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ii m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瑤内容摘要:史铁生对死亡的感悟是非常有特色的。
“向死而生”是史铁生死亡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死亡的 思考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同时,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有一 个由恐惧到超越的参悟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意识生命意义参悟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作家对于 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有着极 大的兴趣。
在这个群体当中,史铁 生对死亡的感悟,无疑是非常有 特色的。
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 孱弱的,疾病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他又是强大的,病体的不幸反 而让他既能超越恐惧直面死亡,思考死亡的本质,又能对死亡进 行超越性的审美观照,使生命升 华至更高的境界。
他是真正的勇 士,向死而生,以自己残缺的身 体,勇敢地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史铁生的死亡意识首先体现 为向死而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 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对生 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和领悟都是发 端于死亡,是死亡映照出生命的 脆弱和短暂,也赋予人生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
死是生的前提,有生 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死亡,是人的未来的终点,作为人 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程序,它是永 恒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一样恒 久。
死亡界定了生命,由于死亡的010存在,人类才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旦死亡的压力转化成一种动力,人生的绝境转化为一种诱惑,那么他不但不会成为重负,反而会带来生命的愉悦。
”尽管死亡存在,人们仍然选择生存,以生存来表明生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生命虽然是虚无的,但生命中包含的未知事物可以使我们坚强地生存下去。
生命不是存在于回避死亡的过程中,而恰恰是存在于面对死亡的过程之中。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终点,人生目地因之显得荒诞和无谓,而最重要的是过程。
即许多学者都指出的史铁生的过程论。
他在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中都向读者展示了其“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阐述了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对生命的解读,同时,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命的爱和沉思。
除此之外,《我与地坛》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表达了在苦境中更应勇敢前行,并将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中,懂得生活,善于生活。
本文从《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旨在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实现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主题表达一、前言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一)他者生命形态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
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
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
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
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
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李玲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6期摘要:若一个人用生命在完成一件事,那必定是虔诚到了一定程度,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在经历着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磨难的同时,也在用生命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其作品《病隙碎笔》中展现出的坦然的心态、虔诚的信仰以及宏博的爱都使他成为一个用灵魂“活着”的人和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以及灵魂的追思和考量。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信仰;心态;爱引言《病隙碎笔》是作家史铁生在患了双肾功能衰竭之后开始的一部散文著作,他想用生命最后的一点时光来为后人留下更多一点的精神食粮,同时用写作来度过,他满心欢喜。
史铁生把劫难当做不断前进的动力,理解生命的真正的意义。
他经受苦难,却努力寻找幸福,致使他从芸芸众生之中脱引而出。
正如路遥所说:“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说的就是史铁生以及这一类身残志坚的人。
一、宿命的羁绊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使他成为一个“特殊”的人。
史铁生的作品,以他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为划分依据,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时期。
首先,在写作初期,受“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影响,开始用朴实的文字描写插队下乡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乡村的风土人情,其中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工作为主,史铁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着残疾人的心声,倾诉残疾人的不幸命运,这一类纪实体叙述模式的作品,生存的现实摆在人们眼前,让史铁生从自身的遭遇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对同类人充满着同情,也深深的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艰难。
第二个时期为反思阶段,写作风格开始有了转变,史铁生在患病之后曾一度绝望,三次想过自杀,这不足为奇,但凡一个正常人在经历如此变故之后,都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史铁生也一样,幸而在他沮丧之时有家人、朋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受到了“情”的温暖。
史铁生写作生涯的第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命若琴弦》、《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墙下短记》,到最后的《病隙碎笔》,他真正将自己的内心沉淀了下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原来幸福就在自己心中。
“生之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哲学解读
摘要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型作家之一。
他身患残疾,可依然笔耕不辍,从80年代初走向文坛开始写下了诸多带有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
通观他的所有创作,不难发现其主要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言说,是对“生之意义”的不竭探寻。
他以文学的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那个万古不灭的终极问题——死亡,从而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残疾人形象出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残疾主题。
这和他自身的生活际遇密切相关。
沿着史铁生的创作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前期残疾主题作品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
前期残疾主题作品主要是对现实的关照,显得沉重、压抑、痛苦,对命运的不公怀有无声的抱怨,试图通过现实的方式加以弥补,对残疾背后意义的思考也不是特别深入,仅仅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风格开始转向了深沉、宁静、平和,写作的姿态也由以前的抱怨变为默认,思考也愈加深刻,由现实的残疾推发到广义的残疾——生命的局限。
恰是因为残疾,史铁生特别关注命运,形成了独特的命运观。
在史铁生看来命运是无法预知的,是不可把握的。
面对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端正我们的态度,正确认识命运:接受现实并在与现实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迷途。
我们与命运抗争依托的是什么呢?是人类特有的宗教精神。
在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自我忏悔、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对苦难的理解和观照、悲悯的人间情怀几个方面。
宗教精神的实质是最后的理想主义,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残疾主题;命运:宗教精神AbstractShiTieshengisconsideredtobeoneofthemostrepresentativewriterswhoemphasizeonthought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circle.Hesuffersfromdeformity,butheneverstopwriting.Hehasproductedsomanyworksonprofoundlifeexperiecefromthebeginningof1980swhenhesteppedintoliteraryworld。
史铁生作品生命意识解读
的平淡 质朴而 意蕴深 沉 的文风 , 敏感而 博大 的心
胸 闪耀 出深邃 而澄 明 的智慧之 光 , 以最 真诚 的语
说》 :在这静悄悄 的深夜 , )“ 死去是一件多么轻 松 多 么惬 意 的事 ! 在 地 坛 辽 阔 的 天 地 昭 示 ”
下, 在母 亲 无 言 的关爱 中 , 铁 生冷 静 严肃 地 思 史 考“ 生之意 义 ” 这一 人类 生 存 的最 根 本 的哲 学 问 题, 领悟 “ 是 一 件不 必 急 于 求 成 的事 , 是 一 死 死 个 必然会 降 的节 日” 。既如 此 何必 那 么 着 急 呢? 等你 实 在熬 不 下去 时 , 神 自会 来 搭救 你 ; 它 死 但 没 来 , 明你还有 力气 。有力 气何 不活 下来试 试 说 去 争取欢 乐 呢?真 的 , 除去 从抗 争 中得 些 欢乐 ,
死 。这 意味着 恐惧 。 ”3这是 人所 具 有 的三种 根 本 困境 之一 。求生避 死是 所有 生物共 同 的本能 , 但动物 没有死 亡意识 , 有人 清醒地 意识 到死亡 惟 的意义 。但 当死 亡 离我 们 感 觉很 遥 远 时 我们 可 能会淡化 它 , 至 漠 视它 。当“ 甚 活到 最 狂 妄 的年 龄上” 突然 残 废 了双 腿 , 于 2 对 l岁 的史 铁 生 来 说 , 跌 人 了黑 暗 的地 狱 , 活将 一 个不 容 逃避 是 生 的“ 与 死 ”的 问题 非 常 冷 酷 的摆 在 了 他 的 面 生
在 文化 的历史 长河 中 , 艺术 与哲学 的发展 过
程 可说是 同步 的 。“ 个 艺术 家 没 有哲 学 思 想 , 一 便只是 一个供 玩 乐 的艺人 ” L 史铁 生 以其 特 有 。1
前, 死亡 向他 展 开 了美 丽 的诱 惑 , 我 一 连几 个 “ 小 时专心 致 志地 想 关 于 死 的事 ” 《 ( 山顶 上 的传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一、引言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生命的绝响和放歌——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是 史铁 生观 察 、分 析 、判 断 各种 问题 的一 项重 要 的价 值 标 准 。对 人 间 的苦难 有一 种博 大 的爱 的眼 光 ,对 人 间 苦 难 中 的人 以感 同 身
实意义 三个 方面 来 浅要分 析史 铁生 作 品 中的 生命 意识 的深 刻 内涵。 关 键词 :史 铁 生 ;苦难 ;意义 ;生命 意识
中图分 类号 :T U9 8 4.1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5 )1 2— 0 0 0 4— 0 1
投 射 和现实 反 映 。按 照 常理 来 说 ,这 样 的 残疾 人 在 生 活 中 应该 得 的作 品,几乎每篇都带着他 的生命 体验 ,也关注 着他 的诘 问和迷 思。 ” 到的更 多 的是一 种来 自周 遭 的宽容 和理解 ,但 是事 实上 并非 如此 。 作为一个有 良知和胸襟 的作 家 ,史铁生 的作品不仅 仅局 限于抒发 自己 《 山顶上的传说》 中的 主人公是 一个 双腿瘫 痪 的青 年 ,他找 工作 个体 的悲情 ,而更多 的是关注范围更大的弱势群体。 被 官员拒绝 ,恋爱被对方 的父母 阻挠 ,这一切 只是 因为他 是一位 残疾 作品 《 午 餐半 小时 》 诙 谐地 写 到 一 群 生活 贫 苦 的 工 人在 午 餐 青 年。小说 《 庙的 回忆》 中写到作 者和母 亲去 申请 工作 ,得 到的 回答 时分互 相交 流 自己各种 各样 的 “ 白 日梦 ” 。史 铁生 在小 说 《 山顶上 却是 :“ 慢慢再等一等吧 ,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 还分 配不过来 呢 ! ” 的传说 》 中写到 由于社 会 的 冷漠 和 残 忍 最 终迫 使 一 个 残 疾 年轻 人 变 相 ” 地 呼 吁呵 护 残 疾人 尊 严 的思 想 在他 的 这样 的描述 在 史铁 生 的笔 下 比比 皆是 ,我 们 很 容 易 想 到 年 纪 走 向 了绝路 。这样 “ 轻轻 的史铁 生在 最灿 烂 的年 纪 变 成 残 疾 后 的 痛 苦 与 压 抑 。然 而 尽 很 多作 品 中都有 所表 现 。
找寻生命意义的史铁生
找寻生命意义的史铁生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我与地坛》上帝截断了他的双腿,他却让自己的灵魂矗立在天地间。
史铁生,用一个生命的奇迹,诠释了存在的意义。
我过去了解史铁生,只知道他是个残疾人,还是个作家。
正如《忘了与别忘了》所说,也许正是因为他既是个残疾人又是个作家,才这么有名气。
但他不仅仅是个残疾人,也不仅仅是个作家,他是人间的一股清泉,他的作品用朴实的生活镜头,赞颂生命的美好。
我曾以为,在二十岁的年华便陷在轮椅中,会在他心中深深打下消沉的烙印,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史铁生的每一张照片上,都洋溢着由衷的笑容。
现在我明白,生命并不都是完美的,人人都有残疾,只不过史铁生是双腿残疾,而更多的人是灵魂残疾。
这样来看,史铁生当然是幸运的。
写作为他插上了翅膀,带他挣脱轮椅的桎梏,遨游多彩的人间。
史铁生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尖锐的批判,没有对名利的追求,也没有抱怨的哀叹,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观察平凡的生活,用平静如水的语言找寻生活的快乐。
譬如说《黄土地情歌》中,插队姑娘小伙们不顾舆论的压力,黄土高坡上嘹亮的歌声传达着纯洁的爱情;譬如说,《相逢何必曾相识》与《归去来》中的立哲和北玲,从陕北窑洞到大洋彼岸,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再譬如说《我与地坛》中散步的老夫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还有被命运捉弄仍然坚持不懈的跑者史铁生的作品追求的是人人生而平等的生活,是简单而悠然的生活。
但史铁生不总是平静的,他也是个充满激情的汉子。
他热爱田径和足球,他能把各个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背得滚瓜烂熟,也曾为了刘易斯的失利而闷闷不乐。
难以想象,一个一步路都走不了的人,不仅不为自己的不幸而唉声叹气,反而为运动员们摇旗呐喊,这需要多大的乐观精神和顽强毅力啊!前文我说道史铁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是过程。
人的一生之于大千世界,不过沧海一粟,我们的一切成果,终究在时间的波涛中化为灰烬,但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命的过程与家人度过愉快的节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学会一门新的技巧这些都是在享受生命的过程。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作者:左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在西方现代思潮传入中国之后,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开始沉入绝望、迷惘的深渊,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对于“责任”“道德”等正面的东西不屑一顾,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与众不同。
所以,很多作家放弃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开始与商业化联手追逐现实的享乐和利益。
但是在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有一部分作家并没有对生活、生命、社会完全麻木,他们还在清醒地活着,真实地感受着自己的精神困境,并渴望能够走出人生的困境。
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他在残疾之后陷入精神的深坑,在痛苦挣扎之后,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精彩与美好,从而镇定又激动地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悲壮。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义作者简介:左荣(1975-),女,河南漯河人,中文讲师,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处。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说的那样,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温馨、甜蜜、美满,但是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史铁生而言,他的不幸来自于由于疾病而导致的双腿瘫痪,活动的范围只能被局限在一方小小的轮椅之上。
如果史铁生是一出生就双腿残疾,没有感受过跳跃的欢欣、奔跑的快感,那么也许他会生活的更加坦然一些,但是上苍何其残酷,让他在体会到飞翔的快乐之后残忍地折断了他的翅膀,让他在21岁的青春年纪就失去了双腿的功能。
21岁,正是青春勃发、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龄,史铁生有着太多的人生愿望要去实现,有着太多的人生规划要去践行,可是命运的绳索却把他生生地捆在了轮椅之上,出入不便,只能仰望天空来怀念自己飞翔的梦想。
他突然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人、社会的负担和累赘。
从一个健健康康的正常人一下子变成被社会歧视的残疾人,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剧痛,怎样刻骨铭心的重创。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路,上帝本来不公平,上帝给了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史铁生在残疾的折磨下,在与死神的纠缠中,经过苦苦挣扎,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也为他一样遭受困难命运的人找到了活下来的信心和一条光明的出路,吹响了生命的号角。
自卑情绪在小说中的体现史铁生把自己的自卑情绪寄托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
在《山顶上的传说》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相爱是受歧视的,不被承认和许可的,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总压在他的心头——“她不能回家晚了,不能在回家的时候不回家,否则她的父母就又要怀疑她是和他在一起了,就又要提心吊胆或者大发雷霆。
他就像是瘟疫,像魔鬼;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在探监;他们的爱情像是偷来的……这些感觉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他们心上,使幸福的时光也充满了苦难。
现在她就要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了。
”可见,男主人公即使处于热恋中,也有危难会随时降临的恐慌,这便是男主人公自卑情绪的体现。
然而,即使是这种自卑情绪,也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相爱。
只是他们的爱太艰难、太寒酸。
自卑情绪几乎成了史铁生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他的自卑即是小说主人公的自卑,但他的自卑却又比小说主人公深刻得多,沉重得多,因此,他的自卑有着更为深厚的意义和内涵。
小说《宿命》中,即流露出史铁生深刻的自卑。
二十岁,正值风华正茂,他却被残疾无情的宣告了无期徒刑。
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
又是一个多么严酷的事实,再伟大,再坚强的人儿也不能很快接受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这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
因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这种深刻的自卑当中,不能自已。
小说中,他多次为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寻找理由和借口。
他设想:若果不是有人在马路上丢了一只茄子的话……如果不是在离出事地点大约两百米的地方遇上熟人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肚子饿,在饭馆里吃了一个包子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爱笑的学生,我就不会白得来一张戏票而去看戏,我就不会……一切的一切都怪。
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标题】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作者】田源【关键词】史铁生生存困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不幸的。
他在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刚毕业即赴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1974年开始在北京某街道小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1998年以来,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只有靠血液透析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生存的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用笔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极为独特的作家。
其“独特”既关乎他的个人经历,也关乎他质朴的文风中散发出的强韧的生命气息。
不幸的人生遭遇给了他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他对待困境的独特方法震撼读者的内心。
让我们通过史铁生的作品,循着他的心路历程谛听来自心灵的人类追寻精神自由的呐喊。
一直面生与死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无人可以违背。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就以不同的节奏开始他的死亡之旅,尽管生命长短不一,却是同一个归宿。
死亡不可回避,人类为此困惑了千万年,却仍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仍在苦苦的思索和追问。
史铁生就是这些执拗的追问者中的一员。
人生无常,苦难接踵而至,灵魂无限痛苦,在与死神抗争过程中,面对理想与希望的破灭,心灵倍受煎熬,作家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
自此,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后,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想到了死。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人能够轻松地接受厄运的到来,这厄运告诉他,他将永远的失去那个他本可以游刃有余的世界,不得不呆在一个他一无所知的世界中,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调整到适合与他眼前的处境中来。
很多人在遭受打击后,更多的是对造化弄人的无比强烈的诅咒,对自己惨遭厄运深切的自怜自惜,对自己的未来和自己应该有的应对能力的彻底无望。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作者:邓佑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史铁生因个人身体及精神状态,写了很多关于生命、生命意识的文字。
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生命意识写的就如此耐人寻味,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死存亡一线的人也许才会对这样的文字有着抓狂、痴迷甚至是不一样的深层次体会,生命如履薄冰、冰寒刺骨却让人意犹未尽,在与生命的绝恋中获得对生命的真知和永恒。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对于生命意识的叙述,其中所讲述的似乎只是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可是在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生命意识,既是微弱的也是深沉的,既是渺渺人海中的一粒沧粟,也是浩渺天地中一个坚强的影子,在悲伤中所映透出的坚强,在喘息中回荡着呐喊。
这样的生命意识无形中撼动了众多的生命,影响着他们,直到觉醒,这便是《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
一、源起——生命意识的真实存在史铁生,生命本应该如钢铁一般坚硬,却因早年罹患重病之后双腿残疾。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已然在他身上得到真实的验证,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似乎并没有虚幻的武侠故事中侠客跌落至谷底之后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也没有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着辉煌的一生后的与世长辞。
生命的不公,已然让史铁生忘记了生活的滋味,浑然失去了生活该有的酸甜苦辣,全身心沉浸在悲痛之中,似乎唯独只有他无法理解与应对接下去的人生道路。
这样的生命意识多么的真实,真实的是痛楚,是难过,是无助,是无奈,是彷徨,是悲叹……几乎所有的关乎于折磨般的词语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因为真实的让他几乎无法挣扎,如同陷入水中地狱般无法呼吸。
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生命的给予者,给予他生命的人,自己的母亲,也正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而这份痛苦,却是身心的极度摧残,不仅仅来自于和史铁生同样的对于生命的挣扎,还来自于对于自己的骨血——史铁生“痛”的无力搭救,即便是有心,对方全然感受不到的无意。
来自于史铁生的“痛”成为了封存史铁生全部意识的枷锁,牢牢地锁着史铁生,也似乎像是一道死门,将母子之间沟通全部关闭了,如此如同天人之隔的障碍岂是人类可以穿越的。
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生命哲学思考
此外,史铁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突出了人文关怀。他以残缺的身体,说出了 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 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 现在对人类困境的揭示上,也体现在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赞美上。
总之,《命若琴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通过一对瞎子师徒的生活 经历,对命运、人生和人性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探讨。从故事和哲理的角度来看, 这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它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也强调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史铁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突出了人文关怀, 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经典。
《命若琴弦夜宴》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中国现代室内歌剧, 其音乐特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同时也为我们探 索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命若琴弦夜宴》是中国现代室内歌剧的一部重要作品,其音乐特色尤为引 人注目。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歌剧的音乐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一、民族元素的运用
《命若琴弦夜宴》的音乐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如古琴、二胡、琵 琶等乐器,以及丰富的民族音乐节奏和音色。这些元素不仅为歌剧增添了鲜明的 特色,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将民族音乐与现代 歌剧的融合,这部歌剧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此为载体,传达 出深刻的人文思考。
这就是史铁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无论生活的环境如何困难和无助,我们都 要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地向前走。这就是《命若琴弦》的生命哲学思考。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 过一对瞎子师徒的生活经历,对命运、人生和人性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探讨。这 篇文章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史铁生的语录感悟
史铁生的语录感悟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史铁生的语录感悟深刻、真实、有力。
他的语录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认识,还反映了他的品格、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理解。
1.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蛇皮袋,要么装着思想,要么装着空气。
" 这个语录意在表达人的内心思想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敢于反抗、追求真实的原因。
2. "人生没有橡皮擦,重写重来只能在心里做做减法" 这个语录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可能有完美的机会,每一次努力都不会白费。
要珍惜时光,抓住机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
3. "人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相信,一是不相信;要么看到,要么看不到。
" 这句话反映出他对于世界的深邃理解和阳刚之气。
在面对一个未知的道路时,我们可以憧憬美好,也可以选择悲观失望。
但永远记住:只有相信,才能坚守梦想。
4. "低头走路踏实,抬头仰望风景。
"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态度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根本所在。
5. "生命是一场旅行,我喜欢在旅途中观察感受,然后才有了书写的勇气。
" 这个语录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式和创作主题,也告诉我们学会欣赏和倾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感动。
6. "慢慢地培育出基于现实的理智。
" 这个语录告诉我们,在实践和思考中不断成长,在不断尝试和总结中认识世界和自己的真正意义。
7. "无论你想要什么,面对大多数人非常坚定的无知态度,唯有深刻的思考和正确的行动,才能改造旧有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愿望。
" 这句话告诉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不断打破自己的界限,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
以上七个案例是史铁生的语录感悟中的代表性成果,他的话语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他的语录感悟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经历、阅历和文化素养,也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浅析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生存意识
浅析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生存意识作者:杨文新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生命的困境驻扎,史铁生用智慧的言辞表达生存的价值。
《命若琴弦》就是一例,本文从“悲苦的生存”“坚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的视野思考史铁生的作品的价值观。
作者将真情实感融入创作糅合独特性来完成小说,意味深长。
展示了作者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的全程。
关键词:生存;价值;意义作为写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式的尝试,《命若琴弦》创作于1985年左右,伴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创作趋势,各种学派的小说风起云涌。
该部小说聚焦于现实生活,侧重于人性的真实,从朴素的生活中体验生存的价值。
小说用简洁的故事和朴素的语言直逼人心,理性的思维贯穿始终,“无所谓来处和去处”首尾呼应,主人公与作者对于生命的认识异曲同工。
世界角落的“瞎子”师傅徒弟,却坚信“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是重见光明的来临时刻。
岁月蹉跎,师徒对于光明的渴望却坚毅无比,一如既往地弹琴。
直到梦想破灭之时,师徒依然无限循环,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生命的价值。
作者用小说的形式,虚构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在小说的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感受。
《命若琴弦》中,作者将生活比作琴弦,节奏的优美是人生中曼妙的景色,但是,弦绷得太紧,总会弹断。
简单的言语,洒满虚无缥缈的梦想,以此拯救自己的精神。
一、悲苦的生存生活的境遇是有客观规律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宿命决定了人的一生。
该部作品的中心观点是宿命论。
人生中的坎坷促使他形成了独有的思维路径。
作者为小说中的师徒安排的人生彰显了这一点:长风破浪,生活一波三折,理想是遥不可及的蓬莱仙岛。
《命若琴弦》的开端,作者绘制了一幅凄惨的画面,苍苍的群山万壑中走着两个瞎子,两顶陈旧草帽,急急匆匆,犹如不安分的江水。
双双试图抱琴说书,维持生命,悲恸之感钻入人性。
祸不单行,生活的痛楚接二连三,作者在小说中用不计其数的悲苦叩问命运,然而无论生存多么难以掩饰,理想却常驻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作业
题目: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人文学院
汉语言102班
陈岩成
10112010202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由陕西延安插队的山村回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人来说,瘫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会怀疑生活,怀疑生命,怀疑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追问到死亡,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因此而苦恼,脾气暴躁,特别是对他母亲的态度正是他那一时期挣扎的表现。
正是在这痛苦的挣扎过程中,他不断接近着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或要到哪里去?当问到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他在考虑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也就是在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存在的本身。
自然而然的,他会受到十二世纪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在史铁生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他的作品中就会存在很强烈的生命存在意识,追求着生命的意义。
在所有的哲学中,首先都会追问到人最终要到哪里去的。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死亡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探讨到了死亡。
而死亡,在人们现有的思维中就是虚空,是一种不存在。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产生存在过程是荒诞的想法。
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也就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对存在本身的探索也变成荒诞的。
因而,存在主义就发展出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解决荒诞问题的途径是就是宗教信仰,也就回到最初宗教的形态。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想到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的。
生命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生存本身的意义在哪里?面对这些,他想去死,却又不甘心。
他在《我与地坛》中和那个长跑的朋友说:先别急着死,再活下去看看。
因为死亡终究是要来的。
如果你今天想到了死亡,那么就从今天起你就当你已经死过了,剩下的日子的每一天都有是你赚的,那也就不用背着死亡的包袱艰难地往下走了。
就像卓别林在一部喜剧中所说的:“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
”这样,史铁生也就不再总是考虑死亡的问题了,因为关于死亡,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活着的问题,生命如何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史铁生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都有涉猎和吸收。
他相信有神论的方法,信仰上帝。
也在行动中争取自己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面对他自身所遭受的苦难时,他相信上帝。
在《我的丁一之旅》
中丁一质问:“无缘无故的,凭什么我就该受这份罪?”的时候,我“想起在丁一之前很久很久上帝就曾对约伯说过的话:“当我创造世界的时候,你在哪?”这是丁一的发问,也是史铁生自己的发问。
不过这个时候史铁生自己也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上帝对约伯说的话,也是史铁生他自己对自己说的话,也是史铁生对我们这些正在遭受苦难而不断抱怨的人说的话。
在存在的磨难的这个问题上,史铁生回到了宗教信仰上,内心有一种崇高存在。
因此,《我的丁一之旅》中的“我”紧紧守护着“伊甸盟约”,寻找着自己的夏娃。
虽然“我”被那个智慧的游魂嘲笑。
在面对现实的生活时,史铁生遵循着无神论存在主义者的脚步,在生命中不断探寻着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在存在的过程中,有追求有意义的活着。
他的这种追求在他的每一个苦难的主人公身上都在不断地体现。
《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还是将那张白纸封在小瞎子的琴匣里,为的就是让小瞎子有追求有意义地活着。
《来到人间》中那个残疾的小女孩还是在痛苦中不断领会着生命的意义。
因为既然来到这个世上,你就得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这走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产生的过程。
贝克特面对存在的荒诞稍显无措,对于终将到来的死亡他不知道去如何。
在《等待戈多》那部荒诞剧中,人们到底在等什么,他们不知道。
就连贝克特自己也坦言不知道是在等待什么,他们能做的也只有是等待。
那时,尼采已经宣称上帝死了,那么上帝是肯定不会来了,那么等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只有死亡,别无他物。
这也是贝克特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
面对存在本身荒诞的态度,不论贝克特是不是如此,他在《等待戈多》中显示出来的也只有如此。
相对于贝克特来说,加缪面对这荒诞的存在要平静的多,也更加积极的多。
他提出对付荒谬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荒谬对付荒谬,也就是视一切秩序和道德于不顾,自己选择自己要起的路,不但不回顾荒谬,反而让荒谬继续保持下去。
就像在《西绪福斯的神话》中,西绪福斯日复一日地推那块大石头到山顶,因此,西绪福斯就有了靠得住的欢乐。
这快乐就是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对自我完善的自学。
史铁生与加缪有相通之处,都有是在荒诞中不断行走。
就像吴俊在《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中》说的:“史铁生与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相比,对于生命和自身力量的认识是相同的,但他们在共同扼住生命的咽喉的搏斗中,加缪的西绪福斯却缺少发生在史铁生身上的内心冲动——西绪福斯获得是一种幸福的宁静而史铁生则显示一种命运和自身力量显示一种生命的忧虑,尽管悲壮是他们的基调。
”史铁生有一种抗争的精神,而西绪福斯则有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
中国古典哲学追问的终点也是空,但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感到无所适从,而是一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不去追求生命的意义,顺从地面对面将发生的一切。
这顺从并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淡然,一种超脱。
史铁生面对生命的存在却并没有回归到中国最古典的“道”,相反,西绪福斯似乎获得了其中的真谛。
存在主义哲学另一方面重要理论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存在”在前,“本质”在后。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也是存在主义者对存在意义的探寻。
史铁生在《我的丁一之旅》中也对其进行了探索。
“我”是一个永远存在的游魂,经历过了很长的时间。
“丁一”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人的所有的特性。
但是,在丁一刚刚出生的时候,它并不能表达什么,只是作为一个具有人的本质的动物性的生物,当“我”想表达“笑”的时候,他却只能哭。
此时,我已经是存在于丁一之中的。
后来,丁一慢慢长大,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仅仅只有人的特性的人。
在丁一后来的人生中不断有“我”和丁一的对话,这也是存在和本质之间对话。
也是史铁生对人的生命历程的思索。
史铁生正是在这作为人存在过程的生命的思考,才有了面对生命困境的勇气,才在荒诞的存在中不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在最终面对死亡之前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