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两首古诗,做到声音与意义相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浥、曛、知己、故人等)和诗的字面意思。
2.※初步学会鉴赏两首古诗;较深入地感受两首诗的诗情。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前置学习单。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诗歌,先读准字音,再读准停顿、节奏,然后尝试读出诗中各句不同的情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尝试依据诗中的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词语),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保留诗意(自己出口说一次)。
曛: 浥: 知己: 故人: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别董大(唐)高适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4.完成摘录笔记(生字每个四遍,前两个注音,注意“雁”字的写法;诗句一遍)。
5.读一读下面关于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①高适,字达夫,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高适年少有才,2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不得已流浪各地,一度生活艰难,本诗即作此流浪时期,那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高适以“别董大”为题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一首。
董大:董庭兰,当时的宫廷音乐圣手,擅长七弦琴。
那时宫廷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种古乐的人不多,所以才子董大流落到了边塞。
②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是一位艺术全才,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
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
友人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过阳关,将近6000里路程,其间多是荒凉的戈壁沙漠。
唐人多在渭城送别从长安往西去的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课前一起来玩一玩背诗游戏,这些诗都和什么有关?背诗的规则是:我出示题目,你背诗文,并说一说是谁送别谁?以什么方式送别?二、知诗人2. 今天继续学习和送别有关的诗文——(指板书,生读:《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
(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
指名读。
2、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
)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8分钟>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小学语文12册7单元《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北师大版第12 册第7 单元第 2 课 2 课时课题古诗二首课型古诗教学设计者所在学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写“雁”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学前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学生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流程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谈话引入直奔重点(约3分钟)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认真聆听齐读课题自读古诗,注意“曛”的读音学生回答齐读古诗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回顾古诗学习方法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重点词语学生回答,在教师点拨下进行矫正。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古诗大意,说给同桌听。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别董大》教案设计《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董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3、齐读全诗(二)知诗人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别董大》的作者是xx时期著名的xx诗人。
(三)解诗题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
(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
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个人学习:(1)读全诗(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重点指导:千里黄云白日曛:(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
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别董大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给予表扬和鼓励。
4.学生互相交换检查作业,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肯定。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4.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经验,但个别学生仍较依赖他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5.学生对于友情、团结等价值观有初步的认识,但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和内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3.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吟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4.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讨论,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表达的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学生针对课堂所学,讨论如何将诗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与朋友道别时使用诗句。
4.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填空、翻译、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生词和诗歌理解。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自学与合作: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完整版)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别董大等2首古诗教案
《别董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
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准备】以卡书写辅助教学的其余几首古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照例进行班级的课前热身操——古诗词推介会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
(板书:别)从这这首词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
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
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
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
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董、曛”等7个生字,会写“董、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送别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送别的感受。
2.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古诗(1)逐首讲解古诗的意思。
(2)分析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5.书写指导(1)观察“董、雁”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图片或视频导入让学生对送别有了直观的感受,但在体会送别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董、曛”等7个生字,会写“董、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送别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送别的感受。
2.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古诗(1)逐首讲解古诗的意思。
(2)分析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同学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同学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
(板书:图语情)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
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3.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4.学习“渭、浥、君、舍、朝”五个生字,板书多音字“舍”。
5.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6.指名读,更正读音。
7.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大家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但更要读出感情,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
同学们怎样做才能理解诗意呢?(参考课下注释)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步骤:抓字眼,明诗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导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师:而xx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
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xx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
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别董大》教学设计6篇
《别董大》教学设计6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预备: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闻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学问的热忱和欲望,到达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
进而引出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争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白,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风格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解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消失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a:眼前消失一幅荒芜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消失一幅凄凉的画面。
……依据问题的争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学生a:他的心情是苦痛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悲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争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学生a:诗人是昂扬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局部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风格呢?a、消沉b、苍凉c、沉郁诗中的后半局部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a、昂扬b、豪迈c、乐观让学生争论: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呢?请同学们兴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
让学生用各种敏捷的方式制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
(可采纳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
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
【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3)感情诵读:把你的理解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
【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
】(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
b、生讲解: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预设:这首诗,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种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这
种感觉。
(4)感情诵读:谁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指名读。
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
】(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样呢?
【补充资料: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那里十分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
师:此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愁别绪,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担忧,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
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此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
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4、看板书总结: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来,同学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
(齐)
5、背诵: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
四、拓展延伸:
1、送别是诗,送别是画,送别是歌,送别更是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流传、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关于“送别”的古诗,你积累了哪些?背给大家听。
(指名,可以背其中的两句)
【学生背诵:①《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让我们珍惜每天平静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温馨的亲情、珍惜亲密无间的友
情吧!
【板书】: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唐)王维
景: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凄凉)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劝慰与激励情:不舍与担忧
高适(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20虽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在47岁时写下《别董大》,49岁时才科考成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他幼年丧父,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练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是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全才。
出身官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
他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
可是不久被贬官外放。
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
冷,政治上深感无望,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
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哀怨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