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_李倩
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
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提要: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
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探究。
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
“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
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
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
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
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
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然而何谓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和意象有没有区别?审美意象是否即“记忆表象”或“心理表象”?能否将它等同于艺术形象或意境?这些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不少文章、著作的提法从内涵和外延都未有明确界定。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审美意象的本质及思维特征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审美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论中只称为“意象”,最早见之于《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后各种文论、诗论中屡见不鲜。
严格地说,审美意象只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意象不一定是审美意象。
这要从“意象”一词的本源说起。
中国古代文论、诗论采用“意象”这一概念,是受《周易》启发的。
《周易》中未出现“意象”这一术语,但它已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来谈了:“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美术培训心得体会15篇
美术培训心得体会15篇美术培训心得体会1通过梅江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美术教师新课程培训,使我深刻了解了小学美术新课标和新课改理念,经过为期五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
这种教学方法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
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
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这次培训是我再学习的起点,我会用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美术教学和美术研究中,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
美术培训心得体会2上周二上午,我参加了一年级下册第12课《小兔子的奇遇》美术教材培训;期间,李倩老师以这一课为基础,并对低年级美术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了做了认真而详细的分析,在学习了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本次培训我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新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1.彭吉象王宏建艺术学概论真题习题1000题
摘自隋志强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艺术学概论》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四、名词解释1.艺术四要素(2006年山东大学考题)2.不平衡关系(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3.艺术的形象性特征(200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题)4.艺术真实(2007年山东大学考题、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5.审美关系(2006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6.艺术的民族性(200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山东大学考题)7.审美(2011年广州美术学院考题)8.艺术符号(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9.主观精神说(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考题)10.文化工业(2013年清华美院考题)五、简答题1.简述“艺术的本质”。
(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考题)2.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009年聊城大学考题)3.试述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本质特征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2009年厦门大学考题)4.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考题)5.艺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06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6.结合作品实际阐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规律。
(2010年中山大学考题)7.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2008年山东大学考题)8.为什么说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010年南师大考题)9.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5年清华大学考题)10.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关系。
(2005年清华大学考题)11.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2007年聊城大学考题)12.什么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13.艺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意义。
(2010年北京大学考题)14.试论述艺术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15.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200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六、论述题1.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举例说明。
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离不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离不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一、审美联想联想,从心理学上说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说:“条件反射就是联想”。
就是一种刺激物伴随着另一种相关的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反应或情绪反应。
外链工具巴浦洛夫《条件反射》经过一次或多次以后,这个相关刺激物作为一个刺激物的“信号”单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再生出与以前同样的感觉反应或情绪反应。
通俗地说,联想就是看到甲物而想起乙物。
甲物和乙物之间形成暂时的联系,美感中的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指观赏者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景物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
梦幻花朵这就是联想。
联想具有多种形式,一般可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是甲、乙两物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接近,在生活经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于是由甲联想乙而引起一定情绪反应。
如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在去年桃花盛开季节游春,在此门中向一女子讨水喝,今年又是桃花盛开时节,此门仍在,而人不知何处。
崔护诗意图这也是由季节的相同和地点的同一而引起的联想,这种用时间和地点统一的方式把表象联结起来的联想在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
2.类比联想,是对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如夜莺的叫声和人的歌声相似,河水的浪涛声和猛兽的咆哮相似,云彩的飘动和鸟的飞动相似等等。
类似联想在诗词中运用的最普遍,诗句中的“比”(比喻)多半是类似联想。
李白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叫的声音和人的哭声相似,触动了人的哀愁。
李白诗意图杜甫的“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读此诗似乎可以联想到见风使舵的人物。
因为随“风”颠狂的人和随风的柳絮相似。
杜甫诗意图类比联想比接近联想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
客观事物、现象间的各种微妙的类似都可以成为这种联想的基础。
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类似常常是曲折、隐蔽的,就使这种联想具有更为广阔和不确定的性质。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审美心理过程是人们在感知和评价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感知、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等多个心理层面,并受到文化、个体差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主观性:审美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有所差异。
不同个体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会对审美产生影响。
2. 多元性:审美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时尚等各个方面。
不同领域的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标准,因此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可能在不同领域之间发生变化。
3. 情感性: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产生。
人们对美的感受往往是愉悦的,美的事物可以唤起人们的喜爱、赞美、敬仰等积极情绪。
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
4. 认知性:审美过程中涉及到对物体、形式和结构的认知加工。
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对美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辨别和理解,例如对形状、颜色、比例、对称等视觉元素的处理。
5. 社会性: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社会群体对美的认同和偏好可能存在差异,个体的审美观念和评价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审美心理过程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涉及到感知、情感、认知等多个心理层面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受到个人差异、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什么是审美想象,简述审美想象的特征。 艺术学概论
审美想象是指人们在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应用的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
它是基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反思,创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心理图景。
审美想象在艺术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使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和思考的启示。
审美想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观性:审美想象是个体对艺术作品的个人感受和理解的产物。
每个人的审美想象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想象。
2. 想象力:审美想象依赖于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我们可以在心理上重新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拟图景。
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我们能够超越日常的感知范畴,进入到艺术作品所创造的独特境界中。
3. 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审美想象既包含感性的体验,也涉及理性的思考。
感性的体验使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而理性的思考则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
审美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将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能够全面地领悟和欣赏艺术作品。
4. 超越现实:审美想象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
艺术作品往往展示了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们可以引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更高层次的存在和意义的探索。
通过审美想象,我们可以超越现实的局限,进入到一个更加宽广和开放的精神空间。
5. 创造性: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在审美想象中,我们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图景。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想象的产物,而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想象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总之,审美想象是个体在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
它具有主观性、想象力、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超越现实以及创造性等特征。
什么是审美想象,简述审美想象的特征。 艺术学概论
审美想象是艺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我们对艺术作品中呈现的美感和情感的理解与体验。
审美想象可以说是一个人通过感知、联想和思考来构建关于艺术和美的心理活动过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审美想象的特征。
首先,审美想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和背景不同,所以他们的审美想象也会有所差异。
审美想象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它受到个人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其次,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 passively 接受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还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去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
我们可以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思考,构建起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第三,审美想象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过程。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美感,也能够通过理性思考去分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意义。
审美想象需要我们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被作品所触动,又要用理智去解读和理解。
第四,审美想象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过程。
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与不同时代和文化的艺术交流和对话。
通过审美想象,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艺术风格和传统的魅力,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第五,审美想象是一种富有情感的体验。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让我们在欣赏中感受到喜悦、愉悦、悲伤、震撼等各种情绪。
审美想象使我们能够与作品进行情感上的连接,并通过这种连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最后,审美想象是一种开放和多元的过程。
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审美想象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欣赏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并能够从中获取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启发。
总结起来,审美想象是一种主观、创造性、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跨时空、富有情感、开放和多元的心理活动过程。
通过审美想象,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和情感,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审美视野。
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
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发布时间:2023-03-16T05:58:03.451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期作者:李倩倩[导读] 审美直觉力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手段影响一个人李倩倩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摘要:审美直觉力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手段影响一个人,在心间勾起对美好生活的认知,追求完美。
这类教育模式能够极大地推动感情观念的发展趋势,产生恰当的审美意识,培养崇高的审美价值观念,塑造具备审美特点的想象力,推动全面发展。
因而,初中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引领者,要解决中国应试教育错误观念,以隐藏的陶冶和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替代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与知识技能的授课模式,把文字的审美直觉力发掘得淋漓尽致,注重文字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情感,使学生领悟到深刻思想与审美人生境界,进而开展大量阅读教育。
关键词:初中文学阅读;审美直觉力;培养引言在初中阶段,语文可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初中语文的考试内容中,阅读理解的考试成绩却不容乐观。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如何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剖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目标层面(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水平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非常长。
在培养学生审美思想的文化教育环境里,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也就是说,是让学生对于汉字的创造环境有一个大体的认知结构,接受的过程当中立即体会到愉快,基本感受审美实际意义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在这过程中,常见的方式有诵读、展现等形象化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路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在学生审美接纳的过程当中,关键应用判断力和回忆的方式,学生审美接纳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他们结合自身的审美专业知识开展再创作。
在初中阅读教学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老师要构建随意轻松的学习气氛,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激励学生学会思考,维持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专长,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学习与了解审美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性格。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审美想象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审美想象作者:杨修梅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1期杨修梅内容摘要: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有时对所读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
所以,语文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指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
关键词:文学作品理解审美想象指导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但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有时对所读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
所以,语文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指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
怎样让学生驱遣自己的审美想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呢?一.结合生活的阅历高尔基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外祖父。
他认识到葛朗台的吝啬、残酷,与他的外祖父基本相似;但他又觉得葛朗台比他的外祖父“更愚蠢”,还没有他外祖父那样“有趣”。
高尔基把两个老头子做了比较,他觉得他“所不喜欢的那个俄国老头子反而占了上风并高大起来”。
这种联系生活阅历所展开的想象活动,不仅使高尔基加深了对葛朗台这一典型形象的理解,认识到这一文学典型的鲜明性和代表性;同时也使高尔基提高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认识到过去熟识的人物的典型意义。
写小说的人要进入角色,欣赏小说的人也要进入角色。
有人说,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演员,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王熙凤。
这里所说的演员、读者都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想象小说或剧本中的人物。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他们只有将欣赏与自身阅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也才能与作者“共鸣”。
二.比较人物的原型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对刘备三次见诸葛亮作了极为精彩的描述。
水镜先生的建议,徐庶的推荐,一顾误识崔州平,二顾错会黄承彦,三顾交臂诸葛均。
而真诸葛高卧草堂,气氛隐逸,色彩玄秘。
《刘玄德三顾茅庐》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除吸收民间文学的有关成果,凭借的只是陈寿著的《三国志》和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中的一点史料。
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想象
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想象
在诗歌创作中,审美想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想象不仅赋予诗歌以独特的魅力,还使得诗歌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它通过将感知、情感、记忆和联想等元素结合起来,为诗歌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想象不仅包括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也包括对梦境、幻想和超现实元素的描绘。
通过审美想象,诗人能够突破现实的限制,展现出无限的艺术可能。
在诗歌创作中,审美想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
1.具象化:通过将抽象的情感、思想或概念具象化,审美想象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诗人可以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的感官引入诗的世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寓言化:审美想象也能够帮助诗人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这种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更深的内涵和寓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情感化:审美想象能够强化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具象化的描绘和寓言化的转化,诗人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诗歌深入人心。
4.陌生化:审美想象能够帮助诗人打破常规,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象和意象。
这种陌生化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审美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赋予诗歌以独
特的艺术魅力,还使得诗歌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具象化、寓言化、情感化和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审美想象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宝库。
简单谈谈审美理想统照下的感受与表现
简单谈谈审美理想统照下的感受与表现简单谈谈审美理想统照下的感受与表现摘要: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研究,大都沿着文学他律与自律两个维度展开。
但他律与自律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有一定中介在其中发挥着纽带作用。
本文将文学发展他律、自律的中介运行机制定位在审美理想统照下的“感受与表现”活动中。
审美理想因其范导性,形而上地指导着文学走向,作家具体的“感受”、“表现”活动则在实践意义上融合了他律、自律发展的各方因素,促使中介机制运行,推动文学发展。
关键词:审美理想;感受;表现;中介;运行机制“自律”与“他律”概念一般关涉事物发展过程中自身特征规律与外部影响改造这内与外的双重作用,文学发展的理论研究大都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他律论,即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文学自身形式以外的社会文化或个人因素(一般称为‘外在因素’,externalfactors),否定文艺有所谓‘自主的历史’”。
自律论“把文学艺术史看成文艺形式自我生成、自我转换的历史,推动文学发展的不是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而是文学形式、结构、技巧等‘内在因素’(internalfactors)”①。
事实上,单从文学内部或外部入手都无法全面揭示文学发展动因这一论点早已成为共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解释内因与外因之间如何推移、如何转化,“自律”“他律”如何协同推动文学发展,也就是寻求其互动的中介及运行机制。
一、审美理想作为中介审美理想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认为理想是审美判断的内在尺度,这种先验的“最高范本”对于人的审美认识活动、审美实践活动有范导性作用。
审美理想作为作家对美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产生于生活体验和文化熏陶等较为零散的审美经验中,反过来这些零散的材料通过范导的审美理想的规约,整合内化成作家独特的艺术感受。
审美理想烛照形成的感受通常涵盖了作家对审美经验的概括并融入了其对审美追求方向的理性把握和抽象想望,将这种感受具体化、感性化,用形象表现出来才真正完成了审美创造活动。
文学中的艺术想像与审美体验
文學中的藝術想像與審美體驗文学中的艺术想象与审美体验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与思想的媒介,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以文字为媒介,通过作者的想象力与读者的审美体验,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文学中的艺术想象与审美体验,成为人们洞察与思考人生、感受与体验世界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想象是作者对现实的重新创造和构建。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使读者可以超越现实,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他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通过利用戏剧性的人物和情节,莎士比亚创造出了一个虚构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戏剧的真实与魅力。
艺术想象力的运用,使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现实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思考和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义。
与艺术想象相辅相成的是读者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是通过直接传递事实或信息来感染人的,而是通过作品中的表达和形式,唤起读者的情感和共鸣。
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以感受为主导的体验,它使人们获得快乐、悲伤、震撼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读者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意象和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读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禁忌爱情的追求的描绘,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和思考上的启发。
艺术想象与审美体验的结合,为文学作品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与意义。
艺术想象可以让读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世界,释放想象力,超越日常的繁琐与局限。
艺术的审美体验,则是读者与作品交流、对话的过程,通过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的体会,与作者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联系。
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体验,读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认知上的启示和思考上的引导。
然而,艺术想象与审美体验并非完全主观,它也受到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影响与制约。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对艺术的想象和审美的追求有着不同的侧重和特点。
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引言 (2)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3)(一)再现性与表现性相互统一 (3)(二)模拟性与创造性相互统一 (3)(三)显示性和隐示性相互统一 (4)(四)节奏性与音乐性相互统一 (4)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4)(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4)(二)文学语言的含蓄性 (6)(三)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7)(四)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8)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
文学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手段。
深入掌握文学语言的美学持征,对于指导文学形象塑造及至整个文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文学语言的特点,然后重点探讨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 文学;语言;审美一、引言文学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其构成可分为两个基本方面:虚构的物象世界,是“词语之外”的现实的形象;实实在在的言语的组织、话语的结构。
文学的词语层本身也有两个层面。
话语首先是一种描绘手段(形象的物质载体),是对词语之汽化热现实进行评价性观照透视的一种方式;其次,作为被描绘的对象,话语总是属于某个人的或者用来刻画人的性格的话语表达。
巴赫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交际和表达-描绘的手段,而且还是被描绘的客体。
”“文学不仅仅是对语言的运用,而且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上的认知”。
“研究文学的基本课题”乃是“用于描绘的言语和被描绘的言语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在文学中,由于语言的存在,使得描绘物象塑造形象的质素独具特色。
词语是规约性(假定性)的符号,它与所指代的对象之间并无相似之外。
正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言:“物与它的名称竟别如天壤!”,语言画面(词语描绘)是非物质性的。
也就是说,文学中存在形象(物象),但却不是那种直接呈现的直观图像。
作家面对的是可见的现实,却他们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对其加以再现。
学美术的体会和心得5篇
学美术的体会和心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美术的体会和心得5篇优质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读者得到共鸣的,总结心得有助于我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美术的体会和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_李倩
表述, 在头脑中再现这一事物的形象。这一形象可以是主体自 己亲自感知过的, 也可以是没有感知过的, 它是主体在最大限 度地恢复、复现表象, 以求最终接近于复制对象形式。再现性想 象完成的形象与原始材料是“同型”的关系, 它对原始材料有较 强的依赖性, 同时它也不能脱离主体的审美经验。
综上可知, 对于审美想象的认识, 中西方的出发点不同, 西方 主要是进行哲学分析, 而中国则侧重通过体悟感受来把握。张法 先生在《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对中西方关于“想象”的认识进 行了对比, 其分析出发点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 “……以心灵的主 动性为中心来谈创作论, 在中国为内游神思, 在西方为想象。”[7]并 认为中国的内游以“虚静”为前提, 而西方的想象则强调天才, “虚 静是让艺术家之心达到宇宙之心去创造, 天才则是以个人的主观 能动性去创造”, “虚静给艺术家的内游以广阔的场地, 天才给艺 术家的想象以打破陈规的动力。”[8]张法先生的分析是在对比了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后做出的区分, 可见中西方对于想象 的不同认识是因为其绝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但不论其研究出发点 是如何的不同, 在肯定想象的重要性上, 中西方是一致的, 即都认 为无论是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 都离不开想象。
收稿日期: 2008- 3- 17 作者简介: 李倩, 女,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筑美学研究生。
66
李 倩>>> 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
拨大要, 凝想形物”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于艺术想象活动的 认 识 。 张 彦 远 在 《历 代 名 画 记 》指 出 绘 画 欣 赏 的 心 理 特 点 是 “凝神遐想, 妙悟自然, 物我两忘, 离形去志”。王昌龄在《诗格》 对意境进行了分析, 并在“三格”的基础上指出产生意境的三 种不同情况: 生思、感思、取思。这里的“思”正是刘勰所谓“神 思”中 的 “思 ”— — —艺 术 想 象 。所 以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中 “意 境 ”的 产生与审美想象是分不开的。司空图将王昌龄“三思”思想概 括为“思与境偕”, 明代的王世贞所说的“神与境会”、“兴与境 偕”, 也是在强调审美想象的作用。明清时期, 小说创造盛行, 创造性想象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受到冯梦龙、金 圣叹、脂砚斋等重视。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要充分发挥艺术 想象。在《读三国志法》中, 金圣叹曾说到“……然无中生有, 任意起灭, 其匠心不难……”的概念, 其中“匠心”就是指创造 性想象。叶燮曾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来 论述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理”“事”“情”的观点, 意思即 艺术的真实性是一种想象的真实性。刘熙载将艺术作品中的 “象物”分为两种, 一是“按实肖象”, 即模仿; 一是“凭虚构象”, 即 “虚构”。指出“凭虚构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论审美想象
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摘要:纵观中西方美学史,想象的基本含义为“使本身不出场的东西出场”的“能力”或“经验”。
所以笔者认为审美想象就应该是审美主体在头脑中把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过程。
与科学想象、宗教想象相比,审美想象更自由并且具有创造性、情感性、共时性、虚幻性,而自由性则是其整体品格。
关键词:审美想象,概念,特征,自由性一、概念梳理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经康德到胡塞尔和其它一些现当代哲学家关于想象的观点的发展史是一个由贬低想象到重视想象、由贬低不在场到重视不在场的过程。
想象在柏拉图“原本—影像”哲学中不过是感性直观中在场的东西的影像,感性直观中在场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是原本,它比影像(想象中的东西)要真实,即在柏拉图眼里想象是不重要的。
柏拉图这种以在场为先、为重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西方传统哲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一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康德才有了突破。
康德认为:“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
”[1]康德把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示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创制性的想象力”;二是“复制性的想象力”。
康德特别重视创造性想象力。
他认为审美意识中的想象力是有创造性的,它既与知性规律相符合,又由于它的自由创造而不受某种固定的、刻板的知性概念所约束,它是自由地与知性概念的规律性相协调一致,是自由地、自发地按照知性概念的规律活动着的。
这就是说,想象可以让概念也自由活动起来而不固定于一个死板的框架。
不过,康德的历史突破仍然是有限度的。
他虽然认为审美意识中的想象力不受知性概念的约束,但他最终还是认为理想的美要依存于“理性概念”(如宁静、刚强等道德观念和永恒、自由、神、灵魂不朽等超验的理念),这就和康德原先关于审美意识不受制于目的这一说法相矛盾。
在康德之后,现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展了康德的思想。
胡塞尔的想象理论的突破和开拓性贡献在于他把“幻想”引入到想象理论的研究中来。
论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
教育文化论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唐波刘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文章从艺术想象的超现实性、非科学性、审美意义、创造功能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艺术想象超现实性非科学性审美创造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86-02一、艺术想象的超现实性艺术想象的超现实性是指艺术想象对现实的搁置和超越。
不可否认,艺术想象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为基础,没有对现实的体验和观察,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所以艺术想象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不着边际的玄虚想象。
艺术想象不脱离现实,同时又是具有超现实性的。
胡塞尔认为,艺术想象“必须明白地和现实分开,也就是说纯粹直观的、毫不借助间接性思想来和现实分开。
我们应当脱出经验现实,被提升到同样直观的图像性世界。
”①这也就是说,艺术所显现的世界是一个非真的存在,借助艺术想象,不仅将现实存在搁置起来,更应当超越经验现实。
艺术想象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和夸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常常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正如胡塞尔所说:“想象这个词,至少是与它相近的虚构一词,通常是表示非现实,表示捏造,被想象之物只是虚构,即只是假象。
”②艺术想象经常需要借助虚构,虚构是艺术想象力的高度发挥。
歌德说:“艺术家在个别细节上当然要忠实于自然,要恭顺的摹仿自然,他画一个动物,当然不能任意改变骨骼构造和筋络的部位。
如果任意改变,就会破坏那种动物的特性,这就无异于消灭自然。
但是,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一幅画要真正是一幅画,艺术家就可以挥洒自如,可以求助于虚构。
”③现实生活本身是散乱的、芜杂的,而艺术想象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以超越现实生活,创造出现实中可能有而并非实有的艺术典型,也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有的艺术形象。
如唐吉诃德、阿Q、美人鱼、九头鸟、龙等艺术形象都是现实世界没有的,这些艺术形象都不是真实的客观事物本身,也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写,它们都是超越现实的非现实,是通过艺术想象虚构和夸张而成。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想象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想象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想象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想象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这种想象不能完全脱离开眼前的事物。
创造性想象则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
首先谈审美中知觉想象。
这种想象是面对着美丽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而展开的。
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人们的心境、爱情、痛苦、欢乐与大自然完全合拍时,当人们无法把眼前那喧闹的小溪与昔日生活的某种情景和气氛区分开来时,人的想象活动便被激发起来了。
去过昆明石林的人都有可能亲身感受知觉中的想象经验,当我们以一种“现实”态度去观看眼前的那根石柱(如石林中那根被称为阿诗玛的石柱)时,它只不过是一根普通的石柱而已,但当我们放眼四望,看到那清澈的泉水,那通向竹林深处的小路,那神秘幽静的境界,又忽然想起那动人心弦的阿诗玛的传说时,我们的态度和心境就会马上改变,眼前的石柱也会随之突然变成了美丽的阿诗玛:坚硬的石块变得柔和了,那转折突然而又生硬的轮廓线也变得圆润了,顶部的那块方正的石块似乎也变成了椭圆形。
于是,一个神态生动、美丽自然的女性形象便从这块无生命的石柱中生发出来了。
这个形象当然不是石柱原来的形象,而是我们的想象赋予它的形象,特殊的心境生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感,特定的情感唤出符合这种情感的记忆形象,当这种形象与眼前的石柱交融为一体时,阿诗玛便在我们眼前出现了。
外部自然只是一种死的物质,而想象却赋予它们以生命;自然好比是一块未经冶炼的矿石,而心灵却是一座熔炉。
在内在情感燃起的炉火中,原有的矿石溶解了,其分子又重新组合,使它的成分和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后终于成为一种崭新的形象在眼前闪现出来。
另一种想象,即创造性想象,是在脱离开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性想象的基础是无数次的感知、大量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当然还要有一定的天才。
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
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审美思维需要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美的主观体验和客观规律,以全面准确地评价美的价值。
2. 创造性:审美思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能够从感性体验中发掘新的美感元素,并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和表达。
3. 主观性:审美思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美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其评价受到个人文化、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4. 时空性:审美思维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也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考虑到时空背景对美的影响。
5. 对比性:审美思维需要通过对比不同的美感体验和表现方式,来构建出更全面和深入的美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掘出美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综上所述,审美思维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需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进行平衡,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时空、主观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提高,才能够拥有更加深入和超越性的审美思维。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5]这里直接指出了“想象”的重要性。科林伍德将想象的 理论作为他的审美经验理论的基础, 在他看来, 艺术的目的 就在于唤起读者或观众身上的一种相应的感情感, 艺术家希 望爱读者或观众里里产生出一种情感效应, 可以说科林伍德 认识到了想象的情感性特点。当代英国美学家阿诺.理德反复 强调想象在审美表现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审美对象与非审美 对象的差异首先要依赖于想象活动的存在, 在他看来, 一个 物体只有具有能够引起主体的想象并构成一定的符合主体 审美理想的审美意象的特征, 才能成为一个审美对象, “宽泛 一点说, 任何一种客体只要能被想象地知觉了, 它就是一个 审美对象。”[6]。符号论美学认为艺术是种形式的创造, 并且是 种特殊形式的创造, 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符 号 论 美 学 的 “符 号 ”和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中 的 “象 征 ”有 着 相 通 的 地方, 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基础上以一定的形式来表现一定 的内涵, 形式与内涵之间的衔接就是想象。
( 一) 联想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 它是主体以记忆为基础, 在审 美活动中将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重叠、组合, 从而使 既有的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在审美想 象力中, 联想是最为基本的, 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审美活 动离不开感性的形象, 感性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孤立的, 而且 是丰富的、多方联系着的, 这种丰富性和多方的联系, 要靠联 想来展现和发掘。”[11]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 主体通过“知觉完 形”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即审美对象。而通过联想, 审美主体 构建的是审美意象, 即将审美对象扩大为一个审美世界, 从 中领悟到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和人生感。根据表象和意象 之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将联想分为对比联想和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 反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它建立在具有共性的事物的性质或 状貌的相反特点上, 它不强调两者的对立, 而是强化对两种 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 如由黑暗想到光明, 由水想到火等。类 比联想是指时空上接近或性质、状貌上相似的两类事物, 人 们习惯将这两者联系起来, 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文学中 的一些修辞手法, 如“通感”“比喻”“象征”等都属于此类; 《诗 经》中的描写“如跋斯翼,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也是 由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引起的联想。 从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看, 先有知觉, 再有联想, 最后形 成具体的审美意象。联想在有些时候可以直接形成审美意 象, 但大部分时候, 它只是起了一个奠基作用, 目的是引导再 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顺利行进。 ( 二) 再现性想象 再现性想象是意象与表象保持着“同型”关系的想象, 与联 想是由此及彼的发挥不同, 它是主体根据语言、图样等方式的
纵观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艺术家倾向于认为, 想象不 是感觉, 而是一种思维, 在其作品中多以这样的意义来使用 “想象”一词。例如《楚辞·远游》: “思故旧以想象兮, 长太息以 掩泣。”曹植《洛神赋》: “足往神留, 遗情想象。”谢灵运《登江山 孤屿》: “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中国古代文论家和画论 家, 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想象的重要, 或从大量作 品的研究中揭示出想象的意义, 对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有着独到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中将想象分为联想和构想( 创造性想 象), 其中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9], 并细分 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而构想是“把各种知 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 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 即审美意 象, 并激发起更深一层的情感反应”。[10]王旭晓在《美学原理》中对 于联想的界定虽然和张法的基本一致, 但他认为联想是审美想象 力的低级形式, 而高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其中再 造性想象中的表象和原始材料是“同型”的关系, 而创造性想象则 是与原始材料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形象。这两种划分都是以主体的 主体性发挥程度不同为基础的, 都有其合理性。以他们的划分为 基础, 我们可将想象分为联想、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67
湘潮
2008 年 3 月
表述, 在头脑中再现这一事物的形象。这一形象可以是主体自 己亲自感知过的, 也可以是没有感知过的, 它是主体在最大限 度地恢复、复现表象, 以求最终接近于复制对象形式。再现性想 象完成的形象与原始材料是“同型”的关系, 它对原始材料有较 强的依赖性, 同时它也不能脱离主体的审美经验。
二、审美想象的分类 想象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 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 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础, 在欣赏者 或创造者情感的推动下, 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 建, 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 形成“意象”。王旭晓在《美学原 理》中将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审美态度的形成、 审美感受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超越的实现。从审美客 体在主体心理引起的反映来看, 前两个阶段倾向于“知觉完形” 阶段; 后两个阶段则是“审美意象”获得阶段, 在审美态度的形
一、审美想象研究史略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到想象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心灵论》中说: “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1]但希 腊时代主要是用摹仿来解释文艺的。开始用想象来解释文艺 的, 是罗马时代的斐罗斯屈拉特。斐罗斯屈拉特说: 想象“是 用心来创造形象”, “它比摹仿是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2]。古 希腊时期对于想象的认识和中国古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 出发点都是文艺。英国经验主义者培根将人类知解力分为记 忆、想象和理智三种活动, 明确地将诗归纳到想象的范围。霍 布士将想象和人的欲望联系起来了: “从欲念出发, 就想起我 们过去见过的某种手段可以达到我们现在所悬的目的, 从此 又想到要用上这个手段, 还要通过另一手段, 如此继续想下 去, 终于发见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那个开始着受点。”[3]这 里所说的是创造的想象, 它直接受到情感的制约。休谟在审 美趣味的问题上, 认为审美趣味涉及到想象, 同时他也看到 了情感对想象的推动和制约作用。受休谟影响, 博克在《论审 美趣味》中指出: 审美趣味涉及三种心理功能, 即感官、想象 力和判断力。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想象力是和知解力 并列的一种认识功能, 通过想象力掌握的是事物的形式和形 象, 而审美意象是由一种“创造”的想象力形成的。黑格尔也 曾说过: “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4], 进一步肯定了想象在审美创造中的地位。 克罗齐说“自然是美的, 就因为人用了艺术家的眼光去静观 它。……假如没有想象的帮助, 自然本身没有哪一部分是美
2008 年第 3 期 ( 总第 281 期)
湘潮( 下半月) 2008 年 3 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
李倩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审美想象, 又称审美想象力, 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在审美活动中起到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审美想象的研究, 综述了审美想象的分类, 论析了审美想象的情感性、创造 性和规律性等特点。
在中国美学史上, 关于想象的研究向来是一个热门的课 题。老子著名的“有”“无”“虚”“实”的观点对中国古典美学的 发展影响深远, “虚实结合”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 原则。在中国诗、画的创作注重“虚空”、“留白”, 其目的就是引 起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孔子的“兴”“观”“群”“怨”中的“兴”与 “观”离不开审美欣赏主体的想象。魏晋时王弼提出的“得意 忘象, 得象忘言”的关键就要靠想象。佛教徒宗炳在《画山水 序》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中的“味”是显示主体主 动性的概念, 是“万趣融于神思”, 是“畅神”, 也就是包含审美 想象的审美能力的体现。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了艺术想象可 以超越直接经验的特点, 认为艺术家创作构思应该“精婺八 极, 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 雕龙.神思》中提出了“神思”的概念, 所谓“神思”就是指艺术 想象活动。顾恺之也曾讲过“迁想妙得”。荆浩提出“思者, 删
收稿日期: 2008- 3- 17 作者简介: 李倩, 女,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筑美学研究生。
66
李 倩>>> 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
拨大要, 凝想形物”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于艺术想象活动的 认 识 。 张 彦 远 在 《历 代 名 画 记 》指 出 绘 画 欣 赏 的 心 理 特 点 是 “凝神遐想, 妙悟自然, 物我两忘, 离形去志”。王昌龄在《诗格》 对意境进行了分析, 并在“三格”的基础上指出产生意境的三 种不同情况: 生思、感思、取思。这里的“思”正是刘勰所谓“神 思”中 的 “思 ”— — —艺 术 想 象 。所 以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中 “意 境 ”的 产生与审美想象是分不开的。司空图将王昌龄“三思”思想概 括为“思与境偕”, 明代的王世贞所说的“神与境会”、“兴与境 偕”, 也是在强调审美想象的作用。明清时期, 小说创造盛行, 创造性想象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受到冯梦龙、金 圣叹、脂砚斋等重视。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要充分发挥艺术 想象。在《读三国志法》中, 金圣叹曾说到“……然无中生有, 任意起灭, 其匠心不难……”的概念, 其中“匠心”就是指创造 性想象。叶燮曾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来 论述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理”“事”“情”的观点, 意思即 艺术的真实性是一种想象的真实性。刘熙载将艺术作品中的 “象物”分为两种, 一是“按实肖象”, 即模仿; 一是“凭虚构象”, 即 “虚构”。指出“凭虚构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 对于审美想象的认识, 中西方的出发点不同, 西方 主要是进行哲学分析, 而中国则侧重通过体悟感受来把握。张法 先生在《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对中西方关于“想象”的认识进 行了对比, 其分析出发点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 “……以心灵的主 动性为中心来谈创作论, 在中国为内游神思, 在西方为想象。”[7]并 认为中国的内游以“虚静”为前提, 而西方的想象则强调天才, “虚 静是让艺术家之心达到宇宙之心去创造, 天才则是以个人的主观 能动性去创造”, “虚静给艺术家的内游以广阔的场地, 天才给艺 术家的想象以打破陈规的动力。”[8]张法先生的分析是在对比了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后做出的区分, 可见中西方对于想象 的不同认识是因为其绝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但不论其研究出发点 是如何的不同, 在肯定想象的重要性上, 中西方是一致的, 即都认 为无论是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 都离不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