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古今含义
以人为本的典故
以人为本的典故以人为本的典故"以人为本"提法起源于我国古代。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以人为本的解释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认识
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认识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萌发了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概念最早是由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管仲提出的。
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强调了治国必须以人为本,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最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先秦后期儒家的荀子在《荀子·王制》中又以“民水君舟”论进一步解释了“民本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个著名论断深刻地揭示出民众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但由于民众的基础性地位,民众也能发挥巨大作用甚至推翻一个王朝然后再建立新的王朝。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限制王权的作用,从而减轻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相对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这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手段,谈不上是赋予人民政治的权利。
所以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太戈拉这一名言被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对人的统治十分严峻。
经历了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到了14世纪末,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出现并不断上涨。
文艺复兴用对人的肯定来反对对神的屈从,恢复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到了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用“天赋人权”来论证人的自由平等的天然本性,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对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
19世纪初,费尔巴哈又提出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人本学”。
他认为是人按照自己的的本质创造了上帝,打破了长期以来“上帝创造人”的思想。
但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根本上属于唯心论的范畴,他把人看成是脱离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脱离了现实世界和现实社会的个体。
古代的_以人为本_说
去了神话剧原本的意义。
处死。其实,这个罪名也是秦桧等人强加到岳飞头
(文 / 吴晓东 据《中国青年报》)
上的。”
(据《人民日报》)
54
2010·10 下
一位网友的“郁闷”引起了众多共鸣:这些神话剧 到底给谁看?成年观众受不了它幼 稚的情节和雷人的造型,而里面的 多角恋对孩子来讲又“少儿不宜”。
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 一部分,而这些胡编乱改的情节会 给青少年带去很大的误导,进而失
李“岳飞是大元帅,也就是现在的‘五星上将’。岳飞 傲 被秦桧抓起来时,另一位大元帅、也是岳飞的好友 解 去问相当于现在内阁总理的秦桧,‘你们凭什么罪
龄、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但目前在实践中还没有看到 非常成功的经验,包括在国外一些发达的电影国家,在
说
国产神话剧的成功先例,应该从 1987 年版的
﹄ 《西游记》 和 1990 年版的 《封神榜》 算起,这两部 还 神话剧不仅奠定了后来诸多神话剧延续的中国神
是 仙谱系,而且在制作上也树立了一个标杆。 ﹃ 瞎 文化大观 WENHUADAGUAN
古代的“以人为本”说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的 《管子》 一书。原文如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 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管仲曾告诫齐桓公:若想成就霸业,“则必从其本 事矣 ”。齐桓公追问: “ 敢 问 何谓 其 本 ?” 管仲 回 答 :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牧民》 开宗明义就说:“治国之道,必先富 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所以管仲主张:“以天 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仲把安民、顺民、利民、惠 民、富民政策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不遗余力地推荐给 齐桓公。管仲当了齐国宰相之后,齐桓公曾多次问政于 管仲。桓公问:若想修明政治,利行天下,应该从何做 起?管仲答曰:“始于爱民”。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这 其中就有最著名的以赡养老人、抚育幼儿、抚恤孤儿、 供养残疾、照顾鳏寡、慰问病人、救助贫困、安抚烈属 等九项措施为内容的“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
以人为本成语解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古代以人为本的意义和影响
古代以人为本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念,强调人的利益和幸福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这一理念在古代影响深远,不仅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统治者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例如,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尽管存在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但也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主张君王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此来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哲学家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观念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促进了人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对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助互爱。
这种道德观念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忠诚,提倡以仁义为本的道德准则,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幸福和福祉。
现代社会倡导人权、民主和法治,这些价值观念都与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紧密联系。
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道德准则,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古代以人为本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其与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地认识。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流行语”,虽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却渐渐地深入人心。
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的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公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其主题之一就是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搞清楚历史上的有关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人为本”的提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其意是说,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本理国固”,最后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
这说明“以人为本”的出现时间是很早的。
在以后的古籍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出现“以人为本”的。
如: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裴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图)房玄龄注《管子》现在人们对“以人为本”一词使用较多,但对其来源、出处很多文章却语焉不详。
“以人为本”一词可能最早是出自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的《管子》一书。
原文如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
(《管子·第九卷·二十三、霸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65页)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由刘煦修纂的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629年),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后被唐太宗委以监察御史重任的奇人——马周,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引用了“以人为本”一词:“临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唯在刺史、县令。
”(《旧唐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马周》,中华书局,1991年重印1975年版,第2618页)此后由欧阳修、宋祁等人于宋嘉祐五年(1060年)重新修订的《新唐书》同一篇目中,将“以人为本”一词照搬,只是词句表述略有不同。
1494年,由罗贯中成书的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明代弘治甲寅序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
其中第四十一回对“以人为本”一词也有引用:“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三国演义》,长春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26页)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一句成语,不但源自经史子集,而且散见于民间文学作品。
尽管“以人为本”作为一条政见,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政治人物,可以给予不同的解读;但最早诞生时,它的原意和本意究竟是什么,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
吴倬:“以人为本”辨析
吴倬:“以人为本〞辨析“以人为本〞辨析吴倬近年来,无论在报刊上、杂志上,还是在某些机关、单位的宣传口号中,都能经常见到“以人为本〞的提法。
诸如“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等等。
然而,由于“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们在思想土产生混乱,在实践上发生偏差。
本文就“以人为本〞提法的历史渊源、理论矛盾和实践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以人为本〞的渊源“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
在欧洲长达一千余年的中世纪,长期占统治地位是上帝造人、上造创世、君权神授、王权世袭的封建神权和封建王权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的统治地位作论证的,试图以人类天生不平等、不自由、天生就或是王侯或是奴隶的血统论等说教来论证封建专制主义和神权统治的合理性。
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采取了用“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思想斗争形式,以此为资本主义开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鸣锣开道。
费尔巴哈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衣钵,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
他在《哲学原理》一书中称自己的思想开展历程为:“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并说“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1因此,与以往的哲学不同,他强调“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根底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就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
2正是由于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实际上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是一种“人本学〞,于是人们称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人本主义〞,并把他看作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
在费尔巴哈开创了人本主义思想先河之后,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海德格尔、萨特、柏格森、费洛伊德、费洛姆、马斯洛等西方现当代思想家都沿着这一思路各自开展了自己的学说,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庞大且有着广泛影响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孟子以人为本的概念
孟子以人为本的概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孟子”。
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社会应该以人为中心来建设。
孟子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概念体现了他关心人类幸福与社会公正的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一个天生的品质,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
他说:“人之生也,负4维而后行,生而知之者,上也;负4维而后行者,下也;负3维而后行者,己也;负2维而后行者,万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而具有天赋的智慧和道德感,善良是人类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这种本性来行动,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优秀品质。
其次,孟子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强调,人是社会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他说:“人为贵于物,齐人之用心也。
”孟子认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也包括思想、情感、智能等方面。
他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和保护,人们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并且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和自由。
此外,孟子强调社会应该以人为中心来建设。
他认为,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幸福和发展。
他说:“群王莫之能使以自其生也,而专以意于为人,则尧舜不能过也。
”意思是,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从人的需求和利益出发,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追求为目标。
孟子主张,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每个人的幸福。
此外,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概念。
他认为,仁政是人道主义和公正的政治理念,是实现人的幸福的重要途径。
他说:“为政以仁。
”孟子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关心人的福祉和需求。
政府应该为人们提供教育、医疗、安全和公共事务等基本服务,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幸福。
总之,孟子的“以人为本”概念是一种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幸福和发展的理念。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社会以人为中心,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追求。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
“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有其丰富的内涵。
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离不开对其历史渊源的探讨和研究。
文章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人为本”思想入手,对“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于新形势下深入落实“以人为本”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以人为本历史渊源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最早体现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重视人民的地位,相信人民的力量,顺从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要求。
民本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以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著名,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
1.1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顺应历史潮流,总结前人经验,初步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仁爱思想扩展到所有人,并把其上升为对统治阶级的要求。
孔子主张德政,反对刑罚。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认为,君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
君主要慎罚人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用礼仪教化人民,促进全社会知“仁”讲“礼”。
在选贤任能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仁义之士,才能成为统治阶级。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统治阶级要用良好的德行领导人民,使人民心服口服,上下团结一心。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2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并将其提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的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必须肯定人民的力量。
在人民、国家和君主当中,人民是最重要的。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答案: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关阅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就应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本文从思想渊源、基本内涵、领导方式、根本任务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内涵,以期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标签:以人为本;思想渊源;基本内涵;领导方式;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以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以人为本”的思想起源于我国古代,二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曾在书中记录:“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意思是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
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普遍被人们接受是在16世纪。
发生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人们要求解放思想,摆脱神的禁锢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
然而,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民为本,实际是以民生为本,西方的“以人为本”实际是以人的个性自由与民主为本。
马克思主张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工人为本,以穷人为本,最终达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达到每个人都解放。
之后,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先后提到以人为本的观点。
更鲜明地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我们党正是吸取我国古代和西方政治文明,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在理论上作出重大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1、尊重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是指个人对于他人、社会的作用。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还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就已提出‘民为贵’的思想。
一切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发挥。
”[1]尊重人的价值,就是强调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体现了对人价值的尊重。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的自觉特征,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本质上都是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漫长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以神为本”(神本主义)和“以物为本”(物本主义)之后,正步入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才具有的自觉的品格,但是它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却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一位名叫普罗泰戈拉的智者就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标志,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宣言,仅仅停留在少数知识精英的书斋之中。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的科学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涵,也才有可能真正地将以人为本融入和谐社会理想与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它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不保密(影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侈舟之
日期:2矿昭年多月/oEt
导师签名:矛孑节帚L日期:喈年∥月,。日
前
言
-让!皇 刖 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是人们的温饱 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阶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诸关系方面 付出了不少的代价,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人性本 身的失落,无不时时刻刻地促使人们对发展和其代价进行理性的追问以及对新世 纪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与时共进,提出了“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在这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 的本质和核心。随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贯彻 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认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
is
one
In addition,"human
about relations.In order to
on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better and deeper,it’S critical being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nature,human
Marxist
principle philosophy has
reflected
the unification of valu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名词解释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追溯起源以实物形式体现“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的应该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三龙相拥一人,就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历史记录和证明。
以文字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管仲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什么是以人为本
论什么是以人文本摘要:阐述以人为本的起源,发展,含义,运用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的起源与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肯定。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揉合了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亚里士多德继承了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并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使得古希腊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已基本形成;在经历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的发现”。
以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8 世纪的德国康德通过他的先验自我的哲学,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并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世界观,为人本主义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由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有着各种需要的个人。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至关很重要。
如何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讲三点。
一、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认识。
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
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
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
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
所谓“多需”,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本”认识。
目前,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3、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
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
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古今含义
关于“以人为本”的起源,说法不一。
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陈丹青先生在题为《教养与人文》的讲演中说:“‘人文’这个词,实际上最早是从‘文艺复兴’那里来的,就是我刚去过的那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国。
……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从意大利人文主义那儿借过来的。
”(《书摘》2008年第9期第5页)
厦门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中说,“以人为本”可能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
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当刘备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而在我国,春秋初期齐国名相管仲(约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赞同这个观点,远远早于西方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
更为重要的是,古今“以人为本”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文艺复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欧洲(主要是意
大利)从14到16世纪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潮流。
据说那时文化的特点是复兴被遗忘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实际上,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是以反对“以神为本”为宗旨,以为新兴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为根本目的的。
刘备在三国时期的君主之中,其仁德有道是得到广大史学家赞颂的,也让《三国志》和《魏书》,以及《资治通鉴》广泛认可,但其“以人为本”却是狭隘和虚伪的。
建安十三年,在曹操追杀的情况下,在数“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面前,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难免有作秀的成份,一是当时情况不允许他做出“以人为本”的事情,二是当曹操追上刘备后,刘备慌忙逃窜,就连儿子媳妇都不管了,哪里还能照顾十余万的老百姓,不然就没有以后的赵云孤身救刘蝉。
现在有人引经据典的解释,搞得很神秘,很复杂,很理论化。
其实,古代所说的“以人为本”都只是以人为“基本”,而非以人为根本。
在中国古代基本不间断的处于战争时期,人员和物资都极度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君王和枭雄的战争需要,所以要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条件下要“以人为本”,吸引民心,让其拥有更多的战争资本,以便统一天下,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完全是依赖人民,而不是为了人民,纯粹是狭隘的仁,直观一点就是假仁假义。
而我们现代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来的,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以为人本”、“以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完全区别于古代的“以人为本”。
我们更重视的是服务人民,强调“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免除农业税到“非典”和“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从全民医保到全面小康,从提高农民收入到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政策,都可以看到现代“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