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学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学名词解释

.
1
• 3、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 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 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 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 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 黄疸”。
• 8、低钾血症:低钾血症(hypokalemia)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3.5 mmol/L。造成低钾血症的主要原因可以是机体总钾量丢失,称为钾 缺乏(potassium depletion);也可以是钾转移至细胞内或体液量过 多而稀释,而机体总钾量不缺乏。重度低钾血症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需积极处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疾病。 缺铁性贫血—因铁的需要量增加或/和铁的吸收减少所致机体储存铁减少
或耗竭,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
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
13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 不能相应代偿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
7
• 性传播疾病间称性病,是一类能通过各种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主要 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脏器损害的疾病。
• 性病病原体的检测对于性传播疾病的监测、诊断、血液筛查、控制性传播疾 病的流行及确保优生优育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性病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 • S=敏感 • 临床意义
.
8
药敏试验解释
• I=中介
• 临床意义
抗菌物药物浓度为通常血液和组织中能达到的水平时,细菌对而抗菌 物药治疗的反应率低于敏感株。“中介”分类意味着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 具有临床效力(如尿液中的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或者可用高于正常剂 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β-内酰胺类)。 此分类还包括一个缓冲区,它可以 避免微小的未能控制的技术因素造成重大的结果解释错误,特别是对那些 药物毒性范围窄的药物。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3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3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值越大说明血小板大小越不均匀,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8.出血:血液(全血)从心血管腔内溢出或流出39.瀑布学说: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40.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固的凝胶状态4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42.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叫~43.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有12个44.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45.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46.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47.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48.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4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50.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1.PT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2.INR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53.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54.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55.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56输血: 指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室抢救为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57.血型系统: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所组成58.血型关联: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但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59.血型系列:指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关联的血型抗原,即低频抗原和高频抗原ABO遗传座位于第九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上Rh遗传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0.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以IgM为主61.免疫性抗体: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及血型不合的输血产生,以IgG为主6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集中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3.血型物质:由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H,B抗原的半抗原,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64.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65.正向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66.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67.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68.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血者或供液者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69.聚凝胺介质配血法:本法除能检出IgM,IgG抗体外,还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大多数抗体70.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被动同种免疫性疾病《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临床检验基础

临床检验基础
8.管型: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蛋白质和细胞颗粒成分聚集体。
9.闪光细胞:在低渗尿中,中性粒细胞发生肿胀,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的折射,出现“闪光”现象,故因此称闪光细胞。
10.物理防腐:通过物理学方法对物质采取的一项防腐技术。
11.病理性蛋白尿:指全身或者局部病变引起的蛋白尿,在病变未痊愈前持久存在
4、怎样进行交叉配血,有何意义?P104
答:按一个供血者为例,取小试管两支,分别标明主、次,即主侧配血管和次侧配血管。在主侧配血管中分别加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各一滴,在次侧配血管分别加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各一滴,混匀,1000r/离心1min.
意义:1.进一步检验受与供血型是否正确,发现ABO血型的不规则抗体以及ABO以外的配血不合2.若一次输血超过1600ML除了做受与供之间的,还要做供与供之间的,以保证安全.
2、简述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的临床意义?P175
答: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溶血性输血反应、肾出血及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亦见于狼疮性肾炎、肾梗塞、肾静脉的血栓形成、亚急性细菌性的心内膜炎及恶性高血压等。
3、简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血尿的鉴别要点。
答: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约8μm,细胞膜完整,外形为双凹圆盘状,血红蛋白含量相当,淡黄色。棘形红细胞百分率<5%,尿液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大于静脉血MCV,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病变在肾小球以下部位或泌尿通路上。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为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2种以上形态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小红、棘形、皱缩、面包圈样、新月形、颗粒形红细胞等。棘形红细胞百分率≥5%,尿液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小于静脉血MCV。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根底知识名词解释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血红蛋白色素局部,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指凝血始动反响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外表,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响作用又称酶激活。

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缺乏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名词解释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μm。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知识分享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知识分享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

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

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1、血糖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

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其中,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

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

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

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

抗原检测的结果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

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

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

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人教第五版 临床检验基础 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 精打版

人教第五版 临床检验基础 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 精打版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人教第五版 临床检验基础 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 精打版

人教第五版 临床检验基础 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 精打版

精心整理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为核残余物。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

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抗凝: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2、技术误差:由于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充池不当、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不当和细胞识别错误所引起的误差3、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1倍以上,可能为造血功能紊乱、造血调控功能减弱或推片不当造成。

5、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的程度。

6、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

RNA是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7、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表示骨髓中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更早的早幼稚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10、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11、中毒颗粒:在严重的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12、杜氏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

13Pelger-Hurt小体: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呤形或少分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与遗传因素相关。

14、Mott细胞:淋巴细胞胞浆中充满Russell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15:MCH/MCV/MCHC:MCV全部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Hct/RBC(X/L) X1015MCH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Hb(g/L)/RBC(X/L) X1012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Hb(g/L)/ Hct 16:细胞直方图:以细胞的体积为横坐标、以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绘制的直方图,17、P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临床检验基础

临床检验基础

临床检验基础(理论)血液一般检验名词解释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红细胞压积(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血红蛋白(HGB/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物质,即~;HiCN在540nm有吸收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ana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单位为(g/L) 【计算】1、手工法:MCV=HCT/RBC;MCH=Hb/RBC;MCHC=Hb/HCT;2、血液分析仪法:MCV由仪器直接测定导出,MCH=Hb/RBC;MCHC=Hb/(RBC×MCV)。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第二版)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第二版)

皮肤采血法:主要用于需要微量血液的检验项目和婴幼儿血的常规检验,获得标本为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的混合末梢全血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血浆:全血标本经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成分即血浆,主要用于化学成分测定和凝血项目检测等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血清与血浆相比较,主要缺乏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也发生了变化。

血清主要用化学和免疫学测定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中的暗紫色圆形小体,为核染色质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溶血性贫血等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状或丝网状沉淀物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白细胞分类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血红蛋白(Hb):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有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HCT):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与红细胞数量,平均体积及血浆量有关血沉(ESR):血细胞沉降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和大面积烧伤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出现比正常细胞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样物质,一个或数个,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核象:指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到衰老细胞的发育状态核左移:外周血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核右移:外周血的中性分叶核增多,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的现象异性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刺激或应激反应等条件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的现象血小板(PLT):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及粘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的物质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道自然停止的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时间,反应内源性凝血因子,共同途径和是否存在抗凝物质的指标血型系统:由单个基因或多个连锁的基因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型系统交叉配血实验:在血型鉴定系统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匹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实验RH血型:临床上将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阴性新生儿溶血病:母子ABO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引起母体产生相应抗体而产生的溶血现象电阻抗原理(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改变,形成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容区分出血细胞群,进行计数的原理晨尿: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运动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其各种成分浓缩,以达到检验或培养所需浓度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计时尿:指采集规定时段内的尿液标本,如采集治疗后、进餐后、白天或卧床休息后3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内的全部尿液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2021-2022临床检验毕业基础题库及答案名词解释

2021-2022临床检验毕业基础题库及答案名词解释

2021-2022临床检验毕业基础题库及答案名词解释版包含:
1、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属于临床表现急性出现的疾病。

2、抗核抗体:抗核抗体是一种特异性的血清抗体,能够结合核糖核酸和核蛋白,具有抗原特异性。

3、超敏细胞比值测定:超敏细胞比值测定是指测定体液中特定抗原血清抗体和超敏细胞的比值,以反映特定的抗原的免疫应答。

4、类风湿凝固试验:类风湿凝固试验是一种检测乙型细胞膜抗原(HBsAg)的凝固反应性试验,是检测乙型肝炎的重要检测方法。

5、胎儿产前筛查:胎儿产前筛查就是在妊娠早期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分析胎儿可能存在的疾病,以期在产前发现和筛选出母婴双方容易发生和沉积血症有关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28.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成分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及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染色.29.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3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原因不明,累计多个系统和器官的自身免疫疾病31.细胞直方图:血液分析仪在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还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横坐标为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这些用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32.白细胞直方图:左侧高陡,为小细胞群峰(淋巴细胞).最右侧峰低宽,为大细胞群峰(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包含中性杆状核细胞和中性晚幼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区,以单核细胞为主,含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33.VCS(体积电导和光散射):通过一个检测通道,在细胞几乎自然状态下,分别应用电阻抗技术检测细胞体积,电导技术检测细胞大小和内部结构,光散热技术颗粒性和细胞核分叶性和细胞表面结构,3种技术相互协调,同时检测34.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3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应所测标本中红细胞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程度(CV)表示3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3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值越大说明血小板大小越不均匀,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8.出血:血液(全血)从心血管腔内溢出或流出39.瀑布学说: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40.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固的凝胶状态4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42.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叫~43.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有12个44.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45.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46.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47.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48.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4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50.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1.PT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2.INR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53.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54.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55.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56输血: 指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室抢救为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57.血型系统: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所组成58.血型关联: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但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59.血型系列:指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关联的血型抗原,即低频抗原和高频抗原ABO遗传座位于第九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上Rh遗传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0.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以IgM为主61.免疫性抗体: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及血型不合的输血产生,以IgG为主6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集中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3.血型物质:由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H,B抗原的半抗原,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64.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65.正向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66.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67.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68.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血者或供液者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69.聚凝胺介质配血法:本法除能检出IgM,IgG抗体外,还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大多数抗体70.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被动同种免疫性疾病71.ACD保存液:由枸橼酸-枸橼酸盐-葡萄糖组成,用于全血抗凝及血液保存72.CPD保存液:由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组成,用于全血抗凝及血液保存73.全血输注:指血液全部成分的输注,包括血细胞,血浆,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分为两种新鲜全血和保存全血74.成分输血: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分别制成纯度高或浓度高的制剂,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患者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75.自体输血:指采集受血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以满足患者自身手术或将来应急情况用血需要76.冷沉淀物:因冷却而沉淀的物质,是由新鲜冷冻血浆于4℃融化后,通过分离获得的低温下不溶解的血浆蛋白成分77.输血反应:指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剂后即引起患者任何意外反应,称为即刻反应;有些反应在输血后10-120天才出现症状,称为迟发反应78.输血传播性疾病:指供体的传染病原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可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剂进入受血者体内引起的疾病79.窗口期:指病毒感染后病毒出现在血液中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80.尿液:是人体日生成与排泄量最多的液体,其生成和排泄依赖于泌尿系统正常的结构与完善的功能,受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系统的有机调节,同时还受全身其他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81.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大分子量蛋白质不能滤出外,血浆中的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都能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称~82.阈值:重吸收的最高浓度范围83.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84.肾糖阈: 是指肾小管能够完全重吸收原尿中葡萄糖所允许的血糖含量的最大值,其范围为了160~180mg/dL.不同的人肾糖阈的值有所不同.85.尿量:是指一定时间排出的尿量,主要取决于受检者的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稀释功能,还受饮食习惯、环境、排汗量、年龄、精神因素等影响86.血尿:指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因出血量不同,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浑浊,甚至混有凝血块87.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88.镜下血尿::若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尿镜检时,每高倍视野均见三个及以上红细胞89.肉眼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90.尿比密SG: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的纯水重量之比.它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能力,尿比密的高低因尿中水分、盐类及有机物的含量与溶解度而异,与尿中溶质的浓度成正比,受年龄、饮食和尿量影响91.尿液渗透浓度:简称尿渗量,指经肾排泄到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它反映溶质和水的排泄速度,用质量毫渗摩尔浓度或体积毫渗摩尔浓度表示92.渗透活性物质:能自由通过生物半透膜的物质;质量或体积是指溶剂而言,分别用Kg或L表示,在尿液中,溶剂就是水93.冰点:指溶液处于固态和液态临界状态时的温度94.蛋白尿:蛋白质浓度超过150mg/24h或100mg/L,蛋白质定性实验成阳性的尿液95.功能性蛋白尿:指由于发热、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导致的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呈一过性,蛋白定性在“+”以下96.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受试者在卧床休息时蛋白定性阴性;而站立活动时因脊柱前突对肾的压迫,则出现蛋白尿,但没有其他自觉症状9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98.肾小管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99.选择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使血浆蛋白滤过,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多见于小儿肾病综合症100.糖尿:当血浆葡萄糖含量超过肾糖阀(>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定性为阳性101.肾性糖尿: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功能减退,即肾糖阈降低所致的糖尿,叫~102.尿酮体:是尿中乙酰乙酸,丙酮,β-丙酮的总称103.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104.尿胆素:胆红素在肠道中的产物.呈棕红色,由尿胆素原经空气氧化而生成,尿及粪色的来源105.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岁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再逐步还原为中胆素原,尿胆原和粪胆素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出的为尿胆原.溶血性黄疸为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为阳性. 106.胆红素:血红蛋白及其他血红素蛋白中的血红素在巨噬细胞或其他网织内皮细胞及肝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呈棕黄色,哺乳类动物主要以此随胆汁排出.血中升高时可导致黄疸,胆红素主要有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107.尿胆红素:有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三种.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阴性.108.本周蛋白BJP(凝溶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109.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110.本周蛋白尿:是骨髓瘤细胞所合成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其轻链与重链合成不平衡,因轻链产生过多,使游离IG轻链(LC过剩):LC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111.闪光细胞: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呈布朗分子运动的颗粒,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为~,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112.渗透压差: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113.真性糖尿: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114.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115.溶组织内阿米巴:为公认致病的阿米巴,根据其生活史各期的变化而分滋养体和包囊期,可引起肠阿米巴痢疾或其他阿米巴病.116.肌红蛋白Mb:是存在于横纹肌细胞中的一种色素蛋白质,每个肌红蛋白分子是由一条蛋白肽链和一个亚铁血红素组成,有种属特异性,与氧气可逆性结合,为肌肉组织供能,该指标用于判断是否发生肌肉损伤Mb,Hb的区别特性 Mb能溶于80%硫酸铵溶液中,Hb则不能117.LEU检查:主要测尿液中性粒细胞118.脓细胞:炎症时,变性死亡的白细胞,机构模糊,胞质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常粘连成团,称~119.颗粒管型:在管型的内容物中,内含大小不同的颗粒物,其量超过1/3面积时称为颗粒管型120.管型 :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蛋白质和细胞颗粒成分聚集体121.隐血试验OBT:消化道出血少于5ml,粪便中未有可见的血液,又因粪便中红细胞破坏,显微镜检查无可见红细胞,需用化学法或免疫法等其他方法才能证实的出血122.隐血:指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少时,少量红细胞被消化酶降解,使其在显微镜下难以判断的状况123.尿三杯实验:人在一次排尿中,人为的分为上,中,下三段,通过观察颜色混作和镜检来检验病变部位.124.脑脊液CSF:是一种无色透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血液成分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选择性过滤形成的.125.黏蛋白定性试验(李凡它试验):指浆膜上皮细胞在炎症反应刺激下黏蛋白分泌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等电点pH为3-5,因此可在稀醋酸中产生白色雾状沉淀1.浆膜腔: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等统称为浆膜腔2.浆膜腔积液:在病理情况下,浆膜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平衡遭到破坏,过多的液体在腔内积聚形成积液,其性质也发生变化,称为浆膜腔积液浆膜腔积液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3.渗出液:凡有各种炎症或其他原因如恶性肿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积液称为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4.漏出液:有各种非炎症原因引起的积液称为漏出液5.滤出液: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6.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7.PH: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用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8.凝集反应: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9.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生成沉淀物的反应10.免疫佐剂:促进抗体产生的抗原辅助剂11.液化时间:指新排出的精液有胶冻状转变为自由流动状态所需要的时间12.精子活动率:指镜下直接观察活动精子占精子总数的百分比13.精子存活率:指一滴精液中活精子的比例14.精子活力:指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是直接反应精子质量的一项指标.A精子快速前向运动B慢速或呆滞地前向运动C非前向运动D不动15.精子计数:指单位容积内精子数量(又称精子浓度,精子密度)16.精子总数:为一次全部射出精液中的精子总数,即精子计数乘以精液量17.前列腺: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大的附性腺18.前列腺颗粒细胞:前列腺液中的一种胞体较大,可能是吞噬丁磷脂酰胆碱颗粒的巨噬细胞,老年人前列腺液中前列腺颗粒细胞可以增多,前列腺炎时,此细胞可增多至10倍,并有大量脓细胞19.羊水过多:妊娠后期羊水量超过2000ml.20.阴道清洁度:是以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和杂菌的多少来判断,是妇科炎症和生育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判断指标21.线索细胞:阴道鳞状上皮吸附大量加德纳菌和短小杆菌而形成的至大细胞团,上皮细胞表面毛躁,有斑点和大量细小颗粒22.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可能是由于核膜的残余物或纺锤体的残余物及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23.豪焦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暗紫红色的圆形小体,为核破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24.卵磷脂小体:为磷脂酰胆碱成分,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均,折光性强,形似血小板但略大25.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26.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细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局域,呈圆形、梨性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是细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27.淀粉样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似淀粉样颗粒,小体中央常含有碳酸钙沉淀物,具有同心圆浅纹的层状结构,显褐色或微黄色28.自身免疫病: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的抗体或免疫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损伤的疾病29.免疫缺陷病:由遗传和其它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幼稚或免疫反应障碍或不全的疾病30.独特型: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系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差异,即可变区中高变区的抗原决定簇不同31.异常角化 :鳞状上皮细胞的胞质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的成熟程度32.假角化:出现在表层的角化前细胞称为假角化33.癌 :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34.核异质:上皮细胞的核异常35.挖空细胞:核周具有大空泡环绕核,又称核周空穴细胞36.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