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以及它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科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大自然中有哪些语言,例如:风的声音、鸟儿的鸣叫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大自然的语言,例如:雨滴的声音、树叶的沙沙声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语言的特点和美妙之处。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部编版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方法、语言特点有了一定了解。
为了更加准确了解本班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预习情况,课前预习设置5个问题:1. 通过预习已掌握的词语和需要讲解的词语;2. 课后练习一的4个小题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讲解;(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又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 说一说本文语言特色;4. 说明方法哪些需要讲解;5. 预习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整理统计结果:通过预习自学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朗读并理解生字词,能通过筛选信息说出物候是什么,物候学是什么,物候观测有什么作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等。
通过同学间相互学习,他们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要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等。
但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
他们对于文中说明对象,作者严谨、清晰、准确、求是的科学精神理解是需要教师教学才能掌握的。
因此在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层次段落分析,提升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教学目标科普文章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想象或者科学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这些知识,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述,此单元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梳理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讲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几位作者善于将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
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
此单元可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设计理念来组织教学,通过多个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理性地把握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单元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此单元都是事理说明文,比事物说明文提高了一个层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兴趣。
在学习的进程中,通过筛选信息、厘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等环节,达到此单元的学习目标。
四、单元学习目标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语句,提高写作过程中对语言的锤炼能力。
4.关注家乡及各地的文化习俗,并开展相关文化学习活动。
设计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写的通过介绍自然现象,讲述物候和物候学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篇事理说明文。
教学此课,要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进而理解物候现象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应放在筛选主要信息、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和作用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
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简析《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
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5 大自然的语言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属于哪种体裁?作者是谁?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属于事理说明文。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同学们是否也觉得课文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呢?课文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吸引力。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
6.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
7.第11自然段中“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文章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的丰富内涵,激发了读者观察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造成这种物候差异的原因。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答案示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高,平原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平原地区的温度较之山地要高,所以当平原的四月桃花已经凋谢,山地的温度才刚刚达到桃花开放的条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图片,谈话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它们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应用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自然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文化自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教学难点
-区分不同自然现象的语言表达,并能准确运用到实际生活。
-理解大自然语言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气象学、地质学等。
-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天气现象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同云层、风向等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实例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在探讨大自然语言背后的科学原理时,如地震的成因、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教师需要运用生动的例子和简明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难点内容。
-为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如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开展环保小课题研究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突破难点,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流程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个别同学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我决定在课后及时进行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自然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我觉得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对于大自然现象背后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阅读课文,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洁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是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关键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一、课标要求与分析本文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课文教学的要求有三项:(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第一项要求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习内容是朗读;学习水平是掌握和运用,前提条件是用普通话。
第二项要求是知识与情感目标。
行为动词是理解、分析、体味和推敲,学习内容是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水平是理解和反应,前提条件是通读课文。
第三项要求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把握、获取,学习内容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主要信息,学习水平是理解。
二、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都是阐述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学习本文,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更能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三、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而且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劣势: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四、重、难点:(一)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事
物
八上第五单元
说
七上 17《动物笑谈》
《中国石拱桥》
明
《苏州园林》《蝉》
文
《梦回繁华》
五上第三单元
《鲸》《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
八下
教 材 分
《大自然的语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事 理
《大雁归来》
说
《时间的脚印》
明
文
析
二
学 情
贰
分
析
说学情
农村学生亲近 大自然,对农 业生产知识了 解颇多。
另外,从空间方面到 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 列顺序。这样安排可 以使文章条理清晰。
教学设计
让学生出示 搜集的农谚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乌云涨,半 夜听雨响。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四》 拓 展 延 伸
日落云里走,雨 在半夜后。
教学设计
学生出示描写 四季的诗句
夏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秋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说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科学”为主题的 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 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文章将各自然 科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的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 道理,逻辑严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 精神。
1.2 滨教州材实纵验学向校分析
修身说向善明励文学精进
文言文
演讲词
说明文
第三单元 古人志趣
第四单元 学会演讲
游记散文
散文
第二单元 科学探索
第一单元 民俗文化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部编版 八年级
下册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提供课文的电子版,方便学生阅读和查阅。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信息。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总结课文,让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4.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课文:15分钟分析课文:20分钟总结课文: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和阅读笔记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2 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案,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6.2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短文,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大自然、环保等方面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面。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课程,它融合了自然和语言,让学生在自然中感悟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深入思考和观察,帮助他们积累自然和语言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和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多样性,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庞大,掌握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名称和特点。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促进学生对大自然的研究和探索。
3. 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大自然的景观和生物,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景观的观察描述:让学生亲自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学会用语言描述自然景观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生物的名称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名称和特点,与生物进行亲密接触,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自然与语言的融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和认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对自然的理解。
2.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和语言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丰富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语言表达训练法: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丰富生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渴望亲自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的一些基本自然现象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奥秘1. 导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自然现象,如天气、四季、日出日落等。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并进行交流。
4. 知识拓展:讲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二课时:探索大自然的规律1. 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规律。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界中的规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自然规律,并进行交流。
4. 知识拓展:讲解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时: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 导入:让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空气、水资源等。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并进行交流。
4. 知识拓展:讲解环保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第四课时:保护大自然,从我做起1. 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做法。
2. 新课导入:介绍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环保做法,并进行交流。
4. 知识拓展:讲解环保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依法保护大自然。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反思,并进行交流。
4. 知识拓展:推荐一些环保书籍和资源,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大自然。
六、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自然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
[出示课题]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言: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4)给“临”扩词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2、第二节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四、第六小节1、引读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粗:找好朋友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五、拓展、巩固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3、读词语开火车4、书写指导板书设计:11、大自然的语言白云蚂蚁树桩蝌蚪教学反思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物候学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清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难点: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积累本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似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诗人却在高山古寺之中意外发现了始盛的桃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笔下的《大自然的语言》。
师出示古诗,让其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物候现象的初步思考,体会物候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授过程(一)明确目标,抓重难点师: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够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课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抓住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摩拳擦掌显身手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辨析并组词。
2.学生齐读在文章中筛选出来的经常应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字词,并做好积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语文预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时刻注意积累。
】(三)物候知识我来谈明确说明对象“物候学”,通过默读,对关于说明对象的主要信息进行筛选,进而总结出说明文筛选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默读练习,学会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筛选课文中相关信息,总结出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四)说明顺序我来理通过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理清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为了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找寻说明方法,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交流找到说明方法。
同时,跳出来,理解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对逻辑顺序进行深入理解。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说明文顺序的分析与推理,朗读练习,实现对说明方法的巩固。
】(五)优美语言我来品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我听到/看到(),读出()”。
学生美读,加深对生动性语言的理解。
小组探究交流,第一自然段有哪些语言吸引了我们?品析句子。
利用生动性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练笔写作。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生动性语言的理解,通过品析语言,提高对句子的分析能力,锻炼动手写作的能力。
】(六)团结合作显本领以小组之间竞赛,组内合作的形式,分析文章准确性的语言。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准确性说明语言的理解,组建竞赛,组内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应用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解决课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展示自己对于农业谚语的积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学习态度,加强课外积累。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我们知道,行文如做人,写文章要注意文章的严谨性,我们做人做事也应该保持这种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生活当中处处充满无尽美妙的语言。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五、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学问题的能力有了基本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学校为新建学校,学生所毕业的小学多为,学生的阅读基础较差,固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脱离的感觉。
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知识理解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以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效果分析针对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基于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些问题,某些学生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但是由于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默不作声。
所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是影响课堂气氛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因此,本节课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思考探究最后交流得出自己的答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事物说明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了事理说明文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对于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最后,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教师更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关于说明文,学生通过之前对于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像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如何快速准确的筛选有效信息,通过文章总结方法,迁移到今后的阅读当中。
加深对事理说明文中常见的逻辑顺序的理解,辨析逻辑顺序不同的类型。
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的清晰、完整。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筛选信息的能力得以训练,对今后的阅读扫清了一定的障碍。
学生学会了事理说明文中分析和推理。
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了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物候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为接下来的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评测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季节。
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3.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你的理解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6)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事理说明文。
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