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理论及其思考_张晓婧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梁州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为梁州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对于积极应对城市化挑战,走绿色、生态、科学、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梁州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经验,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求城市有机更新的途径。
一、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基础城市更新是一项繁琐而浩大的工程,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如果未进行慎重全面的研究,而是主观、片面臆断,很容易对城市造成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心城复兴和"社区规划"等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
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穕ochSaarinen)提出了"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
他通过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构成。
以日本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以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主张采用最新技术,不断改进生活设施,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1同时也应注重历史传统的新旧关系,保持传统,从而实现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更新的辨正统一。
随着西方在城市更新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学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教授在主持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1988-1991)时提出并试验了有机更新理论。
他认为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地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组织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
也就是说应从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
媒介化下的互动仪式与展演狂欢:“特种兵”式旅游的心理及行为解读
33在旅行过程中于现实环境和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个性化和分享性的展演和披露,从面对面的交流言谈到社交媒体上的发布创作,与渴望进行印象管理和体验与期望的满足心理紧密相关,需借助这一理论来探究根源性动因来加以解释。
此外,从旅游行为和心理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出行有着其群体属性所赋予的独特性。
如金平斌在《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中提到,“与大众旅游者相比,大学生在旅游需求,旅游目的,旅游方式及旅游动机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并通过高校抽样问卷调查剖析;《互联网结伴自助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中刘慧乾利用测量模型表明情感信任、社交归属等维度能够推动自助旅游的结伴现象产生。
上述研究将通常情况下的大学生旅游特征分析较为清楚,然而,新出现的“特种兵”式旅游又有着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和新的心理动机,其成本低,时间短,速度快等表征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究。
此外,大学生旅游过程中的自我展演和行为呈现涉及也较少,若不深入了解这一行为,便不利于后续对大学生群体的旅游行为进行媒介化旅游议题的纵向深入和广度拓展。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梳理,本文将试图探讨解决三个问题:1.“特种兵式”旅游背后的心理动因;2.“特种兵”群体中的行为呈现特征和自我展演方式;3 .促使媒介化旅游方式逐渐流行的其他因素。
3.研究方法为更夯实、更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出行缘由、过程状态和展演形式,本次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更善于描述与解释,并关注情境和研究对象,适合理解过程现象性的问题。
核心观察对象是抖音,B站,微博等近期热衷于“特种兵”式旅游和Vlog记录的大学生UP主,以及相关媒体报道“特种兵旅游”有关的人物事件和下方观众评论。
在一段时间以来进行记录性观看,并对发布内容频繁的重点UP主重点关注。
同时,为探究了解特种兵旅游现象和相关研究点,笔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洞察与倾听,并适当追问。
本研究的访谈问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受访者对“特种兵式旅游”了解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包括概念认识、态度倾向、是否参与过、自身的呈现行为有哪些,以及心理动机和影响评价。
毕业论文答辩范文大全
毕业论文答辩范文大全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毕业论文答辩》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答辩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
以下是收集的毕业论文答辩,和大家一起分享。
各位,你们好!我叫xxx,xx级xx班,我的论文题目是《谈的》,论文是在xxx老师的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肖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我四年来的各位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从会计公式:收入–成本=利润可以看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的高低。
通过成本控制主体在一定职权范围内,把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现代本管理理论,引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明确成本责任制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寻求更多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顺利实现。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规范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本设计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论,阐明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成本控制概述,对成本控制的含义、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章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从企业的体制、价值链和管理方面入手。
第四章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思路,引入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第五章具体案例分析,重点剖析海尔集团的成本控制方法。
第六章结束语,是整个设计的总结,说明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思维逻辑性不够严谨以及个人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使论文在内容严密上和结构的完整上有待提高。
批判视阈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研究
批判视阈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作者简介:姚晓红(1983—),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姚晓红摘要:生态正义既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起点,也是进行理论创建和对未来社会设计的核心思维和价值旨归。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经历了从人与自然到人与人双重关系视域下的价值审视、从关注生态正义到关注社会正义、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架构的逻辑发展过程。
然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既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同时又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和弊端。
对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外社会思潮,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资本主义;共同体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8)04-0013-07生态正义问题主要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对生态破坏、寻求生态正义的社会运动,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环境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界学者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刚刚兴起的一种国外社会思潮,其关于生态正义问题的分析和见解显示出一定的独特之处。
他们以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为着眼点,以构建生态文明、维护生态正义为核心价值旨归,致力于实现涵盖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地球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思维方式和实践后果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怀特海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强调构建一种全新的、后现代视阈下的理论体系——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解决生态危机之道。
新时代“双碳”目标下环境工程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改革探索
新时代“双碳”目标下环境工程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作者:郝润龙齐萌吴梦园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6期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国家‘减污降碳’战略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GJJG409)第一作者简介:郝润龙(1988-),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博士,教授,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通信作者:齐萌(1982-),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为大气和水污染控制工程。
DOI:10.19980/23-1593/G4.2024.06.004摘要:在新时代“双碳”目标下,社会发展对理工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该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三门本科教学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利用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校专业特色,构建多课程融合的新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资源多样化,可为高等教育理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减污降碳;教学改革;多课程融合;人才培养;环境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15-04Abstract: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in the new era, social development has placed higher dema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ree core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tilizing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urses and this school'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establish a new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This model has clearteaching objectiv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diversified teaching resources,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Keywords: reducing pollution and carbon; teaching reform; multi-curriculum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社会飞速发展导致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元凶[1]。
城市规划有机更新的现实思考
有机更新影响下的现实思考——聚焦有机更新理论及其重要实践姓名:朱思武学号: 0910020208学科:城市规划所在院系:建筑与城乡规划指导教师:王海燕2012 年10 月30日摘要:“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是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其概念,既包括历史性城市整体的有机更新,也包括历史城区街巷肌理的有机更新,还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有机更新。
所以说,有机更新包括三个层次。
整体更新是最高层次,其次是街区,再次才是单个建筑的有机更新。
并且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 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 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 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对旧老建筑的更新和保护。
关键词:有机更新旧城改造有机整体性菊儿胡同目录1. 绪论 (2)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2)2.1 城市有机更新概念的提出 (2)2.1.1 理论提出的经济背景 (2)2.1.2 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2.1.3 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2)2.2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内容 (3)2.3 有机更新理论的构成 (3)2.3.1 城市整体的有机性 (3)2.3.2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3)2.3.3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3)3. 有机更新的第一实践——菊儿胡同 (3)3.1菊儿胡同概貌 (3)3.2 特色解读 (4)3.2.1 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片的完整性 (4)3.2.2 建筑格局——永恒中寻求变化的老北京“四合院” (5)3.2.3 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5)3.2.4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 (5)3.3 菊儿胡同有机更新实践的启示 (5)4. 其他城市的有机更新实践 (5)4.1 苏州: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5)4.2 济南:“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 (6)4.3 西安: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有机更新层面的尝试 (6)5. 有机更新在我国城市规划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6)5.1 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中出现的问题 (6)5.1.1 对有机更新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6)5.1.2 有机更新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7)5.1.3 法律机制不健全 (7)5.1.4 缺乏综合改造观念 (7)5.2 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方法的发展建议 (7)5.2.1 需要全面系统的整体性 (7)5.2.2 注重社会结构形态 (7)5.2.3 注重物质空间形态 (8)5.2.4 对城市正确的定位是有机更新的基拙 (8)5.2.5 对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采用法制化的管理 (8)5.2.6 严格控制更新的容量 (8)1.绪论: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城市建设诚意斐然,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以致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
创新生态系统案例对比及转型升级路径
创新生态系统案例对比及转型升级路径范洁【摘要】The gradually rising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earch shows that innovation paradigm has begun a new round of chang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hich ranges from engineering, mechan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 ec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rganic type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scale , actively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ecological syste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or the world's countries tak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rais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imilar points between Z-park and silicon valley such as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s, talent interactive network, social ser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Yet, there are also four evident differences, specifi-cally, the degree of openness, innovation, the degree of intervention levels and improved system.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Z-park innovation ecosystem, Z-park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silicon valley in the area of talent, knowledge, innovation, industry and policy.%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逐步兴起表明,创新范式已开始新一轮变革、转换与升级,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逐步转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
2024年第1期(总第342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2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㊁方向及着力点张㊀辉ꎬ唐㊀琦摘㊀要: 新质生产力 理论的产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为此ꎬ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含义ꎬ认为 新 表现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要素结合方式ꎬ 质 体现为高质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ꎬ二者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效果的质变ꎮ在此基础上ꎬ本文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正确认识其新质态㊁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ꎮ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的发展方向ꎬ这不仅能有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更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飞跃ꎮ由此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㊁构建新发展格局㊁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ꎮ关键词:新质生产力ꎻ高质量发展ꎻ生产要素ꎻ科技创新ꎻ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4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1-0082-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8JZD029)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3JD20039)ꎮ作者简介:张辉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经济学博士ꎻ唐琦ꎬ通讯作者ꎬ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理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ꎬ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ꎮ2023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ꎬ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ꎬ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ꎬ 积极培育新能源㊁新材料㊁先进制造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ꎬ积极培育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ꎬ增强发展新动能 [2]ꎮ2023年12月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ꎬ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ꎬ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㊁新模式㊁新动能ꎬ发展新质生产力 [3]ꎮ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理论基础ꎬ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ꎮ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ꎬ这一理论明确地指出了人在驾驭物质力量实现生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ꎬ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生产的主动性相结合ꎬ凸显了劳动生产力的内涵ꎮ马克思反驳了将资本完全视为生产的主要力量或将之与劳动视为平等地位的混淆式学说ꎬ同时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基础而急于修改上层建筑的错误理念ꎬ从而以正确的社会进步衡量尺度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前进ꎮ人类对于生产力的理解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反复的曲折过程ꎬ如何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形式的掩盖下发掘生产力的进步规律ꎬ具有极高的难度和解放发展思维的伟大社会意义ꎬ因此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进步也往往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飞跃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ꎬ人类对生产力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状态ꎮ在古代社会漫长的低生产水平状况下ꎬ社会进步的28力量显然无法被轻易地认识到ꎬ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ꎬ以资本形态表现出来的能源物质㊁动力机器㊁材料物质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被放大了ꎮ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推广使得工人的力量仅仅体现为枯燥的工作ꎬ从而忽视了人并非完全受生产条件的支配且具有寻求生产能力改善的主动性的特点ꎬ因而其中没有体现出 人的本质力量 ꎮ而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也容易连带产生对附着于资本之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的轻视ꎬ使得承载生产力的物质形式和发展动力的应有地位无法被认可ꎬ甚至产生了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错误理解ꎮ直到马克思科学正确回答了劳动者与物质要素的关系ꎬ揭示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来源ꎬ明确了人同自然的关系ꎬ生产力的解放才得以科学的手段加以实现ꎮ纵观人类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ꎬ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时期均为实现正确认识生产力内涵的阶段ꎮ对于生产力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识别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ꎮ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ꎬ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开创性的探索ꎮ新中国成立初期ꎬ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去除封建社会生产关系ꎬ面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难题ꎬ以社会主义改造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较为雄厚的社会主义生产力ꎮ改革开放后ꎬ中国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指导下ꎬ面向世界市场激活生产要素ꎬ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ꎬ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ꎬ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生产力 质 的提升ꎬ依靠优质人才㊁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化ꎬ顺应并主动引领21世纪科技创新大潮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积累ꎬ生产力的数量基础已初步具备ꎬ质量优势仍需加快建立ꎮ调整生产关系㊁发展生产力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4]ꎮ因此ꎬ站到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ꎬ经济建设实践的大幅度进步亟须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和指导而加以实现ꎮ㊀㊀二、含义辨析与文献综述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中ꎬ马克思提出了系统性的生产力理论ꎮ在对李斯特将生产力视为 精神本质 的批判中ꎬ马克思开始阐述 生产力 的内涵ꎮ马克思认为ꎬ李斯特庸俗地将水力㊁蒸汽力㊁马力与人力相媲美而共同视为所谓的 生产力 ꎬ这样实则把人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力量ꎮ马克思认为ꎬ 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ꎮ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 表现为非物质的 [5]261ꎮ马克思最初提出生产力概念时ꎬ目的在于反驳贬低人的价值的论调ꎬ更在于强调人推动㊁发展和驾驭生产力的主动性ꎮ他继续指出ꎬ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ꎬ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ꎬ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ꎬ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6]453ꎮ当然ꎬ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ꎬ生产力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ꎮ有学者认为ꎬ马克思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两层含义ꎬ其早期著作将生产力当作 物质要素总和 而将之与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等而视之ꎬ后期著作则更多地接近于 生产能力 的含义ꎬ但这并非存在矛盾之处ꎬ因为前期著作中的概念也可视为物质要素在理论上的抽象ꎬ后期著作意义更为明确ꎬ因而最终可以将生产力确定为 劳动生产力 的概念[7]ꎮ由此ꎬ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属人的本质ꎬ将人确立为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ꎬ即由人主导现代工业ꎬ并进一步将生产力的作用引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中[8]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直向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ꎮ毛泽东在1945年时指出ꎬ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ꎬ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ꎬ解放中国人民 [9]432ꎬ并在1956年继续强调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所有制ꎬ38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10]1ꎮ进而ꎬ邓小平在1984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有清晰的论述ꎬ 什么叫社会主义ꎬ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ꎬ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㊁更高一些ꎬ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ꎬ 我们的政治路线ꎬ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ꎬ坚持发展生产力 [11]63-64ꎮ他更在1988年9月振聋发聩地指出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ꎮ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ꎬ发展生产力ꎬ改善人民生活ꎬ为此就必须开放 [11]274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分别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科技形成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ꎮ随后ꎬ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ꎬ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ꎮ新中国成立以来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ꎬ对于生产力概念认知的进步拓宽了学术界的视野ꎮ其中ꎬ最重要的进步是超越了过去受苏联学者影响而产生的 二元素 还是 三元素 的争论ꎮ 二元素 为劳动者㊁生产工具ꎬ而 三元素 为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12]ꎮ对此ꎬ中国学者指出ꎬ将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 三要素 的粗略理解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讲解的生搬硬套ꎬ可以从资源开发保护能力㊁管理科学技术㊁劳动者素质技能三者出发加以理解[13]ꎬ而生产的多要素决定了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也是多元的ꎬ不仅有生产工具和劳动者ꎬ并且这些要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14]ꎮ而随着对生产力元素讨论的增加ꎬ产生了如国际生产力㊁环保生产力㊁知识及文化生产力[15]ꎬ以及数字㊁网络生产力[16]等概念ꎮ近些年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ꎬ生态环境被认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ꎬ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ꎬ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的观点被阐释和明晰ꎬ生态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17][18]ꎬ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19]ꎮ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使学界迅速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实现生产力质变的重要思想ꎬ并在 新 与 质 的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ꎮ在新的维度上ꎬ徐政等(2023)[20]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性质㊁新的功能㊁新的属性ꎬ我国在此方面具有理论㊁体制㊁市场㊁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ꎻ蒲清平和黄媛媛(2023)[21]认为ꎬ 新质 体现为体力和智力发展程度更高的劳动者㊁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㊁精细且高品质的原材料ꎻ高帆(2023)[22]认为ꎬ新质生产力具有和居民需求更匹配㊁新型生产要素更丰富㊁要素组合更高效㊁产业形态更先进㊁生产关系更适应的特征ꎮ在质的维度上ꎬ李政和廖晓东(2023)[23]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ꎬ关键在质ꎬ落脚为生产力ꎬ是针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ꎻ戴翔(2023)[24]认为ꎬ数字技术主导的信息技术变革催生新的产业形态ꎬ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ꎬ同时生产力本质出现了由物质变换向技术创新的转变ꎮ在测量指标的研究上ꎬ王珏和王荣基(2024)[25]测度了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ꎬ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显著的时空差异ꎮ整体而言ꎬ当前学者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含义中的重大进步ꎬ并开始了关于这一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研究ꎮ㊀㊀三、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形成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产生了较大差异ꎬ对此不仅需要形成正确认识ꎬ更需要明确承载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内外环境ꎮ所以ꎬ当前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ꎬ并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现价值创造ꎬ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ꎮ(一)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新质态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多元素作用的复杂机制ꎬ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边界的拓展ꎬ生产力进步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循环往复变化ꎮ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ꎬ带动了纺织业㊁交通运输业的全面进步ꎮ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囊括了石油㊁化学㊁电48力㊁内燃机等行业更多维度的发展ꎬ推动人类进入发达的电气时代ꎮ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发了人类向原子能㊁生物工程㊁信息科技㊁宇宙空间的探索ꎬ人类生产活动之所及变得更为广阔与细微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展程度虽然众说纷纭ꎬ在生产工具中的革命性方向也有争议ꎬ但毫无疑问正将前人所未知㊁未见的元素纳入生产力构成之中ꎮ生产力体现为人们支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ꎬ是其所处时代中可实现的具体劳动的综合体现ꎮ工业革命之前的劳动者很难发现科学技术对于具体劳动的意义ꎬ资源丰裕状态下的人们也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同样应该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加以珍视ꎮ并且ꎬ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递进ꎬ不仅生产力元素的范围有所拓展ꎬ元素更容易表现为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或载体ꎬ而且不同元素之间的管理㊁组合难度大幅增加ꎮ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ꎬ科学早已发展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ꎬ不仅为劳动者所驾驭㊁以劳动资料为载体ꎬ更反过来影响劳动者的技能㊁劳动资料的丰度及劳动对象的处理难度ꎮ进入到21世纪ꎬ生产者所使用的实体性元素与虚拟性元素的范围日益广阔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齐全的新质生产资料ꎬ更依赖于其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㊁优化组合ꎮ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质态ꎬ更加依托具有新型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ꎬ以加依托具备发展新动能和价值创造新优势的发展格局的构建ꎮ前者丰富了生产力的元素构成ꎬ而后者增加了元素间的结合效率ꎮ对于中国而言ꎬ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以质变发生替代过去量变积累的巨大跨越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证明了当前难以在传统生产力中获得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调整动力ꎮ而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的形势下ꎬ我国亟须充分发掘生产力元素中的活跃成分ꎬ以生产力的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ꎮ因此ꎬ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ꎬ其主导者为优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ꎬ并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ꎮ同时ꎬ需要以突破性技术厚植发展优势ꎬ建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体系ꎬ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水平的价值创造ꎬ做到 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ꎬ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ꎬ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ꎮ(二)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教育㊁科技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ꎮ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㊁创新是第一动力 ꎮ劳动者始终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元素ꎬ并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ꎬ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ꎮ在传统社会中ꎬ低水平的生产力汇集可以由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实现ꎬ在初级阶段的工业化社会中ꎬ劳动密集型㊁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短期内提升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ꎮ但是在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ꎬ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ꎬ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ꎮ历史经验表明ꎬ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ꎬ否则ꎬ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㊁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培育出有效的新生产力ꎮ对于中国而言ꎬ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厚度优势ꎬ才能符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的发展要求ꎬ在新领域新赛道配置足够的高素质人才ꎮ作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因素㊁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及管理方式的创造者[26]201ꎬ人的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构建有利的社会环境ꎮ一方面ꎬ教育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人力资本的积累ꎬ中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现代化的需要ꎬ但是在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造中仍落后于发达国家ꎬ部分产业为人所制或存在 卡脖子 的风险ꎮ为此ꎬ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起到充分的人才资源创造功能ꎬ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转变为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ꎬ有效地驾驭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新增或发展的新元素ꎮ另一方面ꎬ人才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ꎬ更取决于产业升级所达到的层次ꎬ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需要在社会分工中进一步发展ꎬ通过人与人之间㊁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同才能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ꎮ为此ꎬ需要加强产业发展与58人才队伍的匹配程度ꎬ使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循环性的发展模式ꎮ需要认识到的是ꎬ当前激发生产力变革的人才的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出现较大不同ꎬ现代科技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梯队不再是可以凭借偶然性天才出现而建立的ꎬ而是建立在各学科㊁各领域丰富储备上依靠拔尖人才的带领而形成的协同模式ꎮ这要求既要依靠基础教育完成的人才数量储备ꎬ又要拓展高等教育的深度和产业发展高度而完成科研㊁管理人才遴选及梯队建设工作ꎮ此外ꎬ当前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旧有的协作模式ꎬ在个体㊁企业㊁政府之间搭建了新的沟通渠道ꎬ使具体劳动开始摆脱时间㊁空间的束缚ꎮ对平台有效的使用有利于打破人才的时空不平衡ꎬ寻找到更顺畅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机制ꎮ总体而言ꎬ发展环境的改善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ꎬ同时又孕育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ꎬ关键在于依靠人才汇聚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ꎬ发挥基础研究㊁核心技术在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性作用ꎮ(三)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需要在经济循环中体现出来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ꎬ高水平的生产力要求以高效的流通和高额的利润加以体现ꎮ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必然是更为精密的复杂劳动ꎬ同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优质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部门转移ꎮ在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中ꎬ依靠劳动产品的价格就可以部分地实现生产力的自然发展ꎬ故而可以通过高新产业的盈利状况寻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ꎬ实现在国内外市场中完成生产要素革新的目的ꎮ对此ꎬ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的提出ꎬ不仅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主动应对世界市场价值链重塑的要求ꎬ更是建立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激励机制并实现优质生产要素汇聚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明确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ꎬ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ꎬ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ꎬ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的要求ꎬ突出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以效率实现生产赋能的机制建设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之一ꎬ在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有机整体的建设ꎬ为高生产力要素的流通㊁汇集㊁结合创造条件ꎬ并发挥其在价值生产中的引领作用ꎮ依托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ꎬ我国可以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培育并集中优质生产力元素ꎬ继而在国际循环中建立产业优势并获得定价主导权ꎬ进而在国内大循环中通过价值转移带动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ꎬ并以可观的企业利润㊁劳动工资㊁研发投入为进一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ꎮ因此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条件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㊁两种资源才能真正体现新质生产力形成后的价值创造优势ꎮ㊀㊀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培育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新质生产力时强调ꎬ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2]ꎮ东北全面振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应用的重要实践ꎬ具有全国性的示范作用ꎮ同时ꎬ作为 共和国长子 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全国共通性ꎬ实体经济㊁科技创新㊁产业升级三条法则既是东北发展的原则ꎬ更是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ꎮ(一)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生产力的进步优先被应用于满足人类生存㊁发展㊁再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提供中ꎬ同时ꎬ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影响则直接反映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ꎮ在较长一段时间ꎬ中国经济发展的 三大结构性失衡 都体现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ꎬ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㊁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ꎮ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ꎬ这一问题有所缓解ꎬ但在新优势㊁新动力的获得中仍留有很大的潜力ꎮ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ꎬ四个步骤同时进行的关键是工业化ꎬ其载体必须是实体经济的发展ꎬ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68。
武汉老旧社区空间特征与更新改造实践研究
武汉老旧社区空间特征与更新改造实践研究
车妍颖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20
【摘要】基于ArcGIS平台对武汉老旧社区进行空间识别,对老旧社区的空间分布和年代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将武汉老旧社区分为街坊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商品房社区、过渡型社区、混合型社区五种类型。
在此基础上对武汉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实践进行总结,将其分为小拆小建、大拆大建、以改代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改造动力、改造模式和改造效果进行阐述,最后提出未来更新改造的建议:在提升公共配套和环境品质的同时,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车妍颖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全龄友好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实践
2.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包头市乌兰小区为例
3.老旧社区非正规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六合社区为例
4.城市老旧社区有机更新的实践探索与优化策略——以长沙市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为例
5.基于UCD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改造创新设计研究——以武汉市武展社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这一选题有何意义?简单而言,老旧社区作为一定时代的建筑留存,有其使用的陈旧性,以及使用功能的落后性,但相关配套较为完善,也远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大规模的拆迁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被拆迁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小区多年形成邻里关系的破坏。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利用“有机更新”这一理论,从技术层面上,微观研究“草阳小区”的更新内容,提出更新的思路及目标,并进行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评估,分析出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终归纳出“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模式,即:保留—延续—利用—融合。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社区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老旧社区如何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的使用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如何不使住宅成为“空心楼”和“无人房”?即建筑自身利用的可持续;二是社区形成年代不同,自身条件也各不相同,如何将不同社区进行分类,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更新?也即如何形成不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社区更新发展的资金来源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投入,也不可能由居民负担,如何利用市场这一有效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运作机制。针对以上问题,在本文第五章宏观研究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上述时代背景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重视。与常见的风险分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有自身的特殊之处,企业人力资源面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人的心理行为是复杂而难以预测的,如果运用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最精确的模拟和分析风险形成与风险规避,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重要课题。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研究意义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研究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研究作者:张新月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有机更新”最早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其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整体、和谐、成长、衰落的思想,并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有机更新”可以被看作是符合“新陈代谢”理论的一种小规模整治与逐步改造的方法。
将“有机”概念引入城市更新,城市有自己的兴衰履历,完美契合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过程—言以蔽之,城市“有机更新”意味着区域更新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更新进程与天然环境和谐共处。
关键词:有机更新;概念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280-01一、"有机更新"的概念“有机更新”最早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其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整体、和谐、成长、衰落的思想,并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有机更新”可以被看作是符合“新陈代谢”理论的一种小规模整治与逐步改造的方法。
将“有机”概念引入城市更新,城市有自己的兴衰履历,完美契合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过程—言以蔽之,城市“有机更新”意味着区域更新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更新进程与天然环境和谐共处。
二、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吴良镛先生所论述的“城市有机更新”,即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这实际上是“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广义论述,即在不同的内容与要求下,“适当规模,合适尺度”正是旧城改造的解决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机更新”理论不仅在积极探索适应北京旧城更新的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努力追求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运用到北京旧城更新的实践中,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城市更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我们抓住了理论的本质,才能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旧城区的居住环境亟待改造。
有机更新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将城市更新视为一个有机的过程,强调与环境的协同作用和人文关怀。
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有机更新理论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方法,注重保护和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首先,有机更新理论强调与环境的协同作用。
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有机更新理论鼓励设计师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例如,在改造旧城区的绿地时,可以保留原有的树木和植被,同时引入更多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使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自然环境。
其次,有机更新理论注重人文关怀。
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有机更新理论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参与。
设计师需要与居民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期望和意见,以确保设计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
例如,在改造旧城区的住宅时,可以考虑加入社区活动区域、公共休闲设施等,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有机更新理论还强调创新和可持续性。
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有机更新理论鼓励设计师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
例如,在改造旧城区的建筑时,可以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非常重要。
它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设计方法,注重保护和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未来的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有机更新理论将起到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城市的有机更新申论大作文
城市的有机更新申论大作文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更新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机更新是指在保留城市原有结构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建筑、更新设施以及改善环境等手段,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品质。
有机更新的核心在于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作为一个历史的载体,承载着城市居民的记忆和情感。
因此,在进行有机更新时,应当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老旧建筑、保留历史街区以及挖掘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城市焕发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有机更新还需要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城市的居住环境直接关乎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有机更新中,应注重提升居住设施和环境。
可以建设更多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便利度;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等。
这些措施既能提升居住舒适度,又能改善环境质量。
有机更新还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但过度的城市化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在进行有机更新时,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新能源项目;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等。
这些措施不仅能缓解环境压力,还能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
综上所述,有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有机更新时,应注重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同时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让城市焕发更加独特和魅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生发逻辑与内涵探析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生发逻辑与内涵探析作者:张晓晶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4-03-20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资助重点项目“科学技术重塑现实劳动的经济哲学场境研究”(KYCX23_2582)。
作者简介:张晓晶,女,河南三门峡人,博士研究生,江蘇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处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为什么发展以及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具有举旗定向的指导意义,亟待从学理上进行概括与阐释。
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生产力杠杆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质”是在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对当代“关键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所具有的巨大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是以独特的“乘数效应”放大前两次工业革命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的独特之质。
同时,“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力,而不是什么别的生产力,准确的学术范畴需要严谨的理论地基,科学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建立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学理化阐释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发展路径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道路,阐发新质生产力“自根而生、循律而发”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
关键词: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般智力中图分类号:B0-0;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4)03-0011-11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价值和实现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价值和实现路径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机更新理论
有机更新理论
城市有机更新:一种城市规划理论,由吴良镛教授提出的,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
城市有机更新坚持以下原则
1、保护优先、产业优先、生态优先。
在挖掘和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文态。
依托区域业态本底,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
以生态为,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少拆多改、注重传承。
采取留改建相结合,以保护传承、优化改造为主,拆旧建新为辅。
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方位保护,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对保护保留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3、支持力度。
强化属地意识,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落地生根。
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与行业领先的专业化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市场化招商、专业化设计、企业化运营,兼顾公共利益,找到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
4、尊重公众意愿,推进城市持续更新。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群众更新愿望强烈的片区优先纳入更新范围,做好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以片区为单元推动整体更新,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化,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
面向有机更新的城市旧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与布局模式
面向有机更新的城市旧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与布局模式
汤宇卿;王梦雯;吴新珍;王欣宜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22(38)2
【摘要】有机更新是城市旧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政策的限定下,如何满足居民对交通出行、服务设施和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向地下要空间”成为必要选择。
文章对支撑城市旧区有机更新的地下空间功能进行分析,面对“先地上后地下”的
发展时序,提出开展普查评估、立足总量把控、关注公共空间、衔接建造技术和整
合景观风貌等规划策略。
同时,针对城市旧区地下空间具体的布局模式,阐述了多点
针灸开发、多元复合利用、多廊互相贯通、多层开发协同及多孔海绵渗透等规划思路,以期通过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建设,为城市旧区的有机更新提供思路。
【总页数】6页(P134-139)
【关键词】有机更新;城市旧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布局模式
【作者】汤宇卿;王梦雯;吴新珍;王欣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师工作室;上海同杰规划设计有
限公司;理想空间(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旧区改造模式转型策略研究——从“经济型旧区改造”走向“社会型城市更新”
2.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旧区改造中应用的基础
3.城市旧区公共空间更新与用地布局关系初探
4.城市旧区更新与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以上海中兴绿地公园为例
5.优化地下空间布局打造多元城市结构——以天津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姚树洁;张小倩【期刊名称】《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30)1【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
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
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
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
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
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总页数】17页(P112-128)【作者】姚树洁;张小倩【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42;F061.1【相关文献】1.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2.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3.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4.“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5.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的和谐,与自然的结合,是把城市当作了一个’·活”的有机体
来对待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体现。
通过对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Howard)倡导的“田园城
市”,美国建筑师赖特(L·wright)提出的城乡相结合的“广亩城
市”的主张,以及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提出
然.人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等的协调发展关系。
2有机更新在我国城市规划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策
略
2.,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中出现的问题
2
.
1
.
1对有机更新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吴良铺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曾引起各界关
注,并受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居民的普遍好评,也成为有
机更新理论的代表之作。然而,据相关报道显示,一方面,“菊
到实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
吴良铺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书中总结道:“所
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
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一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
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ຫໍສະໝຸດ 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 14
.
1更新的进程
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是阶段性、终止性、封闭性;而现代
城市有机更新方法持续性、渐进性、开放性,具有动态特征。
14
.
2更新的目标
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以经济效益为主;而现代城市有机
更新方法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1
.
4
.
3更新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仅是物质形态空间;而现代城市有
机更新方法包括形态空间与地域社会空间、环境空间
1
.
4
.
4更新的理念
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基于现代功能主义;而现代城市有
机更新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
1.5以往城市理论对有机更新理论的影响
有机更新理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社会学
家霍华德(E·Howard)倡导的”田园城市”理论,对后来的有机
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有机更新理
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
提出的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的理论是有机更新理论的直接影响
者,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他通过生物
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是由许多“细胞”构成,这
与有机更新的理论依据均相同,都将城市看成‘·细胞”。以日
1
.
2
.
3付“有机更新”概念的理解
“有机更新”即从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
因此,城市的有机更新不但要注重生态环境和技术手段,还要
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保持历史人文因素之外,还要将美学和
文化的内容包含进去。正如吴良铺先生所论述的‘城市有机更
新’,即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
rentdevelopment.ThroughTheoretiealanalysisoftheexistingproblemsinChina,maketheirownsuggestionsontheapplieationofthis
theo尽inChina.Hopingtohavetheopportunityroexpand,inheritedandinnovaterhetheo叮,makeituseroaeeeleratethedevelop-
(l)质量较好、具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者
加以修缮;已破败者拆除更新。上述各类比例根据对本地区进
行调查的实际结果确定。
(2)居住区内的道路保留胡同式街坊体系;
(3)新建住宅将单元式住宅和四合院住宅形式相结合,探
索‘·新四合院’,体系。
上述思路在1987年开始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中得
的目的”。(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由此可见,有机更新
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那么如何理解“有机更新”这个概念,我们将这个词分开
来看:
1
.
2
.
1如何认识城市规划中的”有机性”
“有机”一词从字面来理解,就是有生机,有生命。有机体
就是有生命的个体。进一步引申开来,城市有机体就是具有生
历史保护的意识,但有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迈
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思想理念的融合,
必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
2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内容
“有机更新’,理论的雏形早在1979一1980年由吴良铺教授
领导的什刹海规划研究中己经形成。这项规划明确提出了“有
机更新”的思路,即:
有机更新理论及其思考
Studyandmeditateonthemethodoforganierenewal
张晓靖
ZhangXiao一ing
摘要:本文对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及其概念内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该理论在目前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了该理论目前在我
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几点建议。希望通过对有机更新理论的继承和拓展、创新,将其用于城市化
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
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
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
.
3有机更新理论的构成
根据吴良铺教授关于“有机更新”的论述和“菊儿胡同’,的
规划设计来看,清华大学博士方可认为,“有机更新”从概念上
来说,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引自《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
儿胡同”的照片和文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和报刊杂志.似乎
成为北京旧城更新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北京旧城更新实
践却几乎完全与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模式背道而弛,各种大
规模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方案以“危旧房改造’,的名义在旧城内
“到处开花’,。
对于该现象,清华大学方可博士认为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
项工程的精髓一“有机更新”理论仍然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本丹下健只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利用生物届基本
规律,主张采用最新技术,不断改进生活设施,来适应技术革
新带来的变革,同时也应注重历史传统的新旧关系,保持传
统。这与有机更新理论的延续传统文脉同出一辙。
这些城市有机理论主张人与自然共融,而有机更新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解决城市中人与自
在菊儿胡同改造实践中,“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了保护、整
治与改造相结合,采用‘合院体系’组织建筑群设计,小规模、
分片、分阶段、滚动开发等一系列具体的城市设计原则和方
法”。
,
.
4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区别于传统城市更新的关键要素
昊良墉教授主张城市有机更新应‘·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
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
的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的理论等这些有机城市理论的一些学
习。将城市“有机性’,总结为:强调城市和自然界的有机结合。
如同对待人类自身一样来对待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遵循城市
渐变的发展规律、符合新陈代谢的生命原理。
1
.
2
.
2如何认识“更新”
“更新”包含了“改造、重建”,主要是针对历史文化地段的
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如供居民居住的四合院)和城
市组织(街区)也要不断地更新,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
的。但新的城市细胞仍应当顺应原有城市肌理。
(3)更新过程的有机性:“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
位进行的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
序和规律,城市的更新亦当如此”。
赞誉和广泛关注。
1
.
1
.
1理论提出的经济背景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前期,城市化增长飞
快,城市中人口和物质的聚集和流动性都很大。城市结构处于
转型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旧城的更新建设量很大,矛盾
也很突出,同时大量的城市的一般性旧城地区不能得到很好
的关注,走向衰落,有的地方出现棚户区,有的形成城市中的
加速发展中的广大旧城地区,以解决目前大量人口、物质的不断集中和旧城老化、衰退的矛盾,同时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有机更新;有机性;整体性
Abstraet:Thisessaypresentatesandthoughtsofthetheo叮ontheeoneeptofor护nierenewal,sumsuptherheo叮ofChina‘5eur-
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旧城基于
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目
前,我国普遍进人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大部分
地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
始对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
“有机更新”理论是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
理论的充分认识基础上,昊良铺教授在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
对北京旧城和我国其他城市规划建设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
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的阐述,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在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丰富了城市更
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它在北京的成功实践,更引起了国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