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记录的波相识别

合集下载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及应用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及应用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 信号越强
(7)介电常数(又称介电 值):
自然状态下在物质的微 观世界中粒子呈无序排列的 状态,当外界电磁波穿透该 物质时,微观世界中的粒子 就会成定向排列状态,此时 会形成一个电容板,对外界 穿过的电磁波形成一定的阻 碍作用,而每种物质粒子的 排列规律不同,形成电容板 时阻碍外界电磁波穿过的能 力不同,因此各种物质的介 电常数也不同
对于普通的二维测试主 要通过共偏距的方式,同时 拖动发射和接收单元的方式 来测试(即拖动一体式雷达 本身),测试过程中可以得 到地下的构造信息
电磁波传播的时间为双程时间,从地表开始往下遇到界面会反射回来被接收,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用时短,在地下传播的速度也快,用的时间 也短,一般用ns表示(即为10-9秒)
地质雷达无损检测 方法与应用
目录
一 地质雷达法原理介绍 二 地质雷达数据采集与处理 三 地质雷达典型缺陷图形判定
一、地质雷达法原理介绍
1.1 地质雷达法的原理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是利用工作频率
介于1MHZ-5000MHZ的超高频窄脉冲电磁波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 球物理探测仪器与方法。
(4)右键“我的处理列表”-“新建”-“处理列表”。
(5)在列表中添加依次处理步骤:“背景去除”-“IIR 滤波”-“范围增益”-“位 置校正”-“距 离范化”。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课件)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课件)
2.检测原理及方法; 3.检测里程汇总; 4.问题缺陷汇总表; 5.结论及建议; 6.附表--检测厚度汇总表; 7.附图--厚度检测曲线图、雷达检测图像。
Page 30
隧道应用实例
Page 31
良好的衬砌检测图像
检测图像解释
Page 32
超挖地段雷达图像(隧道)
检测图像解释
Page 33
隧道检测
Page 11
准备工作
初支或二衬壁上每5m做一标记(红点或红竖杠),每20m 做一里程标记(如DK123+880);
搭设检测台架,可以以3-10km/h速度移动,台架上要能站 立2人且有护栏,站在台架上的人员要能触摸到拱顶和拱 腰位置;
配备了解现场情况的工程技术人员2人,司机1人,安全防 护人员1人,配合检测工人4人;
纳3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Page 15
现场采集
5.人员要求: 负责举天线的工人要保证天线在衬砌表面平稳前进,不要
倾斜;负责固定测量轮的工人要保证测量轮与衬砌表面接 触良好,能够正常计数;负责安全的工人一定要保护好其 他工作人员和自己的安全。 6.打标: 当天线经过标记里程时,要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通报给设 备操作工程师,以便在数据上进行打标。
Page 3
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当地下介质中的波速v为
已知时,可根据精确测得 的走时t,由上式求得目

地质雷达图像解释(含超前地质预报及检测)

地质雷达图像解释(含超前地质预报及检测)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含水裂隙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裂隙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富含水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强振荡信号,含大量水和淤泥溶洞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裂隙发育
破碎区域,局部富水
其他不利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
估计存在
岩溶,左

部破碎局
岩溶二
两个钢筋反射波同相轴并排。
电缆
陶瓷
PVC
金属
污水管
钢拱架
双层钢筋
钢格栅
地质雷达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反射波形相对复杂很多,各种 地质体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如下表:
富含水的淤泥夹层
地质雷达应用实例
地下洞群
波形堆积图
说明: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洞等异常,其强度和相位将有明 显变化,典型显示为双曲线。
如何识别干扰波与目标体的图像特征非常关键 干扰信号在实际探测工作不可避免 1) 地面干扰
地面架空电线(双曲线) 测线附近的金属物(强振幅、密集的反射波组) 地面上的砾石(多次反射,局部强振幅回波) 测绳和皮尺(典型的“X”型干扰) 2) 地下异常的多次波 在地质体与地表面来回反射,严重影响目标体的反射波 信息,波形杂乱,不规则。
地质雷达图像解释
地下介质电性分布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1 前言

工艺概况

铁路隧道衬砌是隐蔽工程,用传统的目测或钻孔对其质量进行检测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物理勘探的方法对隧道衬砌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可取得快速、安全、可靠的效果。 工艺原理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由主机、天线和配套软件等几部分组成。根据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当发射天线向被测介质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时,电磁波遇到不均匀体(接口)时会反射一部分电磁波,其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雷达主机通过对此部分的反射波进行适时接收和处理,达到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图

1)。

图1 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示意图

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因此根据地质雷达记录的电磁波传播时间ΔT ,即可据下式算出异常介质的埋藏深度H :

H V T =•∆2 (1)

式中,V 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下式表示:

V C =ε (2)

式中,C 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08m/s ;

ε为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其介电常数亦不同。

雷达波反射信号的振幅与反射系统成正比,在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中,反射系数可表示为:

212

1εεεε+-=r (3)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 雷达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和波的频率。电导率越高,穿透深度

越小;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

2 工艺特点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能够预测隧道施工中衬砌的各种质量问题,分辨率高,精度高,探测深度一般在~左右。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中心工作频率400MHz/900 MHz/1500 MHz;

典型地质现象与雷达图像特征

典型地质现象与雷达图像特征

典型地质现象与雷达特征

一、完整岩体

完整岩体一般介质相对均匀,电性差异很小,没有明显的反射界面,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通常表现为:能量团分布均匀或仅在局部存在强反射细亮条纹;电磁波能量衰减缓慢,探测距离远且规律性较强;一般形成低幅反射波组,波形均匀,无杂乱反射,自动增益梯度相对较小。该类岩体的探测和解释精度通常比较高,其典型图像见图1。图1中最上面的几条水平强反射波同相轴为直达波和地表层受爆破松弛影响所致。

二、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带

断层是一种破坏性地质构造,其内通常发育有破碎岩体、泥或地下水等,介质极不均匀,电性差异大,且断层两侧的岩体常有节理和褶皱发育,介质均一性差。而裂隙带通常存在于断层影响带、岩脉以及软弱夹层内,裂隙内也有各种不同的非均匀充填物,介电差异大。他们一般都有明显的反射界面,这就为地质雷达创造了良好的应用条件。

在断层或裂隙带,其地质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较为相似,通常表现为断层和裂隙界面反射强烈,反射面附近振幅显著增强且变化大;能量团分布不均匀,破碎带和裂隙带内常产生绕射、散射,波形杂乱,同相轴错断,在深部甚至模糊不清;电磁波能量衰减快且规律性差,特别是高频部分衰减较快,自动增益梯度较大;一般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线为破碎带或裂隙带的位置。其典型地质雷达特征图像如图2和图3所示。

虽然两者的雷达特征图像相似,但通过对比分析可大致把它们分辨开来:

a.断层破碎带的影响范围通常比裂隙带宽,在地质雷达图像上有较宽的异常反

应。相反的,裂隙带异常在雷达图像上一般表现为相对较窄的条带。

b.断层破碎带的波幅变化范围通常比裂隙带大,而裂隙带的振幅一般为高幅。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

3-5
20-30 4-8 5-15 5-30 5-40 4-6
0.01
0.1-10 0.5-2 1-100 1-100 2-1000 0.01-1
0.15
0.06 0.12 0.09 0.07 0.06 0.13
0.01
0.03-0.3 0.4-1 1-100 1-100 1-300 0.01-1
岩盐
30
(3)目的体的电性(介电常数与导电率)必须搞清。雷达方 法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反射或散射能量为系统 所识别。当围岩与目的体相对介电常数分别为εr1与εr2时, 目的体功率反射系数的估算式为:
r1 r 2 R r1 r 2
一般来说目的体的功率反射系数 应不小于0.01。
垂向分辨率:区分一个以上反射界面的能力 四分之一波长:B=λ/4=v/4f 水平分辨率:在水平方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异常体的尺寸 波的干涉原理,与第一菲涅尔带有关
D h / 2
29
2. 探地雷达探测的设计
每接受一个探地雷达测量任务都需要对目的体特性与所 处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探地雷达测量能否取得预测效果。 (1)目的体深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目的体深度 超出雷达系统探测距离的50%,那么探地雷达方法就要被 排除。雷达系统探测距离可根据雷达探距方程进行计算。 (2)目的体几何形态(尺寸与取向)必须尽可能了解清楚。目 的体尺寸包括高度、长度与宽度。目的体的尺寸决定了雷 达系统可能具有的分辨率.关系到天线中心频率的选用。 如果目的体为非等轴状,则要搞清目的体走向、倾向与倾 角,这些将关系到测网的布置。

三维探地雷达图谱识别技术在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检测中的应用

三维探地雷达图谱识别技术在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检测中的应用

三维探地雷达图谱识别技术在城市道路

塌陷隐患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地下病害体诱发的塌陷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地下病害体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难以提前预测等特点,为了提前发现、及时处置地下病害体,传统的路面结构病害检测属于破损性检测,耗费人力多、周期长、恢复交通慢。本文应用三维雷达在检测路段的检测结果,分析三维雷达检测图谱中特征波形对应的病害类型,发现探地雷达方法对道路浅层隐蔽性病害体识别应用效果好,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提供依据和城市道路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1 探测方法技术

地质雷达(GPR)是通过发射天线向探测体内发射电磁波,利用接收天线接收来自目标体界面的反射波(图1)。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电磁波在穿过层状介质时,遇到上下不同介质层,电磁波产生折射与反射,由接收天线接收介质反射的回波信息,经计算机对接收的信号及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电磁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其传播速度V主要是由介质的介电常数决定,当碰到与周围介电常数不同的目标体边界时,将产生反射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从而达到探测目的。

图1 探地雷达原理示意图

2 数据处理、解译

为突出有效波,提高雷达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提供和显示记录中包含的与地下目标体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属性等有关的信息,通常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去除直达波、时间滤波、背景去除、时间增益、通过对处理后的雷达数据体进行针对性的切割,即可得到地下异常体或目标体的轮廓、位置等多种地下信息,取得可靠的检测成果。

3 地下病害体分类及地质雷达图谱特征

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检测中应用论文

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检测中应用论文

论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由于隧道工程具有改善线性和增强运营效益等诸多特征,所以,目前急需要一种安全系数高、切实可行的方法全面检测隧道整体结构;笔者认为,应采用地质雷达的探测技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准确率,而且速度快、效果高,能够及时的对公路隧道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我们应大力推广这一技术。本文首先论述了地质雷达的检测原理,其次分析了雷达波在公路隧道衬砌中的具体波相。

【关键词】地质雷达;隧道检测;原理

0 引言

地质雷达属于一种无任何损害的检测设备,由于它的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等诸多优势特征,因此,在公路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局在2007年的11月份引进了由美国劳雷公司所生产的检测隧道质量的仪器,这一仪器主要由雷达主机快速的发射雷达脉冲,持续及时的采集,这对于公路隧道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质雷达的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主要是利用超高频率的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其遵循的是电磁波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下而进行工作的,也就是说,电磁波脉冲通过发射天线射出,在地下实际传播时受到介质介面如空洞、钢构件的反射,最后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在介质

中进行传播时,无论是它的路径,还是电磁场强度都会随着自身通过介质的电性质以及几何形态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双程走时、幅度以及波形资料,得出介质的实际结构。

我们可以从电磁波理论中得出,对于非磁性的介质,电磁波实际反射属性只和介质的介电常数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公路砌筑层中出现了像空洞、衬砌背后充水等现象时,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它们之间可以因此而形成电磁波反射界面。通过地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脉冲在向下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反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而如果衬砌层或者衬砌层背后出现了病害情况如空洞、含水等,就会在雷达资料中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反射,比如,脱空过程中会出现夹层放射等现象,当衬砌背后存在含水情况,那么,就会进一步增大介电常数,在地质雷达资料中就会呈现出高含水性的反射。由此可见,在公路隧道病害检测中已经广泛的应用了地质雷达这一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最终取得的效果是极高的。

地质雷达(grp)检测技术应用_secret

地质雷达(grp)检测技术应用_secret

地质雷达(GRP )检测技术应用

XX 公司

一、前言

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陆续施工,隧道工程以其改善线形、缩短里程和环境保护等无比的优越性和重要作用,成为路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隧道施工中因现有的施工方法及工艺、施工者的

偷工减料以及检测控制、施工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引发的质量通病,一直是工程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的有效手段。

地质雷达(GPR )是近十余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伤高精度的物理探测技术,在工程地质勘测、古遗址探测、在控制隧道施工时运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支护结构的质量检测,在指导隧道工程施工中,对加强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隧道施工技术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地质雷达(GPR )以其仪器较为轻便、检测快捷、操作方便、精度较高和检测结果能以图象方式实现实时显示等优点,成为一种控制隧道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地质雷达(GPR )检测的原理

地质雷达(GPR )是利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电性界面会发生较强烈的散射原理,通过向被测介质发生高频电磁宽带脉冲,并接收由被测介质反射的回波信号,通过对接收到的反射波进行分析即可推断被测体的情况。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

仪器大体上可分为主机和天线两大部分组成。主机由显示、控制和储存三部分构成;天线由发射和接收两部分构成。发射部分由脉冲发生电路和发射天线构成,产生并发射尖峰脉冲电磁波;接收部分由接收天线、高频放大电路和采样电路构成,接收的高频信号经放大后,由采样电路变换为低频信号,然后送到处理电路;控制部分由基准同步信号发生器、采样控制器和信号处理器等部分组成。接受到的信号在主机上可以显示、回放和储存,以便作进一步数据处理和分析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
9
2.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吸收特性 吸收系数β 决定了场强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速率,探地雷达工作频率高, 在地下介质中以位移电流为主,即 / 1 ,这时β 的近似值为:


2

即 与导电率成正比,与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在空气中,σ =0,则 β =0
当 / 1时, / 2
垂向分辨率:区分一个以上反射界面的能力 四分之一波长:B=λ/4=v/4f 水平分辨率:在水平方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异常体的尺寸 波的干涉原理,与第一菲涅尔带有关
D h / 2
29
2. 探地雷达探测的设计
每接受一个探地雷达测量任务都需要对目的体特性与所 处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探地雷达测量能否取得预测效果。 (1)目的体深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目的体深度 超出雷达系统探测距离的50%,那么探地雷达方法就要被 排除。雷达系统探测距离可根据雷达探距方程进行计算。 (2)目的体几何形态(尺寸与取向)必须尽可能了解清楚。目 的体尺寸包括高度、长度与宽度。目的体的尺寸决定了雷 达系统可能具有的分辨率.关系到天线中心频率的选用。 如果目的体为非等轴状,则要搞清目的体走向、倾向与倾 角,这些将关系到测网的布置。
冰 金属 PVC材料
5-6
3-4 300 3.3
0.01-1
0.01 1010 1.34
0.13
0.16 0.017 0.16

【工程物探专题】 电磁波法探测技术—地质雷达

【工程物探专题】 电磁波法探测技术—地质雷达
1
探地雷达具有以下技术特性,使其在许多领域尤其 是工程地质领域的得到广泛应用。
1.它是一种非破坏性探测技术,可以安全地用于城市和正 在建设中的工程现场,工作场地条件宽松,适应性强; 2.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在城市内各种噪声环境下工作, 环境干扰影响小; 3.具有工程上较满意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现场直接提供 实时剖面记录图,图像清晰直观; 4.便携微机控制数据采集、记录、存储和处理; 5.由于使用了高频率,电磁波能量在地下的衰减较强烈, 若在高导厚覆盖条件下,探测范围将受到限制。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探地雷达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最初用 于军事地雷的探测。经过十几年的研制攻关,在雷达硬件设备、信号 处理、目标成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特别是成功地实现了对 地下目标的三维层析成像,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和清晰度,使探地雷达 在信号处理和成像技术方面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13
• 加拿大Sensor & Software Inc., EKKO (Noggin)系列 • 美国GSSI,SIR系列 • 瑞典Mala Geoscience Inc., RAMAC系列 • 意大利IDS, RIS系列 • 中国电磁波传播研究所CRIRP,LTD系列
7
1.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探地雷达测量的是地下界面的反射波的走时,为了获取地 下界面的深度,必须要有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 v ,其值为

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述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工作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实际资料计算、实测效果等方面说明采用地质雷达技术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1 前言

地质雷达(Geological Radar)又称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是一项基于不破坏受检母体而获得各项检测数据的检测方法,在我国已在数百项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随着交通、水利、市政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对工程质量的日益重视,工程实施过程中仍急需用物理勘探的手段解决大量的地质难题,因此,地质雷达极其探测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地质雷达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具有非破坏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采用便携微机控制,图象直观;工作周期短,快速高效。它不仅用于管线探测,还可用于工程建筑,地质灾害,隧道探测,不同地层划分,材料,公路工程质量的无损检测,考古等等。

2 地质雷达技术原理

地质雷达是运用瞬态电磁波的基本原理,通过宽带时域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窄脉冲电磁波,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介质界面时产生反射,由接收天线接收介质反射的回波信息,再由计算机将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和成像处理,即可识别不同层面反射体的空间形态和介质特性,并精确标定物体的深度(图1)。

图1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图

3 雷达的使用特性

3.1无损、连续探测,不破坏原有母体,避免了后期修补工作,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地质雷达 原理

地质雷达 原理

地质雷达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质量检测、场地勘察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也被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地质雷达能发现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化,对于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在深埋隧道和富水地层以及溶洞发育地区,地质雷达是一个很好的预报手段。

1、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高频电磁技术,基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探地雷达通过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地下介质反射的电磁波,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解译。其详细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天线向地下发射一高频电磁脉冲,当其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主要是相对介电常数)界面时,电磁波一部分发生折射透过界面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发生反射折向地面,被接收天线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在更深处的界面,电磁波同样发生反射与折射,直到能量被完全吸收为止。反射波从被发射天线发射到被接收天线接收的时间称为双程走时t,当求得地下介质的波速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折半乘以波速求得目标体的位置或埋深,同时结合各反射波组的波幅与频率特征可以得到探地雷达的波形图像,从而了解场地内目标体的分布情况。

一般,岩体、混凝土等的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8,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差异较大,如在探测范围内存在水体、溶洞、断层破碎带,则会在雷达波形图中形成强烈的反射波信号,再经后期处理,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波形异常图。

在众多地质超前预报手段中,使用探地雷达预报属于短期预报手段,预报距离与围岩电性参数、测试环境干扰强弱有关。一般,探地雷达预报距离在15~35米。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
Page 28
载入数据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一维滤波/去直流漂移
增益/能量衰减
静校正/移动开始时间
一维带通滤波
二维滤波/抽取平均道
二维滤波/滑动平均
偏移/时深转换
图像显示和解释
Page 29
报告编写
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设计要求,检测目的, 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纳3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Page 15
现场采集
5.人员要求: 负责举天线的工人要保证天线在衬砌表面平稳前进,不要
倾斜;负责固定测量轮的工人要保证测量轮与衬砌表面接 触良好,能够正常计数;负责安全的工人一定要保护好其 他工作人员和自己的安全。 6.打标: 当天线经过标记里程时,要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通报给设 备操作工程师,以便在数据上进行打标。
数据采集记录表
Page 20
数据采集记录表
Page 21
Page 22
仪器操作
Page 23
仪器操作
Page 24
仪器操作
Page 25
仪器操作
Page 26
仪器操作
数据处理
雷达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各种噪声和杂波的干扰非常严 重,正确识别各种杂波与噪声、提取其有用信息是探地雷 达记录解释的重要的环节,其关键技术是对地质雷达记录 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电磁波的传播形式与地震波十分相似, 而且数据剖面也类似于反射地震数据剖面 ,因此反射地 震数据处理的许多有效技术均可用于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 但由于雷达波和地震波存在着动力学差异,如强衰减性, 雷达波在湿的地层中衰减比在干的情况下要大,而

地质雷达原理和应用

地质雷达原理和应用

1. 使用标准速度
材料 空气 水 干沙 饱含水的沙 石灰岩 页岩 淤泥 粘土 花岗岩 混凝土 冰
速度 <m/us> 300 33 150 60 110 90 70 60 130 110 160
结合你在这一地区使用雷达的经验确定电磁波速度,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不过 电磁波速度和含水量有很大的关系.
采集模式:测距轮〔距离:最常用方式,结果解释准确可靠 时间:当无法沿确定测线探测时,如果GPS信号有, 可以采用. 键盘〔点测:低频天线做深部探测采用,叠加可以很高
道:在地面上某一点采集的一个完整的波形 道间距/时间间隔:根据探测需要选取 天线中心频率:每个天线都有一个频率范围,它不是单频的
电磁波的频率分布〔频谱
0.17 ----
波的双程走时由反射脉冲相对于发射脉冲的延时而确 定.雷达图形常以脉冲反射波的波形形式记录.波形的正负峰 分别以黑色和白色表示,或以灰阶或彩色表示.这样,同相轴 或等灰度、等色线,即可形象地表征出地下反射界面.在波形 记录上,各测点均以测线的铅垂方向记录波形,构成雷达剖面 .
由于探地雷达的电磁波主要是在非理想介质中传播的所以 其衰减的速度非常快,这构成了雷达应用的主要障碍,即探测的 深度有限.电磁波的电场强度随着距离的衰减规律是:
电特性
反射系数:
对GPR, 反射系数近似等于 "反射能力" <Pr>

无损检测方案

无损检测方案

箱梁无损检测实施方案

一、箱梁质量无损检测的内容

箱梁质量无损检测分为以下几项检测内容:混凝土的质量缺陷、钢筋保护层厚度和波纹管的定位。

二、箱梁无损检测

采用探地雷达对箱梁腹板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混凝土的质量缺陷、钢筋保护层厚度和波纹管的定位。雷达扫描测线的原则采取平直布置, 天线扫描方向尽量垂直于箱梁腹板外层钢筋。图 2 为探地雷达扫描示意图。

2. 1 箱梁腹板混凝土质量缺陷的检测

在混凝土密实区域, 雷达图像表现为线形连续不间断, 反射波信号稳定, 说明混凝土密实匀质性良好; 对于不密实区域, 雷达图像表现为杂乱不连续, 由于反射波形混乱造成了许多异常点。

2. 2 箱梁腹板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钢筋保护层是关系到腹板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耐久性和防火等的重

要性能, 但是由于施工问题, 往往使得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能满足设计文件和规范的要求。钢筋保护层如果厚度太薄, 可能使钢筋外围混凝土产生径向劈裂, 使粘结强度降低, 将影响结构安全; 反之, 则减小了钢筋在结构中抵御外界作用力的力矩, 降低了结构件的承载力。这些后果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都会构成威胁。

与传统的检测工具相比, 探地雷达在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时具有速率和精度优势。钢筋的雷达图像比较凌乱, 说明钢筋保护层厚度出现不一致, 特别是在椭圆圈内区域, 钢筋不仅间距不相等, 而且保护层厚度明显偏小, 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2. 3 箱梁腹板中波纹管的检测

波纹管是箱梁预应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弥补混凝土结构抗拉性能、抗变形性能的不足, 在混凝土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应力桥梁施工的关键在于张拉效果的好坏,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 波纹管材料往往存在压浆不密实的问题, 易造成张拉延伸量难以满足要求。三、地质雷达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地质雷达记录的波相识别

地质雷达反射记录的波形比地震波复杂的多,一方面是由于地质雷达分辨率高记录的信号丰富,另一方面是由于电磁波的干扰因素多,此外还由于雷达发射的子波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脉冲。因而雷达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各种地层、目标体、干扰波的识别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7.1 地质雷达的波组特征

雷达天线发射的是子波而不是单脉冲,子波由几个震荡波形组成,占有一定的时间宽度,反射与折射波依然保持有原来子波的特点,只是幅值上有所变化。这里将雷达子波的周期、持续时间长度和衰减比三个参量作为子波的波阻特征。子波的频率成分与天线的主频相近,持续一个半到两个周期,后续振相略有衰减。例如对于100MHz天线的子波,持续时间可到15-20ns,对于1GHz的天线,持续时间约2ns。子波的波形的确定对于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波处理的基础。有很多方法可以获得各种频率天线的子波,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金属板反射。将一块较大的金属板放置于地面上,发射与接受天线与金属板平行,相距为3个周期的时程,进行数据采集,即可获得子波记录。不同类型的雷达、不同型号的天线,雷达子波的形状是不同的。天线与介质的距离、介质的电导特性对子波的形态和特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应根据现场工作条件从记录中分离子波。从下边的记录中也可以辨认出子波的特征。表面反射波、内界面反射波都是近联各州其的衰减波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子波的波组特征

7.2 地质与工程介质结构及反射特征

雷达的探测对象通常是多界面结构,如各类地层、岩性,松散层、风化层等都是多层结构。隧道中的围岩、初衬、二衬等,也是多界面结构。雷达波向介质内传播时,被称为下行波,经反射回表面的波称为上形波。下行波每遇到一个界面就发生一次反射和折射,入射波能量即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折射继续向下传播,另一部分经反射掉头向上,变成上行波。反射与折射能量的分配与反

射、折射系数的平方成正比。上一界面的折射波就是下一界面的入射波,因而下行波的能量不断减少,同时每一界面都在产生反射的上行波。同理,每一界面反射形成的上行波,也会遇到介质的界面,形成二次的反射与折射。介质中每一上行波和下行波都是独立运行的,当遇到界面时都会按照Snell定律,进行折射和反射。因而多层介质中,多次反射与折射波是无尽的,只是反射、折射的经历越多能量越小。

上行波与下行波传播时,独立震相的能量逐渐减少,除由于界面反射与折射造成能量的分散、使每一独立波相的振幅减小之外,还由于介质的吸收,也就是传导电流引起的损耗。这种介质吸收引起的振幅变化是指数形式的,呈e-αx形式,其中x代表传播路径的累计长度,α为衰减系数,在前文中已有交待。上图是雷达波传播的示意。

在雷达记录中记录的都是不同路径上行到表面的反射波,内容十分丰富,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反射震相都能识别出来,主要识别的是层面的一次反射真相。一方面是由于能量比太小,超出了仪器的动态范围,另一方面多次反射干扰大、层面连续性差。在一些特殊的观测条件下,界面反差大,浅部结构简单时,二次波有时也非常清楚,处理中还要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压制。

接收到的反射信号f(t)是发射的雷达子波与介质折射系数、反射系数和介质损耗的褶积,即各层反射信号的叠加。每层反射信号到达时间不同,其幅值是路径介质损耗、下行折射系数、上行折射系数、折返层的反射系数和几何衰减的乘积。其数学表达式为:

F(t)=ΣA O·e-Σ2αh ·R i ·e-iω(t-∑2h/v)· Πixгj·Πisгk/∑2h

式中:A O 子波初始幅值;e-Σ2αh传播路径衰减;R i折返层反射系数;e-iω(t-∑2h/v)反射波对应相位;Πix гj下行折射系数的联乘;Πisгk上行折射系数的联乘。

雷达下行上行波传播示意图

介质结构与反射特性示意

7.3 雷达记录中波组与结构反射特征的叠加

在多层结构探查中,雷达探测记录中包含多层反射波。由于雷达子波有一定的宽度和衰减震相,这样当地层厚度较小时,反射波与子波互相叠加,变得难于识别。这就限制了雷达的垂相分辨能力。

假如雷达子波的持续时间为τ,那末,雷达垂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尺度为h,有如下关系:

h≧vτ/2

式中v为电磁波速。该式的含义是层厚中的双程走时应大于子波的持续时间。当时用小波变换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压制子波,在反射信号起点形成一个窄脉冲,因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垂向分辨率。目前小波变换技术在资料处理中已逐渐被采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层反射与子波干扰的问题。

多层反射波与子波相叠加

7.4 雷达目标波相识别的三项基本要点

为获得雷达探测的结果,需要对雷达记录进行处理与判读,判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分析,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雷达记录的判读也叫雷达记录的波相识别或波相分析,它是资料解释的基础。在此首先介绍波相分析的基本要点。

要点1:反射波的振幅与方向

从反射系数的菲涅耳(Fresnel)公式中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界面两侧介质的电磁学性质差异越大,反射波越强。从反射振幅上可以判定两侧介质的性质、属性;。第二点,波从介电常数小进入介电常数大的介质时,即从高速介质进入低速介质,从光疏进入光密介质时,反射系数为负,即反射波振幅反向。反之,从低速进入高速介质,反射波振幅与入射波同向。这是判定界面两侧介质性质与属性的又一条依据;如从空气中进入土层、混凝土反射振幅反向,折射波不反向。从混凝土后边的脱空区再反射回来时,反射波不反向,结果脱空区的反射与混凝土表面的反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混凝土后边充满水,波从该界面反射也发生反向,与表面反射波同向,而且反射振幅较大。混凝土中的钢筋,波速近乎为零,反射自然反向,而且反射振幅特别强。因而,反射波的振幅和方向特征是雷达波判别最重要依据。

钢筋反射波的振幅与方向

要点2:反射波的频谱特性

不同介质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内部反射波的高、低频率特征明显不同,这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物质界面的依据。如混凝土与岩层相比,比较均质,没有岩石内部结构复杂,因而围岩中内反射波明显,特别是高频波丰富。而混凝土内部反射波较少,只是有缺陷的地方有反射。又如,表面松散土电磁性质比较均匀,反射波较弱;强风化层中矿物按深度分化布,垂向电磁参数差异较大,呈现低频大振幅连续反射;其下的新鲜基岩中呈现高频弱振幅反射,从频率特性中可清楚地将各层分开。如围岩中的含水带也表现出低频高振幅的反射特征,易于识别。节理带、断裂带结构破碎,内部反射和闪射多,在相应走时位置表现为高频密纹反射。但由于破碎带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从更远的部位反射回来的后续波能量变弱,信号表现为平静区。

反射波的频谱特性

要点3:反射波同向轴形态特征:

雷达记录资料中,同一连续界面的反射信号形成同相轴,依据同向轴的时间、形态、强弱、方向反正等进行解释判断是地质解释最重要的基础。同向轴的形态与埋藏的物界面的形态并非完全一致,特别是边缘的反射效应,使得边缘形态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孤立的埋设物其反射的同向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