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f1f4a01b7360b4c2f3f640c.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总学时: 36学时(理论34学时,见习2学时)开课单位: 内科学教研室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推荐教材:《传染病学》刘应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参考书: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刚主编,2003年,第五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学生应当在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染病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为36学时,见习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总论(6学时)教学内容:(一)传染与免疫1、重点讲解传染的概念。
2、详细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1、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重点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一般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
2、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一般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详细讲解临床特点:(1)病程发病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期,恢复期。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发疹:出疹时间、部位、顺序、形态。
毒血症状。
(五)传染病的诊断1、重点讲解临床资料的价值。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意义。
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其他检测。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6f0e9ef4aef8941ea76e0510.png)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传染病学学时:27(21/6)学时学分:1.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传染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感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深入发掘和研究祖国医学无疑对中西医结合防止这些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中医事业、巩固专业思想。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节传染病概论(2学时)掌握传染病的定义、特征、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与隔离制度。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自学)掌握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验;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和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学时)掌握本病的定义、不同类型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熟悉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点、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治疗与预防方法、与乙脑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自学)掌握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cf360f2901f69e314332948f.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aeac92b7783e0912a3162a5d.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传染病学第六版修订)传染病学教研室二00六年十二月一、前言随着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的深入,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以及传染性疾病发病谱的改变,由此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已成不可或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本教学大纲根据彭文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传染病学》第六版编写,课堂教学部分根据目前本地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实际讲授的病种,学生自学内容不包括在内。
根据授课内容的重要性,分为:“必须掌握”、“熟悉”、“一般了解”三个层面,前二者分别以“☆”、“*”表示,对应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对应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记住概念与特点,本大纲设定的总学时为30,其中课堂教学时数为26学时,授课内容可适时调整,增加或减少,实践学时数为4学时,以见习的形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传染病诊断、治疗技术的进展。
二、熟悉病原体在致病中的作用,宿主的免疫状态对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谱)的影响及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三、掌握感染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传染病三要素及传染病治疗和预防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基本概念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3、传染病: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些微生物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5、机会性感染: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在一些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出现移位而致机体疾病。
☆*6、重复感染:是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受到同一种病原体的感染。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822790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b.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Syllabusofcommunicablediseases课程号:课程名称: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s周学时:1.5—1学分:2.0预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免疫学Immunology 面向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Studentstrainingclinicalmedicine授课语言:双语Chinese-English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课与见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熟悉《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常用消毒隔离方法,同时建立临床思维。
为今后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可测量结果1.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1)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主要理论,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定义、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
通过授课,学生需要掌握以下9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9种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
(2)通过见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总结病例资料,形成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并根据掌握的传染病学知识开展进一步的检查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获得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掌握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腰穿、胸穿、腹穿、骨穿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医学杂志及教科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自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临床思维:在传染科见习和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组织相关的病例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95608c65ce050877321322.png)
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传染病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因素。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四、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五、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2、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
(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1)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2)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3)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四、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染源的定义与种类: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2)水、食物、苍蝇;(3)手、用具、玩具;(4)吸血节肢动物;(5)血液、体液、血制品;(6)土壤。
4、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和易感者的比例。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六、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1)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与复发,后遗症。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ecdca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b.png)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传播途径二、传染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细菌病原菌的常用方法•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病毒病原病毒的常用方法•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病原体–真菌、寄生虫和其他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体液传播–媒介传播四、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流行病学指标和流行病曲线•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变迁规律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和免疫–疫苗的种类和疫苗接种原则–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免疫策略和程序•传染病的检测与诊断–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技术–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隔离和隔离措施–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和程序六、常见传染病的学习和防控•肺结核–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流感疫苗的接种和流感的防控策略•腹泻病–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登革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策略七、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挑战•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以上是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出贡献。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a7e9c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0.png)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
培训目的
本次培训旨在加强学校师生的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防疫意识,减少传染病在学校内的传播。
培训内容
1.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 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
- 学校防控措施,如加强卫生消毒、开展疫情监测等
- 疫情发生时的处置方法和应急预案
3. 感染病例的处理
- 病例的判定和隔离
- 疫情的报告和信息通报
4. 疫情防控知识问答
- 小测验,以加深研究者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
培训对象
所有学校教职工、学生和志愿者。
培训形式
本次培训采用线上形式进行,采用视频培训和在线测试相结合的模式。
培训周期
本次培训周期为一个月,研究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研究者将掌握传染病防控的相关知识,增强防疫意识,提高防疫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
培训考核
1. 在线测试,研究者须通过测试达到及格分数线。
2. 考勤,缺席超过两次者,视为未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77267a8e9951e79b892715.png)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教师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
![教师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7804a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f.png)
教师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1. 培训目标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对传染病防控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帮助教师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教育环境中的传播,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2. 培训内容2.1 传染病基础知识-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症状特点。
-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和基本防控措施。
2.2 教育环境的传染病防控- 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
-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与责任分工。
- 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消毒操作。
- 学生群体性传染病防控的应对策略。
2.3 教师个人防护与健康管理- 掌握个人卫生常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 学习正确佩戴口罩、洗手等预防措施。
- 避免与传染病患者直接接触,及时就医。
2.4 应急处置与预案制定- 学习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 掌握应急处置流程和相关预案制定方法。
- 熟悉传染病疫情信息发布渠道和应对措施。
3. 培训方式- 线下集中培训:由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
- 在线自学培训:提供相关培训资料和视频,教师自行学习,并进行在线答题。
4. 培训评估- 培训结束后进行知识考核,评估教师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定期开展学习效果跟踪评估,收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5. 培训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传染病防控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教师学习参考。
- 培训资料和工具:提供培训课件、案例分析和预案制定工具等资料和工具供教师使用。
6. 培训时间和安排- 培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训时间,建议在教师集中培训时间进行。
- 培训安排:根据培训内容和方式,制定培训日程安排。
7.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后的效果评估:通过教师的知识考核和学习效果跟踪评估来评估培训的效果。
- 培训后的反馈收集:收集教师对培训内容、方式和资源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进培训质量。
以上是本次教师传染病防控培训的大纲内容,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教育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5d4e0a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0.png)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17110111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英文名称:Communicable Medicine总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学时课程编码:23086 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潘涛一、一般情况《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诊疗技术、预防治疗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
高等中医院校的传染病学主要讲授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学》是西医学科的重要学科,也是中、西医专业方向的医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传染病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传染病学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
因此,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讲授时要概念准确清楚,重点突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要点以及预防措施,要求层次分明,并注意反映本学科新的进展和动态,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该大纲的教学内容以结合典型病例的理论教学为主,选择一部分常见重要传染病实施案例式教学,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章传染病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诊断及预防原则。
2.熟悉传染过程及治疗原则。
3.了解传染病和传染病学的概述。
【教学内容】1.概述。
2.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的概念。
(2)传染过程的临床表现。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3个环节。
4.传染病的特征。
5.传染病的诊断。
6.传染病的治疗。
7.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第三章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重点掌握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
2.熟悉防治原则。
3.了解各型病毒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肝炎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4)瘀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变化。
(6)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包括小儿肝炎、老年人肝炎及妊娠期肝炎的特点。
6.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2)肝功能。
(3)抗原抗体与病毒检验测定。
(4)其他检查:如超声波检查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胆道疾病、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8.治疗:(1)急性肝炎的治疗。
(2)慢性肝炎的治疗:一般支持治疗、抗肝细胞损害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3)重型肝炎的治疗:一般支持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免疫调控及重型肝炎并发症的防治等。
(4)瘀胆型肝炎的治疗。
(5)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9.预防:(1)控制传染原。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典型表现分为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检查。
7.并发症。
8.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中毒性痢疾、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炎等。
9.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10.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狂犬病【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狂犬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前驱期。
(2)兴奋期。
(3)麻痹期。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病毒抗体检测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等。
8.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流感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
5.临床表现:(1)潜伏期。
(2)主要表现。
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
7.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8.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SARS相关冠状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潜伏期。
(2)典型病例。
(3)轻型病例。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诊断标准。
(3)实验室特异性病原学检测。
(4)鉴别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肺炎、AIDS、肺结核、肺癌等。
8.治疗:(1)隔离与护理。
(2)一般治疗。
(3)氧疗。
(4)糖皮质激素。
(5)抗病毒药物。
(6)增强免疫治疗。
(7)中医中药治疗。
(8)并发症治疗。
(9)重症病例的处理。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流行性出血热【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汉坦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5.临床表现:(1)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五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型。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学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8.治疗:(1)发热期的治疗。
(2)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
(3)少尿期的治疗。
(4)多尿期的治疗。
(5)恢复期的处理。
(6)大出血的处理。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艾滋病【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免疫缺陷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有或无早期非特异症状,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或反复的机会性感染(1个月以上),或60岁以下患者经活检证明有卡氏肉瘤者。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特异性诊断检查:(1)抗HIV抗体测定(2)抗原检查多用ELISA法。
可于早期特异性诊断(3)病毒分离(4)核酸杂交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多种原因如感染、恶性肿瘤、长期接受放疗或化疗等所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相鉴别。
8.治疗:(1)抗病毒治疗。
可试用叠氮脱氧胸苷(AZT)等。
(2)重建或增强免疫功能。
(3)合并症治疗。
(4)中医中药中医中药辩证论治及针炙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第五章细菌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重点介绍普通型和暴发型的临床特点。
6.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2)脑脊液检查。
(3)细菌学检查。
(4)免疫学检查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虚性脑膜炎、中毒型菌痢等。
8.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抗菌治疗。
(4)抗休克治疗。
(5)脑水肿的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伤寒与副伤寒【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和病理:本病发病过程的特点,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
5.临床表现:临床病程各期的典型表现,近年来伤寒轻型和不典型表现的特点。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嗜酸性白细胞绝对计数,血、骨髓、尿、粪便的细菌培养及肥达反应。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粟粒性肺结核、败血症、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等。
8.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及其他脏器并发症。
9.治疗:(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
(3)抗菌治疗。
(4)并发症治疗。
10.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细菌性痢疾【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痢疾杆菌。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和病理。
5.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和体征。
(2)分型:急性菌痢、急性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
6.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血常规,粪便镜检及细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结肠癌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8.治疗:(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2)抗菌治疗。
(3)中医药治疗。
(4)中毒型菌痢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霍乱【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本菌在小肠黏膜表面繁殖并产生强烈的肠毒素致病。
5.临床表现:主要介绍临床分型并重点介绍轻型临床表现,典型表现如病程中剧烈吐泻,米泔水样排泄物,脱水、循环及肾功能衰竭及各期的症状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