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常规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常规
人准备:仰卧位,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吸氧。 ②穿刺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血管。 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植入IABP,下壁心梗病人安装临 时起搏。 ④行梗死相关血管紧急PCI。 ⑤将指引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开口 ⑥导引钢丝通过病变后放置于血管远端。 ⑦球囊导管的插入和到位,球囊扩张。 ⑧支架的到位和扩张。(即支架的置入) ⑨重复重要体位的冠脉造影。 ⑩术后根据病情拔除鞘管。
【并发症】 ①严重心律失常 ②慢血流和无血流 ③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导致冠状动脉 再闭塞。 ④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 血管穿刺并发症;迷走反射,腹膜后血肿, 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
【注意事项】 ①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必须由操作熟练, 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手术医生年手术量必须 大于75例。 ②术前、术中、术后必须充分抗凝,抗血小板治 疗,以防形成急性或亚急性血栓。 ③时间是影响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病 人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一般需小于90分钟。 ④术中应密切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常规
适应症 ① 高危UAP或NSTEMI反复发作,病情危重 ② STEMI发病在6小时以内,需立即行PCI ③ STEMI发病在6-12小时,仍有明显胸痛 ④ AMI后反复发作胸痛或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 制,需立即行PTCA或CABG。 ⑤ AMI合并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需立即行 外科手术。 ⑥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发病时间在36小时内 ⑦ AMI溶栓后冠脉血流评价及挽救性PTCA ⑧ 血管重建后疑有亚急性血栓形成者。 ⑨ 胸痛剧烈而不能与AMI鉴别,防止盲目溶栓。
【禁忌症】 ①不能控制的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②严重肝 肾功能障碍。 ③发热及感染性疾病。 ④碘过敏。 ⑤急性心肌炎。 ⑥凝血功能障碍。 ⑦低钾血症。 ⑧STEMI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无明显症状,血 流动力学及电学稳定。 ⑨严重的心理或躯体疾病,如肿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步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步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确定手术部位:通过检查结果确定病患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 术前检查:对病患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评估病情和确认手术的可行性。

- 术前准备:准备手术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确保手术室环境卫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

2. 麻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以下是麻醉的具体步骤:
- 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病患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 镇静药物:根据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给予病患镇静药物,使其保持舒适和松弛状态。

3. 手术操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穿刺:在手术部位进行穿刺,将导丝引入冠状动脉。

- 导丝引导:通过导丝将导管引入冠状动脉,定位到狭窄或闭
塞的部位。

- 扩张治疗:使用导丝引导下的球囊扩张器,扩大血管狭窄处
的通路。

- 植入支架:将支架导入扩张的血管,使血管保持通畅。

- 结束手术:确认支架位置和血流情况,将导丝和导管取出,
处理穿刺口。

4. 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后,病患需要适当的术后护理:
- 监测:密切观察病患的心脏功能和血流情况。

- 保持休息:手术后病患需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

- 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 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检查血压、心电图和冠状动脉情况。

以上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大致操作步骤,具体操作应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手术前和术后的细节护理也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相对禁忌证包括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在选择器材方面,常用Juakins型引导导管。

对于左冠状
动脉介入治疗,为了增强导管支撑力,还可以选择AmplatzL、XB、EBU等类型的导管。

对于右冠状动脉呈钩形向上的情况,为了增强导管支撑力,可以选择AmplatzL型引导导管,但是
操作必须非常谨慎,因为容易发生血管开口部和近端夹层。

对于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类型的引导导管。

球囊扩张的基本操作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将球囊导管引入病变部位,将球囊充气达到指定的直径,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放气,最后将球囊导管取出。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球囊导管的位置和充气压力,避免损伤血管壁和出现血管破裂等并发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径路使用导丝和气囊扩张支架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方法。

以下是关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指南:
1.指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用于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且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其他冠心病相关症状。

2.检查与评估: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3.手术准备和操作:介入治疗需要在心导管室进行,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和静脉麻醉。

手术过程涉及导丝的穿刺、导丝导入冠脉、放置气囊扩张支架等步骤。

4.术后管理和护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包括监测血压、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以及观察是否出现并
发症,如血管穿孔、血肿、心律失常等。

5.抗血栓治疗: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通常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以预防再狭窄和血栓
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都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治疗指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一、临床用途
1、主要用于血管疾病手术,如血管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性
狭窄等。

2、本方法可用于治疗经皮动脉硬化性狭窄,症状主要表现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及其它腿部血管病变,如慢性足跟动脉硬化性狭窄症、动脉粥样
硬化性血管炎、冠脉囊肿等。

3、可以用于血管瘤、动脉瘤及其他血管结构出现的病变。

二、操作规范
1、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应评估患者的治
疗方法,以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

2、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医生应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的家庭史、病史、临床检查、心电图、血管造影及心脏功能检查等,以诊断患者
的冠状动脉病变。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介入治疗的基础,主要用于确定介入治疗
的方向、部位及数量,并以此来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器械及药物。

4、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对患者情况的评估,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用于介入治疗的器械及药物等。

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及医生的判断,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经皮冠状动脉穿刺:将针头从胸骨中间的胸膜周围经皮冠状动
脉血管穿刺。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简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方法,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

该治疗方法已经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指南。

治疗适应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 1. 心绞痛:包括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2. 心肌梗死: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后梗死的急性介入; 3. 冠状动脉狭窄:可用于单狭窄、双狭窄和三支或多支狭窄等; 4. 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包括斑块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

治疗步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步骤如下: 1. 皮肤消毒; 2. 静脉插管,静脉注射抗凝药物; 3. 插入导管; 4. 冠脉造影; 5. 治疗:包括扩张血管、放置支架等;
6. 导管拔出;
7. 停止抗凝治疗;
8. 观察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后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包括: 1. 立即观察血压、心率等指标; 2. 静脉注射抗凝药物,减少血栓形成; 3. 慢性药物治疗,例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防止再次发生冠状动脉疾病; 4. 鼓励恢复活动和锻炼。

并发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 1. 出血:发生率为
0.5%~4%; 2. 血管痉挛:发生率为0.5%~2%; 3. 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为
0.1%~0.3%; 4. 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1%~0.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已经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术后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治疗,以防止再次发生冠状动脉疾病。

同时,也需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必要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处理。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06
CATALOGUE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与随访
短期疗效评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短期疗效评估是对PCI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及 时监测,有助于及时发 现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短期疗效评估通常在术 后1-3个月内进行,主 要评估患者的心功能、 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有无 并发症,如心包积液、 支架血栓形成等。
手术过程
血管入路
选择合适的血管入路,通 常为股动脉或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导管向冠状动脉注射 造影剂,以明确病变部位 和程度。
介入治疗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 的介入治疗手段,如球囊 扩张、支架植入等。
术后处理
导管拔除
术后随访
术后即刻拔除导管,对穿刺部位进行 压迫止血。
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及时处理并发症。
PCI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和旋磨等技术,其中支架植入是最常用的方法。
PCI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 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PCI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 时主要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治疗冠心病。
1987年,第一个裸金属支架(BMS )问世,随后药物洗脱支架(DES) 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PCI的治疗效果 。
疗。
重新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必要时进行紧急PCI或
血栓抽吸。
严重并发症及处理
01
02
03
04
心包填塞
立即心包穿刺引流,同时进行 心电监护和补液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紧急PCI或溶栓治疗,必要时 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重要脏器栓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方式,该治疗通过介入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改善血液
供应和心肌缺血所致的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PCI操作是一项高度技术性的治疗,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一系列器材和设备。


确保PCI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标准,本文就此进行
介绍。

一、PCI手术前的准备
1、患者评估:在进行PCI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病情、体检、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检查等,以确定该患者是否适合进行PCI手术。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资料,准确判断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包括
抗凝、抗血小板、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药物。

3、器材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导管、支架、球囊等器材和设备,并对其进
行消毒和灭菌处理。

二、PCI手术操作流程
1、局麻醉和血管插管:手术前先对患者施行局麻醉,然后进行血管插管,一般
以股动脉为主。

2、导管插入:将导管插入血管中,准确将导管引导到近端冠状动脉。

3、球囊扩张:在支架植入前,通过心脏导管将球囊输送到狭窄的部位,通过扩
张球囊来扩大狭窄部位的狭窄。

4、支架植入:球囊扩张后,通过导管将支架腔输送到扩张的部位,在需要扩张
的位置放置支架,并使支架与血管壁贴合。

5、药物输注:在支架植入后,需要输送药物来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发生。


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6、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观察血压、心率等
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等。

三、PCI手术的注意事项
1、手术时应保持手术操作区域清洁,保证手术无菌。

2、手术时应当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过敏体质等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准确的控制。

3、操作时应谨慎,保证操作技能熟练,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防止手术操作错误。

4、操作时应确保操作器材和设备完整,消毒和灭菌处理符合规范。

5、手术结束时,应及时处理手术区域的医疗废弃物。

四、PCI手术后护理
1、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以观察术后的心电变化。

2、手术结束后,鼓励患者坚持药物治疗,保持生活起居规律,并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3、手术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如胸痛、疼痛等,及时处理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4、手术结束后,应给患者进行营养指导,保证患者合理饮食,补充营养。

以上就是PCI手术操作规范的相关内容,PCI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手术,需要专业医生精细操作。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掌握PCI手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好手术操作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PCI治疗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