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比阅读带答案
《庄子—五石之瓠》和《庄子—秋水》文言文比较阅读
《庄子—五石之瓠》和《庄子—秋水》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文本二:子独不闻夫坎井①之蛙乎?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还虷、蟹与科斗③”,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④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之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之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坎井:浅井。
①甃(zhòu):用砖砌成的井壁。
①科斗:蝌蚪。
①跨跱:盘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B.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C.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D.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思想C.莫吾能若.也若:像D.而水弗为之加.益加:更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战国人,道教学派代表人物,其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7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一】【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①惠子相梁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非梧桐不止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翻译句子。
(3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第一则中哪两个字能够表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2分)4.第二则故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4分)参考答案:(1)做宰相(2)国都(3)栖息(4)怎么,哪里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的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分)3.恐搜(2分)4.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思想。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完整版)庄子二则对比阅读
片段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任①公子为大钩巨缁②,五十犗③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④而钓,期年⑤不得。
已而⑥大食之,牵巨钩没而下,扬而奋鬐⑦,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⑧鬼神,惮赫⑨千里。
任公子得若⑩,离而腊之⑪,自制河以东,苍梧以,莫不厌⑫若者。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⑬,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⑭,趣灌渎⑮,守鲵鲋⑯,其于得大难矣。
【注】①任:诸侯国名。
下文的“会稽”“苍梧”是山名,“制河”是河名。
②缁(zī):黑色丝绳。
③犗(jiè):阉割过的牛,指肥壮的牛。
④旦旦:天天。
⑤期年:一整年。
⑥已而:不久,后来。
⑦鬐(qí):鳍。
⑧侔(móu):相同、等同。
⑨惮赫:威震。
⑩这。
⑪离而腊(xī)之:把它切成小块做成腊肉。
离,分、切开。
腊,做成腊肉。
⑫厌:同“魇”,吃饱。
下文的“趣”同“趋”,疾走。
⑬辁(quán)才讽说之徒:才学浅薄、喜好评议的人。
⑭揭竿累:举着钓竿钓线。
揭,提、举。
累,这里指钓线。
⑮灌渎:山沟小渠。
⑯鲵鲋(nífù):鲇、鲫,泛指小。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2分)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海运则将徙.于南③任公子为.大钩巨缁④皆.惊而相告也)答案10:①.悬挂②.迁移③.做(制作)④.全,都11①鹏:外力②钓大鱼③人要有大志向,并持之以恒(或有舍才有得)12 写法:相同之处: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不同之处:甲文夹叙夹议(寓言说理、借事说理);乙文运用对比手法(任公子用大渔具鱼饵在大海钓到大鱼,)辁(quán)才讽说之徒用小竿小线在小沟渠很难钓到大鱼。
《庄子至乐》与苏轼《超然台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庄子•至乐》与苏轼《超然台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甲】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不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节选自《庄子・至乐》)【乙】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举,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B1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更如丰发之白煮旦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道孙,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渝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于电,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秫(shu):黏高粱,可以做烧酒。
有的地区就指高粱。
②渝(yuδ):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C.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D.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天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庄子·秋水》《庄子·徐无鬼》比较阅读答案
《庄子·秋水》《庄子·徐无鬼》比较阅读答案《庄子·秋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庄子· 徐无鬼》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原文【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 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注释】(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
(4)奚:何,什么。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1)秋水时至 (时: ) (2)河伯始旋其面目(旋: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 ) (4)小童辞(辞: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此之谓失其本心若知大隗之所存乎B .顺流而东行向为身死而不受C.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害真不知马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是焉《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题目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五年中考对比阅读汇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一种白色小鱼)出游从容,是(这)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怎么)知鱼之(助词,的)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固然)不知子矣;子固(本来)非鱼也,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不知鱼之乐,全(完全、完备)矣,庄子曰:请循(追溯)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代词,代鱼的快乐)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停顿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问答1.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
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辩论小剧场,注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悠然自得、愉悦【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刁难、咄咄逼人【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问、针锋相对、从容不迫【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胜券在握的得意【庄子】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镇定、从容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从容出游”感到快乐,所以觉得自己所见到的“出游从容”的鱼也是快乐的。
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移情于物)4.通过这次小辩论,你认为庄子和惠子在性格思想上和对事物的认识上有何差异?惠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注重逻辑(理性思维),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庄子》(含答案)
《庄子》(含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
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庄子》(含)
《庄子》(含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假的寄寓于别人他物的语言。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防止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守信于人,一定“藉外论之”(《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辈、尊者、名人的语言,为使自己的道理为别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辈、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没心、自然表露之语言,这类语言层出无量,涣散流衍地把道理流传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久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多数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很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骨干。
大批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诞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涣散断续,变化无量,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批寓言、重言铺张衬着,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不是作品的要旨,不过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衬托、衬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贤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构造线索上的模糊秘密 ?其实不意味着文章构造缺少内在联系,而是深沉的思想和浓烈的感情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络在一同,融为一个有机体。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地。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而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
内篇中的其余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要旨的统率之下,以各种各种的寓言,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现,最后完整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怀诗般的寓言作结。
《庄子》内篇,能够说是真理抒怀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单因为寓言数目多,全书忧如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组成了奇异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4组(含答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第一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施多方①,其书五车,其道舛驳②,其言也不中③。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④人之心,易⑤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辨者之囿⑥也。
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⑦。
此其柢⑧也。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
南方有倚人⑨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
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
以反人为实⑩,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
(注)①多方:知识渊博。
②舛(chuǎn)驳:错乱驳杂。
③中:得当、恰当。
④饰:这里有蒙蔽之意。
⑤易:改变,更换。
⑥囿:局限。
⑦为怪:制造奇谈怪论。
⑧柢:根本。
⑨倚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⑩以反人为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真实的。
不适:不合。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是鱼之乐也是谓大同B.安知鱼之乐如鸣珮环,心乐之C.请循其本本末倒置D.说而不休,多而无已大势已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老子》和庄子《秋水》比较阅读
《老子》和庄子《秋水》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
①涘:岸。
①河伯:河神。
①若:海神的名字。
①虚:同“墟”。
①尾闾:泄海水之所。
《出师表》《庄子·惠子相梁》比较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庄子·惠子相梁》比较阅读及答案《出师表》《庄子·惠子相梁》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甲乙两则古文,然后做题。
(共12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大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惠子相梁》)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⑴ 苟全性命于乱世()⑵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⑶ 或谓惠子曰()⑷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19.用现代汉语写出了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⑵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0.甲段文字中有一句话与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请找出这句话写在下面,并谈谈乙段文字表达了庄子什么思想感情、(2分)21.乙段文字中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2分)参考答案:18.(1)苟:苟且(2)尔:那,那时(3)或:有人(4)国:国都(答对一个给1分;共4分)19.(1)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如醴的泉水不喝。
(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共4分)20.不求闻达于诸侯;(1分)淡薄功名利禄(1分)21.庄子采用寓言故事的方式,委婉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反击了惠子的无端猜忌;运用比喻,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比作腐鼠,表现了自己的高洁。
《庄子》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
《庄子》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庄子》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面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川灌河河:这里指黄河。
B.河伯欣然自喜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端:端来。
D.闻道百闻:听说,知道。
2.对下面画线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之:她,指淑女。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辩牛马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我之谓也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少仲尼之闻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大方之家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对比阅读训练
《庄子二则》对比阅读【练习一】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①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③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注释)①境内:楚国的国事。
②笥:装经籍、史书的箱子。
③往:回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庄子持竿不顾.()(3)宁生而曳.尾涂中()(4)吾将曳尾于涂.中()2.用“/”标出下面合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吾闻楚有神龟3.翻译下列句子。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4.庄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两位大夫的?5.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6.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派回头看拖着泥,泥巴2.吾闻/楚有神龟3.(1)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
(2)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4.他以楚国神龟的例子作比,形象地说明自己不愿入世的思想,很有说服力。
5.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
6.示例一:我赞同。
官场危险又黑暗,且常身不由己,倒不如自己不问世事,做闲云野鹤更逍遥自在。
示例二:我不赞同。
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只顾自己快乐、自在地生活,那社会还怎么发展呢?我觉得有才华的人,就应该积极人世,做一个好官,为百姓谋福利,推动社会的进步才对。
【参考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
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说:“(楚王)愿用国内政事劳累您! ”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
楚王用巾饰覆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而为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 ”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
第21课《_庄子_二则:北冥有鱼》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北冥有鱼》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训练平台(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16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乙】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2)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3)委.政卿大夫 委: (4)奋兵.而出 兵: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译文:3、【甲】【乙】两文中描写了鹏和大鸟的形象,【甲】文中鹏具有 的特点;【乙】文中大鸟具有 的特点。
(4分)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鸟”,庄子眼中的“鹏”和淳于髡说的“大鸟”,各自寄托着他们怎样的想法?(4分)【参考示例】1、①盘旋而上②山野中的雾气③委托④军队2、①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②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比较阅读(一)(2023春·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技要求回答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
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①[鹓雏(yuān chù)]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②[醴(1ì)泉]甘美的泉水。
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A.仰而视之曰:“吓.!”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B.安知鱼之.乐庄子往见之.C.非练实不食.一食.或尽粟一石D.惠子相.梁似与游者相.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3.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B.乙文中,庄子面对惠子的猜忌,主动与惠子见面,可见他勇敢机智;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可见他淡泊名利、志向高洁。
C.甲文虽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乙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庄于秋水和庄子徐无鬼文言文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庄于秋水和庄子徐无鬼文言文比拟阅读习题及答案【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假设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假设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④。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同“途”,路。
④辞:谢绝。
⑤奚:何,什么。
(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假设而叹曰(2)假设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1)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1、(1)按时(2)穷尽,尽(3)拜见,拜访(4)正好,恰好2、D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缺乏。
(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例如: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树:种植、培育。
实:结的葫芦。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举:拿起来。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③.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④。
”
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wèi):因为。
掊(pǒu):砸破。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⑤.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固:实在,确实。
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浮。
澼(pì):在水中漂洗。
絖(kuàng):丝絮。
方:药方。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鬻(yù):卖,出售。
说(shuì):劝说,游说。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⑥.能不龟手,一也。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jiàng):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
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⑦也夫!”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
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选自《庄子•逍遥游》)【注】①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
②瓠落:很大的样子。
③无所容:指瓢太大而无处可容。
④非不呺(xiāo)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
呺然,虚大而无用。
掊,击碎。
⑤世世以洴澼(piánpì)(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洴澼,漂洗。
,絮、丝绵。
⑥裂地而封之:(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
⑦蓬之心:蓬草的心狭窄而弯曲,比喻心如茅草那样堵塞不通。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树.之成而实
五石
树:种,种植
②夫子固.拙于用
大矣
固:实在
修饰)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乙】
平原君欲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辞让(推辞、谦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于是就)置酒。
酒酣,起前,以(用)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认为,可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表转折)无所取也。
即如果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遂(于是,就)辞平原君而
去,终身不复(再)见。
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一次次推辞
谦让,最后还是不肯接受。
平原君就摆酒宴请他。
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来走上前,用金
子为鲁仲连祝寿。
鲁仲连笑着说:“对天下有品
德学识的人来说,看重的是为别人排除忧患、消
解困难、解开纷乱的事情,却不索取什么。
如果
有索取的东西,就是商人了。
仲连不愿意做这样
的事。
”于是,他就辞别平原君离开了,一生不
再来拜见平原君。
(选自《史记》)(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或.谓惠子曰有人②非梧桐不止.栖息③是.商贾之人也这④递辞平原君而去.离开(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B.C.
D.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②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4)回答下面问题。
①【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②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