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合集下载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着。

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

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着,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

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资本深化,劳动力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经济增长伴随着资本—产出比的不断上升,以及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支撑的。

由于要素供给刚性的约束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要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必须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方式。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序列中最基本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增长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劳动生产率体现为劳动投入的产出效果,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报酬,从而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示生产力水平,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国际经验显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有了显着提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理论背景经济增长理论通常采用生产函数和要素核算方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减去投入变化的部分。

然而,此方法面临三个挑战:一是体现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应具有内生性;二是要素生产率应考虑行业差异及要素流转;三是体现生产率变化的技术进步应与要素投入相联系。

基于此,准确的生产率增长测度应基于行业来考察,以当前产出作为权重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连锁加权指数。

由于发展中国家部门间存在着显着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指数方法对于解析其劳动生产率增长将更有说服力。

简答题参考C1

简答题参考C1

简答题复习范围1.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变量是什么?答: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角度研究内部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国际金融学的核心研究变量则是国际收支和汇率。

2.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几种类型及其原因。

答:国际收支不平衡有1.贸易收支差额2.经常项目收支差额3.基本帐户差额4.综合帐户差额5.外汇收支差额。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1.临时性不平衡2.结构性不平衡3.货币性不平衡4.周期性不平衡5.收入性不平衡6.预期性不平衡7.币值扭曲3.请论述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异同。

答: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如果对于两国的任何一种可贸易品,一价定律都成立,并且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所有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是相等的,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之比。

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在换算成同一货币计量时是一样的,汇率取决于以不同货币衡量的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即不同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评价认为:各国的物价水平很难用同一种方法比较,从而汇率水平的绝对值也就缺少比较的基础。

于是,经济学家有提出,把汇率变动的幅度和物价变动的幅度联系起来。

尽管汇率水平不一定能反映两国物价绝对水平的对比,但可以反映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动。

物价上升速度较快(物价指数相对基期提高较快)的国家,其货币就会贬值。

由于物价指数比较容易得到,因而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就容易得多,其实用性也大大提高。

4.在短期内,根据内外均衡的新框架,内外均衡失调包括哪几种?其自动调节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政策调节?答: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失衡包括下表中的四种情况其自动调节机制是:第一收入机制,第二利率机制,第三相对价格机制;从理论和实际都可以看到,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冲突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经常的、必然的。

如果单纯依赖经济的自我调节,很难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同时实现,有时同一种政策在不同时间执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将各种政策手段的运用及其合理搭配就十分必要了。

O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O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导论1、国际贸易的特点是什么?(1)困难大。

由于各国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和贸易法规不同,世界市场上贸易障碍多,交易技术困难多,交易接洽不方便,贸易对手资信调查和市场调查不易,所以国际贸易的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2)复杂。

国际贸易在内容、程序等方面均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多,货币与度量衡制度、商业习惯、海关制度,以及国际汇兑、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也均比国内贸易复杂。

(3)风险多。

经营国际贸易可能发生的风险多,包括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及政治风险等。

2、国际贸易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哪些?(一)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进口;对运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出口。

(二)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做贸易差额。

(三)贸易额与贸易量:贸易额又叫贸易值,是一个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

贸易量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应贸易规模的指标。

(四)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五)贸易的地理方向: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来说,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六)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理论篇第一章国际分工(上)1、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占什么地位?(1)生产力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对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因素:主要指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及其评价研究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及其评价研究

前 4 - 0 中国经济 快 速增 长 的原因 , 0 5 名。 在于近 年 来劳 动
生 产 率 的迅 速 提 高。数 据显 示 , 过去 的6 中, 国 劳 在 年 我 动 生产 率至少提 高六成 多。2 0 -2 0 年 间, 00 05 我国人均 产
经合组 织各国的平均劳 动生产率 。 但欧洲 各国劳 动生产率
力市场主 要指 标 报告称 , 美国是全 球 劳动 生产率最 高 的 国家 , 0 6 美国每 个 劳 动 力年均 创 造财 富6 3 8 万美 20 年 .8 5
元, 全球 生产率之首。 次 为爱尔兰 (.96 美元 ) 居 其 55 8万 、 卢森 堡 (.6 1 55 4万美 元 ) 比利 时 (.25 美元 ) 法 国 、 55 3万 和
2 2 欧 洲 .
正 从 农 业 经济 向工业 经济 转型 , 分发 达 省市 经济 已呈 部
现 出知 识 经济 的发 展趋 势。2 0 年 , 06 我国广 东 、 苏 、 江 山 东、 浙江 、 河南 、 河北 和上海 等省市 经济规 模超 过 1 兆元 。 如果 按世 行 和 I F的统 计, 国这 些 省市 都 进入 了世 界 M 我
产率, 分析 各国劳 动生 产率增 长 的原 因 , 寻劳 动生产 率 探
与经济发 展之 间的关系 , 为我 国经济发展提 供决 策参考。
劳 动生产 率水平是 发达 国家 的1 8 2 0 年则达 到15 劳 / , 06 /。
2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2 1 美 国 . 据国际劳工组 织对外发布 的 ( ( 劳动 力市场主要指标
1 引言
随 着 经济 体制 改革 的深入 和 经济 的快 速 增长 , 国 我
升 , 来了快 速提 高 的 “ 迎 第二 拨” 数 据 显示 , 9 0 9 5 。 19 ~19 年 , 国全行 业 的劳 动 生 产率 年 均上 升 12 而 19 ~ 美 .%, 9 5 2 0 年 年均上 升2 1 到 20 - 0 4 时, 00 . %, 0 0 2 0 年 美国劳动 生产 率 提高的年均 幅度更是达 到28 . %。

浅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浅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产业链上研发 , 、 采购 储存 , , 、 运营 销售 售后服务等服务性环节所 占
时间越来越长 , 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程度呈增 长态势。三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
中 国
4 1 .2
3-9 3 2.3 9 25 .5 20 .3 18l . 13 .7 l 3 -l 127 .
葡萄牙
5% 6
中国
3% I
资料来源 : ,服务业新一轮发展高潮即将到来》载《 戴岚 《 , 上
海证券报》 20 —0 1 。 ,0 4 1- 9
年增加到22 , . 几乎是同期制造业从业人员的2 , 亿 倍 服务业 占全社
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上升到2 %。 2 9 但是还不足三分之一 , 这与 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 甚至比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
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 键 词 : 服 务业 国际 比 较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前 , 由于多种原因, 国的服务业未能随 水平 , 我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 %的平均水平。 5 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 占 着经济的发展取得正常的发展。改革开放后 , 随着对服务业重要 G P D 的比重为6 %一 0 美 国为7 %, 0 8 %, 5 香港 为8 %, 5 超过美国为世 性认识的加深 ,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也得到加快。我 国服务业 界最高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德国和英 国的服务业 产出比重
作 者 简介 :  ̄ 何
( 98 ) 江西东 乡人 , 沙航 空职业技 术学院 经济教研 室教 师 , 南大 学经 贸 学院在读 研究 生。 17一 , 长 湖
维普资讯
表2 服务业就业 的出口收入效应(E值) E

国际金融学复习要点

国际金融学复习要点

国际金融学复习要点国际金融学本国货币升值(汇率下降)表示本国货币币值高估,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上升)表示本国货币币值低估。

一、名词解释外汇外延式经济增长: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内涵式经济增长:指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国际资本市场:指1年以上的中长期融资市场,参与者有银行、公司、证券商及政府机构。

汇率浮动汇率: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本国货币当局不加干预的货币比价。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基础的货币制度。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国际收支的差额需要由各国普遍接受的外汇来结算。

内部均衡:反映了国内总供给与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

二、简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基本原理一、账户分类:一级账户:(1)经常账户(2)资本与金融账户(3)错误和遗漏账户(1)经常账户:二级账户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经常转移(2)资本与金融账户:二级账户①直接投资②证券投资③其他投资④储备资产二、复式记账法(1)有借必有贷,借贷必平衡(2)借方记录的是资金的使用和占用,贷方记录的是资金的来源。

三、记账货币为了使各种交易间具有记录和比较的基础,需要在记账时将其折算成同一种货币,这种货币就被称为记账货币。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记账时,以不同货币结算的对外交易需要按记账货币和具体交易货币之间的比价(即汇率)折算为记账货币。

2.影响汇率的经济因素(1)国际收支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顺差时,可以说是外汇的供应大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货币贬值。

与之相反,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小于国际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说是外汇的供应小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

(2)相对通货膨胀率一般的说相对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的国家,由于其货币的国内价值下降相对较快,则其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也会贬值。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作者:费日鹏来源:《商情》2010年第29期[摘要]2010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使我国制造业生产面临很大压力。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包括绝对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劳动力成本,其中相对劳动力成本更能体现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

通过我国与先进经济体和工业品制造国实证分析以及我国工资统计的特点,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明显。

本文还认为,相比于陷于劳动力成本的争夺,我国现行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型更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制造业一、引言长期以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和经济现象却表明,似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随着生活基本资料价格上涨,以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的到来、最近沿海民工荒、返乡潮,以及最近出现的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竞争力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其他人发出这样的惊呼,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本文将通过中国同各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来分析这个问题。

劳动力成本是指各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劳动力成本的度量可分为绝对劳动力和相对劳动力的度量,绝对劳动力可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支付给每个劳动者的工资的绝对额来度量,而相对劳动力的度量则借鉴都阳、曲玥(2009)单位劳动成本优势(Unit Cost Labor Advantage)的概念,即UCLA=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本文中的劳动报酬即绝对劳动力成本(工资的绝对额),劳动生产率即总产出除以就业人数。

二、制造业绝对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分析本文对标分为中国和先进经济体与工业品制造国的比较。

其中先进经济体国家选用了美国、日本和韩国;而工业品制造国则按照WEO分析用分析标准之一来确定,即按照按出后主要收入来源分组,可把发展中国家分为燃料生产国、工业品制造国、初级产品生产国、出口收入多样化国,其中中国和孟加拉、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被分为工业品制造国。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劳动生产率1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

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从1996-2015年20年的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动大概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位劳动产出2大幅提高。

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至2015年已提高到7318美元,增加了近4倍。

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2%和13.1%,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三是持续增长、波动较小。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但2011-2015年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仍达7.3%。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采用2005年不变价,下同。

图1 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率变动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发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水平大大高于我国,但增速持续回落。

我国虽然单位劳动产出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

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较有活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与世界、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印度1996-2015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发现,最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是最快的(见表2及表3)。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8.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美国1.6%的水平,比增速较快的印度也高3.3个百分点。

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特点与我国相近,但增长水平低于我国。

论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要】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者从国内生产总值中获得的收入比例,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可能导致消费不足和需求减弱,制约经济增长。

而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则有利于增加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有明显影响,不同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水平也存在差异。

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政府应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下降、上升、国际比较、积极意义、政策建议、未来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性、关系、国际比较研究。

1. 引言1.1 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

具体来说,它是劳动者通过工资、报酬等方式取得的经济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

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方法是将所有劳动者的收入总和除以国民总收入,然后乘以100%,即可得到劳动收入份额的百分比。

劳动收入份额反映了劳动者在经济中的分配情况和地位。

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

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相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劳动者的收入增加,经济更加平等和健康发展。

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则可能导致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下降,造成社会不稳定和贫富差距扩大。

劳动收入份额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分配公平性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要关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性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性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收入份额反映了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是衡量劳动者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产出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体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境,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定义劳动生产率 = 总产出 / 劳动投入总产出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劳动投入则是指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数量,通常以工时或人数衡量。

通过将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我们可以得到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产出价值。

二、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具体方法1. 单劳动生产率计算单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产出价值。

计算方法为:单劳动生产率 = 总产出 / 劳动者数量。

2. 多劳动生产率计算多劳动生产率是指多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总产出价值。

计算方法为:多劳动生产率 = 总产出 / 劳动者总数。

3. 行业或国家劳动生产率计算对于某个行业或整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计算,可以将所有行业或部门的产出进行汇总,例如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计算方法为:劳动生产率 = GDP / 劳动者数量。

4. 跨国劳动生产率计算在跨国比较劳动生产率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价值差异和物价水平差异。

通常采用国际比价法来进行调整,将产出转换为同一货币单位的价值后再进行计算。

5. 按照劳动类型计算不同类型的劳动可能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例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分别计算不同类型劳动的产出价值来获得更准确的劳动生产率数据。

三、劳动生产率计算的局限性虽然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体的实际生产效率和经济水平。

劳动生产率计算存在以下几个局限性:1. 忽略其他要素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只考虑劳动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2. 忽略产出质量:劳动生产率只关注产出的数量,而忽略了产出的质量。

对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性思考

对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性思考

对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性思考杨新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的话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指出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应该对劳动力比较优势有清醒的认识,警惕“比较利益陷阱”,并立足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劳动力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对策长期以来,我国基本是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凭借这一比较优势,我国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一、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分析———国际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价格和劳动生产率均上升很快。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呢?下面将选取世界上有代表性的10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美、法、日、德是典型的发达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泰国、巴西和巴基斯坦是与中国有可比性的发展中国家。

在讨论劳动力价格时,由于各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差异较大,我们选取对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一是制造业是相对集中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反映劳动力成本中比较有代表性;二是近年来“中国制造”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现象,我国制造业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引起了各界的讨论;三是国际劳工组织对各国制造业工资水平进行了专门统计,有利于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单位:美元/人注:全员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就业人数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根据以本币表示的月工资和汇率折算成美元(一)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的国际比较由表中可知,从制造业雇员月平均工资水平看,我国远远低于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以2003年为例,我国大约是美国的1/22,法国的1/16,日本的1/23,德国的1/23。

较之发展中国家,我国大约是韩国的1/14,泰国的1/1.3,巴西的1/2.6。

比较优势及其局限性

比较优势及其局限性

比较优势及其局限性1.1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2比较优势陷阱的含义、类型及成因从理论上讲,比较优势理论是比较完美的,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迷”等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等现象,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陶醉于自己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低成本或既有能力的比较优势假象而不能自拔,而事实上,以低劳动力成本或丰富自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市场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从而使自身优势不断消失,而且由于过多资产的投入被套牢,其比较优势也会日渐削弱乃至消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

它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随着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及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再具有垄断优势。

其次,是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

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而现实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再加上规模经济的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制造业外流”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制造业外流”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制造业外流”现象?摘要:近两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基本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高水平开放发展。

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竞争力显著增强,也是我国部分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动选择。

认识和把握好这一规律,在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过程中加快推进本国产业升级,同时通过改革创新为制造业营造一个低成本、便利投资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保持本土制造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应密切关注我国“制造业外流”的进展和动向,适时引导和把握对外投资的节奏,避免因改革或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的制造业大规模外流甚至产业空心化。

同时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引导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制造能力转移,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

关键词:对外投资,制造业,平衡发展近期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的讨论引发业界关注,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因综合成本高企导致投资外流,可能过早引发产业空心化的担忧。

如何正确看待所谓的“制造业外流”现象?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设厂折射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存在哪些问题?政策层面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符合我国开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近两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呈现历史性变化,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①;2015年中国超越日本,位列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来源国;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这组数据从直观层面反映出我国利用外资出现拐点;从深层次看,反映出我国开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已经进入新阶段。

表明我国已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地高水平开放发展。

我国自2002年设立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连续13年增长,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2年的54倍,2002—201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9%。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提要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

但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或者说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关键词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利益一、问题的提出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主流的经济理论都把对外贸易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福利提高的“加速器”,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也为此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

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

在最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静态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借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程度。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发展中国家的静态优势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竞争优势交换中,逐渐失去了在贸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2期易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降低国内劳动报酬、限制能源价格等扭曲来维系自己的静态优势,从而保持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与此同时,资源流失扩大,贸易利益在相对的减少,形成对国外的间接补贴,陷入“在资源、福利流失的同时,不得不依靠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参与国际经济和分工的加深。

无庸置疑,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负面效应具有隐蔽性,会对经济中存在着扭曲的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中国在发展国际贸易时迟迟不能摆脱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处于利益链分配的末端等不利处境,那么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就可能出现贫困化的问题。

劳动生产率统计方法比较及启示

劳动生产率统计方法比较及启示

劳动生产率统计方法比较及启示
陈易辙
【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
【年(卷),期】2024()2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劳动生产率指标,聚焦当前国际主流劳动生产率统计方法,深入检视OECD劳动生产率统计框架和美国劳动生产率统计框架,并且与我国通行的劳动生产率统计方法开展比较分析,阐释了不同统计方法间结果及解释效力的异同,对统计方法的更新与应用方向提供建议。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陈易辙
【作者单位】上海市统计和大数据研究院(上海市统计数据管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运用统计方法挖掘工业企业内部劳动潜力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2.转移效应、增长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基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3.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的判定——兼对中国劳动生产率高低之争的解释
4.我国与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比较与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

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

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内容提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式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本文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基础,提出了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现状/对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定产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在竞争中获得最佳利益的能力,它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表现。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而我国又加入世贸组织,由原来的半封闭式经济全面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中去的背景相关联,使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产业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出口竞争力以及产业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等。

份额越大、获得的利润越多,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1.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

贸易竞争指数=(E[,i]-I[,i])/(E[,i]+I[,i]) (1)其中,E[,i]是产品i的出口总额,I[,i]是产品i的进口总额。

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

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贸易指数为负则表示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进行品种交换。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什么是对外贸易系数?答:指货物与服务的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2、什么是协调管理贸易政策?答:是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制度。

3、什么是商品倾销?反倾销税是指什么?答:商品倾销是指以低于商品的正常价格向国外出售商品的贸易行为。

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4、经济特区是指什么?答:指实行特殊的经济贸易政策的地区。

5、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含义是什么?答:是贸易条约与协定的一项重要条款,它的基本含义是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及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

6、国民待遇条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是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法律条款之一,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7、非价格竞争手段的含义是什么?答:指除价格手段以外,通过扩大产品内在和外在使用价值,强化促销和渠道等创新的竞争手段。

8、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是什么?答:指若干国家和地区通过条约组成集团,建立国家的组织机构,集团成员间实行不同程度的政策协调与合作,谋求成员间经济的共同发展。

9、什么是渗透定价策略?答:亦称偏低定价策略,这是一种以市场渗透为目标的定价方法,意在夺取市场份额,采用这种方法,在产品投放到市场时,就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使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很快就能打开市场,而且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介格保持相对的稳定。

10、补偿贸易是指什么?答:指在信贷基础上进行的、进口与出口相结合的贸易方式,即以回销产品或劳务所得价款分期偿还进口设备价款及利息。

11、交钥匙工程指的什么?答:指跨国公司为外国企业或外国政府从事工程建设,在工程完工后,跨国企业负责试生产,在保证工程开工后的产品产量、质量等指标达到合同规定标准后,才将工程移交出去。

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评估

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评估

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评估经济发展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水平。

对于国际比较和竞争力评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不同指标和方法的角度探讨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评估。

一、国际比较的指标和方法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指标,它表示一年内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国际比较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各国的GDP大小来了解国家经济规模的差异。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GDP是将国家的总GDP除以国家人口数量得到的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各国的人均GDP,可以了解国家人均经济状况的差异。

3.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计算方法是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GDP与上一个时期的GDP进行比较,然后得出一个百分比。

通过比较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

4.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单位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力的产出效率。

通过比较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效率水平。

二、竞争力评估的指标和方法1. 国际竞争力指数国际竞争力指数是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市场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综合考量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能力。

国际竞争力指数可以从多个角度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排名。

2. 进出口贸易国家的贸易活动是评估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可以了解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出口能力。

3.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通过比较各国的技术创新指标,可以了解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的动态特点。

虽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升级较为缓慢、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等不足之处。

由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相对稳定;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资源环境问题仍是“约束条件”,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中图分类号][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0)11-0035-0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所占比重上升,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

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首先,从收入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从各产业收入增长的速度看,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自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劳动生产率1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

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
从1996-2015年20年的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动大概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位劳动产出2大幅提高。

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至2015年已提高到7318美元,增加了近4倍。

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2%和13.1%,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三是持续增长、波动较小。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但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采用2005年不变价,下同。

图1 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率变动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发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水平大大高于我国,但增速持续回落。

我国虽然单位劳动产出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

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较有活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与世界、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印度1996-2015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发现,最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劳动生产率增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8.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3
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美国1.6%的水平,比增速较快的印度也高3.3个百分点。

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特点与我国相近,但增长水平低于我国。

1996-2015年,印度劳动生产率增速平均为5.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幅回落。

美国劳动生产率在危机前相对稳定,1996-2007年平均为2%,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2011-2015年仅为0.8%,比危机前下降了一半多。

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低、波动大。

1996-2015年,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仅为0.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属于较低的增长水平。

由于日本经济外向度较高,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长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密切相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均导致日本劳动生产率负增长。

欧元区劳动生产率增长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除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外,还由于欧元区成员国持续增加、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等。

图2 世界及部分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二)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较快。

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提高至7318美元,比1996增长了将近4倍;而印度单位劳动产出提高至3559美元,增长了近2倍。

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6%,2015年已达到40%,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也从2.1%提升到7.4%。

(三)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仍然较低。

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
三、未来我国劳动生产率仍有提升空间
可以预期,我国劳动生产率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长,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主要因素如下。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由传统产业向主要依靠新技术、新产品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转变。

随着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新经济行业的涌现、发展与壮大,劳动力配置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人才红利逐渐显现。

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步完善,正逐步从以获取知识为主,向强调创新思维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这有利于未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三)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强调质量效益,坚持把改革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重心放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已经并将继续取得明显成效,这有利于持续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

(四)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市场机制在我国劳动力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有利于提升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间的匹配度。

使低生产率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更顺利地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有利于就业的自由选择,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注:1、研究劳动生产率应以全要素生产率较科学,但中国还不具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条件。

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国际劳工组织按就业人口测算的劳动生产率(即不变价GDP与就业人口之比)。

2、指每个就业人员的产出,即本文所指的劳动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