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3节标题为“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实验器材根据四个创新实验,分为四组材料用具:(1)第一组:集气瓶,分液漏斗,上嘴抽滤瓶,导管,具支试管,止水夹,20ml注射器,橡胶管,H2O2,FeCl3 ,澄清石灰水,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等;(2)第二组:20ml注射器,输液管,EP管,水浴锅,H2O2,FeCl3,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3)第三组:锥形瓶,CO2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电子白板),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植物油;(4)第四组:血糖仪,注射器,输液管,葡萄糖,酵母菌,H2O2,FeCl3。

三、教材实验分析(图1 教材中的有氧装置)(图2 教材中的无氧装置)教材方案设计合理、科学完整。

图3和图4为学生参考教材中操作的有氧装置和无氧装置。

(图3 学生操作的有氧装置)(图4 学生操作的无氧装置)学生经过操作发现实验时间较长,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1.制氧慢,图1有氧装置中氧气的来源由橡皮球鼓气50分钟。

2.反应物量比较多,在500mL 锥形瓶中加入240mL 酵母菌培养液。

3.无氧条件不好控制,图2的B瓶中放置一段时间消耗瓶中的氧气来制造无氧条件。

4.不能定量比较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酒精不太方便检测。

5.实验时间比较长,要培养8到10小时,课堂上难以完成实验。

四、实验原理和创新设计思路(一)实验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呼吸,有氧条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用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会变成灰绿色;用CO2传感器和电脑采集和绘制二氧化碳变化曲线;用血糖仪测定葡萄糖(稀释10倍)。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XXX《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二、实验器材根据四个创新实验,分为四组材料用具:(1)第一组:集气瓶,分液漏斗,上嘴抽滤瓶,导管,具支试管,止水夹,20ml注射器,橡胶管,HO,FeCl,澄清石灰水,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等;223(2)第二组:20ml注射器,输液管,EP管,水浴锅,HO,FeCl,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3)第三组:锥形瓶,CO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电子白板),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植物油;(4)第四组:血糖仪,注射器,输液管,葡萄糖,酵母菌,HO,FeCl。

三、教材尝试分析2232223(图1教材中的有氧装置)(图2教材中的无氧装置)教材方案设计合理、科学完整。

图3和图4为学生参考教材中操作的有氧装置和无氧装置。

(图3学生操作的有氧装置)(图4学生操作的无氧装置)学生经过操作发现尝试时间较长,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分析缘故原由有如下几点:2.反应物量比较多,在500mL锥形瓶中加入240mL酵母菌培养液。

3.无氧条件不好控制,图2的B瓶中放置一段时间消耗瓶中的氧气来制造无氧条件。

4.不能定量比较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酒精不太方便检测。

5.尝试时间比较长,要培养8到10小时,课堂上难以完成尝试。

4、尝试道理和立异设计思绪(一)实验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呼吸,有氧条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用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会变成灰绿色;用CO传感器和电脑采集和绘制二氧化碳变化曲线;用血糖仪测定葡萄糖(稀释10倍)。

(二)立异尝试设计思绪利用HO和FeCl₃快速制氧,缩短回响反映时间;利用注射器作为回响反映器,有效发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有氧和无氧前提,削减回响反映物的量,缩短回响反映时间;利用CO数字传感器,能够实时定量检测产品CO的变革量,定量比较酵母菌有氧前提和无氧前提下产生CO的量;用血糖仪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前提下分解葡萄糖的量,计算呼吸速度。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
教材对于本实验的内容做出了具体的描述,取材容易, 但是作为学生实验来讲,耗时较长,玻璃仪器易损坏, 有氧无氧条件的创造解释较含糊,加上酒精的检测考虑 较片面,很难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对 结果的分析。
说教材与学情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参与本次实验教学的是高二学生,对于该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学、 化学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说实验教学评价及反思
方案评价
1、该方案同时实现排除空气和分离酒精,实验方案严谨,实验现象 明显,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 2、通过恒温水浴提供酵母菌最适活性温度(38-42℃,课本提供的2535℃为最适培养温度),明显缩短实验所需时间。 3、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矿泉水瓶、输液管)取代易碎玻璃仪器, 降低实验成本,理论联系生活有利于提升实践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启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生 物实验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 对酵母菌呼吸方式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充分发挥学生主 体地位,培养创新、合作精神,在师生互动交流构建的和谐 课堂中提升核心素养。
能力基础
学生通过两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实验创新的能力,但学习的主 动性不强,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独立探
究能力有待培养。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异质分 组,让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设置好问
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材与学情
3、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的提升
灰绿色
说实验教学过程
构建思路,进行探究
措施:采用油封方法,隔绝空气
装置图
方案评价:用石蜡油能隔绝空气创造无氧环境,未解决酒精检 测问题。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创新的能力。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课件(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课件(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①比较两种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有难 度 ②在反应完成后酒精的检测才更准确
无氧组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二 用注射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改进三
改进四
封口放置 一段时间
教材中的无氧呼吸装置
①将高活性干酵母与35℃左右的 温水以质量比1:10混合 ②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
改进后的无氧呼吸装置
酵母菌培养液
10min后
澄清石灰水
改进后的有氧呼吸装置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三
改进四
教材中的无氧呼吸装置
酵母菌培养液 15min后
澄清石灰水
改进后的无氧呼吸装置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三
改进四
改进一 快速制氧的同时方便产物的检测
优点
①培养液较少 ②制氧快,缩短时间 ③方便产物检测
有氧组
缺点
有氧组 无氧组
改进二 用注射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 方式
03
改进三 利用CO₂传感器定量比较酵母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₂
04 改进四 用血糖仪测定酵母菌细胞呼吸分 解葡萄糖的量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一 快速制氧的同时方便产物的检测
改进三
改进四
橡皮球或气泵 间隙性通气
50min
教材中的有氧呼吸装置
H₂O₂ +FeCl₃
②加入10克干酵母活化7分钟 ③测定初始葡萄糖浓度(稀释10倍):32.1mmol/L ④用注射器吸取1ml酵母菌培养液,有氧组通氧气,
无氧组密闭,35℃下培养
呼吸速率Vt=(c1—c2)/t
时间
呼吸方式 葡萄糖消耗速率

【生物】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说课课件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生物】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说课课件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6
实验用时短,损耗低,现象明显。 用输液器做实验装置,使实验简单易行。 可连接CO2传感器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探索。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检验酒精
5
5.3 设计实验 验证假设
通过对探究实验流程及实验原理的讲解、教材装置局限 性的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装置图,全 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无氧条 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
5
5.4 评价与反思
学生展示成果后填写实验评价表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设计进行优化,不断完善方 案。
探究在不同氧气 条件下酵母菌细 胞呼吸产物的异 同,形成科学思
维。பைடு நூலகம்
生命观念 社会责任
形成结构与功能 观。
通过对酵母菌细 胞呼吸方式的探 究,探讨生 产生 活中细胞呼吸原 理的应用,形成 社会责任感。
3
原理:
(1)CO2能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色,即:蓝→绿→黄。 (2)酒精能够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色,即:黄→灰绿色。
5.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提前准备好保鲜膜密封的发面团,比较起始发面和发 面两小时之后的发面团,思考:体积为什么会变化?蜂窝 状组织产生原因?为什么会闻到一股酒香?引出与发面过 程相关的酵母菌。
5
5.2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观察两组发面团蜂窝状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 问题,并作出假设,由此生成探究性课题: 探究酵母菌在 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 细胞呼吸的产物。
利用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接输液器软管和流量调节器,关 闭流量调节器,确保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可通过注射器 刻度直接读取无氧呼吸过程中 CO2 的产量,实现定量检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一一细胞呼吸。

二、实验器材器材:自动充气装置(自制)、试管、具支试管、直角玻璃弯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烧杯、天平、试管架试剂:酵母菌、葡萄糖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重铝酸钾溶液、猊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点:(-)创设自动充气装置【创新】自制自动充气装置:将空置的输液袋注满水,再从袋塞处插入输液管插头,最后将水袋置于铁架台的可调控高度的铁架上。

选用500mL细口瓶和配套瓶塞,将瓶塞用打孔机打出双孔,两孔均倒插入一段带针帽接头的0. 5mL注射器针筒(针帽接头向上)。

再剪去2号注射针的针管,取其针帽与待连接的充气软管入口配接,制得可直接套接在注射器出口上的接头(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充气装置【优点】(1)可在水袋高度、输液管控制阀、针帽出口大小(通过针号控制)多个层而上调控适宜的充气速率,以便获得理想的最佳实验结果。

(2)实现连续的自动充气,以便集中精力观察实验现象。

(3)避免了利用气泵充气,空气中的C0二难以全部去除的不足。

(4)避免了利用像皮球充气,需要频繁吸吹气,而且容易引发错误操作导致液体倒吸的不足。

(二)反应主体装置的改进【创新】(1)将500mL锥形瓶、带一长一短直角玻璃弯管的主体装置(如图2所示)改为25mL试管、输液软管(如图3所示)。

(2)将材料试剂用量由240mL改为15mL图2改进前主体装置质量分数10% 酎母菌的NaOH溶液培养液图3改进后主体装置【优点】(1)能有效避免锥形瓶边缘的酵母菌由于不能接触到充足的空气而进行局部无氧呼吸的不足。

(2)能减少实验材料试剂的用量。

(3)便于对酵母菌培养液保温处理。

(三)创设无氧环境的改进【创新】采用与有氧组相似的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将有氧组装置中的通入空气改为通入事先制成的无氧空气一段时间来创设无氧环境。

高一年级生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高一年级生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实验改进与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分别说明。

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奠定基础。

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实验,由于教材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时间过长,导致它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了一个开设率极低的疑难实验。

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想通过我的改进,简化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果,缩短实验时间,确保实验顺利开展,使我的学生真正操作这个实验。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章节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基础,可以在原有教材实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生命观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树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创新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字探究:培养设计实验、完成探究、分析数据的能力;社会责任:学以致用,指导生活、生产实践。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逐步实现生物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并着重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一)课本参考装置的局限性课本参考实验给出了较可行的有氧和无氧呼吸装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白了实验原理,提高了动手能力,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图1 教材传统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复杂如图1所示,原实验装置非常复杂,每组实验都需要5个锥形瓶,6个连通管,橡皮塞需要钻9个孔,且实验装置较大,装置气密性检测困难。

2.实验条件控制困难有氧无氧条件控制困难。

有氧装置中,橡皮球间性地通气50min制造有氧环境,由于锥形瓶自身结构存在缺陷,即使在通气培养的条件下底面边缘的酵母菌也无法充分接触氧气,会进行无氧呼吸,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无氧装置中,将装置静置一时间,待上方空气消耗完制造无氧环境。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课件(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课件(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缺点
①有氧装置容易出现无氧呼吸 ②难以定量比较两种条件下产生的CO2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三
改进四
改进三 利用CO₂传感器定量比较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₂
有氧组
石蜡油
无氧组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三
改进四
改进三 利用CO₂传感器定量比较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₂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小组活动三:利用CO₂ 传感器定量比较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 放的CO₂
材料用具:锥形瓶,水浴锅,CO₂ 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 葡萄糖溶液=1:1),植物油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结果结论 表达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3. 进行实验设计
分组讨论3分钟后,由小组组长阐述实验方案
11~20
有氧呼吸2 6.3
无氧呼吸2 4.5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三
改进四
改进四 用血糖仪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量
优点
①检测快速高效 ②操作简单
缺点
不适合长时间(20分钟以上)酵母菌 细胞呼吸作用的检测
实验改进
改进一
改进二
改进三
改进四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设计
教学过程
2.作出假设: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在 无氧条件下还会产生酒精。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结果结论 表达交流
教学过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课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课件

(三)合作探究、拓展新课
检测二氧化碳: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浑浊程度判断多少) 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变黄的时间长短判断二氧化碳的多少) 检测酒精:使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由橙变灰绿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避免二氧化碳干扰的改进装置
(四)总结提升、反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四、教学过程设计
• • • •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二)层层设疑、展开新课 (三)合作探究、拓展新课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二)层层设疑、展开新课
• • • • • 怎样保证酵母菌的正常生活? 怎样控制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 怎样检测二氧化碳和酒精? 怎样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装置应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怎样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五、教学反思
• 本节课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 的自主探究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 • 课上,我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知识与问题联 系起来,大胆地提出假设。学生提出的假设,或 许是不完善的、片面的,但那是探究意识的体现, 是探究思维火花的闪耀,应该给与及时鼓励和正 面引导。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二、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 • 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 对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气并不清楚

高一年级生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高一年级生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实验改进与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分别说明。

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奠定基础。

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实验,由于教材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时间过长,导致它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了一个开设率极低的疑难实验。

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想通过我的改进,简化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果,缩短实验时间,确保实验顺利开展,使我的学生真正操作这个实验。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章节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基础,可以在原有教材实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生命观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树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创新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字探究:培养设计实验、完成探究、分析数据的能力;社会责任:学以致用,指导生活、生产实践。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逐步实现生物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并着重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一)课本参考装置的局限性课本参考实验给出了较可行的有氧和无氧呼吸装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白了实验原理,提高了动手能力,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图1 教材传统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复杂如图1所示,原实验装置非常复杂,每组实验都需要5个锥形瓶,6个连通管,橡皮塞需要钻9个孔,且实验装置较大,装置气密性检测困难。

2.实验条件控制困难有氧无氧条件控制困难。

有氧装置中,橡皮球间性地通气50min制造有氧环境,由于锥形瓶自身结构存在缺陷,即使在通气培养的条件下底面边缘的酵母菌也无法充分接触氧气,会进行无氧呼吸,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无氧装置中,将装置静置一时间,待上方空气消耗完制造无氧环境。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PPT课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PPT课件
8
说教法
(1)问题启发 (2)组内讨论 (3)组间互评 (4)实践探究 (5)多媒体辅助教学
9
目录
1 2 3 4 5 6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教学反思
10
说学法
(1)自主学习 (2)观察法 (3)阅读、归纳法 (4)迁移学习法 (5)对照学习法
11
目录
1 2 3 4 5 6
酵母菌呼吸作用能产生CO2和酒精,但不清楚到底是在有 氧条件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因此我们就要设计实验方案, 来探究CO2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又是在什么条件 下产生的。 由此确定本节课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目的。
14
说教学过程
(二)新课推进(20分钟): 12、我在会学首生先良在好学掌生握预实习验的原基理础,上初,步利了用解导什学么案是学对习比课 本实上验提的供基的础探上究,性由实各验小的组实组验长方汇案报,本以组此实来验快方速案突,破由 本全节班重同点学。讨论,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并进一步分析实 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讨论、巩固知识的过 程中,真正掌握对比试验的设计方法,以此来突破本 节难点。
13
说教学过程
二、开始新课:
(一)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图意: 1、展示发面团的图片后提问:面团为何比较松散?是在有氧还是无氧条
件下产生的? 2、展示甜酒、红酒等各种酒类图片后提问:甜酒中的酒精是用哪种微生
物通发过酵这来的两?个在问无氧题条引件发还是的有讨氧论条件让下学能生产生清酒楚精的? 知道:
5
说教材
❖4、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 教学难点
对比性实验设计的方法。
6
说教材
5、教材处理思路 (1)课标要求: 探究性学习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说课稿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说课稿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苏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的探究性实验,该实验作为细胞呼吸一节内容的一大重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使学生初步获得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更力求通过本实验来理解自然界生物的呼吸方式以及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为学生学习选修1“果酒的制作”等实验奠定基础,从而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无机物质燃烧和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并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的产物和能量等知识有所了解。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错误的理解,即将呼吸现象等同于细胞呼吸,另外对酵母菌产生CO2 和酒精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心理期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这些学情进行有效的突破。

二、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阐述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

举例说出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在探究实验中能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的方法;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呼吸方式和物种的多样性。

三、方法策略本节课围绕四大环节、三条主线展开,具体实施思路如图所示:活动线 知识线 策略线四、实验过程(一)情境创设教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餐桌上“狼吞虎咽”的图片。

设问:食物和能量有什么关系?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分别是什么?糖类物质如何转变为A TP ?进而引出细胞呼吸的课题。

(二)明确问题教师结合图片叙述拉瓦锡所发现的物质燃烧与生物呼吸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假如细胞呼吸像物质燃烧一样剧烈,细胞会出现什么状况?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 ppt课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说课 ppt课件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避免二氧化碳干扰的改进装置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怎样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 怎样保证酵母菌的正常生活? • 怎样控制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 • 怎样检测二氧化碳和酒精? • 怎样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装置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合作探究、拓展新课
检测二氧化碳: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浑浊程度判断多少) 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变黄的时间长短判断二氧化碳的多少) 检测酒精:使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由橙变灰绿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二、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 • 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 对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气并不清楚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 教法:图片展示法、问题启发法、分层教 学法、谈话法。
• 学法:讨论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四、教学过程设计
•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 (二)层层设疑、展开新课 • (三)合作探究、拓展新课 • (四)总结提升、反馈应用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二)层层设疑、展开新课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说课环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素养要求尝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c级)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自主先学】先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说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概念梳理1.实验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可以将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并释放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能将葡萄糖分解成。

(2)检验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的多少①将酵母菌两种呼吸方式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判断两种方式产生的CO2量的多少,辨别酵母菌的呼吸类型。

②将酵母菌两种呼吸方式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判断两种方式产生的CO2的量的多少。

(3)检验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碱)性条件下很容易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色的硫酸铬。

2.实验装置3.方法步骤:(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①装置甲(如上图),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

②装置乙(如上图),封口静置一段时间,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3)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

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4.实验现象5.结果分析: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②酵母菌有氧比无氧时释放出的CO2;③酵母菌无氧时分解葡萄糖还产生。

6.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产生大量的;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产生。

【合作探究】1.如何控制实验中的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2.怎样鉴定细胞呼吸的产物,如何检测二氧化碳和酒精的生成,如何比较两种呼吸产物的多少?【精讲点拨】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含NaOH溶液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所致。

2.装置乙中,B瓶应封门放置一段时间后,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3.有条件的话,本实验应进行无菌操作,对所有用具及材料进行灭菌处理。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将葡萄糖溶液加热冷却后备用;也可以利用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其生活最适pH为4.5-6.0)的特点,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的培养液,这样做的好处是酸性培养条件下可抑制碱性细菌的生长。

4.连通管在连接时,注意“进气管”末端要伸进到装置内的液面以下,而“出气管”末端要在液面以上,切不可颠倒。

5.装置在连接时注意密闭,连接好后应检测一下装置的气密性。

【检测反馈】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 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B.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酒精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D.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2. 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D.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气体,但其中的产物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3.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B.装置乙在Ⅲ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C.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D.装置乙中应让Ⅱ先静置一会再与Ⅲ连接4.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B.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C.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浑浊程度相同D.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CO25.在一普通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6.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请据题分析作答:(1)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

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

(2)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____。

(3)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序号装置中红色液滴移动现象结论装置Ⅱ装置Ⅲ1 a b不移动只进行有氧呼吸2 c不移动 d 只进行无氧呼吸3 e f向右移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教后反思教学参考1.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flv2.如何检测酒后驾驶(1)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方法。

采用呼出的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予以检验,对有嫌疑饮酒后驾车的人员,可采用该检测方法检验其呼气酒精的含量。

原理为重铬酸钾能被乙醇还原而变色。

交警用经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CrO3)(与重铬酸钾原理类似)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硅胶颜色的变化(硅胶中的+6价铬能被酒精蒸气还原为+3价铬,颜色发生变化,喝的越多颜色越深,橙黄变灰绿),可以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2)血液酒精含量的检测方法。

由专业人员按照要求及时对饮酒后驾车的嫌疑人员抽取血液样本进行酒精含量的检测。

【参考答案】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自主先学】1.(1)有氧呼吸CO2和H2O 无氧呼吸酒精和少量的CO2(2)①石灰水(3)酸灰绿2.NaOH4.5.①CO26.细胞呼吸有氧呼吸CO2和H2O 无氧呼吸酒精和少量的CO2【合作探究】1.有氧条件:空气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锥形瓶,然后再通入酵母菌培养液;无氧条件:装有酵母菌培养液的密闭锥形瓶连通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瓶口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可以让酵母菌消耗完瓶中原有氧气,造成无氧环境.2.C0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多且快,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的时间短且浑浊度高;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少且慢,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的时间长且浑浊度低;乙醇遇硫酸处理的重铬酸钾溶液呈灰绿色【精讲点拨】【检测反馈】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C解析: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有 CO2、H2O、和酒精。

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酒精可在酸性条件下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2.C 解析:A、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C、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C正确;D、酵母菌发酵时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3.C 解析: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光照条件不会影响该实验,所以两个装置都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故A错误;装置乙在Ⅱ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在Ⅲ处可检测到有CO2生成,故B错误;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除去空气中的CO2,故D错误;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开始时应让Ⅱ先静置一会以消耗其中的空气,然后再与Ⅲ连接,故C正确;4.C 解析:A、该实验说明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B、本实验为对比实验,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B正确;C、在相同时间内,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无氧呼吸,因此C瓶比E瓶更浑浊,C错误;D、本实验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其干扰,D正确.5.B解析:根据装置可知是酵母菌刚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之后进行无氧呼吸。

随着瓶中的营养物质减少,酒精的生产量逐渐减少,酒精的浓度不能一直增加,A错误;刚开始,酵母菌数量增加;随着时间推迟,瓶中的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增加和PH降低等原因,酵母菌数量将不变后逐渐减少,B错误;酵母菌消耗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葡萄糖的量逐渐减少,C正确;如果是密封锥形瓶的话进行无氧呼吸,应该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不是密封的会进行有氧呼吸,生成二氧化碳、水,然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溶液里的水结合成碳酸 PH就变小了,D正确。

6.(1)c→a→b(或c→b→a→b)d→b(2)吸收空气中CO2,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其他合理答案亦可)(3)①.装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a:向左移 d:向右移 e:向左移解析:在探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时,检验产生的CO2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在向装置中通入空气时,为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先通过10%的NaOH溶液除去CO2,所以实验装置的顺序为c→a→b(或c→b→a→b).在无氧条件下,不需要通入不含CO2的空气,所以装置只需要d→b即可.装置如下:装置中c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而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时,可以根据液滴是否移动及移动方向来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可以将10%的NaOH溶液换成蒸馏水,其他设计同装置Ⅱ。

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装置Ⅱ内气压下降,a液滴左移;装置Ⅲ消耗氧气和产生的CO2量完全相等液滴b不移动;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不会引起装置Ⅱ内气压的改变,液滴c不移动,而装置Ⅲ产生的CO2不被吸收,液滴d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Ⅱ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因吸收氧气使压强下降,故装置Ⅱ液滴e左移,而装置Ⅲ由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且吸收的氧气量小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则装置Ⅲ液滴f右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