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

合集下载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非常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异常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边远地区成就,解决我国“三农”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跨越改革开放首先从边远地区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以使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解决有效地解决了自给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高速增长其他农产品也就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上捷尔萨不但加以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循采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单独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国产经CHINESE INDUSTRY &ECONOMY中国产经Chinese Industry &Economy摘要:虽然近几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也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如果农村经济停滞不前,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逐渐的落后。

所以要想减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就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文章将针对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从多方面入手,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时代;农村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既是政府的职责,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职责。

只有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帮助农民增加收益。

一、农村社会现状从人文模式上来看,农村地区出现了两项极端情况。

第一,农忙时期以及重大节日时青壮年劳动力会回家务农或是过年过节。

第二,除了这些时期,农村地区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绝大多数青壮年长时间的在外务工。

只有年龄较大的老人,以及留守儿童呆在家中。

从经济模式来看,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农村的经济模式比较简单。

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模式:农耕经济、打工经济、以及养殖和新型种植经济。

农耕经济是以付出劳动和汗水的方式提高土地价值。

打工经济是指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寻找新的工作岗位。

而新型种植经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一些水果和苗木。

养殖经济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畜牧业生产。

二、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一)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地区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就具体的建设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

一些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一旦遭遇极端干旱或是洪涝灾害,就会出现缺水,或是堵塞沟渠的情况。

有一些农村地区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没有修建相应的公路,部分地区即使修建了公路,也没有及时的加强道路的防护,导致交通不便,这会影响到农作物养料的来往运输。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对农村经济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要及时了解,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农业发展力度。

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所以在发展农村农业的过程中,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农村的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要意义1 现阶段农村的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1.1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更正或者计划,给国家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需求方面是因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逐渐变化的结构,再者就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使得消费结构有所升级,并且对加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扩张,所以需求在不断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所以城市化的建设在逐步形成,耕地面积越来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是越来越少,除此之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对地下水进行过量开采都会造成缺水现象,使得农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留下的部分农民劳动力素质并不高,国际形势不稳定,中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固定,这就造成了对高质量粮食的大量需求,给粮食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2 农村的慢发展严重制约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脚步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不快,农民的收入还是像以前一样低靡,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与我国政府制定的全民奔小康的计划还差得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只是依靠种地来增大收入实现高收入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农业部门的就业并不能很好地增加收入,并且它的增长速度不放慢。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邹於娟 摘 要: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政策演变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天下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审时度势地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顾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一、农村合作化改造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快在农业农村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分步实施了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同时,我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苏联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恢复农业生产基础上,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战略。

这段时间,我国重点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和供销信用合作政策。

四项政策在不同时期逐次推进、各有侧重,共同奠定了新中国农业农村政策框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两个历史阶段。

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形式和途径。

政府也要继续予以扶持。

关键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也给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集体所有制”最早由马克思提出。

1874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

从马克思这段话可看出,集体所有制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不能以废除农民个人所有权,而是要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

但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道路的具体形式。

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明确地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就是集体企业”。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

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过去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比,最显着的特征在于:第一,现阶段的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主要生产资料归组织内部农民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

第二,现阶段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民事法律主体的组织。

它依法律和政策规定而建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拥有独立的财产和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力和能力,并能在一定的财产范围内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第一章: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变革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农村改革政策,农民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土地流转得到了解决,人民公社解体后,农民生产组织逐渐转变为个体经济组织,这些改革与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农村社会从传统的封闭状态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新生代开始崛起,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而不再像老一辈人那样只注重家庭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

同时,机械化农业逐渐普及,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这些变革不仅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也使得农民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更多的个人自由和发展空间。

第三章:农村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正在加速进行。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991元,同比增长了6.5%;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往的“碗筷文化”到现在的“品质生活”,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随着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外来的商业、文化和教育等新生事物已经进入到了农村社会,农民们更加充分地了解了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也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种方式的开放,农村社会的融入速度也将逐步提升,实现城乡融合的进程也将变得更加平稳和可持续。

第四章: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投入和资源配置,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开发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知识传承,加强农村地区的主体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城乡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有哪些变化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有哪些变化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有哪些变化内容提要近代以来,中国农民相当程度地卷入了市场,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出口市场萎缩,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产品大幅跌价并且购买力下降,农村金融严重枯竭,复以自然灾害频繁而猛烈、人地关系紧张、地租和摊派等苛捐杂税增加等原因,农户收入巨幅减少,而支出不但不能减少,甚至还要增加,农户陷入普遍负债状态,高利贷十分猖獗。

关键词世界经济大危机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金融枯竭白银政策高利贷关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当时的学者就从出口市场萎缩、农产品价格下跌和购买力下降、农村金融枯竭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研究①,当代著名学者吴承明、王方中等先生对农村购买力的下降乃至消失、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等方面也进行了精彩的论述②,所以,应该说20世纪30年代的学者和当代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很难有大的突破。

但是,近年来对该问题的有关著述、观点出现分歧,或者认识水平有所下降,因此,有必要作重新检视。

鉴于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仅就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产品价格与农村经济关系,农村破产、农村金融枯竭、农家负债和高利贷猖獗的原因等问题作简要申述。

一《剑桥中华民国史》的作者之一费维恺教授认为,中国虽然有大约相当于农业总产值30%的粮食、经济作物、农业土特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在市场出售,但“农户在市场上销售的粮食作物,不到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大部分是在不受国际价格的影响的地方市场销售的,即使在湖南主要稻米市场和全国最大稻米市场之一的长沙,30年代里,稻米价格主要随湖南省的收成情况和当地的政治形势而波动。

在大部分农业区域,全国平均价格(指农产品)下降25%,而实际收入减少要小得多,可能仅为5%。

也就是说,在中国内地省份,世界大萧条的影响,以及其它价格上下变动的影响,远不如气候变化的影响那么严重”③。

笔者以为这个结论没有反映出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实况。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调整,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在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新时代下的发展方向。

一、沿革发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封建剥削的严重压迫下。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土地革命,194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倾向逐渐减弱。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依然处于落后状态,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完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行,兴办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基本经营制度。

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农业生产逐步回归农民的自主经营。

在这一阶段,国家力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

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农业生产逐步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向专业化经营转变。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更加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二、发展趋势1. 孕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多元化,涌现出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与城市进行更加密切的融合。

农村地区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助互补。

3. 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和农业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生产一体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农村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些变化,并探讨其影响。

经济发展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村集体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

这使得土地流转逐渐便利,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农村向工商业转型加快。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有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许多农村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进入农村,农民参与非农经济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促使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最后,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逐渐提高,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打破传统的销售渠道限制,提高了收入。

此外,农村电商也为农产品的推广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0年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发展。

首先,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突破,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流通。

同时,农村交通的改善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其次,农村供水和电力供应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得到普及,而且农村供电普及率也大幅提高。

这使得农村地区拥有了更好的用水和用电条件,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

农村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政府政策、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我们将揭示农民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挑战。

文章将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生活的总体变化,然后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调整、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当前农民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农村人口外流、土地资源利用、农业转型等。

我们将展望农民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农民的土地权益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到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后来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变革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时代进步史。

在建国初期,中国农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农民又经历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这一阶段,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民通过集体劳动参与农业生产,实现了土地使用的集体化。

尽管这一时期的农民在土地权益上有所牺牲,但也为后来的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再次迎来重大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激发了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

这一制度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流转成为农民土地权益变革的新趋势。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演进-最新资料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演进-最新资料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演进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全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互助合作时期在 1949 年之后,国家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了《土地法大纲》。

在实行全国范围内的改革以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资产,其生产主动性也不断提升,很多地区的农业化生产缺少先进的生产工具,缺少劳动力,很多地区的农民利用资源原则组织不同方式的生产自主。

在农业发展中,不同成员之间团结互助,调整不同劳动形式的利用,实行等价交换的准则。

在 1951 年 12 月,国家公布了相关决议,提出了要主动援助以及支持农村地区的互助组的发展,鼓励了农村互助组的增加。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截止到 1954 年,全国已经有 993.1 万互助组,参加农民家庭的数量为 6847 万户,占据全国全部农户家庭 58.4%的比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助组就是国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轫阶段的最初形式。

二、改革?_放前期的人民公社时期在实行互助组之后,农村互助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在合作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状况下,人民公社这一形式应运而生。

1958 年 5月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新路线,7 年达到英国发展水平,15 年赶超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在 1958 年 8 月份,再次通过了相关决议。

其中规定首先,人民公社不断发展的前提就是国内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以及农民不断提高的政治思想,公社所有权依旧是集体,然后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在过渡阶段要实现较快发展,时间界定为三四年。

很多地区不能跟上全国的经济形势,在五六年的时间内也要过渡完。

其次,很多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实现工薪机制;最后,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在《决议》颁布以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全国范围内就有 74 万合作社被变为人民公社,数量达到28500,加入人民公社的农户比例占据比例为99%,利用三个月最终实现人民公社。

新中国70年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70年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1949-2019 辉煌年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参考。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构建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集体经济应运而生。

1953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农民生产联合的具体发展路径是: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农业合作运动被推入高潮,直至1957年底基本实现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化。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转变,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社员私有制向无差别的集体所有转变,这表明集体经济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主导成分。

随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部分地区试办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随后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随后,中央不断调整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健全按劳分配制度,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促进社队工商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农村集体经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制度框架在这一时期形成。

(二)调整期:1978—1999年。

自农村改革开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农村集体经济在沿着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调整和探索新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是完善集体统一经营方式。

家庭承包制普及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方式重新确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逐渐形成,减弱了家庭生产经营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联系,家庭经营从集体经济中的附属地位逐步独立出来。

中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统”的职能,强化为农户服务。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迁及其历史内涵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迁及其历史内涵

中 国 自春 秋 战 国 以 后 ,进 人 封 建 社
历史 进程 中,党 和政 府 的农 业政 策 的制 定 、 变动 ,处 处体 现 我 国经 济 建设 格 局 的变 化 。
研究 新 中国农村 社会 经济结 构变 迁 ,不 仅可
会 。1 l以家庭 为 生 产单 位 的个 体 小农 ,世代 ]
中国土地 改革对 中国农 村经 济产生 的历史 影 响 ,我们必 须对 旧 中国社会 经济形 态做 一个
清 晰的梳理 。
业 大 国建 设成强 大 的工业 化 国家 。要 实现 这 个 伟大构 想 , 中国 必须 改 造 传 统农 业 结 构 ,

切还得从 农业 现状起 步 。因此 ,建 国后 的
且正 是 因为共 产党人抓 住 了制 约 中国社会 发
展 的关 键 问题 ,由中国共产党人 领导 的革命 才不 断发 展 壮 大 。1 3 9 6年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回
答美 国记者埃德加 ・ 斯诺关 于革命 、农 民及 土地等 问题 时 曾精辟 地指 出 :在 中国 ,谁解 决 土地 问题 ,谁就会赢 得农 民 ,谁赢得 了农 民 ,谁就会赢 得 中国 。 ] _ 8 15 9 0年 6月 1 4日,刘 少奇 在 中国人 民 政治协 商会议第 一届全 国委员会第 二次会议
役 ,仅这二 者就成 为农 民的沉 重负担 。再 加 上农业经 常遇到 的 自然灾害 ( 每年都有一 部 分 地 区发 生水 灾或 旱 灾 ) ,灾 害所 至 ,赤 地
把 刀 ,租 谷重来 利 息 高 ,苛捐 什 税 似牛 毛 ,
不 知何 日见太 阳? ”类 似这样 的 民谣 正是 旧
社会 农 民深受剥 削 之 苦 的真 实 写照 。6国 民 _ ]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对于帮助提高农民收入、组建合作组织及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合作經济;组织形式一、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合作化为主的组织形式(一)第一阶段,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成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1.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互助组农业生产互助组,是我国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

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

2.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特点从建国至1953年底,主要发展互助组,特点是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收获完全归个人,在个体经营基础上实现集体劳动。

就其集体劳动这一点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因为它不改变农民土地私有制权,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分为临时互助组,一般由三五家组成,是忙时互助闲时收,还有常年互助组是比较固定,有少量公共财产。

(二)第二阶段,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农业合作化的决定性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从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中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中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中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演进。

从古代的农耕经济到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1. 农耕经济时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以谋生计。

农耕经济时期的中国经济规模较小,生产方式简单粗糙,经济增长缓慢。

农耕经济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演变。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了封建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主阶级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家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手工业开始兴盛,商业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

封建经济时期的中国经济形态较为复杂,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开始显现。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代经济时期,中国经历了晚清末期到民国时期的动荡和混乱,国民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中国的传统经济体系遭受到挑战,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国内产业和手工业受到了重创,中国经济形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社会主义经济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形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时期。

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基础设施得到了建设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中国的城乡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3篇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3篇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第一篇: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中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二、粮食生产仍存在一定压力。

虽然国家一直在开展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导致粮食生产仍面临一定压力。

三、农村人口流失加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导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困境。

四、现代农业发展较慢。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总之,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要加大多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中国农业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推进,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

如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农村电商、精品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场和农户采用了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等。

这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产品安全监管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加剧,国家对农产品检测和安全管控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保障了国家公众的健康和权益。

三、电商以及精品农业等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电商的发展把农村经济和全球市场连接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上的一大亮点。

同时,这种模式在促进中国精品农产品的推广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多元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人文资源的丰富,创造了本土特色农业,并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2014 年 1 月 19 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十八大”后研究的核心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资本和资源的大力投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的经济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土地制度、产业结构、农业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

李建华、景永平(2011)研究了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要转变农村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

牛凯(2012)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他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自回归模型,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贾长杰(2012)认为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发展。

他指出,农村经济调整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有目标,把握重点。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

王小映(2015)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是保障土地流转交易安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确认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手段,保障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贾晓娟(2015)认为应建立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村土地改革举措,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类型及变迁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类型及变迁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类型及变迁作者:陈家建来源:《中国西部》2018年第01期[摘要]集体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

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包括政治性集体经济、农业生产性集体经济、工业生产性集体经济、资本经营性集体经济、行政管理性集体经济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集体经济的变迁是村落共同体、经济市场、政府三大要素共同形塑的结果。

对集体经济的深入考察是认识中国农村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集体经济集体组织农村发展[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1-0067-10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和农村都经历了再组织化过程。

在城市,中国建立了单位制,单位成为经济生产、行政管控、政治协商、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共同体。

[1]在农村,中国建立了集体制,农民的土地产权、农业生产、产品分配等各环节都由村集体管理。

[2]农村集体制是1949年以来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制度,不仅具有历史重要性,而且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延续着影响。

[3]农村集体制的核心是集体经济,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集体组织、集体观念和集体生活。

因此,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类型及历史演变,对认识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集体经济的概念与特征作为社会经济形态的集体主义最早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是与资本主义体制相对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系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机制、自由竞争和私有财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体制根基。

私有制由于造成高度不平等和人的异化,必将被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进入社会主义,就是一个把人民经济事务由私人领域转移到公有领域的过程。

在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体制逐渐转变为公共所有,生产决策权由资本家转移到公众,按生产资料分配的原则被取消,按劳分配成为公有制唯一的分配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设想成为了社会主义体系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产品质量不足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

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投资缺乏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

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

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3.法律支持的不足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8.68%。第二,它缓解了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 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也是历
中国的就业压力。到2007年,乡镇企业从业 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史上最高和最大的一年。[8]虽然近年农民收
人 员 达 l5090万 人 , 占 农 村 劳 动 力 总 数 的 2002年11月,十六大的召开再次把“以公有 入增长比较快,目前农民增收依然困难。而
心,旨在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 年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主要
2008年 ,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达 到 了 4761
适 应 的 一 些 深 层 次 问 题 。 新 时 期 的 中 国 农 村 形 式 的 新 型 农 民 专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大 量 出 元。[5]实际增幅8%左右,实现了20多年来第
口,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城。改革开放初 推行,个体经济迅速涌现。1982年12月,第 底全国农村3400万农民纳入低保,从这一点
期,这种限制还很严,面对当时农民参与工 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 上来讲解决了农民,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温
业化的要求,国家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进 保 护 个 体 经 济 写 入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饱问题。现在的大部分中国农村,正在经历
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1982年专 [3]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了农村个体经济的发
业户普遍增多,并于1983年得到迅猛发展。 展,至今,农村有私营企业171.4万户,占其 参考文献
据 农 牧 渔 业 部 统 计 , 全 国 农 村 专 业 户 到 总户数的31.1%。[4]上述经济团体的出现, [1]说说我国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这30年,中国农业
(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 大。加上中国农村地区差距很大,发展不平
1981年,少数农民搞起了副业,专业户 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 衡。所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社
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出现。有的家庭年收入 促 进 个 体 、 私 营 经 济 和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 ”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任制,使农民从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 份已经普遍存在,在内地和偏远的不发达省
出来;农村税费改革,统筹城乡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调整 份也陆续露头。不仅如此,沿海各省有些地
二、农民生活的变化
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目前中国农村正在进行 区已经在专业村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形式、
新时期农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生活
第三次改革,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 各种规模的专业乡、专业镇、专业市场。近 水平的提高。
29.13%。第三,它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 且,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
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l3706亿元,农民人均 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绝对差距超过万
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l440元,占农民人均纯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 元。从未来看,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还需
路。2007年乡镇工业增加值达47800亿元, 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十
当然,上述诸方面只是变化的主要部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5%。第五,它显著 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 分,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远不止如此,农村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
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富有成效的创新。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3.1%,下降了24.6个
组织具有民营经济的明显特征,尤其是龙头 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
一、非农产业的兴起
企业,更是农村民营经济的生力军。
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7]也就是基本上都
收入的34.8%。第四,乡镇企业使中国走出 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 经过长期努力,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速增
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 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 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
融 合 、 相 互 促 进 、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工 业 化 道 展的重要力量。”[2]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 势头。
备。从l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乡镇企业 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在看到农村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应保持
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4012亿元。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清醒的认识: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过程中,
[1]
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 许多改革政策启动不久,传统的影响还很
厂不进城”。于是,乡镇企业应运而生。三 法》;1988年第二次修宪,党中央明确了个 着缓慢却非常重要的变化,已经解决了温饱
十多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农 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必要补充”的地位; 问题,正在向小康迈进。它所面临的问题主
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第一,它 1992年的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再次 要是如何更快地使农民们富裕起来。尽管如
1983年底已达农户总数的13.6%。随着专业 户的蓬勃兴起,迅猛发展,不仅出现了多层 次、多形式,或者比较松散,或者比较固定 的经济联合体,而且1983年还出现了一些以
使中国农村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商品经济也 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结 构和经济结构,使农村出现了全面发展、综 合经营的新局面。这些都表明,中国农业经
作者简介: 李晓荣: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变 某项专业生产为主的专业村。这种以某种专 济已经开始由自给、半自给状态,向专业
主要源于两次历史性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 业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 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
改革,使中国农村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 现,它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 一次农民收入连续5年增速超过6%。[6]农民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框架,解放和发 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发生着历史
展了生产力,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 程度,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可行而又 性的变化:1978 ̄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
信 息 网 , 2008-12-02, http://www.agri.gov.cn /xxlb/t20081202_1183032.htm [8]徐恒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突破万元的警示。农 民日报,2009年2月24日
81
2009.10 消费导刊
(一)乡镇企业
(三)农村个体经济组织
解决了温饱。从2007年开始,在中央政府的
由于1958年实施的《户口登记条例》,
这里的农村个体经济组织,指农村个体 支持下,各地政府共同努力,已经在全国普
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 户及私营企业。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遍建立了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
是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1978年,社 重申“我国发展生产力,需要民营经济的发 此,形势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
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展”,将我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推向 据,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同比
37%左右。到200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 深入;1997年9月的中共十五大,把“以公有 实际增长8.4%和8.0%,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经济研究
Consume Guide ·Economic Research
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
■ 李晓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原有的社会特征被彻底改变。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的兴起、新的阶层及民工 潮的出现。现在,农村家庭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农村 经济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