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第30卷 第11期

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6-30;修订日期:2011-09-

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

6) 作者简介:董锁成(1962-)

,男,甘肃平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E-mail:dong

sc3@163.com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董锁成1,杨旺舟2,

3,石广义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

3.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昆明650500;

)摘要: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

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才教授的

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

想;(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开

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

科学贡献;(4

)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发等研究和实践领域

做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5)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材培养和学术活动,在更大范

围推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学术思想;学术贡献

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2115-

08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高瞻远瞩,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向并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形成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并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

我国经济地理学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受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陈才教授于1955年到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切德尔金和切尔道夫。前苏联经济地理形成两大学派,即区域学派和部门经济学派。当时,区域学派占了上风,但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色的部门经济学派仍然很活跃,人地关系理论受到批判。在我国,前苏联两个学派的理论均被吸收进来,而部门经济学派的影响更大,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受到批判。由于前苏联否认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使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之下,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围绕

2116

 地 理 研 究30卷

学科研究对象展开了10多年的争论。这一争论基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生产力;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部门,还是研究区域;以及我国已有的和西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如何评价等问题。当时,陈才教授认为只强调某一方面总是有失偏颇,应该全面认识经济地理学。因此,他于1962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向》一文,提出了经济地理学应该研究人地关系、生产配置、经济区划与区域三个研究侧面[1],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共鸣并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陈才教授不仅在其提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面中强调区域研究的重要性,而且积极开展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尺度,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归宿以及学科立足于地理学的灵魂,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的重要分支。他所提出经济地理的三个研究侧面,尤其是关于区域研究的思想,及其对区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视,不仅推进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深入,而且为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陈才教授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1980年,陈才教授在国内首次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这一名称开设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课。1992年,主持了国家教委项目“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发表了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多篇学术论文,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过程、发展特点、存在问题、面临的新课题、理论框架体系、时代背景、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前沿趋势以及学科发展面临的任务,以及对条件的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研究地域系统与区域类型是经济地理学的最后归宿等重要观点[2~5]。指出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传统与创新等关系问题,提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方法论建设中的主要关系、原则、内容、学科建设任务及学科发展对策[6~10],强调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应充分发扬地理学传统,为发展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学派或地理学派而努力[11]。

陈才教授结合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社会经济实践,主编出版了《世界经济地理》[12]、《经济地理学基础》[13]以及共同主编出版了《苏联经济地理》[14,15]等专著,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而且创新了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1987年,他编写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6]。在教学和区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于1991年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17],对学科理论进行了初步概括和总结。之后又经历了10年的研究和实践,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内容进行了补充,于2001年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18]专著。2009年,又紧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近10年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教学和社会经济实践,对2001年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进行修订,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这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著作,是对区域经济地理学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些著作被全国多所高校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开设“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使区域经济地理学知识得到传播。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陈才教

 11期董锁成等: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2117

 

授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以及学科理论体系。该学科理论体系可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两条理论主线———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论;三项主要研究内容,即条件机制、结构功能、体系类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形成发展机制和条件、区域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结构与类型等内容。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特色,使区域经济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陈才教授成为公认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

3 开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

3.1 深化和发展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陈才教授对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内涵做了充分的挖掘,这是原苏联学者所忽视的。认为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引起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导致地域之间产生物质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他对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是社会生产力,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自然、社会、经济诸条件的区域差异,分工的主要物质内容是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纽带和动力机制是经济地域运动,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指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及其地域不断扩展的客观规律,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产业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演变的机制和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论,也是其方法论。

陈才教授深化和发展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也是对人地关系论、人地相关论、地域分异论、产业布局论、区位论等理论的新发展。该理论能够深刻揭示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科学地阐述人类活动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全面阐述产业布局和宏观区位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主线之一,它贯穿于学科内容与学科研究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它与经济地域运动论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3.2 最早提出经济地域运动论思想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结合而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陈才教授最早提出经济地域运动论思想,认为经济地域运动是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存在形式。任何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都始终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域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使人流、物质流、资金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始终处于地域之间的流动过程,从而引起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与变化[6]。这一思想开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经济地域运动论。

在陈才教授的指导下,董锁成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地域运动论》,并于1994年出版了《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20],对经济地域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经济地域运动的概念,指出经济地域运动是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的空间运动和时空演变过程。这一概念反映了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内涵和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轨迹。此外,还对

、、经济地域非均衡运动以及经济地域运动的阶段性规律

2118

 地 理 研 究30卷

进行了论述。陈才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的关系、经济地域运动的内在机制和运动规律、经济地域的整体演进规律,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

4 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社会经济实践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实践性。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基础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重视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解决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问题,是时代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也是学科理论建设的源泉。长期以来,陈才教授倡导和推动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社会经济实践,对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开发等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提出了许多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陈才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历任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北研究院教授,并担任吉林省委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共长春市委顾问、国务院图们江地区开发领导小组项目专家组成员等重要职务。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内容,促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陈才教授的实证研究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

陈才教授不断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问题进行研究,推动了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利的恢复以及珲春-图们江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对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的区域定位,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战略选择,以及将吉林省分为中、东、西三个地带及其地域战略的确定,已被纳入吉林省党代会决议和省发展战略文本。主编和出版了《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89)、《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1.1 东北亚地缘关系和东北亚区域合作 陈才教授分析了世纪之交东北亚经济格局的变化,并对东北亚经济格局发展进行了多个方案的预测[21];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时空模式及其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22];提出我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同的重大产业项目、地区综合开发项目以及项目布局的规划设想[23],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开发的整体对策与具体实现措施[24],以及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地区)技术合作的形式与内容[25]。

对世纪之交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东北沿边开放的新形势进行分析,总结了东北沿边开放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26];分析预测了21世纪初俄罗斯、日本在东北亚的地缘战略以及朝鲜半岛政治走向、美国亚太战略及其对东北经济区的影响,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两方面提出了东北经济区的地缘战略思想[27];对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关系的现状特征、基本走向进行了总结和趋势判断,提出了东北地缘关系变化的因应对策[28]。

4.1.2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 陈才教授是我国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倡导者。1984~1999年,他率先主持和承担了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的多个相关项目研究。主要包括1984,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11期董锁成等: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2119

 目),“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1987,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吉林东部区域开发模式”(1989~1991,国家科委、省科委重点项目),“我国图们江地区区域系统特征及其开发的时空模式研究”(1992,国家社科“八五”规划项目),“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1995,国家教委项目),“图们江地区物流研究”与“图们江地区经济地图制作”(1997~1999,联合国社会发展部项目)。其中,“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吉林东部区域开发模式”研究推动了图们江地区开发成为政府行为,并扩大了国际影响。所提出的“打开出海口,进入日本海,走向太平洋”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领导的共识。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陈才教授就发表了一系列对图们江地区研究的学术论文。探讨了图们江通航与珲春地区的开发战略,提出图们江通航建港的原则方案以及珲春地区开放与开发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步骤、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29],对图们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合作开发条件及其开发对东北亚地区发展的波及效应等进行了分析[30]。通过分析,认为图们江地区开发潜力巨大,其区位优势、资源潜力、合作潜力及极化效应、地区开发的带动力与扩散效应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31],对图们江地区的开发模式及时空顺序、图们江地区的三个地缘经济圈建设进行分析,提出多国合作与联合开发,建设跨国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建议[32],把握图们江地区开发机遇,推动延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33]。进入21世纪,陈才教授继续关注图们江地区的研究。对图们江地区的发展机遇、发展环境、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推动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一些重要建议[34],探讨了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及其形成与发展特点、运行机制、发展对策[35],提出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地区合作的重点发展战略[36]。

4.2 东北地区发展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陈才教授是研究东北问题的资深和权威专家。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了“吉林省国土资源和经济区划研究”(1984,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信息化东北—地理与经济部分”(2001,国家211重点课题),“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2005,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项目)等项目,主编和出版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之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较早提出了“东北现象”,对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与矛盾、问题与出路提出了富有战略性的思想,为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振兴东北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撰写了多篇研究咨询报告,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建议。其中《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几点战略思考》分别呈送东北三省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得到充分肯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进入国家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4.2.1 东北地区发展 陈才教授阐述了东北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特点,揭示其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经济地域系统建设的新思路以及地域结构类型、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战略[37];分析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定位与总体战略的制定问题、老工业基地改造与经济结构调整,提出深入开展东北地区研究的建议[38];对东北地区百年来人口、城市、交通发展与人地关系变迁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人口、城市、交通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39];对东北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进行分析,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态势与未来构想以及促进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举措[40];依据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提出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

[41

2120

 地 理 研 究30卷

4.2.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以来,陈才教授研究并提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主要任务、对策和措施[42];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及其成就,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特点及主要历史经验[43];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和战略措施[44]。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物流的特点、优势及不足之处,提出城市物流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对策[45];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得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产业分布与交通网络布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经济发展呈现出随着交通网络密度降低而递减的梯度特征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和建议[46]。在经济、空间和制度三个基点框架内,分析了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提出了二者经济整合、空间整合与制度整合等区域整合模式[47],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

陈才教授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区域经济地理高级专门人才和探求科学真理为己任。他治学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探索创新、谦虚严谨、胸怀博大、思想超前,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他怀着对地理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人才的培养,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最大的欣慰和快乐,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无私奉献,做出杰出贡献。几十年来,他为本科、专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经济地理学理论、世界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地理、东北亚问题研究、东北问题研究等多门专业课程。精心培养了7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大部分弟子已成为我国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或政府部门领导。他们在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思想过程中,吸收和运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积极开展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他们先后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专著。例如,《中国百年资源、环境与发展报告:1950~2050年资源、环境与经济演变和对策》(董锁成主编,2001),《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张文忠等,2006),《区域经济学》(丁四保、王荣成等,2003),《区域分析与规划》(吴殿廷,1999),《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吴殿廷,2004),《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吴殿廷等,2010),《区域经济发展导论》(武友德,1999),《区域经济学导论》(武友德等,2004),《区域经济学通论》(安虎森,2004),《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等,2008)等专著。这些研究,体现了地理科学的独特视角与经济科学一般理论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区域经济地理学思维特征。近年来,他们结合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重要区域问题,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国家战略实践,主持、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国家和地方资源、环境、产业、旅游、人口、城镇体系、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区划等一系列纵向、横向课题,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创新和发展了区域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将地缘经济思想、地域分工理论运用于国家资源安全、资源战略和东北亚地区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除了教书育人外,陈才教授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现任全国高校世界经济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为组织区

 

 11期董锁成等: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2121域经济地理学术交流活动和促进学科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01年以来,还积极组织和主持一年一度的“中国东北论坛”,有力推动了对东北问题的研究。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才教授为促进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鉴于陈才教授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创立与社会经济实践的卓越成就,2009年10月,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庆典上,陈才教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2010年8月28日,值此陈才教授“八十华诞”之际,撰写此文,谨表弟子对导师的衷心感谢和崇敬之情。敬祝先生健康长寿,为我国地理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才.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向.地理学报,1962,(4):306~319.

[2] 陈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学报,1995,50(2):185~191.

[3] 陈才,王荣成.关于中国21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点思考.经济地理,1996,16(3):6~9.

[4] 陈才.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方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1):28~36.

[5] 王士君,陈才.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地理科学,2002,22(5):563~567.

[6]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革新任务.人文地理,1992,7(3):1~6.

[7] 陈才,刘曙光.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1~10.

[8] 陈才,刘曙光.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地理科学,1998,18(5):393~400.

[9] 陈才,刘曙光.区域经济地理学方法论建设初探.地理研究,1999,18(1):1~6.

[10]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

[11] 陈才.我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与几点实践体会.人文地理,2002,17(2):82~85.

[12] 陈才.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3] 陈才.经济地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4] 毛汉英,陈才.苏联经济地理(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5] 陈才,毛汉英.苏联经济地理(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6]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7] 陈才,等.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8]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9]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 董锁成.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1] 陈才.世纪之交东北亚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地理研究,2000,9(1):34~42.

[22] 王荣成,陈才.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10(2):25~30.

[23] 刘曙光,陈才.中国东北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大项目选择与布局.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7~10,14.

[24] 刘曙光,陈才.东北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2):78~82.[25] 刘曙光,陈才.我国东北区与东北亚技术合作研究.经济地理,2000,20(1):24~30.

[26] 陈才,王莲琴.世纪之交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与我国东北沿边开放的新形势.世界地理研究,1998,7(2):36~42.

[27] 陈才,王士君.东北经济区地缘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2001,(3):3~7.

[28] 王士君,陈才.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人文地理,2003,18(6):16~19.

[29] 陈才,袁树人,丁四保.图们江通海航行与珲春地区总体开发战略设想.东北亚论坛,1992,(1):59~66.

[30] 陈才.论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特点及趋势.东北亚论坛,1994,(2):1~5.

[31] 陈才.论图们江地区开发的潜力与前景.东北亚论坛,1995,(2):1~5.

[32] 陈才.图们江流域的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模式.地理学报,1999,54(B06):65~75.

[33] 陈才.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延边地区经济发展.东北亚论坛,1999,(4):7~10.

[34] 陈才.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新形势与对策.东北亚论坛,2001,(1):5~7.

[35] 陈才.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发展对策研究.东北亚论坛,2002,(3):19~23.

2122

 地 理 研 究30卷

[36] 黄馨,陈才,黄晓军.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27(4):79~85.

[37] 陈才,修春亮.对东北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的再认识.地理科学,1995,15(3):217~225.

[38] 陈才.东北地区资源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东北亚论坛,2003,(4):69~73.

[39] 任启平,陈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百年变迁研究—人口、城市与交通发展.人文地理,2004,19(5):69~73.

[40] 陈才,杨晓慧.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综合布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13.

[41] 陈顺,陈才.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6,21(2):82~84.

[42] 陈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东北亚论坛,2003,(6):60~64.

[43]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3~50.[44] 张林,陈才.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战略研究.人文地理,2005,20(2):17~20.

[45] 朱庆伟,陈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城市物流发展研究.东北亚论坛,2006,15(2):9~12.

[46] 董大朋,陈才.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6~80.[47] 佟宝全,陈才,刘继生.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研究.地理科学,2006,26(2):129~135.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ontributions of Professor

Chen Cai to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DONG Suo-cheng1,YANG Wang-zhou2,3,SHI Guang-yi 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3.Research Center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Professor Chen Cai is a distinguished geographer as well as the founder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discipline in China,and his inaugurated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ke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nationaldevelopment.His main academic thought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are listed as follows:to put forward the academic thought ofthree research aspect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an earlier period;to carry out systema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then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discipline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to initiate and deepen research on two basic theories,whichhas made pioneering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egionaleconomic geography,and to make a breakthrough progress and historic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in som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ields,including revitaliz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China,region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geo-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umenRiver Region;to devote himself to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which has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enlarged the scope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hinese great realistic problems.

Key words:Professor Chen Cai;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academic thought;academic contri-butions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与辐射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中国物理学史

中国物理学史 学院:机电学院班级:材成102 学号:5901210080 姓名:雷强强 摘要:通过中国物理学史的发展和成就,论述了学习中国物理学史后的感想。 关键词:物理学史、发展、成就 引言: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史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选修课我感觉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与方式更重要一些。不过我在物理学史课的学习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我就先谈谈中国物理学史的坎坷发展与成就和我学习之后的一些心得。中国物理学史坎坷发展: 中国物理学史是一段沧桑的岁月史。21世纪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解读,尤其对我国的物理学史进行了解,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四大发明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世人共睹的,但为何又会受百年的奇耻大辱。这一切有着我国的独特文化,他似乎早就给我国物理史带来一种复杂的影响,我们的古人对物理的研究总的说来就是趋于记录现象,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研究。我们国家对于物理现象的记载可以说是最早国家之一。 我国的物理学发展充满着沧桑,在先秦时期我有过百家争鸣,各家在发挥自己长处,尤其是墨子学说,它的精髓就在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就类似于西方的科学思维。但它并没被重视,始皇进行了统一,

中华文化走向一致,尤其汉朝以来的独尊儒术,使得中华民族走向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路。 整整千年历史长河,我们有李白、苏轼、曹雪芹,但我们没有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这似乎又在阐释着为什么在近代我国会受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殊礼! 在这历史长河中,进入仕途,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其它一切很可能为邪说。甚至为人鄙视。长时间的大一统且高度中央集权,可谓一人之言,万万人必从之。而对于物理的研究,在短时间并不会给君王带来大量的财富,而更多的人学儒,为皇家所用,帮其管理这所谓的王土。为了培养更多奴才,统治者必将遏制其它学说。而对物理的研究,我们可以说连门都没进。只能作为一个看客草草记录路边的风景。 中国物理学之零零碎碎成就 (1)力学方面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及其主要观点

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1.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 2.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即研究地球外壳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都很重要; 4.地理学家必须对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有一定了解,对其某一部门要有深入的研究.; 5.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地理学的宝库,要十分重视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 6.研究地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林超地理学家,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林超最早提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科学,探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认为,我国地理界以前重人文轻自然,后又重自然轻经济甚至取消人文,都背离了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宗旨,于学科的发展不利。所以他不断大声疾呼发展综合地理学。在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开篇中写到:“地理学将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科学,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科学。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两栖科学”。目前,各国科学家倡导建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正与林超的主张一致,并经各条蹊径成为事实。 黄秉维地理学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黄秉维长期从事地貌和自然区划的研究,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个方向;先后组织了水土保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热量与水分平衡的大规模研究,倡议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方向。 胡焕庸地理学家,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第30卷 第11期 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6-30;修订日期:2011-09- 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 6) 作者简介:董锁成(1962-) ,男,甘肃平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E-mail:dong sc3@163.com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董锁成1,杨旺舟2, 3,石广义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 3.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昆明650500; )摘要: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 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才教授的 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 想;(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开 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 科学贡献;(4 )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发等研究和实践领域 做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5)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材培养和学术活动,在更大范 围推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学术思想;学术贡献 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2115- 08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高瞻远瞩,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向并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形成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并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 我国经济地理学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受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陈才教授于1955年到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切德尔金和切尔道夫。前苏联经济地理形成两大学派,即区域学派和部门经济学派。当时,区域学派占了上风,但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色的部门经济学派仍然很活跃,人地关系理论受到批判。在我国,前苏联两个学派的理论均被吸收进来,而部门经济学派的影响更大,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受到批判。由于前苏联否认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使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之下,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围绕

(整理)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简述.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史(研究生) 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学期:2009-2010学年上 指导老师:侯刚 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简述 学生:陈鹏 学号:09205017

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简述 陈鹏 (数学科学学院,09205017) 摘要:中国古代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面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和热学,而且也探讨了物质的本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在物理知识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应用,很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关键字:物理力学光学声学热学 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物理一词,但其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正如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所说,“物理在一切中”,即使“性命、生死、鬼神”,也“只一大物理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物理学是有术无学”,只是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理论、没有方法,充其量也只达到一定程度技术的层次。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与物理学有关的经验理论也是科学理论,中国古代物理学历史悠久而内容丰富。 抛开学术上的争论,客观地讲,一方面中国古代人对许多物理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上升到经验得以应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人也曾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极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并用这些理论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物理现象。中国古代有没有物理学,这一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史实说话。只要对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知识和中国古代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人人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此,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就比一味地争论更加重要和有意义。而且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结论,还受限于我们的历史观念以及我们所能掌握的史料的丰富程度,而这两方面都是可变量。如1987年在河南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的张居中等人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完整的由鹤类长肢骨制成的骨笛,这些骨笛长约20㎝,7孔,有7个音阶。这一发现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一举远远超越巴比伦、埃及的音乐历史。象这类发现的出现自然要修正我们对中国古代相关物理学知识的历史看法。因此,随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进步、新发现的出现,人们对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的认识难免还会发生变化。下面首先简单展示一下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现象时形成的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情况。 一.对运动的认识 《墨经?经上》说:“动,域徙也。”显然这是指物体位置改变的机械运动。关于静止,《经上》说:“止,以久也。”物体在某一位置停留一段时间。在《庄子》中,庄子记述了其好友惠施的一些学术观点,其中有:“轮不碾地”以及“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说法,可以想象其对运动的思索已达到相当高的认识水准。 中国古人对运动的相对性也有较早的清楚的认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很多,如汉代成书的《春秋纬?元命苞》中说:“天左旋,地右动。”而南唐的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也说:“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迥流者头目自旋。”更加令人惊异的是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竟然认识到了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的思想:“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也叫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1623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伽利略是这样描述的:“把你和一些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再让你带几只苍蝇、蝴蝶和其它小飞虫。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各方面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你向这一方向不比向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等。当你仔细观察这些事情后(虽然当船停止时,事情无疑一定是这样发生的),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的,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柳士双 Ronaldliu 发表于 2006-2-23 17:58:00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一、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

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 (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 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 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 (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 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 (1)周(2)战国(3)秦(4)汉答(2) 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 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 (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 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 (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 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 (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 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 (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 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 (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 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 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 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 (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 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 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 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 (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 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 (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 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 (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 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1)一行(2)沈括(3)苏颂(4)怀丙答(4) 20.最原始的火药火箭是宋代谁发明的? (1)唐福(2)曾公亮(3)沈托(4)冯继升答(4) 21.盖天说的代表著作是: (1)《灵宪》(2)《开元占经》(3)《周髀算经》(4)《步天歌》答(3) 22.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哪种天地结构学说? (1)盖天说(2)浑天说(3)安天论(4)宣夜说答(4) 23.最早明确提出元气一词的是: (1)老子(2)庄子(3)管子(4)鶡冠子答(4)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 1 、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现象记载 远在2000年前,文化地理思想的萌芽;如《山海经》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汉书》专设地理志,此后“方志”延续不绝,蔚为大观。 2 、古代中国对文化地理的理论性探讨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礼记王制》、《管子水地篇》、《考工记》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质疑:“有恒言曰:水土,人也者,非水土不生,而非水土所能囿也……人之性禀于天,自畿土中至于海隅,日出一地。习者则系乎君之令,师之教,而非水土所含也。”(明朝杨慎,《赶州乡试录?序》) 二、中国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输入 · 梁启超:鼓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 ·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 · 竺可桢:《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气候与人生及其他之关系》 三、当代中国文化地理学 新世纪以来:新文化地理学的引入 从无到有、从单一区域到多级区域、从单一问题到多元问题,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1 文化地理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及其发展 1983 年底,国内地理界读到的第一本文化地理学著作是香港学者陈正祥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 1985 年,“人文地理学论丛”中刊登了钱今昔教授的《文化地理学与现代化建设》一文,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以此呼吁为正式开篇,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个系统引入文化地理学现代理论体系并在高校教育中全面介绍给学生的是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 王恩涌先生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于1989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将各个文化地理

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迪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6734518.html, 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迪 作者:董元昊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6期 【摘要】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是古代先人对许多物理现象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上升到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虽然在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上还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物理现象,但不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理论精华。作为新世纪的爱国青年,一定要努力发掘我国古代科学家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运用,深刻领会我们的祖先所总结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总结和研究,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应用于现代社会实践中去。本文作者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积极备考的过程中,还花了适度时间撰写了对我国古代物理学思想的体会,值得大家商榷。 【关键词】古代物理时空运动辩证启迪 【分类号】H319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就开始接触了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杆杠、压力、摩擦力、浮力等。进入高中阶段,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学的探索与应用,学习了诸如牛顿的惯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在物理科的学习中,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可我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定理都是外国人总结的,我们的祖先难道就没有留下一些物理学的宝贵遗产吗?” 其实不然,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对物理知识的总结及运用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战国时期的《墨经》中首次提出小孔成像、平面镜、凹凸面镜成像等几何光学知识,阐述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要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早一百多年;东汉时期张衡所著的《论衡》对力学、声学、热学、电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现象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有关力与运动的关系、声音在媒质中的振动和传播、物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玳瑁吸褡”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等研究,较之《墨经》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特别是他根据物理学原理发明的漏水运转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更是将物理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推向了巅峰。另外,清代科学家皱伯齐所著的《格术补》在《墨经》、《梦溪笔谈》等有关光学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几何光学的方法,透彻地分析了许多光学原理、光学仪器的结构和光学现象。还有南北朝时期祖暅所著《称物重率术》、清代李善兰所者《重学》等物理学专著,对我国古代物理学知识的总结、运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我国古代科学家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悠久而丰富的物理学思想,留给我们后人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如: 1、时空观思想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关于《尔雅》中中国古代地理的认识

关于《尔雅》中中国古代地理的认识 摘要:《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撰的词典。《尔雅》中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篇文章对古代中国地理有里程碑式的作用,纪录总结了战国秦汉之际的中国地理。本文将就《尔雅》中相关的地理学方面的文章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代地理学分类九州、十薮、五岳、四渎 中国古代地理学源远流长,从有汉字起就在各种文字纪录中出现了相关文字资料。古代中国地理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资料记载,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时才真正成熟。这时期以前,各种地理学资料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战国前后尚未形成系统。《尔雅》中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篇比较科学的以纪录百科知识的方式对战国前后时期的地理学知识进行了描述。 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地理学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地理学大致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宇宙地理,重在对宇宙起源及大地整体模式的探索,其中包含了许多自原始时代以来的神话传说和宇宙观世界观;二是山川地理,重在对地形地貌的分类以及对九州山陵、水道、湖泽、海洋等布局状况的探索;三是经济地理,重在对各地土壤质地、所宜生长的作物和畜牧、自然资源、特产状况的调查;四是气候地理,阐述以黄河流域为主和各地四季气候规律及异常变化造成的灾害;五是水利地理,阐述江河水汛的变化利害和人工开凿河渠的状况;六是军事地理,探讨各种地形地势和军事的关系,以及交通关隘要塞的状况;七是政治地理,涉及各国疆域、四方民族和中央王朝的关系;八是人文地理,记述各地风土人情、奇闻异见。这些内容除了零星分散于经史子集等文献以外,有的还比较集中的记载于诸如《尚书·禹贡》,《礼记》的《王制》、《月令》,《管子》的《地员》、《度地》,《孙子》的《地形》、《九地》,《淮南子》的《天文训》、《地形训》,《吕氏春秋·有始》,《周礼·职方氏》,《山海经》,等。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撰的词典,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的意思,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