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课后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红谷滩新区碟子湖学校陆帆香
分类与整理这课属于动手操作的课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整节课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设计的,首先是以小猪佩奇过生日邀请大家参加她的生日派对,来到乱七八糟的乔治房间,从而整理乔治的房间导入今天的新课,导入环节效果很好,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接着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各种形状的卡片,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各种分类的不同标准,学生只有经历了这过程才能感受分类与整理的意义所在。
虽然学生收效不错,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首先在导入的时候,当学生说乔治房间乱七八糟的时候,我应该顺着学生的说法问下去,那该怎么办?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不理睬学生的想法,这样就能更好的深入今天的课题分类与整理,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再讲授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是渗透知识点背后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的核心思想,情感价值观。
如得让学生理解今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我们生活所服务的,正是因为分类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这正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教更多是教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分类与整理(15)-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分类与整理(15)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15课《分类与整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与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分类卡片。
学具:学生分组工作,每组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籍、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尝试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2. 讲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通过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讲解分类与整理的意义和方法。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工作,每组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4. 分享与讨论:每组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类与整理1. 观察物品,发现共同特征2. 按共同特征进行分类3. 记录分类结果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答案:家里的物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物品的用途、颜色、形状等。
2. 请学生尝试用分类与整理的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整理书桌上的文具。
答案:学生可以按照文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如笔、橡皮、尺子等,然后将同类文具放在一起,这样可以方便查找和使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部分学生在记录分类结果时,表达方式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年级数学下册3分类与整理3.1分类、整理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
分类、整理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分类、整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学习单一标准的分类、整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整理两部分知识。
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
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
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
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1。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反思性说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是《简单统计表》。
我们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的教案经过了四次的修改,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
结合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课标》中1——3年级学段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实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本单元主要是协助学生掌握初步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为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实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协助学生提升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对垃圾分放经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废纸等放于讲桌,并巧设情境:“谁能帮老师收拾一下讲桌,使其变得干净整洁?”待学生收拾完毕之后,再追问“你是怎样放的?”学生根据日常老师的要求很容易地引出:瓶子放在一起,废纸放在一起,教师也就很自然地引出分类的概念进而引出课题。
因为垃圾的分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良好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自制的纸气球,让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这为后面分气球提供了依据。
《统计—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并通过信息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解决与信息有关的问题,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出示统计图:一年级同学最爱吃的蔬菜情况如下。
观察统计图,并说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出示问题:(1)在爱吃什么的人最多,有几人?(2)最爱吃什么的人最少,有几人?(3)爱吃菠菜的比爱吃西红柿的少几人?(4)请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组内交流。
全班集体交流。
出示统计图:李叔叔统计的上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1)每格表示几个人。
(2)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3)做公交车的比做地铁的多几人?(4)骑自行车的比骑摩托车的多几人?学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一桶水可灌满3壶水,一壶水可倒满3瓶水,那么两桶水可倒几瓶水?引导学生画图解决,并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之后的练习课,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统计知识感到无从下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观察统计表,然后说说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学生的年龄很小,统计图也是刚刚接触,所以对问题的分析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最爱吃什么的人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学生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还有爱吃菠菜的比爱吃西红柿的少几人?除了列式计算,还可以利用统计图的独特优势,看图进行分析。
总之,教师应想到学生的前面,预设出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灵活机智地减缓坡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突破难关。
《分类与整理》评课反思
《分类与整理》评课反思每学期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达标课本学期如期举行,根据进度我讲了一节《分类与整理》,讲课时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不管结果如何,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进步。
通过教研室王老师与王主任对我的评价,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啊。
接下来谈谈对本节课的反思:1、每节课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链接。
但本节课想了一个星期的情景,最后设计的情景还是不太合理,情景跳跃太大。
图书馆的设置以及图片的设置还有游乐场的设计不相符,导致有些乱。
2、教学设计,教具、学具的准备不太充足,学生画气球有些慢,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节好课需要做充足的准备才能精彩的展现,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任务的明确性,只有老师心里清楚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任务,才能引导学生有序的学习。
比如,本节课最重要的三个任务,怎么整理?怎么整理的很有序?从而引出统计。
这样任务清晰,简洁,学生心里也清晰。
还是自己的失误,自己对本节课的目标以及怎样引领学生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4、小组合作分工。
一直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小组合作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如何才能达到效果呢,小组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
小组进行讨论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可以是小组内一个人找三角形的卡片,一个人找正方形的卡片,每个人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分工。
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效果。
5、表现性评价。
汇报好的得一颗星,怎么汇报?汇报后其他小组先说人家的优点,为什么得两颗星?比如,分类标准正确,声音洪亮。
老师一定要引导好的一面,不能起反作用。
6、作为老师一定要找学生的亮点,提出希望,做正确的引导。
讲完课后,心里一直不舒服,虽然摸索着前进,但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上一次完美的课呢?同事说我有强迫症,什么都要求完美,是啊,自己想做一件事就想把它做的更好,做到最好。
但事实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自己能成长的更快一点,更快一点吧。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个长3厘米、宽与高都是2厘米的长方体。
2023年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
2023年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1.出示例2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
(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
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
(第31页的第6题)四、应用练习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
(第32页第7题)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
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a.小组活动。
(放背景音乐)b.集体反馈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学内容:《分类与整理》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概念;2. 能够应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对物品进行归类和整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分类和整理的概念;2.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与整理。
四、教学难点:1. 运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归类和整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物品;2. 学生课桌上准备白纸和铅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提前将不同类别的物品准备好,并将其分别放在教室的不同角落。
然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观察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2. 讲解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发现规律和特征,然后解释分类和整理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将物品分类和整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方法。
3. 实践练习(15分钟)学生将教室中已经放置好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物品的特征,并帮助学生确定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分类和整理的图表,并标注好每一类的特征。
4. 讨论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整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总结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概念,并运用方法对物品进行归类和整理。
教师通过观察物品的特征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和实践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在讨论总结环节,教师及时解决了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了分类和整理的要点。
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我还会加强课堂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分类与整理的创造力反思
分类与整理的创造力反思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分类与整理对于创造力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反思。
分类与整理是一种组织思维和收集信息的方式,通过将事物归类和整理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组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信息。
在创意的过程中,分类与整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激发新的想法和建立联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分类与整理对创造力的影响。
提高思维清晰度分类与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维的清晰度。
当我们将事物进行归类和整理时,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共性。
这个过程促使我们理清思路,强调重点,并且能够更好地组织我们的想法。
当我们的思维清晰时,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激发新的想法通过分类与整理,我们能够激发新的想法。
当我们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组合和比较时,可能会发现出乎意料的联系和相似性。
这些新的联系和相似性常常是创意的源泉。
分类与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创造出新的想法。
突破既有框架分类与整理还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
有时候,我们可能囿于既定的模式和思维方式,难以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创新。
通过将事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和整理,我们可以打破这种框架并找到新的思维路径。
这种突破既有框架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结论分类与整理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是积极而重要的。
它能够提高思维的清晰度,激发新的想法,并且帮助我们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
作为创意的助推器,分类与整理是我们创造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分类与整理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提升创造力的一种策略。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篇1《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教材在此课中第一次浸透统计知识,呈现了一个象形统计图和一个不完好的表。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浸透分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达,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才能。
上完课我从以下方面进展了反思:学生的作业反应中出现局部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没有把图形颜色涂满的现象。
出现这样现象,有我的忽略。
学生通过网课的形式学习知识,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额时间去考虑、尝试,也没有老师手把手的演示,所以孩子在写作业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细节错误。
另外也有一局部孩子由于父母上班,只能自己在家学习,自觉性和监视力度都不高,就造成了个别学生的偷懒现象,不看视频直接写作业。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是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新知非常重要,假如第一次承受知识有偏向,以后再去纠正就非常费力了。
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的才能比拟低,结合这些因素,在今后的网课学习中,我们将更加严格的挑选学习视频,遇到需要老师示范做题步骤或格式时,录制手把手练习的小视频及时分享在班级群中,方便学生参考和家长辅导。
同时还要催促家长,即使工作繁忙,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却不能松懈。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篇2一、优点:课前温馨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课状态。
梳理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缺点:学生在使用统计表分类整理时,很多学生并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确呈现,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头处仍然有很多学生把表格的总人数写在应该空起来的位置。
本节课堂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跟学生屡次强调了,希望学生能改正过来三、改良措施:课堂上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鼓励孩子多进展积极连麦,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得地方,才可以到达课堂互动的真实效果。
一年级数学第3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一、教材解读分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例题设计由给定标准到自己选择标准,由单一标准到不同标准,由形象地表达分类结果到利用统计表去表达。
练习中由简单的基本训练到复杂的综合训练,由只记录结果到在记录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出问题等,难度在逐渐加大。
由于难度的加大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难易的坡度都很合适。
本单元的内容只有2道例题,教科书提供了贴切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自然、熟悉的情境中探究分类的方法。
例1呈现了三种分类计数的方法:一是先分类再计数;二是边分类边计数,同时画象形统计图;三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类似于统计表)。
呈现形式虽然多样,但计数结果却是相同的,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从而体会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例2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统计的起点。
通过这样的编排,教科书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入学前早已对日常生活中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些事物同时又是学生十分熟悉或感兴趣的。
这样在教学时,学生的兴趣浓厚,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学生对于“分类”的概念和标准比较模糊,有些学生虽然学会了,但讲不清依据,教师还应给予帮助,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分类的思想。
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渡到图表。
小学数学_《分类与整理(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并能对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卡片、投影仪。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整洁的房间还是乱七八糟的房间啊?哦,都喜欢整洁的房间。
那我们来看看喜羊羊和懒羊羊他们俩的房间,喜羊羊的看上去又干净又整洁,而懒羊羊的乱七八糟的。
那么,如何把懒羊羊的房间变成像喜羊羊这样又干净又整洁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类与整理(一)》(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师:(课件出示生日聚会的图片)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生:对,*****小朋友的!师: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好朋友们都带了什么来装饰房间了?生:很多漂亮的气球!师:谁来详细说一说?刘君悦:有心形气球刘子健:圆形气球任兆泽:糖葫芦形气球师:哦,这些气球的形状不同(板书:形状)还有没有其他发现?生:还有蓝色气球,红色气球,黄色气球。
师:哦,他们的颜色也不同。
这么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气球放在一起可真乱乱,布置起来也不方便,你能先按照不同的形状来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吗?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的气球卡片,4人为一组,组员进行分类,组长负责记录,先按照不同的形状来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好,活动开始。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师:找一个小组到展台上来分一分。
现在请大家将你手中的气球卡片收到桌洞里,看一看这位同学的分类结果跟你一致吗?那么,你们又是如何记录的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将老师的气球卡片贴到黑板上?请你们2位同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最新)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
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学生在给“人”分类时有的说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颜色分、按胖瘦分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是分得太细还是不符合分的标准。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
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况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情况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情况4. 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情况5. 学生参与度的反馈与改进情况6. 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与反思情况7. 班级管理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分析8. 家校合作在分类与整理教学中的作用9. 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与提升10. 教学改进与创新的方向与建议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对学生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
在这个反思中,可以分析自己是否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特点,设置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通过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例:在分类与整理的教学中,可以设定目标为:能够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分类的方式,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在教学结束后,通过让学生分类已知物品的方式检测,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的。
在这个反思中,分析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与孩子的实际需求相符,是否有条理和层次,是否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可以通过增加图片,利用场景实例等多种方式让内容更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让学生分类不同颜色的糖果,通过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特点,让学生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
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情况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这个反思中,分析教学中是否采用多种方法,如体验、互动、合作学习等手段,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活性。
例:在分类与整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互动交流,分享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且借助科技手段辅助和提升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情况教学资源包括各种图书、多媒体资料、游戏等。
在这个反思中,分析自己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类教学资源,能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例:在分类整理的教学中,我可以获取各种实物、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在教学上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实物分类,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水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我安排了“分气球”的环节,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而且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又学会了把已知数据实行整理,又能让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安排了邮递员送信的教学环节,每4个人分为一组,小组讨论合作对卡片实行分类,然后实行表格的填写,也就是整理的过程,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学生们兴趣很浓,提升了课堂效果。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我在每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完之后,都应该实行小结,而我忽视了这点。
2 、我在课堂中的语言不够精练简洁,应该多给学生自己倾听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养成独自思考的习惯。
3、在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我应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而且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能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永远得不到提升。
如:教师问“这些气球能够按什么实行分类?分为几类?每一类有几个?能够让学生试着用完整的话回答,如果回答不好,老师在实行指导,相信通过几次练习,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水平会得到提升。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善,争取做到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这单元的知识学习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下面是我的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游戏比赛的方式按老师的要求找找各自书包里的东西,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嫌时间太快还没能找出来,于是我趁热打铁说: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从自己的书包里找出东西来?”于是就激起了学生要给自己书包里的东西分类的欲望。
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第二个环节是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一一气球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
)然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
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最后一个环节迁移到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以我们班的同学为
例,想一想,怎样给我们班的同学分类?这个问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很轻松,但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扎实。
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 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学生在给“人” 分类时有的说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颜色分、按胖瘦分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是分得太细还是不符合分的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