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01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等功效。
02
长期服用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注意事项
• 夙体阴血虚弱及阳亢者,慎用。
02
桂枝用量
桂枝用量
01
用量主要包括常用量、张仲景最 小用量和最大用量3部分。
02
常用量:3-12g
最小量:18铢(约2.3g),如桂枝 二越婢一汤。
运用指导
01 02 03 04
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关节、肌肉疼痛用桂枝 附子汤。
胃痛用黄连汤,肺气上逆用小青龙汤,气冲心胸或咽用桂枝加桂汤。
脐下悸动用五苓散,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心下逆满用苓桂术甘汤。
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寒凝经脉证用当归四逆汤,妇科经血不调、带 下证用温经汤。
药用溯源
主治病证
• 发热恶寒,或汗出或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心 悸,心烦,心痛,胃痛,腹痛,胁痛,肌肉疼痛,咽痛,呕 吐,咳嗽,气喘主治疾病
• 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风 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闭经、盆腔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骨髓炎、骨膜炎、过敏性疾病等。
03
可以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桂枝配柴胡
01
桂枝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柴胡清胆除热,调理气机。 柴胡与桂枝相用,治疗太阳 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 兼。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
2015.02中医中药232桂枝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但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它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含义,所以考证张仲景所用的桂枝对现代的医学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伤寒杂病论》没有对桂枝的形态做出详细的描述,仅仅在方剂的桂枝名下注有“去皮”二字,也就是除去栓皮,把留有韧皮部的枝条入药。
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桂枝。
现在的桂枝是肉桂的细嫩枝条,直径只有0.3cm 到1.0cm ,皮部也只有1mm 左右,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除栓皮的。
那么当时所用的桂枝到底是什么呢?1 从医学古籍、历史文献考证《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春秋战国,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距离时间较近,因而在药物的选用上应该会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
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一共用了136种《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药物,占该书使用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但是查阅文献发现,桂枝在《神农本草经》甚至唐朝以前的本草著作中都没有出现过。
《神农本草经》中只有牡桂和菌桂的记载,更早的文献如《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桂枝的记载,只有桂。
在这些经典著作中都没有桂枝的记载,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这是因为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在刊行张仲景的医术时,为了统一药名,尽量减少桂类药物的冲突矛盾现象,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都改为了桂枝,统一采用“桂枝去皮”的说法。
另外,在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七种作为医疗的香料,其中有桂枝的树皮小片,调查报告称其为桂皮。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吴秋叶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孟楼镇孟楼卫生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4178【摘 要】桂的药用历史悠久,它的原植物为樟科肉桂,桂的药材一般有肉桂和桂枝两种,都是日常常用的中药。
桂枝一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就有41方,而《金匮要略》中有35方,对后世的医疗实践影响深远。
《伤寒论》之桂枝汤
《伤寒论》之桂枝汤浅谈《伤寒论》之桂枝汤伤寒论“ 研习《伤寒论》已有⼀段时⽇”,每每翻阅都会带给我新的体悟,使我⼜兴奋⼜困惑,也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学习、钻研。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传承《汤液经》成为⼀门普世之学,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当时百姓及后⼈留下了数百⽀宝贵的经⽅。
桂枝汤○⽽桂枝汤作为仲景群⽅之魁,在《伤寒论》中以本⽅及其加减⽅的形式反复出现。
其变⽅之多是其他⽅⼦不可⽐拟,所以被历代医家⼴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
在细述桂枝汤之前,不妨先谈⼀谈何为伤寒。
伤寒,即伤于太阳寒⽔经。
⼈⾝分为六个层⾯,由表⾄⾥依次为:太阳(即太阳寒⽔层,以卫⽓为主,⼈体的津汗系统)、阳明(以营⽓为主,为胃肠系统)、少阳(⽔⽕之道,处半表半⾥,为三焦系统)、太阴(主⼈体⽔液代谢,为体液系统)、少阴(即⾎脉系统)、厥阴(即精路系统)。
六淫邪⽓⾃外⽽⼊,⾸伤太阳。
太阳寒⽔经伤于六邪,故名伤寒。
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之疾病,必主客相搏。
主体为⼈⾝正⽓,⽽客体则为淫邪之⽓。
⼈之所以⽣病,并不是真的有外邪进⼊了⼈的⾝体⾥,⽽是势均⼒敌时,机体对外的应激反应。
⼈体的⼀切应激反应都是为了保护⼈体,有时应激过度,譬如⽞府闭合太过,导致体内聚集了很⼤的热,散不出⽽发热。
《内经》云:“夫精者,⼈之本也。
”⼈出⽣时先天禀赋不同,有的⼈弱,有的⼈强。
伤寒之病,以⼈为本,⼈以精为本,天赋⼈精不同,所伤也有异。
⼩孩常常容易应激过度,⾼烧不退却精神依旧良好的情况并不少见;⽽⼤⼈的应激反应往往就不如⼩孩激烈,因为精⽓不⾜了。
也有两种⼈是不会⽣病的:⼀种是体格极强的,外邪过来⽆法⽣存。
另⼀种则是⽣不起病的弱⼈,最极端者便是死⼈,即使腐烂了也不会发热。
所以养⽣主要就在于藏精。
先天之精很难改,全有赖于后天调养。
⽽治伤寒法,只在于如何把机体内外⽞府的变形回复正常。
当然,⼀味的⾃伤,最后机体也不会发热,很明显,这有违我们治病之初衷。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
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性味功效味辛、甘,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大枣。
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一)解热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68―1株和埃可(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
对呼吸道炎症有抑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血管有扩毛细血管和扩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量;扩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伤寒论桂枝下气降冲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桂枝下气降冲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疾
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有一篇名为《桂枝下气降冲》的
内容,下面是原文及解释:
原文:
桂枝下气,降气,和中,消痞,宽中,行水,除热,宜桂枝湯。
解释:
桂枝,中药名,具有温阳、解表、和解、宣通的作用。
在《伤
寒论》中常用于治疗表证、气滞、痞满等症状。
下气,指气机下陷不通畅,出现胸闷、呕恶等症状。
降气,指促使气机下降,使得气机通畅。
和中,指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消痞,指消除胸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宽中,指舒缓脾胃,促进消化吸收。
行水,指排除体内积聚的水液。
除热,指清除体内的热毒。
宜桂枝湯,建议使用桂枝汤来治疗这种病证。
综上所述,《桂枝下气降冲》是指利用桂枝汤的药效来治疗气机下陷、胸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温阳解表、和解宣通的作用,能够促进气机下降、消除胸腹胀满、促进消化吸收,同时还具有排水、清热的功效。
因此,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这类病证。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摘要《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记载了许多药物的用法,对于中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用法进行概述。
石膏石膏,中药名。
性味甘淡,无毒。
入肺、胃经。
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在《伤寒论》中,石膏可以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热病时出现的高热口渴、心烦口干等症状。
常用方法为石膏汤,具体用法如下:•取石膏六两(约180克),加清水七升(约3.5千克),煮至水剩三升(约1.5千克),去渣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桂枝桂枝,中药名。
性味辛甘,温。
入心、肺、脾经。
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通阳气。
在《伤寒论》中,桂枝多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等表寒发热、畏寒肢冷等症状。
常用方法为桂枝汤,具体用法如下:•取桂枝六两(约180克),煨之七日,去外皮。
•取桂枝三两(约90克),加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加清水九升(约4.5千克),煮至水剩三升(约1.5千克),去渣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甘草甘草,中药名。
性味甘平。
入心、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为调和脾胃,缓急止痛。
在《伤寒论》中,甘草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其调和其它药物,增强疗效。
常用方法为煎汤或糖浆,具体用法如下:•取甘草一两(约30克),加清水六升(约3千克),煮至水剩三升,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细辛细辛,中药名。
性味辛温。
入肺、脾经。
主要功效为温肺祛痰,通神开窍。
在《伤寒论》中,细辛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头痛、伏案多眠、喉咽肿痛等症状。
常用方法为细辛汤,具体用法如下:•取细辛三两(约90克),加清水六升(约3千克),煮至水剩三升,去渣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里面记载了许多常用药物的用法。
本文对石膏、桂枝、甘草和细辛这四种药物的用法进行了概述。
这些药物在治疗伤寒、温病等热病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桂枝的治疗功效最为广泛,其它药物常常与桂枝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伤寒论》中应用桂枝的方剂较多,纵观全书桂枝在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为解肌发表、调和阴阳、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等功效。
标签:《伤寒论》;桂枝;经方;配伍作用桂枝首见于《名医别录》,为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
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之功[1]。
历代著作对于桂枝功用的记载诸多,如《医学启源》云:“《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
” 《本草备要》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本草再新》中记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
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本草疏证》中记载,桂枝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种功效,临床运用颇为广泛。
桂枝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更为广泛,书中113个方中有43方含有桂枝,仅次于生姜,既可治疗外感表证,又可治疗内伤杂病,现就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功效作一浅要分析,具体如下。
1解肌发表仲景用麻黄配桂枝,乃取其解肌发表之功,体现这一配伍特点的方剂为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发散,善开腠、宣肺、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乃发汗解表之要药。
而桂枝辛温宣通,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气达卫阳。
故柯琴云:“桂枝之条纵横……,为分散风寒之品”。
两者合用发汗解表之力尤峻,主治伤寒表实证,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35条)柯韵伯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为肺家专药,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通经络而汗出,两者合用发汗散寒,麻黄不得桂枝不发汗。
”2调和阴阳仲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调和作用,如桂枝汤中桂枝温卫阳,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两药合用,一阴一阳,相制相成,散收兼施,共达调营卫、阴阳之功。
《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汤 伤寒论
1.伤寒论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中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中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中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伤寒论涉及桂枝汤加减的条文原文(这个要全,桂枝起的作用,加的药起的作用)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2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浅论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
二药合用 ,一 温一凉 ,一 汗双解 。诸 药 配伍 ,一是 寒热 并
用 ,表里 同治 ,侧重于 “ 于在表者 ,汗而发之 ” ;二 是发 中
又能活血 ;桂枝味辛 通 阳 ,温可 助热 ,甘 能补虚 ,亦入 血
分 ,二者相伍补中有行 ,行 中有补 ,气血兼容 ,动静互补 ,
既 可 活 血 ,又 可 温 经 散 寒 。
者 ,大 青 龙 汤 主 之 ” ,方 中石 膏 性 质 寒 凉 ,清 热 泻火 ,善 治
之 心悸证 。原 文 “ 发汗 过 多 ,其人 又 手 自冒心 ,心 下 悸 ,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 ,方 中桂枝 甘草相伍 ,辛甘化
合 ,温通 为用 ,构成 治疗心 阳虚损 的基本方 。
1 . 6 桂枝配附子
桂枝配 附子 ,温 经助阳 ,散寒止痛 。用
于卫 阳不足 ,风寒 湿邪侵袭体表之证 。原文 “ 伤寒 八九 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 烦 ,不 能 自转侧 ,不呕 不渴 ,脉 浮而 涩
者 ,桂 枝 附 子 汤 主 之 ” 。方 中桂 附 为 伍 ,振 奋 卫 阳 ,使 风 湿
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者而 喘 ,麻黄 汤主之 ” 。方 中麻黄偏 入
肺经气分 ,辛开苦 泄 ,专于 发汗而散 寒邪 ,桂 枝则偏 人 心 经 ,辛甘温煦 ,透达 营卫 ,能解 肌祛 风 ,二者 配合 既入卫
又入营 ,共奏发汗解表 ,温散风寒 之功。 1 . 2 桂枝配芍药 桂枝配芍药 ,解 肌发表 ,调和 营卫 ,用 于 中风表虚 证 。原 文 “ 太 阳中 风 ,阳浮 而 阴 弱 ,阳 浮者 ,
在 张仲景 的 《 伤寒论》 1 1 2首方剂 中冠 以桂枝的处方有 2 4 个 ,在 7 0味中药 中,桂枝的使用次数高达 4 3 次, 仅 次于甘草。桂枝及其组方 已 广 泛使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现仅对其在 《 伤寒论》 中的配伍及现代应用加以解析 , 翼希 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一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一)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上五味,吸咀(日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晣晣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讲解: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
从脉象来说,轻取见浮,沉取见弱,也就是浮缓脉的另一种说法。
从病机来说,就是卫强营弱。
风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脉轻取现浮,症见发热;风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而见汗出,汗出伤营,营阴内弱,所以说“阴弱”,而脉沉取也必然见弱。
翕翕发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所以见发热,其热在肌表,所以称“翕翕〞,这是表热的特征。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气为风寒邪气所伤,失去了“温分肉”的功能,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经受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所以出现了恶风寒。
头痛,就是太阳病提纲证所说的头项强痛,为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
鼻鸣,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窍不利,所以出现了身塞而呼吸不畅,以致气过有声。
此外或打喷嚏,或流清涕,都可以称鼻鸣。
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于是就可能导致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就可以出现干呕,这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
在患表证期间,由于正气抗邪于表,导致里气升降失常的,除了出现干呕以外,通常还可以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这些症状,并不是邪气人里的表现,只要表证解除了,里气升降就可以恢复正常,这些症状也就自然缓解了。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伤寒论》共397法,113方,应用的药物82种。其中全书
方中应用桂枝者达41张方,占三分之一,为张仲景在选药上 的第一要药。 《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共有11个功效。
心阳虚惊狂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 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心血不足、心阳不振
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四、行血散瘀
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承气汤
清热 逐瘀
行血 散瘀
桂枝茯苓丸
祛瘀 养血
温经汤
五、温阳通痹
发散温通经络
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 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 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中风水逆证 汗后胃中干 与蓄水证
化气行水
膀胱蓄水证与 胃虚水停证
三、温通心阳 心阳虚心悸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 草汤主之”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 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 牡蛎汤主之。”
心阳虚欲作奔豚
心阳虚烦躁
关键字
Key Word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 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组 方 遣 药 的 法 度 和 配 伍 的 规 律 , 就
明 训 。 今 人 在 运 用 桂 枝 时 , 掌 握 其
切 记 : “ 桂 枝 下 咽 , 阳 盛 则 毙 ” 之
在 临 床 应 用 辛 温 助 热 之 品 桂 枝 时 ,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桂枝、大枣、法半夏、生姜、甘草组成。
它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经发汗、宣通经络、解表化湿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1.温经散寒:桂枝汤主要成分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阴寒内盛、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疾病。
如感冒、发热、恶寒、肢冷等。
2.发汗解表:桂枝汤能促进体内的汗腺分泌,增加汗液排出,从而起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适用于风寒感冒、表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3.宣通经络:虽然桂枝汤是较为温和的方剂,但它具有宣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起到活络通经的作用。
适用于寒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冰冷、经络疼痛等症状。
4.化湿化痰:桂枝汤中的甘草和大枣具有化痰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和痰液,改善湿气重、痰液凝聚的症状。
适用于痰湿阻滞、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5.舒张血管: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生姜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末梢血液循环不畅,缓解肢体冰冷的情况。
桂枝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
主要适用于寒邪外袭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身体不适、肢体冷等症状。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疾病,可以采用桂枝汤进行治疗: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人体被寒邪侵袭,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
此时可以使用桂枝汤来发汗解表,祛除寒邪,缓解症状。
2.表寒体寒:有些人体质寒冷,容易受寒感冒,或者常年手脚冰凉,舌苔淡白。
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温经散寒,改善体内寒冷情况,提高体质抵抗力。
3.经络不通:有些人经络不通畅,经常伴随着四肢冰冷、肌肉酸痛等症状。
此时可服用桂枝汤来宣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末梢循环。
4.湿邪阻滞:湿邪是一种病邪,会引起体内湿气重、痰湿凝聚等症状,如胸闷、咳嗽、痰多等。
桂枝汤具有化湿湿痰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湿邪阻滞引起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一、桂枝汤方药组成及煎服法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其煎服法如下:将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分别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浸泡约30分钟。
泡好后,开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约30分钟。
煮好后,滤去药渣,加入适量蜂蜜或白糖调味,趁热饮用。
二、桂枝汤的功效及主治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病症。
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
同时,桂枝汤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等作用,对于因感冒引起的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三、桂枝汤的加减应用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减方法:头痛加葛根、白芷;咳嗽加杏仁、前胡;恶寒发热加石膏、麻黄;胸闷加枳实、瓜蒌;呕吐加半夏、陈皮。
四、桂枝汤的禁忌及注意事项桂枝汤不宜用于湿热证、阴虚证等患者,如出现口渴、咽干、舌红等症状时应慎用。
孕妇应避免使用桂枝汤,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服用桂枝汤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桂枝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五、桂枝汤与相似方剂的鉴别及应用与麻黄汤的鉴别:麻黄汤与桂枝汤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但麻黄汤适用于无汗而喘、无汗而痛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有汗而痛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与小青龙汤的鉴别:小青龙汤与桂枝汤均有解表散寒的功效,但小青龙汤适用于外寒内饮之证,如咳嗽、气喘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营卫不和之证,如头痛、身痛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与银翘解毒丸的鉴别:银翘解毒丸与桂枝汤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银翘解毒丸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和辩证药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 克,芍药9 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
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
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三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三)一、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的,难以届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壁)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讲解:发汗,遂漏不止,是说汗不得法,导致汗出淋漓不止。
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于是出现了伤阳损液的结果。
恶风原为中风必见之证,今又特别强调,则说明恶风寒的程度较前为重。
这是过汗伤阳,表阳虚弱,温煦失司,不耐风袭的缘故。
小便难,是由于过汗伤阳损阴,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所致。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这既有阳虚四肢筋脉失温的因素,也有阴液被伤,四肢筋脉失去阴液湍养的因素。
可见证属阴阳两伤而表末解。
治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肌祛风,温经助阳,固阳以摄阴。
二、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壁)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壁)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讲解:胸满是心胸阳气不振,阳郁不伸,邪陷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脉促,当是脉搏急促而无力,这是心胸中阳气不足,但尚能奋力与邪相争而出现的虚性代偿现象。
证属邪陷胸中,心胸阳气不振,故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
如果又兼见脉微而恶寒,则不仅心胸阳气不振,又兼有肾阳虚损。
肾阳虚损,无力鼓动气血,则见脉微;肾阳虚而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恶寒。
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振心胸阳气兼以温补肾阳。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伤寒论》中桂枝汤应用范围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5 3・
4 4:“ 太阳病外证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 解外者 宜 桂枝汤 。 ”原 文 4 5:“ 太阳病先 发汗不 解 ,而 复下之 ,脉 浮 者不愈 。浮为在外 ,而反 下 之 ,故令 不 愈。今 脉 浮 ,故 在 外 ,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 。 ” 1 . 2 用于营卫不和 的 自汗证 由某种原 因而使 营卫失和 的 自汗症 或发热 自汗症 ,可 以使 用桂 枝汤 。 自汗 主要是 由于 卫气失去卫外 固守 之职 ,不 能与 营气相 互协 调 ,致使 毛 窍 开泄 ,营阴外越所致 。如原文 5 3条 : “ 病 常 自汗 出者 ,此
文5 7条 :“ 伤 寒发汗 已解 。半 日许复烦 ,脉浮数 者 ,可更
1 桂 枝汤之仲景本身运用范 围
《 伤 寒论 》 … 中见有本方 的条文共有 1 9处 ,主要 论述 了 桂枝汤 的应 用。运用 包括 中 风证 、 自汗 证/ 时发 热 自汗证 、 阳明表证 、热痞兼表 证 、厥阴表证 、太 阴表证 、霍 乱病 等。
在 《 伤寒论》 1 1 3首方 中,应用桂枝汤 随证加减共 7 0方 ,约 占6 3 %。桂枝汤临床应用 颇为广泛 , 疗效 卓著。柯琴云 :“ 群方之冠 ,乃滋 阴
和 阳,调 和营卫 ,解肌发汗之 总方也 。 ”鉴于其调和营卫 、气血 、阴 阳的作用 ,被 仲景及后 世医家广 泛应用 ,不 仅用于外感 疾病 ,而且 加 减应用于 内伤杂病 ,并在其主治范 围上不断扩充 。本文主要从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 《 伤寒论》 中桂枝 汤的应用范 围。
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条文
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条文桂枝汤,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就有点神秘又古老?要说桂枝汤,它可是《伤寒论》里的一颗明珠,古人对它可是赞不绝口。
咱得知道,桂枝汤主要是用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这几味中药合成的,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它的功效可不简单,简直就像是个小神仙,能调和阴阳,化解风寒,让你暖和起来。
想象一下,天气渐渐转凉,早晨起床的时候,外面的空气冷得让人打哆嗦。
这时候,心里那个小小的烦恼就蹦出来了,哦不,怕是要感冒了。
别担心,桂枝汤就像是个贴心的朋友,给你送来温暖。
喝上一碗,感觉就像被阳光洒满全身,心里暖烘烘的,瞬间舒适。
桂枝汤的“桂枝”其实就是肉桂的枝条,它在汤里可不是摆设,真的是有它的道道。
桂枝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你驱寒。
然后还有白芍,这小家伙可是调和营卫的高手,能让你的身体状态恢复平衡。
再加上生姜的辛辣,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的搭配。
生姜嘛,大家都知道,感冒的时候来点儿姜汤,那可是真香。
再加上大枣的甜蜜,哎哟,这个汤真的是味道绝了,喝起来一口下去,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桂枝汤什么时候喝最好呢?别着急,桂枝汤最适合在刚感冒,或者身体感觉不适的时候喝。
这时候喝上一碗,感觉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瞬间把那些寒气都驱散了。
很多人都知道,保暖很重要,但是有时候光靠厚衣服可不够,来碗桂枝汤,内外都暖和,岂不快哉?除了疗效,桂枝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广。
无论是年轻小伙子,还是老年人,都能喝上它。
记得有一次,朋友感冒了,面色苍白得像张白纸,真让人心疼。
给他送去一碗桂枝汤,结果他那小脸瞬间红润起来,活像是重新充了电,大家都笑说“这汤真是神奇”。
桂枝汤也不是万能的,喝汤可不能替代看医生。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是得去医院找专业人士。
桂枝汤就像是生活中的小帮手,时不时来一碗,能让人感觉到暖意与关怀。
对了,喝桂枝汤的时候,搭配点儿小零食也是不错的选择,热乎乎的汤和香香的点心,真的是一对绝配。
有人喜欢喝的时候加点儿蜂蜜,有人喜欢加点儿柠檬,这个随你喜欢,反正只要是你喜欢的,那就是最好的搭配。
伤寒第一方,治风寒、调脾胃、养气血,一方调多病
伤寒第一方,治风寒、调脾胃、养气血,一方调多病桂枝汤是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
桂枝汤证以脉弱、自汗、发热、气上冲为临床表现特征,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
营养不良、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比较容易出现。
一、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二、经典方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15)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
(5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宜桂枝汤。
(234)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
(276)病人烦热……脉虚浮者……宜桂枝汤。
(240)注:经典方证中的阿拉伯数字是《伤寒论》原文的序号,中文数字是《金匮要略》原文所属篇的序号。
全书同。
1气上冲①猛烈的心脏搏动,如心悸动、气促;②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如“脐下悸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者”;③发作性的晕厥,如“时复冒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气上冲胸,起则头眩”;④烦躁不安,属于精神神经症状,如易于激动、烦躁、不安、头昏、耳鸣、失眠、烘热、脸红、震颤,甚至狂乱、谵妄等。
临床上多种原因导致的以上症状可以用桂枝汤。
“气上冲”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是一种涉及循环、植物神经、消化等系统的证候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3方,其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多达42处,可见仲景对桂枝应用的灵活。
研究其各个方剂中桂枝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灵活运用桂枝。
现将其应用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关键字:伤寒论桂枝应用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医方之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113方中,运用桂枝的方剂达40余处,体现了“外证用之解肌和营卫,内证用之化气和阴阳。
”仲景对桂枝的治证、配伍、用法有独到之处。
现将其在《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做一粗浅总结。
1、解肌发表
太阳病表虚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弱,导致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用桂枝汤。
桂枝与白芍敛散同用,相辅相成,解表中寓敛汗之意。
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复配姜、草、枣,安内攘外,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
太阳表实无汗而喘,常与麻黄相伍,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
太阳病项背强,寒束表闭,气不运津,津不养经者,多与麻黄,葛根相配,发汗解肌,运津养经,方用葛根汤。
风邪袭表,汗出损伤营阴,经失所养者,则与葛根配伍,解肌升津养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表寒内热,无汗恶寒而烦者,与麻黄、石膏相配,表里双解,方用大青龙汤。
少阳兼太阳表证者,与柴胡配,用太少双解,方用柴胡桂枝汤。
太阳过汗,气阴两伤,身痛者,配人参,无形生有形,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本草纲目》言“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本草求真》谓“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
”故解肌发表,是桂枝的第一大用法。
2、温经活血
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深达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膀胱蓄血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与大黄、桃仁配伍,宣阳行气,通经活血,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属心阳两虚,实有瘀血留滞,方用炙甘草汤。
其中,桂枝与炙甘草、生地等药配伍,通阳活血,滋阴复脉。
厥阴病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与当归、细辛等药配伍。
温经通脉活血。
3、温通心阳
心阳虚损者,《伤寒论》中多以桂枝与甘草配用,不欲酸收,不欲苦泄,辛甘合化,甘温相得,温通心阳,心阳复则气血和。
如太阳过汗,汗乃心液,汗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而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方用桂枝甘草汤。
药仅二味,配伍得法,被后世推崇为温通心阳之祖方。
心阳虚烦躁者,方如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惊狂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桂枝可温通心阳,心肺同居胸中,则胸阳虚损,外邪内陷者,仍可用桂枝与甘草、附子等药配伍,以温通胸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温中健脾
太阳病之要为脾土虚弱或三阳病失治误治,邪陷于里,脾运失健,寒湿不化,气机壅滞。
如太阳病误下,出现腹满时痛等证,系误下脾阳受陨,脾虚气滞之由,方用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缓急止痛,与甘草配伍,又能酸甘化阴,今病本脾阳虚,温运失司,仅以甘草、大枣为健脾温阳之药,似有药不胜病之弊,可知桂枝必具温中之功,尤在泾曰:“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
”伤寒二三日,出现悸而烦,系脾阳失健,气血双亏,复有邪扰,桂枝与饴糖相配,温中健脾,方用小建中汤。
伤寒胸中有热,脾胃虚寒导致上热下寒,出桂枝与干姜相配,以温下寒,方用黄连汤。
现腹痛欲呕,乌梅丸中桂枝配姜附,麻黄升麻汤桂枝配干姜、白术等,其意同此,均属温中健脾之用。
5、温阳化饮
《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桂枝辛温,自当能温中化饮。
太阳表不解,心下素有留饮,证见呕咳等证者,桂枝与半夏、生姜、细辛等配用,宣通化饮,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而呕者,系外邪内迫阳明,复有饮邪作祟,桂枝与半夏相伍,温阳化饮止呕,如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吐下后,脾运失司,水饮留积心下为患者,桂枝与白术、茯苓相配,温中健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
伤寒汗出后,温运失司,饮停下焦者,桂枝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逐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少阳兼水饮病者,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者,桂枝与柴胡、干姜等相配,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6、散寒止痛
风寒湿三邪杂至为痹,伤寒八九日,风寒湿侵袭,留着肌肉,阻碍气血运行,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方用桂枝附子汤。
其中,桂枝、附子配伍,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三邪留着关节,牵引拘急,骨节痛者,治用甘草附子汤,桂枝配附子、白术等,温中散寒,祛湿痛。
少阴风寒郁遏,痰湿阻滞,胸中痛者,桂枝配夏,疏风散寒,涤痰止痛,方用半夏散及汤。
另外,当归四逆汤证属血虚寒凝,桂枝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
7、化气行水
太阳表证汗不得法,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出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等证,桂枝与泽泻、茯苓等药配伍,化气行水,表里同治,方用五苓散。
太阳汗后,水停下焦,欲作奔豚者,可用桂枝与茯苓相配伍,温通化气行水,方用苓桂草枣汤。
太阳误下后,烦惊谵语,小便不利者,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阳气内郁,三焦壅滞,决读失职,桂枝与半夏、茯苓相配,仍属化气行水之用,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8、平冲降逆
《伤寒论》用桂枝汤加桂枝二两,治疗烧针令其汗奔豚。
奔豚为气机紊乱、肝气上逆所致,重用桂枝治之,可见桂枝能平上逆之肝气。
若素有喘疾、因表虚感邪诱发者,配伍厚朴、杏仁,标本兼顾,调和营卫,宣降肺气。
后世对此多有非议,实属对桂枝作用的曲解。
近代名医张锡钝曰:“桂枝性本条达,能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
9、利咽散痹
少阴客寒咽痛证是客寒上犯兼湿痰壅遏咽嗌,治宜散寒通咽,涤痰开结。
方用半夏散及
汤。
《神农本草经》云:“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指明桂枝主治,喉痹。
10 、安蛔止痛
《伤寒论第338 条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此条为蛔厥证属于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治宜温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
方中的桂枝配合乌梅、蜀椒、干姜等,共奏温脏安蛔,散寒止痛之效。
综上所述,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证明桂枝的功用较多,并非单纯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关键在于配伍,必须掌握其处方原理及药物间的配伍关系,不能只看单味药的功效。
参考文献:[1]宋妍.伤寒论秒用桂枝考略.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12
[2]柴瑞震.《伤寒论》桂枝的应用功效.现代远程教育.20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