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合集下载

2020年家长学校案例教学——让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2020年家长学校案例教学——让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优秀家长案例教学
教孩子学会分享
帮孩子建立群体意识
(3)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
如帮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会分享
(4)不要过分关注
(5)学会冷处理
(6)适当经历一些挫折
(7)不要大惊小怪
4.出示案例(图片展示):
漫画中已经别业的红红在玩手机,爸爸妈妈一个给她撑伞扇扇子,一个给她喂饭,她丝毫不觉得惭愧。

你觉得漫画中爸爸妈妈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有什么建议给他呢?
1)教师归纳方法:
A、发动关键力量
B、及时和孩子交流
C、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D、父母不能大撒把。

教育孩子的感想和收获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感想和收获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感想和收获有哪些教育孩子,是一个大话题,是家长们一直在探索和学习的话题。

那么教育孩子的感想和收获有哪些?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的感想和收获,希望可以帮到你!教育孩子的感想和收获一、帮助孩子超越自我心的高度影响跳的高度,教育孩子时要培养他超越自己的能力,突破自我设限的高度。

只要他的意念不屈服,他就有可能突破障碍、恐惧,达到自己心的高度。

二、专心致志是一种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综观全局,以宏观的眼光考虑大事,也能通晓利害的关键所在,胸怀宽广,不囿于蝇头小事。

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埋头于手中的事,而不为无所紧要的事情所困扰、打断,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

三、教会孩子用事实说话成见是阻碍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以证据和事实说话,客观地、中肯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绝对不能心有成见。

四、了解孩子需求,不盲目追求虚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教育孩子时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再给予。

千万不要盲目追求虚名,看到别人给孩子什么就给自己的孩子什么,很可能那并不是他所需要的。

五、挖掘孩子的天分当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时,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某一方面很出色。

而事实上,每一个人,至少有七种基本的智力方面的技能,如:数学逻辑、语言、音乐、空间、身体动觉以及两种类型的个人理解力。

即我们理解别人以及处理自己的梦想、恐惧和烦恼的能力。

或许孩子不喜欢写作,却可能在设计上很有天赋或者有能言善辩的口才。

六、善待孩子的自尊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看得过于弱小,因为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是弱小的。

在成人的心中他们或许只是孩子,力量微不足道,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和成人无所区别。

这就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强。

七、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基础对权贵和名流的盲目崇拜,只能给孩子带来两种结果:对自卑心的安慰和对自尊心的亵渎。

所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孩子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经历了多次尝试但无法达成目标,最终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学业、人际关系和自尊心都有着消极的影响。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首先,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中走出来,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安全的环境。

这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提供鼓励孩子尝试、接受失败和重新尝试的机会。

我们要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失败不是结束,而是学习的一部分。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困难。

其次,树立正确的目标观。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通常对目标设定不明确或是过于追求完美。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让他们明白不是每个目标都能一次成功地达到。

我们需要教导孩子设定合理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以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真实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孩子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并积极调整目标。

第三,鼓励自主和自律。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常常缺乏自信和主动性。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在生活中有更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决策,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和自律能力。

我们还可以教导孩子承担责任,让他们学会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去责怪他人或找借口,而是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第四,提供有效的反馈和鼓励。

孩子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得到来自成人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要给予孩子真实、具体和积极的反馈,让他们明白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且赞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鼓励的话语和认可的眼神都能给孩子带来力量和信心。

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心的动力和自信,让他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可以克服困难的。

总结起来,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需要我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目标观,鼓励自主和自律,提供有效的反馈和鼓励,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咱家里要是有小班的小朋友,那可真是有意思啦!你会发现他们呀,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呢。

这时候咱得有招儿来应对呀!你看,小家伙们玩玩具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这个玩具就是我的,别人不能碰呀。

就好像那玩具是他的宝贝疙瘩,谁也别想抢走。

这时候咱可别硬来,别急着说“要分享呀”,得慢慢来。

比如说,咱可以和他一起玩,哎呀,宝宝,这个玩具这么好玩呀,那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呀,让他感受到一起玩更有意思呢。

还有啊,他们说话的时候也特别逗。

“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咱就得耐心点听他们说,别打断,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倒出来。

然后呢,再用他们能懂的方式引导一下,“宝宝呀,那如果别人也这么想呢,那该怎么办呀”。

出门的时候也是呢,他们可能就想走自己喜欢的路,可不管这条路对不对。

这时候咱就像个好玩的导游一样,“哎呀呀,宝宝,这边有更好玩的呀,我们去看看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就像那小花朵,得慢慢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呀。

对小班的孩子,咱不能着急,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变得很懂事很会考虑别人。

咱得像那温暖的阳光一样,一点点地照进他们的小世界。

咱可以多和他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呀,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不同的角色和感受。

比如说,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理解别人的感受啦。

也别忘了鼓励他们哟!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点,咱都要大大地表扬,“哇,宝宝你真棒呀,都会考虑别人啦”。

这就像给他们加了满满的动力呢。

咱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导他们呀。

找那些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

总之呢,面对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咱要有耐心,有方法,有爱心。

要像那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他们,让他们在爱的氛围里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和别人相处。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们哟,他们的潜力可是大大的呢!只要咱用心去引导,他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懂事的啦!。

对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

对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

对于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一、概述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生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也会在这个阶段显现出来。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

二、了解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点1. 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出自己优先、不愿意共享、不听从规则等特点。

2. 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影响班级和谐氛围。

三、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1.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2. 鼓励幼儿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

3.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让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1. 组织集体活动和小组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共同完成任务。

2. 鼓励幼儿参与集体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观点。

3. 在集体活动中表扬团队合作和共享的行为,树立正面榜样。

五、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1. 与幼儿一起制定班级规则,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规则的约束力。

2. 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适当给予惩罚。

3. 对于团队合作和共享的行为,给予奖励和表扬,激励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六、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行为发展1. 家长和老师之间保持密切的通联,及时交流幼儿在学校和家中的行为表现。

2. 家长要在家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使他们逐渐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3. 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给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结语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但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师生互动、家校合作等方式,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八、培养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1.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导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全国通用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全国通用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 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中心”的概念,认识到“自我中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我中心”的概念及表现2. “自我中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3. 换位思考、同理心的培养4. 人际沟通技巧的提升5. 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我中心”的概念及表现,学会换位思考、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练习册、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案例,引出“自我中心”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中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自我中心”的概念、表现及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中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 换位思考、同理心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 人际沟通技巧的提升:讲解并演示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赞美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开,突出重点、难点,条理清晰。

七、作业设计1. 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巧进行实践。

2.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自我中心”现象,如何改进。

3. 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讨论、实践人际沟通技巧,共同提高亲子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我中心”的危害,学会换位思考、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是否对“自我中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是否学会了换位思考、同理心,是否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年幼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孩子为了同一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虽然说自我中心化将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

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随着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交往,使这种心理定势更加牢固。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本学期,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的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为了孩子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儿童自我中心心理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过度关注自己,以及难以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心理特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1.提供积极的示范行为儿童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和情感应对。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展示积极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来展示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2.鼓励合作与分享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儿童关心他人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营造鼓励合作和分享的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玩具和资源等,都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培养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通过教给儿童情绪表达的词汇和技巧,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儿童直接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或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和他人的感受。

4.培养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儿童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的社交规则,如礼貌用语、分享交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等。

同时,为儿童提供参与团队活动、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情境的机会,以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

5.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关心、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立场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儿童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情感,通过问问题和分享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6.提供正面反馈和奖励当儿童表现出关心他人和意识到他人需求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通过赞扬和肯定,我们可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持续发展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想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才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因此,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学校里,都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体会到合作带给大家成功的快乐,以及矛盾和误会带给大家失败的痛楚。

2、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注意的焦点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只有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3、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观察、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们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来帮助幼儿逐渐摆脱与克服自我中心。

4、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当她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和她进行交谈,给她提出一些交朋友的建议。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强化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快乐情感的体验,弱化对物质的占有。

5、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自我中心思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孩子们缺乏社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培养他们的社交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

1. 教案背景1.1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社交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 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1.2 目标学生本教案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特别是那些缺乏社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

2. 教学内容与步骤2.1 引入通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建造一个小型模型。

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团队合作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2 学习社交意识2.2.1 概念解释介绍社交意识的概念,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意见和感受。

使用简单易懂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社交意识的重要性。

2.2.2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位领导者。

领导者的任务是帮助小组成员理解并尊重彼此的观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引导沟通。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感受到社交意识的重要性。

2.3 沟通技巧的培养2.3.1 倾听与回应通过讨论和示范,教授学生如何倾听他人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例如,当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困扰时,其他人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而不是打断或冷漠。

2.3.2 非暴力沟通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即通过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

通过练习案例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同时尊重他人。

2.4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2.4.1 合作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如解谜游戏、团队建设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为什么幼儿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

为什么幼儿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

自我 中心 主 义 概 述
叛 逆、 不听话 。
幼 儿 游 戏 的愉 悦 性 能使 幼 儿 在 游 戏 活动 中主 动 排 队 . 自愿
二、 为什 么幼儿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去 自我中心
1 . 从 认 知 方 面说
听从指挥 , 甘 愿长 时间等待 , 既培养 了孩子 的耐心 、 韧劲 . 又陪
比如开展一种正确认识红绿灯的游戏在游戏之前部分幼儿可能不太清楚闯红灯是错的走绿灯是对的跟他用说教摆事实的方式是很难说服的即使说了他也不一定理解所以很多时候部分幼儿在过马路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一种任性霸道不听话不可理喻的举动让父母头疼
堡堡墼壹堑窒
9 u r e s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 ,

【 关键词】 幼儿游戏 自 私 去自 我中 心 【 中图分类号】 G 6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2 0 9 5 —1
游戏 , 一段 时间后 , 必须互换 角色, 这体现 了平等 、 公平原则。 其 所谓 自我 中心 ,在瑞 士著名儿童心理 学家皮亚杰看来 , 是 实, 大 多数游戏都有规 则 , 由于这些游戏规 则是妊须遵 守的 . 因 指某些主 、 客 观 相 互作 用 方 面缺 乏 的鉴 别 能 力 。其 实质 上 是 一 此在游戏 中, 儿童必须不断克服 自身弱点 . 摆 脱 自我 中心主 义。 种在行为或观念上 完全 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 的倾向 . 表现 也 就 是 说 , 通 过 游 戏 活 动后 , 幼 儿 不再 自私 自利 。 不 再 不 听从 指 为不 良的个性特征 , 譬如 , 自私 、 任性 、 霸道 、 自满等倾向。 “ 自我 挥 , 不再“ 以 自我为 中心” 。而是在游戏活动 中学会谦 让、 协商 、 中心行 为倾 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 角色换位 . 不能从他人的 角 合作 , 学会相互信赖 、 相互依 靠 , 学会 自己解决纠纷 . 学会控制 度 思考、 处理 问题” , … 不能 学会与别人一起共 同采取 同一观 点. 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 使 游戏活动得 以顺 利开展 此 外, 游戏 的共 或 接 受 别 人 的观 点 及 倾 听他 人 的讲 话 ,也 不愿 意 和 同伴 一 起 同体验 有利 于培养幼儿关心、 同情他人 的情感 玩, 不愿意与别人 分享 自己喜爱的玩具 与食品 , 有 时似乎 显得 3 . 从 意 志品 质 方 面 说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1. 引言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园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2. 理解自我中心思想在开始介绍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我中心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自我中心思想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缺乏合作意识;- 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3. 提供合作机会和活动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我们可以积极提供一些合作机会和活动,例如:- 分组合作游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团队游戏,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

- 小组合作项目: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计划和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 -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情感教育: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5.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是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积极沟通习惯: - 倾听和尊重: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促进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 表达和分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6. 示例行为和正面激励教师的示范行为和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示范行为:教师可以表现出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从教师身上学习关心他人的方式。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如今社会,家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人几乎都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孩子们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

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给自己买玩具是理所当然,外公外婆嘘寒问暖地照顾自己也是应该的,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不需要感激…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该如何引导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让他远离自私、不良的行为。

琪琪在家里堪称一个“小霸王”,她在家里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片。

只要琪琪在家,电视就只能永远看儿童节目,全家人只能和她一起看。

有一天,外公想看新闻广播,琪琪不让。

爸爸妈妈只好打开电脑,让外公在电脑上看新闻。

琪琪一会儿又跑了过去,一把从爷爷手里夺过鼠标,大声喊道:“不许看了!我要玩游戏!”平时生活里,琪琪不仅霸占了电脑、电视机、ipad,还霸占了客厅的沙发,沙发上摆满了她的玩具、玩偶。

每当有人想碰她的东西时,她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里人头疼得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不会再这么自私了。

”但事实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在成人世界里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自私”。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上学和小伙伴交往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会使他失去很多朋友,变得孤立。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1. 假想观众效应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假想受众效应”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孩子们会坚持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应该是平等的,此外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应该也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度一致,这就是假想的观众效应。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就会特别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角色,并期待他人给予他们认可和积极的反应。

这导致孩子在服装搭配、发型选择或外貌修饰上都格外小心,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他人的积极关注。

一旦他们得不到别人的注意和表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自卑或社交焦虑。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三到六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行为。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行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出发点,不太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比如,他们可能会独占玩具,不愿意分享;在游戏中只按照自己的规则来,不考虑小伙伴的想法;或者在与家人交流时,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我中心行为呢?一方面,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特点。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还比较局限,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眼前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也可能产生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习惯。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处理这些自我中心行为。

第一,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比如,讲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角色的感受,引导孩子理解分享带来的快乐。

第二,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当孩子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同时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例如,规定在玩玩具时要轮流,不能独占。

规则要简单明确,并且要一贯执行,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会有相应的后果。

第三,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培养孩子合作和分享精神的好机会。

在幼儿园或者社区里,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完成任务,让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互动中学会协调、妥协和合作。

第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善于倾听等良好品质,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当孩子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通过任性和哭闹来达到目的时,他们的自我中心行为也会相应减少。

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摘要】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

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

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

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

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

这些都是孩子去自我中心过程在自主游戏中的最好体现和表现,自主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孩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也让孩子在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更加喜欢属于自己的自主游戏。

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关键字】自我中心自主游戏小班去自我中心一、孩子自我中心产生的背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常态化,在家庭中,往往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于是就造成了孩子更加强烈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

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

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小班的孩子刚刚从家庭的蜜罐中走出来,在班级这样的小社会中开始体验到他我,往往就是这种他我的体验,让孩子产生一系列问题,冲突矛盾等就随之而来。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

皮亚杰在其早期著作中,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进行过重要探究。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孩子的自我中心意味着他们主要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而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表现,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处理,可能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以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一、倾听与理解倾听是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

当孩子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时,父母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不要立即打断或批评孩子的表达,而是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通过倾听和理解,父母能够更好地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提高互相认同感。

二、培养共情能力共情是指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感受来理解他们的情感。

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减少自我中心的行为。

例如,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对孩子展现出来的共情行为给予积极的认可与赞赏。

此外,还可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感和观点,培养他们关注他人的能力。

三、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孩子的自我中心往往表现为强烈的自主欲望和追求个人利益。

为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需要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要求孩子在特定情境下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家庭规则,其中包括尊重他人、分享与合作等内容。

同时,父母也要坚守自己所设定的规则,并给予正确的示范,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鼓励积极参与并表扬努力自我中心的孩子往往更关注自己的表现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努力和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通过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例如家庭聚会、群体游戏等,让孩子从中感受到集体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当孩子展现出顾及他人的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表扬,以增强孩子对于他人需求和感受的关注。

同时,父母也要提醒孩子关注他人的优点和努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从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孩子思想想法、行为表现等情况,从而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行为,为下一步抓好纠正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成人或家长应为孩子做出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榜样。

孩子非常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行为方式,于是家长也易成为日常生活中孩子潜移默化的榜样。

这就需要家长转变娇宠与专制的家教方式,与孩子平等相处。

只有家长、孩子尊重彼此的意见,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使他知道无论是谁都有可以供别人尊重的观点。

3、家长要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

当孩子与同龄人发生一些冲突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面对解决,而不是让孩子回避,或者是拖延,也不要让父母出面代为解决。

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出现的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表现。

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与别人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4、当孩子出现“自我”状态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当下的选择,事后可以进行引导,如果孩子在确定好环境后,自己主动拿出东西分享,那说明孩子不需要调整,家长不需要过分干预。

如果需要引导的孩子,家长们可以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不要把孩子当作唯一的中心。

就是说,不要一切围着孩子转,家庭成员各自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大家是平等的,而不是什么都将就着孩子,这样,孩子就更能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感受,不能只满足自己、让自己高兴。

另一方面,在遇到事情时抓住机会给孩子情感教育。

比如说,如果孩子抢人玩具了,就算孩子还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的游戏等,让孩子体验玩具被抢时候的心情;如果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不妨帮孩子分析分析好朋友的立场和感受。

善解人意的孩子更有好人缘。

其实,“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同样重要,而怎么平衡“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也是我们的人生课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一)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

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

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

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一个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

2、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

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

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

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

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

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

”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

可见,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

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

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4、家长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娇惯孩子的做法。

5、疏导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

家长应教育孩子待人处事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

6、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分的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

所以应该要求孩子从日常生活、劳动做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其独立能力。

7、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批评的约束与表扬的激励,能够使孩子逐渐意识到一件事该不该做、怎样做好。

家长批评与表扬孩子的时候,应当向他指出为什么要批评他,该如何改正;孩子做得好,及时表扬。

(二)
作为家长,切不能让孩子“因恶小而为之”,放任自流。

只有即时发现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

一、对于好的方面进行鼓励,引导孩子向更好发展。

1、保护孩子的进取心。

2、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3、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二、及时克服已产生的不良倾向和行为,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1、让孩子受挫折
2、让孩子吃点“亏”,学会正确生活的方法。

3、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公益劳动,身践力行,让他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

三、就事论理,“冷”“热”有度
不管孩子的言行如何出格,家长一定要先稳住自己,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在教育时,也要让孩子先“冷一冷”,等他情绪平定了,再把道理说到点上,让他心悦诚服。

切忌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狠狠地打击,甚至孤立、冷落他。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

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家长不能、也不该一味地埋怨、指责孩子,更多的时候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和行为。

孩子所犯的错误的根源在哪,是什么导致他犯这样的错误?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只有真正查找到了原因,方能“知已知彼”对症下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