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比较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材

杜甫诗三首(《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材
催,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拟人)
“天涯”,指夔州地处偏远有客居天涯 自伤飘泊的凄凉。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 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 铿锵;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 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 (动荡的时局)。
“旅”
作者是怎样抒发“羁旅情怀”的?
1、借景抒情
首联:以“细草”“微风”“独舟” 等寂寥之景抒孤苦之情。
颔联:以阔大无垠的夜景反衬深沉滞 重的孤独感。
2、直抒胸臆
颈联。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 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 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 ;诗人 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 情之悲愤。
3、比喻
比喻的手法,以一沙鸥自况,表 达了漂泊孤苦的感慨。
阁 夜 杜

注释①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 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 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 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习题一
阁夜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沉雄悲壮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忧国伤时之感 身世凄凉之情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 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 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 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 比啊!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赏析诗文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 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 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赏析诗文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

孤独凄苦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阁 夜 杜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 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 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 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 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 )、郭英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 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 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 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2、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 晚。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
思考: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合作探究 10分钟
①弄懂诗歌大意,体会 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形成最佳答案。 ②珍惜时间,背诵诗歌。
内容 《登岳阳楼》1 《登岳阳楼》2 《旅夜书怀》1 《旅夜书怀》2 《旅夜书怀》3
展示 2组B1 3组B1 6组B1 7组B1 8组B1
点评 1组A2 3组A2 4组A2 5组A2 9组A2
要求:组织答案要条理清楚,正确 使用专业术语。
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壮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
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 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 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 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 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 读者眼前。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 洞庭湖的句子“予观夫,巴陵盛壮,在洞庭 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又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写洞庭湖水的句子“汽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 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赏 析“垂”“涌” 的表达作用。 答: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 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 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 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 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 森严,‘涌’字尤奇”。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杜甫
杜甫(少陵野老):四个时期 少年壮游——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故土之思, •羁旅之愁, •暮年之叹, •国运之忧。
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 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 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 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 运的关切。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短景、天涯、霜雪、 细草、微风、危樯、 寒宵、鼓角、星河 独夜舟、星、平野、
月、大江
悲壮萧瑟
高朗壮阔
悲慨万千
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 小和无助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 前两联是旅夜所见,

后两联是抒怀
学习目标
•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二、学习三首诗,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意 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 的风格。
•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
• 2、通过“夜”字察实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 感?(小组讨论作答)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 四、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旅 夜 书 怀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
中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
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咏诗韵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 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2.4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2.4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 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 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 排行十二。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 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 洋无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 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 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凄凉 郁
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颈联: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尾联: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 忧民)的高尚情操。
《旅夜书怀》板书设计见上一张幻灯片
自我评价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 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 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当 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 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
寓情于景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直抒胸臆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第8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2)旅夜书怀 杜 甫 于 唐 代 宗 广 德 二 年 (764) 春 携 家 人 自 阆 州 折 回 成 都 在
严武 府中任职。 ________ 本来, 有好友的帮助, 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
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 乘舟 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于九月到达云安。这一年杜甫 已满 53 岁。多病缠身、漂泊无依,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 集中地表现了这种心情。
第15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二、角度点拨
第16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三、示例句段 当一句“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 底,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 用愁苦覆盖 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 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 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 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 悄悄地跟定了你。
第12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3.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着一“垂”字,一“涌”字,使诗 的境界全出,请具体分析,诗人用这两个字的作用有哪些? 答:
答案:(1)因平野阔,故见星点遥挂如垂,用“垂”字,反衬 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用“涌”字 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2)这就为全诗创造了雄浑阔大的背景。 (3)这雄浑阔大的背景又烘托了身处“独夜舟”的诗人的飘泊感和 孤独感,使诗人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考点一 从题材角度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典诗歌从题材角度可分为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收 结情,
”是在感 ,在

之中,自己的 人事浮
,情感
可何
《 阳楼》中也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编排: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E)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洞庭水,
阳 ”起 题,
呼应了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登楼的
情,

着诗人 世的坎坷与
颔联
, 日 夜浮 ”承题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飘”和“沙鸥”直
抒胸臆,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将晚年孤零
之感迸发而出。
据此,也较快地把握《阁夜》的结构: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起笔破题,描写了西阁冬夜日光变短、霜雪停住
的画面。“天涯”是指夔州西阁,“寒宵”对应了题
目的“夜”,交代
颔联承题意写景,“五
更鼓角w悲壮,三峡星河 摇”气势宏,鼓
角声可以撼 河,有种摇
之感。颈联转
折言事,
家,
起”,
百姓千家闻知战乱纷起,恸哭声和哀嚎声响彻
苍天,
Hale Waihona Puke 夫的,也合了颔联的 鼓声”


生。尾联
,人事
码。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繁复的意象来洞窥诗人
的身世命运和情感空间。
有人说,黑夜是诗人的家园。在夜间,诗人
的情感活动变得十分敏感和丰富,“黑夜”是杜
甫复杂情感的爆破口。《旅夜书怀》写 个孤
的月夜,他将孤舟停泊长满细草的岸边,面对

《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

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 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 正如这一叶小舟,不知飘泊到何时。 正如这一叶小舟,不知飘泊到何时。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将“名”和“官”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诗人将“ 相对提出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相对提出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但 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得到一些宽慰。 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得到一些宽慰。然 而诗人的远大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所以, 而诗人的远大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 不能得官以实现其志向,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 不能得官以实现其志向,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 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 只是作为烘托; 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 下句说“ 才是正意。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下句说“官”;才是正意。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 原因不是“老病” 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 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 从杜甫为官的经历或从其他有识之士的不得志的遭遇可以看 出: 不受皇帝的重视,遭受同列的排挤。 不受皇帝的重视,遭受同列的排挤。 答: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两句诗人以沙鸥自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意在抒发什么感情?请简答。 况,意在抒发什么感情?请简答。 乃自伤飘泊之意 答:
作品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 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 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 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 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 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疾病缠身,不 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 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 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 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高二语文(人教版)《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高二语文(人教版)《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有人说颔联“夸大形容,牵强失真”,你怎么看?
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 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 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照地理上讲, 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 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究与事理 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与孟Fra bibliotek然一诗的比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很生动,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 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撼”字 很有声势,但这是炼字的结果,不如老杜“浮”字自然, 那是观察的结果;孟诗为投赠之作,头重脚轻,沉于个 人出路,无老杜之胸襟气魄。
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 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 就应该是好的夸张。
诗歌不是科学,诗人借助夸张,来抒写深刻的感情, 由于感情真切,事实上不会有的话,也变成了合理的和真 实的了,这正是无理而妙。同时,从阅读实践上说,经得 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 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心推敲过 的。
与颔联相比,颈联的境界是不是太狭窄了?
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前后是有 内在联系的。如《登高》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之后,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道理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 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 阔而变窄,“阔狭顿异”,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 种大幅度的起伏变换,正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点。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比较赏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比较赏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第一课时)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_______,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以西,自号_________,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_______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 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__”,明清 文人推崇他为“______”。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而以_____________为主。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 之感。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___,____ ”,出自杜甫的《登
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
气象、大气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7、《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是写景,既是实写,
又寓想象,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旅夜抒怀》中描写旅夜处境的诗句是: __,__. 细草微风岸 桅樯独夜舟 9.《旅夜抒怀》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__,__.
写作背景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唐768年冬,杜甫出峡漂泊 唐764年春,杜甫携家人再次回
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 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
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 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1)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1)
• 四、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旅 夜 书 怀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
中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
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
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一:《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
比较意象
• 问题一:这两首诗是怎么写“洞庭湖”和“长江”的? 请找出具体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将画面描述出来, 说说其意境营造上的异同?
• 问题二:在意境营造上,表现力最 强的几个字是什么? 炼字“坼”和“浮” 炼字“垂”和“涌”
比较情感
• 问题三: 这两首诗歌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都是豪
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 (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 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 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 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 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
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 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
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
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广阔的“天地”,映衬 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 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
字字感人、声声催泪

前半极力渲染 描绘旅夜江上壮伟 之景,后半尽意宣 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 天地虽大,却 无自己安身之处, 景色辽阔,却反衬 出诗人孤寂而悲愤 的心境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 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 的担忧。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洞庭湖广阔 无垠,烟波 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 济世的博大胸 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 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 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 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 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 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 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 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 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 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 鸥罢了。
• 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
• 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
是被排挤
• 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
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
飘泊的主要原因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
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
休”。
•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 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

登岳阳楼_及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_及旅夜书怀
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 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由个人的 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 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 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 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诗歌主题思想:
诗歌意境十分宽阔雄伟,不仅表 达了自己个人机遇的感伤,也表现 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 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 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 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 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思考:前四句与后五、六句在意境 和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意境:宽阔广大 →狭窄具体 感情:喜悦豪迈→凄凉落寞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 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 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
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 岳阳而作此诗。
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 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 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 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意境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宏伟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 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鼓角之声在星 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 悲凉;下句借视觉写出了星河波澜壮 阔的动荡。二者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 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 星河的摇动也具有深邃的情致,营造 出悲壮雄浑的意境。
解题:
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 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 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 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 的时间和地点。
鉴赏提示
首联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寄托了作者 什么样的情感?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
•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
处安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 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 的孤危感,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 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 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尾联诗人的涕泗流中有哪些感慨?
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 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亲眼看到这一 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 怀才不遇,许多的感触。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上:第六课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含解析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上:第六课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含解析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分析诗歌思想情感☆☆☆☆☆重点2鉴赏诗歌意境☆☆☆☆☆重点3鉴赏诗歌的意象☆☆☆☆☆重点4鉴赏诗歌艺术风格☆☆☆☆☆【重点详解】重点1: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分析诗歌思想情感【例题】1.《登岳阳楼》的首联“昔闻”和“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2.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对点练习】(2016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重点2:鉴赏诗歌的意境【要点解读】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的比较
《旅夜书怀》
唐杜甫(五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挥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登岳阳楼[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
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

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