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题
17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或札记
一、 导入: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板书设计:
三、朗读课文,纠正
四、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五、 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X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
2、领会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运算机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形导入课文。
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伙儿观赏。
导语:人们常讲:〝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伙儿的笔下也毫不逊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观赏一下散文大伙儿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现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咨询那么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现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
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个不朗读——学生评讲——再听范读——一起朗读〕四、读明白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明白得,有疑咨询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伙儿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观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情况,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多媒体展现〝赏月图〞〕3、这一句要紧写了哪些景物?4、这些景物差不多上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成效一样吗?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闲逛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扫瞄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现在心境的一个字。
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什么缘故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如此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潇洒、安闲,可见其是一个如何样的人?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叹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一、课文悟读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探究学习: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
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1)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专门的心境。
课前预备:收集苏轼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内容。
收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课堂学习:第一块:音乐导入,引导"咏月〃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展现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
启发联想:月亮,以其明亮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和词人的遐想啊,请同学们打开经历的大门,走入月光下,一起来吟咏"写月〃的诗句。
学生吟咏课前预备好的诗词。
2总结:一缕月光能抒发人的情怀,或壮烈或缠绵。
当人有心事时,把心托给明月,何尝不是人一辈子一种乐趣呢,下面我们起来品味木代大学咨询豕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早。
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把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明白课文。
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预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提咨询:作者写此文时心情如何样?从哪些诗句中能够看出。
独立摸索,交流。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心情。
第三块:品味赏析,深入明白得教学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骤1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确实是苏东坡,人一辈子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专门理性,透露出他胸襟的旷达与磊落,咨询:文中哪一句描写最能表达这一心境?独立摸索,回答:”庭下 ....... 交横,盖竹柏影也。
〃2引导联想:这短短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散文的笔调描画出这月下美景。
学生书面描画,交流,评点。
3品味赏析:讲讲这月下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如何传神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7)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7)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明白得与翻译。
2.观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伙儿"之列。
苏轼有许多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样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欢乐和闲适。
看起来是单纯写景,实那么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成效〔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
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专门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咨询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表达在哪里?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水→水草→影※作者眼中的月色是如何样的月色?--观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空灵、清丽、淡雅、明亮的月色4.其间有如何的情感变化起伏?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脱口而出中的兴奋〕-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欢乐〕-相与步〔平和镇定〕5、如何明白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17课《记承天寺夜游》姓名________书写评价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1》【目标定向】1.能够默写出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够翻译全文。
3.掌握虚词“但、耳、遂”等词的用法。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
其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熟读文章,梳理文意1.正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概括段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巩固训练】一、根据文章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何夜无月??。
二、解释字词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特殊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字的古今意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今:闲人古:今: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苏教版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朗读,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苏轼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字子赡、号东坡居士。
我国民间所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就是: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苏轼少年时便显露出了超人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父母都是为人正直,使他养成了心胸坦荡的性格。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苏轼是朝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2、给下列生字注音遂()寝()荇()竹柏()3、解释加点词语。
欣然..起行 ( ) 遂.至承天寺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相与..步与中庭 ( )4、.疏通文意。
在组长带领下解决翻译课文。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一人一句翻译课文;组长负责记出翻译时遇到的疑难,准备展示。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关键词,品修辞)明确: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品意境)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三、展示反馈1.交流以上5个问题;解决合作后仍没有解决的疑难。
2.朗读课文,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
案苏教版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
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 ,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 (人名)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 乌台
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存文言实词、虚词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2、背诵默写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确实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
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监狱里呆了130天,差点丢了性命。
之后,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了黄州。
他不明白,现在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美对话。
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到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如何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漂亮,气概不凡;他的词境域高远,开启宋词豪爽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专门大,而且以气概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专门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差不多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闻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刻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确实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精妙的描画,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分析课文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二读通顺流畅。
八年级语文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示例二:以苏轼为楷模,豁达洒脱一点。给心情涂上颜色,让生命多一份憧憬,少一份惆怅;让困难当作一次人生的障碍,突破障碍越多,人生便越有价值。给心情涂上颜色,充满七彩的喜怒哀乐,不要让心情停留在一个空间,要浸泡在柔婉的音乐里,让柔软的春风吹过,引领我们的心情跨过生命永恒的国度。
示例三: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四.积累写月的诗句,不少于五句。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唐·李白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苏轼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1.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一课时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1.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
能力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态度情感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镇定心态。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画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明白得〝闲人〞的含义。
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作者简介朗读感知研读赏析〔课件出示:幻灯片1,同时点击超链接播放«但愿人长久»〕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在生抢答的过程中课件出示:幻灯片2与3〕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你们听听老师给大伙儿播放的这首唱歌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幻灯片4〕这首歌的歌词就出自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将是我们下学期学习的内容,但老师期望你们在喜爱并学唱这首歌的同时能提早学明白这首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观赏在咏月诗文中独树一帜的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从而感受苏轼笔下专门的月夜之美。
〔课件出示:幻灯片5〕让我们先来认识苏轼其人。
〔课件出示:幻灯片6〕关于作者你们明白有关他的哪些文学常识?〔在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幻灯片7,接着出示幻灯片8、9〕1.指导朗读①、教师范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
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 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 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
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寻伴夜游 写景 月色 ——积水空明竹柏—— 藻、荇交横 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失意苦闷乐观豁达
问题一: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念/无 与 乐 者 (2)相 与/步 于 中 庭
(3)盖/竹 柏 影 也 (4)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问题二:二读,明晓内容,理解文义。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
2.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两人是好友知音,志趣相投;两人此时都被贬,遭遇类似,因而可以说有许多共同语言。
问题三:三读,欣赏闲景,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皎洁、清澈透明、空灵、洁净的月夜图,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2.作者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1)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澈空灵的透明世界。
3.“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面对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短文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
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
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点明作者:身为闲官的事实,是作者的自嘲。
(2)表达作者安闲自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