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商业秘密案例
![商业秘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73f8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3.png)
商业秘密案例案例名称:XYZ公司商业秘密泄露案案情概述:XYZ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公司,拥有众多独有的商业秘密,如技术专利、研发成果和市场营销策略等。
然而,该公司面临一桩商业秘密泄露事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这起案件的详细调查和审判情况。
事件时间线:2005年3月:XYZ公司设法开发出一种高效的石油勘探技术,命名为“快速地质勘探(RGT)”。
这项技术利用地质数据和数学模型,能够快速评估潜在油田的存在和潜力。
2007年8月:XYZ公司申请了RGT技术的专利,并深入研究该领域的市场潜力。
该技术已经在公司内部进行试验和验证,并在一些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功。
2008年10月:XYZ公司与国内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以下称“合作公司”)签订了一份保密协议,在其油田勘探项目中使用RGT技术。
根据协议,合作公司同意不将任何与该技术相关的信息透露给其他任何第三方。
2009年1月:XYZ公司为合作公司的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培训,并共享了RGT技术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2009年5月:合作公司将自己使用RGT技术后取得的巨大成功公之于众,宣称该技术是其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关键因素。
2009年6月:XYZ公司发现合作公司的研发人员,包括若干高层职员,在油田勘探会议上明确透露了RGT技术的详细原理和操作方法。
这些信息恰好与XYZ公司的商业秘密完全吻合。
调查和起诉:XYZ公司立即展开内部调查,并聘请了一家专业的调查机构。
经过调查,公司确认了合作公司泄露了其商业秘密,并以此获得了巨额利润。
2010年2月:XYZ公司向当地法院提起侵权诉讼,指控合作公司违反了保密协议,并将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
诉讼中,XYZ公司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保密协议、项目数据、开发历程等。
2011年7月:法庭立案并进行了证人传唤和听证会。
证人包括XYZ公司的员工和合作公司的前员工,法庭还聆听了双方律师的陈述和辩护意见。
2012年3月:法庭判决合作公司违反了保密协议,并将XYZ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
窃取商业机密案例
![窃取商业机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14680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d.png)
窃取商业机密案例事件背景:2008年,国内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公司克雷欧汽车公司(以下简称克雷欧公司)在研发一种全新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该系统具有高度集成化、高效能、低能耗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有望引领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克雷欧公司组建了一支由资深工程师、技术专家和市场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并拨款数亿元用于该项目的研发。
为确保商业机密绝对保密,克雷欧公司在项目初始阶段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安装监控设备、设立访客登记制度以及定期对员工进行保密课程培训。
事件经过:2008年,克雷欧公司的竞争对手之一,华特逊汽车公司(以下简称华特逊公司)意识到了克雷欧公司所研发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价值,并决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相关商业机密。
为此,华特逊公司删除了一名克雷欧公司前员工在克雷欧公司内部的所有个人信息,掌握了该员工的姓名、任职时间、负责的研发项目等重要信息。
华特逊公司安排了一位特工,对该前员工展开长时间的跟踪和监视,并在该前员工离职后与其取得联系。
在半年时间的交往中,这位特工以高薪、高职位为诱饵,成功煽动该前员工出卖了克雷欧公司的商业机密。
具体而言,该前员工将设计图纸、技术参数、市场研究报告等相关机密信息交给了特工,而特工则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了华特逊公司。
2010年,克雷欧公司研发项目进入关键阶段,准备正式推出其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然而,华特逊公司却在同一时间推出了一款与克雷欧公司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极为相似的产品,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反响。
克雷欧公司颇感诧异,立即展开内部调查,揭露了华特逊公司窃取商业机密的行为。
法律诉讼:克雷欧公司针对华特逊公司的窃取商业机密行为,于2010年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克雷欧公司指控华特逊公司窃取了其商业机密,并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及商业竞争法等法律法规。
法院受理了此案,并启动了相关程序。
在审理过程中,克雷欧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证明华特逊公司及其特工存在窃取商业机密的行为。
商业秘密泄露案例解读
![商业秘密泄露案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f45e34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f.png)
商业秘密泄露案例解读由于商业秘密的特殊性,泄露商业秘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誉风险。
本文将介绍几个商业秘密泄露的真实案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案例一:C公司的技术方案泄露C公司是一家拥有先进技术方案的创新企业,主要从事研发和生产。
某一天,C公司发现他们的技术方案被竞争对手G公司利用,其新产品与C公司的技术方案几乎一模一样。
原因分析:C公司的技术方案泄露可能是由于内部员工在离职后将商业秘密带走,或者是某个外部渗透者获取了C公司的机密信息。
另外,C公司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的措施可能不够完善,使得竞争对手得以获取这些机密信息。
应对措施:C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意识培训,并在员工离职前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将机密信息带走。
此外,加强内部网络安全措施,控制对商业秘密的访问权限,限制敏感信息的传输和存储。
案例二:X公司的客户数据泄露X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其核心业务是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
然而,有一天,X公司发现其大量客户数据被黑客入侵者窃取,并在黑市上贩卖。
原因分析:X公司的客户数据泄露可能是由于网络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或者内部员工恶意泄露。
这些数据被黑客获取后,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甚至金钱损失。
应对措施:X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及时修复发现的漏洞。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与识别威胁的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内部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和监控机制。
案例三:Z公司的商业计划被曝光Z公司是一家新兴的初创企业,他们的商业计划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不久前,Z公司的商业计划被竞争对手泄露出去,导致Z公司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原因分析:Z公司的商业计划泄露可能是由于某个内部人员不慎将商业计划外传,或者是网络攻击者入侵了公司的服务器。
此外,Z公司在控制商业计划的分发和共享方面可能存在漏洞。
应对措施:Z公司应强化对商业计划的保密措施,限制对商业计划的访问和传播,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签署保密协议。
商业秘密保护案例
![商业秘密保护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3f15b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7.png)
商业秘密保护案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护商业秘密显得尤为重要。
一旦商业秘密泄露,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商誉风险。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商业秘密保护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苹果公司与三星公司专利侵权案。
在2011年,苹果公司起诉三星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和专利权,主要涉及到智能手机的设计和技术。
苹果公司认为,三星公司通过窃取其商业机密和专利技术,生产出了类似苹果产品的手机,并销售给消费者。
在经过多年的诉讼后,法院最终裁定三星公司侵犯了苹果公司的商业秘密和专利权,判决三星公司赔偿数十亿美元的赔偿金。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商业秘密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案例二,谷歌公司与前员工商业秘密泄露案。
在2017年,谷歌公司起诉前员工安东尼·莱温(Anthony Levandowski)涉嫌窃取商业机密,并将其带到了竞争对手Waymo(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部门)的案件。
谷歌公司指控莱温在离职前窃取了大量机密文件,包括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商业秘密,并将这些机密文件带到了Waymo公司。
经过调查和诉讼,法院最终裁定莱温侵犯了谷歌公司的商业秘密,并判决赔偿数千万美元的赔偿金。
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和监管,防止员工窃取商业机密,对企业造成损失。
案例三,中国某知名食品企业商业秘密泄露案。
某知名食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因为未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导致研发的新产品配方被竞争对手窃取。
竞争对手利用这一商业秘密,迅速复制了该知名食品企业的新产品,并以更低的价格推向市场,严重影响了该知名食品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
在这起案件中,该知名食品企业损失惨重,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而且还面临着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
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了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商誉风险。
商业秘密案例
![商业秘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2e879976eeaeaad0f33018.png)
1.原告日本恒山装饰品株氏会社就是1991年成立得专门从事邮寄装饰品得公司,主要销售得产品包括进口书法、绘画、大理石美术雕刻品等。
被告富石川从公司成立时起就受雇于原告,雇佣期限为5年。
1993年富石川成为公司得经理。
雇佣合同期满后,被告未续期,而就是另行组建了一个与原告竞争得公司。
被告在雇佣关系存续得最后阶段,利用其身份从公司窃取了邮购者名单。
此后,被告多次发函推销与原告相同得产品,但服务极差,很多顾客寄出现金后不能及时收到货。
顾客由于只熟悉原告公司,很多人误认为被告发出得订单就是原告公司新得形式得订单。
被告使用客户名单得直接结果,使原告公司失去了大量得客户,产品销量锐减,造成了直接得经济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原告公司得商业信誉。
法庭审理认为,原告公司得邮购者名单构成商业秘密。
原告得商品就是具有一定欣赏品位得家庭装饰品,特殊得购买方式要求公司保持稳定得销售群体,邮购者名单就是原告公司业务命脉之所在。
为提高销售效率。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并形成了两级产品销售网络。
同时,公司对数万张客户卡片进行了保密性处理。
被告得行为完全属于侵权。
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损失500万日元。
案例二:镉镍电池制造技术就是原告十八所于1965年研究开发出得技术成果。
该成果于1992年8月通过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鉴定,该鉴定认为此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80年代以来先进水平,并居国内同类产品得领先地位。
十八所已向国内多家企业有偿转让该技术,每家技术转让费为人民币300万~350万。
被告孙某于1977年至1989年在十八所任镉镍电池课题组长,1990年至1994年7月任氢镍电池课题组长,高级工程师,并多次在镉镍电池、氢镍电池研究中获奖。
1991年,氢镍电池研究课题正式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
十八所为了保护其商业秘密,于1985年制定(85)所字第122号<保密工作暂行规定>,其中保密范围包括镉镍、氢镍电池制造技术。
1991年3月,孙某在十八所制定得“谁主管谁负责,防丢失与泄密”得班组长治安安全工作保证书上签字。
商业秘密法律典型案例(3篇)
![商业秘密法律典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8f2b2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b.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被告: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限公司”)2019年,原告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智能办公助手”的手机应用程序(以下简称“助手”)。
该助手具备智能办公、日程管理、文件共享等功能,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为保护该助手的商业秘密,科技公司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包括对员工进行保密培训、签订保密协议等。
2020年,原告发现被告有限公司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助手功能相似的应用程序,且未经原告许可。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商业秘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1. 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2. 如被告侵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1. 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
法院认为,原告的助手应用程序属于商业秘密,具有保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
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助手功能相似的应用程序,属于侵犯原告商业秘密的行为。
2. 被告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立即删除其产品中涉及原告商业秘密的部分;(2)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研发费用、维权费用等;(3)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道歉,消除影响;(4)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四、案例分析1. 商业秘密的认定本案中,法院认定原告的助手应用程序属于商业秘密,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保密性:原告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包括对员工进行保密培训、签订保密协议等,表明原告对其商业秘密进行了合理的保护。
(2)价值性:助手应用程序具备独特的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办公体验,具有市场价值。
(3)保密性:助手应用程序的技术方案、功能实现等属于不为公众所知的秘密,具有保密性。
2. 侵权行为的认定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助手功能相似的应用程序,属于侵犯原告商业秘密的行为。
具体表现在:(1)被告产品中的功能与原告助手应用程序相似,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2)被告未提供证据证明其产品中的功能与原告助手应用程序存在合理来源;(3)被告在明知原告拥有该商业秘密的情况下,仍实施侵权行为。
2010-2014年企业泄密事件盘点
![2010-2014年企业泄密事件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918b41767f5acfa1c7cd92.png)
企业泄密事件盘点前言根据开放安全基金会表示,迄今为止最严重的10起安全泄露事故中,3起事故发生在今年。
这包括NYC Taxi&Limousine Commission的 1.73亿条记录泄露事故,易趣的1.45亿条记录泄露事故以及韩国信用局的1.04亿条记录泄露事故。
而这还没有算上据称俄罗斯黑客窃取的12亿用户名和密码,或者最近从韩国游戏网站发现被盗的2.2亿条记录。
根据开放安全基金会和Risk Based Security公司表示,2014年正在取代2013年成为泄露数据量最高的一年。
2010-2013企业泄密事件盘点中国企业关注商业机密从2010年轰动全国的“力拓案”开始。
胡士泰等四名被告为了掌握中国钢铁企业对2009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策略,采取利诱及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了中国钢铁企业2009年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多项商业机密,给中国有关钢铁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较大的商业泄密事件达30余起。
其中,东软集团因商业机密外泄,给公司造成4000余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此外,亚马逊、江苏银行、苹果、三星、1号店等泄密案,都让当事企业如芒在背。
1、富士康“内鬼”泄密2010年富士康公司内部员工林某将iPAD2平板电脑后壳的3D数据图泄露,给富士康造成重大损失。
2、中国考研泄题案犯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获刑周文胜、欧阳泽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段宏博(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陈龙(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等人为谋取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之便,从湘潭市教育考试院保密室窃取了考试试卷,并复印转卖。
3、三星电子泄露机密2011年三星电子生活家电部的A某在面临合同届满并难再续约的情况下,将公司的技术开发战略等机密下载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里,企图向中国某家电企业泄密。
4、台企前高管被控向大陆企业“泄密”台湾友达光电前高阶主管连水池、王宜凡,涉嫌受大陆TCL集团面板大厂华星光电年薪百万美金利诱,相继“带枪”投靠,并移转友达光电AMOLED等“敏感科技”。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案例(3篇)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34b80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5.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案例。
二、案例简介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新能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努力,科技公司成功研发了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
然而,在2018年,科技公司发现一项关键技术被泄露,并疑似被竞争对手某新能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公司”)非法使用。
三、纠纷过程1. 发现泄露科技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新能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产品与自身产品存在高度相似之处,且部分关键性能指标甚至超过了科技公司的产品。
经过深入调查,科技公司确认新能源公司使用了其专利技术。
2. 取证科技公司收集了新能源公司使用其专利技术的相关证据,包括产品说明书、技术参数、销售合同等。
3. 协商科技公司首先尝试与新能源公司进行协商,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然而,新能源公司对此置之不理。
4. 法律途径科技公司决定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院判决1. 法院审理法院受理了科技公司的诉讼,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2. 认定侵权法院经审理查明,新能源公司确实使用了科技公司的专利技术,构成侵权。
3. 赔偿损失法院判决新能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科技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0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科技公司通过以下措施成功维护了自身权益:1. 及时取证科技公司发现技术泄露后,立即展开调查,收集了充分证据,为后续诉讼奠定了基础。
2. 法律途径科技公司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3. 证据充分科技公司收集的证据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新能源公司的侵权行为。
4. 专业律师科技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团队,为其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
故意泄露商业秘密案例
![故意泄露商业秘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67789f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4.png)
故意泄露商业秘密案例故意泄露商业秘密案例:我国著名饮料公司拉之源的商业秘密泄露与诉讼2010年3月15日,著名饮料公司拉之源(以下简称“公司”)的商业秘密泄露案在我国某市民法院开庭审理。
该案涉及一名前高级销售经理尹某(化名)故意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给竞争对手,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将详细叙述该案的时间、事件和相关细节,并附上律师的点评。
一、事件起因及涉案时间2010年1月19日,公司内部发现其核心产品的配方方案已经被其竞争对手公司B公司使用并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公司经过调查发现,相关配方方案仅内部极为核心的高级销售经理尹某有权接触和了解。
为了保护自身商业利益,公司决定进行诉讼,并于2010年2月25日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事件的细节与过程1.公司如何发现商业秘密泄露根据调查,公司在开展年度产品战略研讨会时发现其核心产品的主要配方方案泄露。
经过核查,该方案仅由高级销售经理尹某和其他几位核心技术人员知晓。
公司立即采取内部调查措施,最终确认尹某是泄露商业秘密的主要嫌疑人。
2.泄露商业秘密的方式与后续发展经过进一步调查,公司发现尹某利用自己在公司内部的职务和权限,将核心产品配方方案通过邮件发给了竞争对手公司B公司的高管王某(化名)。
根据邮件记录,该泄露行为发生在2009年12月31日。
之后,B公司迅速推出了与公司产品类似的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3.法律诉讼程序的展开公司在确认被泄露商业秘密后,首先与内部法务部门取得联系,对此案进行合法的调查并咨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与程序。
随后,公司聘请了律师事务所,并于2010年2月25日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法庭审理及判决结果在2010年3月15日,该案在某市民法院开庭审理。
公司通过律师提交了相关证据,包括邮件记录、内部调查报告和专利等证据,证明尹某的泄露行为。
B公司的代表指出公司并未直接参与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但承认产品的相似性。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c4be5fd4afe04a1b071de1d.png)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1.客户信息:(2004)杭西刑初字定336号刑事判决书肖某为原告五金矿业公司的业务员。
肖某在工作中多次代表原告与新加坡C公司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包括该客户名称、地址、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
肖某和五金矿业公司订立有《保密合同》。
2000年5月,肖某辞职,先后到被告包装公司和诚裕华公司工作,披露和使用了原告的C公司的客户信息,包装公司向C公司出口重晶石粉10206吨,裕成华公司向C公司出口6492吨。
每吨利润73元。
法院认为C公司客户名单,客户名称、地址属于共有领域,但该客户的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信息属于特定化的客户信息,是需要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才能取得的,因而不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2.采购渠道:56岁的洛佩兹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负责人,人称成本杀手,在他担任通用汽车负责人的3年中,在汽车零件上为通用公司节约了约30亿美元。
1993年3月15日,洛佩兹带领7名助手投奔德国大众公司。
他的跳槽直接威胁通用公司的竞争优势。
克林顿总统甚至命令FBI采用侦查手段干预。
1996年3月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底特律地方法院提交了99页的起诉书。
后双方达成和解,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字符1亿美金的损失赔偿款,并在未来7年内购买通用公司10亿美金汽车零部件,洛佩兹脱离大众公司,在2000年前不得作为雇员或者顾问为大众公司服务。
3.商业策略:2008年1月中旬,被告人胡士泰获悉中钢协当时在南宁召开会议,遂指使被告人葛民强、王勇等人搜集会议信息。
同月17日,葛民强利用力拓公司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邯郸钢铁公司商运科科长申强处获取了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话向胡做了汇报。
同日,王勇等人亦收集到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了胡。
次日,胡士泰向其上级汇报了上述信息。
商业秘密案例
![商业秘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a75765a33687e21af45a95d.png)
商业秘密案例集锦目录如何区分市场信息与商业秘密? (1)一、李宁侵犯商业秘密案 (1)禁业竞止案例 (4)二、上海申拓机器有限公司诉颜某侵犯商业秘密竞业限制纠纷案 (4)三、上海申成环保有限公司诉戚某、上海宇佳化工设备公司侵犯技术秘密案 (5)股权投资中的商业秘密权属认定 (6)四、“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商业秘密案 (6)商业秘密窃取案件 (7)五、杭州鑫富药业商业秘密窃取案件 (7)六、华为公司3名前员工窃取公司商业秘密案 (8)网络披露商业秘密案 (10)七、网上披露技术秘密发泄不满 (10)如何区分市场信息与商业秘密?一、李宁侵犯商业秘密案提示:在经济活动中,公开的市场信息不属于商业秘密。
但企业之间因商洽具体的经营业务而形成的信息,可以成为侵犯商业秘密罪保护的对象。
【案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北京奥尔环境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尔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以及灯光照明设计及工程。
被告人李宁受聘于奥尔公司并担任该公司业务部经理。
2002年四五月间奥尔公司委派被告人李宁以及该公司业务员张杨代表公司与湖南省湘潭市有关部门洽谈城市灯光改造项目,被告人李宁多次向奥尔公司汇报洽谈无结果。
此间,被告人李宁与张杨等人预谋将湖南省湘潭市的相关工程转走。
2002年8月29日,被告人李宁在奥尔公司工作期间,与原奥尔公司工作人员张士亮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天诚鼎力环境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诚鼎力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亦包括园林绿化及灯光照明设计。
同年9月9日,被告人李宁代表"天诚鼎力公司"与湘潭市韶山东路建设指挥部签订了金额为人民币70余万元的照明灯具《供销合同》。
次日,被告人李宁等人又以"天诚鼎力公司"的名义与湘潭市灯饰管理处签订了金额为人民币101万余元的照明灯具《供销合同》。
后被告人李宁等人以"天诚鼎力公司"的名义向湘潭市上述单位提供了价值人民币67万余元的照明灯具并获利,给奥尔公司造成了人民币1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商业秘密泄露案例分析
![商业秘密泄露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eb00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1.png)
商业秘密泄露案例分析商业秘密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拥有的不为人所知的非公开信息,包括技术、专利、经营策略、客户资料等。
商业秘密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商业秘密的泄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企业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商业秘密泄露案例,探讨泄露原因、影响以及相关解决方法。
案例描述:某互联网公司X是一家创新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研发了一项划时代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实现个人数据的高级加密和安全分享。
公司对该技术进行了严格保密,并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将其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不幸的是,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上被泄露,同行企业迅速模仿并提供了类似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立即对此事展开调查。
原因分析:1.内部员工泄露:企业内部员工对商业秘密的了解程度较高,因此有可能是内部员工泄露了核心技术。
这可能是由于个人利益驱使、不满意待遇或者不当竞争等原因导致的。
2.网络攻击:黑客攻击是泄露商业秘密的常见手段之一。
黑客通过网络渗透或者社交工程手法,入侵了公司的服务器,获取了核心技术的相关信息。
3.合作伙伴泄露:公司与其他合作伙伴签署了保密协议,但是未能很好地监管其信息安全措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
影响分析:1.经济损失:技术被泄露后,企业的竞争优势立即丧失,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企业在短时间内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2.声誉损失:泄露商业秘密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客户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可能导致合作伙伴的撤离和投资者的流失。
3.法律风险:商业秘密泄露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如侵犯知识产权、合同违约等,企业需要面临相关的法律诉讼和赔偿。
解决方法:1.加强内部保密措施: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访问权限和监控措施,确保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2.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加密关键数据,建立安全的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防范网络攻击。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ecdbd81c5da50e2534d7f3f.png)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1.客户信息:(2004)杭西刑初字定336号刑事判决书肖某为原告五金矿业公司的业务员。
肖某在工作中多次代表原告与新加坡C公司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包括该客户名称、地址、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
肖某和五金矿业公司订立有《保密合同》。
2000年5月,肖某辞职,先后到被告包装公司和诚裕华公司工作,披露和使用了原告的C公司的客户信息,包装公司向C公司出口重晶石粉10206吨,裕成华公司向C公司出口6492吨。
每吨利润73元。
法院认为C公司客户名单,客户名称、地址属于共有领域,但该客户的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信息属于特定化的客户信息,是需要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才能取得的,因而不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2.采购渠道:56岁的洛佩兹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负责人,人称成本杀手,在他担任通用汽车负责人的3年中,在汽车零件上为通用公司节约了约30亿美元。
1993年3月15日,洛佩兹带领7名助手投奔德国大众公司。
他的跳槽直接威胁通用公司的竞争优势。
克林顿总统甚至命令FBI采用侦查手段干预。
1996年3月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底特律地方法院提交了99页的起诉书。
后双方达成和解,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字符1亿美金的损失赔偿款,并在未来7年内购买通用公司10亿美金汽车零部件,洛佩兹脱离大众公司,在2000年前不得作为雇员或者顾问为大众公司服务。
3.商业策略:2008年1月中旬,被告人胡士泰获悉中钢协当时在南宁召开会议,遂指使被告人葛民强、王勇等人搜集会议信息。
同月17日,葛民强利用力拓公司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邯郸钢铁公司商运科科长申强处获取了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话向胡做了汇报。
同日,王勇等人亦收集到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了胡。
次日,胡士泰向其上级汇报了上述信息。
公司商业秘密泄露案例
![公司商业秘密泄露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e37c8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2.png)
公司商业秘密泄露案例标题:商业秘密泄露案例:XYZ公司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法律纠纷(引言)商业秘密是公司的核心资产之一,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利益至关重要。
然而,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商业秘密泄露事件经常发生。
本文将讲述XYZ公司与竞争对手之间一起商业秘密泄露案例,以及相关法律处理过程和律师的点评。
一、案件描述:1. 2010年-XYZ公司的商业秘密:2010年,XYZ公司开发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技术,使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一种新型电子产品。
这项技术被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商业秘密,XYZ公司通过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了这项技术。
2. 2012年-进入竞争对手手中:2012年,XYZ公司聘请了一位高级工程师James,负责管理该技术的开发和生产。
James签订了保密协议,同意不向任何第三方透露该技术细节或将其复制。
然而,2013年初,James收到了一家名为Competitor Ltd.的竞争对手的聘用邀请,并犹豫地接受了该职位。
与此同时,James携带着XYZ公司的商业机密、技术文件和相关信息加入了Competitor Ltd.。
3. 2013年-商业秘密泄露的发现:XYZ公司在2013年3月注意到其核心技术在市场上迅速流行,并且定价比自己的产品低廉。
XYZ公司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其商业秘密泄露给了竞争对手。
XYZ公司开始展开内部调查,并最终发现了James的叛逃行为以及商业秘密被泄露的证据。
他们在James的办公桌上发现了大量与XYZ 公司的技术相关的文件副本,并与Competitor Ltd.对比后发现高度相似之处。
4. 2013年-报警与起诉:XYZ公司立即报警,并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控告James和Competitor Ltd.商业秘密的盗窃和不正当竞争。
他们提供了所有的证据,包括保密协议、技术文件的相似性等,证明了商业秘密的泄露。
二、法律处理过程:1.法院判决商业秘密泄露:经过审理,法院认定James和Competitor Ltd.存在商业秘密的盗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企业泄密事件盘点
![企业泄密事件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4c4cf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9.png)
企业泄密事件盘点离职员⼯其实⼀直都是企业需要注意的群体,据调查数据显⽰,中国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有60%与⼈才跳槽有关,佰佰安全⽹针对近期华为员⼯泄密事件对近3年的企业泄密事件进⾏了盘点。
离职员⼯其实⼀直都是企业需要注意的群体,据调查数据显⽰,中国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有60%与⼈才跳槽有关,佰佰安全⽹针对近期华为员⼯泄密事件对近3年的企业泄密事件进⾏了盘点。
⼩编带你了解。
1.海尔前⾼管跳槽窃取商业秘密获刑三年2015 年1⽉,针对四名海尔前员⼯的商业窃密案,青岛法院进⾏了⼀案⼆审公开宣判。
2010年5⽉间,海尔前职⼯齐某某违反与公司的保密协议,通过邮件形式,向同⾏业某公司⾮法透露海尔洗⾐机重要⽣产数据,并在当年7⽉辞去海尔职务到该公司就职。
⽽后通过邮件,⼜从张某某、王某、张某三⼈获取海尔洗⾐机⽣产和采购环节重要商业数据。
经评估,齐某某、张某某给海尔集团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2 .44万元和2579 .81万元。
2.原中兴员⼯与合作⽅“私通” 盗取商业机密企业损失百万2015年4⽉消息,秦某原系⼤型国企中兴公司的技术员⼯,负责主流产品IPTV游戏业务开发,跳槽后与企业合作⽅⽥某开设新企业。
为加快⾃⼰公司IPTV游戏平台研发速度,秦某违反与中兴公司签订的保密协议,将中兴公司IPTV游戏平台相关保密⽂档和程序发送给⽥某,⽥某⼜转发给技术⼈员于某等⼈。
⽽后三⼈公司的IPTV游戏平台上线,共造成中兴公司损失⼈民币161.6万元。
3.离职员⼯靠机密图纸组建同类企业牟利300万元2015 年4⽉消息,南京某知名品牌压缩机⽣产公司发⽣机密图纸窃密事件。
因觊觎单位巨⼤的市场利润,原公司销售职员陈某辞职后擅⾃组建同类企业,并伙同保管公司机密图纸的同事李某窃取公司机密图纸。
趁公司进⾏2005版、2011版CAXA图纸加密系统更换交替之际,李某将所有型号压缩机的图纸拷贝⾄其私⼈电脑或将图纸打印出来,并通过QQ传输、U盘传递、临摹画图等⽅式,将公司的压缩机的全部图纸交给陈某。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586a579fc4ffe473268ab56.png)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1.客户信息:(2004)杭西刑初字定336号刑事判决书肖某为原告五金矿业公司的业务员。
肖某在工作中多次代表原告与新加坡C公司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包括该客户名称、地址、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
肖某和五金矿业公司订立有《保密合同》。
2000年5月,肖某辞职,先后到被告包装公司和诚裕华公司工作,披露和使用了原告的C公司的客户信息,包装公司向C公司出口重晶石粉10206吨,裕成华公司向C公司出口6492吨。
每吨利润73元。
法院认为C公司客户名单,客户名称、地址属于共有领域,但该客户的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信息属于特定化的客户信息,是需要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才能取得的,因而不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2.采购渠道:56岁的洛佩兹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负责人,人称成本杀手,在他担任通用汽车负责人的3年中,在汽车零件上为通用公司节约了约30亿美元。
1993年3月15日,洛佩兹带领7名助手投奔德国大众公司。
他的跳槽直接威胁通用公司的竞争优势。
克林顿总统甚至命令FBI采用侦查手段干预。
1996年3月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底特律地方法院提交了99页的起诉书。
后双方达成和解,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字符1亿美金的损失赔偿款,并在未来7年内购买通用公司10亿美金汽车零部件,洛佩兹脱离大众公司,在2000年前不得作为雇员或者顾问为大众公司服务。
3.商业策略:2008年1月中旬,被告人胡士泰获悉中钢协当时在南宁召开会议,遂指使被告人葛民强、王勇等人搜集会议信息。
同月17日,葛民强利用力拓公司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邯郸钢铁公司商运科科长申强处获取了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话向胡做了汇报。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0532a1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5.png)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无明显问题的段落。
1.在2004年的一起刑事案件中,___的业务员___因为泄露客户信息被判刑。
___代表公司与___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时,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及其它详细信息。
___离职后,披露了这些信息并向其他公司推销业务。
法院认为这些客户信息属于商业秘密,___的行为侵犯了原公司的权益。
2.___的采购负责人___因为跳槽到___,引起了通用公司的不满和担忧。
___认为___泄露了采购渠道等商业秘密,向底特律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最终,双方和解,___支付了巨额赔偿并承诺未来购买___的汽车零部件。
3.在2008年,___指使___强、___等人搜集中___南宁会议的商业策略信息。
这些信息被认定为商业秘密,___通过___的优势地位获取了___商运科科长申强处的相关信息,并向___汇报。
___等人也通过电子邮件提供了相关信息。
最终,这些人因为泄露商业秘密被判刑。
4.研发资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也是商业秘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资料,防止泄露。
___和___是银行职员,他们向___出售个人银行信息和征信报告。
___是___贷款审核员,___是___客户经理。
除了他们,还有___员工___和___员工___也向___出售了个人信息。
2012年5月底,一个名为“挨踢客”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要售卖1号店90万会员的信息资料。
这条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快就有人联系到了卖家。
卖家表示,他手里有1号店截至2011年7月90万全字段的用户信息,包括手机、订单金额、地址、邮箱等,价格是500元。
然而,这些信息被用来进行诈骗电话和账户盗窃等违法行为,给部分消费者带来了损失。
浦东警方进行了排摸调查,发现“1号店”网上商城员工与离职、外部人员内外勾结,泄露了部分客户信息。
公安部门控制了11人。
泄露商业秘密罪案例
![泄露商业秘密罪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c3597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7.png)
泄露商业秘密罪案例案例:泄露商业秘密罪-微电子公司之争时间:2009年事件背景:2009年,中国的微电子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大公司为了在市场中立足,纷纷研发新技术,争夺市场份额。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微电子公司A和公司B是业内的两大巨头,分别在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和销售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微电子公司A的研发团队在推出新一代芯片的关键时刻,意外地发现了公司B研发团队的某个成员正在将公司A的商业机密传递给公司B,为公司B研发团队提供了无法估量的竞争优势。
公司A不愿意失去这个市场竞争的优势,于是立即采取行动,以维护自身利益。
事件发展:2009年5月,公司A的高层向所属律师团队咨询情况,并委托律师制定一项策略,以追究公司B及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
律师通过与公司A的具体情况了解和证据的搜集,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步骤。
律师首先向法院申请了紧急禁止令,禁止公司B使用公司A的商业机密,以防止公司B进一步利用这些机密抢占市场份额。
紧急禁止令顺利通过,法院对公司B实施了前述禁止令。
随后,律师在同年6月向有关机关报案,指控公司B的员工某某(化名)构成泄露商业秘密罪。
经过初步调查,公安机关锁定了某某的嫌疑,并在7月将其抓获。
由于涉及商业秘密,该案被列为重大刑事案件,检察院加大了对此案的调查力度。
在8月,某某被正式起诉,指控其违反了《刑法》第219条规定的泄露商业秘密罪。
据律师透露,某某在审讯中对其行为供认不讳,并配合案件审理提供了证据。
2009年12月,该案在法院开庭审理。
律师出示了大量证据,证明某某泄露了公司A的商业机密,并将其交给了公司B,给公司A造成了巨大损失。
与此同时,律师还辩护称,某某的行为是有预谋的,并非偶然事件,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
最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判决某某犯有泄露商业秘密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律师的点评:泄露商业秘密罪是一种盗窃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在该案中,微电子公司A及时发现并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以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企业商业秘密侵犯案例
![企业商业秘密侵犯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44c9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d.png)
企业商业秘密侵犯案例案例名称:企业商业秘密侵犯案例——XX公司与YY公司之争案例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业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在短短几年间,XX公司凭借自身独特的技术和出色的市场运营能力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
然而,与此同时,YY公司创办人张某曾是XX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在2010年离开XX公司,创立了YY 公司,从事类似的电子产品领域。
随后,XX公司陷入一系列商业秘密泄露案件,YY公司涉嫌侵犯了XX公司的商业秘密。
事件一:时间:2012年6月事件细节:XX公司突然发现其最新研发的电子产品原型被YY公司提前推出,并迅速获得了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YY公司的研发团队成员中出现了多名曾在XX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
XX公司通过内部调查发现,这些技术人员将XX公司的商业机密带入了YY公司,并直接应用到新产品开发中。
事件二:时间:2013年3月事件细节:XX公司的高管在某个行业展会上发现,YY公司展示的产品设计、工艺和外观与XX公司的最新产品极为相似,几乎一模一样。
针对此情况,XX公司聘请了专业的律师对YY公司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YY公司的设计师在离开XX公司之前,曾窃取并带走了XX公司的设计文件和相关商业信息。
事件三:时间:2014年9月事件细节:XX公司的销售团队发现,YY公司正在推出一款被称为“神秘”产品的广告,并准备投放市场。
令人震惊的是,产品的功能、配置和执行方式与XX公司内部尚未公开的新产品完全相同。
经过调查,XX公司了解到YY公司挖走了XX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并且该工程师将XX公司尚未公开的产品细节透露给了YY公司。
律师点评:在该案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YY公司涉嫌侵犯了XX公司的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商业秘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根据法律法规,XX公司可以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追究YY公司的侵权行为。
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例
![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12343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例标题: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例:XYZ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崛起与挫折引言:商业秘密是企业最宝贵的财产之一,保护商业秘密是每个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都遭受了商业秘密侵害的困扰。
本文将以XYZ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为例,详细揭示其被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
案例中涉及的事件将包括具体的时间和详细细节,并最后附带律师的专业点评。
第一部分:XYZ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崛起(2005-2009年)2005年,XYZ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主要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
由于公司便宜的劳动力成本和高质量的产品,XYZ公司在国内市场迅速崛起,并开始寻求扩大海外市场。
2006年,XYZ公司决定进军美国市场,并于同年在美国注册了一家子公司,用于销售和分销其产品。
为了在美国市场建立更强大的竞争力,XYZ公司邀请了多名美国本土的工程师和销售经理加入。
这些员工对公司的技术、知识和商业机密具有重要的了解和掌握。
2007年至2009年期间,XYZ公司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产品销量迅速增长。
公司的利润也随之增加,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然而,竞争也逐渐变得激烈,一些竞争对手开始觊觎XYZ公司的商业秘密。
第二部分:商业秘密被侵犯(2010年-2012年)2010年,XYZ公司开始观察到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与自家产品的设计和技术非常相似,这引起了公司高层的警惕。
经过调查,XYZ公司发现有部分前公司员工加入了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并涉嫌泄露了公司的商业秘密。
这些前员工加入竞争对手后,其新公司的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011年,XYZ公司向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指控前员工侵犯了公司的商业秘密,并要求法院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审理过程中,XYZ公司提供了详细的证据,包括技术文件、电子邮件通信和任职合同等,证明了前员工的过失行为。
2012年,法院判决前员工侵犯了XYZ公司的商业秘密。
竞争对手被判支付巨额赔偿金,并被禁止使用公司的商业机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1.客户信息:
(2004)杭西刑初字定336号刑事判决书
肖某为原告五金矿业公司的业务员。
肖某在工作中多次代表原告与新加坡C公司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包括该客户名称、地址、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
肖某和五金矿业公司订立有《保密合同》。
2000年5月,肖某辞职,先后到被告包装公司和诚裕华公司工作,披露和使用了原告的C公司的客户信息,包装公司向C公司出口重晶石粉10206吨,裕成华公司向C公司出口6492吨。
每吨利润73元。
法院认为C公司客户名单,客户名称、地址属于共有领域,但该客户的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信息属于特定化的客户信息,是需要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才能取得的,因而不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2.采购渠道:
56岁的洛佩兹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负责人,人称成本杀手,在他担任通用汽车负责人的3年中,在汽车零件上为通用公司节约了约30亿美元。
1993年3月15日,洛佩兹带领7名助手投奔德国大众公司。
他的跳槽直接威胁通用公司的竞争优势。
克林顿总统甚至命令FBI采用侦查手段干预。
1996年3月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底特律地方法院提交了99页的起诉书。
后双方达成和解,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字符1亿美金的损失赔偿款,并在未来7年内购买通用公司10亿美金汽车零部件,洛佩兹脱离大众公司,在2000年前不得作为雇员或者顾问为大众公司服务。
3.商业策略:
2008年1月中旬,被告人胡士泰获悉中钢协当时在南宁召开会议,遂指使被告人葛民强、王勇等人搜集会议信息。
同月17日,葛民强利用力拓公司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邯郸钢铁公司商运科科长申强处获取了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话向胡做了汇报。
同日,王勇等人亦收集到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了胡。
次日,胡士泰向其上级汇报了上述信息。
同月21日,葛民强又向申强索取了南宁会议纪要。
经鉴定,中钢协南宁会议相关信息属于商业秘密。
4.研发资料:
2001年,面对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不符合公司规定的途径获取了联合梨花公司的有关护发产品的资料。
宝洁公司承认成雇佣一家公司进行商业间谍活动,包括从其他公司的“垃圾堆”里获取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宝洁雇佣的间谍向联合利华的员工谎称自己是市场分析员。
事后,宝洁公司归还了80份文件给联合利华公司,其中包括从“垃圾堆”中获得的信息。
双方随后为解决争端展开谈判。
5.客户资料:
2010年,富士康公司内部传出研发部一名负责人林某将iPad2后壳数据泄密。
报道称,该研发部的负责人用2万元的价格将数据卖了出去,购买人利用这些数据,提前制作出iPad2的保护套到网上叫卖。
深圳市宝安区法院认为,林某违反与公司的保密协议及公司的保密规
定,将其掌握的商业秘密提供给他人使用,被告人肖某、侯某采取利诱的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给富士康造成重大损失,三人均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宝安区法院对被告人肖承松、林克诚、侯鹏娜侵犯富士康集团商业秘密案一审公开宣判,并依法作出相应判决。
6.技术资料:
2007年,一位中国籍研究员A某加盟三星电子公司,任职于三星电子生活家电部。
最近,在与三星的合同期满、难以续约的情况下,40岁的A某向中国一家家电企业应聘了首席技术员的职位。
据检察官称,3月,A某将三星公司今年技术开发战略等机密下载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里,企图向这家中国企业泄密。
4月13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以“窃取企业机密”和“向国外竞争企业提供机密”的嫌疑,刑事拘捕了A某。
7.产品资料:
2010年4月,苹果公司发现了其员工Paul Devine的苹果电脑中收取利益的证据。
进而引起了FBI和IRS的调查。
Devine在联邦法庭承认了他以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换取经济利益的指控。
Devine承认他参与了窃取苹果公司机密信息的计划。
他在2005年到2010年受雇于苹果公司,在这五年间,他利用多家国内和海外的银行账户转移金钱来掩饰这些事件的性质和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来源,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超过了10000美元。
根据法庭文件,这个欺诈计划包含了Devine向外传出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例如新产品的预测、计划蓝图、价格和产品特征,还有一些为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和代工厂商提供的关于苹果公司的数据。
作为回报,Devine得到了经济利益。
这个窃取计划使得这些供应商和代工厂商更好的与苹果进行谈判。
而Devine承认公司因因这些信息而亏损了240.9万美元。
在整个过程中,Devine的律师一直声称,Devine不是一个坏人,只是做了错误的事情的好人。
但他仍然面临200万美元的赔偿和法庭的后继的刑罚。
8.研发资料:
2012年3月,沈阳警方接到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大量核心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集中离职,有可能非法从事同类研发工作”的举报线索。
经查明,犯罪嫌疑人李某某伙同公司CT机研发部核心人员张某、杜某等19人盗取东软公司商业秘密,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进行16排医用CT机研发。
5月,警方组成10余个抓捕小组将李某某等20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并查获装有大量商业秘密的电脑、U盘和移动硬盘。
本案犯罪嫌疑人窃取技术价值总计2400余万元人民币,公司研发项目延迟造成损失1470余万元人民币。
此次商业秘密外泄造成东软公司被侵犯商业秘密项目折余价值高达4000余万元人民币。
9.客户个人信息
据2012年央视“3.15”晚会消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网上银行发生失窃案,银行内部员工被曝泄露出售客户信息。
2011年2月下旬起,上海警方连续接到几十起储户失窃案报案,涉及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被盗金额最高的达到233万多元。
上海市闸北区公安分局经侦支队,在江西南昌将犯罪嫌疑人朱凯华抓获。
朱凯华共购买了3000多份车主的银行卡信息和个人征信报告,到被抓获时,共造成受害人损失300多万元。
胡斌,网名“夜光杯”,真实身份是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风险管理部贷款审核员,向朱凯华出售个人银行信息300多份。
曹晓军,网名“四一人生”,真实身份中国工商银行武汉黄陂支行客户经理。
仅他一人,通过中介向朱凯华出售个人征信报告多达2318份。
向朱凯华出售个人征信报告、银行卡信息的,还有中国农业银行无锡荣龙支行员
工董某、中国工商银行福州鼓楼支行员工陈某。
10.客户个人信息
2012年5月底,一个网名为“挨踢客”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售卖1号店90万会员信息资料”的消息,几乎瞬间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有人联系到了向@挨踢客兜售用户信息的卖家。
该卖家表示,当时他手里有1号店截至2011年7月90万全字段的用户信息,包括手机、订单金额、地址、邮箱等,价格是500元。
随即,部分消费者接到诈骗电话、1号店账户余额被盗等问题。
浦东警方根据排摸调查,查获“1号店”网上商城员工与离职、外部人员内外勾结,造成部分客户信息泄露,有11人被公安部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