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合集下载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目录序文第一篇气法真气解调气解丹气解通络解气道解朝元解第二篇三体解盘根解纳卦解腾膜解第三篇劲法劲源解劲起解拔力解起落解相合解化虚解后跋序文宋氏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

宋世荣、宋世德皆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师之徒,世人尊称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宋世荣先生在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

宋世荣先生在总结习练形意拳经验的同时,将其悟得的独到之法,传于其子宋虎臣、侄宋铁麟及其他弟子,其独特之法对形意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世荣先生家居山西太谷县,后人称宋门一派形意拳术为山西宋氏形意拳。

宋门先师宋虎臣先生曾讲,五行、十二形及其套路,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也是形意拳术的基本形态载体,宋氏形意拳的绝特之处不在拳术的形态套路,而是蕴含在拳术的“气法” 、“” 和“劲法”之中。

这本小册子根据宋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车润田大师生前的笔记和口述,将宋虎臣、宋铁麟二位大师传授的宋氏三法的要点之处,做了概要描述。

仅供后学者研究参考。

编者:车铭君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第一篇气法真气解:气者,古人称之为“炁”(qì)。

“炁”乃人体先天之真气。

真气本在娘胎中蕴生而成,是人之五脏六腑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先天整体能力。

先天之气旺盛,人之精、气、神俱强。

拳术之劲力源于人体真气的充盈,真气足则拳力强。

人之真气伏于肾阴之中,先天真气依后天之气调膳。

习练形意拳术,须依“气法”培植养护真气。

调气解:调气是“气法”的基本要义。

调气,即通过调整气息的运行,整合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关系。

脏器自身的功能为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为外、为阳。

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六腑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六腑之间功能的配合能力。

在调气的过程中,人体气血的运行得以通畅、协调,进而达到气血为一,强壮肾阴,培植真气之目的。

宋氏形意拳传人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

宋氏形意拳传人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

宋氏形意拳传人朱福宝所传形意拳内功心解略说形意拳者,古称心意六合拳,所谓形意拳者,以形加意、意自形生,形随意转,是谓形意拳者。

形意拳古法所传内功的三层道理,及练法。

(一)易骨,由静功(站椿)入手,周身百骸的骨缝处,用意将长呼短吸(自然状态下)骨缝处的萌动感受填实。

(自然实中有虚)稍有不合,速即改正。

以三三微分之意而定生。

四肢的稍端用适度的力外延而萌感丹田载荷的微妙变化,将心猿意马锁住,久之力生。

此谓方以求中,谓法度。

呼吸法分为三种,长呼短吸,一呼一吸,丹田呼吸。

(丹田分上中下,先由下丹田用功。

)力生则试之以微动而体悟丹田之勾连。

至甚微之动亦有勾连之感通。

此时即可习拳发力,可得手足止齐划一浊力下沉不上返,(塌、沉)。

须用力贯气铿锵有声,视地若沙袋,透力踩抓打去。

所谓脚打踩意不落空。

久之则脚型,腿型以备。

裆胯能够内外凑集,手臂膝胯能纵内力收放而形于足指。

有攻坚之能、守备之本。

将外壮功、内壮功练至善处,不怕拳打脚踢,周身坚如铁石。

由内而壮,由外而易内,不生弊端、坚功之得,法门以立。

有勇在骨,得门而入矣。

其要者,四肢起领之力,要由内及外的处于延伸状态下放松,而不力散,方能聚气生力,手足划一,力落一处。

自能全神贯注,久习自得其妙。

先师三体式秘解论之详矣。

(二)易筋,又称腾膜之功。

是用劲贯气,用气贯劲,用扭摽之法而得筋轫骨坚,皮燃之功效。

能否登堂入室,能否自修,能否认识内功拳之核心奥妙,皆在于此。

此功毕足。

则气劲道路滑利,周身沉重、能刚能柔,聚散由心,运化无痕。

其妙者,盘根而纳卦,纳卦而八卦,八卦则脱影矣。

能练气成丸,束气成棍,柔而烈,刚而柔。

筋出穰,骨藏力,如锦裹铁。

一枝动,百枝摇。

静则俱静,静如山岳,动则俱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

能收能放,运转自如,三拳三棍之功得之矣,明之矣。

拳打烈炮,龙折身,龙之用力不见力,虎之伸爪不见爪,人身真如五道关。

无人把守自遮拦。

皆是此功之谓。

其得者,起钻落翻,打气之起落,以气为根,以神为用,形与人同,犯害不与人同。

宋氏形意拳的拳理部分论述

宋氏形意拳的拳理部分论述

宋氏形意拳的拳理部分论述宋世荣先生指出: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

以三体式为例,练道艺者三体式是单重无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也可实,心中不用力。

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

丹书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

不能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

拳术之理亦然。

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

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矣。

所以用劲者,并非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

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

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

故此形意拳术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休之式。

其理是最初还之功用也。

丹书云,道之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就是这个意思。

他还清楚地指出,三体者,在身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

中、下三田,在拳术中形意、太极、八卦三派之一体也。

虽分三体之名,统一阴阳也。

阴阳统一太极也,即一气也。

这就是说内家拳是一个道理,无论八卦、太极,其拳理一也。

但在练法上有相同之点,也有相异之处。

这也说明了三体式的真正内涵。

他又说丹书云,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既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劈、崩、钻、炮、起钻落翻、精、气、神即于此而寓之矣。

故此三体式内之一点生候发动,而能至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为道艺二道艺与武艺区别何在呢?我们说求武艺者,动而轻意,重刚而轻柔,重阳而轻阴,重魄而轻魂,虚实不分;求道艺者则正相反。

故拳经云:“神人不以体魄用事,故以魂制魄.勇士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

”说明了武艺与道艺之区别,同时说明了从层次上讲,显然道艺比武艺又深一层。

另外,在站三体式时,除分单双重之外,还在姿势上分_上步势、中步势、下步势,其次还分任脉劲(即阴劲),两掌伸出为塌腕(亦称坐腕);督脉劲(即阳劲),两手伸出为直腕(亦称挺腕)。

在形意拳的徒手、器械套路中也讲究任、督之劲节与高低姿势等练法。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 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 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 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 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胸以下腰;提颌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 自六腑向外,转之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曰竖,辨之分明。横以竖济,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 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 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 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 悟甚多。 炼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二、纳卦篇
乾坤: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 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 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 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第316期: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

第316期: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

第316期: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作者/宋润和⊙ 编辑/张宏婉导读:宋润和,天津市人,1945年出生。

宋式形意拳名家、李老能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李旭洲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宋式形意拳李旭洲支派代表人物。

跟李旭州的弟子刘沛满、张严两位老师学练形意拳,并得到孟鸿福以及张贵良、卢忠仁等师伯、师叔的指点。

宋式形意拳开创者,为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的宋世荣先生。

宋世荣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儿子宋虎臣、侄子宋铁麟以及弟子贾蕴高、任尔琪等。

李旭洲是宋虎臣的重要传人之一,上世纪40年代,由山西来到天津,从此,宋式形意拳成为津门武术的一支奇葩。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内功得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

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

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

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

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

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

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

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

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

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

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

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

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

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起而周身发力也。

宋氏形意拳及内功四经精解

宋氏形意拳及内功四经精解

第六节散门总局
第八节散门变局
01
第九节内功 散门杂评
02
第十节南溪 子战法八诀
03
第十一节增 释内功四经
04
第十二节内 功四经简说
06
第十四节南 溪子战法八 诀简述
05
第十三节内 功散门简说
作者介绍
这是《宋氏形意拳及内功四经精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宋氏形意拳及内功四经精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宋氏形意拳及内功四经精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第六节六合 大枪
05
第五节宋氏 形意拳对练 套路
第七节战斗剑
第八节宋氏形 意拳纳卦(盘 根)功法
第二节交手实战应 对策略
第一节散手技击要 则
第三节形意拳徒手 搏击忌端
第四节形意功 力习练方术
第五节九宫河 洛图的练法
第一节基本拳术解 第二节基本功法解
第三节大枪解 第四节疑难术语释义
第一节宋氏形意拳三 法诠真
宋氏形意拳及内功四经精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功
宋氏 家
拳术 散门
筋经
战法

形意
拳 拳
南溪子
形意
宋氏
散手
形意
套路
内功
车润
内容摘要
宋氏形意拳是由山西太谷宋世荣、宋世德兄弟二人所创。宋氏兄弟二人自幼习练家传少林拳及家藏《易筋经》 《洗髓经》,后拜在形意拳祖师李洛能先生门下,积十年之功,得形意真传,艺业大成。其后,二人又融会贯通 太极、八卦等拳术,并将得到的《内功四经》及家藏《易筋经》、《洗髓经》与形意拳有机结合,并亲身试行, 发劲独特,被世人冠以宋氏形意拳的美誉。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盘根气功是宋氏形意拳独有的功法之一,是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先生所创,是历代大师不外传之绝学。

练成此技功力大增,有不可思议之功效!为了能将宋氏形意拳更好传承下去,为了满足习武者的求知欲,本人将此功贡献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此技是由形意大师刘实君先生口述孙豹隐先生整理而成,非常难得,非常珍贵希望大家珍惜!盘根八卦掌谱盘根八卦掌谱称“内功经”。

据郭叔藩先生考证,此谱乃形意拳大师、山西太谷宋镜泉先生偶然得之于掘墓人之手,随后融之于自己几十年习武所得,编撰成颇具特色的内家拳谱。

先师刘公实君早年曾求学于太谷,遂得宋氏真传,六十年代初,间师按照盘根八卦掌谱所云各条,详加阐简,著成一书。

惜刘师未等书籍出版,溘然长逝。

为久,“文革”风起,书稿荡然无存。

在当前武术挖整的热潮中,笔者仅存根据当时亲手所抄之拳谱底稿,稍加整理,不予阐释,推向社会,一则使这一武术瑰宝不被淹没;二来也为锐意学习武术散打提供增加功力的锻练方法。

同时,“嘤嘤鸣矣,求其友声”此稿问世,尚那位武林同仁见后能提示提师书稿下落,则对武术界,对读者无疑是佳音。

内功之经内功之经,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任脉)后督(督脉)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恨!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骨,直上由伙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止。

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池者,曲池穴出,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然,,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于天,从尾骨尽处着力上甩,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

用力时存元神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升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也。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顶,壮面神顺,肩活胸出,背平(拨背),身微有收剑之形,此式中真决也。

先呼后吸,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车润田-宋氏形意拳理论-形意大师理论精选

车润田-宋氏形意拳理论-形意大师理论精选

车润田先生谈内劲之法形意拳名家车润田先生内功极高。

在如何发出内劲的问题上,大师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体悟。

现根据大师生前在《内功经》上的批注,将大师的体会整理如下:内劲的发出,是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内外六合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下盘的功夫极为重要。

六合的能力需要坚持不断地苦练和体悟。

发出内劲的基本要诀是‘以柔而用刚,以缓而用疾’,对此应全面的理解。

发内劲的基本功有四条:一为‘气血为一’,这是调气培元的功夫。

凝气血为一体,聚内气于丹田,发劲才能得心应手。

此即习练纳卦盘根功法所得的真实功夫。

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二为‘随机而生’,这是无念领气的功夫。

领气发力是在有意而无念之中随机完成的。

此即吸之气聚,呼之力达,无念而领,无意而成,力行于无念领气之时。

三为‘曲住伸行’,这是自然拔力的功夫。

曲住要身低式小,伸行要伸筋拔力。

此即曲住为阴为虚、伸行为阳为实。

曲回伸进,闭转腾挪,拔力于曲住伸行之间。

四为‘柔中出刚’,这是起落发劲的功夫。

起式时手动为柔,手在胸时出手为刚;落式时含胸为柔,落点时发劲为刚。

此即柔中发力,刚出柔中。

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劲发于一起一落之中。

总之,劲源于气,力行无念,曲伸拔力,劲发起落。

此乃宋氏形意拳发出内劲的要旨。

车润田大师强调,以上四条,述之为四,用之为一,不可分割,需用心体悟,解其妙意。

车润田先生谈下盘功夫宋氏形意拳之内功,对下盘功夫极为重视。

车润田先生生前练功,纳卦盘根是每日必修之课。

大师讲,无论徒手还是器械,在实战中下盘功夫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车润田大师谈下盘功夫的体悟时,强调了三个重点方面:一、掌握调气是基础。

下盘功夫深厚的表现是下盘稳固而上体轻灵,而在习练盘根功夫时,掌握调气法是基础。

调气的目的,是要周身气息平和,气血不逆不滞,体质充实精神,这是下盘稳固的基础。

不同门派的拳师有各自不同的调气方法,但习练调气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切不可鼓气或憋气,要舌顶上颚,鼻呼鼻吸,不急不缓,呼吸自然,气不外散,气循任督二脉,畅通无滞;二是以意领气,但切不可着意于领气。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增长功力、开智、强身的秘要详述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增长功力、开智、强身的秘要详述
由宋世荣、宋世德二位宗师开创的宋氏形意拳,尤以内功精深而著称武林,其门内秘传之《内 功四经》系“仙传至宝”,专讲脉络、格式、劲诀、气路等内功修炼秘诀,堪称“武林秘籍”。而以 往我们研究探讨的,多是关于《内功四经》在武技方面的具体应用,罕有将其与人体智力联系 研究的。今本人不揣浅陋,仅就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对人体智力的开发影响略做探讨,舛错 讹误之处,尚请方家赐教是幸。
人体潜能的开发,其实就是在“返先天”的静定状态下人体“真性真觉”的激发显现,这种“先天智 慧”与“后天技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和两种概念。《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尤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摄 心”功夫,《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当“格物尽性”至“与天地参”之“天人合一”境界时,人体先天智慧便能充分彰显而臻“前知”之境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故“至诚如神”。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虚其 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清净无为”修持法,最终须“归根复 命”而达到无私无欲的“婴儿”状态,显示先天真性而开发人体潜能。佛家讲“戒、定、慧”,定能生 慧,没有静定,就没有智慧。人生在世,外缘纷扰,杂念纷呈,自身的灵明性体常被后天“识 神”所蒙蔽。我们练功的目的,便是不断调整“心灵”与“肉体”的修炼过程和一步步“返归先天”的过 程。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是为找回“真我”而服务的。无非动功乃“动中求静”之法,静功 乃“静中求动”之法。正如宋世荣宗师所言:“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 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形意拳乃“诚中形外”之拳术,其理与三教相合。宋世荣宗师 云:“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 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运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此论以儒家“内 天德、外王道”来解释形意拳,并以“中和”之道论形意拳。《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孙禄堂云:“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宋世荣宗师曰:“丹书 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 ’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 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 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虚之功 用也。”《内功经》亦有“炼神气返本还原”之说。可见练习形意拳,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 是为了返归先天虚无状态而“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以求在虚极静笃的大定状态下显现先天智 慧,开发人体潜能。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开启智慧的一个途径吗?

宋氏形意拳实战技法精选

宋氏形意拳实战技法精选
甲方 )

中 的 钻 拳 ,类 似 于 拳 击 中 的钩 拳, 快速 多变 也属 重手拳 。 甲方 当 以直 拳 或摆 拳 攻 击 乙方 头部 时 , 乙方 以后 手 拳 挡 住 其 来 拳 的 同 时 , 身 上步 , 以前 手拳 猛击对 进 再 方下腭 , 甲方化 解 , 以后 手变 如 再 肘攻其 头部 。 动作 要连 贯 , 气 呵 一 成 。( 1 、 l 1 、 3 图 1 、21 ) 0 三 、 手 : 拳是 以快打 慢 的 钳 此 形 意拳 典型 打法 。 当甲方 以钩拳
六 、 砸式 : 招是 形意拳 中 花 此
拦 截腿 法进攻 最有 效 、最快 的实
乙方腹部时,乙方迅速用前手拳 猛砸 甲方手腕 , 同时上步进身 , 当 快接 近 甲方 时 ,以后 拳拳背 劈 向 ● 对手面部。 大功告成 , 甲方应声倒 8 下 。注意手脚 起到 。( 56 7 图 、、) 3此 招也 可 以主动进 攻 。乙 、

翻 背 锤 : 背 锤 是 一 种 翻
杀 伤力 极强 的重拳 ,无论 是对 手 用 腿或手 ,打 上或 打下都 不妨 碍
此 招 的用 法 。
圆心翻起来打其面门,紧接着再 以后 手 拳将 对方 靠 出 ( 2 、2 图 12 、
2 、 4 32 ) ’
1当 甲方 以侧踹 攻击 乙方腹 、 部 时 ,乙方迅 速用前 手拳猛 砸 甲 方脚 面 , 同时上 步进身 , 当快 接 近 甲方 时 ,以后拳拳 背劈 向对 手 面 部。 大功 告成 , 甲方应 声倒 下 。 注 意上步 和 出拳 要 同时 ,才具有 杀 伤 力 。( 12 34 图 、、 、) 2 当 甲方 以钩拳 或崩 拳攻击 、
战技法 , 如配合“ 虎扑”效果会更 , 或崩拳攻击乙方腹部肘 ,乙方迅 好。当甲方以侧踹攻击乙方腹部 速以前手拳猛砸对方手腕 ,再借 时 , 或以高鞭腿攻击乙方头部时 , 砸其腕 的反弹力 迅速 的攻 甲方 的 乙方 前脚迅 速后 撤 ,同时 以后手 脸 部 ,最后 以快 速有力 的崩 拳击 拳用 力砸击 对方脚 面 ,借砸击 的 其腹部 。此招练 时是用手像钳子 反 弹 力 快 速 以拳 背 攻 其头 部 , ( 紧 样抓 住对 方来 拳 ,而 实战 时则 接着上 步用 虎扑将 敌方 击 出。 图 ( 5 2、7 2 是用拳 砸其 手腕 ,这 就是打 和 练 2 、 6 2 、 8) 的 区别 ) 图 1 、5 1 、 ) ( 41 、6 1 7 七、 滚锤 : 此招是 形 意拳 中典 四、 星点 : 招是形 意拳 中 型的快速近身实战技法 也是中 七 此 很少 见 的低腿 打法 。 当甲方 以钩 国武术精华之处 , 非常实用。 当甲

车润田-宋氏形意拳理论-形意大师理论精选

车润田-宋氏形意拳理论-形意大师理论精选

车润田先生谈内劲之法形意拳名家车润田先生内功极高。

在如何发出内劲的问题上,大师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体悟。

现根据大师生前在《内功经》上的批注,将大师的体会整理如下:内劲的发出,是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内外六合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下盘的功夫极为重要。

六合的能力需要坚持不断地苦练和体悟。

发出内劲的基本要诀是‘以柔而用刚,以缓而用疾’,对此应全面的理解。

发内劲的基本功有四条:一为‘气血为一’,这是调气培元的功夫。

凝气血为一体,聚内气于丹田,发劲才能得心应手。

此即习练纳卦盘根功法所得的真实功夫。

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二为‘随机而生’,这是无念领气的功夫。

领气发力是在有意而无念之中随机完成的。

此即吸之气聚,呼之力达,无念而领,无意而成,力行于无念领气之时。

三为‘曲住伸行’,这是自然拔力的功夫。

曲住要身低式小,伸行要伸筋拔力。

此即曲住为阴为虚、伸行为阳为实。

曲回伸进,闭转腾挪,拔力于曲住伸行之间。

四为‘柔中出刚’,这是起落发劲的功夫。

起式时手动为柔,手在胸时出手为刚;落式时含胸为柔,落点时发劲为刚。

此即柔中发力,刚出柔中。

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劲发于一起一落之中。

总之,劲源于气,力行无念,曲伸拔力,劲发起落。

此乃宋氏形意拳发出内劲的要旨。

车润田大师强调,以上四条,述之为四,用之为一,不可分割,需用心体悟,解其妙意。

车润田先生谈下盘功夫宋氏形意拳之内功,对下盘功夫极为重视。

车润田先生生前练功,纳卦盘根是每日必修之课。

大师讲,无论徒手还是器械,在实战中下盘功夫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车润田大师谈下盘功夫的体悟时,强调了三个重点方面:一、掌握调气是基础。

下盘功夫深厚的表现是下盘稳固而上体轻灵,而在习练盘根功夫时,掌握调气法是基础。

调气的目的,是要周身气息平和,气血不逆不滞,体质充实精神,这是下盘稳固的基础。

不同门派的拳师有各自不同的调气方法,但习练调气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切不可鼓气或憋气,要舌顶上颚,鼻呼鼻吸,不急不缓,呼吸自然,气不外散,气循任督二脉,畅通无滞;二是以意领气,但切不可着意于领气。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

宋氏形意拳的内功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代表的“内家三拳”,是以道家功法为基础而派生出的道艺与武艺相结合的产物。

宋氏形意拳是祖师宋世荣将《内功四经》的道艺与内家三拳之武艺高度契合而创编的。

网络图片著名拳师孙禄堂先生在其《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昔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

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

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

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秘。

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

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岐而二也。

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道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

通与不通,于何分之?彼未知炼拳与初炼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

极其蔽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

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致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致中部而返。

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

故呼吸能达下部。

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

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生。

’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由此可见,练出内气是内家拳的基础。

宋氏形意拳修炼的优点,仅从祖师倡导的灵步桩功(即三体势)就可见其深刻的道艺内涵。

《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矣。

”因此,其站桩炼内功的过程是:1、站桩时,“好似木鸡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海”。

要使心无所住,空荡荡的。

心脑完全静下来。

这入静功夫,就是“无极”状态。

2、当入静至极,则无极生太极,是谓“无中生有”。

这时丹田中开始有气感,这在宋氏形意拳内功心法中称为“虚无无极含一气”。

随此功夫“意守丹田”,功夫深造,即渐使呼吸之气沉于丹田,感到越炼内气越充实、圆满而产生热感。

【真言】宋氏形意名家车润田增释《内功四经》(纳卦经、神运经)

【真言】宋氏形意名家车润田增释《内功四经》(纳卦经、神运经)

【真言】宋氏形意名家车润田增释《内功四经》(纳卦经、神运经)宋氏形意名家车润田编者按: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宋氏形意拳内功修炼法,见【真法】车润田前辈谈内功修炼法(站桩功炼气法、大周天用气法、藏龙握固功)、【真法】宋氏形意名家车润田谈内功修炼法(静坐调息功、揉腹祛邪功、舌抵上腭功、水火既济功)和车润田前辈八十二岁时(1988年)对《内功四经》中“内功经”的释读,见【真言】宋氏形意名家车润田增释《内功四经》(内功经),本次我们将介绍车润田前辈对“纳卦经”“神运经”的增释,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卷二纳卦经乾、坤【经文】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注解】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额用力,正平提起,后夹脊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于两目,其气若欲由鼻孔泄出时,遂即吸入丹田。

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为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功之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穴大筋竭力要直,两膝盖骨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增释】头为全身之统帅,调动全身之气血。

足膝须沉静,不可浮躁,取象于坤。

虎眼即脚颈上突出之高骨,练行功时,两脚尖极力里扣,两脚后跟极力向外扭劲。

腿后委中穴大筋非常重要,要做到外曲内直,向下撑劲。

巽、兑【经文】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

裆胯宜于提紧,须现兑泽之情。

【注解】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

以竖则实,以横则虚。

下肩井穴,自背骶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劲。

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至二扇门穴,故谓横劲。

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则巽顺之意得矣。

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仰。

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阴阳两窍用力收住,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互于相吞并为主。

润田宋氏形意拳

润田宋氏形意拳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主要的基本功。

它集中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领和特点。

通过站桩,给以后锻炼打下基础。

究其原理,系由无极、有极、太极、两仪而生,《丹书》中讲道,自虚无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亦即形意拳之内劲。

形意拳的练习万法皆出于三体式,这是形意拳中的总机关。

三体式站桩动作说明如下: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脚分立稍离,脚尖向前,眼平视前方(图1)。

要点:心中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思无意,浑然一气,一无所向,不露形迹。

二、身体向左扭转,两脚随之向左拧转45度,眼看左前方(图2)。

此时心中一如上式相同。

三、两手屈肘慢慢向上抬至胸前,然后右手盖于左手背上面(右手中指置于左手食指根处),两手心都向下,左肘靠于左肋侧,右臂屈肘靠于右肋侧,两腿缓缓向下屈成半蹲式,眼仍看左前方(图3)。

此即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式。

要点:身体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头向上顶,项要竖直,下颏内收,舌顶上颚,两肩向下自然松沉,心气稳静。

四、身体转向正前方,右手由左手背上面向前伸出手心向下。

同时左脚掌着地虚点,右腿向下曲蹲,身体重心偏于右腿,眼看右手背(图4)。

要点:头向上顶,下颏内收,舌顶上颚,含胸收腹。

五、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脚尖稍向里扣,右腿随之向下曲蹲,脚尖里扣,与左脚尖斜线相冲,两脚相离约一尺左右。

同时左手由右手下面向前伸出,肘部微曲,掌沿向前,拇指撑开,其余四指微微曲拢分开向上,手心向里,掌心内含,高与额平,右手撤回置于左肘下面,五指微微分开,手心向下,身体重心偏于右腿。

眼看左手虎口(图5)。

本式起点是以右正方为前方,通过身体左转,最终定式为正前方。

要领:头向上顶,颈项竖直,下颏微突,舌顶上颚,含胸收腹,两肩松沉,两肘下坠,掌沿向前,掌心回缩,龟尾(尾骨尽处)上翻,两胯里裹,胯根回缩,腰向下塌,臀向前逼,裆部撑圆,谷道上提,左腿在前,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满脚着地,若实若虚,右脚在后,膝向前弓,足趾抓地,气沉丹田,意至涌泉,心静身稳,不可前俯,不可后仰,呼吸和缓,任其自然,精神集中。

宋氏形意拳纳卦(盘根)功法

宋氏形意拳纳卦(盘根)功法

宋氏形意拳纳卦(盘根)功法(2006-11-06 11:33:37)转载▼分类:百年诞辰纪念(宋氏形意专栏)盘根功法,是宋世荣先生在数十年实践中,融汇内功纳卦、易筋、洗髓等,创编完成的一项养气健身和武术行桩的功法。

该功法老幼皆宜,是行之有效的锻炼手段。

它运动量小,没有高难度动作,易学易练,容易掌握。

经常操练能使人全身的经络气血畅通,并可以得到充养肌体、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合、精力旺盛、肌肤润泽、耳聪目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习武者长期练习此功法,可使人下盘稳固,步步为桩,在攻防实战中,能运用自如,先入为主,围绕对方闪转腾挪,变化莫测,使对方万招皆空,从而取得主动权,正所谓功夫练至通灵处,左右明拨任意行。

纳卦(盘根)的动作说明如下:(一) 预备式:身体正直,两脚分立,两肩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大腿外侧,手心向内,眼平视前方(图1)。

左脚向外横迈一步,与肩同宽,两脚间里扣(图2)。

两腿下曲成马步,两肩圆抱,手心向上如抱球状(图3)。

两手缓缓上抬,与肩相平,随即曲肘收于两耳外侧(图4)。

上式不停,两手向前方推出,高度与脸持平,手指向上,手心向内,手指曲离,目视前方(图5)。

要点:心气要稳静,全身肌肉和关节放松,两手向上抬时,要吸气,两手向前推时,仍要吸气,推出后再呼气(两吸一呼),气归丹田,再经丹田分向两腿内侧,达于涌泉穴,头向上顶,项要竖直,舌顶上颚,下颚内收,含胸收腹,提裆裹胯,两膝里扣,沉肩坠肘,足趾抓地,精神贯注。

(二) 纳卦(盘根)任脉左转式:接预备式,身体向左拧转180度,左手屈肘前伸,拇指张开,其余四指曲拢微开,虎口撑圆,掌外延向前,掌心向里,右手曲肘置于左肘下面,手心向下,同时两脚随着身体拧转,向左方自然稍为转动,眼看左手虎口(图6)。

右脚向左正方迈进一步,落于左脚前面,脚尖里扣(图7)。

左脚向前迈出,两脚交替沿着圆弧向左行走,圈数不限(图8)。

要点:下颚微前突,舌顶上颚,提胸收腹,沉肩坠肘,臀部前逼,身体极力外拧,两手向前推劲,两脚走步不离中线,右脚落步脚尖里扣,两跨向里裹劲,身体要平稳,切不可忽高忽低,如鸟之束翅,频频飞翔之形,又如物在水中漂流,只见物之动,不见水之流,安稳自然。

宋氏形意拳述真(下)

宋氏形意拳述真(下)

宋氏形意拳述真(下)三、宋氏形意拳的武德修养在武德和心性修养方面,宋氏形意拳宗师宋世荣先生将武术由一拳一脚的形而下之“器”学,上升到与道合真的形而上之“道”学,他是我国武术界第一位提出“拳术无内外家之别”,“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的武术家。

这在武术名家孙禄堂先生的《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其精妙绝伦处,常使人击节叫好。

如文中宋世荣先生日:“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

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

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功用,由静而求动。

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

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又曰:“《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

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

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

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夫外家。

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则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

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

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

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乎?《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

孙禄堂先生敬听之后,“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

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

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

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

这段字字珠玑、精彩绝伦的论述,在武术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同时也深刻地彰显出宋世荣先生使文武之道水乳交融的卓绝造诣,与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更凸显出他由拳人道、善养浩然之气,与艺臻“中和”之后善讲仁义,动则以礼,见义必为的完美人格境界。

四、宋氏形意拳的内容体系宋氏形意拳功法全面系统,拳械套路丰富多彩,现择要简述之。

宋氏形意拳述真)

宋氏形意拳述真)

宋氏形意拳述真发布: 2008-3-05 23:49 | 作者: 砺剑 | 来源: 武术万维网车星辰形意拳,曾名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由山西永济县尊村“神枪”姬龙峰所创,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拳,百余年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已形成多种独具风格的不同流派,备受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与瞩目。

一、宋氏形意拳的源流宋氏形意拳,是传统形意拳流派中一个声名显赫的重要支派,由“神拳”李洛能之早期名徒宋世荣、宋世德昆仲所创立,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宋世荣(1849~1927年),字约斋,号镜泉;宋世德(1857~1921年),字辅仁,别号云鹤,系宋世荣之胞弟。

其祖上明初在金陵(南京)为官,永乐初年,随“燕王”朱棣之改都而北迁京师。

定居北京大兴(今北京市)城内火神庙附近。

弟兄俩出身于商人家庭,幼负壮志,天资颖悟,聪明好学,于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不广泛涉猎,精研苦读,并通晓《易经》、黄老及天地阴阳五行运化之道,熟知儒道释三教之理。

二人不仅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且酷嗜武功,读书之余,常习家传少林拳及《易经》、《洗髓》二经。

因而幼功纯正,根基深厚,诸如空翻、旋子、燕子抄水、狸猫上树等轻身功夫,尤为精绝。

宋家原在京城经营钟表业,后闻山西太谷富甲天下,有“小北京”之称,遂由世荣、世德之父永禄公去太谷城开设“永善兴”钟表局。

1865年(同治四年),宋世荣随父经商于太谷。

时逢武界耆宿“神拳”李洛能应太谷巨商之聘担任保镖护院武师,技冠群雄,闻名遐迩。

宋世荣敬慕其名,经人引见,遂拜李洛能先生为师,精习形意拳。

稍后,其弟宋世德亦拜李洛能先生为师,与其兄同师学艺,相互切磋,技艺精进各有建树。

斗转星移,十易寒暑,二人经李师悉心教授,精功苦练,遂艺业大成,深得李洛能先生之欣赏,成为李师最得意的弟子。

宋世荣先生24岁时,又结识了供职于沈阳故宫工部库中的刘晓棠先生,蒙刘先生厚爱,将库中所藏之武学秘典《内功四经》(《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尽数相赠于宋世荣先生。

秘技绝学的“宋氏”形意拳

秘技绝学的“宋氏”形意拳

秘技绝学的“宋氏”形意拳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优秀的主要拳种之一。

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击价值,长期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乡。

据考证,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济县尊村人姬际可(字龙峰)祖师所创,后授于曹继武及南山郑氏等人。

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得曹继武之传,发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阳马学礼得传于郑氏则成其南支,则心意六合拳。

他们各收门徒,绵绵递嬗,代代相传。

至第五代时名师高手已众多,其中佼佼者为宋世荣先生。

宋世荣(字约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岁,祖籍河北宛平人。

十七岁时迁居山西太谷县,师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门派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

宋先生对形意拳之精义造诣很深,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不仅身怀精深而绝妙的武功、而且还创编了内功盘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

特别是内劲功夫的研究尤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门中独树一帜。

在形意拳的理论上,宋先生的见解更是独特而且精辟。

他认为:“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

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

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

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

”这对后来形意拳的发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对后辈们学习、锻炼形意拳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宋先生视拳艺如珍宝,从不轻易传授于人。

他择徒甚严,教徒更严,毕生只授徒二十余人,但个个都很出众,都是当时形意拳的著名高手。

当时“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传人----郝湛如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渊),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岁。

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一、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答:打崩拳是一气之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要后脚尖碰前脚。

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

宋氏形意拳盘根行功---尚济

宋氏形意拳盘根行功---尚济

宋氏形意拳盘根行功---尚济——以下是正文——细推盘根之义,亦是对底功之锻炼也。

所不同者,定桩是在不动之式中养真气、固底盘、定格式,而盘根则是在进退变幻之中练内气、固底盘,是基本功的高级阶段。

练之日久,在走架与技击中,虽进退迅速轻便而不失其沉着稳健,内气不散,着法变换敏捷而常能内劲吞吐自如,力贯四梢。

是以宋世荣先生有“吾有盘根保真算,旋转飞腾劲不断……”之言,盖盘根功乃是宋先生见八卦掌,心有所悟而创演者也。

盘根行功的具体练法,与走八卦掌十分相似,惟是八卦掌所走之圆圈较大(约三米直径),盘根所走之圈则甚小(贾蕴高先生所走之圈直径仅为1米),八卦掌走步时外脚扣而里脚不摆,盘根步则是一摆一扣,八卦步平起子落,盘根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八卦步双脚走一条线,盘根步则是走双线,且身法较低。

盘根行功共有八个式子,其练法如下:第一式气沉丹田.起式用鸡腿桩(也可用三体桩)。

两手握拳相对,拳心朝下,置丹田旁,相距约2寸许。

两肩向下沉劲,两肘向外开劲,胸微内涵,背圆,脊正,头顶,项竖,眼向前看。

这种姿势叫作鸡腿、龙身、熊膀、猴背。

上身上肢姿势不变,双脚走双线,沿直径为1—1.5米的圆弧向左行走,圈数不限。

走步时,用形意拳的蹚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半寸高,落时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

行走中,架势高低不变,自身不能有起伏,迈步不要快,步子不要大,腰胯要放松,全凭膝盖与小腿用力。

里脚外摆,肾经之脉气动,外脚内扣,膀胱经之脉气行。

提脚时吸气,落脚时呼气,气降入丹田,一起一伏,一吞一吐,吸无意,呼有意。

回身时,上体不变,上右脚脚尖努力向内扣,身向左转180°,左脚上半步,右脚即提起置于左脚内踝骨旁,距地约半寸许,磨胫。

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左脚前一脚半之处,脚尖稍向外摆,然后沿圆弧向右行走,其步法、呼吸仍如前,圈数不限。

第二式落地三盘起式用鸡腿桩(亦可用三体桩)。

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手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肘要向外开劲,肩向下沉劲,两膊撑圆,涵胸、拔背、正脊,身向左转约45°,眼看左前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第二、《剑丹》原文与注解和参
阅的部分辨析整理
附:1、原文用黑体字表示。
2、王南溪的注解,离原文近的用[小字体]区别,离原文单独成段的用*号索引,且在文前添加原文黑体字。
3、宗景房的参阅用(小斜体字)区别。
气海,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尔。
头正而起,肩沉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沉,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艮震: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
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提玉楼:提玉楼者,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
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巽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并用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并为主。
*池: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鱼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
*丹田: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海:气海,小腹正中为气海。
*天心: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尔。]
宋氏形意拳是宋世荣先生(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所遗留下来的一脉形意拳,宋世荣先生曾经得到古传的内功经典《内功四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所研习的形意拳中,因而宋氏形意拳与其它流派的形意拳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有专门的内功修炼,即脉络、格式、气路、劲诀。
头正而起,肩沉而顺。
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沉,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坎离: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意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用功时,塌井穴,提胸肋,反鱼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之。
二、纳卦篇
乾坤: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胸以下腰;提颌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之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一、内功篇
内功所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鱼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炼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颌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之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二、纳卦篇
乾坤: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一、内功篇
内功所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督脉,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另外,说一段闲话,笔者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时,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师父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后来,才知道过去说的功夫是外丹功,现在叫硬气功。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达到“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双修,师父辈的很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说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界。据说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达到盘根冲天的境界。盘根冲天就是盘腿静坐的时候能够在随意支配的时间离开座位升到空中一定高度。《佛经》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开以后,现在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容易懂,不再整理。感兴趣的武友可以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笔者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达到境界,理解和注释肯定有偏颇之处。如果再有别的版本校核或有功夫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不当之处望能谅解,也算抛砖引玉吧。
第一、《宋氏形意拳》中的宋世荣祖师的手抄本原文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 [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
曰横曰竖,辨之分明。横以竖济,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