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疗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讲授新课:第九章冷、热疗法

第一节概述

一、冷、热疗法的概念

冷、热疗法(cold and heat therapy)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感受器受到寒冷、温热或疼痛刺激—神经末梢发出冲动—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对冲动进行识别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送出指示,反射性地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或舒张

①冷觉感受器(cold receptor):位于真皮上层,比较集中于躯干上部和四肢

②温觉感受器(warm receptor):位于真皮下层,冷比热敏感,数量较冷决感受器少4-10倍

③疼痛感受器(pain receptor)

二、冷、热疗法的效应

(一)生理效应相对

(二)继发效应(secondary effect)

定义: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继发效应。

作用:防御反应用热30-45分,用冷30-60分钟就会产生继发效应

适宜时间:20-30分钟,1小时休息时间

三、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1、方式:冷、热应用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使用干冷、热时因存有空气,冷、热传导能力减弱;使用湿冷、热时,水是冷、热的极佳导体,比空气的传导能力强,而且渗透力大,可达深层组织,湿冷、湿热效果优于干冷、干热2、面积:冷、热疗法的效果与面积大小有关

全身用冷、热,冷、热疗面积大,反应较强;反之,则较弱

3、时间:冷、热疗的时间,应根据应用目的、机体状态和局部组织情况而定,在一定时间内冷、热效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如时间过长,则会产生继发效应抵消治疗效应,甚至还可引起不良反应。一般治疗时间为10~30分钟

4、温度:冷、热疗法温度与体表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反应越强

环境温度影响冷、热效应

5、部位:不同厚度的皮肤对冷热反应不同;不同深度的皮肤对冷热反应不同;

血液循环影响冷热疗法的效果

6、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居住习惯、肤色

如:老年人、婴幼儿对热特别敏感;而昏迷、瘫痪、循环不良者,对热的敏感性较差,易引起烫伤;若同一病人长期重复使用同一温度的热疗,病人对热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高热病人,可用冷疗降温,而麻疹高热病人,则不可用冷疗降温;对老幼病人,冷疗应慎重;对末梢循环不良者,应禁忌冷疗

第二节冷、热疗法的应用

干法(干冷、干热):保温时间较长、不会浸软皮肤、烫伤危险性小、更易耐受

湿法(湿冷、湿热):穿透力强、皮肤不易干燥、体液丢失较少、主观感觉较好

一、冷疗法

冷疗法是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局部或全身皮肤,以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方法。

(一)目的

1、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

冷疗可使血管收缩,Cap通透性降低,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所以常用

于鼻出血、扁桃体摘除术后和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早期。

2、减轻疼痛

冷疗可抑制细胞活动,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低疼痛。同时,由于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因而减轻了组织肿胀而压迫神经末梢所引起的疼痛,常用于牙痛、烫伤、急性损伤早期。

3、控制炎症扩散

冷疗可使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局部血流减慢,降低了细胞的活力和代谢,同时也降低了细菌的活力,常用于炎症的早期。

4、降低体温

当冷直接与皮肤接触时,通过物理作用,可将体内的热传导散发于体外,从而降低体温,常用于高热和中暑的病人。此外对于脑外伤、脑缺氧的患者,可利用局部或全身降温,减少脑细胞需氧量,有利于脑细胞的康复。

(二)禁忌

1、血液循环障碍

大面积组织受损、全身微循环障碍、休克、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水肿等,用冷使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影响细胞间液的吸收。

2、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性病灶:用冷可使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炎症的吸收

3、组织损伤、破裂:冷疗降低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损伤,影响伤口愈合

4、对冷过敏:出现红斑、荨麻疹、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

5、冷疗的禁忌部位

①枕后、耳廓、阴囊处:由于皮肤薄,血液循环量少,容易引起冻伤

②心前区:以防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心室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

③腹部:以防出现腹泻

④足底: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6、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慎用

(三)方法(局部冷疗法 + 全身冷疗法)

1、冰袋、冰囊(ice bags)的使用

【目的】降温、止血、镇痛、消炎、局部消肿

【用物】冰袋(冰囊)、布套、毛巾、冰块、木槌、帆布袋、脸盆

【步骤】

(1)查对医嘱,备齐用物

①备冰:将冰块装入帆布袋,木槌敲碎成小块,放入盆中用水冲去棱角,以免冰块棱角损坏冰袋(冰囊)而发生漏水以及引起患者不适

②装袋:将冰块装入冰袋(冰囊)内1/2-2/3满,便于冰袋与皮肤接触

③驱气:排除袋内空气,夹紧袋口,空气可加速冰的融化

④检查:擦干冰袋(冰囊)表面的水,倒提检查有无破损、漏水

⑤加套:将冰袋装入布套,避免冰袋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也可吸收冷凝水气

(2)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向病人解释用冷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的合作(3)将冰袋(冰囊)置于所需部位:高热降温时,冰袋置于前额、头顶,冰囊置于体表大血管流经处,如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扁桃体摘除术后为预防出血,可将冰囊置于颈前颌下。前额、鼻部冰敷时,为减轻冰袋、囊对患部的压力,在输液架上系一绳,将冰袋、囊吊起,其高度以冰袋、囊底部能接触到患处为宜。放置时间不超过30min。

(4)用后,将冰水倒空,倒挂冰袋晾干,吹气后夹紧袋口(以防两层橡胶粘连),放于通风阴凉处,袋套清洗,晾干备用。

【注意事项】

①随时注意观察、检查冰袋(冰囊)有无漏水,及时更换融化的冰块,保持布袋干燥

②注意观察用冷局部的皮肤变化,若出现局部皮肤苍白、青紫或有麻木感时,应立即停止

③使用时间不超过30min

④如为降温,冰袋使用后30min需测体温,体温降至39℃以下应取下冰袋,并记录

2、冰帽、冰槽(ice caps)的使用

【目的】头部降温,预防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性【用物】冰槽(冰帽)、冰块、帆布袋、木槌、脸盆、海绵、棉球、水桶、肛表、凡士林纱布【步骤】

①核对、解释

②备冰,同冰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