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练习秘诀
吴式太极拳简化30式,长拳108式要领
![吴式太极拳简化30式,长拳108式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08d65d11482fb4daa58d4bba.png)
吴式太极拳- 简化30式要领身体上准备:1.虚领顶劲:行拳过程中要保持头顶悬2.尾闾中正:尾闾与地面保持垂直,与头顶悬对应3.含胸拔背胸部不要向前挺,放松。
脊背要撑圆,拔背就是用头把中枢神经提起来。
4.沉肩坠肘肩膀放松,不要拱肩,肘关节垂直对着地面,不要外翻。
5.松腰垂臀腰部放松,使气下沉丹田,臀部内收不要外撅。
6.裹裆含腚大腿肌肉外翻,把裆部撑圆,肛门上提,使气不外泄。
7.气沉丹田呼吸变深使横膈膜下降,气入下丹田。
腹部呼吸使得上下丹田都充满气。
8. 胯部要内收一点9. 身体不要前倾太多,头,脊椎和尾闾保持一直线贯通。
第一式:太极起式首先:两脚平行步、与肩同宽、两个胳膊放松下垂、好像挂在肩膀上、感觉手要碰到地面似的,头要虚领顶劲、目光放远处,含胸拔背,肩窝、膝盖窩、腹股沟要松弛下沉、不要向前顶出,膝盖微微内扣,宁静安舒。
闭口,鼻息,舌顶上鄂。
吸气,食指引导双手向前,好像是贴着地面似地,同时要有向远处伸展的意念,到与肩同高的地方,向中间收容,手腕向下按,开始向下落,同时意念气沉丹田,过腹部膝盖自然弯曲,就是气沉丹田的引导。
重心移到右脚,双手打开到30度位置,左脚跟微微抬起,再双手向前合拢,同时左脚伸出,变虚步,阴阳掌。
双手向前合拢时,要有向远方伸出的意念。
阴阳掌这个三角形要有弹性的,不是瘪掉的,就是要虚劲,大拇指领劲,对着鼻尖。
第二式:揽雀尾从琵琶手开始,以左脚跟为轴向右转90度,右手上提一点身体带动右手在左手上划一个圆弧,意念向远处伸展,变成阴阳掌,大拇指对着鼻尖,母指根与鼻尖同高,琵琶手要向前伸出展点(两手的肘关节要微微合拢一点)、三角形也是要有弹性并蓄劲(注意大拇指要上翘领劲)。
手伸出同时,右脚向前也伸出,变成虚步,右脚尖微微内扣,重心落在左脚。
脚不动,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边落边转到与肩同高处,再收回一点。
左转45度,脚不动,由虚步变弓步,右手指尖领劲就是意念在指尖、指尖上感受一个螺旋劲(在推手过程中螺旋劲相似切线的作用把对方的力牵引和化解掉)、手往45度方向伸展身体向前挤出、同时眼睛朝着手指方向穿过手指看出去、步伐不动,腰转带动手到右侧30度,转动的过程就是太极拳的崩劲(好像是挤出去一样)。
练太极拳的方法和技巧
![练太极拳的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8fc548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3.png)
练太极拳的方法和技巧
太极拳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功夫,已经被推崇为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
以下是一些练太极拳的简单方法和技巧。
1. 注意呼吸:太极拳强调呼吸调节,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缩紧。
另外,要注意吐纳的时机和频率。
2. 精力集中:太极拳是一种内在的锻炼,需要集中精力放松身体,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3. 慢慢练习:初学者应该将练习的速度放慢,掌握每个动作的技巧,并逐渐加快速度。
4. 重视基础动作:太极拳里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基础动作,初学者应该着重练习这些基础动作,打好基础。
5. 多次重复: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多次重复,直到做得非常熟练。
6. 注意力量的控制:太极拳的力量处于内在状态,掌握对力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7. 保持身体平衡: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姿势,练习时要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失去重心。
总之,要学好太极拳,需要耐心和毅力,并且一定要注重基础动作的练习和力量的控制。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8cb7c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2.png)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拳术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修养。
以下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希望能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以松为主太极拳注重在动作中保持松散的状态,不紧张不僵硬。
拳术的力量来自于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发挥需要在松散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顺畅。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体的松弛,特别是肩膀、背部和腰部的松散度要特别注意。
2. 以虚灵为主虚灵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味着身体要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不要有任何的紧迫感。
虚灵的状态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也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虚灵的状态,不要陷入到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中去。
3. 以圆为主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以圆为主。
圆的动作能够使拳术更加流畅,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柔和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曲线和流动感,不要呈现出直角和棱角的感觉。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缠绕为主,通过旋转、盘旋、缠绕等动作来发挥力量。
缠绕的动作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加集中和均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对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要呈现出断续和僵硬的感觉。
5. 以内劲为主太极拳的内劲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强大的力量来源。
内劲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来调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劲的培养和运用,通过深呼吸和意念的调动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6. 以沉着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一种沉着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沉着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沉着的状态,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所左右。
7. 以静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重静态的修炼,通过保持静止的姿势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力量。
静态的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和耐心,也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力量。
武式太极拳基本步法
![武式太极拳基本步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8b491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5.png)
武式太极拳基本步法武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流派,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内外合一的特点而闻名。
在武式太极拳中,基本步法是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
一、起势起势是学习武式太极拳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拳谱的开篇。
起势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身体状态,准备好进入后续的拳法动作。
起势时,身体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微微外转,重心落于前脚。
二、进步进步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进攻动作。
进步时,身体保持稳定,重心随着腿部的移动而转移,腿部先行,上半身紧随其后。
进步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平衡,重心不要倾斜。
三、退步退步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防守动作。
退步时,身体保持稳定,重心随着腿部的移动而转移,腿部先行,上半身紧随其后。
退步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平衡,重心不要倾斜。
四、左转左转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转向动作。
左转时,身体自然转向左侧,重心随之转移,双脚保持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
五、右转右转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转向动作。
右转时,身体自然转向右侧,重心随之转移,双脚保持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
六、左步搬拦捶左步搬拦捶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组合动作。
左步搬拦捶时,身体先向左侧迈出一步,然后进行搬拦捶的动作,动作要流畅自然,力量要均匀有力。
七、右步搬拦捶右步搬拦捶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组合动作。
右步搬拦捶时,身体先向右侧迈出一步,然后进行搬拦捶的动作,动作要流畅自然,力量要均匀有力。
八、左右踢腿左右踢腿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攻击动作。
左右踢腿时,身体保持稳定,重心随着腿部的动作而转移,踢腿时要保持力量的平衡,动作要准确有力。
九、左右摆臂左右摆臂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变化动作。
左右摆臂时,身体自然摆动,重心保持稳定,双臂要有力量的支撑,动作要协调流畅。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614223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0.png)
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是有⼀定的技巧的,掌握好了技巧⾃然练习起来就会更流畅,练习武式太极拳不可⼼急,⼀定要循序渐进。
下⾯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
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介绍 推⼿在太极拳中是⾮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定要将推⼿练好,这样才有利掌武式太极拳的技巧,使我们练习起来更轻松。
⼀、舍其正中定横中 常⾔说“⼈少横⼒”,特别在推⼿技击中,两⼈绷⼿相触,尽管周⾝含有弹⼒,两⾜前后分开时,其⼒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虽有横向之⼒,但横⼒总是要少于纵⼒的。
中⼼、重⼼,⼆点均在于纵,⽽进招引其离开⽀撑点,我舍其正⾯,击其横⾯,因对⽅⼒点不能集中合⼀,对⽅⼀旦离开其⽀撑点,⾝形⾃然倾斜,我从横⾯击之,对⽅即⾏跌出。
如向对⽅进招“云⼿”,我右⼿由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右肩,左掌按对⽅胯部,对⽅整个半侧⾝明显露出,并成⿇花状,我当即正⾝发⼒,对⽅即⾏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可见,任何招式都不是⽆敌的,只要先洞悉对⽅的意图才是我们取胜的关键。
⼆、进⾝欺⼈,应知⼈体之“三节” 从整个⼈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为根节,如对⽅三节被欺,对⽅即不能活便,更⽆法使招,⽽我则运转⾃如,左右逢源,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之绝技。
“⾝、⼿、⾜,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
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上下三节之法”。
如进⾝欺⼈,欺得越紧,对⽅整个⾝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处于背势,⽽我处于顺势。
三、步要过⼈ 即是便于贯、扣、插⼆法之应⽤,便于步法之进退,及⾝法上灵活变换。
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
欲将发⼈,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交⼿⽆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贯扣⼆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
太极拳练拳要领
![太极拳练拳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150f15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b.png)
太极拳练拳要领
1.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背直,头微仰,
双目视前。
2.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提高
精气神。
3.放松身体:太极拳注重柔和、自然的动作,练拳前需要放松身体,
抖动四肢、腰部等部位,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松弛。
4.身体重心: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身体重心,找到合适的重心点可以
帮助身体更稳定、运动更自如。
5.动作缓慢:太极拳动作要求缓慢、流畅,需要让身体逐渐适应和掌
握每个动作。
6.身体协调:太极拳需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训练来逐
渐掌握协调技巧。
7.保持平衡:太极拳动作需要保持身体平衡,可以通过锻炼腿部肌肉、提高身体掌握力来提高平衡能力。
8.注意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慢而深的呼吸可以帮助身体
放松,平衡呼吸和动作可以提高身体运动的流畅度。
9.注意练习时间:太极拳练习需要一定时间的持久性,按照个人身体
状态和目标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和修正。
10.要有耐心:太极拳是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技巧,需要有耐心、
毅力和恒心,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
原架武式太极拳练功法
![原架武式太极拳练功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107c0ceff9aef8941e0634.png)
6 1 —I l ■I 藤飘 丽广—一
正, 要牢 记 “ 身法八要 ”, 达到八面支撑 。
心法要求和概念 。太极 拳 内功心法 就是 根据太极
文 , 云 峰 赵
阴阳互根 的原理 , 来引导练功 的。武 式太极拳 ( 原 三、 三调”要牢记 “ “ 三调 ”, 即调身 、 调心 、 调息 。恩师在教拳 时 架 ) 的最 高境界 就是要 达到 “ 形无 象 ”, 全身 无 “
二、 逢转必沉
法训练方能使身 “ 劲整”,“ 八合 支撑 ”。 与人 “ 推 手”时要 以内劲制人 。 就是在 “ 沾连粘随”、 不丢 “
六、 注重 内功心法训练 恩师教拳时 , 有三个 阶段十层 功夫的要求 , 根
逢转 必沉是 武式太极拳 的一大特点 。其他 练 不顶”中实现 “ 我顺人背 ”, 用劲路 制住对方。
沉得下 , 亦放得 人出”的境界 。 加省、 市、“ 国强 杯”、 万成杯 ” 统 武术绝技 大 “ 传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合蓄 发
赛, 获得 多枚金牌 、 秀奖等荣誉 。获得 了优 秀教 优
开合 蓄发是 武式太极拳 的又一 特点 。先宗 师 练 员称号 ( 有教练 员证 书 ) 。从 2 0 开始随恩 0 0年
就注重 “ 三调”功法 的训练 , “ 把 三调 ”简单 地 归 透 空 ”, 应物 自然 ”, “ 修炼 太极 阴阳中和之气 , 回
纳为调身要 使身 法上身 ( 即十三身法要 领 ) 体现 归先天 体的最 高境界。 , 个 “ ” ; 整 字 调心 要全身 放松 , 人静 , 意守丹 田 , 作者 简介 : 云峰 ,9 7 8月 1日出生在 沈 赵 16 年 体现 一个 “ ”字 ; 静 调息要 调 整后 天之 气, 之 回 阳市。从 1 8 使 94年 至今 , 在沈 阳华晨 东兴汽 车零 部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最新整理)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3257d6c79563c1ec4da7101.png)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 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 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 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 一、采求乾三连 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武式太极拳的武式歌诀
![武式太极拳的武式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9cf43bd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f.png)
武式太极拳的武式歌诀武式歌诀第一阶段,练好桩功、打好基础常用的存有:一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预备式,要求两足平分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虚领顶劲,松肩沉时,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举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屏除杂念,自然呼吸,要点是:1、必须“阴气体松”,李亦畲先生在《五字然》中首先明确提出的就是“阴气”,并说道:“心不静则不专,一起身前后左右全系列并无定向,故要阴气”。
初学走架最不必努力做到阴气,所以必须先通过东站无极桩去投资多元化这一功夫。
初学拳的人大都难紧绷,故建议“体松”。
精神、关节、肌肉时时收紧,为日后习武走架,踢不好基础。
2、要足与肩宽,因两“涌泉穴”在人足下,两“肩井穴”在人肩头,站桩时足与肩宽,两“涌泉穴二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低,承重力越大,通过这一锻练”和两“肩井穴”上下向衡,才能气机上升,运行与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则是打不出水的。
通过无极桩的锻炼身体,求出阴气神敛,气聚体吉,然后在习武架,自然就较难了。
二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体要求同无极桩,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较大,蹲的越低,承重力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的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太极桩先学定势,再练习动势,先按定势太极桩站好,例如系则左势,则左手左脚左前,右手右脚在后,变成左虚右实步,两手从胸前落废旧,经右腰胯处再往前往上,置福胸前恢复原状,其往复路线例如划一竖圈,同时,下肢挤腿吉胯转腰,两腿由前虚后虚,变成前弓后蹬。
如此反反复复地划斜圈子,圈子可大可小Marcilly可慢,必须左右转换地练,这一桩功极似过去北方人用辘轳一种车从井里洗衣服的动作,用以练松肩松肘,挤腿转腰和弓步前冲等易收取得成效,对日后走架巩固下盘,肩松腰活,上下协同等,存有非常大裨益。
武式太极拳96式
![武式太极拳96式](https://img.taocdn.com/s3/m/ae4c52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e.png)
武式太极拳96式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之一,深受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喜爱和推崇。
其中,武式太极拳96式是太极拳中较为完整且具备实战性的表演套路。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武式太极拳96式的基本概念、动作要点以及训练方法。
1. 基本概念武式太极拳96式是在传统太极拳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强调实战性和健身效果。
它融合了太极拳的太极原理和武术技巧,同时注重身体的平衡、柔韧和力量的发挥。
2. 动作要点武式太极拳96式包含多个动作,其中每个动作都有其要点和特点。
以下是其中部分动作的要点说明:动作一:起势•起势时,身体保持直立,双脚与肩同宽,重心放在身体的中央。
•双手由下而上,沿着身体的正中线慢慢抬至胸前。
•手臂抬起的同时,手指自然张开,掌心向内。
动作二:云手•云手是太极拳中的经典动作。
在这个动作中,身体需要做到柔软而协调的转动。
•每个转动都需要在脚步的支撑下完成,同时上半身要保持平衡。
•手臂需要放松自然地随动,动作要求圆润流畅。
动作三:白鹤亮翅•此动作模仿白鹤展翅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协调和柔软。
•全身需要做到自然的旋转和伸展,动作要求流畅而有力。
•同时,上下肢的配合也非常重要,需要保持协调的动作节奏。
3. 训练方法要想熟练掌握武式太极拳96式,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训练方法:3.1 每日练习每天至少练习半小时,保持对武式太极拳96式动作的熟悉程度。
3.2 分段练习将96式分成几个部分,逐步练习。
当掌握了一个部分后,再将其与其他部分结合练习,以此逐渐将整个套路练习熟练。
3.3 视频学习可以观看武式太极拳96式的教学视频,跟随视频的指导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
3.4 寻求指导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太极拳教练,亲自指导你的练习。
教练会纠正你动作中的缺陷,帮助你更好地掌握96式。
结论武式太极拳96式是一套注重实战性和健身效果的太极拳表演套路。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掌握,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https://img.taocdn.com/s3/m/92b2bc6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0.png)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4032d9624afe04a1b171de08.png)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
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就外形来看,其身体有微微后靠(仰)的样子。
学武式太极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点,掌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势势提起精神,把头抬起来,把身子竖起来,有八面支撑的气势,眼睛和心思要用在洞察敌情的变化上,做到顺随忘我。
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长期习惯性的动作改正。
这是个努力方向。
只要走架练拳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这个最基本的要点。
每一动势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静气,想好了,认为姿势准确了再做下一个动作,在学拳架中要努力做好动作之间的衔接。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势势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犹如一根立木能顶千斤压力。
如果刚开始练拳不把身子竖起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对往后功夫的提高影响也很大,或者说将永远也达不到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为什么说不把身子竖起来就练不好拳技呢?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贯穿,就谈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没有八面支撑的气势,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
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如此连自己的稳定都成问题,何谈御敌呢?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
开始学拳必须像学书法写楷书一样,要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势势规规矩矩,手脚要依附身体,勿自伸缩,力求守住身法,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练习,切不可潦草从事。
飞一势要有走一势的效果,走一个架子要有走一个架子的效果。
刚开始,在规矩的框子里手脚感觉呆板,没有灵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坚持习练,慢慢地形成习惯,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a415c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8.png)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
下面将介绍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希望大家喜欢!武式太极拳身法武式太极拳身法练习的法则是“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明”。
当练习者学会架式后,这些法则怎样才能上身,就成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早在《太极拳解》中说明:“先在心,后在身”。
武禹襄胞兄武秋瀛在《打手论》中指出:“心知才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也就是说以上的身法练习法则,必须心理先能明白,然后方可逐渐练到身上。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用虚实图将涵胸、拔背身法形象地在“胸”字上用一弧线来描绘。
也就是说只要能正确的掌握了涵胸,那么自然就可拔背。
他还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里说身法怎样才能上身。
“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概括“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出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使动作缓慢优雅,细心体会身法要领。
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郝月如在《身法要点》一文中对涵胸、拔背解释为:“何谓涵胸?曰: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何谓拔背?曰: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的《节序兴例及身法要领图解》中,用图的方式注明,在“胸“字上画一弧线说明为涵胸,在弧线上方向上画一箭头为拔背,该图较李亦畲《虚实图》更为直观,使人易懂,并在图下有身法要领注释:“涵胸,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两肩胛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者,才能以心行气。
拔背:由腰际(命门处)一分为二,意往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胛要领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太极拳练功要领
![太极拳练功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e07f7c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6.png)
太极拳练功要领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练功要领涵盖了姿势、呼吸、阳气引导等方面。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太极拳练功要领。
一、姿势要准确正确的姿势是太极拳练功的关键。
首先,站直站稳,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均匀分布在两腿上。
其次,身体保持纵轴线的平衡,腰部轻微后收,肩膀放松下沉,胸部收缩,颈部挺直,头顶微微提起。
手臂放松自然,手指微微弯曲,双手胯间停留,身体自然呼吸。
在太极拳的运动中,身体每一个部位的活动都要有一个规范姿势,这样才能练出标准的太极拳。
二、呼吸要有节奏太极拳的呼吸要求慢而深,如自然呼吸般轻松。
每当切换动作时,要以鼻吸气,口呼气,形成一种有节奏的呼吸方式。
在吸气时,以腹部为中心吸气,腹部随之鼓起;呼气时,腹部向内缩凹,吐出大量二氧化碳。
这样可以提高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让身体更健康。
三、劲力有所用太极拳所讲的“劲力有所用”,就是在呼吸的同时,将意念集中于身体各个关节点上,将内劲通过肌肉,骨骼,腰,背等部位传递出去,形成一种发力的状态。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一些动作需要通过内劲的运用来形成招式,而这种内劲只有在呼吸、意念、身法等一系列动作的配合下才能顺利实现。
四、阳气引导太极拳讲究“阳气引导”,也就是将自然界的气流引入体内,让身体更加舒适、自然。
练太极拳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安静环境,在放松身体的前提下,尽量使环境充满自然气氛。
可以想象整个身体都被柔软的光线包裹着,所有内心的负面情绪也一起消失了。
这样,可以让身体舒适、意识到人体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通过放松,增强自身气场,从而让运动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坚持不懈太极拳的初学者都必须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不断练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伸展、放松身体,让身体的柔韧性得到锻炼。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动作非常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容易。
需要注意的是,太极拳的练习应该是渐进的,动作应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可能会受伤。
武式太极拳96式拳谱心得
![武式太极拳96式拳谱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37f841d10a6f524ccbf859e.png)
武式太极拳96式拳谱自然放松,幅度不用太大。
手尖上不过眉头,下至胸前,手肘随时朝下。
弓步时膝不过脚尖,身体前倾不过膝。
手势走圆。
百会、丹田、涌泉成一线收功:两脚分开,重心后移,两手下垂。
翻掌,吸气,两手从侧面往上。
屏气,两手合。
吐气,翻掌向下按。
1、预备式:2、起势:两脚分开(一拳左右),全身耸直,重心慢慢移至脚后跟,两手自然下垂,精神饱满,目视前方,面带微笑,百会朝天。
3、左濑扎衣:起,两手阴阳掌(45度)自然抬起。
按,身体微蹲,两手心同时向下按,身体向左微转,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跟抬起,以脚尖为中心向内侧转45度朝东南。
双手向上拎起左腿朝前(东南)跨一小步,搁步(脚跟着地),手顺势收起。
左脚慢慢踏平,左腿弓,右腿蹬,重心慢慢移至左脚,左手上,右手下,两手顺势向前上推出(圆弧形,东南向)。
并掌(左手往下与右手齐时向两边画圆并掌,与胸平时右脚跟进。
4、右濑扎衣:右脚向右侧点一小小步,左脚以脚跟为中心向右移45度朝正南,双手拎起右腿朝西南跨一小步,搁步(脚跟着地),手顺势收起。
右腿弓,左腿蹬,,重心慢慢移至右脚,右手上,左手下,两手顺势向前上推出(西南向)。
并掌(右手往下与左手齐时向两边画圆并掌,左脚跟进。
5、单鞭:左脚向左后脚侧点,右脚以脚跟为中心移90度朝东南,双手拎起左腿朝正东跨一步,搁步。
重心慢慢移至左脚,左腿弓,右腿蹬,两手平举拉开至两旁,掌跟朝下。
6、提手上势:左脚以脚跟为中心向右转45度朝东南,双手拎起右腿至左腿,脚尖点地,左手上,右手下顺势向前上推出。
7、白鹤亮翅:右脚向右侧点开一小小步,左脚以脚跟为中心向右移45度朝正南,拎起右腿朝西南跨一小步(搁步),右脚慢慢弓步,重心慢慢移至右脚,右手圆弧而上,左手推圆而上(略低)。
并掌(右手向下与左手齐同时向两边画圆并掌,左脚跟进)。
8、搂膝拗步:左脚后退一小步,右脚左转135度朝正东,双手拎起左腿朝东北跨出一小步(搁步),左手平圆,右手朝上推圆,左腿弓,右腿蹬,重心慢慢移至左脚。
吴式太极拳攻防十要素
![吴式太极拳攻防十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d2407c2fe4733687e21aacc.png)
吴式太极拳攻防十要素吴式太极拳攻防十要素吴式太极拳攻防要素1、手之作用:技击之道,百般打法,随机应变,全在于手。
手之作用,不仅在拳术上占重要位置,而且刀法之变化多端也都依靠手上功夫。
手法之多,不能尽述,然不外高挑、平衡、低砍、直斫,送带横迎,虚实吞吐。
善用手者,出没无常,虚实莫测,使敌眼花神乱,则我手到功成。
吴式太极拳攻防要素2、眼之作用:善技击者眼必明,不然受制于人。
故未交手前,必先审察已明,乘虚而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事半功倍。
同时留神敌人之意向,伺隙蹈暇,乘机而起,皆为眼之作用。
如视敌之左肩一偏,即知其必发右腿;右手一扬,即防其必发左拳。
彼如强壮,我有偏门;我较彼强,始走洪门。
视其眼神,彼注我左,防其左攻;彼注我右,知其右击。
张口进攻,其劲必松;闭口进攻,其劲必足。
右腿在前,防其后足;后足既来,备其再攻。
吴式太极拳攻防要素3、身之作用:身为四肢之主,无冲锋克敌之技能,有斜偏内让之功用,左回右转,俯仰底昂,挺吸吞吐,动静雍容;不同手足之劳动,而有指挥之能力。
其身左闪,宜备右攻;其身右让,谨防左击。
回身之击,其力必猛;翻身之脚,来势愈雄。
身蹲者,其气必蓄,低攻应知其变;身立者,其气必张,高击便知来势。
身之作用相当重要。
吴式太极拳攻防要素4、腰之作用:肩宽腰细必定素练拳功,吸腹柔腰自是身精技击。
手足能相应者,皆是腰之作用,迂回折曲,软转弯斜,联络上下,首尾相衔,来之则气沉于丹田,提气时则劲注于肩臂。
练功时,务求柔软如绵;练刀之时,方能起顿得势。
颠起倒插,运用自如,踊跃挪移,俱能应变:虽无直接击敌之能,但有间接补充之力,是腰之作用。
吴式太极拳攻防要素5、步之作用:步为一身之根,运动之本,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
跳跃起落,进退封逼;可吞可吐,能守能攻;虎蹲猿跃,各有专长;鹤落鹰扬,难言其状;带铅者,能拔足飞腾;踢树者,能碾人致命;正反前伸后蹬,还可逼返连施;或则左偷右进,皆能开合自如;以敏捷为主体,合腰肩为步骤;沉静之时如ijj岳,追逼之势如脱兔;变化多端,翻腾莫测。
武氏太极拳身法
![武氏太极拳身法](https://img.taocdn.com/s3/m/468967e95727a5e9846a619e.png)
武氏太极拳身法练习武氏太极拳必须有正确的身法,否则,轻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重则可导致生理伤害,遗害终生。
武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有: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肫,尾闾正中,腾挪,闪战,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十三条。
下面分别述之:1提顶:意向上虚领顶劲,自然地提领全身,头不低,身不前俯不后仰,精神集中。
2吊裆:两腿虚实要分清,裆如吊空一样,臀部有前送之意,小腹有上翻之势。
3松肩:两肩要自然松开,不可上纵,不可用力,两肩要自然下垂。
4沉肘:两肘尖要自然下沉,使肩、肘和手腕都能灵活运动。
5含胸:两臂关节松开,胸不可前挺,两肩微前合,胸有内含之意,但不可前俯。
6拔背:两肩关节要灵活,脊骨似有上涨、鼓起之意,不可低头。
7裹裆:两膝有内向之意,两腿分清虚实。
8护肫:两手各护半胸,两胁有微微内收之意,使胸中感觉松快。
9尾闾正中:头向上虚领顶劲,脊尾骨向前托起丹田,身不前俯后仰,不左偏右倚,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自然垂直。
10腾挪:虚实变化自如,进退能随机应变,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
11闪战:动作一气贯通,身体四面旋转灵活,发劲迅猛,所向无敌。
12气沉丹田:能够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尾闾正中就能以意行气,气能顺通地自然地注人丹田,使底盘稳固。
13虚实分清:两腿虚实必须分清。
虚,不是完全无力。
实,不是完全站煞。
精、气、神要贯注于实腿,有上领之意,身法不可散乱。
此十三条身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对于习练太极拳至关重要。
做到了尾闾正中,便能够“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全身轻松自如,才能支撑八面;不然则腰不能竖直,轴心不能稳定,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气不能顺畅地向丹田下沉,意不能提领全身,四肢不能运动自如,弊病百出,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
例如:前俯使肺部受到挤压,心脏同时也受到挤压,造成肺呼吸不畅而使人体所需的氧供应不足,人体不能吐故纳新;心脏受到挤压,使血液不能畅顺流通,造成新陈代谢受到影响,久之,必然危害身体。
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
![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11746232960590c69ec376ed.png)
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编者按:“气贴脊背”,据说是佛道两界追求的至高境界,秘而不宣,致使该绝技不甚流传。
自从武禹襄创立了武式太极拳,才将这个顶级的功夫流传出来,造福武林。
“气贴脊背”训练,各派练法各异,然武派练法更加切实可行,以身法带动内动,意识之引导外动,就可以练出这门顶尖功夫。
其练法,实属武派之精华。
武式太极拳身法主要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共十三条。
“气贴背身法”,是武式太极拳的另外一种重要特色,外界了解不多,比较神秘。
它是武式太极十三条身法之外的另外一种身法。
这里搜集了郝少如先辈以前在讲课的时候的一些学员的笔记,有关于“气贴背身法”的描述,有删节并整理,供参考。
笔者无意间得到该秘籍,苦练不已,甚以为妙!不敢私藏,特毫无保留,原文发布,并作了简单注释,以飨好友。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武式太极拳身法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共十三条。
初学者可以先练前八法: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
身法即常讲的所谓“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将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意境。
身法就是对各个动作的组织活动的总称,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也是组织的一种方法。
各种身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
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要点是左右“两胸”的涵胸。
“两胸”是指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部位,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
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要拔高(编者按:大椎拔高与肌肉松而下沉,自身必然产生一种高大的感觉,这是自己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的一种判断办法),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式太极拳秘诀三虚包一实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
可以先练前八法,如:涵胸。
拔背。
松肩。
垂肘。
提顶。
吊裆。
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
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
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
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
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
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
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
顶劲、不伸脸、不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
吊裆也要有外形帮助。
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
吊裆,要由两臂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
护肫如不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
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田。
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
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松肩结合,是内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
要周围一寸,处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松肩结合成一体,闪战者即方向也,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
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
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几讲搓合在右合拢,合后的手开是竖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过肩。
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一个焦点。
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
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
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
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
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一根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
叫精神的这只实腿要静,要静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
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
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
太极拳发劲根源发劲的根源,即如何行气运劲,拳书上说,劲起于脚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运劲,运劲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气,尾闾管住脚腿,大椎管住两膊及手,又可说行气在手,运劲在腿,腿肺要有数,然而运用腿脚又叫用意。
呼是开,开是沉,呼的形状在手,是所谓形于手指。
其实,呼的根源却是在腿、在脚,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础上开出去的,因此,神气的活龙活现,就是精神在实腿的劲道十足的反映,是实腿的支持和运送,神气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实腿)隐蔽在内是用不完的。
因此,滔滔不绝的根源是实腿。
行气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发劲的根源,呼是因为有沉,沉是为了呼,呼是开,沉是合,这叫开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开,两者相辅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离,这个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两膊,下支撑八面。
开是在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脚上反射出来的。
因此,实脚要不怕紧张吃力。
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
收时臀部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
“蓄劲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形不离意)。
至于怎样起动对方的脚跟,使他向我倾近?首先要彼此之间的尾闾对换一下位置。
就是把他的尾闾放在我的尾根后面,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
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帮助,概括地讲,便是上面引进来,下面攻进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
此时的尾进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这就叫做上下相随,在外形上并不觉得抢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气定手,尾闾运劲定脚。
可以先运劲后运气,最好是行气运劲相结合,这才是上下相随。
一起势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不要那个局部先摆好,再动其他部份,局部先动不好,起势前是无极,到举动时才分太极,才分阴阳,才做虚实。
一句话,就是一动就有了各种身法的组织相配合。
最主要的是吊裆管好腿,拔背管好手。
也要注意,吊裆时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气就行不到腿脚。
与对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统一,亦即周身一家。
此外,肩胯要灵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裆不能太过。
两膝关节在引蓄时是一同曲直的,虚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这样,下部的桩步稳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丢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识仍然存在。
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终要用整体。
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丝毫不离,打什么路线,犹如写字下笔一样,笔头触纸就有计划,有模式,有体裁,怎么写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扬、顿、挫了。
太极拳意与力所谓“意”,是指习者的思维器官,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原则及其具体的行功实践要求进行思想活动后,所产生的认识结果在思想意识中的反应而形成的意识要求。
习者有了这种意识要求后,在行功实践时则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要求去求达感性的认识,使自身的运动按照太极拳的理法要求进行。
习者在这种运动过程中的感觉、思维和想象等等各种心态活动的总和,统称为“用意”。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举动都必须用意来指挥,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
然而什么是意?怎样用意?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习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谓“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参与的运动结果。
这种力没有意气虚实之分,用力过程简单而缺乏变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对方有机可乘。
太极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就是要通过人的意识的正确活动,将先天自然用能的习惯转变为精微巧妙的内劲。
诚然对于初习者来说,由于对太极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确地理解,意识还不能发挥其巧妙的能动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动不听使唤。
这些现象在初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习者弄清原理,明白规矩,循于原则,一举一动善于用意,不断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断地提高意识对随意机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渐至“用意”。
久练之后,自然能达到意到、气到、形到,所谓“意、气、拳”三者的统一。
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时周身节节处处皆能听从自己的意识指挥,以至达到说有即有、说无即无、随心所欲的境界。
太极拳阴阳虚实虚实阴阳(属太极)是内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脚)法。
两者结合起来,由外形(拳)带动内形的叫拳太极;久练后由内形推动外形的叫太极拳。
由路线和方向结合起来的叫上下相随。
方向是直的,路线是曲(弧形)的。
阴是指方向,阳是指路线。
又要分清虚实,否则就成双重。
虚实不能截然分开,虚是多点的,实是少点的。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虚实又要以尾闾中正来调整。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
松(沉)肩要靠气贴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
一环套一环。
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阴阳(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离正,是利用斜。
(如左肩和右胯相合)内部调整身腿稳。
命门移动始终在运动之中。
调方向:必须精神调回来,外形不来。
精神在内调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内示精神。
从这个角到那个角不丢。
往左必有右,无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来调配,要用精神来调配。
虚盖实如伞面盖伞骨。
腰以实托虚,不可平行转动。
如向右转,则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拢由腰眼,依靠胯的调整,不可丢离。
气沉丹田为什么会气贴背?向左转,左胸掏空,胸中运气。
尾闾中正,即两胸不可平行的动。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腾挪:预动未动之势。
气势腾挪是精神产生出来的(如锅蒸饭)。
实的要想办法藏在虚的里面;虚的要想办法包围实的。
实的在里面好改变,实的在外面就不好改变。
上下相随有两:方向指挥路线,方向是实的,路线是虚的。
劲由内换。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对方的意思。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
折叠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
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
此即是折叠之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
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
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
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
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空与松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