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和语境及同义词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词义和语境的关系(2021精选文档)

现代汉语词义和语境的关系(2021精选文档)

广义语境——宏观语境
▪ 丰富性——内涵丰富,包容面广 ▪ 多层性
➢ 社会语境
政治语境 文化语境
➢ 民族文化心理语境 ➢ 民众语境 ➢ 宗教语境
时代语境 民族语境
➢ 交际语境
交际知识背景语境、主观因素语境、客观因素语境
➢ 自然语境
地域语境、时令语境、景物语境
➢ 体态语境
手势语境、表情语境、动作语境、间距语境
▪ 从运用
➢ 伴随语境 ➢ 模拟语境
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 解释词义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
64.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你走到了锅底时,只要你肯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这是我们要坚定的信念! 9.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00.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44.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的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歌德 38.做前,可以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11.如果你是强者,坎坷对于你,就像个吹火的鼓风机,只能是越吹火势越旺。如果你是个弱者,坎坷对于你,就像个害人的病魔,慢慢会致你于死地。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33.你今天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你明天才可以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东西。 成功的路上,只有奋斗才能给你最大的安全感和答案。也不要在乎身边的闲言碎语,因为未来是你自己的,每天给自 己一个完美的交代,为自己而努力!!越努力,越幸运!
语境的其他角度分类
▪ 从表现形式
➢ 外显语境:直接性、辅助性、临时性 ➢ 内隐语境:潜在性、积淀性、广泛性
▪ 从情绪上
➢ 情绪语境:易变性、主观性、可感知性 ➢ 理智语境:逻辑性、客观性、简易性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语境和词义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语境和词义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语境和词义目的要求1.掌握语境的分类2.掌握语境的作用一、语境的分类语境指语言环境,有小语境与大语境之分,小语境指上下文语境,大语境则指情景语境。

(一)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例如:——你好!吃饭了吗?(问候语)——哼,你好!(讽刺)(二)情景语境1.情景语境内容(1)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身份等。

(2)交谈的话题。

(3)交谈的时间、场合等。

(4)双方生活的时代背景。

(5)双方所使用的辅助性交际手段。

青年流行语的某些词语其使用频率(说/不说/偶尔说)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有密切关系。

有些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与交际场合有关:2.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的关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影响。

情景语境越具体,上下文语境的作用就越小;反之,情景语境越少,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越大。

日常会话情景语境比较具体,所用词语简短;小说、剧本的作者与读者不在同一具体语境中,多用上下文语境来补偿。

二、语境的作用(一)根据语境解释词义1.直观法(指示法)书:装订成册的著作。

2.语境设计法例如:果然(下雨)/终于(买书)3.根据语境确立多义词的义项,并使词义单一化。

(涉及第四节多义词)(1)搭配对象不同,义项不同。

【打】①打门/打鼓--撞击;敲击。

②打碗/打鸡蛋--器皿、蛋类因撞击而破碎。

③打架/打援--殴打;攻打。

④打官司/打交道--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

⑤打墙/打坝--建筑。

⑥打刀/打烧饼--制作(器物、食品)。

⑦打卤/打糨子:搅拌。

⑧打包裹/打铺卷--捆。

⑨打毛衣--编织。

⑩打蜡/打格子--涂抹;画。

(11)打井/打开盖子--涂抹;画。

(12)打伞/打灯笼--举;提。

(13)打雷/打电话--放射;发出。

(14)打介绍信--付出或领取证件。

(15)打旁杈--除去。

(16)打水/打粥--舀取。

(17)打油;打车票--买。

(18)打鱼/打鸟--捉。

(19)打草/打柴--割。

英语同义词辨析技巧

英语同义词辨析技巧

英语同义词辨析技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义词辨析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虽然这些词语在表面上有着相似的意义,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具有微妙的差异。

掌握同义词的正确用法对于提升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英语同义词辨析的技巧,帮助你更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

一、通过词义区别辨析同义词1. Accept和Receive"Accept"和"receive"都意味着接受,但它们用法上存在差异。

"Accept"强调被动接受,表示接受某人或某物给予的东西。

例如:"She accepted the award." (她接受了奖项。

)而"receive"则更强调主动接收,表示收到某物。

例如:"I received a gift from my friend." (我收到了朋友的礼物。

)2. Choose和Select"Choose"和"select"都表示选择,但在使用上有一些细微区别。

"Choose"更偏向于主观选择,强调个人的意愿和喜好。

例如:"I chose the blue dress."(我选择了蓝色的连衣裙。

)而"select"则强调根据某种标准或要求进行的选择。

例如:"The chef selected the best ingredients for the dish."(厨师选择了最好的食材来制作菜肴。

)3. End和Finish"End"和"finish"都表示结束,但用法不同。

"End"可以强调一个过程或状态的结束,强调结束的时间点。

例如:"The meeting ended at 5 PM."(会议在下午5点结束。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对词义和语境及这两者的关系解释如下:
一、词义的意思
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二、语境的意思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三、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1、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
2、语境直接决定着某个词在其间的含义;
3、语境的更改,影响着词义的改变。

什么是词义

什么是词义

什么是词义?词义是指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或含义。

它是词语的核心属性,决定了词语在语言中的使用和理解。

下面将详细介绍词义的定义、构成和分类。

一、词义的定义词义是指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或含义。

它是人们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是词语作为语言工具的核心属性。

词义不仅是词语在字面上的意思,还包括其引申、隐喻、象征等多种语言现象。

二、词义的构成词义的构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字面意义:字面意义是词语最基本的意义,即词语直接表达的含义。

它是根据词语的字形、字义和语法规则来确定的。

例如,“苹果”这个词的字面意义是指一种水果。

2.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词语在语言使用中扩展出来的意义。

它是通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和推广产生的,可以使词语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例如,“苹果”这个词在引申义上可以指代电子产品中的一种品牌。

3. 义项:词语的义项是指词典中对词语意义进行的分类和归纳。

一个词语可能有多个义项,每个义项表示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例如,“苹果”这个词在词典中可以有水果的义项和电子产品的义项。

4. 上下位关系:词语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即一个词语的意义在概念上更加一般,另一个词语的意义在概念上更加具体。

上位词是指泛指某个范畴的词语,下位词是指具体指代某个范畴内的事物的词语。

例如,“水果”是上位词,“苹果”是下位词。

5. 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可以在语言中进行意义的转换和对比,丰富了词语的表达和对话。

例如,“高兴”和“愉快”是同义词,“高兴”和“难过”是反义词。

三、词义的分类(续)1. 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指词语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是词语的字面意思。

而引申义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扩展出来的意义,超出了其本义的范围。

引申义可以通过类比、象征、隐喻等方式产生,丰富了词语的意义。

例如,“脚”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或动物的下肢,而引申义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底部或基础。

5.第五节语境和词义

5.第五节语境和词义

(二)两种语境的相互影响: 两种语境共同产生影响; 两种语境此消彼长(日常交际、文学作品)。
二、语境和词义
1.根据语境揭示词义。 ①释义中的“指示法”,就是使词义直接在 情景语境中获得解释。 ②词义的概括离不开上下文语境。根据上下 文语境解释词义是“因文定义”,而不是“望 文生义”。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两种语境 (一)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 景语境。 1.上下文语境:与一个词有关的前后词语或者 一句话前后的语句。 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例: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看不见。
2.情景语境:言语交际中的人物、背景,包括 时间、地点、具体背景、社会环境、交际对象及 辅助性的交际手段等。 例:(在两个朋友之间)有钱吗? (在深夜僻静无人处)有钱吗? 例:(对中国人)——吃过了吗? ——吃过了/没有。 (对西方人)——吃过了吗? ——吃过了/没有。
4.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①墙:砖、石或土砌成的房屋周围或中间起间隔作 用的建筑体。 用的建筑体。 +[完成 完成] 完成] 刷墙(+[完成]) 砌墙(-[完成]) ②书:装订成册的著作。 装订成册的著作。 翻书( +[完成 完成] 写书( 完成] 翻书( +[完成]) 写书(-[完成]) 有鳍和脊椎、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卵生动物。 ③ 鱼:有鳍和脊椎、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卵生动物。 他喂鱼(+[活 他吃鱼( 他喂鱼(+[活]) 他吃鱼(-[活]) 语境使词义增添新的义素, 语境使词义增添新的义素,这些义素并不是该词 固有的。 固有的。

词义和语境及同义词精编版

词义和语境及同义词精编版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大—— 矮小 卑鄙—— 高尚 光明—— 黑暗 洁净—— 污浊 鼓励——打击 模糊—— 清晰 生存—— 死亡 仔细——马虎 勇敢—— 怯懦 失败—— 胜利 热爱——厌恶 优秀—— 恶劣 稠密—— 稀疏 沉重——轻松 呆板—— 活泼 增加——减少 平坦——崎岖 接受—— 拒绝
词语的感情色彩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请 求”和“恳求”,前者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后 者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 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 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 搭配。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例如“时代”和 “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指范围大;
的意义,叫引申义。
(3)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是通过
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 中,我们称其为语境。语境对于词的意义起限制作用, 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莫怀戚《散步》)
“自然”是个多义词,有不只一个义项,在这句 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本义。
(2)用布包起来的包儿。——这是有本意引申出来
的意义,叫引申义。
(3)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是通过
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同义词
愉快——快乐,觉察——察觉,热忱——热情,疲倦 不堪——疲惫不堪,每组词意义基本相同,在语言中 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还有一些词意义 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 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可以 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如“大、 小”“高、低”“远、近”“粗、细”和“发 动”“参加”“挖掘”“结果”等。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理解一、语境的概念什么是语境呢?同学们先来看一段文字: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同学们知道是选自哪篇文章吗?这是冰心的《小橘灯》,我们去理解里面两个“好”字的词义,就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语境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特定环境。

一般情况下,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构成的言语环境,文段中第一个好字,联系上下文语境,是指妈妈的病会好起来,健康、痊愈的意思。

情景语境是交际时的具体场合或社会背景。

文段中第二个好字,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即文章写作背景,爸爸回来指革命胜利,大家都好,显然指生活美好。

正是由于语境涉及的面特别广泛,会影响对词义的解释,使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那么,词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二、词义在语境中具体化婆借冷笑道:“你这黑山倒乖,把我一似小孩儿般捉弄,我便先还了你招文袋、这封书,歇三日却向你讨金子……我这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水浒传》“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个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滴的往下滴。

——鲁迅《药》第一个例子,选自《水浒传》,第二个例子,选自鲁迅的《药》。

单个的词语表意是概括性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就会变得具体、单一。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果没有具体语境,表达的意思是泛指的,但在更大的语境中,表达就很清楚了,阎婆惜手里拿着的这封信,就是“货”,梁山泊送的一百两金子便是“钱”;而在鲁迅的文章《药》里面,这“货”特指沾着人血的馒头。

其实,我们充分了解语境使词义具体化的作用,还有助于我们文言文学习。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暗地里)——《陈涉世家》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现代汉语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现代汉语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语境是其简称。 语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句 (又叫社会现实语境)。 • 杜鹃:山上的杜鹃开了。 树上的杜鹃叫了。
• 词的一种解释应能在相当多的上下文语境中 适用,没有这种概括性,就会产生随意性。 句子是最直接的语境。 • 别吹了。 • 他又在拍了。
普通话吸收方言词的原因
• 其一是有些东西是该方言区特有的。
• 蕹菜、洋桃、靰鞡。
• 其二是有些方言词能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词可以替代 。 • 噱头 、龌龊、鱼腩
• 其三是有些方言词可以表示特 定的感情色彩和地域色彩。
• 瘪三、弄堂、货色
对港台方言词的吸收
• 吸收港台方言词的深层心理基 础是崇尚心态和趋新意识。 • 收银台、买单、新登场
2.结构的凝固性
•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 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 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 首先是词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 其次是语素定型,不能随意调换。
• 再次是字数固定,不能随意增减。
(二)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
• 掩耳盗铃、狐假虎威、画蛇添足、自相矛盾、女娲 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
• 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只使用一个义项。 • 打酱油、打铁、打格子、打伞
• 语境也可以分化同音词。 • 仪表:仪表堂堂、仪表测试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 词义具有概括性,但是词义又可以指整类 事物中的某些个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 指整类,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 定。 •马
• 语境可以对词义进行任意的分割,即可指 其中的某一部分。 • 角球、扣球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如:“~走” “~走进公园” “~走进公园赏梅花”

谢谢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一)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如:打铁(锻造) 打格子(画) 打伞(撑举)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如:“屋里有人(指的整类)吗?” 他回答说:“只有一个病入膏肓的 老人(指的具体某个人)。”
语境也可以对词义进行任意的分 割,即可指其中的某一部分。
如:削球(乒乓球) 又会拦球又会扣球(网球) 铲球(足球)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1)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 境语境一般分为上下语境和情景语境 (又叫社会现实语境)
上下文语境: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 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 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 **注意:上下文语境是就语言内部说的。 如:宏伟的拦河大坝高高耸 立
(三)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 中添加了一些新的义素。
如:观鱼 煎鱼
(四)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1、运用词语应注意的是词语搭配 (也可以解释为词语在怎样的语境中 出现)。
如:可以说“骑马”但不能说“骑床” 可以说“吃饭”但不能说“吃黑板檫”
2、词的出现语境有宽有窄
如:“嘶”只能在“马嘶”这样的语境 中 鸣只适用于“鸟鸣”、“虫鸣” 3、词语组合影响词义的选择,组合的 词越多,它所形成的语境框架中可能 出现的词就越少。
情景语境: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 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 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 如:“这小伙子不错嘛。”
(2)解释词义要根据中出现, 有些词甚至可以直接在情境中得到解 释。
如:“这就是黑板檫”
“因文定义”即许多词语所表示的被内容无法指示, 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解释。

同义词辨析的方法6种

同义词辨析的方法6种

同义词辨析的方法6种一、定义法定义法是一种常用的同义词辨析方法。

通过给出词语的定义,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别。

定义法可以清晰地解释每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们在使用中的具体限制和区别。

例如,对于“增加”和“增添”这两个同义词,可以通过定义法进行辨析。

增加是指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多,增添则是指添加或补足某些东西,可以指抽象或具体的事物。

通过明确定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语境法语境法是通过将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明确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通过观察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对于“清净”和“清静”这两个同义词,可以通过语境法进行辨析。

清净多用于形容环境没有杂质或干扰,而清静则多用于形容环境安宁、安静的状态。

在不同的语境中,两个同义词的用法和意义会有所不同。

三、词义侧重法词义侧重法是通过比较同义词之间的词义侧重方向,来辨析它们的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准确使用它们。

例如,对于“焦急”和“焦躁”这两个同义词,可以通过词义侧重法进行辨析。

焦急强调的是心情急切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对某件事情的等待或期望;而焦躁则强调的是心情烦躁不安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内心的不平静或情绪的波动。

通过比较它们的词义侧重方向,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四、感情色彩法感情色彩法是通过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倾向,来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有些同义词虽然意义相近,但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却不同。

通过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例如,对于“夸奖”和“赞扬”这两个同义词,可以通过感情色彩法进行辨析。

夸奖通常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肯定和赞赏;而赞扬则通常表达的是一种更为强烈的积极情感倾向,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和赞赏。

虽然两者的意义相近,但感情色彩略有不同。

五、语体色彩法语体色彩法是通过分析词语的语体风格和使用场合,来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词义和语境》课件

《词义和语境》课件
词义由词汇的内部结构、词 根、词缀等因素决定。
分类和区分
词义可以根据概括性、具体 性、抽象性等特点进行分类 和区分。
词义构成
举例说明词义构成的不同方 式和变化。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1 语境的作用
语境可以改变词义的解释 和理解。
2 限制与扩展
语境对词义的范围和应用 有着限制和扩展作用。
3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例子,说明语境 如何改变词义的引申和含 义。
3
歧义
说明歧义如何由词义和语境互动产生,并给出处理歧义的建议。
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课件,你应该对词义和语境的概念、构成和相互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能应用在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中。
《词义和语境》PPT课件
《词义和语境》PPT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词义和语境的概念、构成、相互关系, 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它们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什么是词义和语境
词义是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和解释,而语境则是指词汇所出现的具体环境和语境。它们在理解和使用语 言时起着关键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词义的构成与分类
构成因素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相互作用
词义和语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语言的含义和表达。
平衡与统一
了解如何平衡和统一词义和语境,以确保准确的语言交流。
例子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词义和语境如何共同作用于语言表达的理解。
词义和语境的案例分析
1
词义变化
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词义如何根据语境改变。
2
多义性
解释词义多义性对语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理解。

现代汉语第四章第五节词义和语境

现代汉语第四章第五节词义和语境

例如某女学生宿舍正传阅着一本世界名著 《飘》,一位同学着急地对阅读者叫道:“喂, 你还没‘飘’完吗?”这里的“飘”在特定的 语境中获得“读”的特殊意义,十分巧妙。 再如,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埋怨:“今天我 又被小贩宰了!”这里的“宰”有“诈骗”的 特指意义,绝非是“杀”了的原意。
(五)语境影响词语的色彩义 词语和概念的区别之一就是词语有感情色 彩而概念没有。例如“死”的概念可以由很多 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来表示:“逝世”“谢 世”“永远离开我们”……这是褒意,“完蛋 了”,“见阎王了”,“断气了”……这是贬 意。然而词语的这种感情色彩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时会改变它原来的感情色 彩。例如 “坏蛋”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语境分上下文语 境和情景语境,二者对词义 都有深刻的影响,学习中, 应更重视上下文语境,通过 学习,掌握语境对词义的作 用。
一、什么是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两类: 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
1.上下文语境:与一个词有关的前后词语或者一句 话前后的语句。 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 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 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 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实际上情景语境指的是 人们进行交际的活动场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 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பைடு நூலகம்,也限定了 交际者的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以及他们之 间的关系,对话语形式的组合、选择和语义的 隐显、变化也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语境是交 际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另外,语境的不同可以在词的理性义的基础上 增加其色彩义,如: ①阿Q和小D互相揪住辩子撕打,看客们在旁 喊“好,好!”,这里的“好”是一种揶揄和 煽动的说法。

语文词语运用知识点整理

语文词语运用知识点整理

语文词语运用知识点整理语文学习中,词语运用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内容。

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流畅。

下面就来为大家整理一下语文词语运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词语的理解(一)词义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词语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则是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的意义。

例如,“手足”本义指手和脚,引申义指兄弟,“心腹”本义指身体的中心部分,比喻义指亲信的人。

(二)多义词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多义词会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比喻某种负担。

(三)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反义词则是意义相反的词。

同义词如“安静”和“宁静”,反义词如“高”和“低”。

了解同义词和反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词义。

二、词语的色彩(一)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

褒义词带有赞扬、肯定的感情;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的感情;中性词则不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例如,“勇敢”是褒义词,“怯懦”是贬义词,“行为”是中性词。

(二)语体色彩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口语则更加通俗易懂、活泼。

像“诞辰”是书面语,“生日”则是口语。

三、词语的搭配(一)主谓搭配主语和谓语在意义上要相互搭配,如“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二)动宾搭配动词和宾语要搭配得当,如“提高水平”“改善生活”。

(三)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要与中心语搭配合理,如“美丽的花朵”“飞快地奔跑”“跑得很快”。

四、成语的运用(一)正确书写要注意成语中每个字的写法,避免错别字。

(二)理解含义不能望文生义,要准确理解成语的真正意思。

比如“万人空巷”不是指街巷空无一人,而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三)使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不能乱用。

“美轮美奂”通常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词义辨析方法

词义辨析方法

词义辨析方法词义辨析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语境等方面。

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词义辨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

一、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见的词义辨析方法,它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我们可以对比“自由”和“自在”这两个词语。

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意义上却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自由”强调的是不受限制、不受束缚,而“自在”则更强调自然、舒适的状态。

通过对比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二、语境法语境法是指通过词语所处的上下文环境来理解其意义。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句话:“他的笑容很温和。

”在这个句子中,“温和”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指他的表情。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境,我们可以确定“温和”在这里的意义是指他的表情。

三、词源法词源法是指通过研究词语的起源和发展来理解其意义。

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其词源有关。

例如,我们可以看一下“狡猾”和“狡诈”这两个词语。

它们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意义上却有所不同。

通过研究词源,我们可以发现,“狡猾”一词来自于动物的行为特点,强调的是狡猾、狡诈的本质;而“狡诈”一词则更强调的是人的行为特点,强调的是狡诈、狡猾的行为。

四、同义词辨析法同义词辨析法是指通过比较和辨析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来理解其差异。

例如,我们可以看一下“美丽”和“漂亮”这两个词语。

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外貌,但在意义上却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美丽”更强调的是内外兼修、具有吸引力的特点;而“漂亮”则更强调的是外表的好看、迷人。

通过对比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五、上下位关系法上下位关系法是指通过分析词语之间的上下位关系来理解其意义。

有些词语之间存在着上下位的关系,即一个词语可以包含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语文同义词知识点总结

语文同义词知识点总结

语文同义词知识点总结同义词是指词义相同或接近的词语。

在语言学中,同义词是指在较大的范围内具有相同或近似的词义,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词语。

同义词的存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在交流和阅读中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认识和掌握同义词的知识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改善语言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义词的概念及特点1. 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是指词义相同或接近的词语。

它们在语义上的相近性可以使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互相替代,扩大语言表达的灵活度和多样性。

2. 同义词的特点(1)语义相近:同义词在语义上相近,即它们表达的意思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相关性。

(2)在特定语境中可互相替代使用:同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使得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3)范围广泛:同义词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单个词语,还包括短语、成语、谚语等。

二、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按其性质和语义关系可以分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等不同类别。

在这里,我们以形容词、名词、动词和副词为例,对同义词进行分类。

1. 形容词的同义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语。

形容词的同义词通常在描述事物的特征、状态时使用,可以用来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

举例:高→ 高大、高挑、高贵美丽→ 媚人、妩媚、秀丽2. 名词的同义词名词是用来代表人、事、物的词语。

名词的同义词通常在描述人、事、物的时候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举例:学生→ 学员、学子、学童花朵→ 花卉、鲜花、花蕊3. 动词的同义词动词是表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行为的词语。

动词的同义词通常在描述行为、动作的时候使用,可以让句子更加流畅、生动。

举例:看→ 瞧、观看、注视跑→ 奔跑、疾走、飞奔4. 副词的同义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语,其作用是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程度、时间或地点等。

副词的同义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生动。

举例:快速地→ 迅速地、急匆匆地、飞快地轻轻地→ 轻柔地、温柔地、细声细气三、同义词的运用掌握同义词的知识,对于语言表达和阅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是个多义词,有不只一个义项,在这句 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需要注意的是,语境有时候会赋予一个词以临时 的意义。例如: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有粗犷。(刘 湛秋《雨的四季》) “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 “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 “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
词语的感情色彩 (1)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 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毛泽东《纪念白
求恩》)
(2)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 主义的国际主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两个句子,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句(1) 的“高尚”“纯粹”充满赞美、喜爱、肯定的情感; 句(2)的“狭隘”充满贬抑、厌恶、否定的情感。 汉语中有不少像上面那样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 语,如“伟大”“温柔”“慈爱”“纯真”“奋不顾 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称为褒义词; “愚蠢”“卑鄙”“丑陋”“贪生怕死”“损人利 己”“见利忘义”等,称为贬义词。
的意义,叫引申义。
(3)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是通过
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 中,我们称其为语境。语境对于词的意义起限制作用, 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莫怀戚《散步》)
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有的同义词 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例如“布匹”和“布”所指 事物相同,但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多 指具体的、个别的布。还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 在差异(语体色彩)。例如“父亲”和“爸爸”,前 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表扬—— 赞扬 讽刺—— 挖苦 狡猾—— 狡诈 美丽—— 漂亮 失败—— 挫败 阴险—— 奸诈 丑陋—— 难看 爱护—— 保护 谦虚—— 谦虚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大—— 矮小 卑鄙—— 高尚 光明—— 黑暗 洁净—— 污浊 鼓励—— 打击 模糊—— 清晰
生存—— 死亡 仔细—— 马虎 勇敢—— 怯懦 失败—— 胜利 热爱——厌恶 优秀—— 恶劣 稠密—— 稀疏 沉重——轻松 呆板—— 活泼
增加—— 减少 平坦—— 崎岖 接受—— 拒绝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 只有一个意义,称为单义词,如“鱼塘”“桑 树”“公里”“地球”“三轮车”等。汉语中只 有少量的单义词,更多的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 称为多义词。例如“包袱”主要有三个义项: (1)包衣服等东西的布。——这是最初的意义,叫
本义。
(2)用布包起来的包儿。——这是有本意引申出来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可以 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如“大、 小”“高、低”“远、近”“粗、细”和“发 动”“参加”“挖掘”“结果”等。 将下列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
学习 失败
表扬 理论
懦弱 阴险 光明 低劣 理论
低劣 歌颂 美丽 狡猾
狡猾 高大 胜利 失败
光明 无耻 歌颂 阴险
词义和语境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 只有一个意义,称为单义词,如“鱼塘”“桑 树”“公里”“地球”“三轮车”等。汉语中只 有少量的单义词,更多的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 称为多义词。例如“包袱”主要有三个义项: (1)包衣服等东西的布。——这是最初的意义,叫
本义。
(2)用布包起来的包儿。——这是有本意引申出来
的意义,叫引申义。
(3)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是通过
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同义词
愉快——快乐,觉察——察觉,热忱——热情,疲倦 不堪——疲惫不堪,每组词意义基本相同,在语言中 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还有一些词意义 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 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请 求”和“恳求”,前者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后 者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 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 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 搭配。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例如“时代”和 “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指范围大;
反义词
好——坏 对——错 真——假 美——丑, 我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反,互为反义词。还有 一些词,意义上是相对的,我们习惯上也把它们称 为反义词,如:黑——白 甜——苦 上——下 大——小。 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 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丽 丑陋 高大 无耻
胜利 潇洒 潇洒 丑陋
褒义词: 表扬 贬义词: 懦弱 中性词: 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