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的期盼教案

合集下载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一:《白发》阅读与思考
课时安排:本节课为阅读课,建议安排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白发》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题材和写作手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份《白发》的全文及相关分析资料。

2.学生准备好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白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并简要了解他们对这篇文章的了解程度。

步骤二:阅读(25分钟)
让学生独立阅读《白发》这篇文章,并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步骤三: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笔记,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白发在文章中有何象征意义?
3.文章中哪些描写和细节对你影响最深?为什么?
步骤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白发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对于人生和时
光流转的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针对《白发》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讨论,培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对于人生和时光流逝有一些新的思考。

教师需要在讨论环节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总结和归纳讨论结果,以便让学生更
好地理解文章。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4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4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5.写作技巧指导: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使用图标、图片等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8.板书结构:
-教学内容标题:《白发的期盼》(节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艺术性和趣味性。
-板书结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白发的期盼》这首诗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a.诗句内涵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b.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如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适度讲解。
c.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诗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理解《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教学重点:
-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教学难点:
-《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教学过程:
-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如、谷歌等搜索引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师:同学们都习惯于用眼睛去获得信息,欣赏作品。

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形式,用耳朵来获取信息,欣赏作品。

只有目明耳聪,才算得上聪明。

请拿出笔来,注意记录,我放一段录音,请大家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一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简要地表达一下录音里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

播放录音1(略)师:请哪位同学答复,你听到了什么内容,从三个方面来说。

生1:我听到的是一位年老的教师,她的老伴去世了--师:采访对象是一位什么样的教师?生1:年老的教师。

师:“年老的教师”详细吗?生1:退休的老教师。

师:哪个大学退休的?生1:北京大学。

师:姓什么?生1:姓吴。

师:对,咱们把它说全面一点。

生1:她的老伴去世了,她的两个女儿在美国。

她平时没有事就看看电视。

爬山--师:她平时是“看看电视,爬山”吗?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以什么为主?生1:还有做做实验什么的。

师:到学校里去做实验。

生1:还有,她的报酬很少,两个女儿很少回来陪她。

有个周末,她打给她的两个女儿,但是都没有人接。

师:你听到了很多,后边的内容我没要求答复。

这个也要注意,按要求答复下列问题。

是测试听力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许多人常常答非所问,关键是没听清楚。

好,请坐。

--就这三个方面,还有哪个同学要作补充吗?生2:这个老教师一个人住在一个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每天都去学校做实验,等于给自己娱乐娱乐,玩一玩。

她觉得不能每天都闲在家里,只看看电视、睡睡觉之类的。

师:好的。

你在答复这一串问题的时候,如果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再稍微梳理一下,比方说,就人物身份而言,她是怎么样,这样会表达得更好。

现在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个记者采访这样一段录音,想告诉我们什么?请概括一下。

有哪位同学准备答复?生2:我觉得,记者想告诉我们,让我们多关心老人。

因为她在走的时候,还说,那个老人还在拨着两个女儿的。

师:非常好!引用了你听到的根本素材来说明记者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2024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长辈、尊重老人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思考。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课文中的“白发”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白发的期盼”是痛苦的?4.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母亲、父亲、我等。

5.语言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分析,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6.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7.写作训练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如:以“白发的期盼”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8.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课内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外作业:以“白发的期盼”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够较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白发的期盼》的主题思想,分析了文中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也使学生对家庭、社会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关爱意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主题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白发的期盼”不仅是对子女的思念,也是对亲情、关注的渴望,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发的期盼(节选)》,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盼,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文章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尊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意识。

6. 总结全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协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家长反馈: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感性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a. 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主题分析b.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c.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关爱d. 学生如何回报父母的爱2. 教学步骤:a. 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b.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c. 讨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关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d. 探讨学生如何回报父母的爱,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八、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a. 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b.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c. 病例资料d.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2. 教学工具:a. 投影仪、音响等视听设备b. 计算机和网络c. 白板和markersd. 病例分析表格九、教学反思与调整:a. 课堂教学效果b. 学生的学习反馈c.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实际运用2. 调整措施:a.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b.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辅导c.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完成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阅读与分析2. 第3-4周:探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关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3. 第5-6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第7-8周:开展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5. 第9-10周:总结与回顾,强化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回报意识十一、教学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孝道的认同。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5.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发的期盼(节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白发的期盼(节选)》是一篇描写母亲对儿子深深思念的散文。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白发和期盼,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3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深深思念,理解亲情的伟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白发的期盼(节选)》5.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教学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论文、教案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6.2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通过声音的传递,感受母亲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深深思念。

7.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白发的期盼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倾听的要素,学会倾听,能准确把握并表达听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体验,体验情感,感悟生活,初步学会欣赏广播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游戏导入师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 ) 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

( )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 ) 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

( )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 )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 )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

( )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 )2)总结倾听方法倾听要素之态度和做法态度认真,习惯记录倾听三步曲倾听要素之思维参与综合分析与判断倾听要素之情感体验感受和感悟(二)倾听文本1)介绍文体:采访搞和采访对象2)学会倾听第一步: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你所听到的客观信息出示第一段录音剪辑(从“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到“陈先生:……并不是咱不孝顺”),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所听到的客观信息,能概括复述录音中两位人物的说话内容。

3)学会倾听第二步: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倾听不仅仅是对声音信息的捕捉,对于一段相对完整的录音还需要加以分析判断,明确声音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出示第二段录音剪辑(从“有人形容说……”到“清晰起来”)结合录音回答问题,并说说:青年人对亲情观念的淡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录音里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记者会说感到惶恐?4)学会倾听第三步:用心灵感受声音,用情感体验情感倾听不仅仅是客观信息的接收与筛选,它还需要我们关注客观信息背后的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

以情动人,以美冶情——《白发的期盼》教学设计

以情动人,以美冶情——《白发的期盼》教学设计

课堂内外2013-08【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能力。

2.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体验、思考并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学生在倾听活动中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并能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与人交流沟通。

2.如何对广播作品进行赏析并能够有自己的体验、思考。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文本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语文教学也包含着美感教育,美能育德,美能发辞,美能冶情。

文本教学应在“煽动”学生情感的过程中,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认识美、感悟美、创造美。

这篇课文是一篇广播作品,也是一篇新闻分析,它需要学生的倾听、表达和交流,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设想中,我尝试以“寓内容于形式”“以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通过倾听广播录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体验、思考文本的美好情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我们今天来学习“走进语言现场”这个专题中的一篇广播作品《白发的期盼》,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广播作品几个片段的倾听,提高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则名为《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广告,看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师生交流感受,引入课文。

二、走进语言现场1.倾听一:出示第一段录音剪辑。

(从“记者:我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播放之前提醒学生倾听时态度专注,概括主要信息;用笔记录下感兴趣的细节。

(1)概括主要信息:这段录音通过典型个案展示了老人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

(2)学生自由交流录音中感兴趣的细节:吴老师退休后仍然去学校做实验,不为报酬只为排遣寂寞时光;女儿给她寄的支票都撕掉了,说明老人不太看重金钱、物质的东西,更看重精神层面的关怀……这些细节展示了老人的心理状态———孤寂、渴望精神慰藉。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发的期盼(节选)》,使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期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讨论学习生字词。

3.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内容理解: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期盼。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农村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父母讲述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写的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白发的期盼(节选)》。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素材。

3. 生字词卡片。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付出,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付出,以及子女对家庭的责任。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亲情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和关注。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点滴,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阅读体会,分享对文中描写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合作:a. 文中的父母对子女有哪些期望?b. 子女是如何回应父母的期望的?c.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有何重要性?4. 课堂讨论: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或经历。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家人》。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和对家庭的珍视之心。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白发的期盼教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对于健康和幸福的需求而设计的一套教育方案。

本文将介绍该教案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以期为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日益加剧。

根据《中国老年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5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1%。

而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以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面临着健康问题和社会孤立问题的困扰。

因此,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二、教案目标:1. 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认识:通过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了解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老年人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增加社交圈子,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3. 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促进身体健康。

4. 增强老年人的心理抗压能力:帮助老年人学会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案内容:1. 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为老年人讲解健康知识,包括营养膳食、身体保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认知。

2. 社交活动组织: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如文艺演出、旅游、志愿者活动等,以增加社会交往和活跃度。

3. 运动健身活动:举办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广场舞、健身操等,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体魄。

4. 心理健康培训:开设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教授老年人应对压力、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方法,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四、实施方法:1. 合理安排时间和地点:选择老年人集中的地区或场所进行教育活动,如社区大厅、老年活动中心等,并根据老年人的时间和兴趣进行时间的安排。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在体验中学会欣赏——《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钱志惠 [教学思路] 《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

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

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

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2.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 )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

( )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 )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

( )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 )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 )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

( )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 ) 生1:第…—项是正确的。

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

生2: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发的期盼(节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愧疚之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表达深沉情感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 如何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2. 以情感为主线,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 以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导入《白发的期盼(节选)》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

5. 案例分析: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亲情的作文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对亲情的感悟。

六、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深入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主要内容。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和回报。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亲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珍惜和回报亲情。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并背诵。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亲情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盼,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亲情的重要性,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亲情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抽象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白发的期盼》主要探讨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问题,对于广播节目的制作者本身的意图,学生必须在聆听中摸索感悟后有所获,同时能够做出自己的表达。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白发的期盼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白发的期盼》教案教学目标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知道。

2.学生善于聆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掌控口语交换传递的信息。

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4.采访艺术:挑选好社会热门问题,环绕采访中心精心挑选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连语言,环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灵处理(预设和生成)等。

● 重点、难点1.学生能够在聆听活动中掌控聆听技能,准确掌控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特殊摸索。

● 设计思想先让学生聆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摸索录音中触及哪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供养”问题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形。

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浏览《白发的期盼》,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摸索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聆听的特别魅力。

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供养继母》《讲个故事说“孝顺”》的故事,启示学生推许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

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情势共同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2.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

3.准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4.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白发的期盼》电子课文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他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体验——《白发的期盼》教学思路:《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

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

学习目标: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

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2.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 )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

( )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 )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

( )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 )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 )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

( )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 )学生的判断生1:第…—项是正确的。

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

生2: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

第六项也对。

生3:第七项也不对。

材料里没说“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也没说警车在“追捕窃贼”,所以第七项也是错的。

师:你听得非常仔细。

老师把这—段材料再读—遍: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生4:第—项和第三项也是错的。

没说是“晚上”,也没有说要“打烊”。

师:也就是说,尽管题目只要求我们根据倾听到的客观信息进行正误判断,但由于同学们受到自己惯有的认知思维的影响,出现了“误听”……(投影:参考答案)师:要避免“误听”,首先就要做到态度专注,要听仔细:第二就是要能够在听的时候适当作些记录,防止想当然”。

教师说明导入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听力检测,主要想让学生明确在倾听活动中首先要养成关注客观信息的习惯,避免下意识地判断与猜测,力求做到准确传达。

设计安排这个环节时,教师在各个信息点上有意设置了一些信息干扰因素,形成判断障碍,让学生有一定的错误体验。

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倾听钓重要,明晰了倾听的方法。

二、学会倾听第一步: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你所听到的客观信息(出录音:1分47秒)师:这是一位记者对两位中年人的采访,你在录音中分别听到两位中年人说了些什么呢?同桌之间可以先根据所记录的信息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师:请两位同学来分别说一说其中那位女士和那位男士分别说了些什么?生1:女的说,她每天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挺晚的,一天挺辛苦。

孩子上高中了,一天的家务活也忙。

离她妈家也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

总觉得对大人有点欠缺,有心无力,没有办法。

生2(补充):孩子还没有上高中呢,只是‘面临上高中”。

师:嗯,这两位同学听得仔细,记得全面,表述也很清晰。

那位先生又说了些什么呢?生3:他跟父母住一个院里,离着不远,也就五六米,也没时间过去。

他已经四十多了,工作非常忙,身体不适,太疲劳。

他母亲八十多了,父亲也将近八十了,知道他们挺不容易的,但是没时间陪着他们。

生4(补充):他不是没有时间过去,是因为亲生父母无所谓。

还有就是他不是不孝顺。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录音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但由于同学们态度专注,精神集中,加上有了适当的记录,我们的表达就很准确。

教师说明这是真正进入文本的第一次倾听,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导入环节提出的方法建议,避免主观判断,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他所听到的内容。

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学生习惯:态度与方法,初步实现第一个学习目标。

三、学会倾听第二步: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师:倾听,使得我们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对声响的捕捉,对于耳朵来讲每种声响都是一种信息,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录音而言…—定会有一个主要意思。

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听到的内容加以一定的分析与判断,从而明确录音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出录音:1分35秒)生1:老人在给他养的画眉鸟洗澡,老人姓高,退休后整天和鸟做伴,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

师:简要归纳一下,这说明了什么?生l:老人爱鸟。

师:这是一个主要信息。

那么还有吗?生2:老人想孙子。

师:这也是一个。

老人为什么会想孙子?生3:老人爱孙子。

师:这些声音告诉了我们哪些主要信息呢?师:录音里是怎么说的?生4:孙子是老人从小带大的,以前一卜班不管怎么累,一见孙子就不累了。

生5:拿鸟当孙子了。

师:意思是说……生5:老人把鸟当孙子养——爱鸟就是爱孙子。

教师说明这个环节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听完之后分析所听到的内容,这对于记录与记忆的要求都比较高。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分析所听到的内容,从中判断出主要信息,这是学会倾听的第二步,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思维参与。

师:倾听其实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在我们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客观信息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会,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要发挥作用。

比如说我们刚才知道了老人为什么养鸟,可是老人为什么要养乌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话语信息背后的内容,去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换个角度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说明:这里小结、提示、质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话语背后内在信息的关注,意图指向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活动体验。

(出录音:2分37秒)师: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说一下,录音记录了怎样一件事?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几个要素。

生1:一个星期天记者到北大退休教师吴老师家里采访她。

师: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生2:吴老师的两个女儿给她寄钱,支票她都撕了。

说明吴老师不需要她们物质上的帮助。

生3:吴老师说没有大病决不告诉孩子,说只要女儿们事业有成,她就满意了;还说生活原则是不拖累她们。

说明吴老师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样都希望子女平安、发达,却又不愿麻烦子女。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束的时候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

我感到这是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师:吴老师对子女没有一点点物质上的索求,一人独居不愿拖累子女,却又为什么如此锲而不舍地拨两个女儿的电话呢?生5:吴老师并没有什么急事,可能只是为了听一听两个女儿的声音,或者想知道她们现在过得怎样。

这表现了她对子女的牵挂。

师:吴老师退休了,却还每天到学校去做实验,那又为了什么?生6:只是因为在家没事也没劲,做试验只是“等于自己玩一玩”。

师:一个退休教师独自在家,“没事也没劲”,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生7:孤独、寂寞。

师:因为孤独与寂寞,所以吴老师愿意每天去学校做实验“玩”;到了周末,因为孤独与寂寞,吴老师就不由想起了国外的女儿,要拨打她们的电话——对那时的吴老师而言,能听到女儿们的声音可能就是对她心灵最大的安慰了——她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亲情的慰藉。

师:我们不妨再回头想想那位养鸟的高先生,他为什么要养鸟呢?生8:也是因为孤独与寂寞。

他需要寻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师:在对子女的牵挂与关爱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老人的孤独又有谁看到了呢?吴老师的女儿看到了吗?高先生的孙子呢?先前那两个没空回家看父母的中年人看到了吗?课题《白发的期盼》——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白发”老人们在期盼什么呢?生10:期盼天伦之乐,期盼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期盼能够和自己的孩子说说话。

师:这样的要求高吗?可是天底下又有几个老人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呢?教师说明在倾听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主题。

这个环节通过对老人“孤独”心境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看似平淡的问答中阐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无需大多引导,无需小组讨论,在静默之中师生都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基本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

四、学会倾听第三步:用心灵感受声音,用情感体验情感(出录音:3分29秒)师:这是记者在采访她的一位朋友魏先生,魏先生的父亲已经去世五年了。

魏先生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孤独没有?生1:生前没有看到,死后才明白。

师:当明白了父亲的孤独之后,他心情怎么样?他又做了什么?生2:心情沮丧,十分后悔。

他忠告所有父母都还健在的人要多陪陪父母,要多和父母聊聊天。

师:你怎么理解魏先生的这段忠告?生3:这是一个过来人的忠告,他为自己过去的疏忽而悔恨不已。

生4:他看到了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知道了父母老了需要子女的关怀和安慰。

生5:他忠告所有的子女都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全社会都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教师说明这是整个新闻广播的结尾部分,感情深沉,意味深长。

承上“孤独”问题的设计。

主要指向文主题的深化理解。

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为第三个目标作准备。

五、课堂小结师: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人们获得尊重的一个重要途径。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为一种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倾听。

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思考,才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倾听,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专注的态度,要听仔细;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要习惯记。

保证听到并传达出的客观信息完整和准确。

其次是要能对所有客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择要梳理,学会信息归类与整合。

第三要能情感参与,正确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倾听拓展:赏析广播的特殊表达效果(出录音)师:相对于文本而言,广播录音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能结合文本说说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生1:录音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

比如说,文中关于魏先生与父亲度过的那个夜晚的描述,文字很平常,而录音却可以让我们从魏先生叙述的语气语调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懊悔之情。

生2:录音不可以重来,不注意或是没听清,都只能这样过去,文本可以反复读。

生3:录音能够表现文字以外的许多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语气语调、音乐音响等都很真实。

师: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声音比文字给人的触动更真实,更直接。

那么你能结合录音中文字无法表现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吗?建议可以从语气、语调、语速、音乐、音响、停顿、静默等方面考虑。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于同样一个主题的内容,相比文本与广播,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呢?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