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 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 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
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寻伴夜游 写景 月色 ——积水空明竹柏—— 藻、荇交横 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失意苦闷乐观豁达
问题一: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念/无 与 乐 者 (2)相 与/步 于 中 庭
(3)盖/竹 柏 影 也 (4)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问题二:二读,明晓内容,理解文义。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
2.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两人是好友知音,志趣相投;两人此时都被贬,遭遇类似,因而可以说有许多共同语言。
问题三:三读,欣赏闲景,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皎洁、清澈透明、空灵、洁净的月夜图,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2.作者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1)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澈空灵的透明世界。
3.“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面对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短文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点明作者:身为闲官的事实,是作者的自嘲。
(2)表达作者安闲自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