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奥秘教案
生命的奥秘教案:揭开DNA的神秘面纱
生命的奥秘教案:揭开DNA的神秘面纱的神秘面纱生命是一个神秘而又奇妙的存在,人类一直在探索和研究这个领域,逐渐揭开生命的秘密。
而人类身体内最小的生物单位——细胞核内的DNA,是生命奥秘的一个关键。
在我们的身体内,DNA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运作,它支配着我们的生命,控制着我们的遗传和生命周期。
因此,能够揭开DNA的神秘面纱,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奥秘至关重要。
一、DNA的基本结构DNA分子是由四种化学物质基础上组成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C)、鸟嘌呤(G)共四种碱基。
这四种碱基根据其化学特性不同,形成了AT和CG的二对碱基之间的氢键,由此构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分子链上的AT和CG的比例是不固定的,不同物种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比例差异很大。
人类DNA中,A和T的比例约为1:2,C和G的比例约为1:2,但有些细菌.-GC比例可高达75%。
二、DNA的作用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指导生命活动的遗传密码。
DNA中存放着个体遗传信息的蓝图,是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基础。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DNA的三个作用包括:1.存储信息。
生命体内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DNA中。
通过这些信息,个体可以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还能够继承自己的基因信息给下一代。
2.复制。
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得它可以很容易地复制。
每当一个细胞将其分裂成两个新细胞时,它都必须复制它的DNA。
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两股双链解开,方便DNA的合成,然后又重建成两股DNA。
3.转录和翻译。
DNA通过转录产生RNA分子,RNA再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是所有细胞的形成和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三、DNA的研究人类对DN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3年,英国科学家J.D.Watson和F.H.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碱基对互补规则”的假说。
根据这一规则,对于每个碱基对,DNA 的两条螺旋上必须分别有A-T和C-G相对应的情况。
生物教学设计探讨基因与遗传的奥秘
生物教学设计探讨基因与遗传的奥秘生物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基因与遗传的奥秘,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本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活动和案例来讲解基因与遗传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加深他们对基因和遗传规律的理解。
一、实验探究部分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我会给学生们简单介绍基因和遗传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认识。
1. 实验一: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材料:实验室培养的果蝇、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格方法:学生们观察实验室里的果蝇,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翅膀形状。
然后,通过逐代繁殖,观察后代果蝇的遗传特征是否与父代相似。
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可以发现果蝇的遗传特征是具有遗传规律的,例如,黑色果蝇的后代往往也是黑色。
这就揭示了基因与遗传的密切关系。
2. 实验二:DNA提取实验材料:洋葱、洗洁精、盐水、酒精、试管、滴管、试管架等方法:学生们将洋葱切碎并与洗洁精、盐水混合,用滴管吸取提取液,滴入试管中。
然后,缓慢地加入酒精,观察DNA如何从提取液中凝结出来。
结果: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DNA的提取过程,加深对基因和遗传物质DNA的认识。
二、案例分析部分在本节课的案例分析环节,我将通过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来激发学生们对基因和遗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一:卡里叶病的家族调查材料:卡里叶病家族调查表、卡里叶病患者病例照片方法:学生们使用卡里叶病家族调查表,分析不同家庭成员的病史和症状,比较他们之间的遗传关系。
然后,通过对比卡里叶病患者的病例照片,讨论卡里叶病的遗传模式和发生机制。
结果:通过案例分析的讨论,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卡里叶病的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并且可以通过遗传学知识预测家族成员患病的概率。
案例二:基因突变引发的色盲材料:色盲家族调查表、色盲测试花纹图方法:学生们使用色盲家族调查表,分析不同家庭成员的色盲情况,并与色盲测试花纹图进行比较。
然后,讨论色盲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因。
高中生物基因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基因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基因与DNA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基因的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与特点2.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3. 基因与DNA的关系4. 孟德尔遗传定律5. 染色体遗传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DNA的关系、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定律。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DNA的关系、染色体遗传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基因、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遗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本质是什么。
2. 基因的概念与特点:讲解基因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介绍染色体的结构,阐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
4. 基因与DNA的关系:讲解基因与DNA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由DNA组成的。
5. 孟德尔遗传定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6. 染色体遗传定律:介绍染色体遗传定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8. 小组讨论:探讨基因在现代生物科技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基因治疗等。
10.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基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基因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DNA的关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运用基因知识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情况。
基因初中生物教案
基因初中生物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因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基因的传递方式。
3.了解基因突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基因的定义和作用。
2.了解基因的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学PPT。
2.基因传递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通过引入基因与遗传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基因的兴趣和好奇。
Step 2:概念解释
教师简要介绍基因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基因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Step 3:基因传递方式
教师通过图示或实例,向学生介绍基因的传递方式,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传递规律。
Step 4:基因突变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体的变异和变化。
Step 5:实验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基因传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
Step 6: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讨论基因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布置有关基因的课外阅读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基因的神秘世界。
板书设计:
主题:基因
1.基因的定义和作用
2.基因的传递方式
3.基因突变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基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理解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神奇生命:科学教案让孩子了解生命现象
神奇生命:科学教案让孩子了解生命现象科学教案让孩子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现象,从古至今,人类都在探寻着生命的意义与来源。
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用科学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生命现象,那么他们将能够从小学习到最基本的生命知识,甚至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因此,我想分享一些科学教案,让孩子们能够了解生命现象。
科学教案一:从细胞开始细胞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生物单位,是生命存在的最小单元。
要想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现象,第一步就是从细胞开始。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可以让他们用塑料袋和果汁盒子等材料做一个类似细胞的模型。
在模型上标出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让孩子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的构造,从而理解生命存在的基本单元。
科学教案二:探寻基因的奥秘基因是控制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特征、行为和健康。
在第二个教案中,引导孩子们了解基因的含义和作用。
可以让孩子们制作礼盒,并在礼盒上书写有关基因的知识点,例如DNA结构,基因的作用,染色体的组成等等。
同时,可以鼓励孩子们积极探索科学实验,例如通过芥末模拟基因突变等,让孩子们理解基因在生物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三:生命的进化史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其了解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一些简单的进化史知识,并让他们制作一个“化石”模型。
孩子们可以使用相应的颜料和石膏等材料,在模型上刻画显著的特征,例如生物的牙齿、鳃孔等。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演化,而且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手工技能。
科学教案四: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食物链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并通过造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型来示范食物链的关系。
当孩子们了解了食物链及其作用后,再让他们亲自制作食物链模型。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探索遗传密码的奥秘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探索遗传密码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 了解 DNA 分子的结构及其作用;2. 理解基因的构成和遗传机理;3. 掌握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4. 激发学生对 DNA 分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DNA 分子的结构(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
2. 基因的结构和遗传机制(1)基因的定义和组成;(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发生。
3.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1)DNA 复制的过程和意义;(2)RNA 的结构特点和转录的过程;(3)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机制。
4. DNA 分子的应用(1) DNA 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基因工程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学生了解 DNA 分子的结构、基因的构成和遗传机制,以及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 DNA 技术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 DNA 分子的相关问题,如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发生,以及 DNA 分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DNA 分子的结构(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分子式、生化结构和分子结构;(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包括 DNA 分子的三维结构和碱基的配对规律。
2. 基因的结构和遗传机制(1)基因的定义和组成:包括基因的表达和功能;(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 DNA 复制、RNA 转录和翻译;(3)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发生:包括突变类型和遗传病的机理。
3.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1)DNA 复制的过程和意义:包括 DNA 复制的机制和相关酶;(2)RNA 的结构特点和转录的过程:包括 RNA 结构、细胞质和核糖体;(3)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机制:包括氨基酸的结构、翻译的基本过程和翻译机器的组成。
生物高中教案:遗传与基因的奥秘 (2)
生物高中教案:遗传与基因的奥秘遗传与基因的奥秘一、引言遗传与基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能够解释生物个体的特征传承和变异。
本教案将从基本概念、遗传规律、遗传变异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介绍遗传与基因的奥秘。
二、基本概念1. 遗传的定义: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传递给后代的特征和性状的过程。
2.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指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功能片段,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
3.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基因的组合,而表型则是基因型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形态特征。
三、遗传规律1. 孟德尔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证明了遗传规律的存在。
2. 隐性和显性遗传:在个体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会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只有在纯合子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
3. 与性连锁遗传:部分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性连锁遗传中,遗传规律与一般遗传有所不同。
四、遗传变异1.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突发性改变,可以导致新的遗传性状的产生。
2. 杂交和重组:杂交和重组是指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相结合,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对环境适应性较好的个体能够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使有利基因更多地传递给下一代。
五、基因工程1. 基因工程的定义: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饰和操作,以产生特定的基因型和表型。
2.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并复制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以改变其遗传特性。
3.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将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特性或能力。
六、教学案例设计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演示通过实验展示豌豆遗传特征的传递和组合规律,加深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2. DNA模型制作与分析通过制作DNA模型,让学生了解基因是由DNA组成的,并通过序列分析讨论基因的作用和变异可能性。
3. 混合颜色眼珠实验通过混合不同颜色眼珠基因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的遗传变异,观察和分析不同基因型眼珠的表型变化。
深入探究基因本质的教案编写
深入探究基因本质的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的定义和本质。
2.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基因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
4.认识基因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对人类生命有什么意义?2.讲解基因的定义和本质教师利用白板和PPT讲解基因的概念、特征和本质,阐述基因是DNA分子的一段序列,可以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讲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利用图表等形式讲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基因由核苷酸组成,有编码和调控两个功能。
同时,让学生学会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和预测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探究基因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教师通过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基因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如基因突变的产生和传递,基因重组的产生和进化。
同时让学生认识基因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疾病起重要的作用。
5.认识基因与健康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基因与健康的关系,如基因与常见疾病的关系,如何通过基因检测预防遗传疾病等。
6.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形成对基因的深入认识。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模拟情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和作业表现等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在探究中的能力。
2.知识运用评价通过考察学生在实践中所运用的基因知识的正确性和实际应用性等。
3.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考察学生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体会本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生物教案:探索遗传的奥秘
高中生物教案:探索遗传的奥秘探索遗传的奥秘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种的遗传信息、遗传变异以及遗传传递规律。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教授遗传学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生命的奥秘以及自身的遗传特征。
因此,本教案将以探索遗传的奥秘为主题,帮助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遗传学的概述遗传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物种内个体之间以及世代之间的遗传信息传递。
遗传学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基因则是生物体制造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
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有助于学生们理解遗传学作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的重要性。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1.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他从定量上揭示了遗传信息如何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传递。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个经典的实验案例,深入理解基因的等位基因、显性和隐性基因以及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等重要概念。
2. 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遗传信息通过基因的传递途径,实现了从父母到子代的遗传传递。
学生们需要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不同的细胞分裂过程,以及基因在这两个过程中的传递方式。
同时,还可以探讨性染色体和非性染色体的遗传传递差异。
三、遗传变异的表现1. 基因型与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信息,而表型则是基因型在外部环境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
学生们需要了解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对表型的影响。
2. 突变与变异突变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突发性变化而引起的基因型的变异,变异则是指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基因型的差异。
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探究突变是如何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变异形式。
四、遗传的应用1. 遗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遗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组来实现特定功能的一种技术,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遗传工程的一项重要应用。
学生们可以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中涉及的伦理和安全问题。
高中生物基因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基因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传递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 基因的作用:基因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
3. 基因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重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基因的概念、作用和传递规律。
2. 难点:基因的传递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概念、作用和传递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基因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与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基因的兴趣。
2. 讲解基因的概念:阐述基因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讲解基因的传递规律: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和基因重组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基因概念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了解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相关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基因的概念、作用和传递规律。
3. 案例素材:收集与基因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讲解(20分钟)、案例分析(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
高中生物讲解基因教案
高中生物讲解基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的定义以及基因传递的规律。
2.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基因?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基因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的影响。
2.基因的表达及控制。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例分析。
2.实验观察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DNA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DNA是由什么组成的,它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2.讲解基因的定义和结构(15分钟)解释什么是基因,基因是由DNA组成的特定序列,控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讲解基因的结构,包括编码DNA、非编码DNA等。
3.基因的功能(10分钟)解释基因是如何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的。
通过举例说明一些基因如何影响生物的外貌、生长发育等。
4.基因的传递规律(15分钟)讲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三定律。
通过抽签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孟德尔遗传实验。
5.基因突变的影响(10分钟)讲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分类,以及不同种类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危害。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基因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以及遗传规律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就基因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基因传递规律等问题进行总结,准备下节课的小测验。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基因的理解,以及遗传规律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基因教案
初中生物基因教案
授课对象:初中生物
时间:45分钟
目标:学习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1.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2.基因的结构及遗传物质DNA
3.基因的遗传规律
教学方法:
1.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2.实验演示:进行基因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加深对基因的认识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基因的遗传规律,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引言,引起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基因的概念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生物种群中的作用
3.实验演示:进行基因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了解基因的结构和遗传物质DNA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基因的遗传规律,总结基因的传递方式和遗传规律
5.梳理知识: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的重要性和遗传的规律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理解
评估方法:
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作业考核: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查看他们对基因和遗传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1.课件和教材:准备相关课件和教材,便于讲解和示范实验内容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进行顺利
3.小组讨论资料:提供小组讨论的题目和资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对遗传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基因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基因专题讲解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专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概念并明确基因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2. 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基因在遗传中起到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2. 基因的结构特点。
3. 遗传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2. 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入基因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基因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什么是基因?- 基因是控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由DNA分子组成,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合成。
- 基因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3.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基因的遗传规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讨论基因变异对个体性状的影响,并总结基因在遗传中起到的作用。
5. 练习与应用:布置基因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遗传规律。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基因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主题:基因及遗传要点:1. 基因的概念2.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 遗传规律六、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基因相关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高中生物讲解基因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基因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 基因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教学难点:1.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 基因的表达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油镜、染色剂等3.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基因?基因在生物体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
二、新课讲授1. 基因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通过染色体和DNA的关系图,让学生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讲解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
3. 基因的传递- 通过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
- 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基因的组合规律。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的概念、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的传递规律。
2. 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染色体和基因传递的知识。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纠正错误。
二、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观察染色体的结构,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 实验步骤:- 取材:选择适当的植物或动物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 制片:将细胞制片。
- 染色:用染色剂对制片进行染色。
- 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结构。
3.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的传递规律。
幼儿园奇妙基因科学:生物科学儿童探秘教案
幼儿园奇妙基因科学:生物科学儿童探秘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已经开始了。
而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幼儿园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而又神秘的领域。
通过生物科学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儿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生物,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设计一套生物科学儿童探秘教案,将会成为幼儿园科学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幼儿园基因科学教案设计1. 了解基因是什么我们需要向幼儿园儿童介绍基因的概念。
可以通过简单的比喻和故事来讲解,让他们明白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密码”,而生物体的各种特征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2. 探索基因的神奇在此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活动,让幼儿园儿童亲身体验基因的神奇之处。
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花朵和不同类型的豆子,让他们了解基因如何决定生物的特征。
3. 认识DNADNA是构成基因的分子,也是生命的载体。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幼儿园儿童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生物内部的奥秘。
4. 生物多样性生物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基因的多样性。
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并引导幼儿园儿童思考,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生命的传承可以通过生命的传承来总结这个教案。
通过故事情节或图画,向幼儿园儿童展示不同生物体之间基因的传承方式,让他们明白基因如何决定了一个生物体的特征,同时也使他们了解到生命的延续和重要性。
三、结语设计一套生物科学儿童探秘教案,将基因科学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园儿童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还可以为他们奠定科学教育的基础。
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让幼儿园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探索生命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个人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认为生物科学儿童探秘教案的设计应该以简单易懂、寓教于乐为原则,引导幼儿园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要注重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探索基因科学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三年级生物教案遗传与基因的探索
初中三年级生物教案遗传与基因的探索初中三年级生物教案:遗传与基因的探索引言:遗传与基因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基础,也对我们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三年级学生探索遗传与基因的奥秘。
一、认识遗传与基因(导入)在介绍遗传与基因的概念之前,让学生先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遗传现象开始,如外貌的相似性、智力的继承等。
通过引入这些实例,激发学生对遗传的兴趣,并导入到遗传与基因的主题。
二、遗传的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1. 遗传物质:介绍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基础,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2. 基因的概念:对基因的定义和功能进行解释,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3.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和发现,并解释显性和隐性基因、等位基因等概念。
4. 遗传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解析一些实际例子,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形式,以及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三、探索基因组的奥秘(实践活动)1. 提供一个简单的基因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一种食物中的DNA。
通过观察DNA的提取过程和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基因组的概念。
2. 给学生分发一份调查表,让他们调查家族中的某一特征(如眼睛颜色、耳垂形状等)的分布情况。
鼓励他们与家庭成员交流,并记录结果。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调查表中的结果,分析特征的遗传方式,并总结规律。
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假设和解释。
四、遗传性疾病与健康(拓展知识)1. 遗传性疾病的概念:介绍一些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并探讨它们与基因的关系。
2. 健康的遗传:探讨如何通过遗传基因进行健康的选择,如遗传咨询、基因检测等对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五、综合活动:遗传游戏设计一个遗传游戏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模拟基因的遗传过程。
通过游戏的进行,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六、总结与评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遗传与基因的关系以及重要性,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基因的奥秘教案
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的奥秘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第十三章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第一部分——基因的奥秘。
学生在对于生物性状的遗传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究竟是什么控制着这样神奇的遗传过程。
因此顺水推舟地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奥秘,解释遗传物质的存在。
二、设计思想: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对于初二的学生,在没有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向学生讲授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知道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大体历程(2)列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资料(3)表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从基因的遗传功能角度(4)简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解读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史料和形成基因概念的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的处理能力。
(2)结合对有关基因功能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解读科学叫研究基因的史料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精神。
(2)认识基因的本质、作用和变化,使学生增强唯物和辩证的科学自然观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基因存在的位置;染色体与基因、DNA之间的关系解决方法: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讲授知识五、教学媒体:1.多媒体课件;2.DNA双螺旋模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基因的奥秘1、基因存在的场所:细胞内—细胞核内一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2、染色体的结构特点:1)成对出现说明:①一对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体、2)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折叠而成2个DNA分子、数万个基囚3)一个基因相当于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断②染色体成对出现,染色体上的基因、DNA也成对出现。
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七、教学过程附录:基因科学大事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1865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
生物高中遗传教案揭秘DNA的奥秘
生物高中遗传教案揭秘DNA的奥秘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基本构成和结构;2.掌握DNA复制的过程;3.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4.了解基因突变与种群遗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DNA的基本构成和结构;2.DNA复制的过程。
教学难点:1.掌握DNA复制的原理和过程;2.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演示、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DNA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猜测其结构;-解释DNA的全称为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物质。
Step 2:DNA的构成和结构(30分钟)-使用PPT展示DNA的基本构成和结构,包括核苷酸的组成、DNA双螺旋结构等;-解释DNA的碱基配对规律,即A与T互补,C与G互补;-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3:DNA的复制(30分钟)-介绍DNA的复制过程,包括分离、复制和合成三个步骤;-解释DNA复制的意义,即遗传信息传递;-使用PPT演示DNA复制的原理和过程,强调DNA复制的准确性和效率。
Step 4:基因与遗传(30分钟)-解释基因的概念,即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介绍基因和遗传的关系,包括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基因携带着个体的遗传特征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的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Step 5:基因突变与种群遗传(30分钟)-解释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分类;-介绍种群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包括基因频率变化、优势基因的传播等;-使用PPT演示基因突变和种群遗传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Step 6:总结与延伸(1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路;-提出一些延伸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探究。
教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学生对DNA构成、结构、复制、基因与遗传的理解是否准确;-学生对基因突变和种群遗传的理解是否深入。
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DNA的提取实验,通过实践感受DNA的存在和提取过程;2.带领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最新的遗传研究成果;。
基因的奥秘.
第二节. 基因的奥秘1. 2. 3. 4. 5. 遗传物质是 DNA DNA分子结构与 DNA复制 遗传信息流-中心法则及其补充 遗传密码的破译 基因的结构和表达1 遗传物质是 DNA 1.遗传物质是• 1865年,Mendel揭示了传递遗传信息的是遗传因 子(基因) • 1900s Morgen等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遗传因子是什么? 蛋白质?或DNA ? Mendel 和 Morgen 实验不能证明(为什么?) --- 受实验模型的限制• 1944以来,Avery 等人先后用实验证实了 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而不是蛋白质. 这些实验包括: 肺炎双球菌实验(Griffith)(1928) Avery的转化实验 (1944) 噬菌体实验(Hershey & Chase)(1952)(利用了简单的生物为研究材料:细菌,噬菌体)Frederick Griffith 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加热后的 S 型菌中存在某种物质,可以使不致 死的 R 型菌产生致死型(S型)菌.Avery等证明转化物质是DNA1. 从S型菌中分离的各种成分:蛋白、核酸、多糖、 脂类中,仅核酸可使R型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菌。
2. 酶解实验:蛋白质水解--不影响转化 核酸水解--转化活性丧失 结论:促使R型菌向S型转化的物质是DNA。
(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更有说服力的 更有说服力的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实验 感染实验 (Hershey & Chase)噬菌体:结构简单,不能自我复制(以细菌为宿主)噬菌体感染实验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 感染细菌 - 振荡 - 离心 --上清液中有标记32P标记噬菌体DNA- 感染细菌 - 振荡 - 离心 --沉淀(细菌)中有标记说明:噬菌体DNA 进入细菌,而蛋白质没有进入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 在新 成 菌体中检测到32P标 标记 --说明:在病毒繁殖时,DNA得到复制,并控制了新 蛋白的合成(并组装成新的噬菌体)2. DNA 分子的结构和DNA复制DNA的分子结构• 双螺旋结构模型:1953年,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 建立. • 依据 • DNA 碱基组成: A+G=T+C (嘌呤=嘧啶) A=T C=G — 碱基配对规律 • DNA 结晶的 X-ray 衍射图 (Wilkins和Franklin) —双螺旋结构的物理学的证据Watson and Crick1953 1990sDNA 结 晶 X射 线 衍 射 图DNA双螺旋结构z DNA两条链的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使储藏在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的遗传信息可以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生命延续的奥秘------DNA DNA 命延续的奥秘复制DNA 是怎样进行精确的、无差错的复制的?推测的DNA 复制模型DNA复制模型检测DNA复制的特点DNA复制的特点1)半保留复制---DNA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复制出与之互补的单链;2) 新的DNA链的合成具有方向性, 只能从5’→3’;3) DNA的两条单链的复制是非对称性的, 3’链为连续复制(合成前导链), 5’链为间断复制(合成滞后链);4)DNA的复制必需先在复制起始点合成一段引物. 4) DNA的复制必需先在复制起始点合成一段DNA双链的极性DNA 的复制具有方向性, 只能从5’→3’,DNA两条链的非对称性复制DNA复制的引物DNA 复制•拓扑异构酶需要(切开单链缺口)•解旋酶多•单链附着蛋白(SSB蛋白)种酶•引物酶•参与DNA聚合酶•DNA 连接酶遗传物质中的信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3. 遗传信息流 遗传信息流-----中心法则及其补充 中心法则及其补充遗传信息流---基因的表达程序(转录和翻译)转录 DNA 的 编 码 链 : 正 链 (+) ( )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能作为模板,按碱基互补 配对法则进行转录,合成RNA. 这条DNA链称为 模板链或(-)链;另一条 )链 另 条DNA链与转录出的RNA 顺序相同,称为(+)链或编码链。
生物教案:解密DNA的奥秘
生物教案:解密DNA的奥秘第一部分: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由核苷酸组成的巨大分子,在细胞中承担着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功能。
DNA分子的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所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也被称为DNA纤维。
1.1 DNA的组成DNA由四种不同的核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以及一个糖(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这些核碱基通过键合在一起形成了DNA的两条链,而糖和磷酸则形成了DNA的骨架。
1.2 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两条链由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双螺旋结构。
碱基之间的氢键的配对是通过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间的三个氢键,以及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的两个氢键实现的。
这种碱基的配对使得两条链之间的连接非常稳定。
1.3 DNA的功能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它在细胞中起着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DNA通过转录过程产生了RNA(核糖核酸)分子,而RNA分子则在翻译过程中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第二部分: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过程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DNA的复制过程遵循着半保留复制的原则,确保新合成的DNA与原有的DNA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2.1 DNA的复制酶DNA的复制过程中涉及到一种特殊的酶,称为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负责合成新的DNA链。
它能够根据原有的DNA模板,将适当的核苷酸连接到新的链上,并与原链上的碱基配对。
2.2 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解旋、复制和连接。
首先,DNA双螺旋结构被解旋,形成两个单链模板。
然后,DNA聚合酶沿着该单链模板逐渐合成新的DNA链。
最后,两条新的DNA链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2.3 复制的精度DNA的复制过程非常精确,有一种称为校正酶的酶能够在复制过程中修复错误。
校正酶可以检测到DNA链上的错误碱基配对,并将其修复为正确的碱基配对。
这种校正机制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的奥秘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第十三章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第一部分——基因的奥秘。
学生在对于生物性状的遗传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究竟是什么控制着这样神奇的遗传过程。
因此顺水推舟地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奥秘,解释遗传物质的存在。
二、设计思想: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对于初二的学生,在没有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向学生讲授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知道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大体历程(2)列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资料(3)表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从基因的遗传功能角度(4)简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1) 学生通过解读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史料和形成基因概念的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的处理能力。
2)结合对有关基因功能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解读科学叫研究基因的史料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精神。
(2)认识基因的本质、作用和变化,使学生增强唯物和辩证的科学自然观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基因存在的位置;染色体与基因、DNA之间的关系解决方法: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讲授知识五、教学媒体:1.多媒体课件;2.DNA双螺旋模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基因的奥秘1、基因存在的场所:细胞内—细胞核内一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2、染色体的结构特点:1)成对出现说明:①一对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体、2)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 分子和蛋白质折叠而成2个DNA分子、数万个基囚3)一个基因相当于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断②染色体成对出现,染色体上的基因、DNA也成对出现。
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七、教学过程附录:基因科学大事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1865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1903年,美国细胞学家萨顿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1924年,德国细胞学家福尔根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1927 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X 射线照射可人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
1929 年,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发现核酸碱基的主要成份是腺膘呤、鸟膘呤、胸腺嘧啶、胞嘧啶。
1938 年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比德尔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
1943 年,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卢里亚,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
1952年,他们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遗传物质是DNA。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46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与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了“杂交”现象,实现了基因重组。
1948年,挪威科学家弗伯格提出了DNA螺旋结构的结论。
1951年,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即“跳跃基因”)学说。
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发现了通过噬菌体的“转导”实现的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英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勺复制机制。
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 3 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1955年,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瑞典生物学家莱温确认人体的46 条染色体。
1956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了DNA和RNA1957年,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1958 年,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开始已用化学的方法合成64 种可能的遗传密码,并测试它们的活性。
法国医学家勒热内发现先天愚型痴呆症的病因是第21 号染色体畸型,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1961 年,法国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雅各布与法国生物学家莫诺合作提出了“信使核糖核酸” (mRN)和“操纵子”概念,阐明了RNA在遗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和乳糖操纵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控制机制。
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发现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苯丙氨酸的密码是RNA上的尿密腚(UUU。
1967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确定了丙氨酰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76 个核苷酸的顺序及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3 年,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等人测出了20 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196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首次分析出丙氨酸tRNA所含的全部76 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
并于1968 年成功分离出I 型限制性内切酶。
1967年,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J •多塞发现并阐明控制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遗传决定结构。
1970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史密斯分离出了II 型限制性内切酶。
1 971 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内森斯使用II 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发现了“逆转录酶” ,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RNA形成DNA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971 年,英国生物学家布伦纳、美国生物学家霍维茨、英国生物学家苏尔斯顿发现关于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的基因调节现象。
197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伯格首次将剪切后的不同DNA分子连接组成新的DNA分子,首创基因重组技术。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合成了含有77个核苷酸的DNA长链,1976 年又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因-- 共有206 个核苷酸的DNA长链。
1973 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科恩、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合作完成了将两种不同基因拼接的复合基因引入细菌的实验,并申报了第一个基因重组技术专利。
197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发明了确定RNA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技术。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发明了DNA碱基的快速分析方法。
德国免疫学家克勒、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尔斯坦合作开发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夏普、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发现断裂基因。
1981 年,美国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首次检测出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
197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DNA重组技术产生出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DNA1组技术生产出胰岛素。
1978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RNA 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1979年,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史密斯发明能够重新编组DNA的定点突变技术--- “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
1980年,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使细菌生产出干扰素。
1981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王德宝等人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
1982年,美国神经学家普鲁西纳发现比病毒还小、没有核酸、但具有遗传物性的病原微生物一一朊毒体(意为“类蛋白质感染因子”)。
198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发明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
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在美国诞生。
1985年,意大利裔美国病毒学家杜尔贝科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
1986年,第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在英国诞生。
1 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6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在英国诞生。
1998年,中、日、美、英、韩五国代表制定“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
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 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2000年,中、美、日、德、法、英6 国科学家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2001年,中、美、日、德、法、英6 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3 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死亡。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科学家宣布联手启动“中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中、美、日、德、法、英6 国科学家联合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图。
中、美科学家分别测定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