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口述性、野史性、活态性的特点,可以弥补正史典籍的不足,帮助人们更真实、全面、更贴近原生地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价值中,深刻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其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观念,是包括民族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和精神。
他们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是每个民族的重要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向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传递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使社会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积累成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
而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所有社会成员掌握这个社会的共同文化。
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特有的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接受、适应和成长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特有的文化,即认同了这个社会的价值,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和谐。
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动、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和谐价值与功能。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展示了本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等内容,规范了本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的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代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工艺、民间戏曲等。
这些非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之一。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可以增强民众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因此通过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可以弥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内容。
民间传统工艺、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非遗资源,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
再次,非遗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可以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可以凝聚人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
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实现。
应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政策环境。
要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广泛开展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的挖掘和整理,建立非遗文化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智慧和传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能够进行社会传承和再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文化部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知识等,以及相应的工具、器械、设备和文化空间。
非遗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代代相传,既是文化传承的基石,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非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间技艺包括中国结、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民间故事、曲艺等;传统戏曲包括京剧、川剧、粤剧等;传统音乐包括京韵大鼓、山歌等;传统舞蹈包括丝绸之路舞蹈、蒙古舞等;传统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等;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包括花篮球、毽子、踢毽子等;民间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知识、传统药膳等。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两种方式。
口头传承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实践传承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模仿、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的。
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
口头传承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口头传承是利用语言来传承非遗文化,通过口述、歌颂、讲解等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知识、技艺传授给后人。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和谐价值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和谐价值作者:杨道珍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漫长岁月地传承,囊括了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具有科学的、和谐的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的伦理道德观,能很好的促进个体和谐,如促进“自我与内心”“自我与他人”的和谐,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道德;个体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口耳相传的传说和故事主要突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认同安分守己、恪守礼法而不是逾礼违规、悖反常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能使个体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这些因素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
其具体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族群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四个方面。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经提出,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和谐”浪潮,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温家宝同志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
’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
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个體和谐价值的重要性在温总理这段话中得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伦理可以很好的促进社会和谐。
一、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社会学将人解释为社会的人,人的生存,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上其他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谈不上多少像人类这般的活性情感存在的,毕竟它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体现的文化认同等情感大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传承人赋予。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流变性的基本特点,在传承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价值分析X寇占奎(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课题,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历史发展的印痕,是民族共同血脉的体现,并且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创新的文化基础。
正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社会价值,对其的保护显得愈加重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民族认同;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0)04-0033-0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口头传统(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现代化或者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这些国家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大举进入,面临濒危、灭失的境地。
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已形成共识,本文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问题作浅陋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化0态势下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追求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5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6中,/文化多样性0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
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的普遍价值,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起, 这对 弘扬 民族 精神 , 促进 民族 文化认 同, 强社会 凝 聚力和 增 民族 团结 , 疑 具有 深厚 的影 响和 价值 。毋 容置 疑 的 , 对当地 无 这 的淳朴 民风 的保存 和邻 里乡亲 的 团结和谐 提供 了精 神支 持 , 算 这
好 的文化 条件 。 这一 方 面 , 者认 为我 们 国家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是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社 会和谐 价值 的体现 之一 。 在 笔 中的诸 多内容都 能为我们 的和 谐社 会的建 设助 上一 臂之力 , 正 也 在 当今 张扬 个性 的社会 中 , 们更 多的是 追求 个体价 值 的实 人
关键 词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价值 社会 和谐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09 (090 .2.2 10 .522 0 )8 1 2 0 中图分类 号 : 93 C 1
在 20 年 联合 国教 科文 组织通 过 的 《 03 保护 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力 , 促进 民族 共 识和 认 同, 具有 重要 的社 会和 谐 价值 。 公约》 ,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最新定 义 , 调非物 质文 化遗产 是 中 有 强 人类 是 群居 的社 会化 动物 , 个体 都有 一 个适 应集 体、学 认识 价值 、 社会 和 谐价 值 、 经济 开发 价 到 , 布依 族聚 居 的贵州 省黔南 州贵 定县音 寨 自新 中国成 立以来 在 值等 等 。 0
尚无 刑 事犯 罪案 件 发生 , 这在全 世 界也 是不 多见 的 。 当地 有关 据
其 中, 历史传承 价值 是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价值 体系 中的核心 价 人士 分析 , 这一 奇迹 的 出现 在很 大程度 上与 音寨 这一 带一直 未 中
境 、 自然 界的相互 关系和 历史 条件 的变化 不断使 这种 代代相 传 社会 且达 致 社会 和谐 。从这个 角度 看 , 为 鲜活 的、 富 多样 的 与 作 丰 的非物 质文 化遗产 得到创 新 , 同时使他 们 自己具有 一种 认 同感 和 文化 资源 , 物质 文化 遗 产就有 重要 的社 会 认 同、 非 社会 和谐 的价 历史 感 , 而促进 了文化 的多样 性和人 类 的创造 力 。由此我们 不 值和 作用 。 从 ” 难挖掘 出非 物质文 化遗产 具有 多方面 的重 要价值 , 诸如 历史传 承 20 年 ,某 学者 在贵 州省进 行非 物 质文化 遗 产考 察 时了解 05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作者:张利平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5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历史长廊中,在我们实际社会生活中,都具备在积极重要的价值体现。
在其本价值体现中除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之外,还具有特有的社会价值。
在我们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它都体现出积极丰富的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具备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力量;它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和谐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乃至标志,是一个民族情感、精神的源泉,是民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们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
它决定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和保证,是协调个体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调节方式和手段,在保护、传承过程中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当今社会的和谐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认同、族群凝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和谐价值。
我们每个民族都具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都会在其物质文化遗产汇总有所保留和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合亲和力、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对民族认同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主要的和谐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与内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发展和交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
它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明显的效果。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处理好了人与内心的问题,就更好的处理社会和谐发展了。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认定为有价值的、传统的、口头传统的、表演艺术的、实体或非实体的的文化遗产。
非遗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首先,非遗在社会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非遗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交流。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非遗可以激发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
非遗包含着传统的智慧和技艺,通过传承与发扬,可以为社会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源泉。
非遗项目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技艺和制作工艺,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也激发了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
其次,非遗在文化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历史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非遗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承载和传递文化记忆的作用。
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扬,人们能够了解和体验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影响。
同时,非遗也是人们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扬,人们能够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第三,非遗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非遗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一方面,非遗产品可以成为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京剧、陕西秦腔等非遗项目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和观众,带动当地旅游业和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非遗项目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将非遗项目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产品,推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最后,非遗在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方面还有着其他的重要意义。
例如,非遗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认同。
非遗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形成。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非遗文化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产力和经济资源。
通过挖掘和利用非遗文化,可以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做出贡献。
非遗文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人们情感和认同的来源。
非遗文化中的各种传统节庆、习俗和民间故事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
非遗文化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纽带。
非遗文化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传统,它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纽带。
我们应该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得以传承的民间传统文化,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多种形式。
非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含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而非遗文化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民间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社会传承,非遗文化得以在后人中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得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永续传承下去。
其次,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反映了当地特有的历史、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
通过社会传承,不同的非遗文化可以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丰富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第三,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资源。
通过社会传承,可以发展非遗文化相关的旅游、表演、手工艺品等产业,从而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
第四,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可以促进社会教育的丰富多彩。
非遗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民俗、价值观念等,这些内容对于民众的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为社会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内容,为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体验。
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
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文化的价值也更加凸显。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属性之一,其对于社会传承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宝贵的历史遗产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地域和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非遗文化,其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苏州园林、黄河文化、京剧和蒙古族马头琴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对于当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城市的建设中,很多非遗文化都面临着被摧毁或被轻视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激发民族自豪感非遗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自信”的观念,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涉及到民族文化,还关乎到每一个民族、每个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世界。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共存。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已成为共识。
而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并在各自的文化中发展壮大。
因此,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
四、促进经济发展由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质,其传承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方式。
例如,中国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等,其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例如,出售特色工艺品、开展非遗旅游等,都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产业赋能。
五、增强文化认同感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非遗(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非遗不仅具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来谈非遗的发挥。
一、非遗的社会功能1. 传承文化记忆: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延续,通过传承技艺、传播知识等方式,保留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让人们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非遗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各阶层的交流和互动,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3. 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非遗技艺注重继承者的修养与素质,传统文化追求和弘扬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4.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
非遗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非遗的文化价值1. 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通过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2.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非遗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技艺、技法和传统知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
4. 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可以为文化带来新想法、新元素和新形式,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发挥非常重要。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可以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公民的道德和责任感,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丰富文化资源,塑造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习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促进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各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激发创新和创业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如传统手工艺、舞蹈表演等,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这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传承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达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孝道和和谐相处,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同时,学校、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此外,个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代表着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及其他非物质遗产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民俗文化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价值1、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和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渊源。
许多非遗项目都是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的传承将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而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2、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非遗文化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俗等,以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劳动智慧。
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认同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创新。
3、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非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技艺和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创造的结晶,而且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文化、艺术内涵,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传承非遗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水平非常有意义。
4、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非遗文化通过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意义1、弘扬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对于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历史价值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和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
比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戏曲、中国音乐等,都是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结晶,是国家宝贵的历史遗产。
二、艺术价值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和审美品质。
比如中国的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审美价值。
三、社会意义非遗文化对于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非遗文化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它是凝聚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有助于促进社会凝聚和民族团结。
其次,非遗文化是社会教育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传统价值观,有助于培育和传承社会正气和美德。
再次,非遗文化是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它包含了大量的创造性元素和创新潜力,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传承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建构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建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的集体记忆,其保护和传承是保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社会和谐的促进1. 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民族身份和认同的塑造。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人们可以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2. 促进社会多元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多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参与,特别是保护和传承中的社区参与。
通过与社区合作,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得到关注和支持。
政府、学校、媒体等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和创新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和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规划,并加强执法力度,打击文化遗产的非法破坏和盗窃行为。
2. 推进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科技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应加强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文物保护和监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重建和展示等。
同时,要加强对相关科技人员的培养和支持,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组织和机构要加强合作,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提高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宝贵财富,不仅代表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象征。
因此,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留给后代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自然遗产。
它包括具有独特历史、科学、艺术、文学、哲学、民族等价值的各类遗产,例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
这些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民族认同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回顾,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增加文化旅游收入,还可以催生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挑战,如环境破坏、人为破坏、意识淡化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分工,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
其次,增加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意识,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活动,如讲座、展览、培训等,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共同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为例,该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建设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文化的精髓。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
首先,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护民族精神文化的延续。
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文化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能够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
其次,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社会的和谐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避免文化冲突与文化偏见,增进社会的理解与包容。
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形式,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威胁。
文化遗产常常遭受到盗掘、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威胁,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其次是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和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专业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它们的安全与完整。
同时,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水平。
政府应该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
此外,还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的保护经验与技术,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和谐建设是紧密相连的。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特点及其生活方式的窗口, “中国红” 也把 带往了对象国, 甚至使 “中国红” 成为了对象国的流行元素。 而且, 从各具特色的中国节、 交流年活动可以看出, 我国与其 它国家的交流领域已从文化逐渐向多个领域延伸。如俄罗斯的 “中国年” 活动就涉及到了中俄两国的政治、 文化、 教育及地方合 作等多个领域,这无疑对两国的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中外交流是双向的, 一方面中国积极在各国举办特色鲜明的 中国年、 中国节等活动, 将悠久的东方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 面, 不断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了解更多元的文明, 需要其他国家 在中国也相应地举办具有异国特色的交流年、 交流节等活动。 事 实证明, 这样互办国家年的活动, 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 途径,也是中国人近观异国文化的良好契机。通过这种相互吸 引、 相互借鉴以及相互促进的 “良性循环” 的交流方式, 有利于增 进各国人民间的彼此了解与友谊, 也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 相处与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 “和谐” 两千五百年前, , 中国著名的思想 家孔子就说过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的名言, 此 语向世人传达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只有兼容并 蓄, 才能和平发展。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国积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十分丰富, 它们本来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 甚至推动和谐 世界的进程中, 可以毫不费力 “信手拈来” 的绝佳的催化剂, 只要 我们对它们再投入更多一点的关注、 保护和推广即可。而且, 它 们的 “和谐价值” 也绝不仅仅只是笔者以上草列的三个方面, 只要 用心挖掘, 还会有不俗收获。
注释: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2006-8-24. ②钟敬文. 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③汉川善书. . 2007-9-27. ④孝感八措并举奋力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 . 2007-10-16. ⑤罗兰・罗伯森著. 梁光严译. 全球化: 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
收稿日期: 2007-05-29作者简介: 程惠哲(1972~),男,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程惠哲(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875)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能使个体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这些因素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主要表现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价值;主要内容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233(2008)01-0099-04H armony V alue of Non 2m 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C H EN G H ui 2z he(Re se a rch Cent er of Ma rxist Theory of Lit era ture a nd Art ,China Art Ac a demy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Wit h t raditional et hic moral ,t he non 2material cult ural inheritance help s individuals wit h t he completion of socialization ,nations wit h cohesion and affinity ,which result in harmony val 2ues in t he above 2mentioned inheritance.The values are mainly t he harmony between person and ego ,between person and ot hers ,between person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person and nat ure. K ey w ords :non 2material cult ural inheritance ;harmony value ;main content 如何达到和谐?这是当今利益多元化、个性多样化,生存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加大的时代所无法回避的全球性的实践和理论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且达致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看, 作为鲜活的、 丰富多样的 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 社会和谐的价 值和作用。 2005 年,某学者在贵州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时了解 到, 在布依族聚居的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音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尚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 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据当地有关 人士分析, 这一奇迹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音寨这一带一直未中 断当地特有的 “三月三” 六月六” 、 “ 歌会等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 有关, 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 心、 播洒道德、 弘扬正气的作用, 这也成了当地人民平安、 社会和 谐的保证。 还有 2006 年 6 月正式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的 “西塞神舟会” 在黄石西塞山脚下的道仕袱村举行, , 该活动是民众自发自愿组织的,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至五月十八 举行。据村中老人介绍,这一活动在当地持续一千多年长久不 衰, 神舟会借助 “送龙舟” 这一形式, 为当地百姓消灾祈福, 是端午 节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自纪念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结 合以后, 特别是解放以来, 神舟会的活动也与屈原的传说联系在 一起, 这对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 民族团结, 无疑具有深厚的影响和价值。毋容置疑的, 这对当地 的淳朴民风的保存和邻里乡亲的团结和谐提供了精神支持, 这算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的体现之一。 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 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 现、 个体利益和欲望的满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人唯 利是图, 只为金钱和利益服务, 不讲诚信、 不讲道德, 这极大地败 坏了社会风气、 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此, 我们需要倡导传统 伦理道德, 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 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 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 在保护、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撷取、 展示、 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 将会极 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应该可以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的 “汉川善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为例 南方的善书渐趋 消亡, 惟湖北汉川、 蔡甸、 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 种, 且其中又以汉川流传最盛, “汉川善书” 故有 之称③) 。从清朝 道光年间开始,善书” “ 的内容就由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 敬父母、 和睦家庭、 友善邻里、 救难救急等 “十全大善” 所取代。 最 初 “善书” 只在元宵节、 中元节前后宣讲, 后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 活动, 并可在田间地头、 街边巷尾、 茶楼酒肆宣讲, 深受乡民欢迎。 至今, 在汉川一带, 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下旬, 逢上做生祝寿, 婚 丧嫁娶等乡间大事, “善书” 都是 表演的集中时段, 许多乡村都要 搭台请善书艺人讲书, 且其内容多是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 这 对于当地精神文明的建设、 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 以及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 同样是在 2006 年 6 月,董永传说” “汉川善书” “ 和 一样, 也入 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以东汉人董永卖身葬父 的故事为蓝本, “孝” 以 为内核的一则民间传说。 因其教化内容同 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 因此它的神奇幻想同 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 且由于民众情感的 渗透和口碑的附会, “董永传说” 使 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湖北省的孝感市为例。据说 “孝感” 这一地名的产生就是 因为孝子董永卖身葬父, 行孝感天动地而得来的。近年来, 孝感 市委市政府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着眼点, 构建和谐社会, 大力 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 并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 “中 华孝文化名城” 的城市定位。特别是 “董永传说” 入选国家首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孝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更是抓住这一有利 契机, 八措并举, 软硬兼施, 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陈俊秀,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观察・
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的体现之二。
2 009. 8(下)
遗产还可以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国际技术、 财务机制, 动员国际社 会履行共同的义务等。 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的 第三个方面的体现, 就是它可以成为国家之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 梁, 成为民族间联系沟通的粘合剂。 例如在 2005 年末公布的第三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 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 中, “蒙古族长调民歌” 入选, 在这一过程及今后的共同保护中, 已经并将继续发展两国 在这方面的友好合作, 这必然会加强两国的密切联系, 促进两国 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还有, 在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传统岁时节日” 也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 “年节” 借着 这个特殊的文 化窗口, 我国与其他一些国家进行了频繁而良好的交流。 特别是 继 2003 年至 2005 年中法互办文化年后,国家年” “ 已成为中国对 外交流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 “俄罗斯年” 意大利年” 西班牙 、 “ 、 “ 年” 等等, 这些交流活动向中国公众提供了了解对象国民众文化
其中,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 值, 也可以说是它的价值准则; 科学认识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规范; 而审美艺术价值则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 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至于经济开发价值, 笔者认为只有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 带来经 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发 展, 所以它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重要的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那 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呢?愚认为非 社会和谐价值莫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反 映了建设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 求, 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 既需 要雄厚的物质基础、 可靠的政治保障, 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 良 好的文化条件。 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的诸多内容都能为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助上一臂之力, 也正 因为如此, 笔者想把本文的重点放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 和谐价值方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 笔者认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 反 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 思维习惯、 生活风习等内容, 规范 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 思维价值取向, 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
④
特点及其生活方式的窗口, “中国红” 也把 带往了对象国, 甚至使 “中国红” 成为了对象国的流行元素。 而且, 从各具特色的中国节、 交流年活动可以看出, 我国与其 它国家的交流领域已从文化逐渐向多个领域延伸。如俄罗斯的 “中国年” 活动就涉及到了中俄两国的政治、 文化、 教育及地方合 作等多个领域,这无疑对两国的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中外交流是双向的, 一方面中国积极在各国举办特色鲜明的 中国年、 中国节等活动, 将悠久的东方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 面, 不断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了解更多元的文明, 需要其他国家 在中国也相应地举办具有异国特色的交流年、 交流节等活动。 事 实证明, 这样互办国家年的活动, 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 途径,也是中国人近观异国文化的良好契机。通过这种相互吸 引、 相互借鉴以及相互促进的 “良性循环” 的交流方式, 有利于增 进各国人民间的彼此了解与友谊, 也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 相处与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 “和谐” 两千五百年前, , 中国著名的思想 家孔子就说过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的名言, 此 语向世人传达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只有兼容并 蓄, 才能和平发展。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国积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十分丰富, 它们本来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 甚至推动和谐 世界的进程中, 可以毫不费力 “信手拈来” 的绝佳的催化剂, 只要 我们对它们再投入更多一点的关注、 保护和推广即可。而且, 它 们的 “和谐价值” 也绝不仅仅只是笔者以上草列的三个方面, 只要 用心挖掘, 还会有不俗收获。
② 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价值认同, 从而个体能有效的融入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中图分类号: C913
在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 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 中, 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 “被各群体、 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 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 场所。 同时, ” 在本公约中还说明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 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由此我们不 ” 难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诸如历史传承 价值、 审美艺术价值、 科学认识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 经济开发价 值等等。
200 9.8(下)
・社会观察・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陈俊秀
摘 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 社会和谐价值是其价值目标, 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社会和谐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9)08-221-02 力, 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 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 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 融入社 会的过程, 而社会或族群也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它的合格的个 体, 其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