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专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

7.1 基本认识

7.1.1灾难与教训

1975年8月4~8日,第3号台风低压和西风带冷空气共同影响的河南省中部4.38×104km2。范围降水总量201×108m3。,区域平均降雨量达458.9mm。板桥水库(林庄)、石漫滩水库(油坊山)和方城北(郭林)等3个暴雨中心总雨量分别达1631.1mm、1434.4mm和1517.0mm。其中,暴雨中心林庄1h最大降雨量为189.5mm,6h最大降雨量为830.1mm,1日最大降雨量为1005.4mm。特大暴雨导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在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共造成29个县、1700×104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2.6万多人遇难,京广铁路被冲毁102km,中断行车1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沙兰镇因山洪暴发,造成117人死亡,其中沙兰镇中心小学学生105人。洪峰在沙兰镇只持续1个多小时,由于河流泄洪断面不足、桥梁壅塞等,沙兰小学内水深一度达到 2.3m。沙兰小学位于沙兰河由西北向东偏南转弯的凸岸河漫滩上,是沙兰镇地势低洼地带。

2008年9月8日8时许,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塔山矿区废弃尾矿库溃决形成重大泥石流灾难。尾矿库坝高约50m,库容30×104m3,尾砂流失量约20×104m3,沿途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2km,最大扇面宽度约300m,泥石流冲淤面积达30.2hm。,最大过流深度约20m,造成下游村庄和集贸市场人员死亡271人,伤34人。经调查,导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和建库,隐患排查治理走过场。政府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不得力,安全整改指令不落实也是重要原因。因为早在2008年2月和8月初,位于下游的白云村和云合村村民因发现尾矿坝渗水现象曾分别向当地政府递交了“救命报告”和“告状书”,但未引起重视。

1963年10月9日22时38分(格林尼治时间)意大利瓦依昂(V oiont)水库滑坡造成约2600人死亡。

1999年12月16日委内瑞拉泥石流,6条泥石流沟冲毁6个旅游城市,造成3万多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引发印度洋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海啸灾难,估计地震及海啸造成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约22万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2005年8月28日,飓风“卡特里娜”(Caterina)袭击美国,登陆风速62.57m/s。尽管事先有预报,但风暴袭击地很多居民没有依照指示转移。这次灾害导致南部数州1500多人丧生,新奥尔良地区损失惨重。

2006年2月17日上午10时45分,菲律宾(PhilippiIles)莱特岛(Leyte Island)南部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镇特大滑坡灾难造成约1221人丧生或失踪。

2008年5月5日,“纳尔吉斯”热带风暴重创缅甸海基岛,横扫缅甸三角洲地区,巨大风暴潮造成死亡与失踪约lO万多人。

这些灾难事件有的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但也与所在地区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存在

一定关系。这些经验教训提醒我们应认真思考既要控制地质灾害,更要主动进行地质环境管理。因此,研究与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是人类社会安全和谐的客观需要。

7.1.2基本概念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炎”字,意为“水”、“火”之合的现象,泛指天灾,即今天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累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程度已严重到要求受影响的区域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培育社会公众要具有一定的地质灾难管理或应对意识,相关政府公职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有职业责任感。

地质灾害可以视为一种具有生命体征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显示出有生有死的周期l 生特征。因此,这种事件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如分为五阶段则包括潜伏期、显现期、突发期、衰减期和终止期,然后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每个阶段的各个时期都比较分明还是只显示某几个阶段,既取决于地质环境条件组合,也取决于引发因素的类型、作用强度、方式和持续时问等。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公共管理和应急响应也应该是针对性的。

第一阶段是灾害潜伏期,一般公民不易觉察,应对方法是以专业调查识别为主。

第二阶段是灾害显现期,一般公民能够觉察,但不一定认识到灾害风险可能来临,应对方法是组织社区巡查监测并做好应急准备,专业人员判定发生原因及发展趋势,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

第三阶段是灾害突发期,一般公民有组织地撤离,政府组织研究应急处置办法,专业人员判定延续时间,灾民安置和应对投入将会持续大幅度增加。

第四阶段是灾害衰减期,公共管理人员与技术顾问应及时考虑有限度地解除预警,研究全面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

第五阶段是灾害终止期,开始灾后恢复建设,在人均收入、就业、生产、住房建设、交通、通信、电力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规划。

7.1.3基本认识

在思想上明确,当代的灾害管理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政府与公众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国家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广泛涉及政策、计划和组织执行等的一个特殊的动态过程。

灾害管理是试图通过对灾害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改善有关灾害防御、减轻、准备、预警、响应和恢复对策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灾害管理追求系统性,以保证在任何时候,尽最大可能,织掌握的资源和行动相互协调,形成最佳的防灾减灾效果。

通常,一个灾害管理循环或管理周期包括预防、减轻、阶段。确保相关的政府部门或非政府组准备、预警、响应和恢复几个阶段。

1)预防,目的在于阻止灾害事件的发生和(或)预防灾害发生对社会造成的有害影响,防止灾难性结果出现。

2)减轻,即采取行动(通常以专门法案的形式,如行政命令、立法、法规、技术规范等),以减轻灾害对国家或社会造成的影响。

3)准备,即采取措施,如抗灾计划、物质储备和人员培训等,使政府、社会和个人能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