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课程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课程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2. 学生能掌握课文中重要词汇、句式及文学修辞手法;3. 学生能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类似的写作实践;3.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

课程性质为语文文言文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与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作者王安石及其政治主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语感;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a. 第一部分:分析作者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过程;b. 第二部分:阐述作者的政治主张;c. 第三部分:总结文章要点,强调作者立场;5. 写作技巧:探讨课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a. 词语解释;b. 句子翻译;c. 文章结构分析;d. 写作实践。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主要围绕《答司马谏议书》展开,按照导入、朗读、解析、分析、讨论、作业的顺序进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4.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作者政治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4. 观点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政治观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补充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

2.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等反对派的意见及其理由。

3. 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

七、课堂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1.理解《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观点,了解其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感受并理解意见和批评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个人意见和批评。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宋代政治和社会的情况。

3.文本解读:选择几个重要段落进行阅读和解释。

4.课堂讨论:学生就司马光的观点和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撰写一篇有意见和批评性质的文章。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文物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问答式:在阅读和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或生概念时,采用问答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3.小组讨论式: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主动和积极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4.自由写作式:通过让学生自由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评价标准:1.理解能力:学生能否理解《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表达能力:学生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以清晰、准确、有条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文化素养:学生能否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授宋代政治和社会的情况,引发学生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并提出“领导者是否应该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二、概述2.简要介绍司马光的观点和态度。

三、文本解读1.组织学生阅读句子段落,分析其文本结构和思想内涵。

2.解释文本中的生词和生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

四、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重要问题,如领导者是否应该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2.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班级讨论,以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五、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就班级或者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一篇有意见和批评性质的文章。

六、作业布置《司马谏议书》论文,并让学生准备讨论文体,并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引导1、课前准备。

要求如下:(1)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相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2)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二)活动流程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2、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缺乏。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3)通过讨论,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认识到改革家的勇气和决心;(2)培养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1. 导入: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爱国情怀;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整理并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2.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3. 学生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王安石在文中的观点和立场。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准确翻译,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回应的一篇论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观点、论证方法等。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2)分析作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司马光的批评持何种态度。

重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论点,以及如何用事实和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举例、设问等手法进行论证。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明白如何用事实说话。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论证方法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对话引入生1:我觉得文言文挺有意思的,就是有些字词的意思不好理解。

生2:我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文言文,感觉更有趣。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王安石面对反对意见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文中之意。这种实践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管理:在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过于活跃,影响了课堂秩序。课堂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通过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古代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答司马谏议书》这样的高级文学作品,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 结尾:表达坚持改革的决心
②文中关键词语
- 新法: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改革措施
- 旧法:指王安石变法试图改革的旧有制度
- 势:指必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 利:指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③名句解析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 解释:有重大的成就需要有杰出的人才来实现
- 应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
3. 思考与写作: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撰写一篇短文。
作业反馈:
1. 阅读理解:批改学生的回答,指出他们在理解文中内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改革措施的误解、对王安石态度的误读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2. 文学鉴赏:批改学生的鉴赏文章,指出他们在分析文学特色时的不足之处,如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够深入、对语言风格的描述不够准确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北宋时期的哪些政治改革?引出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曾任宰相,推行“王安石变法”。

o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保守。

o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王安石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论点与论证探讨o提问:王安石的论点是什么?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6-04-13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

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

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第三项主旨。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

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

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调研和分析,制作研究报告或PPT进行课堂展示。
3.实践应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例如在讨论或写作中运用有效的沟通和辩论技巧,或者在团队合作中实践合理的理财原则。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深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应用题: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沟通和辩论技巧,针对“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建议一: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听取对方的意见;建议二:保持冷静,不要激动或生气,以免矛盾升级;建议三: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如老师或同学,来调解矛盾。
5.创作题:请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辩论的小故事。
答案:王安石在信中提出的变法依据主要是“治乱生于人之态度,而推本于天时、地理、人情、风俗,则未尝不在于人事也。”他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人的态度和行动,而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等只是影响因素。因此,他主张通过变法来改革人事,实现国家的治理。
2.分析题:请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并解释其含义。
-用颜色、符号或图形来突出重点词语和句子,增加板书的视觉吸引力。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板书游戏,如填空、匹配、连线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点。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我布置了以下五个课后作业题型:
1.论述题:请结合课文内容,论述王安石在信中提出的变法依据及其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回应不同意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答司马谏议书》出自部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

本单元的四篇古文体现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单元内容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本文侧重学习反驳的艺术。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

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

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建构与运用:掌握文本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写作特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分析文本写作特点。

难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体会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课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家兴盛之时,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于是居安思危,大胆进谏,目的是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自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坚持变法除弊以希望国家昌盛。

但变法之路,阻力重重,艰难万险,甚至朋友也会跳出来极力反对。

是守成还是创新?坚守还是放弃?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壹·文题解读《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①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

2. 论据的提取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二、教学准备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文本辅助材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词汇解析、论证方法介绍等教学用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本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词汇和文本解析(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讲解文中古文词汇,分析文本结构,提炼关键观点和论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中的观点和论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6. 辩论赛(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赛,围绕《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和论据展开辩论,锻炼辩论能力。

7. 评价与反馈(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辩论赛,评价学生在《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中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扩展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司马光和谏议官,进行场景再现,体会双方辩论的氛围和情绪。

3. 历史知识竞赛:组织一场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难点突破策略1. 古文词汇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中出现的古文词汇。

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古代先贤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心怀天下的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意识。

教学重点: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虚词等文言知识,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古代先贤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心怀天下的精神。

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意识。

情境导入:从友人的不信任到最后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

也因为这样,王安石开始反击了。

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

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大学士传统派。

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王安石断绝了与他近三十年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

他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慨,他的不畏强势、不思情谊,让我们惊叹。

在传统的思想中,我们更多的是提倡渐进式的改变,所以,不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与人共事,都缺少果断之气。

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一点点地进步,缺乏勇猛精进的精神,没有打破束缚,从根上治理的决心。

如王安石变法,起初,变法本是士大夫的共同认识和呼声,大家都感觉到宋代立国百年至此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

可是王安石主持的变法,高举三不足的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却遭到大批士大夫的反对,区别就在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房子坏了,修修补补就行了,而王安石则更为激进,非要推倒重来。

而有些时候,简单的修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摆脱过去的勇气,焉能创造新的未来?留恋在过去的生活中,就是把自己陷于痛苦之中。

人生在世,总要往前看。

不恋既往,若舍不得昨日所拥有的,怎么去获得明天想得到的?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就无法再装进其他的东西。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第1 篇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gt;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39; 、、、、,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 [来源:学,科,网]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第二段文字王安石主要批驳什么观点 ,又是如何批驳的?
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译文:众人习惯于苟且度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和大家一样媚俗认为是好的,皇上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自己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众人为什么还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引导
1、小组交流作业。

2、诵读课文。

(二)品读拓展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
(三)研读课文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四)组织讨论: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提示: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提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6、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感悟深化
1、学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2、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3、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