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件《涉江采芙蓉》

合集下载

(优质课件)人教版必修2语文《涉江采芙蓉》(23张ppt)

(优质课件)人教版必修2语文《涉江采芙蓉》(23张ppt)
• 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 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 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 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 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 ”之“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 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名家观点
Ø 我选择了第二个注解(注:“还顾”者就是 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这其中有两点 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 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多 为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 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Ø 其次,把“还顾”借“所思”,作为女子推 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 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的“同心 ”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是女子一 个人。照这样的解释,诗的意味也就深刻些 。 ——朱光潜
对写手法
•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 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 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 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 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 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 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 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 术效果。
谢谢观赏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 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 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 垫。
3.手法—效果—情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这两个 词含蓄的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 苦的心情, 不直写,给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 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 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 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还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语文高中】《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61张PPT)

【语文高中】《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61张PPT)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
陶渊明(365--427)
又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 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 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 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青少年时代有“大济苍 生”之壮志,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 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 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 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死后,友人私谥“靖 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并(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第二层: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 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yōu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u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
抓题目
鉴 赏 诗 “四抓” 词 方 法
抓作者 抓注释 抓内容
写了什么 三
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 归自己的抱负。
研读探究
人生短暂
忧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38张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38张

评价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
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五言之冠 冕” “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03
知识拓展
汉魏晋诗的发展源流及文学地位
诗经 四言叙事民间汉乐府 五言叙事文 学
楚辞 汉赋
杂言抒情
文 人
四六文抒情
创 作
汉末 魏 晋
文人有意识向民 歌学习,创作五言抒 情诗,五言诗走向成 熟,同时出现七言诗。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荣”, “莲子”即“怜子”。
3.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 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 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 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 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议论、抒情(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巧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 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18张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18张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相交干政,官僚集团垄断仕途, 中下层士子为谋求前程,只能奔走交游。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 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徐干《中论·谴交》)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西洲曲》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难道不知道要送给谁吗?为何还要发问呢? 不是自问自答,是一句话,是自诘自嘲。——朱自清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请大家运用想象,描摹你所看到的人物与情境, 增加一些人物的动作、情绪、心理描写。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既然同心,为何不归家呢?
《古诗十九首》节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生竹》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远离家乡, 他一步三回头,不舍地看向送别的妻子......
他的妻子站在门边, 忧心忡忡地看向远行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wèi赠送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头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形容路途漫长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广阔无边
作业:
请大家阅读《古诗十九首》的其他篇目,进一步体会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特点,感受其时代意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
•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描述了怎样的意 境?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 【明确】(1)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 (2)意境: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 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 (3)情感: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 纯洁、美好。
• 课题解读
• 《涉江采芙蓉》选自《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 这19首诗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也不是有机构成的诗集;有 的来自民间,有的则是文人模仿民歌所作,且没有题目,在 被选入《文选》时,编者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诗的题 目。
• 写作背景
•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 上层士族结党营私,文人士子备受压迫。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妻子,“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 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这首诗就反 映了游子思乡及怀念爱人的痛苦。
六、思考探究
•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主人公是男子,也有人 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
?(
主( 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看法一:主语都是男子。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 人。
看法二:前四句的主语是女子,后四句的主语是男子。但前四 句是男子想象家乡的爱人在采莲,并思念自己的情景;后四 句是他自己在想心事。前虚写,后实写。
三、读诗诵韵 一读正音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huán)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敦颐《爱莲说》
品意象:荷花
荷花象征坚贞真挚之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南朝乐府)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
三、探讨写作手法
☆“对写法”:(落笔对方)的“悬想”方 “对写法”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
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 却说对方不忘自己。想象对方写法的特点。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 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 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 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 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①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 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 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欢喜
望 旧 乡
失望
思念
忧 终 老
忧伤
思乡怀人
本诗的作者、涉江者和还顾者是男主 人公还是女主人公?
所思在远道。•⑦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⑧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 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⑨而:连词,却 •⑩终老:终生。
以:连词,表结果
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 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 、读懂内容、临其境
抒情主人公≠作

三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妇怀远?
游子思乡?
探 究: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也法 有? 人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或者你有什么想泗
VS
1: 是 女 子,因为女 孩子喜欢采一些花花 草草,依据是“涉江 采芙蓉 ”。
《采莲图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 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 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 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 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 上 。 ” ,“莲子”即“怜子”。
解读文 本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思念又包含着哪些更细腻的情感呢? ①在外漂泊的羁旅之苦;在宦途艰难、远离故 乡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孤单失意的羁旅之感。
②难回故乡的无奈之情;想要回家,但路途遥远 无法回家,含蓄地传达了游子深深无奈的心情。
四 、读懂情意、感其思
● 女 生 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男 生 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种写法叫“悬想法”或“对写法”
主人公
采莲者
望乡者
闺妇
(实写)闺妇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游子
(虚写)闺妇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曲笔——对写法
“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曲 笔,意指不直接抒发对对方 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是怎样在思念着自 己,简单来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 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其实质在于联想和想象。
涉江采芙蓉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诗歌简介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 《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 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 格、艺术成就很高。
日电 问电
“涉江”者为思妇,“还 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 揣彼意,想象游子 一定也 在望乡感叹。
穹困潦倒的游 子在客愁 中,想 象家中“思妇”也 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 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 情景。
P

寸写法



对写,也叫“悬想”,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 特殊的表达思念(或离 别)之情的手法。简单 说,就是明明自己在思念 对方,却说对方在思念自
通过写身处远方之人想要借采莲相寄来表 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而抒发远隔两 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真实地从这一侧面
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
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 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切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也,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乎?”在这样 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 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 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 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 妇离别相思之情,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
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 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 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 情。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20张PPT)_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20张PPT)_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的遥远无尽头。
•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 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 ⑧终老:终生。
•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
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 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 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 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
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 达了美好祝愿.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 沼泽地长满芳草。
3、品读一、二句,有哪些意象? 描绘出怎样的一种意境?有什么作 用?
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 芳草除了表达对爱情的寄托,草也用 起首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
来表达对爱情的相思。在诗经中还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有这高洁美Βιβλιοθήκη 品德的象征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 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 宁静的意味。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蓉 。 ,。,。?。,
•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 ③遗(wèi):赠。 • ④远道:犹言“远方”。 • ⑤旧乡:故乡。 •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

《涉江采芙蓉》 课件ppt(19张PPT)

《涉江采芙蓉》 课件ppt(19张PPT)

理解诗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理解诗词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文学常识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 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 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 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 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 出现了大批名作。
•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
文学常识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 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 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 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文学常识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 (今江苏武进)人,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文学 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42页)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42页)

结语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涉江采芙蓉
02
《古诗十九首》
03
涉江采芙蓉,
04
兰泽多芳草。
05
采之欲遗谁?
06
所思在远道。

D
C
B
A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读顺畅,通大意;
找诗眼,抓主旨;
依景情,析手法;
E
找意象,品意境。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01
02
03
04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写作手法:
3.依景情,析手法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白描
找意象,品意境。 Fra bibliotek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芙蓉
5
6
特点: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 闺中只独看kān。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题: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 点(6分)
⑴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
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导: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
时间:东汉末年 作者:无名氏
最早记载:梁代萧统所编《文选》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中下层士子为了
芙蓉:荷花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芳草:兰草、惠草
遗(wèi):赠送
还顾:回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遥远无尽头
同心:指男女之间情投意合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 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 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 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 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任务三:自主思考问题1—2 任务四:小组合作,完成思考题3—4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 的意境?
2.在三四句中的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
诗歌一二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 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什么样的“情?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这首诗怎样诵读更有情味?试着读一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思妇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游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共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 比诗歌异同
比较《涉江采芙蓉》与《上邪》在诗歌 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内容 手法 语言风格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涉江采芙蓉
语言质朴自然
表达婉转曲折
意味隽永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总结
➢ 知人论世,理解内容 ➢ 因声求气,涵泳诗韵 ➢ 缘景明情,感悟意境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1 品诗歌新名 2 析抒情主体 3 比诗歌异同
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 “吟咏诗韵” 的诗歌阅读方法,感 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悟“悬想”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体会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 薮·内编》卷一)的艺术特色。
“知人论世”——《古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
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
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 分析手法,体会情感 ➢ 比较探究,明晰特性 ➢ 思摩经典,传承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白演示十


蓉 首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整体感知:
1、诗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写了 几幅画面?
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3、抒情主人公是谁?
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 一二句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 意境”这个意象
•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却说对方不忘自己。{虚写} 实结合 )
(虚
这种从对方写起的虚写的方式,简单说
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思念 自己。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 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 自己。
小组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 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 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 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怀远。
3、二者兼有
❖ “对写法”(落笔对方)的“悬想”方法
❖ “对写法”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 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
• 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 。”——是纯洁的代表。(君子圣洁风范、纯 洁美好的女子、)
• 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 ”,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 。——象征 男女爱慕之情。(喻爱情的坚贞纯洁)
• 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 ,表现的是妇人对 丈夫的思念。
• 对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游子思故乡(1分):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 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6妇分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 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 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涉江采芙蓉》加入“对写法”之后……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我荡 一叶小舟,穿行在碧波荡漾的湖泽之上,但见湖面碧衣红裙 ,河岸芳草萋萋,耳边回荡着莲歌阵阵和姐妹们的嬉笑声。 多么叫人心醉!我看见了一朵最美的芙蓉,我要摘下它送给 我最思念的爱人,可是他在哪里呢?此刻的他远在天涯!! (这时插入悬想,空间转换到远方的爱人身边)我的心儿越 过千山万水来到他的身边,我想此刻的他也一定带着无限的 忧愁,回头望着我所在的故乡吧!可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没有欢 愉的场景,只有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 烟云!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那些词语最 传神?
• “还顾”和“望” • 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使思念之情更加
浓重。 • “浩浩” • 1、叠词,音韵和谐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2、语义上,有那种烟波浩渺,云水茫茫的感觉,不 仅道路绵长,而且忧伤也绵绵不尽。
小组探究
南朝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 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钧” 请分析最后两句,如何体现这个特点?
作者是游子
总结本诗表现手法
• 1、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 • 2、白描手法 • 3、对写法(虚实结合)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 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犹如穿织,秋天 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 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 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 群群鸟儿飞回栖宿那么匆急。哪里是我返回的 路程?过了长亭。接着是短亭。
我们之间隔着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虽然心意相通情
真意切,但相思却不能相见,就这样分隔两地。我们恐怕要 在这样的忧伤中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吧!
“对写法”的效果
“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 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 ,而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 了。
—— 抒情主人公“她”!
• “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送到远方,因为早 已知道无从送出;“还顾望故乡”。没有缓解 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 多年的苦痛喷涌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 老”可谓“惊心动魄。”
• “ 而”和“以”体现“一字千钧” • “而”既是感情的转折,又突出甜蜜相爱到痛
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 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连接“忧伤”和“终老”,把绵绵无绝期的忧 伤体现出来。
• ——抒情主人公似乎是 “她”?
一二句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对塑造主人公形
象有什么作用?
• 意境:高洁清幽
• 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纯洁 美好
三四两句感情如何变化?在全诗中起到 怎样的作用?
由欢乐转为悲伤(乐景写哀情) 暗转过渡 • 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 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曲折有 致。
•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 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