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五章 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人类社会,B:物质、能量,C:废弃物,D: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1)城乡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
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1.环境问题的产生4.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组成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知识点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5.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方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可总结如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
典型例题
右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析题过程
右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自主学习
ZI ZHU XUE XI
01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规模不同的地域分异
空间尺度 全球性 陆地环境
特征 包括 温度带 分异和 海陆 分异等
呈现为陆地 自然带 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
纬度
海陆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变化。 3.分布规律:东西向 延伸 、南北向更替。
主导因素 影响因素
成因
热量(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海陆位置)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分异规律
图示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 地带,以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 和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知识归纳
互动探究
HU DONG TAN JIU
02
探究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导引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 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下 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第二册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先从《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开始导入,然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最后通过“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二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分析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然后提出几条广为大众接受的具体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最后通过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教材地位】在学习完必修一和必修二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的包含范围非常广泛,必修二最后一章设置环境与发展的意义就是要学生们能够形成统一而科学的发展理念。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综合思维: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途径的实施方法;【教学难点】碳汇交易的理解;【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展示图片】P100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发布任务】结合图片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观看图片并回答问题】结合环境问题举例,回顾上节课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复习旧知,建立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可持续发展【播放视频】《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提问】大家对2032年的世界有什么期待吗?【回答】学生举手回答对2032年的期待。
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看来大家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但是目标并不容易实现,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呢?【讲授新课】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形成原因)【思考】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找出符合人类生存的一种发展道路呢?【发布任务】阅读教材P101文字部分,说明人们思想的转变对可持续发展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素养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 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 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第(2)题,经济系统 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 科技等,因此①为社会系统,③为经济系统。
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使村里的
耕地由25公顷增加到40公顷。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材料三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和生态 三大子系统共同构成。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上述材料一、二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为什么?
(2)填出材料三图中字母代表的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并
产品,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良性循环。
(2)A:社会系统——③ B:经济系统——② C:生态系统——①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名师精讲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 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解析:第3题,塑料袋难降解,不利于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 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利于垃 圾回收利用;使用公共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利于环保。第4 题,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观”可知,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理由。
1。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2。
实例分析,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地理实践力)3.对比分析,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综合思维)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人类的反思认识2.可持续发展(1)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错误!(3)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必由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1)消除贫困①原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地位: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发展绿色经济①目标{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②我国的探索:(3)提倡可持续消费①基础: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②目标: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3)公平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4)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公众对政府起监督作用。
( )(5)与“绿色经济”相对的是()A.红色经济B.黑色经济C.褐色经济D.灰色经济提示:(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共17张ppt)
B.崇拜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和谐
人类社会从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
响也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
发展起来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
2 农业文明
生 产 力 水 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有了科学的萌芽 对待自然的态度 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 地 关 系 环境遭到破坏
3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空 前 发 展 人地关系思想 人 定 胜 天 论 对待自然的态度 征 服 自 然 人 地 关 系 矛盾迅速激化
4 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熊猫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 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 业。1998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国道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 成通车,2000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下图为秦 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01 公平性 原则
持续性 原则
02
共同性 原则
03
原 则 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 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 的积极参与。
途 径 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 资源观 环境观 伦理道德观 消费观
01
转变 观念
可持续 发展的 途径
02
调整 行为
发展绿色 科技
03
加强国际 合作
04
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和无污染 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 的消费方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课件(共69张PPT)
(3)× 商业网点除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外,还 有市场最优原则、便民原则等。
(4)× 一般来讲,山区地势起伏,交通线路 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较 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商业网 点密度较大。但在热带、寒带地区的平原, 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由于气候 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的生存,故人口密度小, 商业网点密度也小。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主要交通线的影响
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 (1)表现形态的变化
带动
聚落空间
交通方式的 衰落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嘉兴市:随 水路 和 陆路 运输的 发展而变化 (2)典例大运河沿岸城市:因清末大运河的淤塞、 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建成,发展缓慢
2.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表现 ①聚落空间形态沿_交_通__干__线__扩展,交__通__干__线__成为聚落的 主要发展轴。
归纳提升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例 如,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具体 原因如下图所示: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 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 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 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
后来,由于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建成及大运河的淤塞,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A.该地商业网点的规模大,密度小 第11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交通的通达性好。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核心原则,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素养。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理解区域差异对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重要性。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
•小组讨论题卡、学生作业纸。
•课外阅读材料(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介绍)。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环境与发展案例,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
•问题导向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段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视频或图片(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设疑引思: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有没有一种发展模式能够既满足当前人类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新课教学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概念解析:详细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的协调与平衡。
•原则阐述:介绍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并通过实例说明这些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课时)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活动:阅读课文图文资料,思考问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生物多样性锐减原 因是什么?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如何应对生物 多样性锐减?
6 生物多样性锐减
总结: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环境 问题
成因
影响
措施
生物多样 性锐减
①人口迅猛增加; ②生态环境的破坏;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
①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 ②破坏了药物来源; ③破坏了工农业资源;破坏了 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 ④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⑤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5 土地荒漠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和17.9%。荒漠化地区不仅是 我国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
自主学习:读课文120页,思考问题: 1.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土地荒漠化会产生哪些危害? 4.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臭氧层分布在哪里? 2.臭氧层空洞有何危害? 3.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什么? 4.怎样解决?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7 臭氧层破坏
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顶部
臭氧层被誉为“生命保护伞”
氟氯烃化合物加速臭氧分解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7 臭氧层破坏
总结: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共16张PPT)
交通运 输线路 的变化 对集镇 商业的 影响
航道的起点、终点或 交通的交叉点
因航道延伸或交通线 路的改线
促进集镇商 业繁荣
使集镇商 Leabharlann 衰落兴盛:水运便利; 衰落:滁河阻隔,公路改线
公路和铁路
全椒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对比P84读图思考) (1)山地地区:地势___起__伏_大_,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__交_通__运_输__方__式____单一,商业网点密度____。小 (2)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_____公分布路,密度____。 大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1)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____便__捷__的__交_通_,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沿交通干线扩展 基本不变或萎缩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对密度影响
平原密度大
山区密度小
对位置影响
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 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___交__通__干__线扩展,_____交__通_干_成线为聚落
的主要发展轴。
① 株洲市是沿___铁__路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火车拉来的城市”。 读P83图,株洲市主要是沿哪两条铁路线发展起来的?
2020-202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5-2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案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区域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主要交通线变化的影响(1)表现①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成为聚落的主要开展轴。
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2)典例⎩⎪⎨⎪⎧ 株洲:沿铁路开展武汉:沿江分布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由主要高速公路和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1)原因: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即交通原那么。
(2)表现①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②大城市中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开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③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1.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特点,为什么城市形态大多沿河延伸?[提示]水运是我国古代南方主要的运输方式,南方地区水网稠密,水运便利,至今仍为重要的运输方式,所以我国南方城市多沿河设城,城市形态也沿河伸展。
2.社会开展至今,为什么在广阔山区还存在着“货郎担〞“大篷车〞这种流动式的商业网点?[提示]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商品流通量小,难以维持固定的商业网点存在,因此流动形式的商业网点在今天的广阔山区里仍然发挥着商品流通的作用。
知识点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材料石家庄市原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广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又有两条铁路在此与京广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百万,而正定县城仍是座小城。
[问题]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提示]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开展变化,会带动整个地区城市的开展壮大。
高中地理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__以东亚为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规模较大的皮草加工基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 都职能的机会,积极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的产业转移,在众多的竞争城市中脱 颖而出。下图为乌兰察布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预测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乌兰察布市的积极影响。
思路点拨:
解析:(1)图中显示,白色家电工业区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承接区位于安徽、湖北 、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说明白色家电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所以选A项。(2)白色家电产业在布局时需要考虑市场和交通因素。中西部地区的优 势在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不断发展使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民购 买能力上升,市场广阔。中西部地区工业起步晚,科技力量较弱。综上所述,符合题意 的为B项。 答案 (1)A (2)B
业转移方向随之变化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⑦ 国家政策 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⑧
原主导
产业向国外转移,为
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2)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⑨ 经济结构 调整,缩短⑩ 产业升级 的时间,从而加快 工业化
跟踪训练1 (2020河北承德一中月考)湄公河五国已被定位为中国“一轴两翼” 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中的“主轴”重点合作国家,而中国对外产业转移是国际产能 合作的重要方式。下表示意湄公河五国2009—2016年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评 价结果(数值越大,承接能力越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新教材】2021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目录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
第四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第二节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第三节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不同。(综合思维)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
(1)含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
的地理环境。
2.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
(1)采集—狩猎社会: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社会:人类尽管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
(1)下列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
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
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4)生态保护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
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不断提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社会。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和利用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解析】
C 同规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越大,人口密度越
小,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小。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分布产生显著的影 响。近年,以沃尔玛、好又多(诚 达)、国美、苏宁等为代表 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读下 图,回答10~12题。
10.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
时代 商业中心 交通变化及其影响 积水潭与大运河连通,成为南米北 运和物资交流的停泊港,沿河岸码 头,靠近钟鼓楼一带成为商业中心 城市码头和航道废弃,紫禁城的修 建和主城的扩大,北京城内交通阻 隔,出现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元朝
钟鼓楼市场
明清
前门、西四和东 四
民国
除东四、西四和 西单外,前门和 王府井成为两大 商业中心
线布局,因此说明该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空间
形态的变化。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相比较,①区域位于河 流交汇处,应该最早形成;由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可知,新 城区是随着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
【答案】 源充足。
(1)河流
煤铁资源
(2)①区域。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
(3)交通(铁路的兴建)。
东交民巷开放,交通等设施完善。 主要街道被打通,通达性增强。前 门位于火车站附近,王府井交通便 利
时代
商业中心
交通变化及其影响
东西长安街延长拓宽,提高了 西单的通达性。铁路客站由前 新中国 西单、王府井、 门迁往东单附近,加强了王府 成立后 前门 井的区位优势。北京地铁在王 府井、西单、前门均设立站点 现代 交通环线沿线出 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相继 现大型超市和批 建成 发市场
)
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
【答案】 【解析】 10.D 11.B 12.A 第10题,由图可以看出沃尔玛位于火车站附
近,好又多位于嘉禾路、湖滨南路、厦禾路、莲前路干道的
“十字”路口。第11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 “十字”路 口,交通的通达性好。第12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 “十 字”路口人流大,可以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2)题,该地位于平原,交通便利,商
业网点规模大,密度大。杂货铺 A位于通往集市的两条主要
交通线路交会处,流动人口多,交通条件更优,规模可能比 B大一些。交通线的变化直接引起集市的兴衰。 【答案】 (1)A (2)C
知识网络构建
学习效果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 “ 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 ,读图完成第 1 ~ 2 题。
(2014·郑州一中高一检测)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单位:米)”,完成5~6题。
5 .①、②、③、④四地中,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适宜 为流动形式和商业街的分别是( A.①和② )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6.拟在P地建立某大宗商品集散中心,考虑的主要区位
条件有(
)
B.地形和市场 D.地租和交通 6.D
是(
)
A.城市交通干道的左侧 B.城市交通干道的右侧 C.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 D.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
11 .图中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 ) A.商业的信息灵通 C.周围的住家多 B.交通的通达性好 D.外地的游客多
12.这种区位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A.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B.为顾客提供最丰富的商品 C.有利于提高商品价格
(4)南北方向沿铁路伸展。 (5)河流淤积导致航运能力下降;铁路出现,河流运输地 位下降;煤、铁资源枯竭。
【 例 2】
下图是“江汉平原某地村庄杂货铺分布
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商业网点布局的(
A.交通最优原则 C.经济最优原则 B.市场最优原则 D.便民最优原则
组团式
集中式
条带状
放射状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主要交通线的影响 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 带动 聚落空间 (1)表现形态的变化 交通方式的 衰落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水路 和 陆路 运输的 嘉兴市:随 发展而变化 (2)典例 大运河沿岸城市:因清末大运河的淤塞、 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建成,发展缓慢
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
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2014年1月5日上海交通港口
局公布最新统计数据,上海港在 2013 年货物吞吐量 7.76 亿 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 3361.7 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 一。读上海市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商业中心的区位,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是( A.① C.③ B.② D.④ )
A.地形和交通 C.地租和市场 【答案】 【解析】 5.A
第 5 题,图中①地为山区,交通不便,人口
稀少,多为流动形式的商业网点;②地商业街布置在城市比
较繁华的地带,图中只有②地符合条件。第6题,P地位于城 市的边缘,地租相对较低,而且位于公路干线的交会处,交 通比较便利,适合建立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答案】 【解析】 民购物。
(1)B
(2)C
东西向门市布局在主城区南侧,靠近国道,
符合交通最优原则。乙地位于下班人流方向的右侧,方便居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读下面“某历史名城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 城 市 旧 城 区 布 局 的 主 要 区 位 因 素 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
④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
流呈块状分布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3.A
4.A
第 3 题,图中①地位于两河交汇处,有三个
方向的水运优势,易发展成为城市。第 4 题,交通便利的地
区,有利于物资运输和人们出行,利于聚落的发展。同时,
聚落的发展,增加了运输需求,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形 成和发展。沿河设城在我国南方较为明显,但北方城市沿河 分布也有利于取水。沿河分布的城市多呈条带状。
4.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 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 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对点演练 2 . (2013·鸡西高一检测 ) 读 “我国某城镇区域简图 ” , 回答(1)~(2)题。
(2)你认为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时间较早,请 说明你的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4)新城区发展向什么方向延伸?
(5)旧城区发展速度缓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试分析可 能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某城市地域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城市
地域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因,准确提取图中河流、铁路 线分布及旧城区、新城区的位置等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从图 中看出,旧城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而新城区主要沿铁路
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 山区 稀少 ,运输方式________ 单一 _______ 交通线路________ ,商业网 密集 平原 点沿公路分布
大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
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 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 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密度小
平原交通发达,商 品流通频繁,商业 网点密度大
嘉兴市的城市形态变化,是随着水路和 陆路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星 状
扬州的变迁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 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是 东南第一大都会。 “淮 左名都”、“富甲天 下”“夜市千灯照碧云”, 都是对扬州繁荣的生动写 照。
扬州
1、京杭运河淤塞 2、京沪铁路修建 3、海上运输发展
归纳提升
交通线的变化引起聚落形态变化和演变
2 .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 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 题,交通线的发展,会使城市空间形态
趋向于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线的衰落,将使城市沿交通线 伸展的形态保持不变,甚至衰退。第 2 题,明清时期,大运
)
8.上海港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多岩质海岸,不淤不冻,为天然良港
B.上海港有京沪铁路和浙赣铁路相连接 C.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腹地广阔 D.港区主要沿长江分布,水域宽阔,通航能力强 【答案】 7.A 8.C
【解析】
第 7 题,图中①位于上海市于心,人口多,
消费市场大,市场最优。第 8 题,上海港是沿着黄浦江展开 的港口,属于河港兼海港,位于长江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
3 .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 布局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
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 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
钟鼓楼市场 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
北京市商业网点随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过程
1 .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
的有(
)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 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 空间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①④
(1)图中东西向门市布局的主要原则是 A.市场最优原则
(
)
B.交通最优原则
C.便民最优原则 D.环境最优原则
(2)图中箭头表示城区下班时主要人流方向,若在南北向 道路上设置一个经营蔬菜的商业网点,乙地比甲地更具优势 的原因是 ( )
A.邮局和医院需求量大
B.更靠近国道 C.地处下班人流方向的右侧 D.地势较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