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偏差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为什么有些人练气功会出偏?

为什么有些人练气功会出偏?

为什么有些人练气功会出偏?
人们在学练气功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一些练功效应,这些效应中,很多是正常效应,但有时也可出现异常效应。

一些异常效应持续时间较短,经过适当调整后会很快消失。

也有一些异常效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持续存在,逐渐引起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我们将这种因学练气功而造成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身障碍,叫做练功出偏。

古人将它称为“着相”、“走火入魔”等。

常见的气功出偏中,最多见的是各种感觉障碍,如周身气串感、气冲头部感、胸闷憋气感等;此外,还可出现各种外动不已的现象;而学练气功后出现精神异样改变,有时也可见到。

为什么大多数的人练气功获得了良好效益,而有的人却会出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学练气功的过程来分析。

学练气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练功人学习有关气功理论和方法,并在此指导下进行具体练功实践,将这种练功行为变成条件反射逐步深化固定下来的过程。

由此可见,对有关理论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练功方法得当与否,均可决定学练气功时是否出偏,当然,还与练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体质有关。

功理本身错误引起出偏,例如有的功法创编者在功理方面宣传:“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发动起来,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从而造成不少人练功时一味追求所谓“自发运动”,出现大动不已的现象。

功理正确,但学功人学练气功时理解错误,或教功人水平低,不能正确表达,教错了方法,均可引起练功出偏。

除上述原因外,学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练气功出偏原因

练气功出偏原因

练气功出偏原因气功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坚持锻炼,不仅是对自己有很多好处,还可以发扬传承气功文化。

练习气功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气功方法避免身体发生气功出偏的现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气功出偏原因。

欢迎阅读!练气功出偏原因练气功出偏原因1、功德不够,杂念太多练气功出偏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功德不够,思想上有邪念引起出偏的。

如有的人老想着用黑气打别人;有的人老想着争名夺利;有的人偷了东西老怕被人发现;有的人老想着低级趣味的事等。

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了练气功,心不正气也不正,心主神明,神明乱了,自然要出偏。

因而有的人看见有黑气朝自己压来,有的人老看见有人来给自己献皇冠,有的人老觉得有东西捆住手脚,有的人看见有美女来找自己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大都是思想意识不健康引起出偏的。

练气功出偏原因2、违反练功规定有些功法不能几种同练,因为信息高的功法之间信息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反应。

有些练功者认为所练功法越多越好,因而不分青红皂白,将几种功同练,也有的早上练一种,晚上练另一种,或半不同功法中的特点硬拼凑在一起练。

那样练即使把原来各种功法中的精华凑在一起成为一种,也是大杂烩,也不一定能有练一种功法的作用大,弄不好还会出偏。

因为这里有一个“气合”与“气不合”的问题,气不合时不仅会互相抵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更有甚者就会出偏。

练气功出偏原因3、精神受刺激练功的人在大气、大怒之后,或精神受刺激、或长期精神郁闷、或原来有精神病的人练功往往容易出偏。

因为按照中医理论肝在志为怒,大怒则伤肝。

肝在五脏之中是主疏泄的,肝伤则疏泄失调,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就会产生气郁、气滞、气逆。

又因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因而气机不畅又会产生气滞、血凝之疼痛。

如心前区疼痛、胸胁串痛、头痛身痛等。

由于肝经通巅顶,大怒则肝气上升,肝火上头,因而有的出偏人有头沉、头胀、头痛如裂、头顶似冒火等症。

出偏5因及纠偏18法

出偏5因及纠偏18法

出偏5因及纠偏18法气功偏差,古今皆有之。

即古谓“着魔”出偏。

古人练坐禅(打坐)怕“着魔”(即狂幻不止),常有明师一旁监护,是为护功。

这就是说大动不已出偏。

即阳性反应(神经错乱)。

另有一种阴性反应(即九窍不通,窒息而死),这种出偏一般人缺少了解。

有的反从宗教迷信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得道升天”了。

《内经·素问·生气通灭论》中说:“阴不胜其阴,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净,九窍不通”。

这段话就是指练功发生偏差的原因。

现在一般练功出偏都以阳性反应为主,临床症见:轻者头痛、胸闷、腹泻、狂舞,重者精神失常。

可见练气功而出编差,深受其害者,不乏其人。

那么气功偏差究其原因何在?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一)为师不明,误人子弟有的教功师自己不求甚解,以错传错,以讹传讹。

有的则自鸣清高,故弄玄虚,将练功中出现的幻觉进行大肆宣扬,将学者引入邪途,使人想入非非。

更有甚者,宣扬迷信,使人着魔入邪。

(二)学者自惑,急于求成有的学功者认识不足,好高鹜远,道在近而求诸远,道在易而求诸难。

总想-口吃成个胖子,或者朝秦暮楚,功法频换。

当然,还有些是因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不适合练功,或不适合练某种功而换功的。

(三)不明其静而强求其动练功应以清静为本,无欲才能静。

练静功者先要摒除一切私心杂念。

只有无欲,才能入静。

有不少练功者为片面追求气盛,狂热地导引气机发动,在内气尚未充盈之时,急于求成,导致气机出现各种紊乱状态。

练动功者如不明动静合练互用之理,盲目追求所谓动,势必走向反面。

练功者首先要明动静之理。

盖动极当静,不静则阳盛而伤神;静极当动,不动则阴盛而伤气。

动静失宜,则有阴阳偏盛之患。

练动功须以动求静,动中有静,自然而练。

(四)不明其柔而强练其刚练硬气功者首先应请教明师,务必获得正确的方法。

有许多学功者欲求神奇硬功,单纯追求,急于求成,以致产生偏差。

练功者应明刚柔之理,刚柔兼具,是谓阴阳合德。

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气功偏差的表现及其原因

气功偏差的表现及其原因

气功偏差的表现及其原因什么是气功偏差所谓偏差,是指练功到一定程度发生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因此而感到心身痛苦不堪,并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偏差的表现可以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就其本质而言,大致可归纳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症状轻的,称为偏差,重的叫做走火入魔,属于精神障碍,即现代医学的精神病范畴。

但真正算得上偏差的,仍属少数。

一般因练功不得法而出现轻度胸闷憋气、心慌、遗精、疲乏等,不能称为差。

而正常的练功效应,即感到冷、热、轻、重、滑、涩、动痒等所谓“八触”,更不能视为偏差。

对练功后出现的全身肢体动作,即所谓“自发动功”,只要能自然收功停止,是有益于心身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也不能视作偏差。

气功偏差有哪些表现1.感觉异常如自觉有一股“气”在体内到处乱窜,上窜头部则感头胀、头昏、头痛,阻于胸腹则感胸闷气急,腹胀疼痛,或则阵寒阵热,或在身体某一部位出现“气块”,感到躯体形成凹凸或左右两侧分离。

2.肢体异常动作身体剧烈摇摆晃动,或者手舞足蹈而不能自已,欲罢而不能。

3.精神行为失常类似于精神病的强迫症,或有疑病倾向;或怒目而视,动辄打人;或语无伦次,内容荒诞;或自掴耳光,左右开弓,不能自已;或连续刷牙,长达数小时;或幻视幻听,甚至到处乱跑,登高历险而毫无恐惧发生偏差的原因发生偏差的原因,大致上有三种(1)练功者神经类型比较脆弱敏感,或强而不均衡型,或孤独内向型性格,平时日不善与人交际,沉默寡言,离群索居,有与众不同的爱好。

(2)对气功过于迷信,抱有极高的信仰和神秘感,常常认真钻研,刻意追求书本上看来的气功效应,如丹田发热、气流的出现、打通大小周天等,或执著地希望出现身体摆动或自发功。

(3)原来就患有神经官能症一类疾病,具有疑病倾向精神障碍症状。

以上三种情况如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气功偏差的发生。

从上述三种偏差原因来看,离不开意念的偏差,个体心理特性是偏差的基础,加上缺乏正确指导,产生恶性意念而造成气功偏差。

练气功出偏怎么办?

练气功出偏怎么办?

练气功出偏怎么办?练气功出偏怎么办?不懂气功机理,不懂中医经络的实质,一定出会问题1.功法机理不明,或执着一种固定的练功方法,或几种功法乱用,或无师指导(所谓自学者),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瞎练一气.原因是对经络之气的本质没有把握,阴阳虚实和脏腑之气盛衰顺逆的关系不清,如此修炼即使有时给你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一时得到疗效;但因不知医理,迟早会练出偏差。

2.盲目追求现象与感觉,贪求曾经出现的某种状态下的滋味或妙境,刻意追求,如迷如幻。

自已或老师对气功的理解程度不深或经验不足,无法解说其中现象,迷信所谓宗教中的说法,不能自拔,或发生恐怖心理。

3.不懂气脉运行的走向与规律,刻意用意识或运气去导引,以致走错经络路线,违反气血运行规律,无法循经正确流注,造成偏差,这类问题出偏最为常见。

4.修炼姿势不正确或不到位,过于呆板,过于紧张,或心理不健康影响修炼,或环境、条件不佳,随处、随时修炼。

5.修炼禁忌、注意事项与戒律不清.如:体弱之人,要身心健康去练,要适度,要循序渐进。

6.不会区别修炼程度的好与坏,是与否;不会分辨修炼中出现的现象是好是坏;无目的、无明师指道还在继续错误地修炼下去,时间一长积累成疾.等等下面罗列一下气功走火的常见特征(特殊除外)1. 气乱:身体太虚弱、疲劳,房事之后,或练功中产生恐惧而引致。

因此身体太虚弱、疲劳及房事之后不宜练自发功。

若在练功中因自发动作太快太剧烈而产生恐惧,要双手按住丹田,意想丹田并暗示动作慢下来。

当动作慢下来时再施加暗示:我要收功了,慢慢停下来吧。

待动作逐渐停止。

有时收功不认真也会引致气乱的。

2. 气块:气块停在身体某处常因气乱引起。

如因气乱而草草收功,体内出现气块,因害怕而想着那地方,则气块更牢固。

可用放松功化解,以及再练自发功,认真地将气收归丹田。

3 。

幻觉:在自发功中出现幻觉常常是杂念太多或产生恐惧心理。

只要认识到幻觉和梦境一样,都是潜意识的作用,就不再有幻觉。

这时宜暗示动作慢下来,安全认真地收功。

练功偏差

练功偏差

精神症状
是练功者感知、思维、 是练功者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障 碍。 感知障碍:是人的感觉和知觉障碍, 1.感知障碍:是人的感觉和知觉障碍,常见的有内 感性不适(气在体内乱窜),错觉( ),错觉 感性不适(气在体内乱窜),错觉(把天空中的云彩 感知成飞天仙女),幻觉、幻视、幻听。 ),幻觉 感知成飞天仙女),幻觉、幻视、幻听。 思维障碍:常妄想有被人偷气,被人伤害, 2.思维障碍:常妄想有被人偷气,被人伤害,被别 人控制。或夸大妄想, 人控制。或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有拯救人类的特殊使 命。 情感障碍:七情的夸张、混乱和减退。 3.情感障碍:七情的夸张、混乱和减退。常见有情 感高涨、情绪低落,看破红尘,悲观厌世, 感高涨、情绪低落,看破红尘,悲观厌世,焦虑与恐 惧。
入魔治疗:
三调不当
调身不当出现肢体的酸痛不适, 调身不当出现肢体的酸痛不适, 疲乏劳累; 疲乏劳累; 调息不当出现胸闷憋气, 调息不当出现胸闷憋气,呼吸不 顺畅,腹部胀满,心慌气短等; 顺畅,腹部胀满,心慌气短等; 调心不当,用意过于执著出现烦 调心不当 用意过于执著出现烦 心慌、头晕等不良反应。 躁、心慌、头晕等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
练功中或练功后,出现精 练功中或练功后, 神抑郁狂躁、神情恍惚、幻听幻视、 神抑郁狂躁、神情恍惚、幻听幻视、哭笑 无常等现象。这是最严重的偏差。 无常等现象。这是最严重的偏差。纠治方 法: 1.对患者做心理治疗与疏导。 对患者做心理治疗与疏导。 对患者做心理治疗与疏导 2.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3.药物治疗。据清代《张氏医通》记载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据清代《张氏医通》 走火入魔”如用豁痰安神降火药不效, “走火入魔”如用豁痰安神降火药不效, 可用天王补心丹等治疗。 可用天王补心丹等治疗。最后亦可按照精 神病常规治疗。 神病常规治疗。

纠正气功偏差(气功纠偏方法)

纠正气功偏差(气功纠偏方法)
5.如果您出现了气功偏差,请您及时进行气功纠偏,气功偏差的时间越久,气功纠偏难度越大,气纠偏成功率越低。为了保证气功纠偏的成功率,少林寺气功院不在接收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气功偏差者,请您理解。
嵩山少林寺气功院气功偏差纠正班
纠正气功偏差(气功纠偏方法)的通知
少林寺气功偏差纠正班重要通知
广大气功偏差功友:
阿弥陀佛,您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近期,据嵩山少林寺气功院了解到,有一小部分气功偏差者,因贪图气功偏差纠偏学费便宜、不切实际的短期速成等而选择其他虚假的、没有气功纠偏实力的气功纠偏机构,导致气功纠偏不成,浪费时间,反而使气功偏差症状更严重了。在此嵩山少林寺气功院气功纠偏大师延师父[/QQ3300953976,]提示您:
3.目前,少林寺气功院对于气功偏差者的气功纠偏成功率已达到95%左右。
4.气功偏差,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如环境影响、功法错误、心境不同等,不会也不可能短期就能快速纠偏。气功偏差对个人造成的各种痛苦、折磨,我们都能理解,并感同身受,但是请广大气功偏差者一定要有信心、耐心,切勿病急乱投医。就像人生病一样,不可能打一针、输一瓶液就可以治好病。凡是自称能“快速纠偏”者,都是骗子。
1.气功偏差纠偏是一门科学的、严谨的、正规的教学,请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形式的“发功纠偏”、“神功纠偏”、“意念纠偏”等。正宗嵩山少林寺,正规少林寺气功院,只使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疗效去进行气功偏差的纠正。气功纠偏后,只要不在练气功,保证永远消失。
2.气功偏差纠正所需要的费用是依据当地的物价、消费水平等综合各种因素,有物价部门、教育部门、嵩山少林寺等多个单位共同制定出的,少林寺气功院只是执行、贯彻。

为什么练自发功出偏差的较多?

为什么练自发功出偏差的较多?

为什么练自发功出偏差的较多?为什么练自发功出偏差的较多?练气功没有产生健身治病的效应,反而出现了一些持续的使身体不舒服的感觉,称之为出偏。

各种气功功法锻炼不当,都会出现偏差。

但比较起来,练自发功出偏的比率更大一些。

出偏的类型中,表现为体动不休和精神障碍的最多。

体动不休是指练功出现所谓自发运动后,无法使身体某些部位的运动停止下来,致使收功后也呈持续运动状态。

这种难以自主控制的持续运动,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苦恼。

自发功理论认识上的错误是造成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

自发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这实际是对运动作用的一种过于偏颇的认识。

运动固然对保持身体健康有作用,但不能将其绝对化。

上述对运动的宣传自然给学功者造成一种要追求运动的错觉。

而自发功对运动的过分暗示则是造成体动不已的更直接因素。

自发功宣扬什么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发动起来,想控制也控制不了,这种含义十分确切的词语,对学功者是一个极大的暗示,它必然对暗示易感性强的练功人产生强大的作用,使他去刻意追求运动,随之出现身体运动无法控制的感觉和无法控制的事实,这是不懂暗示知识,不自觉地、错误地使用了暗示手段的典型表现。

在暗示下,大脑皮层运动区出现强烈的兴奋灶,使收功后兴奋也不能平静下来。

精神障碍是指学练自发功后,出现精神不正常的临床表现,并在收功后也持续存在。

这类患者往往在学自发功前就是一个具有精神障碍倾向的人。

这种人本来是不该学练气功的。

当这种人学练自发功入静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被激发,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强烈的兴奋灶,使学功者呈现精神障碍,并且不能自主恢复到练功前的相对正常状态。

这是自发功较其它功法功法引发精神障碍更多一些的原因,是由自发功的特点决定的。

本来,自我暗示是练功过程中达到入静状态的重要手段,而自发功所采用的暗示在诱发起身体的运动后,更有利于入静的加速和加深,使身体内潜在的精神障碍倾向的因素容易激发致病,并难以使其抑制下来。

晨练健身气功出现偏差怎样纠正

晨练健身气功出现偏差怎样纠正

49.晨练健身气功出现偏差怎样纠正?不少练功者常因好奇,在对气功尚不明确认识时,就盲目追求或同时练多种功法,结果不但不得气功补益,反而出现偏差,招致难堪之苦。

也有一些人因对气功信心不足,胡思乱想,有的则方法掌握不当,又得不到纠正,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产生。

总之,凡是经过练功使精神或肉体有痛苦的感觉或是足以影响生理健康,而且这些不良症状又不易及时得到消除的,称之为气功偏差,也可以叫做气功的副作用。

气功功,主要有以下三种:(1)气冲。

练功中感到有股气由小腹向上冲,导致头痛、眩晕、面紧、头胀、心情烦躁等疾苦。

(2)大动。

练功产生外动,是一种常见现象。

个别练功者由于对外动不有正确认识,而加以放纵或恐惧,结果小动转化为大动不已,手舞足蹈,难以控制。

(3)遗精。

练功一定时期后,身体健康情况大为好转,此时有些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遗精次数略为增多,这在古书上解释为“精满自溢”。

而作为气功偏差所说的遗精,是指次数过频的病理现象,每周可达2~3次或1日1~2次之多,甚至白天也有遗精。

上述三种偏差的纠正方法如下:(1)初练功者最好能在气功师或健身教练员指导下进行,如无此条件也应取得信函指导并及时联系,以便及时纠正气功偏差。

(2)气功方法(包括呼吸、姿势、意守等),务必要遵循自然原则进行,切莫故意用意识去引领,以致把经络路线领错,对功中任何现象,不应追逐或恐惧。

(3)练功时期精神要轻松愉快,排除忧虑与恐惧,消除对气功不必要的怀疑而专诚恒静地进行练功。

(4)练功者需要有恒心、耐心,切勿急于求成,否则往往因求功过切,着力勉强,有违自然原则,易致弊害。

(5)功中严禁受惊。

惊恐一般多由外界突来较强刺激(如巨响声等)而引起,或因自身往日历经惊险之事,在功中复显其幻像而受惊吓,所以在练功前应事先讲明,练功者即使遇此事也不要介意,不因遇此情况而精神紧张,切记畏惧必受其害。

(6)虽然百般谨慎,但万一练出了偏差,也没什么可怕,可请气功师用纠偏方法加以纠正。

如何纠正气功偏差

如何纠正气功偏差

如何纠正气功偏差●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练气功出现偏差,表现为太阳穴附近气胀,询问该如何纠偏? ●本次发病及持续时间:16天答复1: 气功偏差,或称练功出偏,这是在练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笔者将30年来对气功偏差的观察和体会作一整理,供气功同道和气功爱好者参考。

气功偏差,是由练功方法不对,或操作不得法,或未能掌握修练要领所致。

凡大动着相、呼吸紊乱、惊功、病情加重、气乱妄行、练功抑郁症、冲头、遗精、心律紊乱等,均属偏差范围。

兹分述如下:一、大动(又称走火) 练静功后,有少数人可以出现肢体或躯干轻微的摆动或颤动,多为自发,练功者意识清楚,动象可被意念控制,此为练功真气充沛所致,属正常现象。

个别人因追求外动,或因意念加强,可由小动转为大动,由缓慢柔和转为强烈而不能控制者,此为走火。

动起来表现为蹒跚跳跃、滚动、打斗等,往往难以控制或强行控制后,全身极度不适,而后精疲力竭,体力消耗很大。

处理方法:出现小动,切莫恐惧,严戒诱导加强。

功前不要追求外动出现。

当小动逐渐加甚时,要有意控制或点穴制动,也可暂时停练数日。

动甚者要停止练功,转移思想,适当服用镇静安神类药物,以助消除,二、着相指在练功中意守内容在脑海中清晰显现,甚或不能摆脱。

一般多见的是呼吸着相,因为不少功法都要求形成腹式呼吸,练功者急于求成,往往呼吸用力,强行加深,并意念集中于呼吸的强度也大,而致呼吸出入感觉清晰可察。

如不及时纠正,继续加强,则可造成意念不能摆脱呼吸,使练功者情绪烦躁,精神紧张。

另外,如在意守丹田、足三里、涌泉时,由于强度过大,以致意守内容廓清楚,常显现于脑海,甚至不能摆脱。

处理方法:练功者要掌握自然、松静的原则。

做到意守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如此可避免着相的发生。

当着相形成后,应及时停练原来功法。

呼吸着相者,放弃呼吸调练;意守着相者,放弃意守内容。

待着相解除后,再行练习原来功法,或改练其他功法。

着相明显者,可暂停练功数日,作好思想转移,当可渐渐消除。

练功的异常反应

练功的异常反应

练功的异常反应练功的异常反应异常反应也称不良反应,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练功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头昏脑胀、胸腹胀满、气不归原等各种反应。

这些异常反应的出现,影响练功的进展和健康,故称不良反应。

遇有此种情况出现时,应及时从各方面调整、纠正。

一般在短时期内,大约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消失。

如出现异常反应后,未能及时纠治,异常反应进一步发展,长期不消失,即会造成偏差。

故有人认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即为“偏差”。

一般异常反应有如下几种。

1、杂念丛生,心意散乱练功者由于平时的内外环境的纷扰,或练功前思想负担过重,精神紧张,未能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致使练功时杂念纷扰,千头万绪接踵而来。

初学者练功时,愈急于入静,愈不能入静,愈想排除杂念,反而杂念愈多,以致精神更加紧张,甚至不能继续练功。

这多是由于用意过重引起的。

在练功中杂念纷来时,应顺应自然,不要勉强抑制,经过一段时间,约20至30分钟,静观杂念出入,杂念逐渐会减少。

或当杂念繁多时,意守呼吸用数息法,即在练功中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数,或默念字句法,进一步把全身放松及思想放松,即可使杂念逐渐减少。

如杂念过多,烦躁不安,可暂停练功,散步片刻,待心情平静后再开始练功。

2、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练功中由于姿势不当,如收腹挺胸或含胸过甚,或呼吸用力过强,勉强追求深长细匀的呼吸,用力气沉丹田,或停闭呼吸时间加长,意守呼吸过重等,均可造成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如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应找出原因加以改正,重新调整姿势。

如挺胸者应调整胸部肌肉放松,呼吸过重或闭气时间过长者应改为自然呼吸。

如由于意念过重者,应将意守强度减低,改为似守非守。

这样使姿势、呼吸、意念均调整到放松和顺乎自然,胸闷等现象即可得到纠正。

3、心慌心跳少数练功者,在练功中出现心跳加快或自觉心慌,有的是偶尔出现,也有的持续时间较长。

临床观察心慌者,多由于练功时思想有顾虑,姿势不自然,全身未能放松,呼吸用力或停闭呼吸时间过长引起。

试论气功偏差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

试论气功偏差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

( ) 者 在 发 病 前 均 练 习过 一 种 或 一 种 以 上 的 1患
气 功 功法 , 功 前 无 相 应 症 状 , 功 时 间 一 般 为 3个 练 练
火人 魔” 。在 我 国古 代 文 献 中有 关 于走 火 、 魔 的记 人
载 , 实 与 现 在 气 功 出偏 者有 类 似 的症 状 。 功 偏 差 确 气 直 到 目前 尚无 统 一 的 定 义 , 们 认 为 它 是 指 由 于 练 我
人正常学 习、 作和生活 时 , 属 于气功偏差 。 工 就
( ) 功 偏 差 与 精 神 疾 患 的 鉴 别 : 神 疾 病 主 要 2气 精 有 癔 病 、 神 分 裂 症 等 , 发 病 原 因 尚不 完 全 清 楚 , 精 其
学 、 神 病 学 等 相 关 学 说 , 此 提 出 对气 功偏 差 的 诊 精 在
等 )造 成 患 者 身 心 两 方 面 一 系 列 异 常 感 觉 与 反 应 , , 并 在 练 功 结 束 后 以 及 停 止 练 功 一 段 时 间后 不 能 自行 消 除 的一 种 病 证 。 差 病 人 非 常 痛 苦 , 为 现 在 医学 偏 因
界 尚未 对 此 形 成 统 一 的认 识 , 没 有 相 应 的 医疗 手 也
应 , 各 种 特异 感 觉 , 古 人 有 八 触 之 说 : 、 、 、 如 如 动 痒 轻
发现这些论 述多为一些个 案报道和对症状 、 证、 辨 治
疗手段 的笼统叙述 , 未见有关 于气功偏差的诊断 , 并 鉴 别 诊 断 以 及 辨 证 分 型 方 面 的 较 全 面 、 权 威 的论 较 述 。我 们 上 海 市 气 功 研究 所 医疗 门诊 部 作 为 唯 一 的 气 功 医疗 专 业 机 构 , 着 数 十 年 治 疗 气 功 偏 差 的 丰 有 富 经 验 , 来 成 立 了纠 偏 研 究 室 , 过 我 们 多 位 医 师 近 经

怎样预防练功出偏?

怎样预防练功出偏?

怎样预防练功出偏?预防练功出偏,应针对可能引起出偏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1、为了避免所学功理功法有误,或自己理解错误而引起练功出偏,初学气功时就应对气功有全面了解,不要把气功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和呼吸的锻炼方法。

最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练功的基本要领,并据此选择适当的功法,对练功中可能出现的正常和异常效应有所了解,从而在开始练功时就能随时把握自己的练功状态,及时发现练功中的异常感觉、动象等异常效应,必要时可随时请教有关教功人员和气功专业研究人员,尽快消除异常效应,避免练功出偏。

2、对于教功人员来说,应重视对气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自己真正认识清楚的基础上,学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功理功法讲解清楚。

在教功中也应循序渐进,并从心、身两方面关心学功人,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加强精神修养。

对练功中产生的各种反应,不要轻易赞扬,以免练功人盲目追求。

更应注意到,由于每个学功人的心理素质、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都不同,练功效应也有很大差异,须具体分析,及时给予指导。

对于一些不易掌握和容易出偏的功法,不要轻易传授,以免出现差错。

3、为了使所学功法适合自己的体质、病情,学功人最好在气功专业人员和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功法,并随时根据自己身体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4、气功之所以要求“性命兼修”(精神与身体同练),正是考虑到学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对练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学练气功的同时,必须重视自己的精神修养,把自己心中的抑郁和忧虑“化解”开,尤其是摆脱开那些由于疾病带来的精神影响。

“治病须先忘病”,练功人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对于练功中出现的各种幻觉,也应视如不见。

此外,更应重视在练功前设法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必要时可与心理咨询人员取得联系,通过心理测验和咨询去消除这些隐患,从而避免在练功入静状态下诱发精神障碍。

5、对于练功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影响,应有所准备,即使受惊后也应保持安定,从而有利于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

气功偏差的原因

气功偏差的原因

气功偏差的原因、表现、机理与防治练功既可获得诸多效益,又可把人们带入一个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的境地。

但不悟气功真谛,不谙练功妙诀者,反会饱尝气功偏差之苦。

气功偏差是由于练功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象反应,因此应当被称之为“气功综合症”。

鉴于“气功偏差”之名广为流传,故仍用此名来论述其有关问题。

练功可以出偏,但未必一定出偏,只要善习功法,彻悟功理,气功偏差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般来讲,动功少偏,静功多偏,而高级静功尤易致偏。

习练高级静功乃是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发展过程,其历程尽管艰险,但有志之士皆应发奋向高级静功之巅攀登,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意欲防患于未然,须知产生偏差的原因、表现与防治方法。

一、偏差原因分类偏差原因纷繁复杂,按其性质和产生条件,可分为思想、躯体、心理、方法、练功和环境六类因素。

偏差可因单一因素而引起,也可由诸因素的复合作用所造成。

1.思想因素:缺乏正确指导思想,是引起偏差的常见因素。

实践表明,在捕珍猎奇、急于求成、心妄枉戒、心术不正等错误思想支配下练功,很少幸免偏差祸端。

凡抱有猎珍捕奇主导思想者,功中常因怀操希冀之心,刻求羽化奇景,而致虚景幻象、行为错乱等病象;凡有急于求成主导思想者,功中必犯强取豪夺、操之过急等弊端而引起气乱不知、心浮神躁等病象;凡犯心妄枉戒之过者,功中常因思想不规,贪念妙色而招致走阳败道、神不守舍等病象;凡心术不正者,功中常因不依正道,专营邪术,而招致损人害己之果。

2.躯体因素:素质不良、生理失调、疾病反应等躯体因素是酿成气功偏差的病理生理基础。

素质包括体质和性格两方面。

依据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特性,体质有强有弱,性格常有变化。

体质严重虚弱兼有敏感善疑等不良性格者,功中易出现虚弱反应、无端恐怖等病象。

生理功能状态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练功出偏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凡生理功能失调或呈高反应状态者,较易出现内气走漏、气机妄动等病象。

生理状态与年龄、性别有关,例如,儿童期基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青春期基于心理波动,更年期基于功能紊乱,老年期基于功能衰退,以及女性基于特殊生理特性等因素,在功中分别易出现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分裂、更年期忧郁症、痴呆性精神障碍及周期性精神症状等。

气功纠偏十八问答

气功纠偏十八问答

气功纠偏十八问答一、练功时出现头胀、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答:产生的原因:第一,是年老体弱或过度疲劳勉强练功,气血虚弱不能上供脑部所致;第二,是没有收好功,没把头上和胸中之气导入丹田;第三,是姿势不正确,有的是长时间头部位置较低,影响血液供应,有的是姿势强直,如天柱部位两筋过于僵硬或练功时目向下视,眉头紧皱;第四,是环境嘈杂,或是练功注意力分散,或急于求成等,造成意守过于用力,强行压制杂念,用心过于执着,也由于意守部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比如阴虚阳亢者死守上丹田,就引起阳亢上冲;第五,当体内真气尚未充沛时急于求成,勉强以意引气,追求通三关,打通任督二脉,结果就出现气升至头顶下不来,也会出现上述症状;第六,呼吸过于用力,过度深沉,过于深长,不留余地。

纠正方法:①练功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过于疲劳,务必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年老体弱者更应如此。

如果发现偏差,即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练功,待体力恢复后再练。

②要真正理解起式和收功并非可有可无。

如不按要求,就会引出偏差,所以要认真做起式和收功。

③练功时要纠正姿势,抬正头位,注意自然放松,不可僵硬。

头要随肢体运动而略有摆动,脖子不能僵硬不动。

④练功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原则上是安静、空气流通、容易入静。

意守时亦若有若无,不能过于用力,如果杂念过强,不必强压,可暂时停练。

⑤以意领气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应耐心地待真气充沛后,稍以意念顺其自然地导引,气便流行,不可引气硬撞。

⑥呼吸应是细、柔、长,自然通行,以刚刚能听到自己呼吸出入为佳。

⑦如果在练功后呕吐,纠正的方法则是,搓热劳宫穴,拍打左、右手内关各100次,然后再搓热劳宫穴,拍打左、右足三里各100次。

一个是内关,一个是足三里。

二、练功出现咳血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答:产生的原因是呼吸过度、过长、过重,强求吸气贯胸入丹田,就容易产生这种症状。

纠正方法是:呼吸要放松自然,若停若续,细匀绵长,不可过于追求意守,过于执着。

气功除偏,气功出偏怎么办?气功偏差与纠正!

气功除偏,气功出偏怎么办?气功偏差与纠正!

气功除偏,气功出偏怎么办?气功偏差与纠正!气功除偏,气功出偏怎么办?少林气功练气要领之内功外功注惫事项偏差与纠正(一)内功①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形式,先练气法,即以舌顶上聘,闭口,鼻施呼吸,意守丹田。

②以静为纲,始终如一,或坐或站,肢体必须保持自然,肌肉放松。

③以意领气,思则气到,意不可乱,气不可逆。

④有始有终,不可敷衍,更不可半途而废。

(二)外功①每日清晨起床后先拔筋运气,三呼三吸,泄废气,纳新气,即吐故纳新。

②先静而后运气,气沉丹田,疾收疾发。

③气与力合,脑与心合,心与意合,以意领气。

又必须以目视其标而及于脑,由脑施策,以意领气.以气壮力,以力动气,以气发劲。

④练内功,必须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⑤练外功,必须坚守“苦与恒”的妙诀。

凡属少林功夫,无苦不成才,无恒不成功。

若无恒心而中途停练,会使功夫半途而废。

⑥练者必得其法。

仅靠苦与恒,而不得其法,也难成才。

要练成真功,必须拜良师指教,刻苦练功,虚心学习诸家之长,补己之短,持之以恒。

(三)注惫事项①每天早晨三呼三吸、吐故纳新时,必须选择空气新鲜的场所,免得吸人浊气,导致胸肺滞积,影响身心健康。

②过度饥饿或刚用过饭时,过量饮酒和情绪不舒畅时,不适宜练外功。

③练内功或外功,都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杂乱无章,求之过急,严防气循倒置,影响身心健康和练功效果。

④调整饮食规律,切忌暴食暴饮。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有利于练功。

⑤高血压、严重心包病等症患者及在热性病高热期、结核病活动期、大病恢复期、妇女经期,禁练外功。

偏差与纠正1.【气逆凝滞】初练意守丹田,因方法不当或意乱失调,容易导致气逆凝滞,造成下腹部胀满,甚则串痛或全身不适。

如有此症状,可采用按摩法或针刺法解除。

如气凝下腹,产生下腹胀满或串痛时,可用中指按压气海穴(脐下正中一寸五分)或关元穴5-7次,并由上向下按摩1'-3分钟,即可解除。

用针刺上述穴位.亦可除患。

少林气功也同其他门派气功一样,如违背练则和注意事项,就将导致气血逆行和脏腑功能紊乱,即所谓“走火人魔”。

正确对待练功反应,预防偏差

正确对待练功反应,预防偏差

40《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5月刊练功反应是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感觉和身心变化,也可延续到练功后,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可分为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

正常反应莫惊奇正常的练功反应是功法效果的一种体现,是常规、自然出现的,故此又称“功效反应”。

动触反应最常见“动触反应”,动是运动,包括肢体动作、肌肉跳动等;触是感觉,包括感官感觉和机体感觉等。

隋朝僧人智觊所著的佛家气功著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观)中记载着“痛(或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 八种感觉,又称为“八触”,又有“ 掉(动摇)、猗(修长)、冷、热、浮、沉、软、坚”等八触之说,合称“十六触”(文中的“八”“十六”泛指多次,并不只限于八或十六)。

其中以热感为最为多见,肌肉跳动感次之,再次为其它感觉(或见身体感觉缺失、自感增高或矮小等)。

动触反应多出现于局部,且多为短暂出现,无不良影响,对待这种反应要尽量顺其自然。

疏经通脉会出现明代中医药大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功法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疏经通脉的感受,如感到经络循行部位的跳动、气机运行,经络敏感者可能出现循经传感现象(经行部位发热等)。

这也是古人观察、体会经络的主要方式。

预防偏差40《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2月刊正确对待练功反应文/张海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气功笔谈④部分患者练功后,因体内真气充沛,经络疏通,冲击病灶,而出现患处疼痛等症状比以前明显,或旧病的症状重新出现,这在练功中被称为“翻病”。

这种反应虽有痛苦,但令人神清气爽,与通常患病的重滞感不同。

此时可适当减少练功时间,调整练功量,坚持练下去,待病灶瘀滞之气疏通后,症状会随之消失。

机能改善是表现练功后一般会出现消化机能改善的现象,表现为胃肠蠕动加快而产生肠鸣、排气增多、大便通畅、食欲增加、消化能力加强等。

或见练功者唾液分泌增多的现象,正如《素问·刺法论遗篇》中记载“肾有久病者……饵舌下津令无数”,这是练功得法的表现,应缓缓咽入腹中,既有助消化,又能滋肾养阴。

提高健身气功习练水平要从纠正习惯性错误入手

提高健身气功习练水平要从纠正习惯性错误入手

提高健身气功习练水平要从纠正习惯性错误入手什么是习惯性错误?在这里即专指在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中,不符合度量要求的形体错误动作,貌合神离的形意气错误状态,以误为正,已经习惯成自然,不下功夫克服,很难改正的错误。

习惯性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形体动作的定势不到位,不合度,即表现在动作“节点”上的错误。

二是形体动作的过程,肢体移动的路线不正确,不合度,即表现在“线”和“ 面”上的错误。

三是形体动作和呼吸不协调,不合度,心神意念和形体动作不协调,不合度,即表现为三调不合的错误。

习惯性错误使习练健身气功的效果大减,甚至完全无效。

初学健身气功时,要力戒积误成习,误入歧途。

习练健身气功多年,成效不大者,则应该检讨习练健身气功时有无习惯性错误,从纠正习惯性错误入手,才能提高自己的健身气功水平。

为什么提高健身气功习练水平要从纠正习惯性错误入手呢?这主要是由健身气功的目的性和动作设计的特殊性决定的。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访把健身气功与太极拳做个比较来说明。

练健身气功的第一目的是健身,第二目的也是健身,第三目的还是健身。

练太极拳的第一目的是防身,第二目的是制敌,第三目的是健身。

目的是动作设计的出发点的和落脚点。

因此,太极拳的动作都具有搏击攻防的涵意。

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是学练搏击功夫后的副产品。

健身气功的目的不是搏击,所以其动作设计不含任何攻防意义。

健身气功全部的直接的目的就是健身。

所以每个动作的过程和定势都是为了抻拉筋骨,活动关节,刺激经络穴位,调养五脏六腑,以求健身。

如果动作不规范,不到位,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白搭功夫,收不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健身气功设计的动作,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动作的反序性。

什么是反序性?通俗地讲,就是与人们平时动作习惯不同的、很少出现的、甚至相反的动作和动作方法。

健身气功采用反序性的动作,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活动、刺激日常生活工作难以活动和刺激到的筋骨、肌肉、关节,以求恢复、保持正常人体都应具备的各种运动机能,达到全面健身养生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功偏差的原因、表现、机理与防治练功既可获得诸多效益,又可把人们带入一个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的境地。

但不悟气功真谛,不谙练功妙诀者,反会饱尝气功偏差之苦。

气功偏差是由于练功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象反应,因此应当被称之为“气功综合症”。

鉴于“气功偏差”之名广为流传,故仍用此名来论述其有关问题。

练功可以出偏,但未必一定出偏,只要善习功法,彻悟功理,气功偏差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般来讲,动功少偏,静功多偏,而高级静功尤易致偏。

习练高级静功乃是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发展过程,其历程尽管艰险,但有志之士皆应发奋向高级静功之巅攀登,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意欲防患于未然,须知产生偏差的原因、表现与防治方法。

一、偏差原因分类偏差原因纷繁复杂,按其性质和产生条件,可分为思想、躯体、心理、方法、练功和环境六类因素。

偏差可因单一因素而引起,也可由诸因素的复合作用所造成。

1.思想因素:缺乏正确指导思想,是引起偏差的常见因素。

实践表明,在捕珍猎奇、急于求成、心妄枉戒、心术不正等错误思想支配下练功,很少幸免偏差祸端。

凡抱有猎珍捕奇主导思想者,功中常因怀操希冀之心,刻求羽化奇景,而致虚景幻象、行为错乱等病象;凡有急于求成主导思想者,功中必犯强取豪夺、操之过急等弊端而引起气乱不知、心浮神躁等病象;凡犯心妄枉戒之过者,功中常因思想不规,贪念妙色而招致走阳败道、神不守舍等病象;凡心术不正者,功中常因不依正道,专营邪术,而招致损人害己之果。

2.躯体因素:素质不良、生理失调、疾病反应等躯体因素是酿成气功偏差的病理生理基础。

素质包括体质和性格两方面。

依据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特性,体质有强有弱,性格常有变化。

体质严重虚弱兼有敏感善疑等不良性格者,功中易出现虚弱反应、无端恐怖等病象。

生理功能状态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练功出偏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凡生理功能失调或呈高反应状态者,较易出现内气走漏、气机妄动等病象。

生理状态与年龄、性别有关,例如,儿童期基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青春期基于心理波动,更年期基于功能紊乱,老年期基于功能衰退,以及女性基于特殊生理特性等因素,在功中分别易出现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分裂、更年期忧郁症、痴呆性精神障碍及周期性精神症状等。

染有疾病,尤其是患有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忧郁症等神经官能症者,功中易出现精神紧张、意识恍惚、注意涣散、情志障碍、思维奔逸、行为变态、虚幻景象、气运不规、妄动不已、内气走漏、虚弱反应等病象。

3.心理因素:不良心理是造成气功偏差的重要因素。

生理决定心理,心理反作用于生理。

气功偏差就其发病原理而言,应归于心身疾病范畴。

实践表明,凡有颓废心境、沮丧情绪、惆怅情感、忧伤思绪、窘迫意识等消极心理品质者,功中易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功综合症。

4.方法因素:练功方法不当是引起气功偏差的关键因素。

方法因素分为“方法习练有误”和“方法自身有弊”两种情况。

造成前音的因素甚多,可概括为不承师授,盲修瞎练;不谙要领,我行我素;不循规律,强取豪夺;不悟真谛,执偏入妄;不明要旨,舍本求末;不调众事,强制入定;不信不诚,敷衍行动;不得真传,误入旁门等八点。

而“谬种流传”则是造成后者的唯一因素。

以上两方面因素都可导致练功出偏。

5.练功因素:静练活动是一种:“道”、“魔”俱兴的过程。

静功即能助道,又能起魔。

因此练功本身乃是气功偏差的根本因素。

当练功借助特定方法达到特定景态时,将出现善恶二根并发现象。

发相是功中发生某种感知或景象之谓。

例如,入定发展到一定层次,即发生八触、慈心等相。

此等发相具有助道成业之功,故称为善根发相。

是不知八触、慈心乃是中境界之一,而误视为欲魔发相时,便可酿成偏差;此为练功因素致偏的一种形式。

当练功入静进入高层次,尚会出现诸业烦恼,执染五蕴发相现象。

烦恼夺功力,五蕴损定慧,故称其为恶根发相。

练功者须明“道长魔也名生”之理,严遵古人有关“道高方知魔盛”的要训,要善察静中魔事,魔起即秉正念降伏之。

若魔来不觉,必被所迷,如是则败道损功无疑;此为练功而致偏的另一种形式。

6.环境因素:恶劣环境是引起气功偏差的诱发因素。

环境有无限层次,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地球表面层次而言。

该层环境中足以诱发偏差的刺激因子很多,诸如强大噪音、突发巨响、恶劣气候、社会动乱、生活骤变等等。

二、气功偏差机理引起气功偏差的思想、心理、练功三因素和精神刺激、心灵创伤之类的社会环境因素,统称为心理社会因素。

有害而持续的心理社会因素,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并以此为机转,酿成复杂多变的心因性偏差反应症。

基于大脑皮层功能障碍,下丘脑皮缘系统出现功能释放现象,从而引起植物神经、躯体和内脏功能活动紊乱,导致一系列心身性偏差综合症。

从祖国医学角度上来讲,气功是一种“保元全真”的方法,然而如果不得要领,不明要旨,反可招致“败精走阳”之患。

“败精”则肾关不固,命门火衰。

命门功能包括肾阴肾阳的全部活动。

人体阴阳动态平衡有赖于命门相火的正常活动。

因此“败精”可通过命门火衰的机转,而导致以阴阳失调为表现的一系列偏差症状。

“走阳”则元神涣散,真气耗损。

真元内气是人生之本,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活动的原始动力,因此,“走阳”可通过真气耗散的机转,而导致与脏腑失调、经络闭塞和气滞血淤为表现的一系列偏差症状。

气功传统理论认为,身不尽虚,气不至清,心不纯静,乃气功偏差的枢机所在。

因此,身实不虚,则轻举妄动;气浊不清,则气乱妄行;心染不净,则神昏魔狂。

三、气功偏差表现气功偏差基于本质属性和生产条件之异,其临床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兹将复杂易变的诸多表现归纳为躯体和心理两方面。

1.躯体方面(1)头部症状:偏差表现于头部方面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头胀、头紧、头重、头压、头昏、头晕、冲头、头热、头鸣、耳呜等。

头部症状可出现在练功早期或中期,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有主观痛苦,重者影响工作和学习。

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短者仅在功中出现,长者则持续终日。

冲头是指内气直冲巅顶眬,轻者耳目矇眬,失聪不明,重者撞击顶门,暴胀欲裂。

(2)胸部症状:偏差表现于胸部方面的主要症状有:气滞中腕、胸胁胀痛、呼吸紊乱、气息不畅、心悸气急、心烦气逆等。

呼吸紊乱是呼吸自主节律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其紊乱程度不一,轻者给人以不适的感受,重者干脆不会呼吸,使人痛苦之极。

(3)腹部症状:偏差表现于腹部方面的主要症状有:脘腹胀满、腹泻便秘、恶心纳差、腹内冷痛、腹部发热等。

腹热程度不一,轻则发热不适,重者炽热难忍。

下腹丹田发热,尽管有其生理基础,但主观意念在这里起决定作用。

因此,切勿抱有“愈热愈善”的观点。

如果刻意追求,则招致“热着相”反应。

此种病态反应,临床屡见不鲜,严重者不仅影响入静,尚会干扰正常生活。

(4)运动系统症状:偏差表现于运动系统方面的主要症状有:肢体颤抖、腰背强直、足弱无力、妄动不已等。

妄动是指躯体呈现无规律、无目的的强烈大动或持续性的中、小肢体运动。

妄动具有“自发性”和“自律性”的特征。

“自发性”是指妄动发生的自动性;“自律性”是指妄动运动的不自主性。

当然,多数人的“自发性”和“自律性”都是相对的。

(5)全身症状:偏差表现于全身方面的主要症状有:梦泄遗精、形劳身疲、百节疼痛、体寒肢冷、遍体火烧、腰酸腿痛、无名苦楚等。

苦楚是一种统身性的痛苦感受。

由于苦楚定位不准,性质模糊,因此称为无名苦楚。

无名苦楚是一种“心身交困、遍体痛楚、苦涩辛酸、内外不适”的含糊感受。

此种感受在入静、昏沉、移行状态等情况下尤易出现。

2.心理方面(1)气运症状:指由内气运行异常所构成的主觉症状。

偏差表现在运气方面的主要病状有:气运不规、气运无度、气漏不止、气滞不运等。

气运不规包括气不循经、气浊逆上、开合无序和升降无规等感受。

气运无度包括气势剽疾、气运不止、气运太过和气运不及等感受。

气漏不止包括气漏体虚、气漏失神、气热和气漏身寒等感受。

气滞不行包括气滞疼痛、气郁身热、气聚胀满和气浊身重等感受。

(2)感觉症状:偏差表现在感觉方面的主要症状有:动、痒、冷、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沉、坚、软等十六触觉。

十六触觉本是入定中的正常反应,但因对待不当,当其程度加重并表现出惰性特点时,则属于病象表现。

幻觉、错觉是偏差表现在感觉方面的一组症状。

偏差性幻觉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较常见者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动等。

偏差错觉,常带恐怖色彩。

例如,把坐忘感受误为濒死征兆,以致造成极度紧张或惊恐不安。

(3)心相症状:“心有调适与不调之相。

不调之相分为浮、沉二相”。

沉相表现为:“心中昏暗,无所记录”;浮相表现为“心好飘动,念外异缘”。

心调适相又生宽、急、涩、滑等相。

宽相表现为“心志散漫或时(门普)晦”;急相表现为“胸臆急痛,心身不安”;涩相表现为“涩塞难调、酸涩不适”;滑相表现为“甘滑不稳、虚飘不定”等。

(4)情绪症状:偏差表现于情绪方面的主要症状有:心境颓废、心境压抑、情绪低沉、情绪波动、诚惶诚恐、心情紧张等。

此外,旷日持久的消极心境、情绪、激情和应激等心理品质,亦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等中介系统而诱发一系列躯体症状,诸如月事不调、厌食纳差、气急心悸、血压波动等。

(5)情感症状:情感是情绪活动的高级形式,其内容属性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

偏差表现于情感方面的主要症状有:情感倒错、情感淡漠、情感不稳等。

练功可以开发善根,诱发正向情感,启迪利己利他之心。

练功不慎,则内外善根不发,于是对己每由痴呆障性,覆盖智慧造成枯定之患;对他可因冷酷以待,无动于衷,产生暴戾之心。

此外,又可基于情感障碍而导致精神分裂样症状及行为异常等。

(6)思维症状:偏差表现于思维方面的主要症状有思维奔逸、思维贫乏、思维中断、妄相观念等。

妄相内容,常与奢求、愿望相关联。

例如,自以为成仙得道,超凡入圣,或自认为被仙佛所使、被魔障所控等。

(7)性格症状:偏差表现在性格方面的主要症状有:分裂性性格和循环性性格两型。

前者表现为优柔寡断、缄默寡言、多愁善感、孤僻避众、过敏多疑、嫉贤妒能、瞻前顾后、胆小如鼠、消极颓废、好逸恶劳等;后者表现为喜怒无常、忧乐多变、嗜好交际、性趣泛化等。

具分裂性性格者练功易致精神分裂样症状;具循环性性格者,练功易致情感性精神病症状。

(8)意志行为症状:偏差表现在意志行为方面的主要症状有:意志减退、表情呆板、行为反常、哭笑无常等。

行为反常是指出现一反常态的举动或与处境不协调的行为。

此等反常行为,常在幻觉、错觉和妄想的基础上产生。

哭笑无常也常发生,其表现有只哭不笑者,有哭笑交替者,有哭诉衷肠者,有哭喊叫骂者。

哭笑无常如果作为走火入魔的一种症状表现出来,则应视为偏差反应。

当其因功中发相所诱发,而且诉诸委屈之后并不遗有精神行为症状者,则可能属于情感脆弱现象。

另有以坐禅修佛、口中念念有词为特征的反常行为。

四、气功偏差防治(一)头部症状防治1.剔除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