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

自贡盐帮菜可以说是靠牛肉起家的,它将牛肉菜做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自贡入选《中国菜谱》的两个菜都是牛肉菜品。牛肉系列作为盐帮菜的主打菜品,与当地资源优势与经济特色密切相关。

牛是自贡盐场当年主要的动力来源和运输工具。采卤、输卤、提取钻井工具一般用水牛,驮运煤、米、豆料和载盐的短途运输则用黃牛。据记载,要维持自贡盐场的正常生产,每年至少要保证生产用牛约3万头,在鼎盛时期达到10万头,是中国生产用牛密度最大的地方。一头壮牛服役,多者半年,少者三月,就已精疲力尽。大量的牛被淘汰下来,卖给餐馆或分给盐工抵付工钱。牛肉成为当时自贡最易获得,最廉价的做菜原料之一。如此众多的牛肉,不免让自贡盐帮菜厨师动起了脑筋,使出浑身解数,将牛从头到尾吃了个遍,就连最不可能入菜的“牛板筋”,也采取先卤后烤,先渍后烘的办法做成形如豌豆,乂香乂脆的佐酒佳品“牛豌豆”。由此形成蒸、炸、煎、炒、水煮、红烧、火锅、凉拌、冷吃、卤、渍、烤等多种做法的完整牛肉系列,如:水煮牛肉、火边子牛肉、粉蒸牛肉、毛牛肉、冷吃牛肉、卤牛肉、凉拌牛肉、牛肉汤、三巴汤、牛肉火锅、毛肚火锅等。许多菜品成为自贡盐帮菜经典菜肴。

1、火边子牛肉。这是自贡盐帮菜最经典的菜肴,也是自贡最早入选《中国菜谱》的菜品。在1964年,选入《中国菜谱», 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它以刀功奇绝,薄如纸片,酥而不绵,细嚼化渣,麻辣鲜香,回味无穷,征服了大众。

火边子牛肉的原料非常讲究,只能选用牛后大腿上的"冬瓜牛肉”。这样的肉一头牛只有10到13公斤。有经验的师傅一般要先将牛肉用盐等调料腌一下, 这样不仅上味、去色水,还更好开剥。一块3斤左右的冬瓜牛肉可开剥成长达3 米左右的薄片,开剥出的牛肉簿片被一张张粘贴在竹鍍折上,放上适量食盐,让其尽快晾干。待这种簿片的水气风干之后,慢慢地焙烤,以酥而不绵、细嚼化渣为度。到此,制作还并未完成,还要蒸,蒸过的肉片还要放入曲一百多味中草药香料做成的卤水中卤制。最后,还要在卤后凉干的牛肉片上,用熟油海椒加花椒等调料反复刷,让其油浸、红亮。如此的精心制作,不好吃都难。

如果要追溯“火边子牛肉”的历史,则要回到清乾隆年间,算起来应有200 多年的历史。谁是首创,是如何创造的,至今尚无定论。以至于火边子牛肉的“边” 字有两种写法,即“边”或“鞭”。这主要是火边子牛肉的产生流传着两种版本。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川南自贡盐场的盐工中有一个叫曾树根的小伙子发明了火边子

牛肉。曾树根,人称曾二娃,他勤劳朴实、机敬过人,其父是大安一带有名的"伙房”

(即厨师),特别擅长做牛肉,可惜早死。其母曾王氏,勤劳俭朴,善良能干,持家

有方。因家境贫寒,买不起柴火,只好四处捡煤炭花(未烧尽的煤)作燃料,当时穷人太多,煤炭花也不容易捡。有一天,曾王氏见一堆堆牛屎中有许多没消化尽的谷草和葫豆磴,心想可否用它来当柴火?于是她把乂稀乂湿的牛屎混合一些粘性较强的黄泥,做成直径约一尺的圆形簿片,状似一张大饼,王氏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牛屎耙”。儿天后,贴在墙上或石壁上的牛屎耙被晾干,她取回家中试烧,殊不知比煤炭还更容易燃烧,这“牛屎耙” 火焰绿幽幽的,灶内不但没有牛屎的臭味,反而发出一阵阵奇异的清香。曾二娃发明火边子牛肉,是不得不处理的大量牛肉与其母亲发明的“牛屎耙”,以及曾二娃的聪明和不懈努力珠联璧合的结晶。

在清朝乾隆年间,自贡闹了一场罕见的牛瘟,瘟疫从大安寨开始,然后遍及自流井、贡井、沿滩、邓关等地。一个月之间,整个自贡一千多头用作推水(即提卤水)的强壮牯牛病死了一大半。盐商们不仅有死牛的损失,还有因牛死后无动力推水烧盐的损失。为尽量减少损失,盐商们想出了用死牛抵工钱的办法,将损失转嫁一部份给工人。据说一位姓熊的老板就把盐工们招集起来,进行了动员:“伙计们,我熊某人算是倒了五辈子的大霉了,95条推水的壮牛儿天之间死了85条,这损失三四年也捞不回来。现在,哥子们遭了灾,你们帮哥子们一把,虽说是死牛,牛肉一样好吃,也不让你们吃亏,一人一条,一条牛顶发两个月工钱,抬回各人家去,兴许还可以卖点钱,这就算大家帮我熊某人的大忙了”。当时的自贡,满街满巷都是卖牛肉的,这死牛肉卖给谁呢?既然拿不到工钱,无奈之下,工人们也只好忍气吞声地认了。于是乎,盐工家家都把牛肉当饭吃。这下可把盐工们害苦了,当年可不象现在可以用电冰箱来冷藏,那年头的自贡,正是八九月的三伏天,气温一般在三十儿度,正是食物腐烂变质的季节,人人叫苦连天,家家唉声叹气。怎么办呢?逼迫之下,勤劳而智慧的盐工们不得不想出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收拾”这一堆堆的死牛肉。

机敏的曾二娃,他背回五大筐牛肉,把不成张片的牛肉大刀砍成碇舵,腌进卤水缸里,将上等牛肉(主要是牛屁股一段)用快刀细心地割成簿片,然后将簿片一张张粘贴在竹篦折上,放上适量食盐,让其尽快晾干。待其水气风干之后,他想到象熏腊肉一样,用松枝、花生壳等微火熏烤,不料牛肉本身缺乏油脂,熏后的牛肉干总有一股股烟焦味,口感不好,儿次试验,均不成功。在旁观察的母亲提醒儿子说:“你用牛屎耙试试看!”儿子不解地问:“这样不被熏得臭熏熏的?”母亲笑一笑,拉着儿子的手到灶旁,叫他嗅一嗅灶里发岀的气味,儿子使劲呼吸三次,不觉烟味,只感到一股股清香扑鼻,曾二娃顿时眼睛一亮,突然冲出门去,用12根木棍钉起一个烤架,把凉干的簿片牛肉分别架在四周,进屋内用火钳夹出正燃着的3块牛屎耙,棚在架下燃烧,只见牛屎耙的边缘发重丝

丝微火,火焰似天然气一样呈绿色,没有一点烟味,火的边缘正好烤在牛肉片上,一个小时后,曾二娃取下架上已经被火烤干的牛肉片,再用干净棕刷刷上一层熟油, 撒上早已准备好的小葱沫,把牛肉切成小片,放进嘴里品尝,顿觉得鲜香岀奇, 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母亲也觉得其味特殊,分-些给邻居们品尝,家家说好,人人称绝。牛屎耙特殊的香味,恰到好处的牛屎耙边缘之火温,成就了这一美食。后来,这种用牛屎耙烘烤牛肉片的做法在盐工中流传开来,并把这种方法做成的牛肉片叫“火边子牛肉”。为啥叫此名?可能因为它是用“牛屎耙”边缘的火烤制而成。用牛粪饼烤制出来的火边子牛肉,带有一种清香味。后来改用杠炭烤制,这种清香味就没了。现在出于卫生考虑,也不可能再用“牛屎耙”来烤。曾二娃发明的“火边子牛肉”那特有的香味,也只能让大家去想象了。

用“鞭”字代替“边”,是来自“火边子牛肉”发明的自另一传说。这种说法认为火鞭子牛肉是“叫化婆”(叫化子)发明的,即乞丐发明的.在清朝咸、同年间,贡井雷公滩附近的“叫化营”里的乞丐们往往也能弄到一些从瘟牛、死牛身上割卜•来的牛肉,对“叫化子”来说,已经是救命的美味了。虽然他们是“叫花子”,但仍然对美食同样的追求,对弄到的牛肉也会变换着法子吃,肉片、肉坨、肉丝,蘸盐、蘸酱、蘸熟油海椒吃。

“叫化子”随身有两件宝贝,一是打狗棍,以防耍饭的时候被狗咬,二是片刀,用來防身。

“叫化子“的片刀钢火好,非常锋利。他们常常用这种片刀将弄到的牛肉片成薄片,烤后再蘸上盐、熟油海椒吃。他们还将这种牛肉片向外界出售,并受到欢迎。由于怕人知道是死牛肉制作的,白天不敢出售,只有晚上走街串巷的叫卖,照明工具只有“火把”。盐场的火把是用赶牛的鞭子蘸上“癞摸油”做的,于是这种“火把”又俗称为''火鞭子”。用作照明工具的“火鞭子”成为这种牛肉名字的来源。根据这种做法,经过正规厨师的不断改进,原创于叫花子的"火鞭子牛肉”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自流井大盐商王三畏堂,精选有花纹的火鞭子牛肉馈赠四川总督丁宝祯,总督品尝后大悦,称自贡火鞭子牛肉''红亮透明,鲜美可口”。因其可透过灯光,肉片中细小的花纹清晰可见,将其命名为“灯影牛肉”。后来光绪三十三年,还将火

鞭子牛肉送上了劝业道在成都举行的赛宝会,用来鼓励叫化子创业生计。因赛会上标

其为“灯影牛肉”,所以后来的成都、万县等地制作的就称为灯影牛肉,而自贡一直沿袭“火鞭子牛肉”的称呼。

无论是此“火边子牛肉”,还是彼“火鞭子牛肉”,它们在清末民初已成为四川著名

特产,至今仍是自贡盐帮菜一绝。1964年,火边子牛肉选入《中国菜谱》,在1983年全

国腌腊制品评比会上,火边子牛肉得分最高。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现在自贡“火边子牛肉”的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长明火边子牛肉,刀刀爽火边子牛肉,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