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全文,2015年5月19日发布)5月19日

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全文,2015年5月19日发布) 5月19日话题:5月19日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申请制造业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本文有删减)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中国制造2025全文(带目录版)

中国制造2025目录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4)(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4)(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5)(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5)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1、创新驱动 (6)2、质量为先 (6)3、绿色发展 (6)4、结构优化 (6)5、人才为本 (7)(二)基本原则 (7)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7)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7)3、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7)4、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7)(三)战略目标 (7)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9)(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9)1、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9)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9)3、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10)4、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0)5、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10)专栏1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11)6、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11)7、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11)(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2)1、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12)2、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12)3、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12)4、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12)5、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13)专栏2 智能制造工程 (13)(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13)1、统筹推进“四基”发展 (13)2、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 (14)3、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14)专栏3 工业强基工程 (14)(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5)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15)2、加快提升产品质量 (15)3、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15)4、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6)5、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 (16)(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16)1、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16)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17)3、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17)专栏4 绿色制造工程 (17)(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18)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8)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18)3.航空航天装备 (19)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9)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19)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9)7.电力装备 (20)8.农机装备 (20)9.新材料 (20)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20)专栏5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21)(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21)1、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21)2、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21)3、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21)4、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22)(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22)1、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 (22)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23)3、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3)(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23)1、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 (23)2、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3)3、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 (24)四、战略支撑与保障 (24)(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4)(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5)(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25)(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25)(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26)(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26)(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27)(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27)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全文)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 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 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 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 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 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 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 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 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3 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 数/家庭户数。
4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 上企业总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 3 万家样本企业,下同)。
5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58
72
84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
《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文)

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四: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四: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该计划于2015年由中国国务院发布,并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需要面临许多难题。
任务既艰巨又紧迫,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实现目标。
如何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和人才培养。
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研发能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商业化转化,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制造业质量?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要提高质量。
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尚未形成真正竞争力的局面,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推动企业进行全要素质量管理,着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控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最后,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
提高产品质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何实现制造业绿色化?制造业转型升级还要实现绿色化。
绿色化可以说是时代趋势,对于制造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而制造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
解决环境问题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制造业绿色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加大环保税收力度,推动企业打造环保一企一策,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动循环经济,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形象。
如何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给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发展。
该计划于2015年发布,涵盖了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任务。
以下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解析。
一、战略目标1. 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2. 加强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3. 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4.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重点领域1.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2. 高端装备制造:提高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3. 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4. 新能源与节能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高节能和环保技术水平。
5. 电子信息:加强集成电路、高分辨显示器等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6. 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提高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水平。
7.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
8. 先进材料:推动先进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地位。
9. 农业装备:加强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九大任务1.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 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建设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6.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7.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8.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一、《中国制造2025》全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2021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讲义-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一、制造强国背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规模: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2012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9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出口:世界第一制成品大国。
201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20771.504亿美元,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17.53%,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德国的1.68倍。
198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居世界第21位,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0.80%,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德国的5.38%。
创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2年中国R&D强度为1.98%。
虽然与美、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已经超过英、意等发达国家以及平均水平1.97%的欧盟28国。
中国研发经费达到10298.4亿元,稳居世界第3位,研发产出和创新能力快速提高,一大批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实现突破,部分技术国际领先。
•产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
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
2018年,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38万家。
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制造业企业上榜56家,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二)我国制造业的问题与差距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质量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中国制造2025》(全文,2015年5月19日发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本文有删减)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制造2025》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总体结构:“一”,就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四”,就是确定了四项原则。
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五五”,就是有两个“五”。
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
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十”,就是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
二、一条主线“中国制造2025”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主要包括八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三、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什么是2025中国制造?

什么是2025中国制造?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但究竟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你知道吗?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
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信部曾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总理对此说了啥?“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自从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将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
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利用国际产能合作等机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倡导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反对保护主义。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
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
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
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本文档将全面解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战略、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为深入了解这一战略提供详细参考。
一、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1. 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制造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以上,制造业利润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3. 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战略中国制造2025实施“三步走”战略:1. 第一步(2016-2020年):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 第二步(2021-2025年):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3. 第三步(2026-2035年):制造业创新能力世界领先,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三、重点领域中国制造2025聚焦十大重点领域: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智能硬件、5G等。
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
3. 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航空器、卫星、高端装备等。
4. 新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
5. 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生物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6.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7. 电力装备:高效节能变压器、智能电网设备等。
8. 农业机械装备: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农业设备等。
9. 环保和节能装备:大气治理设备、水处理设备等。
10. 新能源与节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四、政策措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下政策措施:1. 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最新版)

战略任务和重点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战略任务和重点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研发。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战略任务和重点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
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 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 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 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
实到位。
发展形势和环境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我国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
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量增效为 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 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荐智能制造为主攻方 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施,确保各项任务落
实到位。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 2025》提出了深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2017年将是我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一年,有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落地和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那么,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任务是及目标什么?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相关资料吧。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通过“三步走”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制造业强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第一步目标是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的关键,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了细化的目标。
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融合迈上新台阶。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见图1-4)。
将实行五大工程,具体介绍如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中国制造强国之路——解析《中国制造2025》

o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l j
;
o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
专题报道I
Special Reports
5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正式确定了我国走制造强国之路的大方向和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迈向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iion2015・3 I 21
o.1:9; ¨ !o. i¨O.l i;
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201 5・3 l 25
万方数据
Special Reports
l专题报道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 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 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 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产业安 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重要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 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 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科学规范的行业准人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 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
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
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
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
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发力,力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
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持续演进,推动产品、装备、工业、服务的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在制造业各领域深入渗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密集涌现,“互联网+”成为推动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引擎。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加速应用,技术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复杂性及相互渗透性不断增加,以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集成为特征的涌现性创新正在取代单一技术突破的离散式创新;以多元主体参与互动协作为基础的网络化协同创新逐渐取代单个企业完成的独立的链式创新。
如波音787飞机的设计和研发制造由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点、180个供应商的高水平、实时虚拟协同完成。
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网络化体系性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塑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面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
2013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为9075.8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的76.6%。
企业研发主体建设成效明显,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5.2万个,平均每7家企业拥有一个研发机构;已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3家、企业中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99家。
目前,在3D打印、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一些重点领域,已经建立起一批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推动产业转移对接。
二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成果产业化程度有效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一些核心领域,已经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
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核心领域,我们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高端装备等的集成应用,我们组织了56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有效支撑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用进一步显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知识产权运用,说明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依靠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国际竞争主导权的阶段。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我们已培育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68家,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标准作为产业竞争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战略工具,对产业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在电动汽车、数控机床、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TD-LTE-Advanced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显著提高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规则主导力。
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基础不牢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1%,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般在 2.5%以上的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创新资源重复分散,创新载体分散重复建设,资金、设备等创新资源配置的重复浪费现象严重,创新过程中的“孤岛现象”十分普遍,难以形成创新合力;三是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不足,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知识产权和标准等创新竞争工具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尚显不足。
要改变制造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这一主线,切实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当前,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可以看到,我国部分产业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高端芯片和通用芯片对外依存度超过95%,95%的高档数控系统,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要依靠进口。
加强支撑产业技术发展和集成能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是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任务,主要包括: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和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同时,《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目标。
(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停留在资金实力、产业规模、制造能力上,而演变成为创新设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设计是技术创新的第一步,是制造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龙头,产品设计决定了产品成本的70%,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设计理论与方法落后,设计工具软件大部分依赖国外,制约了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制造业应用的设计工具软件;鼓励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向产业链的上游--研发设计拓展,实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出口自创品牌产品转变。
(三)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我国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转化的比例低,企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待提升。
比如,科技投入迅速增长的同时,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却不多;应用型科技成果产出不少,但整体转化率很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部分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而发达国家则普遍高达40%-50%。
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到较大制约,只有尽快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推动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多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科学化评估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以及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四)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创新体系是指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由过去相对独立、离散的系统结构向由创新中心、服务平台和基础支撑组成的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过渡和转化,旨在进一步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先机。
如美国于2013年提出了要建立由制造业创新中心(IMI)和协调性网络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
针对我国产业创新资源分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
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