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型:单选、多选、名词、论述、简答(判断)。

第一章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填空

1、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

2、区域综合思想是区域的灵魂。

单选

1、研究路线的根本差别:它对区域的研究是以条件或(地理环境)为基础。

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应用学科。

简答

1、两个学科的主要区别:1、传统的根基不同。

2、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

3、对区域的

认识与态度不同。4、研究路线的根本差别。

2、2000多年地理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启示是:地理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

它赖以研究的区域,而对区域条件环境的研究更是它首要探讨的内容;地域综合性、地域综合思想是这门古老学科的灵魂,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应该继承并加以发扬的。

4、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的联系:P5

第二章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填空

1、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

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

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名词)

2、(构造类型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归宿。

单选

1、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简答

1、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1)经济区域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出发

点和基本地域单元。(2)经济区域系统是由众多的经济地域分化组合而形成的错

综的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地域巨系统。(3)经济区域系统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

是有规律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经济地域运动规律。(4)经济

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地理

学将其称为条件)。地域条件的不同组合特点,形成经济地域的不同类型。(5)

2、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答: P17

第三章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单选

1、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最早进行阐述的,首推(亚当*斯密)。

2、人们称斯密的分工论为(绝对利益学说)。

3、大卫*李嘉图是继(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运用了(比较

利益原则)。

4、(俄林)是用(一般均衡的理论)研究劳动地域分工,并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则)。

从地理学角度首次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进行阐述的是原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郎斯基)。

5、社会生产力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

6、地理条件差异是社会分工(包括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基础。

名词

1、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或地区)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

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所需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劳动地域分工。

填空

1、劳动地域分工是劳动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示形式。

2、在原始氏族社会后期,开始陆续地实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3、劳动部门分工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

多选

1、劳动社会分工主要由(劳动部门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两大部分组成。

2、劳动地域分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发展的动力。

3、

简答

1、简述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认识。P26

2、劳动地域分工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性。P31(多选)

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地域分工的影响(特点)P39

第四章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名词

1、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

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3、

单选

1、基本要素应包括基础要素(各种土地与建筑)、人口与劳动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

料、资金、科技、信息与管理和文化观念等。其中,基础要素是不能流动的,但可以增值;其他要素均可以流动。(填空)

2、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是由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使地域内容增加和运动载体速度加快

造成的。

3、(生产力)是经济地域的总动力。

4、(地域分工)是产生经济地域运动的直接原因。

5、区域引力与排斥力(即极化与扩散)是产生经济地域运动的具体原因。

6、非均衡运动是经济地域运动的总规律。

7、集中与分散是经济区域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多选

1、经济地域整体演变规律主要有:要素流动演替规律、产业机构不断高级化规律和

区域发展阶段演进规律等。

简答

1、概括经济地域运动内涵P47

2、简述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P59(四个规律有扩充内容,

自己启示)

其他考点

第五章经济地域的基本特征

名词

1、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的部门结构)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与经济地域运动规

律的直接作用下,受区诸条件直接影响的国民经济诸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

2、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地域结构,是与经济地域的部门结构相对应的。是指

经济地域内诸经济事物的地域组合关系,既包括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域的关系,也

包括中心城市与其它城镇的关系,还包括城乡与网络的和网络内部的关系。

单选

1、(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区位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

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

2、(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经济基础。

填空

1、对经济地域的研究,要对诸结构系统有所了解,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地域的产业结构

和空间结构。

2、空间结构即包括核心、外围地域与网络三者的空间排列与组合关系。

多选

简答

1、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P67

2、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具有哪些特定的经济功能。P72

第六章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

名词

1、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自然物

质要素,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

资源、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及生物圈的动、植物界等。

2、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地域是指该地域内有一些资源也很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一些主要专门化部门;但是有些主要资源欠缺,需要外地运入以发展加工工业。

例如,我国吉林(选择)

3、地理位置是指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

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4、信息条件是指传递情报信息的设施和方便程度。

单选

1、(要素)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条件与产业之间。

2、加工型经济地域,我国上海。

3、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综合的经济地理区位。

填空

1、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体制政策条件)与(政治环境)两大部分。

多选

1、狭义的自然条件则是指除去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形成、发

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土壤生物条件、生态环境等。

2、资源型经济地域的国家是俄罗斯。

3、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经济地域的类型。

4、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

5、影响高技术分布的因素有人力、劳动力、条件。

6、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分布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

7、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分布因素有位置、交通、信息条件。

8、人口与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体。

9、人口、劳动力与科技条件紧密结合在一起。

10、人口、劳动力的移动与产业分布的变化往往是一致的,并相互促进。

简答

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经济地域产业分布的影响。P82

其他考点

第七章区域的产业部门结构

名词

1、区域产业关联是指一国一地区内诸多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与地域组合

状况,主要通过产业技术联系与产业经济联系表现出来,可以通过产业关联度对其进行测度。

2、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居于带头作用的产业,又称为带动产业。

3、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

是在区域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

4、基础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基础保障作用的产业,如能源、原材料产业

与交通、通信信息产业等,农业也可作为基础产业。

5、

单选

1、高新技术产业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集中。

2、农业生产的特点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3、土地资源(包括耕地、可耕地、草场、水面)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

4、我国以北京综合枢纽为中心。

5、在一个小的地域范围内或一个中心城市,实现密切的产业关联,不就能够提高关联

的效果和效益,而且会推动区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日本丰田汽车。

6、日本属于加工型的经济区域。

填空

1、采掘业纯属资源型产业。

2、采掘业的产业链比农业长。

多选

1、农业是基础产业

2、支柱产业的两大特点:一是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多财富的部门;二是对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部门。

3、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省区均属于资源型经济

地域。

简答

1、工业(制造业)与建筑的生产特点。P120

2、新型工业的主要特点。P128

3、交通运输业地域组合形式。P131

4、简述生生产演变规律。P134

5、区域产业关联的主要内容有下述几个方面。P137

6、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P139(定义+特征)

7、资源型产业结构具有下述基本特征。P142(多选)

8、加工型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下述几个特征。P143(多选)

论述

1、论述产业关联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及对策。P137

第八章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

名词

1、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具体

说,就是指经济地域的诸经济内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填空

1、核心城市在地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便:组织作用、集聚作用、

辐射扩散作用、传输作用。

2、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任务在于不断地促进核心、外围和网络三者关系的发展,并逐

渐提高空间结构层次,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

4、条件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的个性。

5、网络、核心与外围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中三位一体的概念。

多选

简答

1、经济地域空间结构在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以下条件。P151

2、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域城镇的地域组合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和发展模

式。P156

3、外围地域可以分为哪五种类型。P159

4、简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P160

5、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区域开发模式有哪些。P169

论述

1、论述核心、网络、外围三者的组合关系。P159

2、论述依据地域产业主要功能的不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类型。P165

3、论述我国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

第九章经济地域系统

填空

1、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域系统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规划区

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和结构网络地域系统等六种主要地域系统所组成的巨系

统。

2、经济地域系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和地域运动不断拓展作用下

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

单选

1、经济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最早出现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世界各国各地区现已形

成或正在形成不同等级的经济区系统。

论述

1、论述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P178

其他考点

第十章经济地带系统

名词

1、经济地带是指具有世界意义或区际意义的大面积并呈条带状分布,具有特定结构、

功能、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地域。

单选

1、(大范围、呈条带状)是其地域分布的主要特点。

2、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粮食基地。这种

情况下,(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逐渐形成。

3、(澳大利亚)的(环状经济地带)几乎与其环状自然带相吻合。

4、我国东北的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分别地处平原、丘陵山地与草原地带。

5、经济地带间产业结构的明显差异()

6、梯度推移(扩散)功能(亚洲的“四小龙”)

简答

1、划分经济地带的主要依据。P192(单选)

第十一章经济区系统

名词

1、经济区系统是经济区域系统中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也是(最早形成的地域系统)。单选

1、(经济区)是地域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统一体。

2、经济区系统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区域专门化的不断发展。

填空

1、城市中心的吸引强度与其规模和经济实力呈正相关。

2、(专门化和综合化发展)相结合是经济区最基本的特征。

简答

1、经济区系统的基本特征。P197

2、经济区划的实践意义。P203

3、浅谈经济区划分过程中如何确定专门化部分。P210

4、确定地区专门化部门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描述性的定量方法。P210

第二十章城市地域系统

名词

1、城市地域是指一定地区内相互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

能的城市、城市(镇)群及其职能区域共同组成的一种经济地域。

简答

1、城市地域系统的内涵特征。P219

2、城市地域系统的职能结构。P222

选择

1、职能集中型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武汉、重庆大城市。

2、职能分散型城市地域是指荷兰兰斯塔德区城市群。

3、混合型兼有的城市特征国家是德国的鲁尔地区。

其他考点

1、等级规模理论Pr=P1/r。Pr为r级城市人口;P1为最高级城市人口;r为城市等级数。

2、K=3最为理想。

3、首位城市型的特征是恶性膨胀。

第十三章规划区系统

名词

1、规划区系统是经济区域系统中具有许多独自特点的子系统,是为了进行区域开发、

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和建设而重点选择并进行规划的区域体系。

2、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地域与当地条件因素紧密结合的国民经济

诸部门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地域单元。

多选

1、规划区系统的基本特征:P236

简答

1、规划区系统的地域类型。P237

论述

1、论述对区域规划的认识。P244

第十四章地缘经济地域系统

名词、填空

1、地缘经济地域系统是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过程

中,由地缘相近的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经济合作与联系的地域组织形式与体系。单选

1、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是所有经济地域的首要功能。

简答

1、地缘经济区域系统的内涵。P252

2、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P253

3、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是所有经济地域的首要功能。除此之外,地缘经济区还

有一些特有的功能。P254

第十六章经济地域系统的协调与调控

论述

1、论述我国地域系统与区域关系的调控与对策。P267

2、谈谈我国地域系统的特征。P267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实习报告

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实习报告 姓名: 学院: 学号: 手机号:

一、实习时间 2016年7月5日——2016年7月8日 二、实习地点 辽宁省大连市、沈阳市 三、综合路线 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沈阳市浑南区规划展示馆→沈阳市浑南区中央公园→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市中街→大连星海广场→大连滨海路沿线→大连开发区规划展览馆→旅顺口区 四、实习目的 通过实地观察和参观当地的规划展示馆初步了解沈阳和大连的城市建设情况,根据不同城市所承担的城市职能,对每个地方的城市的建筑风貌、城市交通组织状况、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大连的腹地旅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五、实习内容与城市感知 (一)沈阳 1.实习内容 实习第一天下午,我们来到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在老师和展馆介绍人员那里,了解到,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沈阳市共编制了五轮相对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包括日伪统治时期的《奉天都邑计划》,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分别为1956年版、1981年版、2000年版和2011年版。在2011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沈阳市的城市定位为辽宁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东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参观沈阳规划展示馆、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沈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沈阳市,全市总面积1288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5公里,南北长约205公里,现辖10区1市2县,总人口为828.7万人,城镇化水平超过80%,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是“主城+副城”,“主城”包括三环在内用地及浑南新城,“副城”包括沈抚新城、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浑河新城和永安新城。规划形成三环内相对集中发展、三环外发散组团发展,呈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实习的第二天上午,我们考察了浑南新城浑南区规划展示馆与浑南区中央公园。浑南新城位于沈阳市主城区南部、东陵区西部。在最新的浑南新城总体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 1.4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2.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转移原因: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①廉价资源和②低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和③开拓市场。 (2)影响: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④劳动密集型企业、⑤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转移原因: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⑥投资环境的改善;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⑦市场空间。 (2)意义: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1)转移原因:为实现地区⑨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⑩协调发展。 (2)影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⑪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扩散到珠江三角洲边远地区,其目的是⑫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阶段 对环境影响程度 原因 低级阶段 破坏不大 工业生产规模⑬较小 重化工业阶段 ⑭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三废”污染严重 ⑮高科技产业阶段 不利影响又趋于⑯减少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2.产业空间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⑰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⑱环境污染加重。 探究点一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探究材料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计划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根据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主要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被转移的工业以____________工业为主。 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3.想一想,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影响?

经济地理

第三章: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基本概念 2、中心地 3、门槛人数——P74 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P75 5、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P79 二、零售业 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1)市场因素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3)零售业间的竞争 (4)地价的作用 三、服务业区位论 1、服务业的类型 (1)生活性服务业 (2)生产性服务业 (3)公办服务业 (4)公共服务业 第四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1、企业增长的动因P95 (1)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P96 横向一体化:P96

纵向一体化:P97 后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P103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P104 3、哈坎森的全球扩张模式P106 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P108 5、五种模式的比较P109 三、公司组织结构 1、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功能部结构 产品部结构 顾客部结构 矩阵结构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一、跨过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1、产品周期理论新产品阶段 成熟产品阶段 标准化产品阶段 2、折中理论P118 (1)所有权优势 (2)交易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3、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P120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2)集中边缘地区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4、跨国公司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5、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6、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竞争性、变化性、 第七章:经济活动趋于分析 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P146 (1)资源禀赋 (2)资源配置能力 (3)地理位置 (4)外部环境 2、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托斯经济增长阶段理论:6个阶段P153 3、区域产业结构P155-P157 (1)主导产业 (2)关联产业 (3)基础性产业 (4)支柱产业及潜导产业 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3)霍夫曼定理 5、区域发展战略概念P159 6、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3个方面)P160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第30卷 第11期 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6-30;修订日期:2011-09- 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 6) 作者简介:董锁成(1962-) ,男,甘肃平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E-mail:dong sc3@163.com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董锁成1,杨旺舟2, 3,石广义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 3.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昆明650500; )摘要: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 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才教授的 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 想;(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开 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 科学贡献;(4 )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发等研究和实践领域 做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5)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材培养和学术活动,在更大范 围推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学术思想;学术贡献 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2115- 08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高瞻远瞩,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向并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形成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并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 我国经济地理学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受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陈才教授于1955年到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切德尔金和切尔道夫。前苏联经济地理形成两大学派,即区域学派和部门经济学派。当时,区域学派占了上风,但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色的部门经济学派仍然很活跃,人地关系理论受到批判。在我国,前苏联两个学派的理论均被吸收进来,而部门经济学派的影响更大,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受到批判。由于前苏联否认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使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之下,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围绕

2019第04章区域经济发展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考试版)语文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9-2019学年高二地理人教必修3(第04章) 章末检测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共25题,50分) 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林下的珍馐”。生长在海拔2900—3800的山林间,主要靠菌丝吸收松树根系和土壤的养分。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盛产松茸,每年的雨季,松茸便从黝黑的泥土中破土而出,采挖松茸成为山民对生活的希望。下图为林芝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林芝地区山民采挖松茸的时间集中在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2.林芝地区出优质松茸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①高山林立,森林密布②河谷宽广,地形平坦③水汽丰沛,降水丰富④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过度采挖松茸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破坏地表结构,引发水土流失②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减少 ③松茸数量减少,生长环境破坏④植被破坏,全球气候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下面两图,完成4—6题。 4.图中 A.黄河的干流由北向南流B.降水分布特点主要受夏季风影响 C.南部植被为常绿阔叶林D.贺兰山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5.宁夏 A.干旱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降水量也最少B.黄河沿岸引水灌溉,干旱危害程度低 C.中东部的草原区对干旱的承受能力较强D.中西部第一产业为主,抵御干旱能力较强6.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宁夏应采取的措施是 A.黄灌区增加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B.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土地荒漠化 C.山区恢复天然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功能D.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读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未来规划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变肥沃B.热量变丰富C.地形变平坦D.水源变充足 8.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自然灾害增多D.自然灾害减少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2019年到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613亿斤增加到12 325亿斤。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10.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1.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为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的生活习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图为我国某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若充分考虑气候特征,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C.雅鲁藏布江谷地D.江南丘陵 13.该生产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①增加农民收入②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③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④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第 1 页

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经济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报告撰写人: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参观猎德新社区、登广州塔鸟瞰、参观T.I.T创意园 指导老师: 实习内容: 经济地理是一门自然、技术、经济紧密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广泛,面对的社会现实情况也非常复杂,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法,做出周密细致的安排,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地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经济地理野外实习若仅仅停留在“经济地理”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要求而需要适当的扩展,因此本次实习安排的内容涵盖人文地理的主要分支内容,对象区域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方法上以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实地考察等为主。结合“产学研”实习模式的探究实践,提升实习的教学与科研意义,凸显教改成果,扩大华南师范大学和地理科学学院在广东省的影响,落实“创新”在教学各环节的中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次实习的内容安排与各位任课教师的有关研究相结合,具体内容为: 自选课题 经济地理野外实习是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他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经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大家对经济地理的调查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考察、调查访问,使学生对特定地区的经济地理现象和特征有较深刻的感性认知。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和撰写实习报告

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12月12日星期一下午的实习动员与经济地理实习方法介绍之后,我们于12月13日星期二进行实地考察。在上午,我们去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考察,对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增进了一定的了解。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花都区委区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集皮革皮具、五金辅料、皮革成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已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皮革皮具城一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成长为中国皮具之都。2001年,年产皮具2.3亿只,年产值超过40亿元,从业人员6.5万人。至2OO6年底.全镇皮革加工、皮具生产企业(含个体户)3700多家,商铺4000多个,产业群集聚达7000多家中小企业,是国内规模空前的专业镇之一。区内拥有“北极、“路达思”等国内品牌;梦迪娇、皇冠、“鳄鱼”等国际知名品牌;但90%以上的小企业都是贴牌生产。皮革原辅材料主要从全国各地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输入。产品远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欧美、东南亚市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生产专业化形式多种多样。拉链、金属扣、车缝线、皮料、胶水、织带、机械设备、包装材料等在狮岭镇均有供给,形成了皮革、材料辅件交易、皮革加工、皮具制造、产品贸易、物流相关服务的皮革皮具产业链,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形成了众多的业务协作关系网络。 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形成专业镇的主要成就表现在:(1)成为广州市产业集群第一批升级示范基地(2)在国际上奠定了皮革皮具产业集群的专业地位(3)初步形成产业链与产业要素合作体系。(4)通过皮革皮具节的活动使狮岭从广州走向世界(5)导入城市绿色产业发展理念。虽然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从2004年7月开始,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会同金安源公司管理咨询中心先后派出专业咨询人员组成3个组,对佳俊皮具、海豚皮具、蓉业皮具、鹤绅皮具、天弓实业、鹏达皮具、伯乐五金、和信五金、兴松人造革厂、益威复合材料厂、誉佳皮具等十多家企业进行了系统的咨询诊断,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并经过三年多的实地摸索和与企业一起互动,形成了长达1000多页的咨询案例资料,现整理并归纳如下问题: 1.不规范的小型企业遍地开花,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2.产业整体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3篇

学院:环境科技学院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生姓名: 专业: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号: 18010227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八日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分: 实习周数:一天 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 实习时间: -6-24 目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要求 (2) 实习主要内容 (3) 建筑特色 (4) 村落的选址布局 (4) 理水观念 (6) 马头墙 (9) 人地关系…………………………………………村落文化、民俗……………………………………

实习总结……………………………………… 实习的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 (1)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 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金融地理学)、④公司(企业)地理学 4、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②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a、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b、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c、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d、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③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a、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b、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c、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d、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e、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5、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6、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材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型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材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③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因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从5月3日开始进入了为期3周(5月3日—22日)的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周,本次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野外实习阶段和校内考核总结阶段。实习区主要有潮汕实习区、厦门实习区、湄洲湾实习区和泉州专题调研实习区。 本次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下对野外实习区进行考察,实习区域路线考察与定点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区域专题实习与不同区域同类专题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分配到的小组专题调研——“泉州中心城区交通”中,以教师指导调研线索为辅,小组自行调研为主,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即四纵八横进行交通道路系统、道路布局、节点、停车场、公交停靠站、交通问题等方面的调研。 1、潮汕实习区 5月5日在潮州参观了开元寺泰佛殿、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泰佛殿属于南传佛教,其建筑是泰式建筑,金、白为主色,三角形、大坡度的屋顶,鱼鳞片状、墨绿和黄色的瓦片。孔雀头麒麟身的吉祥物别有特色。整个泰佛殿的结构为T字形。韩文公祠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愈被贬至此后整治了当地的水患和鳄鱼之灾,对于当地而言功不在禹下,因此当地人民特地建立了该祠庙来歌颂他。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横卧在韩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启式大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并且其桥墩之上的亭阁,受中元文化影响,又融合潮州地方风格,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闽南文化特色,如具有燕尾翼,却是灰砖灰瓦。韩江江阔水深,具有航运价值。 5月6日上午途径国家跳水训练基地,到达位于汕头湾南侧的千佛塔和白花尖大庙进行考察。千佛塔共有7层,呈四方形,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白花尖大庙,分三进,一天井,第二进是拜亭,第三进是主殿。该庙属于道教,但却有属于佛教的双龙戏珠,燕尾翼的部分也是具有闽南特色。 下午和晚上以公园和广场为线索参观了汕头人民广场、滨海公园、时代广场、中山公园和潮州人民广场。广场是城市的名片,是市民表达政策需求的地点。广场的类型有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站场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其选址也有不同的特色,如被称为城市心脏的市政广场通常选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中轴线或重要区域。广场的设计主要是硬化面积必须大,有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前段是人民活动、集会的场所,后段则是休闲空间。例如汕头的人民广场,主要是以植物配置为主,楼亭阁较少,硬化空间不足,并且无地下空间。而时代广场却不时代,主要功能是乘凉乘风,广场以草地为主,硬化空间少。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浪费广场周围的高价值公共空间。汕头中山公园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还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潮州人民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空间形式上划分了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域。广场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气势磅礴的水幕电影、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中心广场增充满了现代感。最后去了北回归线纪念塔,塔身为火箭型,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 5月7日上午走访了潮州开元寺和牌坊街。潮州开元寺位于老城区,是城区型宗教地,因此面积较小。大雄宝殿为5开间,结构为半封闭式回廊,两侧回廊封闭,建筑风格为闽南式的红砖红瓦。树木、塔较少。与泉州开元寺相比,泉州开元寺中轴长,结构为开放式宽回廊,两侧也是开放式回廊,且有百年榕树。牌坊街是旅游步行街,两侧是两层为主的西洋式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综合题”课堂专项小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完成下列要求: 勒 拿 河鄂 河 毕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 。 (2)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 ,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3)俄罗斯濒临三大洋,境内河流也较多,但其水运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该国的运输业以 为主。 (4)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 。 解析:俄罗斯是世界上地跨两洲、临三大洋,跨经度最多,东西最长,纬度高的国家,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巨大,且不相匹配,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就可见其差异性。 答案:(1)能源、矿产、森林、淡水、水力资源丰富。 (2)1/11 ①寒冷的气候(俄罗斯远东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北临北冰洋,气候十分寒冷,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②冻土 ③崎岖的地形(俄罗斯的远东区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上,地表崎岖不平)。

(3)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河流和海域的封冻期较长铁路运输(每点1分,共3分)(4)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右图是热带太平洋 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 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 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 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 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 有流速很大的河流。请回答: (1)图中A、B两地降水 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你为该岛设计一则特点鲜明而又简短易记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 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例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6)略。 3、读广东地理区位图,试就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地理区位,简述广东省发展经济的优势。 解析:从广东的地理区位入手,迁移气候、资源、 交通、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势条件即可,注意答 题的条理性。 答案要点: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高温多雨,生 物资源丰富,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条件优越;②气候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