的 神 经 和血 管 , 刺 成 穿 功 率 高 近 年 来 在 临 床 上 已 逐 步 应 用 , 免 了 经 股 动 脉 穿 刺 术 避
后 长 时 间 卧 床 引 起 的多 种 并 发 症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 股 动 脉 途径 行 P I ( 8 岁 经 7 C 组 B组 ) 4例 , 均 年 龄 4 平
作 者 单 位 : 苏省 邳 州市 人 民医 院 护 理 部 江
邮 编 2 10 2 0 3 收稿 日期 2 1 —1 —2 00 0 0
注入 3 0 肝 素 , 选 择 合 适 的 球 囊 进 行 预 扩 张 , 入 合 适 0U 0 并 植 的支 架 。术 毕 拔 除 鞘 管 , 别 压 迫 止 血 , 分 别 加 压 包 扎 。 比 分 并 较 上述 两 种途 径并 发症 的 发 生情 况 和 护理 特 点 。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置

di 1 . 9 9 j i n 10 —64 . 0 1 o:0 3 6 /. s . 0 7 s 1x 2 1.
3 04 4. 6
成功取出脱 落支架 。
讨 论
17 9 7年 第 1例 绎 皮 冠 状 动 脉 腔 内 成
床死亡。②冠 状动 脉穿孔后 心脏压 塞 : 该
并发症分 布 : 出现并发症 4 共 8例 , 其
中冠状动 脉急性 闭塞 1 , 例 冠状动 脉穿孔
后 心 脏 压 塞 1例 , 状 动 脉 内 无 再 流 1 冠 1
例, 穿刺 m管损伤引起皮下血肿 1 0例 ,
管迷 走反 射 1 6例 , 性 性 冠 状 动 脉 痉 挛 急
冠状 动脉内推注 , 复查 造影 狭窄解 除 , 其 中1 例硝酸甘油狭窄解除不理想 , 冠状动
发 症
8例 , 支架脱落 1 。 例 并发症处置及 预后 : ①冠状动脉急性
闭塞 , 患者 为急性 前 壁心 肌 梗 死 患 l例
级 。⑦冠状 动脉支架 脱落 : 1例患者 于处
置右冠状 动脉闭塞病变手术 中 , 因支架通 过 困难 , 发现 支架 部分 脱开 ,A M扩 张 6T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内介 入 治 疗 并
旦发生 , 不但 严重影 响手术 的效 果 , 甚至
迅猛发展 , C 通 过球 囊扩 张 , PI 支架 置 入 等方 法 , 可快速 、 有效地 歼通冠脉 血流 , 恢 复心肌细胞 的血供 , 目前 已成为治疗冠心 病的重要方法之~ 。随着技术进 步 、 器械 改善和经验积累 , 绝大多数心脏病治疗 中 心 ,C P I成功 率 已达 到 9 % 以上… 。但 5
经肱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穿刺口并发症分析与护理

经肱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穿刺口并发症分析与护理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穿刺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18例经肱动脉PCI后穿刺口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1例形成血肿;2例发生迷走神经发射;5例患者感到术侧肢体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给予及时对症处理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结论:经肱动脉PCI 安全、有效,易为患者所接受。
标签:肱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护理经皮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给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1]。
经肱动脉和桡动脉穿刺基本上取代了股动脉穿刺,桡动脉仅适用Allen实验阳性部分患者且常引起动脉痉挛或闭塞等[2]。
故经肱动脉PCI 研究已成为热点[3]。
本文中笔者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218例冠心病患者实行经肱动脉穿刺介入术(PCI),对治疗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穿刺口并发症发生及护理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PCI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男172例,女46例,年龄34~81岁。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8例,心肌梗死24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均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的基础上,术前3 d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或噻氯匹啶250 mg,每天2次。
急诊手术术前立即嚼服氯吡格雷300 mg。
术前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及常规测量双上肢血压波动范围、触摸肱动脉搏动情况。
导管室局麻下于右上肢肘关节肱动脉搏动最强处进针,置入鞘管,将导管送达冠状动脉入口,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
术毕,压迫穿刺口止血,绷带加压包扎。
2 结果2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1例形成血肿;2例发生迷走神经发射;5例患者感到术侧肢体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03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血管损伤
血栓形成
采用合适大小的鞘管,尽量减少鞘管对血管 的损伤。
术后充分抗凝,拔管后压迫止血,并观察肢 体的血供情况。
血管栓塞
腹膜后出血
避免使用过大的球囊,术后充分抗凝。
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 。
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抗凝、抗炎等,以促进患者尽快康 复。
05
结论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影响
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
冠脉介入诊疗是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但并发症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健康威胁,严 重时可危及生命。
增加医疗费用
并发症的发生会导致患者治疗周期延长,增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及其 处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 •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冠脉介入诊疗 并发症及其处理策 略
提高冠脉介入诊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分析并发症的预防 、诊断、治疗及护 理措施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是指在进行冠状动脉 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 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等操作过程中出现的 意外情况和不良后果。
3%。
心脏穿孔
03
心脏穿孔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由介入操作不当引起,发生
率较低。
全身并发症
出血
出血可由血管损伤、抗凝治疗不当 引起,发生率约为5%-10%。
感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摘要】综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形成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
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正确评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心脏事件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401-03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术检查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在临床上较普遍的开展,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之一[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一项创伤小、病人痛苦小、疗效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4]。
以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rtery 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5],通过外周途径PCI可有效的解除冠状动脉狭窄,从而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但PCI 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技术,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7] 。
因此,有效的术后护理对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照本人从事心血管内科多年工作的经验,连系查阅大量文献,现将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PCI治疗的机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应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是一项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之一[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ICS)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方法,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支架,达到血液通畅的目的[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研究进展标签: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进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因其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况,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已逐渐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术者操作熟练度的提高,心导管材料的不断革新,经过20多年发展,PCI技术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PCI本质上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手段,术者操作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并发症,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都将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现就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做一简要综述。
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冠状动脉痉挛指冠脉因各种原因引起持续性收缩而导致的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冠状动脉痉挛会产生明显缺血症状,如胸痛和心肌缺血等的重要术后并发症。
严重的冠脉痉挛可能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患者猝死[1]。
虽然CAS发生的原因至今并未完全明确,但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其主要与血管狭窄、异物(球囊支架、指引导管等)刺激等有关。
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心绞痛、低血压、心电图ST段抬高等。
有研究指出,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的重点在于对抗血管痉挛以及引发痉挛的基础病变,而不是针对痉挛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2]。
无论冠状动脉是否正常,对于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可以首先在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2~0.4 mg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5~10 mg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消心痛等,在硝酸甘油无效或者耐药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特别顽固的患者可以持续静脉输注或冠脉内注射地尔硫卓,导管刺激引起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应撤除心导管。
因为β受体阻断剂诱导α受体兴奋、诱发CAS的可能,故对于冠状动脉无显著狭窄的CAS病人严禁单独使用β受体拮抗药[3]。
有时在药效不明显的情况下,需要撤出冠状动脉内球囊或指引导丝才能解除痉挛。
当内科介入治疗无效时应紧急安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血压平稳后立即送外科手术室行急诊CABG。
切忌反复尝试介入治疗,从而贻误救治时机。
2 急性心包填塞(acute cardiac tamponade,ACT)作为PCI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的发生常常由于冠状动脉或心脏穿孔,血液积聚在心包腔所致。
并发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更易发生心包填塞[4]。
此外,冠脉病变,包括血管壁钙化、分支血管迂曲或闭塞等的患者,也易发生冠脉穿孔。
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体征。
对于出现心包填塞的患者,必须迅速发现及时处理。
而当ACT并发冠脉血管穿孔时,一般抢救措施包括: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术,以缓解或消除心包腔高压,恢复血流动力学,若患者血压回升、心率减慢,提示处理有效[5]。
而对于大血管穿孔或破裂,可以考虑依靠心脏外科手术干预或者植入带膜支架覆盖破口[6]。
但有文献报道带膜支架的使用可能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7]。
部分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且需要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在拔除电极时可能引发局部心肌穿孔,从而导致ACT的发生。
故对于需要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应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局部心肌坏死、室壁变薄的情况,同时缩短临时起搏时间,避免起搏电极张力过大,尽量选用轻柔电极,若有条件可放置漂浮起搏电极[8]。
3 无复流或慢复流无/慢复流指PCI时冠脉血管狭窄已经解除的情况下,远端前向血流减慢或丧失,其支配节段心肌发生灌注不足的现象。
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选择性PCI时其发生率为0.6%~3.1%,而在心肌梗死急诊PCI时发生率高达11%~30%。
无/慢复流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且有报告称其已成为PCI远期心源性猝死及各类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9]。
无/慢复流发生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由血栓栓塞远端微血管,微循环功能障碍引发。
除此之外,内皮细胞损害、白细胞趋化、血管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无/慢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10]。
由于无复流可导致高度致死性并发症,并且预后不良,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无复流,实现心肌水平再灌注,对提高PCI疗效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治疗无/慢复流主要有药物、器械及外科手术等方法。
而目前临床上仍是以药物治疗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当无/慢复流发生时,治疗关键在于抑制微血栓形成、解除微血管堵塞以及恢复前向血流。
传统处理方法包括冠脉内注射腺苷和维拉帕米等。
其他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普钠以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类新颖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激活、减少血小板活性物质释放,从而减少远端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血流,从而降低无/慢复流发生率。
其中,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阻断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与肝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合用,在饱和的抗凝血和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还能使急性心梗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明显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4 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目前,支架作为PCI术中所植入的异物,因其引发的支架内血栓成为PCI 术后的严重并发症[11]。
有研究发现,临床上确定的、极可能的、可能的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0.4%、0.2%、0.6%。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较复杂,包括操作相关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情况、支架本身致栓和血管内皮化延迟等。
而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较多,中断/停止抗凝治疗或者抗凝药物抵抗较易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
研究指出,多达23%的长期服用ASA患者会发生ASA抵抗,而使用氯吡格雷24 h后无反应的患者达到4%~30%。
对于支架内血栓形成,尽早急诊介入治疗任然是其首选治疗方案。
而考虑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险性,术前积极监管危险因素和原发病,术中预扩张血管、应用血管内超声等辅助手段以及高压球囊等使支架贴壁良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12]。
旋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斑块负荷并扩大冠脉管腔,对于存在严重血管钙化以及斑块负荷较重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注意不能一味增加球囊扩张压力来使管腔扩张;并尽量避免多枚支架的重叠[13]。
同时,再次急诊介入治疗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案。
5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指原来通畅血管的发生狭窄、或狭窄程度加剧,是PCI 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发生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冠脉痉挛、内膜撕裂、斑块移位等。
研究发现,直径2 mm的血管发生闭塞时,常常造成心肌缺血等严重的后果,临床上表现为胸痛、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血压降低、心室停搏、死亡,且这些症状常常迅速发生,给临床诊疗及抢救带来一定难度,若这类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冠脉血供,如紧急冠脉搭桥术等抢救措施,很快会发展为急性心梗直至死亡。
对于发生冠脉急性闭塞的患者,抢救措施常常包括紧急送入导丝,同时行球囊扩张,必要时置入支架等。
而急诊介入治疗,尽量开通所有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是PCI术后并发冠脉急性闭塞的首选的再灌注策略[14],而IABP循环支持能部分或全部替代患者心脏功能并维持人体的循环灌注,或可以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15]。
置入临时起搏器主要是针对存在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等症状患者的急救措施。
对于那些心率下降且存在血压下降的患者,起搏器的植入,可以有效维持正常心率、延缓血压进行性下降,从而避免了心脏停搏以及更大范围的梗死。
6 对比剂肾病(CIN)对比剂肾病,是指在只使用血管内造影剂,而其他条件正常的情况下,患者3天内血肌酐水平升高>25%或增加超过0.5 mg/dl,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
CIN的临床症状多见于术后2~3天内,且有研究指出,发生CIN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并且有不低的死亡率。
而且因为造影剂作为机体的异物,部分CIN患者在PCI术后会发生肾功能损伤,其中包括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不可逆性的肾损伤。
CIN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确定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暂未完全明确[16]。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CIN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原有肌酐水平的上升而增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被指出是发生CIN的高危因素。
由于造影剂的使用量过大、其本身的渗透性及高黏度都会直接损伤肾上皮细胞,收缩肾血管,从而造成肾髓质缺血缺氧性损伤、血肌酐水平上升[17]。
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逆转对比剂肾病病程发展,所以预防CIN的发生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然后一旦CIN确诊成立,缓慢喝水在治疗CIN的同时,既可以避免急性胃扩张,又起到补液的作用。
而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CIN的防治措施被界定为:选择等渗对比剂和低渗对比剂预防CIN。
其次,在造影前进行水化可以适当纠正亚临床脱水,而造影后水化可以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改善肾脏的缺血缺氧微环境。
因此水化疗法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CIN发生率的方法。
大量临床工作者也认为,持续性静脉扩容比静脉冲击滴注更能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要使PCI技术真正有益于冠心病患者,为术者本身素质提出两点基本要求:其一,在熟悉及精确使用各种心导管材料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操作熟练度是关键,以降低PCI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二,术者需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掌握各种PCI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练就一双慧眼,一旦手术并发症发生,能准确识别、及时处理且处理得当。
只有这样,PCI技术才能真正受益于患者,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1] 王萌,曹克将,陈明龙,等.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9,13(4):258.[2] 王少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痉挛玫变异型心绞痛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03):27-28.[3] 戚玮琳,范维琥.日本冠脉痉挛性心绞痛诊疗指南简介[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0,37(1):61-63.[4] 贾若飞,金泽宁.指引导丝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9):535-537.[5] SATLER L F.A revised algorithm of coronary perforation[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7(2):215-216.[6] 江明宏,罗军,汪明慧,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急性心包填塞5例报告[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5,21(03):422-423,441.[7] 李平,陈坚,甘剑挺,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25例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2):145-146.[8] 潘宜智,等.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急性和亚急性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和急诊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4):244-245.[9] Chen YF,Yang YJ.No-ref.ow phenomenon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dv Cardiovasc Dis,2005;26(1):5.[10] KJoner RA.No-reflow phenomenon:maintaining vascular integrity[J].JCardiovase Pharmaeol Ther,2011;16(3-4):244-50.[11] 郭志福,郑兴,秦永文.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研究进展.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8)1568-570.[12] Nguyen TA,Diodati JG,Pharand C.Resistance to clopidogrel:areview ofthe evidence.J Am Coil Cardiol,2005,45(8):1157-1164.[13] 张鹤萍,陈晖,李虹伟,严松彪,等.25例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患者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11,13(03):346-348.[14] 崔鸣,徐伟仙,郭丽君,等.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原性休克、双支冠状动脉闭塞一例报告[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2):112-113.[15] 刘相勇,董平栓.IABP和PCI中的临床应用现状[J].医学综述,2012,18(12):1861-1863.[16] 李顺宝,苑国富,于兵,等.NLR和hs-CRP在NSTE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J].河北医药,2015,37(7):985-988.[17] 王效增,韩雅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7):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