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主题思想
放鹤亭记主题思想【散文名作《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的主题思想〗在苏轼笔下,张山人的形象是作了艺术加工的,苏轼借这一形象寄寓着自己那种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在《放鹤亭记》最后的“放鹤”和“招鹤”两歌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清楚。
张山人是这样超凡拔俗,飘飘欲仙,有如野鹤闲云,过着比“南面而君”的皇帝还要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
这正是苏轼在《放鹤亭记》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放鹤”、“招鹤”两歌音韵和谐,抒情婉转,为全文增添光彩,因而千古传诵。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放鹤亭记》的主题和意义•学习体会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和艺术成就•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课《放鹤亭记》阅读与理解内容:介绍《放鹤亭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阅读全文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方法: - 教师讲解唐代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等要素。
- 辨析文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第二课唐宋八大家风格鉴赏内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差异点。
方法: - 教师讲授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 学生就不同的文学流派分组讨论与研究 - 学生分享不同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创作特点。
第三课散文写作探究内容:探求散文写作的特点和技巧,实践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方法: -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学生撰写一篇短篇散文,体现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文风。
-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实践第一课实践活动学生阅读《放鹤亭记》,结合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分析和理解全文的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 概括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2. 分析叙述方式和文学技巧对作品的影响 3. 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第二课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撰写比较分析报告,就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 详细介绍各位大家的人物生平、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作品的文艺特色和创作技巧,探究其独具的艺术价值。
3. 对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的特点。
第三课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后,撰写短篇散文,要求: 1. 立意新颖,文风独特,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思辨深度; 2. 采用描写场景、塑造人物等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0 放鹤亭记(含答案)
第10课 放鹤亭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往,到……去 B .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 C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完全 D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集:栖止 答案 C解析 全:保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D.⎩⎪⎨⎪⎧暮则傃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B 项补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助词,的。
C 项比/在。
D 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大王必然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 .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D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答案 C解析 C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答案 C解析“南面之君”应为“做君王的”。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篇一: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3.晦明:昏暗和明朗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亦鹤亦酒话人生,且文且歌咏心志——苏轼《放鹤亭记》赏析(网友来稿)
亦鹤亦酒话人生,且文且歌咏心志——苏轼《放鹤亭记》赏析(网友来稿)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
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
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
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练习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练习【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旦那么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到,去B、挹.山人而告之挹:斟酒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全:完全D、翻然敛翼,宛将集.兮集:栖止2、以下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C、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D、暮那么愫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3、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大王必定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B、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C、暮那么愫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4、以下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那么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那么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
仙鹤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 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所以亭也命名 为“放鹤亭”。全段叙事,由亭到境, 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 名,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 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
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 为下文议论抒情张本。全程叙述头绪 纷繁而错落有致。
4.作者写鹤和酒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诗人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 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 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 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
(3)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 唱三叹而荡气回肠。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 里一色。 (2)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3)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 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4)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5)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 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 子、隐德之士。
2.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 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自然 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 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 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 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 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 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 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
)
⑦酒诰.(
)
2.辨形组词
①扉 扇
乔
③诘
门扉
② 制扇诰子陂 坡 ④ 诘问娇 矫
山坡
陂田
矫正 娇柔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放鹤亭记》课件-(共37张)
• 第二个阶段是酒可以使士人进入纯净的本 真精神世界,不再受外物的役使 。
•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 害与人异,其神全世。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 死生惊惧,不入乎心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 全于酒。”(《庄子•达生》)
• 【头脑清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肯定要有所反应,自觉不自觉地采取自 我保护措施,这就伤害了“神”的完整性,只有酒醉的人才能无所知 觉,无所反应,在一片混沌的状态中与物自然相应,这就是“神 全”。 】
“酒”,乐在何处?
• 首先,酒使士人获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 第二个阶段是酒可以使士人进入纯净的本
真精神世界,不再受外物的役使 。 • 第三阶段可以使士人获得情感的升华,达
到生命的审美化阶段。
“鹤”及其文化内涵
• 鹤鸣九皋 :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 梅妻鹤子 :比喻清高或隐居。 • 云心鹤眼:比喻高远的处世态度。 • 驾凤骑鹤:指仙道飞升。 • 闲云孤鹤 :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 • 松形鹤骨:形容仪容清癯、轩昂。 • 烧琴煮鹤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鸾音鹤信:比喻仙界的音信。 • 鸿俦鹤侣 :比喻高洁、杰出之辈。 • 鹤骨松姿 :清奇不凡的气质。多指修道者的形貌。 • 猿悲鹤怨:猿和鹤凄厉地啼叫。 •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深入研讨
• 文中涉及了哪些典故?用了什么手法?作 者以之论证了什么问题?
• 《易》和《诗》中关于鹤的议论 •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
对比
对比
• 卫懿公好鹤亡国 • 刘、阮之徒好酒全其真 对比
作者借此想论证什么?
• 好鹤好酒之乐,只有隐士才能享有,统治 者爱好这两样可以导致亡国的下场。由此 得出结论,隐士之乐,“虽南面之君,未 可与易也。”
《放鹤亭记》苏轼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白云出岫朗诵《放鹤亭记》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04:31 闫效平解读苏轼《放鹤亭记》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15:28纪录片“江南文脉·徐州放鹤亭院”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知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遯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释: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
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篇一: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3.晦明:昏暗和明朗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唐宋八大家《苏轼·放鹤亭记》散文名篇鉴赏
唐宋八大家《苏轼·放鹤亭记》散文名篇鉴赏唐宋八大家《苏轼·放鹤亭记》散文名篇鉴赏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十二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③,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④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揖山人⑤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⑥,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⑦,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⑧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⑨,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⑩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11}。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12}。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
【注】①张君:张师厚,字天骥,居住在云龙山,号称云龙山人。
②十二:指山如圆环而缺其西部的十分之二。
③陂(bēi杯)田:水池周围的稻田。
陂,水边。
④傃(sù素):向。
⑤揖山人:向张天骥作揖敬礼。
⑥南面之君:指帝王。
⑦九皋:深曲的水泽淤地。
⑧狎(xiá侠):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1.1 教材分析本文档选取的教材为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
该教材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的课文,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精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熟悉《放鹤亭记》的内容和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放鹤亭记》的文本解读和生词、短语的理解。
2.通过分析《放鹤亭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如何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文本解读3.1.1 了解作者背景通过简要介绍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放鹤亭记》。
3.1.2 故事情节分析依次解读《放鹤亭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细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文学鉴赏3.2.1 探讨作品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放鹤亭记》反映了哪些人生观念和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2.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通过分析杨万里在《放鹤亭记》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
3.3 阅读技巧培养3.3.1 掌握阅读方法介绍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例如略读、推测、归纳和主题思维等,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3.2 拓展阅读素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导入环节通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简短视频,引起学生对《放鹤亭记》的兴趣,激起他们对文学的好奇心。
4.2 内容解读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次进行文本解读、作者背景介绍和作品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技巧。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绵阳中学实验学校袁盛湘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本册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为选修,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文章写酒、状鹤、作歌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运用多媒体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课前积累,调动气氛导入:关于鹤有“丹鹤鸣,白鹤飞,长风万里招鹤回,关山八万里,君当今日归”的壮丽;又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华美。
(看一段鹤舞的视频)学生介绍与鹤有关的三个成语:(例如下)鹤鸣九皋: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比喻贤士虽然隐居,其名声却传播在外。
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比喻清高或隐居。
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
焚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设计意图:每堂课前有成语及其他语文积累。
学生每次都认真准备,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语文学习的情景。
本课前请学生准备了三个与鹤相关的成语。
学生很有创意,并图文并茂的展现出来。
)环节二自主学习,弄清文意多媒检测文言学习情况,教师出示投影,提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西山为什么不可以久留——浅谈《放鹤亭记》及处理方法
西山为什么不可以久留——浅谈《放鹤亭记》及处理方法作者:胡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目前语文界对苏轼的《放鹤亭记》存在着误读和简单化约的倾向,认为文章体现了苏轼的隐居思想。
然而暂且不说苏轼思想的宏博开放,出儒入道,浸染佛禅,即便是从文本中就可以看出逻辑上的矛盾。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这一矛盾入手,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教学活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走进苏轼作此文时复杂的内心。
关键词:鹤西山出世入世儒道苏轼的《放鹤亭记》选自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的散文。
尤其《放鹤亭记》的结尾,苏轼为隐居的张天骥作了《招鹤》和《放鹤》歌。
其中《招鹤》歌云:“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这一句化用了《楚辞·招隐》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在《楚辞》中,山中的环境是“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般的森然恐怖,所以希望隐士离开让人魂悸魄动的山林,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
而在《放鹤亭记》中,通过“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等句我们发现,在西山总是出现鹤飞翔舞动的身影,因此西山的生活应是飘逸洒脱、隐逸超凡、自由独立的,那么逻辑上的问题就出现了:西山的生活如此自由,为何“西山不可以久留呢”?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学生都曾问过这个问题,然而大部分解释都过于牵强,难以自圆其说。
目前语文界对《招鹤》和《放鹤》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的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
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另一种认为东山为隐居之庐,谓隐居;西山谓入世为官,仕途维艰,吉凶难以预料。
应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
这两种观点结论一致,却是建立在对西山的矛盾性理解的前提上。
《放鹤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放鹤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
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
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放鹤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放鹤亭记宋代: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放鹤亭记》是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中的第一篇课文。
在教材中它属于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是苏轼儒道思想的一次浅浅流露。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解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简单的文言翻译技巧和文言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就本文而言,由于缺乏对作者身世和思想的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对文本进行表层的解读,无法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特别是苏轼思想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因此需要老师的点拨提升才能了解本文真正写作目的。
设计思想:遵循学生思维的特点、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步步深入文本,解读文本。
先由隐者导入引起学生讨论和兴趣,再由隐者概念拓展开去研读文段。
研读文段时围绕仙鹤和隐者的关系展开,并适时运用视频,ppt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初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理解苏轼的儒道思想。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生平入手,探讨理解苏轼的儒道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由隐者导入,并由隐者的概念展开体会并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讲述的是隐者张山人与他的陪伴物仙鹤所过的隐居生活。
那么何谓隐者呢?大家谈谈你们心中隐者是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PPT展示隐者的概念隐者,是道家哲学术语。
一般指居于风景秀美的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并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者。
所以隐者一般都是仙风道骨的形象。
二、研读课文(1)隐者概念中有“一般指居于风景秀美的乡野山林”我们文中第几段也有山野风景的描写?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朗读并评点。
放鹤亭记知识点整理
放鹤亭记知识点整理《放鹤亭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与友人在放鹤亭中欣赏荷花的美景,并借此抒发了他对美景、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此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辅以对时空背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等方面的描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将对该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文学经典。
一、时代背景《放鹤亭记》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主要是在大唐王朝这样一个统治强盛的政权下建立的。
在唐朝的文化领域里,诗歌曲赋等文学作品得到了蓬勃发展,白居易也是唐代文学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人物。
二、自然景物《放鹤亭记》中的自然景物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对欣赏荷花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白居易描写荷花色彩斑斓、香气扑鼻,婉转动人,给人以视觉、嗅觉、情感多方面的感受。
同时,文章还描绘了放鹤亭的环境,水润青葱的草地、满目苍翠的松林、远处青山绿树,为文中情节提供了背景。
三、人物形象文章中刻画了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白居易自己,一个是他的友人孟浩然。
通过对白居易和孟浩然的形象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两位文人的风度和交情。
白居易被描写成一个富有感慨和思索的文人,有着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细腻感受和深刻思考;孟浩然则是一个豁达开朗、心胸宽广的诗人,他享受自然的美好,与白居易互动温馨,彰显出两位好友之间的情谊。
四、文学手法作为一篇散文,白居易的《放鹤亭记》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融合了细腻的叙事与抒情的表达。
作者采用了描摹的手法,将放鹤亭和荷花的美好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展示出文学家对美的高度敏感和对生命的珍爱。
此外,该篇文章还有精致的描写和对词语、对比、伏笔等技巧的运用,构造了一幅图画般的美好景象,引人入胜。
《放鹤亭记》以跳跃的描述方式、精细的描摹、丰富的情感抒发、精巧的技巧运用等方面,极富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读者若能仔细阅读,领略其中所包含的自然美、人文情和精神风貌,必将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作诗 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 黄州团练副使。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 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惠州等地。不久 病死常州。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 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
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鉴赏课件
第10课
放鹤亭记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第 10 课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
①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
滁县)西南琅砑幽谷泉上。②长郊:广
阔的郊野。③无涯:无边际。④老:
) ) )
ɡào
2.辨形组词
扉 ① 扇 乔 ③ 诘
② 陂
娇
门扉 扇子 坡
制诰 矫 诘问 ④
山坡 陂田 矫正
娇柔
3.词语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水及其半扉 :__________________ 门 . 阴暗 ________________ ②风雨晦 明之间: . 外 ③或翔于云表 :__________________ .
④饮酒于斯亭而乐之:_____________
⑤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 状语后置句 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 名 后 省略句 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 ⑦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省略句 ⑧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艺理论均有成就。其文来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
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 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 留下的作品。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外放为官,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 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 徐州。
4.文言句式 ①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判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判断句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③ 得 异 境 焉 , 作 亭 于 其 上 :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逝去。
【赏析】
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
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 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 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 境。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 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
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
欣赏着暮春景色。这首诗同他在《戏答 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 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 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 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 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合适,妥当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南面 之君,未可与易也 .. 面向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像 到 在 比
到
助词,补足音节 助词,的 代词,它们 表转折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 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 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 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他爱与平民百 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 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
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 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 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和多种样式,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古今异义
①明年 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 第二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的下一年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 其缺 .. 正好,对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
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
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同时小品文也是
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基础精炼 fēi l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半扉 ( ) ②东山之麓 ( sù . bēi . ③陂 田( yì . ⑤挹 山人( . ⑦酒诰 ( . ) ) ) ④傃 东山而归( . xiá ⑥狎 而玩之( .
5.翻译下列语句 ①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 可与易也。 译文: 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给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能跟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换啊。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向 ④暮则傃 东山而归: _______________ .
⑤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 也: . 交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___________ 山北为阴 . 玩赏 ⑦狎而玩 之: ___________________ .
喜欢 ⑧犹不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 .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
3.词类活用
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暮则愫东山而归, 故名 之曰“放鹤亭”: . ②时从 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此全 其真而名 后世: . . 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