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工艺学 抗生素概述 讲义
生物制药工艺学-抗生素类药物
三、抗生素的生产方法
——发酵液的预处理:蛋白
➢ 利用其在等电点时凝聚的特点而将其去除
➢ 对热稳定的抗生素发酵液可用加热法
➢ 加入絮凝剂
✓ 原理:它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絮凝剂分子中电荷密 度很高,它的加入使胶体溶液电荷性质改变,异性相吸,从而使 溶液中蛋白质絮凝。
✓ 对絮凝剂的化学结构一般有下列几种要求:
5
一、概 述
——医用抗生素应具备条件
(1)最小抑菌浓度要低;
致病菌 及肿瘤
(2)抗菌谱要广; (3)致病菌在体内对该抗生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正常组织 细胞 血液等
(4)较大的差异毒力; (5)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6)在体内易吸收、快分布、弱结合、不破坏等
(7)具备较好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以利于提取、 制剂和贮藏
20
二、分类
G、获得途径等分类
➢天然抗生素(发酵工程抗生素) ➢半合成抗生素 ➢生物转化与酶工程抗生素 ➢基因工程抗生素
21
三、抗生素的生产方法
A. 生物合成法(即微生物发酵法) B. 全化学合成法(即化学合成法) C. 半化学合成法(即半合成法)
Eg.生物合成法制得青霉素G钾盐,进行裂解反应得 到6-氨基青霉烷酸(6-APA),再用化学方法在母 核6-APA的6位碳原子位置上接上不同侧链,即可 得到一系列新型抗生素(即半合成青霉素)。
➢氨基酸、肽类衍生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寡肽抗生素
➢糖类衍生物
链霉素糖苷类抗生素
➢以乙酸、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
红霉素等丙酸衍生物
19
二、分类
F、根据医疗作用对象、作用性质、应用 范围等分类
➢医疗作用对象
抗感染、抗肿瘤、降血脂等
《抗生素的概述》课件
公共科普教育
开展抗生素专题“普及活动”, 为市民普及抗生素知识,引 导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避 免滥用。
科技教育
通过体验式、口号式等多样 化的科技教育手段,提升青 少年的现代科技素质,增强 创新能力。
抗生素助剂
主要研发用于克服肠道、皮 肤及全身应用期的抗生素助 剂。
抗生素与疫苗的区别
1 抗生素的重点是治疗细菌感染
通过杀死或者抑制细菌的生长控制疾病,对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没有作用。
2 疫苗重点在于预防疾病
通过将疫苗注射人体,让身体保持对病毒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抗生素的储存和使用
抗生素的储存
包括人用抗生素、兽用抗生素、 农业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不同类型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细菌起杀菌或抑菌作用的 机制不同。例如,磺胺类可使带正电的氨基 酸脱氢酶不能正常作用,故细菌不能合成核 糖核酸,从而不能繁殖。
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内环境
影响细菌代谢和生长等基本生命过程,在细 胞代谢通路的不同环节产生不同的作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必须经过医生开具处方
使用剂型、配方、剂量、疗程等应严格按照医生 指导用药,不随意增加、减少用药剂量。
耐药性预防要求
应尽量使用对目标细菌敏感的药物,同时要严格 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状态,及时监测、报告并控 制不合理用药现象。
抗生素的不良影响
1
不良反应
包括过敏、毒性反应、副作用等,如胃肠道不适、头晕、恶心、呕吐等。
主要通过生活污水、农业、养殖、废弃药品等途径进入环境中。
2 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对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影响生态 habitat。
3 环保措施落地
落实环保措施,包括减少药物使用、加强药物监管等,对抗生素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控。
第十二章第一节抗生素类药物
(3)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由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的主要
来源是多粘杆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等。属这类 抗生素的有多粘菌素等。 (4)植物或动物产生的抗生素 例如从被子植物蒜 中制得的蒜素;从动物脏器中制得的鱼素(Ekmolin)
C、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 由于化学结构决定抗生素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和疗 效,故按此法分类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许多抗生素的结 构复杂,而且有些抗生素的分子中还含有几种结构。故按
此法分类时,不仅应考虑其整个化学结构,还应着重考虑
其活性部分的化学构造,现按习惯法分类如下: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它们都包含一个四元内酰胺环。这是在当前通受重视的一 类抗生素。
在抗生素发酵生产中,由于各菌种的生理生化特
性不一样,采用的工艺不同,所需的培养基组成亦各
异。即使同一菌种,在种子培养阶段和不同发酵时期,
其营养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因此需根据其不同要求来 选用培养基的成分与配比。其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 源、无机盐类(包括微量元素)和前体等。
(1)碳源 主要用以供给菌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构
B、抗生素在农牧业中的应用
不少农用抗生素作用强、剂量小、且不易引起环境 污染,故受到欢迎。如春日霉素(Kasugamycin)对防治 稻瘟病很有效。
在畜牧业中可用以治疗和预防牲畜的疾病,以及作 为幼畜、幼禽的生长刺激剂。在兽医临床上已使用的 抗生素有四环类、杆菌肽等。
5、抗生素生产的工艺过程
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过程如下: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它们
既含有氨基糖苷,也含有氨基环醇的结构。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红霉素、麦迪加霉素 (medicamycin)。它们含有一个大环内酯作配糖体,以苷 健和1—3个分子的糖相连。
生物制药工艺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讲义
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教学目标:了解头孢菌素C等抗生素的生产菌种、发酵工艺及操作要点;掌握其提取工艺和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3.1 头孢菌素C概述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是由Newton和Abraham于1953年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第二种类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上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特征,抗菌作用机制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的合成,对人体安全无毒。
1961年证实了头孢菌素C的化学结构如下:由于头孢菌素C抗菌活性低,在半合成青霉素启示下,通过结构改造获得了很多更有效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因此头孢菌素C是目前各种半合成头孢菌素的起始原料之一。
在温和的条件下,用酸水解头孢菌素C可得除去侧链的母核,即7-氨基头孢霉烷酸(7-amino-cephalospalosporanic acid,简称7-ACA)。
经酸水解或乙酰酯酶处理头孢菌素C,则生成去乙酰头孢菌素C(deacetyl cephalosporin C,简称DCPC,3位-CH2OH)。
用钯碳及氢使头孢菌素C氢化可得到去乙酰氧头孢菌素C(DOCPC或7-ADCA,3位-CH3)。
3.2 生物合成概述3.2.1 前体氨基酸的生物合成α-氨基己二酸(α-AAA)的生物合成(葡萄糖、氨水)缬氨酸(Val)的生物合成(葡萄糖、氨水)2-)半胱氨酸(Gys)的生物合成(葡萄糖、氨水、SO43.2.2 头孢菌素C的生物合成(1)头孢菌素C也是由α-氨基己二酸(α-AAA),Gysteine(半胱氨酸)和Valme(缬氨酸)经三肽途径生物合成的,而且在异青霉素N以前的阶段和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完全一样。
此后,经顶头孢霉产生的异构酶作用,将异青N转化为青霉素N,再由扩环酶(脱乙酰氧头孢菌素C合成酶)催化扩环生成脱乙酰氧头孢菌素C,最后通过羟化和转乙酰基反应得到头孢菌素C。
3.3 菌种选育与保存原始亲株:顶头孢霉M8650,全世界所有高产菌差不多都是由它反复诱变、筛选得到的。
生物制药工艺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讲义
第三节氨基糖昔类抗生素教学目标:了解链霉素等抗生素的生产菌种、发酵工艺及操作要点和提取精制方法;掌握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链霉素的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1氨基糖昔类抗生素概述氨基糖昔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是指抗生素分子中含有氨基糖苷结构的一大类抗生素。
其化学结构都是以氨基环醇与氨基糖缩合而成的昔。
又称氨基糖苷一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1.1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的分类氨基糖昔类抗生素,按其分子基本结构可分为下列三组:(1)链霉胺衍生物1.22-去氧链霉胺衍生物(3)其它氨基环醇类衍生物1.3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一般为白色或微带黄色的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在有机溶剂中微溶或不溶。
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的化学反应(1)成盐反应此类抗生素一般能与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盐。
无机酸盐易溶于水,不溶或难溶于有机溶剂。
有机酸盐则反之。
(2)水解反应经温和水解,可生成配糖体和二糖胺,二糖胺水解形成氨基糖和糖。
(3)呈色反应这些抗生素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形成糖醛或其衍生物,与a-萘酚起紫色反应。
含有氨基葡萄糖的抗生素,在碱性溶液中与乙酰丙酮共热后,再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会生成玫瑰红色化合物。
1.4发展概况链霉素是瓦克斯曼(Waksman S A)于1944年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昔类抗生素。
以后又陆续发现了新霉素(ne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和庆大霉素(gentamicin)等。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发现的天然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上百种以上,如果包括半合成的和微生物转化的新抗生素,以及衍生物,累计不下数千种。
1.5作用机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核糖体及某些细胞质蛋白的催化来达到的。
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过程的位点。
如链霉素对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长、中止各阶段均有影响,但其主要作用是能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及密码子识别阶段。
1.6临床上使用的氨基糖昔类抗生素链霉素是临床用于治疗结核杆菌和一些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显著损害严重时造成耳聋。
微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二章抗生素概论.
Mohammad Taherzadeh
Högskolan i Borås
1、抗生素(antibiotics) 定义
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并
用化学、生物或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在低浓
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生产: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通过生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不稳定性。控制次级代
谢产物生成的基因不仅位于染色体上,也可位于 染色体以外(如质粒)中,而且质粒所起的作用要 比在初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大得多。这些遗传 物质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从细胞中丢失。
Mohammad Taherzadeh Högskolan i Borås
3、医疗用抗生素应具备的条件
物合成生产的天然代谢产物。
半合成抗生素:将天然代谢产物再用化学、生物
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制成的各种衍生 物。氨苄西林
Mohammad Taherzadeh Högskolan i Borås
从植物及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抗生物质如黄连素、
海星皂苷等也属抗生素范畴。
抗生素的生理活性非常高,在微摩尔甚至纳摩尔
初级代谢途径的酶演化而来。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途径是相互交错的,所以
无论在代谢途径、酶系关系、还是代谢调控上,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都受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者密切相关。
Mohammad Taherzadeh Högskolan i Borås
从遗传代谢观点看,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同样都
受到核内DNA的调节控制。所不同的是次级代谢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关系
Mohammad Taherzadeh
最新微生物制药其他抗生素PPT课件
HO
R 1O
O
H 3C N C H 3
O
CH3
HO
H 3C
C
H
O
3
O
CH3 O
CH3 O
OCH3 CH3
CH3 OH
红霉素A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氟红霉素
R1
H
R2
O
R3
H
CH3
H
H
O NOCH2O(CH2)2OCH3 O
H
H
F
第二节 大环内酯抗生素
化学结构——阿奇霉素
H3C N H3C HO
HO H3C
体内过程
天然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特点:
碱性抗生素,不耐酸,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 血中药物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 经胆汁排泄
血浆t1/2不够长,多在2 h内
治疗尿路感染常需碱化尿液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特点:
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血液、体液及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高,(罗红
S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1952
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1954
S. kitasatoensis
1953
S. narboensis subsp.
1957
josamyceticus
S. mycarofaciens
1971
S. ambofaciens
吞服,以免嚼碎后药物被胃酸破坏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
耐酸,体内转变成具有抗菌活性的螺旋霉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体内抗菌活性强 胆汁,尿液、支气管分泌物、肺组织及前列腺中
药物浓度高,可透过胎盘 用于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亦可用于军团
颜范勇-向生物制药工艺学过渡-第十二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 7-氨基头孢烷酸
R1 C O
NH
7
6 N 5
O
二、青霉素类(Penocillins)
H H H N S O O N CH3 CH3 COOH HO O H H H N S O N H H H N S O O N
CH3 CH 3 COOH
O
CH3 CH3 COOH
半合成青霉素的制备
12.1 半合成青霉素的制备
半合成青霉素是以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得
到的6-氨基青霉烷酸为基础,用化学或生
物化学等方法将各种类型的侧链与6-氨基 青霉烷酸缩合,制成的具有耐酸、耐酶或 广谱性质的一类抗生素。
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方法
(1) 中间体的制备
青霉素酰化酶
青霉素的缺点
对酸性水溶液不稳定,只能注射给药,不能口服。 对碱性水溶液不稳定(成盐反应须十分小心进行),须做成粉针剂。 抗菌谱较窄,对革兰阴性菌的疗效差。 在使用过程中,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有严重的过敏性反应(休克)。 为了克服青霉素的诸多缺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 对青霉素进行结构修饰。成功地解决了青霉素的不耐酸、不耐酶 和抗菌谱窄的问题,在口服、广谱、耐酶等半合成青霉素研究上 取得重大进展。
②
①
① 任何条件下首先断裂的键位(β-内酰胺键)。 ② 任何条件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青霉胺和青霉醛。 ③ 稀酸条件下侧链羰基氧首先对β-内酰胺环羰基碳作亲核进攻, β-内酰胺环破裂。侧链引入吸电子基可阻止环裂解。 ④ 开环的中间体自身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内源性过敏原)。
青霉素水解示意图
青 霉 素 碱 酶 青 霉 酸 (A 环 开) -CO2 青霉噻唑酸 强酸 弱酸(PH4) 青霉二酸
生物制药工艺学 抗生素 PPT
发酵罐培养基本参数控制
• 发酵罐容积:100m3,装料:80m3;
• 发酵级数:三级;
• 接种量:种子罐10%,发酵罐20%;
• 发酵周期:180~220h;
• 机械搅拌功率:2~4kW/m3 ;
• 转速:150-200r/min;
• 空气流量:30~80m3/m3•h;
• 空气压力:0、2~0、4MPa;
基酸的能力强。钙离子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培养基的pH。
补加糖依照残糖量及发酵过程pH决定。一般残糖降至0、6%以下、pH
上升后可开始加糖,每小时加1次,每次加0、07~0、15%/h ,0~72hr,控制残糖
量在0、6~0、8%;72hr~放罐,控制在0、8~1、0% 。
球状菌:
pH高于6、5时开始加糖,全程pH要求6、7~7、0,依照pH高低增减加糖量
生物制药工艺学-抗生素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
中产生的(或在生物产物的基础上经化学、生物或生物化学方
法衍生的)、在低微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生物机能的
低分子质量化学物质。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链霉素,红霉素, 四环素。
半合成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
• ①硫和磷:产黄青霉菌液泡中含有硫和磷,此外青霉素的生物合成也需要
硫。据报道,硫浓度降低时青霉素产量减少三倍,磷浓度降低时青霉素产
量减少一倍。
• ②钙、镁和钾:青霉素生物合成中合适的阳离子比例以K:Ca:Mg
=30%:20%:41%为宜。阳离子总浓度以300mmol/L培养液时青霉素产
量最高,如镁离子少,钾离子多时,菌丝细胞将培养基中氨源转化成各种氨
抗生素生物制药工艺学
O 8 1
N
2
CH2A
COOH
COOH
Penicillins 青霉素类
Cephalosporins 头孢菌素类
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RCOHN O H H N R S COOH
H3CO H S RCOHN O N CH2A COOH
Carbapenem 碳青霉烯类
R1COHN O N R2 R3
CO2CH2OCOC(CH3)3
为了改善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运用前药设计方法,将其羧基酯化,得匹 氨西林。
HO
O H N H NH2 O
H H N
S
CH3 CH3
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COOH
对酸稳定,口服吸收好。 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等 的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 Cephalosporins
N
O
CH3 H H H N S O O N
CH3 CH3
苯唑西林 Oxacillin
COOH
耐酶、耐酸,抗菌作用也较强。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周围感染。
广谱青霉素的设计原理
NH2 HO O O N H O H H N S CH3
CH3 COOH
青霉素 N
对G+菌的作用低于青霉素G,但对G-菌却显 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分析原因是由于其侧链为 亲水性。 受之启发,合成一系列含有NH2,COOH, SO3H等含亲水性侧链的半合成青霉素。
抗生素工艺学课件(part-2)
O
青霉素
O H 2 C
S
H N * *
N O
苄青霉素(青霉素G )
C O O H
*
O H 2 C
S
H N * *
N
C O O N a
O
*
Na盐、K盐
序号
侧链R
学名
1
OH
CH2
对羟基苄青霉素
俗名 青霉素X
2
CH2
苄青霉素
青霉素G
3
O CH2
苯氧甲基青霉素
青霉素V
4
H O O C C H (C H 2)2 C H 2
青霉素G钠的理论效价为1667u/mg,其他青 霉素盐均可按分子量中所含的有效青霉素组分 的比例进行折算。
三、稳定性
1、稳定:固体青霉素盐的稳定性与其含水量和纯 度有很大关系,净干品相当稳定,且对热稳定, 150℃ 1.5hr 效价不降,因此结晶青霉素可进行干 热灭菌。pH=5~7较稳定(以6~6.5为好);在非 极性溶媒中稳定(如在无水氯仿中,350小时,活 性不降低);在缓冲力强的缓冲溶液中稳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典型化合物是青霉素 (penicillin)和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
二、 命名
(1)在美国化学文摘上把青霉素看作是含氮杂双 环庚烷的衍生物,头孢菌素为含氮双环[4、2、0] -辛-2-烯的衍生物。
O
S CH3
C2 HC NH CH CH
C CH3
CN O
第二节 青霉素理化性质
酸性:青霉素分子中的羧基具有相当强度的酸性, pK值2.76(25℃),可与有机或无机碱成盐而从 溶媒中析出。
在医疗上应用的有钠盐、钾盐、普鲁卡因盐和二苄 基乙二胺盐(长效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前两者 易溶于水,吸收排泄快,作用时间短。后两者难溶 于水,注射后,吸收缓慢,延长了作用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抗生素概述教学目标:了解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生产菌种、发酵工艺及操作要点和提取精制方法;掌握溶剂萃取法提取青霉素的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1 概述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和特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包括青霉素(penicillins)、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头霉素(cephamycin)、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塞纳霉素(thienamycin)以及单环β-内酰胺等。
这类抗生素都含有一个4员内酰胺环,并且通过N和相邻的碳原子和另一个杂环相稠合。
它们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和内酰胺中N相邻的碳原子上有一个羧基;在内酰胺环中和N原子相对的C原子上有一个功能团胺基。
青霉素可看成是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基侧链构成;也可看成是由半胱氨酸、缬氨酸及侧链构成;而头孢菌素则是有由β-内酰胺环与六元的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或由半胱氨酸、缬氨酸、侧链和醋酸构成。
1.2 化学性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很活泼,它的化学性质大都和β-内酰胺环有关,由于为稠环系统,故环的应力增加,因而反应性更强。
在很多情况下,内酰胺环中羰基的反应性能和羧酸苷相似,很易被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作用,使内酰胺环打开而失去活性。
与青霉素相比,头孢菌素较不易发生开环反应,如醇能很快和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起作用,但头孢菌素较稳定,故可以把甲醇作为重结晶的溶剂。
头孢菌素对酸也较稳定。
§2 青霉素2.1 天然存在的青霉素青霉素的基本结构是由β-内酰胺环和噻唑烷环并联组成的N-6-氨基青霉烷酸。
当发酵培养基中不加侧链前体时,产生多种N-酰基取代的青霉素混合物,见上表,但其中只有青霉素G和青霉素V在临床上有用。
它们具有相同的抗菌谱(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青霉素G对酸不稳定,只能非肠道给药吸收,而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以口服给药。
发酵中也产生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但产量很低。
工业上是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水解青霉素G或V制备6-APA,再由化学法或酶法进行侧链缩合,获得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
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溶解度:青霉素G是一种游离酸,能与碱金属,碱土金属,有机胺等结合成盐。
青霉素本身容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醇,酮,醚,酯。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成盐后在水,甲醇中的溶解度大,而在脂性的有机溶剂中则不溶或难溶。
吸湿性:青霉素钠盐的吸湿性极强,铵盐次之,钾盐的吸湿性较小并更易保存。
青霉素的纯度越高,吸湿性反而减少,也就易于存放,所以晶体吸湿性小,而无定型粉末吸湿性就大。
稳定性:青霉素的水溶液很不稳定,一般都是固体保存,在临用前才用水溶解。
一般青霉素越纯,越干燥,稳定性越强。
青霉素成品中含有水分或纯度低,则稳定性大为降低。
酸碱性:青霉素分子中有一个羧基,故有酸性,因无碱性基团,不存在碱性。
青霉素的酸性在有机物中是较强的,但比无机酸弱,提取时,用酸将水溶液的pH调至2,就可以游离出青霉烷酸,而可用有机溶剂提取。
2.3 青霉素的主要化学反应青霉素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在遇酸,碱或加热下易分解而失去活性。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是以β-内酰胺环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而青霉素最易遭破坏的也是β-内酰胺环,所以,凡能使β-内酰胺环开裂的酸碱,酶,均可以使青霉素失去活性。
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能使β-内酰胺环开裂。
青霉素的裂解青霉素在青霉素酰胺酶的作用下,能裂解为6-氨基青霉烷酸。
该化合物既是青霉素的母核,又是半合成青霉素的原料。
反应式为:综上所述,青霉素在酶、碱、酸性存在下,不同的条件水解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
绝大多数条件下都会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开裂,使青霉素失去其抗菌活性。
只有用青霉素酰胺酶裂解,方可保住其抗菌活性。
2.4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及过程2.4.1 菌株的改良与保存2.4.2 发酵工艺流程以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为例;此外还有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其工艺流程基本相似。
2.4.3 发酵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种子丝状菌的生产菌种一般保藏在沙土管内。
由沙土孢子接入母瓶斜面上,经25℃培养6~7天,长成绿色孢子,制成悬液,接入大米茄子瓶内。
经25℃相对湿度50%,培养6~7天,制成大米孢子,真空干燥保存备用。
生产时按接种量移入种子罐,25℃培养40~45小时,菌丝浓度达40%以上,菌丝形态正常,即移入繁殖罐内。
经25℃培养13~15h,菌丝体积占总体积40%以上,培养液中的残糖在1.0%左右,无菌检查合格便可作为种子,按30%的接种量移入发酵罐。
优质种子应该是:菌丝长稠,菌丝团很少,菌丝粗壮,有中小空胞,无杂菌。
要获得优质种子,就必须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及培养原材料的质量。
培养基--碳源碳源青霉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如乳糖,蔗糖,葡萄糖,淀粉,玉米油,豆油,天然油脂等。
乳糖能被产生菌缓慢的利用而成为维持青霉素分泌的有利条件,故为最佳碳源,但因货源少,价格高,普遍使用有困难。
天然油脂如玉米油、豆油也能被缓慢利用而作为有效的碳源,但不可能大规模使用。
目前生产上用的碳源是葡萄糖母液和工业用葡萄糖,最为经济合理。
培养基--氮源氮源青霉素工业发酵中,利用的氮源有玉米浆,花生饼粉、麸皮粉、玉米胚芽粉及尿素等。
玉米浆是淀粉生产的副产物,含有多种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以及β-苯乙胺等,后者为苄青霉素生物合成提供侧链的前体。
但因为国内玉米浆产量少,经调整配方以花生饼粉代替,其生产水平可以达到用玉米浆的技术指标。
目前生产上用的氮源是花生饼粉、麸皮粉、玉米胚芽粉及尿素等。
培养基-前体青霉素发酵所用的前体有苯乙酸和苯乙酰胺等。
前体大部分会参与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构成青霉素分子结构,也有一部分会被青霉素当成碳源和能源利用分解。
苯乙酸和苯乙酰胺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酸碱度下,对青霉菌产生的毒性,以苯乙酰胺的毒性为大。
苯乙酰胺和苯乙酸浓度大于0.1%时,对青霉素的生长、繁殖和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均有毒性。
培养液的pH值不同,前体毒性也不同。
苯乙酸在pH5.5时,毒性较大,碱性条件下不抑制菌丝生长;苯乙酰胺毒性比苯乙酸毒性大。
前体在基础料中,一般加入0.07%的量,其余部分一般在补料中,同碳源、氮源一起加入,前体的浓度一般为0.1%。
近年来,也有利用苯乙酰酯类,醇类作为前体的,如用苯乙酸月桂酯,既可以作为前体,又能作为碳源被利用,还能作为消沫剂使用,用量为1.25~1.5%。
加入硫代硫酸钠能减少它们的毒性。
培养基-无机盐发酵液中,无机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于青霉素菌的生长和生物合成均有影响:a. 硫的浓度降低时,青霉素的产量减少至30%;b. 磷的浓度降低时,青霉素的产量减少50%;c. 铁离子的浓度在6μg/mL时,对发酵无影响。
如果超过30-40μg/mL,对发酵产生不利的影响,且浓度越大,产量越低;d.钙、镁、钾等阳离子总浓度在300mmol/L为好,其中的比例为钾30%,钙20%,镁41%,此时青霉素的产量最高。
(3)培养条件的控制青霉菌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按生长的特征分为6个时期:Ⅰ期分生孢子发芽孢子先膨胀,再形成小的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空孢。
Ⅱ期菌丝繁殖原生质的嗜碱性很强,在Ⅱ期末有类脂肪小颗粒。
Ⅲ期形成脂肪包涵体积累贮藏物,没有空泡,原生质嗜碱性仍很强。
Ⅳ期脂肪包涵体形成小滴并减少形成中小空泡,原生质嗜碱性弱,并产生抗生素。
Ⅴ期形成大空泡其中含有一个或数个中性红染色的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涵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最高。
Ⅵ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的细胞壁。
一般说来,I~Ⅳ期称初称菌丝生长期,年轻的菌丝,以菌丝生长、繁殖为主,不合成青霉素或合成青霉素较少;Ⅳ~Ⅴ期称青霉素分泌期,此时菌丝生长趋势渐减弱,合成青霉素的能力最强。
Ⅵ期即菌丝自溶期,菌体开始自溶。
在发酵过程中,要求尽量缩短菌丝的生长繁殖时间,延长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分泌时间,通过工艺条件的控制,使最后一期尽量晚出现,提高青霉素的发酵单位和总产量。
加糖控制丝状菌的加糖依据是发酵液中残糖量和pH值。
一般残糖浓度降低至0.6%左右,pH上升后可开始补糖。
加糖率为0.07%~0.15%/h,每2h加1次。
球状菌加糖主要依据是pH,一般在20h当pH高于6.5时开始加糖,全程pH 要求6.7~7.0。
根据pH高低酌情减增,放罐要求pH低于7.0。
若改变加糖方式,以葡萄糖流加代替每2h的滴加,则可减少总的加糖量,还可提高发酵单位。
补料及添加前体丝状菌发酵于接种后8~12h,发酵液中残余苯乙酰胺浓度为0.05%~0.08%。
若pH大于6.5可随时加入硫酸铵,使pH维持在6.2~6.4,发酵液氨氮控制在0.01~0.05%。
球状菌发酵因基础培养基内没有前体,所以从10h左右就开始加入尿素、氨水和苯乙酸的混合料,每3h加1次,由单位增长速率决定其加入量。
pH值的控制主要通过加葡萄糖控制pH,但加油多少对pH也有影响,当油量加入较多时要适当减少葡萄糖的量。
一般要求:丝状菌发酵pH6.2~6.4;球状菌发酵pH6.7~7.0。
如果超过7.0,容易产生水解反应,降低产量。
如果pH上升,可以加糖,油脂,硫酸,或硫酸铵等无机氮源;如果pH值下降,可加入碳酸钙,氢氧化钠,氨水或尿素,也可以增加通气量。
生产实践证明,用控制加糖量和加氮量的多少来调节pH比用加酸、碱直接调节pH的效果要好。
加糖、氮一方面可以调节pH,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培养基的营养,促进青霉菌的生长;而直接用碱、酸来调节pH常常会调控过度,对青霉菌生长、青霉素合成不利。
温度的控制青霉菌的生长适宜温度约30℃,而分泌青霉素的温度是20℃左右,现在生产上均采用变温控制法,使之将发酵温度从26℃逐步降低至22℃,则可以延缓菌丝衰老,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浓度,延长发酵周期,有利于增加青霉素的合成和分泌,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一般丝状菌发酵的温度按照26℃→24℃→23℃→22℃控制;球状菌发酵则按照26℃→25℃→24℃控制为宜。
溶氧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溶氧浓度降低到饱和度的30%以下时,青霉素的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则造成青霉素发酵生产菌不可逆的损害。
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体生长不良,对青霉素生产同样不利。
故在发酵过程中,要通入一定量的空气,并不断进行搅拌,保证发酵液的溶氧浓度。
一般通气比为1:1-0.8(体积/体积/分, V/V/min)左右。
搅拌的速度因发酵前期主要是菌体生长繁殖而应高些,发酵中后期降低转速不但能节约电能消耗,而且有利于青霉素的合成分泌,提高发酵单位。
发酵罐的搅拌速度一般以150-300r/min为宜。
泡沫的控制青霉素的发酵过程不断产生泡沫,为了使发酵顺利进行,应消除过多的泡沫。
以往多用豆油、玉米油等天然油脂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