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学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学名词解释

.
1
• 3、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 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 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 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 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 黄疸”。
• 8、低钾血症:低钾血症(hypokalemia)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3.5 mmol/L。造成低钾血症的主要原因可以是机体总钾量丢失,称为钾 缺乏(potassium depletion);也可以是钾转移至细胞内或体液量过 多而稀释,而机体总钾量不缺乏。重度低钾血症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需积极处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疾病。 缺铁性贫血—因铁的需要量增加或/和铁的吸收减少所致机体储存铁减少
或耗竭,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
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
13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 不能相应代偿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
7
• 性传播疾病间称性病,是一类能通过各种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主要 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脏器损害的疾病。
• 性病病原体的检测对于性传播疾病的监测、诊断、血液筛查、控制性传播疾 病的流行及确保优生优育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性病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 • S=敏感 • 临床意义
.
8
药敏试验解释
• I=中介
• 临床意义
抗菌物药物浓度为通常血液和组织中能达到的水平时,细菌对而抗菌 物药治疗的反应率低于敏感株。“中介”分类意味着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 具有临床效力(如尿液中的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或者可用高于正常剂 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β-内酰胺类)。 此分类还包括一个缓冲区,它可以 避免微小的未能控制的技术因素造成重大的结果解释错误,特别是对那些 药物毒性范围窄的药物。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3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3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值越大说明血小板大小越不均匀,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8.出血:血液(全血)从心血管腔内溢出或流出39.瀑布学说: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40.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固的凝胶状态4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42.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叫~43.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有12个44.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45.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46.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47.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48.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4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50.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1.PT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2.INR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53.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54.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55.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56输血: 指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室抢救为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57.血型系统: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所组成58.血型关联: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但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59.血型系列:指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关联的血型抗原,即低频抗原和高频抗原ABO遗传座位于第九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上Rh遗传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0.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以IgM为主61.免疫性抗体: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及血型不合的输血产生,以IgG为主6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集中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3.血型物质:由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H,B抗原的半抗原,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64.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65.正向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66.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67.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68.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血者或供液者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69.聚凝胺介质配血法:本法除能检出IgM,IgG抗体外,还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大多数抗体70.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被动同种免疫性疾病《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最新临床检验名词解释及答案

最新临床检验名词解释及答案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及答案名词解释(1)透明小体(2)血清(3)尿液干化学检查(4)hCG(5)弹力纤维(6)漏出液(7)胃蛋白酶(8)羊水泡沫试验(9)核异质(10)脱落细胞涂片固定(11)巴氏细胞(12)细针吸取细胞学(13)精密度(14)镜下血尿(15)饮食性糖尿(16)尿管型(17)脑脊液IgG指数(18)低色素性红细胞(19)白色血栓(20)抗体(21)粪便隐血(22)精子活动力(23)阴道分泌物(24)泪白蛋白(25)血浆(26)尿液湿化学检查(27)夏科一莱登结晶(28)渗出液(29)内因子(30)染色体病(31)角化不良(32)脱落细胞涂片带湿固定(33)异形间皮细胞(34)R-S细胞(35)诊断灵敏度(36)乳糜尿(37)一过性糖尿(38)尿沉渣检查(39)脑脊液IgG合成率(40)血细胞比容答案:1.为根尖囊肿患者的唾液沉淀物中检出的细小线粒状或弧形小体。

2.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3.尿液分析仪对含有多个试剂垫的干化学试带与尿液中相应化学成分反应后所发生的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颜色的深浅和尿标本中各成分成正比关系。

4.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蛋白类激素,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

5.为粗细均匀、细长、弯曲、折光性强、轮廓清晰的丝条状物,无色或呈微黄色,由小支气管壁、肺泡壁或血管等坏死组织脱落所形成。

见于肺脓肿、肺癌等患者。

6.为非炎症性积液,其形成常见原因为: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当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减少时,如肾病伴蛋白大量丢失、重度营养不良、晚期肝硬化、重症贫血等,一般血浆白蛋白<25g/L时就有出现浆膜腔积液的可能。

②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如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栓塞、肿瘤压迫)、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和晚期肝硬化等。

③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管被丝虫阻塞或者淋巴管被肿瘤压迫等,这些胸腔、腹腔积液有可能是乳糜样的。

临床基础检验学

临床基础检验学

静脉血
不同抗凝剂的使用, 改变血液性质,影响 有形成分的形态
标本代表性大,无组 织液影响,适于临床 研究,可重复实验和 追加其他实验
二、常用血液标本抗凝剂 及其使用选择
• 1、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化学名:3-羟基-3-羧基戊二酸(三钠盐)
a. 抗凝原理:螯合钙离子
b. 使用方法 配成109 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
1. 血涂片的用途: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异常
2.
寄生虫检验。
2. 血涂片制备步骤:(手工推片法)
• 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血液充满 推玻片的宽度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向2 的方向滑动。
3. 血涂片质量评价: 均匀、厚薄、头体尾、边缘、两侧 注意: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
四、 细胞染色技术
b.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含有不同 数量的氨基(-NH2)和羧基(-COOH),同时还有其 他活性基团。在游离状态时, -NH2获得一个H+变成带 正电的-NH3+,而-COOH失去一个H+变成带负电的-COO-。 分别与不同染料结合。
c. 周围环境的酸碱度:如环境pH<pI( pI 为等电 点),则蛋白质带正电,结合酸性染料;反之, pH> pI,则结合碱性染料。
烷-氧杂蒽染料和偶氮染料两类,能结合
4.
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
5.
嗜酸性颗粒成分等。
3. 复合染料:同时具有阴、阳离子型的染料如瑞氏染料
(二)、细胞染色原理: 一般以它们的物理现象和/或化学 现象为依据
1. 物理作用:毛细管现象、渗透、吸收、吸附作用等
2. 化学作用: 3. a. 染料的化学成分:助色基团的存在,碱性染料 4. 在溶媒中为阳离子型,易与组织和细胞内带负电荷的 5. 酸性物质结合;而酸性染料在溶媒中为阴离子型,与 6. 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临床检验基础名词!你知道啥是血常规不?
就好比你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样,血常规就是医生了解咱身体
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比如说白细胞计数,那可太重要啦!要是白
细胞计数高了,哎呀呀,那可能就说明身体里有炎症在捣乱呢!就像
家里进了小捣蛋鬼,得赶紧找出来赶跑呀!
还有尿常规,这就像是身体的“晴雨表”。

尿蛋白、尿潜血这些指标,能反映出肾脏等器官有没有出问题哟!比如说尿蛋白阳性,那不就跟
房子漏了水似的,得赶紧修补呀!
再说说生化检验,这可是个大项目呢!像血糖、血脂这些,就像身
体这部大机器运行的“燃料”和“润滑剂”。

血糖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就跟汽车的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道理呀!血脂要是不正常,那
血管可能就像被堵住的水管一样,后果可严重啦!
凝血功能检查也很关键呀!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
些名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控制着血液凝固的节
奏呢!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容易出血或者形成血栓,多吓人呀!
这些临床检验基础名词可都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咱可得
重视起来呀!它们就像是身体的密码,医生通过解读这些密码,才能
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给我们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所以呀,
别小看了这些名词,它们背后可有着大意义呢!咱要积极配合医生做检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呀!。

临床检验基础内容简介

临床检验基础内容简介

临床检验基础内容简介
一、检验概述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涵盖了对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体液、生化、免疫和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标本的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及时的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血液检验
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包括血常规、血沉、血型鉴定、血红蛋白电泳等。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检测,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医生提供关于贫血、感染、炎症、肿瘤等方面的诊断信息。

三、尿液检验
尿液检验是对尿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包括尿常规、尿沉渣、尿蛋白、尿糖等。

通过尿液检验可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况,发现肾脏病变,评估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情,还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尿路感染等疾病。

四、粪便检验
粪便检验是对粪便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包括便常规、便潜血等。

通过粪便检验可以了解肠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发现肠道病变,评估肠道疾病的病情,还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五、分泌物检验
分泌物检验是对身体各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包括阴道
分泌物、前列腺液等。

通过分泌物检验可以了解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发现生殖系统病变,评估性传播疾病的病情,还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阴道炎、前列腺炎等疾病。

六、体液检验
体液检验是对胸水、腹水等体液进行检测和分析。

通过体液检验可以了解胸腹腔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发现胸腹腔病变,评估胸腹腔疾病的病情,还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胸膜炎等疾病。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掌握内容)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掌握内容)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1、血液标本类型及其应用范围1)全血:用于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2)血浆: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3)血清: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2、临床主要采血方式及其应用范围1)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

采集部位多选择手指或足跟(婴幼儿),WHO已经不推荐用耳垂。

2)静脉采血法:静脉血能准确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

采集部位:肘静脉。

标本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

3)动脉采血法:采血部位多选桡动脉(最方便)、股动脉、肱动脉,标本用于血气分析等。

3、常用抗凝剂的特点和用途4、真空采血管的种类第二章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检验1)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方法包括传统的显微镜技术法和自动血液分析仪法。

红细胞的稀释液有Hayem液,枸橼酸钠液,1%甲醛–生理盐水,要求能等渗,防粘连,防腐。

改良牛鲍计数板是显微镜下计数有形成分的常用工具,计数板的结构、计数方法和质量控制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其技术结果的误差来源包括技术误差和固有误差。

2)血红蛋白(Hb/HGB)WHO和ICSH推荐参考方法是HiCN测定法(含有剧毒的氰化钾)。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2.白细胞检验1)白细胞计数方法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稀释液含有溶血成分,但不同破坏有何红细胞,在病理情况下有何红细胞增多时,白细胞技术结果中应予以扣除。

2)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血涂片镜检,自动血液分析仪法及血细胞形态分析仪法。

镜下各类血白胞正常、异常形态特点及学习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是学习重点。

3.血小板检查1)血小板计数是止血、凝血检查的常用筛检验之一。

检测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血液分析仪法和流式细胞仪法(ICSH推荐)。

质控关键:避免血小板被激活、破坏,避免杂物污染。

2)血小板形态检查镜下观察染色血涂片中的血小板形态、聚集性和分布情况,对判断分析血小板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六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知识和检验技术

第二十六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知识和检验技术
✓恶性肿瘤: 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鳞癌,腺癌) 中胚层组织的统称为“肉瘤”(脂肪肉瘤)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人类常见肿瘤的分类和术语
组织起源
鳞状上皮组织 柱状上皮组织 间皮组织 中胚层组织 淋巴组织 血细胞 多种组织组成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乳头状瘤
鳞状上皮细胞癌、膀胱上皮细胞癌
息肉
腺癌、黏液表皮样癌
良性间皮瘤
副基底层细胞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二十六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知识和检验技术
(3)中层细胞 ① 圆/菱/多边形, 30~40μm
② 核/质比为1:2~3
(4)表层细胞 最大
① 多角形,40~60μm ② 核小而深染,核/质比为
1:3~5
角化前 不全角化 完全角化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二十六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知识和检验技术
建巴氏染色法,并于1954年编著《脱落细胞学图谱》 50年代 我国杨大望教授推广应用脱落细胞学技术 70年代 针吸细胞学的开展 80年代 应用液基细胞学检验技术(LBC)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正常细胞形态学 第二节 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 第三节 肿瘤细胞形态学 第四节 标本采集与处理 第五节 常用染色方法 第六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病理学诊断及应用评价
二、细胞死亡
程序性死亡称为凋亡; 发生于某种特定疾病的死亡称为坏死
1.凋亡 多发生于淋巴细胞 细胞核:核破裂或凋亡小体
细胞质:皱缩,膜破裂
恶性淋巴瘤凋亡细胞(淋巴结涂片)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二十六章 脱落细胞学基本知识和检验技术
2.坏死
理化损伤、制备涂片不当或部分癌细胞。 常缺乏典型形态学表现。
1.移形上皮表层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2.移形上皮中层细胞(尾形上皮细胞) 3.移形上皮底层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1、血糖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

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其中,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

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

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

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

抗原检测的结果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

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

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

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测手段,提供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信息。

它是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和制定科学治疗方案的基础,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方法、检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以及临床实验室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方面。

其中,实验室检测方法是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核心。

它通过检测人体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体液等)中的生物化学指标、微生物标本以及遗传物质等,来评估人体器官、组织或系统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中,检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仪器与设备的选用和操作不仅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与检验效率和成本有关。

例如,常见的血液学检测仪器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快速、精准地统计和分析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另外,生化分析仪器可以测定血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代谢产物、药物浓度和病原微生物等指标。

此外,免疫分析仪器用于检测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和检测各种疾病标志物,如癌症标志物、传染性病原体抗体等。

在临床实验室中,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也是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采集、整理、存储和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可以判断人体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病情的变化。

比如,通过对血液学检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肿瘤等疾病。

而通过对生化学检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代谢状况以及药物浓度等情况。

总之,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它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医学的科学性和临床决策的准确性,还提高了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不断探索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需求。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抗凝: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2、技术误差:由于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充池不当、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不当和细胞识别错误所引起的误差3、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1倍以上,可能为造血功能紊乱、造血调控功能减弱或推片不当造成。

5、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的程度。

6、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

RNA是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7、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表示骨髓中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更早的早幼稚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10、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11、中毒颗粒:在严重的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12、杜氏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

13Pelger—Hurt小体: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呤形或少分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与遗传因素相关.14、Mott细胞:淋巴细胞胞浆中充满Russell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15:MCH/MCV/MCHC:MCV全部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Hct/RBC(X/L) X1015MCH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Hb(g/L)/RBC(X/L) X1012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Hb(g/L)/ Hct 16:细胞直方图:以细胞的体积为横坐标、以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绘制的直方图,17、P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一.大题:⒈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病理性)⒉淋巴细胞的异常形态⑴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或者过敏性疾病中,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产生形态变化。

I型:空泡型或者浆细胞型,常见类似淋巴细胞大小,胞质丰富,嗜碱性深蓝色,有大小不等空泡,无颗粒,核偏位,略固缩。

II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呈花边状,似单核细胞,胞质量多,呈浅蓝或者蓝色,无空泡,可有少量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者不规则,染色质疏松。

III型:幼稚型,未成熟型,胞体较大,胞质量多,呈蓝或者深蓝色,偶有空泡,无颗粒,胞核大较规则,染色质细致均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⑵褪变型淋巴细胞: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减少,且出现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等变化3.管型形成的必要条件①蛋白尿的存在(原尿中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性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③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因尿液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有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粘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细胞管型。

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屑,则形成粗或细颗粒管型。

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由于大量游离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内形成血红蛋白管型。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形成脂肪管型,进一步变性可形成蜡样管型。

根据管型内含物的不同可分为透明、颗粒、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血红蛋白、脂肪、蜡样等管型。

还应注意细菌、真菌、结晶体及血小板等特殊管型。

尿液尿沉渣计数和显微镜检验4.粪便隐血试验临床意义⑴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指标之一⑵消化道溃疡的疗效判断⑶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消化性溃疡所至出血→多呈间断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多为持续性阳性5.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6.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注意电源工作电压的波动范围(<10%),电源开关不要短时频繁开关,显微镜使用间隙注意调低照明亮度。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精打版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精打版

精心整理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8-9.5μm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10ml,第2尿量功能糖尿酮体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概述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一门关于医学检验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医学检验的相关技术和知识。

临床基础检验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人体体液、组织和细胞的检验,可以获得疾病的有价值信息,提供科学依据为医生的临床决策。

学习内容1.临床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学习不同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以及其中的保存条件和处理方法。

2.检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学习各类常用检验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血球分析仪、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

了解其原理和功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保证准确的检测结果。

3.检验标本的前处理和初步检查:学习对临床标本进行前处理,包括标本离心、分离、稀释等。

掌握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如镜检、干涉仪检查等,用以进行初步判断和筛查。

4.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学习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检测等。

了解项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果分析,培养分辨正常和异常指标的能力。

5.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了解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学习规范化检验操作流程、监测与纠正技术误差等方法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6.临床检验的数据分析与解读:学习对临床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掌握不同指标的正常范围和异常信号,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关系:学习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关系,了解实验室检验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提高对临床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系统学习相关教材和课程,掌握临床基础检验学的理论知识。

理解各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操作流程和技巧。

2.实验操作:参与实验室的实验操作,熟悉各项检验技术的实际操作,培养实验室操作的熟练性和规范性。

注重安全操作和消耗物的合理利用。

3.实习实践:进行临床实习,在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中参与医学检验工作,真实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环境、流程和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名词解释
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
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
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
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
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
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
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
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
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
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
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
个,长1-6μm。

有助于急性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16.渗出液:炎症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的含大量蛋白质的液
体,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外观多为深红色、血性、脓性。

17.漏出液:非炎症原因导致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外的蛋白含量低的淡黄色浆液性液体。

18.Ret(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
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电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19.潘迪试验:pandy试验,是指脑脊液中的蛋白测定,也称球蛋白定性试验,其原因
是脑脊液在病变时,蛋白质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为球蛋白增加,其原理为脑脊液中球蛋白质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20.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

21.核右移(Shift to right):是指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22.核左移(Shift to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
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23.异性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形
态变化称为异性淋巴细胞。

24.肉眼血尿:1000ml尿液内含有血液达到或超过1ml,且尿液外观呈淡红色或者红
色,称为肉眼血尿。

25.管型(cast):是尿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聚形成的圆柱体。

26.颗粒管型:管型基质内的颗粒占其体积(或面积)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分为粗
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

27.细胞管型:管型机制内的细胞占体积(或面积)1/3以上时,成为细胞管型。

28.磷脂酰胆碱小体: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呈圆形或卵圆形,折光性强,大小不均,
形似血小板但略大。

发生前列腺炎时,其数量减少且易聚集成堆。

29.线索细胞:是指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形成巨大的
细胞团。

生理盐水图片中可见细胞表面毛糙,有斑点和大量细小颗粒,是诊断加德纳菌性阴道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30.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主要由阴道黏膜、宫颈腺体、前庭大腺
及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俗称“白带”。

31.夏科-莱登结晶:在显微镜下,其形态为无色透明的菱形,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
光性强,棕黄色斜方形结晶。

32.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被胃液消化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并进一步代
谢转变为血红素、卟啉和铁,铁与肠道产生的硫化物结合生成硫化铁呈黑褐色,刺激小肠产生粘液,使粪便富有光泽呈柏油样。

33.粪便隐血试验(FOBT):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
胞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红细胞,而需用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
为隐血,检查粪便隐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

34.VCS技术:包括应用电阻抗测量细胞体积(V)、应用电导性(C)测量细胞内部结
构技术及接收每一个细胞经激光源照射后产生的不同角度的光散射(S)技术。

35.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常用RDW-
CV和RDW-SD表示。

36.血小板卫星现象:是指血小板黏膜围绕于中性粒细胞(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
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

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血小板卫星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