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戊肝应急预案
一、背景戊肝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戊肝疫情呈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戊肝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戊肝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戊肝疫情应急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信息报送。
3.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戊肝疫情应急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戊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做好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疑似病例。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 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5.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四、应急处置1. 疫情发现与报告(1)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卫生健康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相关规定报告上级部门。
2. 疫情调查与处置(1)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进行检测。
(3)对疫点进行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
3. 人员救治(1)疑似病例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2)严格按照诊疗方案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4. 信息发布与宣传(1)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五、后期处置1. 对疫情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
2. 加强对疑似病例的随访,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报告新发病例。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戊肝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一致,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准。
甲肝应急预案就流程
一、概述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甲肝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
3. 设立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疫情监测、病例报告、隔离治疗、宣传教育等工作。
4. 设立后勤保障小组,负责物资保障、交通工具、通讯联络等工作。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疫情监测,定期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进行排查。
2.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四、病例隔离与治疗1.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待确诊后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2.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医疗机构需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确保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安全。
五、宣传教育与防控1. 加强甲肝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2.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消除传播途径。
3.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六、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预案。
2. 确诊病例:应急指挥部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隔离治疗患者。
3. 疫情扩散:加强疫情监测,扩大排查范围,控制疫情蔓延。
4. 疫情解除: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无新增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解除应急响应。
七、总结与评估1. 应急处置结束后,对本次疫情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改进不足。
2. 对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甲肝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各级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好甲肝疫情防控工作。
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㈠目的规范XX市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的职责、义务、工作内容与程序,统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和物资资源,实现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高效处置、杜绝危机”的目标,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以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㈡编制依据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㈢适用范围1. 本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特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特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的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等有关监测预警,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病因检测、诊断,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
2. 上级指令性跨地区、省际、国际的医疗卫生救援事件。
㈣应急工作原则1.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技术支撑、社会参与;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平战并重、监测预警;3. 快速反应、控制优先,医防协作、流调指引;4. 危机识别、动态管理,实时调整、有序应对;5. 健康教育、风险沟通;善用媒体、杜绝危机。
二、应急预案体系目录㈠一级预案1. XX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 XX市疾控中心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3. XX市疾控中心生产安全应急预案㈡二级预案(应急技术方案)重大传染病事件类4. XX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 XX市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6. XX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7. XX市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8. XX市甲型 H1N1 流感卫生应急处置预案9. XX市流感大流行防治技术方案10.XX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1.XX市手足口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方案12.XX市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13.XX市结核病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4.XX市白喉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5.XX市风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6.XX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7.XX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8.XX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9.XX市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0.XX市其他感染型腹泻疫情暴发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1.XX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 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2.XX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3.XX市霍乱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4.XX市军团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5.XX市伤寒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26.XX市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理技术方案27.XX市预防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及建立安全药品储备点实施方案28.XX市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9.XX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暴发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0.XX市基孔肯雅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1.XX市炭疽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2.XX市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3.XX市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4.XX市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5.XX市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6.XX市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7.XX市水痘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群体性突发或和不明原因类38.XX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9.XX市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预案40.XX市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41.XX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中毒事件类42.XX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技术方案43.XX市急性氨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技术方案44.XX市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45.XX市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46.XX市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47.XX市食源性寄生虫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48.XX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核事故与放射事件类49.XX市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应急技术方案其他事件类50.XX市职业场所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技术方案51.X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风险沟通及健康教育技术方案52.XX市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3.XX市自然灾害事件救灾防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4.XX市病媒生物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5.XX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三、应急组织体系㈠应急领导机构与职责1. XX市疾控中心主任为日常突发事件管理指挥长,班子其他成员为日常突发事件管理成员。
海曙区甲型肝炎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海曙区甲型肝炎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为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历史上曾引起过多次大流行。
我国是甲肝高流行地区,常年散发流行,其发病率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爆发流行。
为了有效控制甲肝的爆发流行,加强对甲肝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确保一旦发生甲肝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二、爆发疫情判定标准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海曙区范围内,14天内有15例以上相关病例。
三、预案启动条件确定出现甲肝爆发时,即启动本预案。
四、病例诊断标准参照《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l701O-1997),详见附录4。
五、处理程序与步骤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
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
启动应急预案后,应急小分队立即备好调查表及采样用品,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
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进一步核实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的前提下,在现场尽快对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进行核实,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根据需要对病例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尽可能按照统一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进行三间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所有甲肝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
隔离期一般从发病日起3周,托幼机构不得少于45天。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密切接触者或高危人群医学观察45天。
某某县疾控中心甲肝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疾控中心甲型肝炎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016年9月13日修订)1背景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为国家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历史上曾引起过多次大流行。
我国是甲肝高流行地区,常年散发流行,其发病率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爆发流行。
为了有效控制甲肝的爆发流行,加强对甲肝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组织领导成立***疾控中心甲型肝炎重大疫情应急领导小组、信息监测报告组、流行病学调查组、环境消杀组、采样检测组、健康教育组、后勤保障组2.1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全面领导甲型肝炎重大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参与制定、修订本级技术方案;对应急准备提出建议,对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制定中心应急队伍演练方案,参与演练的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估。
2.2信息监测报告组组长:成员:掌管网络报告和审核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信息报告、统计、分析,事件的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的撰写,并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疫情网络报告的指。
2.3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成员:负责制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对甲型肝炎重大疫情的发生原因,受染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可疑接触史、密切接触者等进行调查分析;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健康随访;划定疫点、疫区范围,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现场预防控制措施。
2.4环境消杀组组长:成员:负责指导疫点、疫区随时和终末消毒;负责接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检查指导;负责疫点、疫区消毒后效果评价。
2.5健康教育组组长:成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宣传甲肝防控知识,并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及社区宣传指导活动。
2.6检验组组长:成员:负责重大甲肝疫情可疑物品、环境样本和病人样品采集、运送、管理;负责采集样品的检验;负责指导培训下级机构样品采集及检验。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一、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流程1、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规范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3、不在实验室喝饮料、吸烟、吃食物、化妆和会客.4、实验室用品专用,不将私人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
5、工作时戴手套、穿工作衣和隔离衣,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6、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7、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的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质。
8、结束工作后,对操作台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溅出时应及时消毒,平时保持环境整洁。
9、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10、遇意外事故,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并立即分别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报告上级部门.11、遇高危意外事故,除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随访、检测、休息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预防。
二、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1、目的: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2、适用范围:所有医务人员。
3、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
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4、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报告医院控感科,采静脉血送检验科,并且做好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等.必要时注射免疫高价球蛋白。
5、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在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6、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肝病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确保肝病患者的及时救治和有效防控,降低肝病传播风险,提高医疗救治水平,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各类肝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的应急处理。
二、组织机构1.成立肝病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3.设立应急专家组,负责提供专业技术和决策支持。
三、应急响应流程1.发现疑似病例(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
2.病例确认(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
(2)确诊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3.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根据病例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应急办公室根据应急响应级别,组织相关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部门开展应急救治和防控工作。
4.应急处置(1)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确保患者不传播病毒。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
(3)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5.信息发布(1)应急指挥部根据病情发展,适时发布相关信息。
(2)新闻媒体应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疫情。
四、应急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1)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各部门,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2)医疗机构应备足治疗肝病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等。
2.人员保障(1)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确保应急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经费保障(1)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各部门,确保应急工作的经费保障。
(2)医疗机构应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合理安排经费使用。
五、预案演练1.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演练内容应包括病例发现、报告、处置、信息发布等环节。
3.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甲肝防控方案
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工作方案为了有效应对我市出现的甲肝暴发疫情,切实作好甲肝预防控制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发疫情造成的损失,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主动出击,快速反应,科学防控,部门协作,依法管理。
二、工作目标:通过全面落实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甲肝暴发疫情的蔓延,争取在暴发疫情发生后最长潜伏期内控制疫情,严防二、三代病例出现,最大程度降低发病率,杜绝死亡病例的出现。
三、组织管理成立疾控中心甲肝应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组。
1、领导小组及职责:组长:刘万余副组长:李辉战永波平立春成员:佘长明王成平李静思张立志职责:统一领导和组织我市甲肝暴发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工作;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经费、物资等保障;组织指挥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
当接到甲肝暴发的报告后,指导乡镇和社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病例的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进一步核实诊断,对疫情性质作出初步判定;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
四、工作措施:接到甲肝暴发疫情报告后,按照有关程序及时进行报告,并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标本,分析发生原因,明确事件性质,及时采取综合防控工作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及时扑灭疫情。
(一)统一指挥,落实责任:1、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中心应急防控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负责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制度等,组织人员培训、协助和指导医疗机构和学校托幼机构及重点地区的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2、严格实行应急防控工作责任制。
为确保把应急防控工作抓紧抓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以防为主,加强控制:按照《长春市病毒性肝炎防控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培训和指导县区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送检及各项应急防控工作。
霍乱、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方案(2011届版)
病防控技术方案(2011年版)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4月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为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多发地区,霍乱曾于1995年、2001年在局部地区暴发,2004年由于干旱缺水等自然因素影响,甲型副伤寒疫情全市高发、局部地区流行,发病率达到历史最高的164.26/10万。
肠道传染病是影响温岭市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人口密度大、居住和生活条件拥挤,人流物流频繁等因素的存在,有利于肠道传染病传染源和病原体的扩散。
本方案旨在进一步建立、健全温岭市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网络及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科学监测,及时控制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为温岭社会经济建设和居民生命健康服务。
一、病种界定本方案中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以下法定传染病:1. 霍乱;2.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3. 戊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戊肝);4. 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5. 伤寒和副伤寒;6.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7. 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以外的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以下简称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其中霍乱、伤寒副伤寒、菌痢为我市重点监测传染病,我市还属于霍乱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伤寒副伤寒台州市监测点,以上三种监测传染病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需对每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
甲肝、戊肝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仅针对暴发疫情开展疫情处置。
二、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3.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4. 《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5. 《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6. 《台风洪涝灾害防病工作预案》(温疾控[2004]20号文件)7. 《温岭市井水消毒方案》(温爱卫[2008]12号文件)三、目标1. 早期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病例,识别和预警可能的暴发,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因素;2. 建立健全腹泻病例监测报告网络,提高监测报告质量;3. 建立健全腹泻病原体检测网络,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检测水平;4. 掌握霍乱菌株的型别、毒力和耐药性,了解霍乱弧菌在水体、海(水)产品中存在和动态,明确菌型变迁与流行关系;5. 动态监测伤寒副伤寒、菌痢的病原变异、菌株耐药性的变迁情况;6. 建立良好的、适合各级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常规化运行机制;7. 建立一支锻炼有素、反应迅速的肠道传染病防控队伍,完善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贮备。
急性传染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根据现场的病情,确定警戒区域范围、人员疏散方式和通道,并维持相关区域的秩序,确定专人负责人员疏散、转移,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通道。
2.根据现场情况和应急救援预案中载明的处置抢救措施,确定现场抢救方式和程序,分别组织相关人员和设备进入疫情发生区域实施抢救行动。
3.对现场受感染人员优先进行营救,立即转送地方医疗机构治疗。
4.有效控制传染源,尤其是可能导致疫情进一步扩大的部位或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置。一时难以控制或情况特别复杂危险的,在未确定可靠安全的措施前,不宜盲目进行处置,涉及人员抢救时,应采取辅助临时措施保障抢救人员的安全。
5.疫情影响面和区域大,涉及较多人员时,应及时通过信号、广播或派人专门传达应急处置的要求,组织人员转移时,防止群体疫情的发生。
6.密切注视疫情的发展或蔓延,必要时立即采取强有力的应急处理措施,需外部或上级提供援助时,应及时报告联系,取得支援。
注意事项
1.一旦发生大的传染疫情时,首先应清点人员,了解是否有人员受感染,立即快速逐级报告。如需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助派人派设备送物资进行抢救时,要及时明确报告。
2.在疫情发现1小时内直接向县、市卫生局报告。快速报告,应载明时间、地点、人员受感染情况、传染病类型及其简要情况。
应急处置程序
1.报警:一旦发现有传染病迹象,任何知情者均有义务立即向医务室或组长报告,提供准确、简要的信息(含时间、地点、病人现象、感染人员等情况),报告人同时应告之联系方式。
2.接警:组长接警后立即通报情况,下达或启动应急预案,有关部门或人员赶赴现场,实施临时处置措施。
3.按规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置措施及各自职责实施应急,医务室将掌握的现场情况迅速与当地卫生机构通报。
安全部:xx,联系方式:xx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出院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出院标准一、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1.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可以出院。
2.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后,可从隔离病房转至相应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二、手足口病出院标准(《关于印发危重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出院规范的通知》(2008年浙江省卫生厅))(一)一般病例1.总住院疗程约一周。
2.临床表现:生命体征正常;体温正常至少3天;原有皮疹基本消失、消退,疱疹结痂、消失,无新皮疹出现;无咳嗽、腹泻;肢体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无神经精神症状,无病理神经反射。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化验结果、心肌酶谱、心电图、脑电图正常。
(二)重症病例住院时间因人而易,依据损害器官功能恢复情况决定。
待重要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时可考虑出院。
达到出院标准的患儿离开医院后,还需居家观察两周,科室做好详细地址及电话号码、家长姓名登记工作,并做好随访,嘱患儿家属不适随访,随时联系,当患儿无任何手足口病症状和体征发生后方可消除隔离。
(三)出院流程1.对确诊手足口病患儿和疑似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符合出院标准可办理出院手续。
2.办理出院手续,必须经科主任同意,医院专家组会诊后并签字。
3.办理出院手续时要认真填写出院登记本,详细记录患儿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并嘱咐家长及患儿要在家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并要求患儿家长在谈话记录上签字。
三、伤寒、副伤寒出院标准(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第二版))1.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天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或出院。
2.基层医院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嗜酸粒细胞计数>0.04×109/L,也可以解除隔离出院。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防止突发性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处理,根据上级职业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项目部实际,本着“反应迅速、处理得当”的原则,制定项目部的应急救援预案。
2、职业病危害的目标分布根据项目部施工情况,以及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存在的噪声、粉尘以及因局部振动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确定以下工区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目标:现场各作业工区职业病危害事故级别: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3、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及其人员组成组长:副组长:组员:应急通讯联络办公室主任:应急通讯联络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电话:4、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职责分工职业病危害应急指挥机构:项目部成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安全总监、总工和副经理担任,成员由其他部门负责人组成。
项目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
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若总指挥不在公司,由副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①职责指挥领导小组:a、组织制定项目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b、组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演练;c、检查督促做好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器械、防护用品等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部:a、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职业病应急救援命令、信号;b、组织指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c、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情况,并向友邻单位通报危害事故情况。
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d、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②指挥部人员分工总指挥:负责组织指挥全公司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副总指挥:协调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指挥部成员:安全环保部部长:协助总指挥、副总指挥做好职业病危害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工作。
甲类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概述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的发生、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甲类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1.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甲类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1)指挥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2)副指挥长:由政府分管领导、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担任。
(3)成员:由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人担任。
2. 专业工作组设立以下专业工作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发布。
(2)医疗救治组:负责患者救治、医疗资源调配和医疗废物处置。
(3)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点消毒。
(4)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和供应。
(5)宣传舆论组:负责舆情监测、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
(6)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指挥部办公场所、车辆、通讯等后勤保障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报告(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例,应立即向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卫生健康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
2. 疫情评估(1)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组织专业工作组对疫情进行评估,确定疫情等级和应急处置措施。
(2)根据疫情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应急响应(1)根据疫情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启动应急预案。
(2)专业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 隔离与治疗(1)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5. 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1)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
甲肝处置技术规范
精品课件
32
调查报告
❖ 进程报告:报告疫情的进展,控制措施落实 情况,完善现场调查,补充初次报告中缺少 的信息。
❖ 阶段报告:在调查和处置到一定阶段(即流 行因素基本清楚,控制措施基本落实),应 写出阶段报告,描述疫情的全貌,控制的效 果等。
精品课件
33
调查报告
❖ 结案: ❖ 随控制措施的开展落实,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精品课件
2
❖ 2015年我县甲肝发病情况
❖ 我县甲肝以散发为主,2015年茅贡乡发生1 例。
精品课件
3
适用范围
❖ 规定了甲肝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分级和响应、 应急处置准备、现场调查、控制措施、调查 报告、结案等。
❖ 主要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 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处置甲肝疫情时使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6
加强监测与报告
❖ 暴发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建 立日报和零报制,每日报告疫情进展情 况(包括病例数变化情况、病例救治情 况(好转、痊愈、死亡)、密切接触者 管理情况等)。
精品课件
27
处理原则
❖ 传染源管理
甲肝病例应进行集中隔离治疗和管理。 隔离期从发病之日起3周,可在医院或家中隔 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医 应定期进行上门治疗服务和随访工作。同时 注意对病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消毒和粪便的 无害化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 饮食行业和保育人员中的甲肝患者须痊愈后 方可恢复工作。
精品课件
12
疫情发现与报告
❖ 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应提高对甲肝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及时做出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的要求进行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规定的级别(1周 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 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病例),则按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报告。经卫生部门认 定为突发事件的在2小时之内上报。
甲肝爆发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背景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甲肝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有效应对甲肝疫情,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甲肝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甲肝疫情应对工作,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组、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宣传教育组、交通管制组等。
2. 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发布;组织开展疫情风险评估,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3. 医疗救治组负责组织医疗机构开展甲肝病例救治,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4. 物资保障组负责调配疫情防控物资,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做好物资储备和调配工作。
5. 宣传教育组负责宣传甲肝防控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甲肝防治知识。
6. 交通管制组负责疫情发生地的交通管制,确保疫情不扩散。
三、应急响应1. I级响应当甲肝疫情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时,启动I级响应:(1)疫情发生地连续2周内新增甲肝病例数超过10例;(2)疫情发生地出现死亡病例;(3)疫情发生地出现跨地区传播。
2. II级响应当甲肝疫情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时,启动II级响应:(1)疫情发生地连续1周内新增甲肝病例数超过5例;(2)疫情发生地出现疑似病例,且疑似病例数达到5例以上;(3)疫情发生地出现聚集性疫情。
3. III级响应当甲肝疫情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时,启动III级响应:(1)疫情发生地连续1周内新增甲肝病例数超过3例;(2)疫情发生地出现疑似病例,且疑似病例数达到3例以上。
四、应急处置措施1. 严密监测疫情,及时报告疫情信息;2. 组织开展疫情风险评估,提出防控措施建议;3. 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水平;4. 落实预防措施,切断传播途径;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6. 加强物资保障,确保疫情防控需要;7. 严格交通管制,防止疫情扩散。
4-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4-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永康市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分别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它们主要经粪-口传播,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水源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流行。
甲肝、戊肝传播途径容易实现,发病的后果也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甲肝、戊肝的暴发或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诊断标准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根据甲肝、戊肝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等为依据将疫情分为四级,即:一般(IV 级)、较大(III 级)、重大(II 级)和特别重大(I 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3.1 一般疫情(IV 级)我市范围 7 天内发病 5-9 例,或出现 1 个暴发点(暴发点指: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
3.2 较大疫情(III 级)我市范围 7 天内出现 2 个暴发点,或 7 天内发病 10-19 例。
1/ 133.3 重大疫情(II 级)我市范围 7 天内出现 3 个暴发点,或 7 天内发现 20-49 例病例。
3.4 特别重大疫情(I 级)我市范围 7 天内出现 5 个以上暴发点,或 7 天内发现 50 例以上病例。
4.应急措施按照《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 报告 4.1 报告 4.1.1 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 报告:按照《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 网络报告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疫情发生地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疫情发生地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修改稿)1、背景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从公元8世纪即有记录。
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水源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流行,如1988年上海、杭州的甲肝爆发流行,发病人数达30万和2.8万。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955年首次在印度发现,1980年发现明确的人类感染,1983年首次报道由实验室证实的经水传播的戊型肝炎。
除了人类以外,灵长类动物、猪、羊、牛、啮齿类动物、鸭子均可以感染戊肝病毒;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尚无经性接触和血源传播的证据,有母婴垂直传播的报道;凡没有感染过戊肝病毒者均易感。
戊肝病人多见于15-40岁人群,儿童较少见,尚未发现慢性病人和健康携带病毒者。
潜伏期3-8周,平均40天,病人在潜伏期后期和发病前期粪便中排出的病毒较多。
病死率0.4-4.0%,但怀孕最后3个月的孕妇病死率高达10-42%。
病后IgG抗体持续时间较长(>14年),没有发现再次感染的病例。
甲肝/戊肝传播途径容易实现,发病的后果也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甲肝/戊肝的爆发或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制订本技术方案。
2、疫情分级疫情分级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蓝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黄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橙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周围村庄、乡镇、社区有散发病例发生;红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或发生20例以上病例且出现甲肝/戊肝死亡病例。
3、应急响应蓝色疫情: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响应和处置,同时向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情况和处置情况、调查报告和效果评价等。
黄色疫情:在蓝色疫情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出小分队指导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向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情况。
橙色疫情:在黄色疫情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出小分队指导,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出小分队蹲点指导防控工作,并向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情况。
红色疫情:在橙色疫情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省级、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出小分队蹲点指导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
4、现场处置4.1、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爆发疫情应急处置的关键步骤和中心环节,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必要时应开展反复、多次调查,力求查明原因和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依据。
4.1.1 一般情况调查4.1.1.1了解疫情爆发单位所在该地区的位置、周围环境;4.1.1.2了解疫情爆发单位和地区人员数、各类人员分布情况;4.1.1.3了解疫情爆发单位和地区的饮用水供应情况及水源情况、饮食供应、食堂卫生、炊事人员健康状况、厕所及粪便处理情况;4.1.1.4了解疫情爆发单位和地区周围环境卫生情况、单位人员的卫生习惯,如喝生水等;4.1.1.5了解疫情爆发单位和地区近1个半月内有无聚餐、有无大型聚会。
4.1.2发病情况调查4.1.2.1了解该单位已经掌握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就诊情况和医院检查诊断情况,核实与报告疾病的诊断是否符合;4.1.2.2了解该单位已经掌握病人的发病时间、班级(小组或居民区)发布、人群分布情况;4.1.2.3了解该单位周围的单位或周围的群众在最近是否有同样病人发生、发生的时间、发病的人数、有无共同水源的供应、共同饮食、共同接触等情况。
4.1.2.4到该单位或地区所在的医疗单位的门诊、检验科了解该病的就诊检查情况,以发现病人和进一步核实诊断;4.1.2.5对该单位或村庄每个班组逐一进行病人的搜索,全面了解该单位或村庄的发病情况;4.1.2.6个案调查:在一般情况和发病情况调查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报告和发现的病例按照“甲肝(戊肝)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的相关内容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个别需要增加的内容可以根据调查和了解的情况增加。
个案调查时,要认真、详细地了解和记录患者发病前、发病后的密切接触人员的有关情况,是否有甲肝疫苗接种史等。
4.1. 3 病因调查:针对疫情的具体情况,紧紧抓住疫情中的关键病人和线索病人,确定诊断标准和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尽可能掌握疫情的全貌,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合环境和卫生学调查,以及疫情发生地的人群活动情况(是否有特别的聚集性活动、饮食和餐具、水源和饮具、粪便管理情况、特殊的食物以及卫生习惯等),综合分析,提出疫情的病因假设。
4.1.3.1诊断标准和病例定义:对所有报告和调查搜索的病人个案调查表,按照GB17010-1997诊断甲型(戊型)肝炎病人;4.1.3.2对确诊病人进行发病时间、空间、人间的三间统计,找出可疑的病因;4.1.3.3根据可疑病因提出假设,设计出病例和对照疫情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应包括基本信息、发病和治疗情况、可能的危险因素等,进行1:1或1:2病例和对照调查,采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验证病因假设,必要时应修正假设并开展再次或多次调查。
可能的话也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干预,或者与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互相印证。
从而找出本次爆发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因素。
4.1.4 传染来源和传播链调查:4.1.4.1从所有病人个案调查表中查出该疫情发生的首例病人;4.1.4.2根据该病人和其他病人之间的发病时间,分析该病人是本次爆发或流行的传染源还是同代病人;4.1.4.3若首例病人是本起爆发疫情的传染源,追溯该病最长潜伏期内有无甲型(戊型)肝炎病人接触史、共同聚餐史及共同聚餐人员发病情况、其他可疑食物情况等;4.1.4.4若首例病人是本起爆发疫情的同代病人,则对食堂炊事人员、供水人员、周围饮食店的从业人员等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对上述健康人员进行抗-HAIgM检测,对抗-HAIgM阳性者,调查从首例病人发病前该病最长潜伏期内该阳性者有无甲型(戊型)肝炎病人接触史、共同聚餐史及共同聚餐人员发病情况、其他可疑食物情况等;4.1.4.5从首例病人发病时间地目前最后1例病人的发病时间分析本起爆发疫情的病人是一次性暴露的同代病人还是一次性暴露以后已经发生第二代病人,或者是传染源的持续暴露。
如果是一次性暴露已经出现第二代别人,则对每例二代病人的接触情况进行调查,以查清传播链。
4.2.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在经过初步调查确定后,为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应该立即采取初步措施,随着调查的病因进一步清楚,随时补充或修正措施。
控制措施主要包括:4.2. 1 病人的隔离治疗: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和病例定义的病人必须接受正规的隔离治疗。
隔离按照肠道传染病的隔离原则进行,隔离期为发病后30天。
4.2. 2 切断传播途径:在未明确传播因素以前,开始时可以采用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从有可能引起传播的各种因素着手;随着调查的深入,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作适当的调整,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重点针对一个或数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开展防控措施,同时需注意不能从一种传播介质污染到另外一种传播介质,以发生免疫情新的进一步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有:4.2.2.1加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管理。
如果生活饮用水供应的不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格自来水或怀疑自来水受到污染,应该停止该水源的供应,如果停止该水源的供应其他无法解决供水源的,对生活饮用水必须严格消毒,达到要求后供居民饮用,消毒可以采用自来水塔消毒、井水消毒、缸水消毒等;4.2.2.3加强饮食、食品安全管理。
如果是食物型爆发疫情,应该立即停止该食品或水产品的供应。
如果是聚餐或水型、接触型引起的爆发疫情,应该加强饮食、食品安全管理,防止再次发生聚餐后爆发和水型、接触型以后引起食物型的爆发疫情。
4.2.2.3加强粪便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
对病人的粪便要严格消毒后排放,特别是农村,禁止新鲜粪便浇菜,要做到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扑灭了这一起疫情,由于粪便未处理过了一段时间另外又发生爆发疫情。
4.2.2.4做好病人家庭、学校、幼儿园、病人工作单位食具、家具、被褥、玩具、课桌椅、办公桌、办公用品等的消毒。
4.2.2.5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周围环境的垃圾,消灭苍蝇的孳生地,对苍蝇密度高的,应该立即进行灭蝇,使苍蝇控制在最低密度。
4.2. 3 保护易感人群:4.2.3.1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宣传甲肝/戊肝防治的基本知识,教育疫情发生地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饮水卫生习惯。
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
4.2.3.2必要时可在周围人群中开展甲肝灭活疫苗的应急接种;戊肝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4.2.3.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凡与甲肝/戊肝病例有明确或者可能接触者均应医学观察45天,并对其进行症状监测。
一旦发现接触者中有出现类似肝炎症状,立即按照病人处理。
4.3现场应急监测和效果评估:现场应急监测应包括:4.3.1 疫情监测:对疫情发生地的医疗单位发现病人及时报告,对疫情发生单位和村庄、居民区每天上门开展病人主动搜索;密切接触者的症状监测,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疫情发生地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测等。
4.3.2 消毒效果监测:每天对饮用水消毒的覆盖率、消毒的合格率进行监测,开展对室内消毒前后的消毒效果监测等。
4.3.3开展灭苍前后的灭蝇效果监测。
4.3.4开展在健康教育前和后人群的甲型(戊型)肝炎防治知识和行为改变情况的评估。
4.3.5控制效果评估:在最后1例病人发病1个最长潜伏期后未出现新发病例,说明各项措施是落实的,控制效果是好的。
5、长效监测在最后1例病例发病1个最长潜伏期后未出现新发病例,视为爆发或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监测的内容应包括:5.1 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病人应及时诊断和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疫情数字,定期分析疫情变化、预测疫情动态。
在发病高峰季节前,应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爆发和流行。
5.2 人群中抗体的监测:人群中抗体的监测可以反映流行趋势,并针对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接种措施。
5.3 危险因素监测: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定期对水源、食品特别是高危水生物开展病毒携带情况监测;做好日常卫生监督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