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第十讲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水一中2012—2013年第一轮政治复习讲义
第十讲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广水一中丁勇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一考点梳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①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②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③特点(不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见书86页第三段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在内的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原因:总体小康的不足;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十七大表述,可以联系下半年十八大关注有无表述新变化)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转变取得更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社会主义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高,进入行列。、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⑵小康社会的具体建设进程是一种发展过程。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基本内涵:(见书87—88页第三段了解)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这样发展,是建立在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增加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教材对全面、协调、可持续进行简单界说)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个方面)。
【特别提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增加,通常以gdp及其人均值来表示。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习俗变革的进程。(中国转型包括经济转型: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等,旨在强化中国国内需求主导、强化居民消费带动、强化服务业主导、强化新兴工业主导,提高增长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福利;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加快人口城镇化,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完善公平性社会政策,推动全社会享有基本的大体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只有实现了社会转型,才能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保证。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而又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无发展的增长”)
3.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等。
(2)原则:①市场为导向。②效益为目标。③企业为主体。④科技为依托。⑤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城乡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①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②“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③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④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⑤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4.科技自主创新
(1)理论依据
经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常→中国共产党领导角度分析→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国家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应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龙头的综合国力较量;哲学角度分析→科学理论、科学技术属正确的意识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巨大作用。
(2)重要意义
就国家而言:科技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就企业而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有利于①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品结构;②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获得额外收益(利润、效益)
(3)对策
国家角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国家
①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②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③要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④要加大科技投入;⑤革新激励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⑥要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高新企业融资和税收优惠等)结合起来;⑦要把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
企业角度: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引进技术鼓励原始创新和吸收再创新,即二度创新。
注意:微观角度答题要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
二考情分析
本课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等。高考在本课的命题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最近几年高考命题中都出现较多的关于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措施等主观题,综合性比较强。从考查方式看,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命题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三链接高考
1.(2008年高考·海南政治)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