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4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4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4根轨迹

4.1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根轨迹定义
[根轨迹]:控制系统的某一参数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 闭环系统的特征根(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形成的轨 迹。
[例]:如图所示二阶系统, R(s)
+
E ( s)
开环传递函数: K k G( s) , k 2 K s0.5s 1 ss 2 开环极点: p1 0, p2 2
nm
k
( 3)
与横轴的交角: 2l 1 s a l 0,1,2,, n m 1 (4) nm 即,根轨迹渐近线是n-m条直线,它们有一个公共点 a,j0 ,与横轴有不同的交角。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a 利用多项式除法和乘法,由(1)、(2)、(3)式, n m 得: pi z j i 1 j 1 ( 5) a nm 若开环传递函数无零点,取 z j 0 规则四 如果控制系统的开环零点数目m小于开环极点 数目n,当k→∞时,伸向无穷远处根轨迹的渐近线共 有(n-m)条。这些渐近线在实轴上交于坐标为 a,j 0 的一点,而渐近线与实轴正向的夹角为(4)式。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a
pi z j
i 1
3
nm
1 5 2 30
5
2 1


0
渐近线与实轴倾角:
5 l 0, ; l 1, ; l 2, 3 3 3
零极点分布和渐近线 (红线)如图所示。
5
j
180

z1
p3
再看s2点: 不满足根轨迹相角条件, 所以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s s
p2
2

1
p1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第四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第四章答案

G(s)H(s)=
Kr s(s+1)(s+3)
σ根 s=3-K+ω轨r4-3-迹+p4s132ω1-3的+~3ω32分p===s2-离+001K点.p-3r=3:KK~0θrr===012+ωω6021,o=3,=0+±1810.7o
8

1.7
s1
A(s)B'系(s)统=根A'轨(s迹)B(s)
s3 p3
s=sK2±r没=j24有.8.6位×于2K.r根6=×4轨80.迹6=上7,. 舍去。
2
第四章习题课 (4-9)
4-9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 试绘制出
根轨迹图。
G(s)H与(s虚)=轴s交(0点.01s+1K)(系0.统02根s+轨1迹)

70.7
解: GKK(rr=s=)10H5(0s)=ωω2s1,(3=s=0+±17000K.7)r(s+50)
s1
A(s)B'(系s)统=A根'(轨s)迹B(s)
s3 p3
p2
p1
-4
-2
0
((24))ζ阻=尼03.振5s2荡+1响2应s+s的81==K-r0值0.7范+围j1.2
s=s-s10=3=.-80-56.8+50K.7r×=20=s.82-=54×-.631..1155×3.15=3.1
-2.8
450
1080
360


第四章习题课 (4-2)
4-2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试用解析法绘制出系
统的根轨迹,并判断点(-2+j0),(0+j1),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4章 根 轨 迹 法根轨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简便,在控制工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章首先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介绍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广义根轨迹的问题,最后介绍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4.1.1 根轨迹概念所谓根轨迹,就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某一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例如某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4.1所示。

图4.1 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K (0.51)KG s s s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Ks s s KΦ=++式中:K 为系统开环增益。

于是闭环特征方程可写为2220s s k ++=对上式求解得闭环特征根为1,21s =−令开环增益K 从零变化到无穷,利用上式求出闭环特征根的全部数值,将这些值标注在s 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如图4.2所示,该粗实线就称为系统的根轨迹。

箭头表示随K 值增加根轨迹的变化趋势。

这种通过求解特征方程来绘制根轨迹的方法,称之为解析法。

画出根轨迹的目的是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通过第3章的学习知道,系统第4章 根轨迹法·101··101·特征根的分布与系统的稳定性、暂态性能密切相关,而根轨迹正是直观反应了特征根在复平面的位置以及变化情况,所以利用根轨迹很容易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暂态性能。

又因为根轨迹上的任何一点都有与之对应的开环增益值,而开环增益与稳态误差成反比,因而通过根轨迹也可以确定出系统的稳态精度。

可以看出,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图4.2 控制系统根轨迹4.1.2 根轨迹方程对于高阶系统,求解特征方程是很困难的,因此采用解析法绘制根轨迹只适用于较简单的低阶系统。

而高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是根据已知的开环零、极点位置,采用图解的方法来实现的。

下面给出图解法绘制根轨迹的根轨迹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习题及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习题及解析

4-2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1)*()(1)(3)K G s s s s =++ 2)*(5)()(2)(3)K s G s s s s +=++解:(1)()(1)(3)*K G s s s s =++① 由G (s )知,n =3,m =0,p 1=0,p 2=–1,p 3=–3。

② 实轴上[0,–1]、[–3,∞]是根轨迹段。

③ 有n –m =3条渐近线,交点3403310-=---=a σ, 夹角︒±=60a ϕ、180°。

④ 实轴上[0、–1]根轨迹段上有分离点d 。

由0)(1=⎥⎦⎤⎢⎣⎡=ds s G ds d 求d :03832=++s d 解得 45.0-=d (分离点) 3742j d --=(舍去) ⑤求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令jw s =代入0)(=s D ,得⎪⎩⎪⎨⎧=+-==+-=03)(Im 04)(Re 312ωωωωωj j j D K j D 解得3±=o ω 20412*K ω==临根轨迹图见图4-2(1)(2) *(5)()(2)(3)K s G s s s s +=++①由 G (s )知, n =3,m =1,p 1=0,p 2=–2,p 3=–3,p 4=–5②实轴上[-2、0],[-5、-3]是根轨迹段 ③有n-m=2条渐近线:0a σ=,夹角ϕa =±90°④实轴上 [-2、0] 根轨迹段上有分离点d , 由1[]0()s dd ds G s ==求d :3232556300s s s +++=,试凑得 s 1=-0.88 是其解,且是分离点。

根轨迹图见图4-2(2)。

4-3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1)*(2)()(12)(12)K s G s s j s j +=+++- 2)*2()(4)(420)K G s s s s s =+++解:(1)*(2)()(12)(12)K s G s s j s j +=+++-根轨迹图见图4-3(1)(2)*2()(4)(420)K G s s s s s =+++① n =4,m =0,p 1=0,p 2=–4,p 3、4=–2±j 4② p 1、p 2连线中点正好是p 3、p 4实部,开环极点分布对称于垂线s=–2,根轨迹也将对称于该垂线。

自动控制原理 (4)

自动控制原理  (4)

ω2 n s ( s + 2 ξω n )
C (s)
ω2 n GK ( s ) = s( s + 2ξωn ) K = s(Ts + 1)
其中: 开环增益; 其中:K——开环增益;T——开环时间常数 开环增益 开环时间常数 用两种表达式可进行两组参数( 用两种表达式可进行两组参数(ωn、ζ和K、T)之间的换算。 和 、 )之间的换算。
ωd = ωn 1 − ξ2
为振荡频率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阻尼ζ 阻尼 阻尼ζ> 阻尼 >1
1 零阻尼ζ= 零阻尼 =0 临界稳定线 j
左半平面 ζ>0 >稳 定 区 s2
s1 σ s2
s1 ωn θ s2 s2
ωd 0 定
s1=s2
半平面 ζ 0 不 稳 定 区 阻尼 θ σ cos θ = =ξ ωn
稳态误差e 也称为静态误差,简称静差。 稳态误差 ss:也称为静态误差,简称静差。衡量输出响应进 入稳态后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即表示系统的控制精度。 入稳态后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即表示系统的控制精度。 定义式: 定义式:
ess = lim e( t )
t →∞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d dt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
当输入信号之间呈积分关系时 当输入信号之间呈积分关系时,则相应的系统响应之 呈积分关系 间也呈现积分关系。因此线性定常系统所特有的重要特性 间也呈现积分关系。因此线性定常系统所特有的重要特性 是: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就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 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 号响应的导数;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 号响应的导数;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就等于系统 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 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其中积分常数由零输出初始条 件确定。因此,在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时间响应时,不必 件确定。因此,在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时间响应时, 对每种输入信号形式都进行测定和计算, 对每种输入信号形式都进行测定和计算,往往只取其中一 种典型形式进行研究即可,一般取最简单的信号, 种典型形式进行研究即可,一般取最简单的信号,如单位 阶跃信号、单位正弦信号和单位脉冲信号。 阶跃信号、单位正弦信号和单位脉冲信号。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第四章 根轨迹法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正确理解开环零、极点和闭环零、极点以及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

2. 正确理解和熟记根轨迹方程(模方程及相角方程)。

熟练运用模方程计算根轨迹上任一点的根轨迹增益和开环增益。

3. 正确理解根轨迹法则,法则的证明只需一般了解,熟练运用根轨迹法则按步骤绘制反馈系统K 从零变化到正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

4. 正确理解闭环零极点分布和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能熟练运用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将系统近似为一、二阶系统给出定量估算。

5. 了解绘制广义根轨迹的思路、要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分析。

教学难点:根轨迹基本法则及其应用。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主要有闭环系统极点在复平面的位置决定,因此,分析或设计系统时确定出闭环极点位置是十分有意义的。

根轨迹法根据反馈控制系统的开、闭环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直接由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求出闭环极点(闭环特征根)。

这给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一、根轨迹定义: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 )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s 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当闭环系统为正反馈时,对应的轨迹为零度根轨迹;而负反馈系统的轨迹为180︒根轨迹。

例子 如图所示二阶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51)K G s s s =+图4-1 二阶系统结构图开环传递函数有两个极点120,2p p ==-。

没有零点,开环增益为K 。

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C s K s R s s s K φ==++闭环特征方程为: 2()220D s s s K =++= 闭环特征根为:1211s s =-+=--从特征根的表达式中看出每个特征根都随K 的变化 而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4版-夏德吟-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4版-夏德吟-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4版夏德吟课后答案第一章简介1.1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它是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工业过程控制和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书是夏德吟教授编写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第4版,主要针对大学本科生进行授课。

1.2 主要内容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自动控制基础、一阶惯性系统、二阶惯性系统、校正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设计、多变量系统控制。

1.3 课后答案本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特别编写了课后习题,并提供了课后答案,供学生参考和自学使用。

下面是第4版自动控制原理的课后答案。

第二章自动控制基础2.1 控制系统基础知识1.什么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输入、输出和反馈组成的一种系统,用于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运行状态,使系统保持在期望的状态。

2.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有输入、输出、执行器和传感器。

3.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不考虑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差异的控制系统,只根据输入信号给予执行器驱动,没有反馈环节。

4.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根据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差异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系统输出,并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然后调节执行器来达到期望输出。

2.2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1.什么是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用来描述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的函数,通常用G(s)表示,其中s为复变量。

2.什么是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系统的零点是传递函数为0的点,系统的极点是传递函数为无穷大的点。

3.什么是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是指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函数时系统的输出响应。

4.什么是单位脉冲响应?单位脉冲响应是指输入信号为单位脉冲函数时系统的输出响应。

2.3 时域分析1.什么是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的输出在无穷大时间内是否趋于稳定,即系统的输出是否收敛。

2.什么是系统的阻尼比?系统的阻尼比是描述系统阻尼程度的参数,用ζ表示。

自动控制原理第4讲

自动控制原理第4讲

的中间变量无法反映出来。
(6)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函数关系。
(教材P37多输入单输出的处自理动控方制法原理,P40有总结)
6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2.4.0 传递函数的缺陷
1.传递函数需要消去中间变量,但有时消去中间变量比较 麻烦。(如何在微分方程中消去x(t)??)
x''(t) 3x'(t) 2x(t) f (t)
C(s) G(s)H (s)C(s) [1 G(s)H (s)]C(s) G(s)R(s)
因此
W (s) C(s) G(s) R(s) 1mG(s)H (s)
此处的加号对应于负反馈; 减号对应于正反馈。
自动控制原理
14
结构图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教材P35)
1. 引出点及其特性 2. 综合点 3. 前向通道 4. 反馈通道 5. 回路
C(s) R(s)

G1 ( s)

G2 (s)
自动控制原理
13
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
3)反馈连接
按照信号传递的关系可写出: C(s) G(s)E(s)
B(s) H (s)C(s) E(s) R(s) B(s)
消去E(s)和B(s),得
C(s) G(s)[R(s) H (s)C(s)] G(s)R(s) G(s)H (s)C(s)
(4) 若下式中s = 0,则G(0) bm称为传递系数(或静态放大系数)。
an
G(s)

C(s) R(s)

b0sm b1sm1 L bm1s bm sn a1sn1 L an1s an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4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4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4 参考答案1、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和开环对数相频特性图,用对数判据分析闭环稳定性,求出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解:由题目给定的传递函数可知,系统的转折频率依次为0.023,0.053,1.48,1.6,2.27,30.3和50。

低频段渐近线为水平线,高度为24dB。

系统相频特性为ω和φ(ω)对照表如下:开环对数颇率特性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在L(ω) > 0的频段内,φ(ω)对–180o线有1次正穿越,而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有两个位于右半s平面的极点;即p = 2。

正负穿越次数之差为图1故闭环系统稳定。

可算得ωc = 7. 243rad/s,相位裕量γ = 53o,相位穿越频率ωg =32. 3rad/s,增益裕量K g = 13. 5dB。

2、已知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题2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并求出相角稳定裕量,画出对应的对数相频特性,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题2图解:(1) 由题2图可知,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40dB/dec,表明系统有两个s = 0的极点;并可以确定各转角频率对应的典型环节类型:在ω= 2处,斜率变化20dB/dec,为一阶徽分环节;在ω= 10处,斜率变化 –20dB/dec,为惯性环节;在ω= 0. 1处,L(ω) = 60dB,斜率为 –40dB/dec,据此可得到系统的开环增益K。

因为所以K = 10。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 求穿越频率和相位裕量:系统的相位裕量为(3) 相频特性为根据不同频率计算相角,可以画出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图2(4) 开环传递函数无右半s平面极点;在L(ω) > 0的频段内,φ(ω)对–180o线没有穿越;故闭环系统稳定。

3、已知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ω1 < ω2 < ω3 < ω4, K* = ω4ωc2,ωc为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幅值(增益)穿越频率。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第4章 根轨迹法 章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 4.1.1 根轨迹的定义
WK (s) = K1K 2 N1(s)N 2 (s) D1(s)D2 (s) K g ∏(s + zi )
i =1 m
X r (s)
K1 N1 ( s ) D1 ( s ) K 2 N 2 ( s) D2 ( s)
典型结构图
第4章 根轨迹法 章
s 解此方程即得重根: = −σ d 。 按照这种思路,令 F ′(s) = 0 ,可求得产生重根时的根轨迹 放大系数 K gd ,将其代回闭环特征方程 F (s) ,即得计算分离点
和会合点的公式。
F ′(s) =[K gd N (s) + D(s)]′ = K gd N ′(s) + D′(s) = 0
第4章 根轨迹法 章
∏(s + p ) + K ∏(s + z ) = 0
j g i j =1 i =1
n
m
根轨迹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特征方 程的根在
s 复平面上变化的轨迹。因此,根轨迹的分支数必然
n 中的
与闭环特征方程根的数目相等。 根据上特征方程, 闭环特征方程根的数目等于 m 和 大者。
−和开环极点 zi
s 而言,所有开环有限零点
−σ k ,即
− pj 都汇集在一点,其位置为
− zi = − p j = −σ k
−σ k 就是所求的渐近线交点。
根据幅值条件得:
第4章 根轨迹法 章
N (s) = D(s)
∏(s + z )
i
m
∏(s + p j )
j =1
i =1 n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K
*
s p sz
j 1 i 1 m
n
i
j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相角条件。 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的值时,才使用模值条件。
• 知道了根轨迹上的点满足的基本条件, 仍实际上还是不能绘制出根轨迹。
• 要比较快捷的绘制根轨迹,需要找 出根轨迹的一些基本规律。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渐近线包括两个内容: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和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规则4: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sa
pi z j
i 1 j1
n
m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
180 0 90 (2k 1)180 a nm 180 ,60 45 ,135 n m 1 nm 2 nm 3 nm 4
第四章 系统的根轨迹法
系统的性能
稳定性
动态性能
闭 环即 特闭 征环 方极 程点 的 根
开环放大倍数 开环积分环节个数
稳态误差

难!
困难1: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如何求取!
困难2:讨论或预测当系统中的某一参数发生
变化时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如何变 化!
参数改变,系统性能如何改变!
开环传递函数(开环零极点+开环增益)
根轨迹法的任务就是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 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法找出闭环极点。 根轨迹是系统所有闭环极点的集合。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闭环零点=前向通道零点+反馈通道极点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及 K* 均有关
开环零极点和根轨迹增益
根轨迹图
闭环极点
分析系统
4、根轨迹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4

自动控制原理4

2 根轨迹的定义与幅值、相角条件
开、闭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关系
开环传递函数:
c
f
kG(sZi) kH(sZi)
G(s)H(s) i1
• i1
e
g
(sPj) (sPj)
j1
j1
kG 前向通路增益 kH 反馈通路增益
kr kGkH 根轨迹增益(开) 环增益
闭环传递函数:
M(s) G(s) 1G(s)H(s)
kr (s zi )
1 G(s)H(s) 1 i1
0
n
(s pj )
j1
或:
m
n
kr (s zi ) (s pj ) 0
i1
j1
定义:当参数Kr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上形成
的轨迹为根轨迹。其中
0kr
主根轨迹(常规根 )轨迹
kr 0
补根轨迹
kr 全根轨迹
本课程只讨论主根轨迹
• 根轨迹的幅值、相角条件
(7) 根轨迹在开环复极点和复零点的出射角与 入射角
根据相角条件,根轨迹的出射(入射)角应满足:
m
n
mn
( s z i) ( s p j) i j ( 2 k 1 )
k 0 ,1 ,2 ,
i 1
j 1
i 1 j 1
在开环复极点的出射角:
m
n
p (2k1)i j
i1
j1
得 s 1 1 .5(k r 7 1)7 , s 2 5 .1 (舍 ) 去
与虚轴交点:特征方程 令 sj j(j4)(j6)kr 0

4.9
kr
2
, 40
kr 00(舍去 )
根轨迹图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_根轨迹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_根轨迹分析法
一般有两个解,从中
因此求分离点和会合点公式: 可以判断是分离点或
N(s)D '(s) N '(s)D(s) 0 会合点,只有满足条
Kg 0
件Kg≥0的是有用解。
例4-1.设系统结构如图, 试绘制其概略根轨迹。
R(s)
k(s 1) c(s)
s(s 2)(s 3)
解:画出 s 平面上的开环零点(-1),开环极点(0, -2,-3)。
逆时针为正。(- , )
m
n
pj (2k 1) ( z j pi ) pj pi
j 1
j 1
ji
m
n
zi (2k 1) ( z j zi ) p j zi
j 1
j 1
j i
k 0,1,
k 0, 1,
例3.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g(s 1.5)(s 2 j)(s 2 j) s(s 2.5)(s 0.5 j1.5)(s 0.5 j1.5)
K
s1
00
0.5 1
1 1 j1
s2
K
K 2.5
2
K 1
1 K 0
1 j1
2 1
2 1 j 3 1 j 3
1 j 1 j
j
2
1
0
K 0.5
1
2
一、根轨迹的一般概念
开环系统(传递函数)的某一个参数从零变化到 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根在 s 平面上的轨迹 称为根轨迹。
根轨迹法:图解法求根轨迹。 借助开环传递函数来求闭环系统根轨迹。
nm
独立的渐近线只有(n-m)条 u=0,1…,(n-m-1)
(2)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分子除以分母

自动控制原理(4)

自动控制原理(4)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根据如下控制系统框图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R(s)
+ -
K
C(s)
s(0.5s 1)
图4-1 控制系统框图
1.将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转化为:
G(s) K k ; k 2K s(0.5s 1) s(s 2)
上式便是绘制根轨迹所用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 形式——零极点增益形式。

G(s)H (s)
K1 sm


m
zj
j 1
s m1

m j 1
zj

sn

n i1

pi
s n1

n i1

pi

上式可化为:
G(s)H(s)
K1
snm
τzj、τpi ——分之和分母中的时间常数。
由上两式不难看出
m
(z j )
K K1
j 1 n
( pi )
i1
zj
1
zj
,
( j 1, 2 , , m)
;
pi

1
pi
,
(i 1 , 2 , , n)
由此可以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m
s zj


n i1

pi


m j 1

zj
s nm1

在n>m的条件下,当K1→∞时,有(n-m)条根轨
迹分支趋向于无穷远,即s→∞。这时可以只考虑高次项,
将上式近似写为:
G(s)H(s)

自控第四章

自控第四章

(4-7)
K 式中:
* H
为反馈通道的根轨迹增益。
* * G ( s) H ( s) K G K H
( s z ) ( s z
i 1 q i j 1 l i 1 i i 1
f
l
j
) )
(4-8)
( s p ) ( s p
j
j
K*
( s z ) ( s z
• 闭环特征方程 D(s)=1+G(s)H(s)=0 (4-11) 闭环极点就是闭环特征方程的解,也称为特征 根。 • 根轨迹方程 G(s)H(s)=-1 (4-12) 式中G(s)H(s)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该式明确表 示出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极点的关系。
设开环传递函数有m个零点,n个极点,并假 定n≥m,这时式(4-12)又可以写成:
最后绘制出根轨迹如图4-7所示。
图4-7
例4-3根轨迹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2k 1) π a nm
渐近线与实轴相交点的坐标为
a
p z
i 1 i j 1
n
m
j
nm
例4-4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K * ( s 1) G ( s) H ( s) s ( s 4)( s 2 2 s 2)
•根轨迹法可以在已知开环零、极点时,迅速求
出开环增益(或其他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 特征方程所有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即根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一、根轨迹的分支数
分支数=开环极点数 =开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即为max(n,m)条。
二、根轨迹的连续性与对称性 根轨迹是连续曲线,对称于实轴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习题答案
02
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使系统在不确定性和干扰作用下 仍能保持其稳定性和性能。
03
鲁棒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方法有鲁棒性分析、鲁棒控制器设计 等。
06
习题答案解析
第1章习题答案解析
1.1
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答案: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受控对象、执行器、传感 器等部分组成。
1.2
简述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答案:开环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没有反馈环节的系统,输 出只受输入的控制,结构相对简单;而闭环控制系统则有反馈环节,输出对输入有影响,结构相对复 杂。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研究多变量线 性时不变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如线性二次型最 优控制、极点配置等。
智能控制理论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研究具有人工智能的 控制系统,如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0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定义
01
内部稳定性
系统在平衡状态下受到扰动后,能 够回到平衡状态的性能。
步骤
时域分析法包括对系统进行数学建模、 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性能分析和系 统误差分析等步骤。
缺点
时域分析法需要对系统的数学模型进 行详细的分析,对于复杂系统的分析 可能会比较困难。
频域分析法
步骤
频域分析法包括对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系 统稳定性分析和系统性能分析等步骤。
定义
频域分析法是在频率域中对控制系 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它通过对系统 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来描述系统
它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 应,并根据频率响应的性 质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频率响应曲线超出奈 奎斯特圆,则系统是不稳 定的。
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方法,用 于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第4章

5
的不同,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不一定能同时得到满足。因此,只有当附加开环零点的位 置选配得当,才有可能使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同时得到显著改善。 ② 增加开环极点 增加开环极点后,系统阶次升高,渐近线数量增加,使得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变小,从 而导致根轨迹向右弯曲,致使系统不稳定成分增加。同时,实轴上的分离点也向右移动。系 统响应减缓,过渡过程延长,调节时间增加,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当增加的极点在[-1,0]范 围内时,越靠近虚轴的极点,其产生的阶跃响应振荡越剧烈,稳定性越差;而当增加的极点 在(-∞, -1)范围内时,越远离虚轴的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越小,从而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影 响越小。
式中,A(s)为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B(s)为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则分离点或 会合点坐标可用下式确定,即 A( s) B '( s ) A '( s ) B ( s ) 0 3)极值法
dK 0 ds
规则 7: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根轨迹的出射角是指根轨迹离开开环复数极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如图 4-2 中的角 p1 ; 而根轨迹的入射角是指根轨迹进入开环复数零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如图 4-2 中的角 z1 。
n n
n l
m
s
l 1
n
(1) n pi (1) m K z j
i 1
n
j 1
( 1)
n
s
l 1
l
(1)
nLeabharlann pi 1i
K (系统无开环零点时)

5、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反映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平面上的位置以及变化情况,所以利用根轨 迹可以很容易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除此之外,由于根轨迹上的任意一点都有与之对 应的开环增益值,而开环增益又与系统稳态误差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根轨迹也可以 确定出系统的稳态误差,或者根据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来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 围。由此可以看出,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自动控制原理4

自动控制原理4
s 1 0 .46 ,s2 7 2 .87
s1 0.467
解此方程得
180(2k 1) 60,180
nm
a
5 3
(5)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s(s 1 )s (4 )K g0
s j

j, 得( j 1)( j 4 ) K g 0
K g 5 2 0
4 3 0
2
K g 20
解之得
由根轨迹方程的幅值条件,可求得A、B两点: K gOA CA D A 2.3
根据闭环极点和的关系可求得另一闭环系统极点s3=-4.3,它将不会使系统超调量增大, 故取Kg=2.3可满足要求。
第四章小结:
根轨迹的定义
根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方程
幅角条件

相角条件

常规根轨迹的绘制原则(共10条)
Kg 6 2
经整理得
9.出射角与入射角
出射角:位于复平面上的开环极点,根轨迹离开此极点与正实轴的夹角。
入射角:位于复平面上m 的开n环1 零点,根轨迹进入此零点与正实轴的夹角。
出 180 ( i i )
j 1
i 1
m
n1
入 180 ( i i )
j 1
i 1
s 3 2 s 2 3 s K 2 s K 0
g。
,试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系数K
解:由已知条件画出根轨迹图如下所示:
当Kg=20时,闭环系统有一对极点位于
虚轴上,系 统处% 于 临1 界稳8 % 定状态。
根据超调量
的要求,代入
公式解得β=60°。在根轨迹上作β=60°
的径向直线,并与根轨迹交于A、B两点,
由根轨迹图可测得该对主导极点为:
s 1 ,2 b jn n j1 2n 0 . 3 5 j 0 . 61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z2 ) p2 )
m
sm z j n1
i 1
(s zm )
(s pn )
m
(zj)
j 1
n
( pi )
i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如果开环零、极点的数目满足n-m 2,则 闭环特征方程为
snnp isn 1 n( p i)K *m( zj) 0
证明: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n
m
D(s) (spi)K* (szj)0
i1
j1
根轨迹有分离点,说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
根。因此,
n
m
(s pi ) K* (s zj ) 0
i1
j1
d
ds
n i1
(s
pi )
K*
m j1
(s zj )
0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将上面两式相除,整理得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 (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 根在s平面上移动所画出的轨迹。
常规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增益时 所对应的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传递函 数中其它参数时所对应的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证明: 由根轨迹方程,得
m
(s
j 1
n
(s
zj) pi )
1 K*
i1
令K* =0,得
m
j 1 n
(s (s
zj) pi )
1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部分
由第三章可知,闭环极点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稳 定性,闭环极点和零点则决定了系统的品质。所以, 如能确定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则对控制系统的 性能分析则意义重大。 由于闭环极点是特征方程的根,随着特征方程阶 数的增大,求解困难(试探求法)。而开环传函由简 单环节串联组成,零极点易确定,若能用开环极零点 确定闭环极点在S平面的位置,并通过调节开环极零点 位置改善闭环极零点位置,将使问题更加简单。该方 法为: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2
1.根轨迹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起点 Kg=0,由根轨迹方程(↓)可知起点应从开环极点 (或s=-pj)开始
(s zi) / (s pj) 1/ Kg
终点 Kg=∞,同理,终点应在s=-zi(开环零点处), 有多少个开环极点就有多少个起点,零点也一样, 只不过由于n-m>0,所以零点将有n-m个在无穷远 处.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3
2.根轨迹数(分支数)和它的对称数
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n(特征方程阶数).
由实系数特征方程知,特征根不是实根,就是共 轭复根,故根轨迹一定对称于实轴.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4
3.实轴上的根轨迹
由轴上某个区段,若它的右侧开环零极点总数 为奇数, 则该区段为一根轨迹分支 n m 由辐角条件可知: i j N z N p (2k 1)
1 1
特征根S左侧开环零极点对开环传函的幅角没有贡献 P112,而右侧的每个开环零极点都引起180°的辐角变 化,所以右侧零极点总数为奇数个时恰好能满足辐角 条件。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5
4.分离点和会合点
分离点:由实轴分离 进入复平面的点。 会合点:复平面汇合进入实轴上的点。
i 1 j 1 m n

K K K g zi / p j
i 1 j 1
m
n
根轨迹以根轨迹放大系数Kg绘制
p110, 例 4--1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0
§3.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一、根轨迹分类:
主根轨迹:0<=Kg<∞ 的根轨迹(180°根轨迹) 辅根轨迹:-∞<=Kg<0 的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以除Kg 外的某一其它系统参数绘制的 根轨迹 零度根轨迹:幅角条件是±360的根轨迹 根轨迹族:几个系统参数同时变化构成的的根轨迹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
根轨迹法:根据开环极零点分布,当系统某参 数由零变到无穷大,绘制出闭环特根在S平面上的 相应的变化轨迹,由此来分析,系统的暂态响应, 参数对暂态响应的影响,以及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这是一种图解方法。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2
§2.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与绘制条件

基本概念 根轨迹的绘制条件 根轨迹的分类
2019/1/10
、基本概念
例1:单位反馈二阶系统
K* Wk s ( s 2)
K* WB 2 s 2s K *

K* s ( s 2)
特征方程:s² +2s+k*=0 特征根:
s1 1 1 K * , s2 1 1 K*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7
1、幅值条件: WK ( s ) 1 2、相角条件: WK ( s ) 180 (2k 1), k Z 注意:
I.
若用
WK ( s )
K g ( s zi )
i 1
m
(s p j )
j 1
n
n

K g N ( s) D( s)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6
二、根轨迹的绘制条件
Kg ( s zi ) / ( s pj) KgN ( s) / D( s)
i 1 j 1 m n
特征方程:
1+Wk(s)=0
根轨迹方程:
Wk(s)= -1 (*)
凡满足(*)式的s都是根轨迹上的点,反之,根 轨迹上的点也都满足(*)式。(曲线与方程一一对 应关系)则绘制其根轨迹条件应为: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4
K*
S1
S2


响应
0
0
-2 过阻尼
临界阻尼
(0,1) S1左移〈0 S2右移〈0 ↑
1 -1 -1
(1,+∞) -1+j K*-1 ↑
-1-j K*-1
欠阻尼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5
结论:
1、开环传函参数K*影响着闭环极点的分布。 2、随着K*的增大,系统响应经历着过阻 尼 、等阻尼、欠阻尼。 3、K*与闭环极点,一一对应,进而可分析 系统稳定性及其它各项性能指标。
代入(*)式根: s=δ+jω 则有
N ( s) / D( s) ( s zi ) / ( s pj) A( )e j ( ) 1 / Kg
i 1 j 1 m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8
1. A( w)
(s z ) (s p )
i j m i 1
l L
n j 1
i j

1 Kg
m n i 1 j 1
2. ( w) ( s zi ) ( s p j ) i j (2k 1) , k Z
S L3 β3 -P2 l1 α1 -Z1 L2 β2 -P1 L1 β1 P0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9
Ⅱ若
WK ( s ) K K (Tzi s 1)
i 1 m
1 1 (Tp s 1) Tzi , Tp j j zi pj j 1
n
则根轨道放大倍数 K g 与开环放大倍数 K K 的关系为:
K g K K Tzi / Tp j
2019/1/10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1
二、绘制根轨迹的一般法则(*)
1 根轨迹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2 根轨迹数和它的对称数 3 实轴上的根轨迹 4 分离点和会合点 5 根轨迹的渐近线 6 根轨迹出射角和入射角 7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8 根轨迹的走向 9 放大系数求取值 10分离角与会合角
201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