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合集下载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说课稿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说课稿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说课稿1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题目是《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是人教板教材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文化之旅》,学生懂得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为过渡到本框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今天再一次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明确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除了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外,还应当以开放的胸怀,客观、平等的态度去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珍惜、保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

因此本框在《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与知识点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二、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并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逐步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并且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情感和态度目标:要求学生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不同的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共同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体验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主要讲述了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可以说是极为活跃,尤其与日本、新罗和天竺来往更是密切。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时期,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使我国在当时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活动范围;观察图片货币、文字、建筑等,归纳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出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的史实故事;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通过本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阔思维,拓展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情况的学习和分析,了解了唐朝发展的盛况以及在世界上的威望,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的决心。

通过对鉴真玄奘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重难点】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唐朝时,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字、建筑等。

唐朝赴日本的使节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他历尽千险,出生入死,最后不辱使命,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先进文化。

玄奘西游,不单单起到学习了天竺佛学的效果,更是促进了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从长远来说,是加强了中亚各国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很难比较全面准确的分析这个问题。

一、复习导入新课首先复习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内容。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国际视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成果: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友谊与合作加深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合作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国际合作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中展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热爱祖国、关注国际事务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图片:收集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讲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我国古代至近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历程,包括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历史事件。
-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对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在对外友好往来中的意义,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制作一份关于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事件背景、过程、影响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下节课提交。
4.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共同观看一部关于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讨论观后感,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后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作答,教师批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
2.教师强调:对外友好往来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友好交往精神。
3.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事件,查阅资料,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故事,要求内容真实、条理清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重要历史事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日文化交流等。

3. 历史人物:张骞、郑和、玄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3. 结合学生的课后论文,评估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框架。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丰富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播放与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第二课时:讲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主要历史事件。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友好往来》是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的学习内容,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开明及繁荣昌盛的王朝。

其次,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

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

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

新罗与隋唐政治。

经济。

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德育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

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

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

(2)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影响。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2)运用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2)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和看法。

2. 讲授新课:(1)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影响。

(2)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历史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友好往来主要史实。

(2)掌握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树立学生全球观念,认识中外友好往来对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及其影响。

2. 鉴真东渡日本的经过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及其历史背景。

2. 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相关章节。

2.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的经过。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交流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2)结合课件、地图等辅助材料,详细阐述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交流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认识。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史实。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等。

3. 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程度。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如何提出和回应与外国人交流的建议,以及他们的沟通技巧。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实际体验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访问我国的外事机构或国际友好城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运作。

2. 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友好往来的谈判和交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难度或提供更多实例。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十、课程资源:1. 历史文献和书籍:提供关于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

3.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古代、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具体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引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看法,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搜集资料和完成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举办一个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文化节,让学生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展示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开展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对外友好往来带来的实际成果。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的准备: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和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新课导入: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为什么在现代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同时唐朝的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所以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那么,唐朝与哪些国家和地区往来密切呢?我们来看唐朝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出示课件2: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唐朝的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发达,陆路交通主要沿用了哪一条道路呢?(提示学生张骞出使西域的行经路程)对,是丝绸之路。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章节:第一章古代文明的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

2. 认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 掌握古代文明交流对各国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与作用。

2. 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与影响。

教学难点:1. 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与贸易。

2. 古代文明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与图片。

2. 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

2. 提问:古代文明之间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背景与历史意义。

2. 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贸易路线。

3. 通过图片与资料,展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对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与交流。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与特点。

2. 选择一个古代文明交流的案例,进行简要介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背景、路线与贸易,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与影响。

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总结古代文明交流的特点,并进行案例介绍,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章节:第六章佛教的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起源与传播的历史背景。

2. 认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3. 掌握佛教传播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1. 佛教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

2. 佛教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佛教传播的路线与方式。

2. 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融合与发展。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与图片。

2. 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与影响。

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

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

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一、教材地位: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

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本课中体现中国唐朝的文明居世界之首,东亚文明也以唐朝文化为中心,充分利用本课可以树立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交往、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

今天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学习了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之处,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发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收集鉴真、玄奘等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学习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历史问题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得历史资料的能力一课一测两率一分目标:优秀率52% 及格率95%平均分85分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在教法上教者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交往盛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导学提纲学习情况,提问启发,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起到穿线作用,并实现明确重点唤起学生注意力的目标,通过参与课堂分析思考问题,增加学习历史的深度和兴趣,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探究意识,体验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快乐。

五、学习方法:在学法上,采用合作学习、阅读、观察等方法合用。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来获得成就感,并有助于实现趣味学习阅读,主要指学生阅读课文来归纳整理知识,看书或上网查阅唐朝对外交往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独立分析资料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XXX《对外友好往来》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XXX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

研究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XXX西行、XXX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XXX东渡、XXX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XXX西行的异同,研究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

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修XXX、XXX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肉体。

通过本课的研究,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难点】1、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裕让学生自主进修,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来往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联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明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对外友好往来》。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说课内容: 一、教学要素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

一、说教学要素(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它上承隋唐盛世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下启隋唐文化的灿烂辉煌。

在内容上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她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同时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唐朝的威名远扬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

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课标要求: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乐于竞争、渴望赞许、善于想象、活动积极,部分了解了有关交往史实、但认识上存在误区,方法技能有所欠缺,因此应注重激趣、搜寻、感悟、思考的教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知道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搜集唐文化对外影响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多途径捕捉信息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讲鉴真东渡故事、说贡献、谈精神、写颁奖词,图文创作玄奘西行等,学会合作探究、表达观点言而有据的方法。

理解对外友好交往原因的过程中,学习揭示知识内在联系,迁移、运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感悟鉴真、玄奘永不言弃、克服艰险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感悟“交流促进发展”的道理,坚定开放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原因:鉴真东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玄奘西行则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吸纳。

凸显唐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难点:对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原因依据:原因解析要通过宏观把握教材、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进行。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认识事物比较孤立。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友好往来主要史实。

(2)掌握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的经过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影响。

(2)学会运用史料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增进国际理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

(2)鉴真东渡日本的经过及其意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及影响。

(2)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经历及意义。

(3)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历程及其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思考古代中国对外友好往来的表现。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及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历史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重点讲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5. 练习与拓展:(1)设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知识的掌握。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今天的中外关系有何启示?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精选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精选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精选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

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学习唐朝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市第六届中小学
青年教师技能竞赛
(初中历史)
《对外友好往来》
说课稿
参赛教师:安阳市五中
申畅
2012年6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对外友好往来》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
放的社会》,本课上承隋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向我们展现唐朝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朝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同时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领会“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

2.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培养:
通过研读对比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3).情感体验: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西游,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的有效不在于注重形式上的活动而在于学生是否面对历史,积极思考,敢于表达。

基于以上理念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体验法、研读史料、对话交流、问题探究法和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不再是聆听者,而是用心去感悟历史。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思维,探求新知----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唐人街、唐僧。

将学生迅速由现实带到盛世唐朝,他们都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见证,以此导入新课。

2、调动思维、探求新知:
①难点突破: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提示:从隋唐国力、国际影响力、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
难点突破设计意图:
要给学生思考的切入点,问题要化难为简,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储备和课本地图来分析。

一个看以很大的命题,放低切入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喜悦。

②与日本交往:采用“对比出真知”的活动
(课件展示唐朝与日本服饰、货币、城市布局的三组对比图)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什么?(学生:日本借鉴模仿唐朝。

)谁来充当学习唐文化的使者呢?---遣唐使的概念跃然纸上。

来而不往非礼也,日本遣唐使来到唐朝,那么,唐朝前往日本的友好使者是谁呢?引出鉴真。

③鉴真:研读课件出示的鉴真6次东渡的史料,从他屡败屡战的经
历中,你感受到什么力量?
④齐读诗歌,观看胡锦涛为鉴真塑像揭幕图。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
离,跨越千年,鉴真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⑤唐与新罗: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激起学生想说、敢说的欲望,
提高表达能力。

⑥唐与天竺:设计学生为唐僧设计名片的活动。

真正的唐僧有徒弟相伴吗?描述西游记真实版。

体会玄奘18年孤身一人求法的艰辛执着。

⑦齐读鲁迅文章,体会文人对玄奘的高度评价。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4、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将本课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为:三个国家
两位人物
一类人物
老师总结:传播文明,学习先进文化,是联系世界的纽带,今日的中国,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世界呢?你能举例吗?(学生会说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反映中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

最后打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标语)
四、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人大附中历史教师李晓风我非常欣赏李老师的才学,也仰慕他的高度。

在我的课堂设计中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要刻意去背历史知识,而是注重体验,呼唤共鸣,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作为一线教师,希望历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门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倦的探索实践。

2012年6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