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的功能11

神经系统的功能11

6.稳定细胞外钾浓度,维护神经元正常活动:
星形胶质可通过钠-钾泵,把细胞外液中积聚的 K+泵人胞 内,然后,再通过缝隙连接分散到其他胶质细胞。
7.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
物质的代谢 :
胶质细胞与某些神经递 质的代谢有一定关系;
也能合成、分泌血管紧 张素原、前列腺素、白细胞 介素、神经营养因子等。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分类
类型 Ⅰa Ⅰb Ⅱ
根据纤维直径大小及来源分类
来源 肌梭传入纤维 腱器官传入纤维 触-压觉传入纤维
直径
对应类型
12~22

12左右 Aα
5~12


痛、温、深部
压觉传入纤维
2~5


无髓鞘的痛、温觉 0.1~1.3
C
传入纤维
(三)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与轴浆运输作用
蛋白质合成:是在神经元胞体内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成的。 轴突和末梢没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辣根过氧化酶等。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方向 物质
机制
顺向运输
顺向快速
顺向慢速
胞体
末梢
有膜细胞器 递质囊泡 线粒体 分泌囊泡
微丝微管 向前延伸
通过驱动蛋白
逆向运输
末梢 胞体
神经生长因子; 破伤风毒素、 狂犬病病毒、 辣根过氧化酶等。 胞浆动力蛋白
(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trophic action of nerve)
中枢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星状胶质细胞
外周
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卫星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 支持作用:

神经元

神经元
Leabharlann 树突棘的作用:为兴奋性突触所在部位。
(三)轴突: 1. 形态:细而长,粗细均匀,表面光滑,分支少,可有侧支。 2. 轴丘:起始处的膨大部,无尼氏体。 3. 起始段:一般长约15~25μm;轴膜下方有膜下
致密层。此段的兴奋阈最低,是神经 冲动的起始部;抑制性轴轴突触的所 在部位 4. 较粗的轴突表面常包有髓鞘。 5. 终扣:其终末发出细的终末支,且形成扣状膨大。 6. 膨体:终末支上形成的串珠样膨大。 ➢ 以上4、5两结构均为突触位点,且形成突触 前成分。内含大量的突出囊泡。
• 细胞质:神经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为尼氏体(Nissl body)、神经原纤维。 ➢ 尼氏体—光镜下,用碱性染料可着色,斑块状(脊髓前角细胞)或颗粒状(脊神
经节细胞)。 化学成分:核糖核酸及蛋白质。 结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直径约为10~30nm的核糖体。 作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随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而变化。
(二)树突:
1. 分支:胞体的延伸部,无明确的分界线。 1~多个,锐角状反复分支—树突野 2. 与胞体内所含的细胞器相似,唯高尔基复合体仅存于树突近侧端。 3. 树突内不含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但是含MAP2, 根据此抗体识别树突和轴突。 4. 表面不光滑,有树突棘,可扩大树突的接触面积。
8. 轴浆流和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的机制—
• 顺行运输的运动分子:激蛋白(kinesin)。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长80nm的杆
状分子。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的四聚体。膨大的头 端连于微管,扇形的尾端连于被运输的细胞器。
• 逆行运输的移动分子:设想是胞质动力蛋白。也是微管相关蛋白ATP酶分子

神经生理(中医孙6.15)

神经生理(中医孙6.15)
用于突触后膜,从而改变所支配细胞、组织的功能
状态。
•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
地调整被支配细胞、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持 久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该作用与神经冲动 无关。 •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 ,包括NGF,BDGF等
二 、神经胶质 • 支持作用 • 修复和再生 • 免疫应答
3.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C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二、中枢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 脊动物 仅保留脊髓以下中枢的动物;
1.脊休克 (spinal shock)
人或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
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机制:脊髓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所致。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反射名称 ★屈肌反射 反射过程 脊动物受伤害性 刺激引起同侧 反射中枢 脊髓 生理意义 保护反射
2.去甲肾上腺素
• 肾上腺素能纤维 • 受体:R、 R • 效应:以( + )为主; 支气管平滑肌(-)
(二) 中枢主要的神经递质
1. Ach
分布:脊髓前角、丘脑后腹核、脑干网状结构等
2. 单胺类
(1)多巴胺 分布: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
(2)去甲肾上腺素 分布:低位脑干、下丘脑、蓝斑等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组织学《神经组织》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学《神经组织》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学《神经组织》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有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2.突触:为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方式,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

3.尼氏体:在神经元胞体内,呈嗜碱性,由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构成,能合成和分泌神经递质。

4.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其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5.神经末梢:为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形成多种特殊装置,分别称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全身。

按功能分为感觉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6.运动终板: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由躯体运动神经的终末部分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的化学性突触,也称为神经肌连接。

二、填空题1.神经组织是由__神经细胞______和_神经胶质细胞_______构成。

2.神经元具有__接受刺激_______、____传导冲动_____的功能。

3.神经元按其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多极神经元、__假单极神经元___和______双极神经元____。

4.按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____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___三类。

5.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包括____突触前成份、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份_______三部分。

6.有髓神经纤维的中央为神经元的_____长突起__。

周围包有___髓鞘__、和_____神经膜___。

7.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分为_____感觉神经末梢____和____运动神经末梢______两大类。

8.感觉神经末梢的功能是感受____刺激____,并将之转变为___神经冲动_______。

9.神经元内能产生神经递质的结构是_尼氏体(嗜染质),参与物质运输的结构是_神经原纤维_。

10.中枢神经系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有___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__和_室管膜细胞__四种。

三、单项选择题1.构成神经组织的是( C )A.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B.神经细胞和神经原纤维C.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细胞和基质 E.神经细胞和细胞间质2.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B )A.传导神经冲动 B.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细胞 C.释放神经递质D.产生神经纤维 E.分泌脑脊液3.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下述哪项为错误? ( D )A.有突起 B.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C.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D.胞体和突起内都含有尼氏体 E.胞体和突起内有神经原纤维4.尼氏体的组成是( A )A.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B.滑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C.粗面内质网和溶酶体D.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E.神经原纤维5.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是突触前膜侧胞质内的(B )A.吞饮小泡B.突触小泡C.线粒体D.吞噬体 E.粗面内质网6.突触前膜是( D )A.有受体一侧的细胞膜 B.胞体的细胞膜 C.树突端的细胞膜D.有突触小泡一侧的细胞膜 E.靶细胞的细胞膜7.构成神经纤维的是( D )A.神经元的树突 B.神经元的树突和神经胶质细胞C.神经元的轴突 D.神经元的长突起及神经胶质细胞 E.髓鞘及神经膜8.下述哪项不是细胞? ( E )A.神经元 B.平滑肌纤维 C.肌原纤维 D.骨骼肌纤维 E.神经原纤维9.形成中枢神经纤维髓鞘的细胞是( D )A.雪旺细胞 B.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少突胶质细胞 E.神经细胞10.下列何种结构感受疼痛刺激? ( C )A.环层小体 B.神经肌突触 C.游离神经末梢 D.触觉小体 E.肌梭四.简答题1.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

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

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

1.细胞膜(cellmembrane)
神 经 元 的 细 胞 膜 又 称 神 经 元 膜 ( n e u r o n a l m e m b r a n e ) ( 图 4-2),同其他细胞膜一样作为屏障紧密包裹着细胞质,也是由 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神经细胞通过神经元膜进行神 经冲动的发生、传导、物质运输、代谢调控以及细胞外物质识别 等多种功能。神经元膜是可兴奋膜,刺激后能产生明显的电位变 化,进行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元膜在某些部位形成特化结构, 如在突触部位增厚形成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
(5)线粒体(mitochondrion)
线粒体几乎分布于整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以及最 小的突起分支和末梢(图4-2)。线粒体是神经元氧化供能的中 心。多数神经元缺乏储存糖原的能力,其能量主要依赖于循环的 葡萄糖供给,因此,人脑的血液供应被阻断几秒钟就会失去知觉。
线 粒 体 是 动 物 细 胞 中 除 细 胞 核 以 外 唯 一 含 有 线 粒 体 D N A (mtDNA)的细胞器,而且含有蛋白质合成系统(mRNA、 rRNA及tRNA)等,但仅有少数蛋白质由mtDNA编码翻译,大 多数线粒体蛋白质还是由核DNA编码。神经元内线粒体有储存钙 的功能,对钙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 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 病等密切相关。
滑 面 内 质 网 ( s m o o t h e n d o p l a s m i c r e t i c u l u m , S E R ) 在 神 经细胞中也很多,由不规则分支和融合的管或池组成,不仅分布 于神经元的胞体,还延伸到树突和轴突内。有的神经元滑面内质 网紧靠细胞膜下,形成较宽的扁平囊,称膜下池 (hypolemmalcistern),可能与膜的离子调节运输有关。滑 面内质网具有多种功能,除运输蛋白质、合成脂肪和胆固醇外, 还可调节细胞内物质(如钙)的浓度,也是细胞所需膜脂的主要 合成场所。

理学第十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

理学第十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
4.相对不疲劳: 用5~100Hz的电刺激神经纤维,连续达9~12小 时之久,神经纤维仍然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与直径、髓鞘、髓鞘的厚度、及温度有密切的关
系。
(五)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完成神经末 梢组件和某些蛋白质(包括酶)的运输。
顺向运输,逆向运输。
出现在突触后膜的是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 的兴奋性,故称之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的幅度随着传入神经刺激的增大而增大,但膜 电位增大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图3-19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 神经末梢构成许多突触。在这些突触中,有的是兴 奋性突触,有的是抑制性突触,他们分别产生的 EPSP与IPSP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进行整合。
(二)电突触
结构基础: 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相
邻的神经膜间距离约2nm, 其间有桥状的连接蛋白贯穿, 是二个N元胞浆的水通道蛋 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电 阻低。
传递过程: 电-电(发生电紧张性传递)。
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度快。
机能意义 使相邻的许多神经成分的活动同步化。
(三)非突触突触后电位(EPSP):兴 奋 性 递 质 引 起 的 突 触 后 膜的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 膜的局部超极化。
(四)兴奋性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 膜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 合 胞裂外排, 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 Na+内 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EPSP总和 阈 电位 轴丘处爆发动作电位 后神经元兴奋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虽然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参看第二章)。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麻醉药作用而丧失了完整性,则因局部电流不能很好通过断口或麻醉区而发生传导阻滞。

一条神经干中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但由于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因此每条纤维传导冲动时基本上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人工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引发冲动时,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生,因此冲动可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

由于冲动传导耗能极少,比突触传递的耗以小得多,因此神经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用电生理方法记录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可以精确地测定各种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具有不同的传导速度(表10-1,表10-2)。

一般地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其传导速度也越大;这是因为直径大时神经纤维的内阻就小,局部电流的强度和空间跨度就大。

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其大致关系为:传导速度(m/s)=6×直径(μm)。

一般据说扔髓纤维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与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而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比例与传导速度又有密切关系,最适宜的比例为0.6左右。

直径相同的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有髓纤维其传导速度亦不相同;如猫的A类纤维的传导速度为100m/s,而蛙的A类纤维只有40m/s。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则传导速度减慢。

经测定,人的上肢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8m/s和65m/s。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
1、胞体:
(1)细胞膜:具高度兴奋性。 (2)细胞核:大、圆、淡、核仁明显。 (3)胞质:两种特殊结构。 ①尼氏小体(Nissl body): LM: 嗜碱性的颗粒或团块。 EM: 粗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 功能:蛋白合成,合成神经递质所需 要的酶,以及神经调质。
•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
3、突触的传导过程:
4、突触的类型:
• 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树—体 突触;树—轴突触等。
三、神经胶质细胞
(一)CNS:
1、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 功能:a.支持和分隔。 b.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c.合成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d.修复作用:形成胶质斑痕。 分类:原浆型,纤维型.
神经组织、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一、概述:
• (1)神经细胞: 又称神经元(neuron),能接受刺
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
• (2)神经胶质细胞: 具有支持、保护、营养、
绝缘等作用。
二、神经元(neuron)
高度特化,由胞体+突 起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 轴突两种。
(一)神经元的结构
递的化学信息载体。
• 神经调质: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
节作用。
②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LM: 银染为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深入树突和轴突。 EM: 为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细胞骨架,运输。
2、突起 (processes)
(1) 树突(dendrite):1-多条,粗短分支多,接受刺激.
2、分类:
(1)电突触: 神经元之间以缝管连接联系。 (2)化学突触: 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它是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它是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的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它是在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元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内。

此外,还可以按照神经元突起的数目不同,而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类(见下图)。

假单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一定距离又分为两支,其中的一支相当于树突,另一支相当于轴突。

如脊神经节的神经元是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如耳蜗神经节的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如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大多属于多极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的。

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两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包有髓鞘。

髓鞘呈有规则的节段,两个节段之间的细窄部分叫做郎氏结。

周围神经纤维的髓鞘来源于施旺氏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髓鞘是由许多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组成的。

这种同心圆板层是由施旺氏细胞的细胞膜在轴突周围反复包卷而成的(见下图)。

中枢神经纤维的髓鞘来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膜包卷轴突而成(其包卷方式与施旺氏细胞包卷方式不同)。

周围神经有髓纤维的髓鞘连续生成的过程示意图
无髓神经纤维过去认为没有髓鞘,现在证明它也有一薄层髓鞘,而不是完全没有髓鞘。

在电镜下观察,无髓神经纤维是指一条或多条轴突被包在一个施旺氏细胞内,但细胞膜不作反复的螺旋卷绕,所以不形成具有板层结构的髓鞘(见下图)。

由于施旺氏细胞不一定完全包裹这些轴突,所以常有裸露的部分。

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嗅神经或部分感觉神经纤维属于这类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示意图
年级初中学科生物版本期数
内容标题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分类索引号分类索引描述辅导与自学
主题词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栏目名称学法指导
供稿老师审稿老师
录入一校二校审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