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
佛教的教义以解脱生死、追求内心平静为核心,深受全球各地信徒的尊崇和追随。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分支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释迦牟尼,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1.2 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1.3 佛教的初期传播:佛陀圆寂后,弟子们开始传承佛陀的教诲,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二、佛教的传播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汉、魏、唐等朝代的传播,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2.2 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在奈良、安全等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2.3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佛教也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教义3.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是佛陀所悟的解脱之道。
3.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3.3 缘起观: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四、佛教的分支4.1 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以出家修行为主。
4.2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强调普度众生,宏扬慈悲和般若智慧,注重在家信徒的修行。
4.3 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独特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五、佛教的现代发展5.1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5.2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匡助人们减压、追求内心平静。
佛教的介绍
佛教的介绍佛教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为始祖的教派,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不仅扩大了思想理论领域,还推动了文化和社会进步,在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三宝”,即佛、法、僧。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已经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诞生了。
他是印度一个王子,后来舍弃了一切财富和贵族地位,并离开家乡去寻找解决人生疑问的真理。
他经过长期的反思和禅修,最终获得了“菩提”(enlightenment),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成为“佛陀”(Buddha)。
佛陀于公元前5世纪开始在印度传道,生平所传授的教导后来被记载下来,成为“佛经”。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类生活中消除痛苦和不愉快。
佛法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以及解脱渴求和欲望的束缚。
这并不意味着佛教不关注社区和公共事务,相反,佛教强调了慈悲、爱心和关怀他人的重要性,提倡人类关心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公平。
佛教同时也是一种宗教考察和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的中介。
自佛教的起始时期以来,佛教徒一直为穷人和受压迫者的权利斗争,曾在千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和平和独特的文明。
在佛教的历史中,他们对医学、科学、绘画、雕刻、建筑和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
佛教文化已经与亚洲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
除了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受到广泛的接受和发展,佛教也在北美、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传播开来。
佛教之所以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欣赏,是因为它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宗教,而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哲学体系,允许个人和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理解和接受。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并广泛传播于整个亚洲地区的宗教。
其信仰主张通过追求智慧和道德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并最终达到超脱生死轮回,实现涅槃的境界。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从佛教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及其实践等方面,对佛教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佛教的历史沿革佛教最初源自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了尼泊尔的一部分。
公元前6世纪,一位名为释迦牟尼的乞丐在这里悟道,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最初主要分为两派,分别称作上座部佛教和部洲佛教。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它逐渐蔓延到了整个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国家,构成了东亚文化的核心。
由于佛教的共通语言——梵语或巴利语的普及程度较低,佛教在不同的地区往往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禅宗、丹阳宗等。
二、佛教的宗教信仰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佛教主张摒弃世俗的浮躁与虚荣,从而享受到内心的自由和不受束缚的快乐。
佛教的信仰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四谛,具体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苦谛:即生命的苦难性,它主张生命中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成为了生命的本质,所以必须从苦难中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2.集谛:即苦难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苦难的根本原因是涉及到欲望、贪心等自我欲望的错误行为,因此要消除苦难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消灭错误的行为方式。
3.灭谛:即消除苦难的方法,佛教认为消除苦难的方法是彻底抑制自己的欲望、贪心和其他的错误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4.道谛:即达到消灭苦难的方法,佛教认为只有真正实践了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即一种达到心灵平静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三、佛教的具体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了苦行、诵经礼佛、禅坐等诸多方面。
其中,禅坐是佛教的特色之一,它将精神、心理和肉体合为一体,通过体位、呼吸、专注和自我纪律等多个层面,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生就是自己,宇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并依戒定慧三家,以求达到此目标。
为什么要供佛像供佛像有两种意思,第一是“报恩”。
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佛菩萨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
第二个意思最重要,“见贤思齐”。
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是为了提醒我们向他学习,改过迁善,成佛作祖。
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样样向佛学习。
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教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所谓依教修行供养,是最真实的供养。
佛像“开光”的意义佛像“开光”的真正意思是:这一尊佛像造好了,我们启用时一定要把造像的意义,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叫“开光”。
然后你见到这尊像,你自己自性的光明就显露了,是佛像替我们开光,不是人给佛像开光。
所以你供养这个佛像,这个佛像就时时刻刻开启你自性的光明。
天王殿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意义的。
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
这就是说:外表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
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有弥勒菩萨及护法神——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这个是教学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像是宋朝时代布袋和尚和形像。
“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包容。
“满脸笑容”表法的意思特别明显,“呈平等心,现喜悦相”。
佛教
大 乘 佛 教 与 小 乘 佛 教
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 (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 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观无常行,对于宇 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 切法,于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不生不灭的 平等真如的本体。
名称的由来(80)
大乘佛教的宗旨: 1.普渡众生,体现出明显的利他主义。 2.大慈大悲,以行善威德为修行解脱的主要途径。 3.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给信仰者一种 永生的追求。 4.不出家也可修行,只要布施积德,也能成佛。
南禅与北禅 唐诗与禅宗
佛 教 与 科 学
那些惊人的巧合!
论地球的形状 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论微生物
论寄生虫
佛教与 物理学
佛教与 心理学
佛教与伦理 学
科学不是宗教的杀手,正确 面对科学与佛教的分歧。
佛 教 的 死 亡 观
发现死亡
解析死亡
• 中国佛教死亡观的视 角
• 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基 石 • 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宗 旨
政治
思想
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 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 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 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 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 “乔达摩· 悉达多”,意为 “一切义成就”。 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 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 “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 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 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 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 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 教。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说: 苦谛:苦是逼迫性,是说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所以称为逼迫性。 集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 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 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 灭谛: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 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 道谛:是可修性的,是指能通达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 解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方法。
佛教体系介绍
罗汉与护法神
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 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 波离和罗睺罗。他们都是得道高僧,在佛教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每人在佛教中都有独特的贡献和成 就,如摩诃迦叶擅长禅定、阿难以记诵佛典著名、须 菩提以善说般若波罗蜜闻名等。十大弟子在中国也有 着广泛的道场和寺庙,如浙江的灵隐寺和广东的南海 灵鹫山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中国佛教中最为知名的罗汉之一,他们分 别是:宾头卢尊者、迦诺迦跋厘惰尊者、罗怙罗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阿氏多尊者、大频那夜尊者、宾度 罗跋啰惰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陀罗保尊者、蜜多 陀喇尼尊者、阿蜜里多尊者、室利戌驮那尊者、那翅 健陀尊者、
03
中国佛教文化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01
建筑艺术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佛 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柬 埔寨和泰国等地区的佛教文化都 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印度地区 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尼西亚等 地区的佛教文化都受到了中国佛 教文化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教为主。
南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 保留得比较完整,是中国少有的 保留完整的小乘佛教文化的地区
之一。
南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和理论体系 比较简单,包括念咒、诵经、吃 素等方面,但是强调内心修行和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他生于公元前563年,死于公元前483年。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传承,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一个小王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边境地区。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中,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为了寻求真理,他离开了家庭和奢华的生活,成为了一名苦行僧。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了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
佛陀的教导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解脱的路径。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道路,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最早的传承形式是口传,佛陀的教导通过僧团的传承得以保留和传播。
佛陀的弟子们组成了僧团,他们遵循戒律和修行,传授佛法并提供精神指导。
僧团的存在使佛教得以在印度和周边地区迅速传播。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衰落的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蓬勃发展,成为主要的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哲学学派之间的竞争加剧,加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佛教逐渐衰落。
尽管在印度佛教衰落,但佛教在其他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经过翻译和传播,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学派,包括天台宗、禅宗和净土宗等。
佛教的传播还延伸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地区。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流派,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例如,禅宗注重冥想和直接体验,净土宗注重念佛和信仰阿弥陀佛。
不同的教派和流派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无常和因果报应。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这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答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
“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
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
2,佛教是一种宗教吗?对许多人而言,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佛教是一种哲学,这是因为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心灵处于觉知状态,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发智慧和洞察力。
3,佛教如何能利益我?佛教解释了为什么要过有目的的生活,解释在世界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非正义和不平等,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方式)。
4,为什么佛教这样受欢迎?佛教在西方国家受欢迎有许多原因。
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里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另外,对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佛教对人的心灵的理解非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疗法。
当今世界上许多权威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疗法非常有效,非常先进。
5,佛陀是谁?乔达摩悉达多于563BC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家庭.29岁时,他意识到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因此,他在当时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寻找人类幸福的答案,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终找到了”中道”,并大彻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生教导佛教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称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岁去世.6,佛陀是神吗?佛陀不是神,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神.他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教导通向觉悟之路的人.7,佛教徒崇拜偶像吗?佛教徒有时对佛像表示敬意,但并不崇拜,也不为了祈求福报.一个双手轻放在膝盖上,面带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们要努力发展内心的安详和慈柔.向佛像鞠躬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教导的感激之情.8,为什么许多佛教国家非常贫穷?有一佛教的教义认为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并且财富是无常的.任何人无论属于富国还是穷国都在苦着.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9,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佛教吗?由于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国对佛教教义不同部分的着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但佛教教义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变的.10,其他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吗?佛教是一种对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的信仰体系。
佛教
3、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实际、 平等、现在、刹那、清规戒律、一尘不染、 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相对、 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它们大大丰富了 中国的词汇,成为中国语言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佛经用梵文写作,梵文是拼音文字,发音 变化高低,要求严格。我国古代音韵学从 此发展起来。
佛家学说创始人
乔达摩· 悉达多(公元前565年一公 元前486年),刹帝利种姓,因其出 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 (今尼泊尔南部),又被称为释迦牟 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隐修者。 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 妻生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 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7年后 自称觉悟,开始传教,直到80岁去 世。 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 意为觉悟者或达到觉悟的人。 从事传教活动45年,足迹遍布恒河 流域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佛教 僧伽生活制度.
天道
人道 阿修 罗道 地狱
前 世
来 世
恶鬼
畜生
佛
“横三世”又称三方佛,即为东方琉璃光佛(药 师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 “竖三世”是从时间上说,即过去世迦叶佛,现 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 释迦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普贤. 阿弥陀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 . 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
欲念可以通过导向涅槃 的“八正道”而得到寂灭。
正见(正确地理解佛理,树立正确的佛教观点) 正思维(对四谛等教义的正确思维,思想意识符合佛教规 范) 正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不妄语) 正业(行动和社会谋生方法符合佛教规范) 正命(合理的生活所需,禁止参与人类对动物的残暴行为) 正精进(按佛教要求正确地勤修趋向涅槃世界的道法) 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不兴邪念) 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 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按佛教的规定,正确地修习禅定)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佛教
一、。
创始者是谁?
所谓佛教,狭义的说,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
但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都是从广义上去理解的。
广义的佛教,就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它包括由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的信徒所组成的宗教团体;包括佛的言教内容以及论述、发挥佛的教义思想的宗教经典;信徒所信奉的宗教仪式等。
按佛教所说,则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教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代xx。
创始人“xx”
佛的意思是觉,即觉悟了人生真谛的意思。
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十二因缘”等。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指“苦、集、灭、道”。
苦―――人生充满痛苦,集―――造成痛苦的原因,灭―――按佛教真理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道―――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
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晋宋年间僧人xx。
1/ 1。
佛教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派系
中国藏、蒙等地区佛教都奉行说一切有部律,有些寺庙还订立清规。如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 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规,它们设有“堪布”(相当于汉地丛林的“住持”)、“翁则”(负责领众念诵修持, 相当于汉地丛林的“维那”)、“格贵”(蒙族佛教叫“格斯贵”,俗称“铁棒喇嘛”,监察僧众勤惰,相当于 汉地丛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职掌库房财务等)、“强佐”(管理扎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职分司 各事。
主要节日
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槃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 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卫塞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 成道、涅槃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 (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其中有些节日已成为民俗。
教义与经典
基本教义
经典
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 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 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 多宗派。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佛 教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 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 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 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 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 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 展阶段。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 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 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 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 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 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 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 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凿的 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 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 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 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 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 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 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 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佛教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出 生于古代印度释迦部落 的王族。他童年出城游 玩时,先后看到了拄着 木棍,步履蹒跚的老人, 倒卧在污泥中的病人和 被乌鸦啄食的尸体。他 被人世间这些生、老、 病、死的景象深深打动, 陷入苦恼中。悉达多29 岁那年离家出行,潜心 探索使人摆脱苦难的道 理。修行几年后,他在 一颗菩提树下静坐,终 于获得解脱,达到了 “彻悟”的境界。
是最早的世界性 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 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 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参考佛诞);东汉明帝 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 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 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 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 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 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 科学。
• 释迦牟尼佛,意为“释 迦族的圣人”;原名 乔达摩· 悉达多,古印 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 人,释迦牟尼诞生于公 元前1027年农历四月 八日中国的佛历元年即 是华夏周朝的周昭王二 十年(即公元前1027 年)佛教(世界三大 宗教之一)的创始者。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 尼佛,尊称为佛陀, 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 相彻底的了知、大彻 大悟的人;民间信徒 称呼他为佛祖。
佛教中的“卍”字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不论 右旋、左旋, 卍字均 系用来表征佛的 智慧与 慈悲无限。旋回 表示佛 力的无限运作, 向西方无 限地延伸、无尽地 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 的众生。故亦无须执著、揣摩卍 字形相的表现是右旋或左旋了。
• 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最早为南传与北传之划分,现在普遍用 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来作划分。 • 北传佛教:主要由北方经丝绸之路向中亚、中国、朝鲜半 岛以及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流传称为北传佛教,形成北传 佛教,其经典多为梵文、各种中亚文字和中文。北传佛教 现在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传播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以及 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等地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的流传,被称为 “南传佛教”,其经典多为巴利语所写。 • 汉传佛教: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 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国传入。 • 日本佛教:日本佛教自古印度经由中国、朝鲜半岛传入。
佛教
玄 奘 西 游 取 经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在 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 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 佛教造像水平达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内的鹿野苑与菩提 伽耶,不过在这其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 伽耶,不过在这其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 得真经的西天——印度的那烂陀寺。 得真经的西天 印度的那烂陀寺。 印度的那烂陀寺
大 肚 能 容 , 容 天 下 难 容 之 事 。
弥勒佛
开 口 常 笑 , 笑 天 下 可 笑 之 人 。
(4)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同学们自性三宝” ——觉、正、净 觉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汉族地区的佛教
a.三个阶段: a.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译传阶段: 译传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创造阶段:隋唐时期(鼎盛) 创造阶段:隋唐时期(鼎盛) 融合阶段: 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b.什么是禅宗、净 b.什么是禅宗、 什么是禅宗 土宗? 土宗?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佛教的标志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1.佛
佛的定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 佛的定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 觉行圆满
(1)三身佛
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源于天台宗。 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源于天台宗。 中宗为“法身佛” 名毗卢遮那。左尊为“报身佛” 中宗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左尊为“报身佛”, 名卢舍那。右尊为“应身佛” 名释迦牟尼。 名卢舍那。右尊为“应身佛”,名释迦牟尼。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
比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
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
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
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英Buddhism 梵Buddha-s/āsana 或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教简介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
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
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
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
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
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目前发现的仅有两处。
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
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
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
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佛教史专家,著有《北六神话导论》、《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等著作。
马克思称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
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
1848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写到:马克思可能已经对您说了我们在那被驱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说您是我们在柏林唯一怀念的人佛的定义佛陀。
大论云。
秦言知者。
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
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
菩提树下了了觉知。
故名佛陀。
后汉郊祀志云。
汉言觉也。
觉具三义。
一者自觉。
悟性真常。
了惑虚妄。
二者觉他。
运无缘慈度有情界。
三者觉行圆满。
穷原极底。
行满果圆故。
华严云。
一切诸法性无生。
亦无灭。
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
肇师云。
生死长寝莫能自觉。
自觉觉彼者。
其唯佛也。
妙乐记云。
此云知者觉者。
对迷名知。
对愚说觉。
佛地论云。
具一切智一切种智。
离烦恼障及所知障。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
能自开觉。
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
故名为佛。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
非众生也。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
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
亦不毕竟取于涅槃。
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
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
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
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善男子。
此阎浮提林微尼园。
示现从母摩耶而生。
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
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
而诸人等谓是婴儿。
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
如来身者即是法身。
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
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
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
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
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
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
成于如来应正遍知。
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
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
令彼众生受安隐乐。
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
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
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
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
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
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
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
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
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
随顺世间故示如是。
我又示现受人信施。
然我是身都无饥渴。
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
然我已于无量劫中。
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
进止威仪。
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
众皆谓我有如是事。
然我此身都无此事。
我足清净犹如莲花。
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
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
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
然我久已不须是衣。
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
输头檀王是我之父。
摩耶夫人是我之母。
处在世间受诸快乐。
离如是事出家学道。
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
远离世乐,求出世法。
然我久离世间淫欲。
如是等事悉是示现。
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尔时,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
‟“治世圣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于大乘中恒得胜进而不退堕?‟“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因正信故而得胜进。
何者正信?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自性寂静,常能亲近正行之人,不应作法终不造作,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说者,不见我听,勤修精进令得神通,身心轻举教化众生,不见我有神通、能化、众生受化。
何以故?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二处平等,则得胜进而不退堕。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摄护诸根不令取著,一切资生起无常想,知法寂静命如假借。
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于大乘中心不放逸。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其梦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教化众生令修佛道,一切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佛神力欢喜赞叹。
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能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大王,当勤精进莫生放逸,菩萨摩诃萨欲求法者勿著五欲。
大王,一切凡夫于欲无厌,得圣智者则能舍弃。
人身无常寿命短促,是故,大王,应离世间求出世道。
大王,今者供养如来所得善根,应作如是四种回向——自在无尽、法无尽、智无尽、辩才无尽,此四回向与般若波罗蜜同,皆悉无尽。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净身口意戒。
何以故?为闻思修故,以方便力教化众生,以般若力降伏诸魔,愿力成就行不违言传入中国此段以下内容节选自赵朴初老居士所编著之《佛教史略》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
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
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
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
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
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
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
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
《内传》伪书,不足置信。
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
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
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信士。
这大概是因为从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
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
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
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
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
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
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