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一、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在其课程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升学”和“就业”,而且还包括了素质培养、文化辐射、社区服务、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学、就业和育人”三纬度的整合,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科学人文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2]这样,普通高中教育塑造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三)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现代课程,建构了一个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而,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学生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新世纪普通高中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对普通高中而言,学生所面对的最根本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抉择问题。因而,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突出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形成合作、分享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具有
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处理课程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注重的是对学生深层次生活的现实写照,意味着普通高中课程要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意味着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意味着科学、道德和艺术现实地、具体地统一。
(四)注重课程整合化,采取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只对原有分科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所要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因此,课程设计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言,普通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五)倡导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采取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J. Snyder)、波林(F.Bolin)和扎姆沃特(K. Zumwalt)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4]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关注的是师生的课程构建问题,认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其中的人格建构。课程知识对教师、学生开放着,在师生的协作、对话、交流中生成,课程实施是教学情境中师生利用课程计划所进行的知识开发、审议、创造。因此,它注重的是课程实施中的意义诠释、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这种取向是建立在课程实施者个人的教育观念之上的,强调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因而其成败的关键与实施者的课程设计能力关系很大。这种取向是当前课程实施的主要发展方向。
(六)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采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课程价值的过程。当前,世界课程评价的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评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高中课程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内部评价(即校本评价,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格,沦为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种外部评价的简单复制、预演和准备。为改变这种状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应该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七)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采取民主化、科学化的课程政策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走向分权,即赋予每一所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我国而言,由于一直比较重视中央对课程的统一决策,加之高考制度一统天下,由此使得学校沦为文化沙漠。尽管曾经进行了课程多样化的改革尝试,但终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使每一所学校成功、每一位学生成功,我们应该把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到富有特色的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从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到学分制管理;从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到校本评价体系的形成,无不依赖于学校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明确上述理念是必要的前提。但在明确上述理念之后,我们还应把握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审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状况,积极推行并实施以下一些策略,以真正贯彻落实上述理念,更理性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